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燕京晓林 于 2007-1-11 23:54 发表
哈哈,斑竹说了,为了团结广大朋友,不能与你争论!!!
以后你的发言,鄙人一概不回,明白否.
据我所知,版主作出这样的规定,是从公平的维护有理有据者出发,实在出于对你无理狡辩的无奈!
历来对定军山的位置及其范围,没有任何争议。
第一,确定定军山的位置,首先就是确定其主峰,即最高峰。历代对定军山位置的描述,基本就是指其主峰而言,都在今勉县东南。
如果把高庙以西的山体也算作定军山,那么这部分山体的最高峰基本都超过833米,定军山的主峰就不是现在海拔833米的山峰了。今天的定军山主峰不过高出地面约250米,对于其西面的更高的山峰,古人是不可能看不出来的。如果定军山包括高庙西的山体,也就不会有上面所有的记载!
下图,就是从定军山东面看定军山与其西面山体的海拔对比,高度差别何等悬殊!
![](http://www.xycq.net/attachments/2007/01/53620_200701121711171.jpg)
以下是历代有关定军山主峰的记载:
1.对于定军山的位置,记载最早的还是《水经注》。
《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条:“沔水又东迳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浕水又南迳张鲁治东水西山上,......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沔水又东迳武侯垒南,诸葛武侯所居也,南枕沔水。水南有亮垒,背山向水,中有小城,回隔难解。沔水又东,迳沔阳县故城南,......南对定军山,曹公南征汉中,张鲁降,乃命夏侯渊等守之。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遂斩渊首,保有汉中。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惟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有亮庙。亮薨,百姓野祭。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共表......斯庙盖所启置也。......钟士季征蜀,枉驾设祠,营东即八阵图也。”
很明显,沔阳故城南对定军山。这个“南”一定指的是正南,因为郦道元出于对各个河流流向的表述,其对于方向的表述是很严谨。如果定军山包括西面的山体,主峰则在沔阳西南,那么郦道元就应该说沔阳“西南对定军山”了!而诸葛亮庙,则更在主峰之东。
2.《艺文类聚》卷四十引南朝梁刘澄之的《梁州记》:“曰: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十馀里,有诸葛武侯墓,锺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於墓刍牧樵采,今松柏碑铭俨然。”
“武侯垒”,东晋干宝《晋纪》载:“诸葛孔明于汉中积石为垒,方可数百步,四郭,又聚石为八行,相去三丈许,谓之八阵图。于今俨然,常有鼓甲之声,天阴弥响。”《水经注》明确了其位置,在古阳平关东,沔阳故城西。
所以定军山就在武侯垒东南。如果西面的山体也属于定军山,同样,《梁州记》应该说“武侯垒西南有定军山”!
3.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定军山......在西县东六十里。”
唐朝汉中的西县承袭隋朝,就是北魏的嶓冢县,在今天勉县武侯镇(参见黄盛璋《阳平关及其演变》,《历史地理论集》)。武侯镇在今勉县西5公里。则定军山必然在勉县东。
4.杨守敬《水经注疏》:“(定军山)在今沔县东南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沔县条:“定军山,县东南十里。”
《九州通志》载:“定军山在沔县东南十里,……乡人云:每阴雨时,上有击鼓声”。
因清代勉县治所在汉沔阳故城西,故为“东南”。
至于现代的就不用一一列举了。
第二,对于定军山的范围,最能说明问题的是《水经注》。
《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条:“沔水又东迳西乐城北,城在山上,周三十里,甚险固。城侧有谷,谓之容裘谷,道通益州,山多群獠,诸葛亮筑以防遏。......城东容裘溪水注之,俗谓之洛水也。水南导巴岭山,东北流。水左有故城,凭山即险,四面阻绝,昔先主遣黄忠据之,以拒曹公。溪水又北迳西乐城东,而北流注于汉。”
可见,定军山东段一直延续到容裘水,也就是今天的漾家河西岸。一方面说明定军山的范围,另一方面也说明刘备在曹操到达汉中的时候,仍然在定军山,因曹操在南郑,正在定军山以东,所以在此筑城。
某些人所谓刘备在完全取得汉中前,没有到过定军山东端的论调可以休矣!
定军山自古以来并无二说,某些人在读史之前,昧于地理,遂成错误观点。待明于地理之后,碍于面子,不惜编造历史,牵强附会,遂遭唾弃,不亦可笑?
[ 本帖最后由 历山学士 于 2007-1-15 09:1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