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伤云 于 2010-2-1 16:16 发表
究竟是人物被脸谱化了,还是现代人的阅读观念阴险化了?究竟是读小说形成了人物的形象,还是先在心里有了一个人物的形象再去套回小说?
对于诸葛这段表现,我不否认可以达到兄所指的效果(当然,我也不完全认同),但在对这个情节的处理上个人感觉生硬而不协调。人物行为的巨大反差让人感觉这个人物不是丰满的,而是被撕裂的,因此在我看来与其保留这段情节,还不如毛本删去来得干干净净。窃料此处大概是元明时杂剧或者话本的桥段(就如同刘备暗嘱颜良一般,嘉靖本虽然没有这个情节,但保留了那首赞诗),而罗氏直接取材,并未加以调和。
ps: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学鉴赏力当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逐渐精深的,当然对于不同的人幅度不同比较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文学鉴赏水平高低不是读者是否可以阅读一部作品的标尺,更不是读者可否对于这部作品发表其感想的标尺。在一部作品面前,耄耋老者和垂髫稚童的发言权是完全平等的,并不因其文学鉴赏力的高低而有所异同。同时我想,当他们观念相左的时候,老者似乎更当是有理有据阐明观点的一方,而不会端起架子扔掉书本训诫稚童鉴赏力太差。
...
回伤云兄:
诸葛此前的形象,也决非兄想象的那般只有忠诚而全无奸诈。看看他教唆刘备三番五次糊弄鲁肃以不断赖帐不还荆州的嘴脸吧,再看看他对周瑜、曹真处心积虑的精神摧残吧,无一不表现出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精神气质。所以,奸诈和不择手段,原本就是演义诸葛精神气质中的一个方面,哪里需要我先在心里设定一个人物形象再去套回小说?我不过是指出诸葛原本就有奸诈和不择手段这一面而已。上方谷一节,恰与诸葛亮此前所表现出的阴险奸诈和不择手段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怎么能说是生硬、不协调、形象撕裂呢??
事实上,演义中的诸葛,与志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之间,精神气质上非常接近,都是主线是忠诚、是鞠躬尽瘁、是廉洁奉公,副线是不那么值得夸赞的品质 (比如志史中的专权强势、演义中的奸诈和不择手段。)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多如此;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即使有,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作为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应取那些统计学上毫无意义的极少数,而应取更具现实代表意义的优点缺点兼有的人物。一部作品,在歌颂正面人物优点的同时,不讳言其污点,正是其追求现实合理性的成熟表现;我能读出这一点来,怎么能说是我阅读观念阴险化了呢?
最后,我并未扔掉书本训诫稚童鉴赏力差,而只是想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的鉴赏力是有高下之分的,而且人们的鉴赏力会随着年齿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有所改变、提高的。
自忖前贴并无训诫之辞,不知小兄何以有那样的感受。
[ 本帖最后由 煮酒正熟 于 2010-2-2 01:3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