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离线 cmy77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4
帖子 1788
编号 75925
注册 2006-7-17


发表于 2007-8-3 05: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补充下,前八十回总体来说都是曹一个人写的,只有少数的部分有可能有人代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17Rank: 17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发表于 2007-10-7 23:1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ptcn 于 2007-2-24 17:36 发表
关于第三回里黛玉的眉眼描写,我把各脂本中的描写文字查出抄下:

1)甲辰本:“两湾似戚非戚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2)庚辰本:“两湾半蹙鹅眉,一对多情杏眼”

3)乙卯本:“两湾似蹙非蹙罥烟 ...

脂批批奇想妙想,是因为这个本身不是甲戌原本,我们所说的甲戌本,是根据甲戌原本抄录的。是抄手漏抄,还是其他原因不得而知。也很有可能批语只专批第一句。事实上,甲戌本被孙桐生改了很多极其糟糕的地方。
关于林黛玉的眼眉,周老的文章无疑是最早出,流传最广的。但我可以再推荐一篇:windg的文章,见下

再谈“含露目”


闲来有考察了一下诸脂本的关于黛玉的眉、眼的描写,也初步找到了曹雪芹在这个问题上的选择。
甲戌本上的“两弯似蹙非蹙眉()(),一双似露非露目()()”无疑是曹雪芹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选择,很明显的,他并不满意这个七字句,认为并不能完全表现出黛玉的神韵,于是。他在后面留了空,准备后面再补,但“似蹙非蹙”和“似露非露”已经是他心中定型的黛玉的形象,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看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又一次写到了黛玉的眉眼,道是:“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这里似蹙非蹙用了原话,似睁非睁和前面的似露非露是一个意思,形容出黛玉的眼睛神光内蕴的神韵。但,真正要把字加上去,遇上了麻烦,眉,曹雪芹改加了个“罥烟眉”,而眼,曹雪芹自己也无法形容,加不上去了。
怎么办?曹雪芹只好改,舍弃似露非露,改成别的,他是怎么改的呢?我们看一下这里的异文,庚辰本写作“两湾半蹙鹅眉,一双多情杏眼”,无疑这样的俗滥之语绝不是曹雪芹心中的黛玉的眼睛,无法作为我们参考的标准。
同时的己卯本呢?!我又查了一下,原来曹雪芹的真正改动体现在这里,写作:“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原来列藏本上“似泣非泣含露目”的来源在这里!很明显,曹雪芹把“露”字挪了一下位置,成了“含露目”,也改变了意思,从动词改成了名称,也更形象的表现出黛玉的那种眼中湿润,神光流动的神韵。这完全符合后面紧接着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描写也暗合黛玉“还泪”的主题。这也就曹雪芹为什么在甲戌本上能在加上“两弯似蹙非蹙”后加个“罥烟眉”却无法在“一双似露非露”后加字的原因了!他心目中的标准答案“含露目”因为“露”字在上面用过了,无法重用,“一双似露非露含露目”成什么话!?而假如在这里用“似睁非睁”的话,在这个场合实在太粗了,所以曹雪芹很少见的在正文中留空了。两者必须改一个,孰轻孰重必须做一个取舍,结果是,曹雪芹舍弃了似露非露而保留了含露目——表现在己卯本上的痕迹!同时,这个痕迹也给“含情目”提出了反问——如果说“含情目”是曹雪芹原文的话,那么他有必要在甲戌本上留空吗?直接一个“一双似露非露含情目”有什么不妥吗?!——原因也简单——他根本没有想过那个“含情目”。至于为什么把似露非露改成似笑非笑,可能就有人会说了,不就是“似喜非喜”的意思吗?我们说,不!不是这样,其实也不复杂,眼睛似露非露似睁非睁的话,用什么样的动作来代替最象?无疑就是似笑非笑时眼睛的半睁了!但是,这造成了一个比较麻烦的情况——改变了黛玉的精神气质,明显她不是那种把笑挂在脸上的人,而这里用了似笑非笑就会给人造成错觉,因此,也不贴切。怎么办?
于是,列藏本上的“似泣非泣含露目”诞生了!这里用的“似泣非泣”,很准确的抓住了黛玉“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特点!在神态上,似泣非泣和似露非露,似睁非睁的差距也不大,虽然不如似笑非笑近,但远不到哪里,而特别是在人物精神的把握上远远超过了似笑非笑,所以成为曹雪芹最终的选择(在我们所知道的情况下)。但我们也看出来,似泣非泣和似笑非笑都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不在与它们和似露非露在神态上的差距,而在于,它们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会泄露人物的气质特性(似笑非笑更是给人误导),比起中性的似露非露来,明显的显得可以咀嚼体会的内涵不足,深度不够,这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比起来,还是那个重复的“一双似露非露含露目”最传神,但也最不成话!这,其实也可以算中国文字的一个遗憾吧!!
这里还要比一下它们和程本“似喜非喜含情目”的优劣,其实我们看看上半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和这一系列的演变出来的“一双似露非露目()()”、“一双似笑非笑含露目”、“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就知道这里是不可能用“喜”和“情”了,为什么呢!?上半句用的“蹙”和下半句对的“露”、“笑”、“泣”都是表一个明显的动作的动词,无论是似蹙非蹙,还是似露非露、似笑非笑还是似泣非泣,是什么样子,我们都可以闭目想见,而曹雪芹在这里,也就是要通过一个形象化的描写形容黛玉的眉眼,让读者在读过后自己想见黛玉的眉眼是什么样,并进一步自己去体会这个人物的精神气质的特性。鲜明的一段描写“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更是充分体现这一原则!而反观“似喜非喜”,你能想见这个似喜非喜是个什么样吗?!而且用喜直写人物的心理,缺少形象的描摹,直接显露人物内心的精神气质(而且是误导的),并且直接和下句“态生两靥之愁”矛盾,在程度上显得浅薄空泛,没有体味的深度。可以说比上面被否定的“似笑非笑”还差得多!
关于“情”,好象得到了许多支持,其实,也是不成立的。其实已经有同志说过了,“罥烟眉”对“含露目”,是实对,用“含情目”对,不成话。(其实那个“鹤影”对“花魂”还是“诗魂”是一个道理!)同样的问题,,“罥烟眉”、“含露目”大家都能准确的想象出是什么样子,“含情目”能吗?这里,曹雪芹的方法一样,用形象化的描摹让读者自己想见并体味黛玉的气质,而不会象用“含情目”这样直接硬性的给读者划定她的气质。而“罥烟眉”“含露目”这样形象化和客观的描写,反而给读者最大而有最准确的体味的深度,意在言中,颇有深度,就如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这样的诗句,纯是描摹,却深意无穷,所以说“含露目”是普通、呆板的,是没有真正读出此中深意,而相反,正是“罥烟眉”“含露目”的准确描摹,才更好而准确的体现了黛玉的特点而不象“含情目”那样的浮泛和不准确。

综上所述,无论从版本考察、曹雪芹的写作方法还是文字效果来看,都是“含露目”更胜一筹。至于前面,相比之下,列藏本的“似泣非泣”虽然不是完美但也是较好的选择!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9 09: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99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