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劉備和諸葛亮對益州勢力是採取打壓手段, 但有沒有想過其原因為何, 難道劉備不想好好利用這些人才來建功立業嗎, 有誰不懂得這個帝王大道理, 但能不能是另一回事, 從根本上來看, 劉備和大部分的益州勢力就是在立場上, 利益上有衝突, 不可能和平共處, 我算你益州是人才鼎盛(但到底是不是還值得討論), 你以為那些益州人才會像諸葛亮一樣在家中期待著你劉備來發挖嗎?那些人才所期待的是把劉備諸葛亮等趕出益州, 如果劉備重用他們, 給他們權力, 就等於叫他們日後把自己或自己的兒子幹掉, 所以劉備即使用這些人, 也是有其他的目的, 劉備死後, 這棘手問題落在諸葛亮手上, 這個問題要怎麼解決, 恐怕是長篇大論, 有機會再討論, 但在這種前門有賊, 後門失火的嚴峻境況下要求發挖那些後門放火之賊來輔助國家, 有點不現實吧;
魏蜀吳三國都各有不程度的內部權力鬥爭問題;
鬥爭最厲害, 對國家有最大影響的, 我個人覺得是蜀國, 當然這也與它本身的國力有關, 國力已是三國中最不濟的一個, 自家還有賊, 其害甚大;
吳國則是我個人認為處理這方面問題比較到家的一個勢力, 孫權採用了打壓與同化剛柔並濟的手段, 當中又以同化為大方向, 打壓只是非常手段, 不過, 這當然要把地方勢力的行事方式及態度也放在考慮之中,吳的亡國與內部鬥爭的牽扯較少;
魏國就比較特別, 曹操當然也飽受這種問題的折騰, 但曹魏面對的不單是地方豪族, 曹操挾天子, 某程度上代表中央, 所以他面對的不是地方勢力, 而是天下的士族, 一群比任何武裝勢力都難應付的惡勢力, 黨羽滿天下, 根深柢固, 曹操對付他們是用比較現實的互相利用手段, 士族在亂世中一時三刻是做不了什麼, 因為他們手上的是筆而不是劍, 亂世時就像寄生獸般依附武裝勢力, 待機乘時而起; 曹操則需要士族的名聲, 人才力量等來掌握天下; 曹操在世時, 曹魏強大, 曹操也深得與士族角力的精髓, 前半場是曹魏勝, 但曹操死後, 天下亦三分稍定, 我不能說曹丕處理這問題的能力不及曹操, 但局勢不同了, 曹丕亦選擇了其他的手段來處理這問題, 對錯就不作評論, 免得成為事後諸葛, 因為後半場曹魏明顯一敗塗地, 還斷送了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