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7-2-19 09:06 发表
我们现在不提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因为里面涉及到“正统”观念。
我们只提现在说的“朝代”的含义。
正统观念,各执一词。比如同样是编年史,《纲鉴》就以汉后皇帝为汉的结束,下面直接用干支纪年,再下面直接到了晋,完全削去魏号。
按照上古历史,太康失国,有穷氏得位,但此时并未被认为有个“穷朝”,而是仍为夏朝。甚至连“前夏”“后夏”的说法都没有。
帝辛已死,殷国仍在,武庚依然有国。但此时却已经为周朝。
因此,上古时期,也并非“已经移鼎了,那么,这个政权也应该结束了”的说法。
因此,将朝、代确定为时间概念,与国家概念分开,并避开掺杂政治因素的“正统”概念,是个很好的做法。
我们研究历史,不是研究政治。因此,我不愿意参与“正统”观念的辩论。
搞历史,就是搞历史,不要牵扯其他东西。这是我的忠告。如果有人再和我议论关于"正统" 或者可能涉及到这个概念的话题,请恕我敬谢不敏。
历史本来就是社会科学,不牵扯政治是不可能的,阁下坚持认为的搞历史无非是考古学罢了
太康失国、少康复国,其血脉与汉光武帝相比更清晰,其政权与宋高宗相比更完整,当然不用前夏后夏区分,至于穷朝的说法,更简单——新朝和周朝的记载《汉书》《唐书》中都有
至于武庚有国——您先分清楚国与朝的区别吧
最后请教阁下一个问题,以您不牵扯政治的观点——中华民国是什么时候灭亡的?三十八年(首都沦陷)?六十年(被赶出联合国)?六十四年(总统去世)?抑或是别的时候?——别告诉我您认为它还没有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