且不去深究历史。从各位的讨论中看出,历史书放在那里,大家喜欢怎样解读就怎样解读。喜欢断章取义的断章取义,喜欢歪曲事实的歪曲事实。辩也辩不出个啥来。我只指出顶楼的文章中几处自己都前后矛盾之处。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即使魏延全军覆没,也不过损失数千人而已,对诸葛亮出斜谷之兵影响也不大。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魏延比与诸葛亮,犹如张郃比与司马懿,皆是两国仅存之骁将,张郃一死,司马懿便失去了这张王牌,以至于在以后的战事中,而由于魏延的存在,司马懿不敢与蜀军直接对阵。
文章既说即使魏延全军覆没(覆没的当然包括魏延啦)也影响不大,又说司马懿之所以不敢与亮对阵,就是怕了魏延。既然魏延那么厉害,他的重要性就不容置疑,怎么又影响不大?按照文章作者的说法,诸葛亮似乎在有意保护这个“仅存的骁将”,舍不得令其涉险才对。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杨仪令王平领前军阻击魏延,王平说了句话把魏延置于死地,王平说:“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于是,魏延之兵皆散了,“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可怜魏延就这样死了,被污蔑为蜀国叛臣,祸灭三族全家抄斩,其尸体都是其部下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掩埋。
“其尸体都是其部下冒着生命危险悄悄掩埋”这段文字不知道出处在哪里。但是,从“魏延之兵被王平一句话就喝散了”这个情况可以看出两件事。
第一、魏延治兵纪律十分松散。“闻金不进闻鼓不退”的都已经犯了要被杀头的军法。现在被人喝一句居然全散了,这军队的纪律之差可见一斑。如果是这样的话,魏延根本就不是将才,整篇赞誉魏延的文章都可以烧掉了。
第二、魏延的部从也知道自己的主将所做的是叛逆行为。正因为理亏所以才心虚,心虚才会被人一句话就喝散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他“蜀国叛臣”的身份又怎算是污蔑?
文章的选择性失明使自己陷入逻辑混乱之中。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长安中惟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长安地处八百里秦川,东有潼武二关,二关乃长安通往中原之咽喉,若能占关,则能拒魏援军。长安离潼关不到150公里,三日可达,且潼关非战时,守兵少,能抢在魏军前占得关隘。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原帖由 无敌大将军吕蒙 于 2007-3-9 00:53 发表
曹操火烧乌巢,邓艾偷渡阴平皆比魏延之计危险数倍;
为魏延抱不平的人,最大的灵感来源莫过于“子午谷计划”了。本人手头资料十分之少(特别是缺乏当时魏方的军事布局和地形图,没有这些,很难实际计算魏延的推测是否合理),但是,从后来曹真走子午谷走了近一个月都还没走出去就可以大约地看出子午谷的地形险峻了。魏延说的“不过十日”,可有过于乐观的可能。而且,魏延的计划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冒险性。
他的计划分几个步骤:
一、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这一点本来就有很大的问题,魏延是要去攻城的。他带领的五千精兵,里面既要携带粮草、又要携带攻城器具,能急行军吗?而且行军路线还不止是走子午谷(曹真走子午谷都走了一个月哦)。即使能急行军,到达长安的时候战斗力必然大打折扣,又能攻城吗?
二、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这个判断的基础也是建立在纯粹的臆测之上,并无实际根据。须知夏侯虽然无能,但他并没有实际战例可供参考,魏延又怎么可能如此肯定他就会弃城而去?假如他手下有人建议先探听虚实,知道魏延只有数千经过急行军、疲惫不堪、粮草不继的孤军的时候,那魏延不危险了?
三、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即使真的成功占领了长安,他又如何能肯定他能以“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来解决自己的粮草危机呢?假如估计错误、粮草不足的话,他的后备计划是什么?
四、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亦足以达。
诸葛亮从斜谷出兵,也未必二十许日就可以到达长安。如稍有延滞,魏延的几千孤军就要面临四面受敌的尴尬局面了。
以上四点,必须每一点都完全按照魏延的推测实现,魏延的这个战略部署才能够真正落实。如果这四点每一点的成功率都算作七成(这是很乐观的估计了,不要忘记,这是奇计),要全部实现的可能性是 0.7^4=0.24。只有百分之二十四的可行性。
相对的,诸葛亮从大陆进军,在并不需要冒险的情况下同样达到了“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成果。最后也就是因为马謖的战败才葬送了大好的战略情势。
统军打仗,若要用奇,必在敌强我弱之时。诸葛亮第一次被伐,是乘南征胜利的余威、司马中计被贬的优势出兵。本来就声势浩大,更何况大军方出,怎么可能就轻易用奇?从来只有事急才用奇的。魏延的冒险计划,大概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统帅会采纳。曹操火烧乌巢、邓艾偷渡阴平都是在事情极度危急的时候,迫于无奈而行的奇事,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情势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作者以之相比,甚不合适。更何况,这“冒险数倍”之说也不正确。例如火烧乌巢,当时的未知数只是许攸的可行性而已。只要这个赌博赢了,全盘就赢了。整个战事只依赖对单一事件的判断。但是,根据我刚才列出的兵出子午关的几点分析,要赌博的,有四点。魏延的计划其实比火烧乌巢还要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