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臣与奸贼
晚期的诸葛亮与曹操走上了同一条政治道路---“挟天子以令诸侯.” 虽然他没有真正“挟天子”,但实际也已差不多了.就像曹操“名非皇帝却胜似皇帝”一样.蜀汉一切权力都在诸葛亮手里,刘禅只不过是个摆设,与汉献帝没啥两样.不同之处在于,诸葛亮是受命扶持的,名正言顺;而曹操却是实实在在的挟持,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曹操是奸贼,诸葛亮是忠臣.
实质上诸葛亮与曹操是很像的,他们都不会在乎虚荣,只要有权力,一切都好说.这种政治方略是非常明智的.尤其是身处乱世,大家打仗可以说是漫无目的,谁耍花样就会引起公愤,成为众矢之的.所以曹操有足够条件称帝,却不敢称帝.诸葛亮也不外乎如此,就算皇位是刘备亲手让出手的,他也不能当,谁能但保没人说你皇位来的不干净?
因此,虚荣就与钱财一样,是身外之物,虽然诱人,能满足你的需要.但也会成为招致祸害的不祥之物.权力就不一样,在乱世,唯有劝力才是真正的防身利器,谁没有它或丢了它,就等于在战场上坐以待毙.
然而,诸葛亮也着实比曹操,司马懿之流高明多了.他做事很是不动声色,以至于今另人无屑可击.刘备其实也是很聪明的,他很明白诸葛亮,所以死前一语道破孔明的心事---“若嗣子可铺,铺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这句话说的很无奈,他拿诸葛亮没办法,杀了他,等于自毁长城;不杀他,王朝迟早会姓诸葛.杀与不杀,蜀汉都会亡国.那我不如趁此未亡之际作个人情,为后世子孙留个退路.他并不奢求诸葛氏效忠刘氏,只求保住他刘家人的性命.因此刘备说的是反话,意思很明白“嗣子不才,君可自取.若念旧情,给条生路.”但这还不够,他还让儿子认诸葛亮作干爹.“虎毒不食子”,消除遗患后,这才安息.刘备并非“杞人忧天”,既有汉献帝的前车之鉴,他当然不能重蹈覆辙.
刘备的担心很有必要,这一点,曹家人是比不过的,他们没有对司马懿说过这样的话.因为他们太信任司马家了,曹操的地位便是由司马懿之父一手提拔的,而曹家的江山也可以说有一半是司马懿保下的,这样一个可与诸葛亮匹敌的人物,曹操和曹丕却没防范,太大意了!到头来,是非成败一场空,“成也司马,败也司马!”还落的曹家人惨死于屠刀之下.而刘备志存高远,虽说避免不了“成也诸葛,败也诸葛”的局面, 但至少可以保住子孙性命. 就像柴氏亡了国后,柴家人却世世代代享受了宋王朝的特殊待遇一样,因为他们的老祖宗柴荣是赵匡胤的结拜老哥,他从侄子手中夺了权,面子上过不去,才会出此下策.
可是在历史中,诸葛亮并没篡位,反而真的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实诸葛亮并不用急于一时,诸葛氏取代刘氏是迟早的,当务之急是如何统一三国,巩固国家,不可外患未除反招内乱.到时刘禅也已混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黄袍加身”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推也推不掉的.至于为何“鞠躬尽瘁”?很简单:他要带兵打仗,要哄小孩儿(刘禅),还要伪装自己.诸葛亮又没有三头六臂,怎么不“鞠躬尽瘁”?就连曹操,司马懿也可称作“鞠躬尽瘁”,但曹操是“贼”,司马懿是“奸”,只有诸葛亮才是“忠”.这便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了,他会装,会利用时机.致使他成为“成败皆是英雄”的传奇人物.他若做了皇帝,就是“天命所归”;做不成则是千古忠良.和曹操,司马懿“成亦寇,败亦寇”是大有不同的。
[ 本帖最后由 柳月 于 2007-3-1 14:3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