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4-2-21 09: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

在整个三国历史当中,三分天下之势维持了很长的时间。从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到蜀汉灭亡,三分之势破裂(公元263年),三分之势共维持了43年。其实正确的说,从刘备入益州消灭刘璋势力、曹操入汉中消灭张鲁势力起(公元214年至公元215年),中国就已三分,因为中国大陆上至此就只剩下三个势力。也就是说,从公元215年三分之势就已基本形成。应该说,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历史发展势头,不利于历史的正常发展。而造成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魏蜀吴三国的战略国政都是以维持三分为主。

三国的战略:

蜀国:蜀国虽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但亦是三国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从诸葛亮北伐到姜维北伐,蜀国一直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这取决于蜀国的地利与战略。
在地利方面,蜀国在三国中占绝对优势。虽然蜀国国小地偏,却有着良好的防守地形。由于山隘众多,而且防线较短,用于防守的兵力因此大大减少了,这有利于蜀国进行北伐。
在蜀国战略方面,可以以“以攻为守”来进行概括。蜀国自称是汉室正统,在正统舆论上当然要与“谋反”的魏国对抗。因此,就算蜀国在蒋费时期没有进行北伐,但是由于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上都指向魏国,所以在舆论上蜀国仍然以汉室正统为口号对魏国发动攻击。这造成蜀国一定会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
蜀国地小国偏,平原较少,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远远不及魏国。如果两国都互不侵犯,维持现状,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因此蜀国必须不断进行谨慎的北伐,骚扰魏国边境,使魏国的发展速度减缓,使双方差距扩大的速度放缓,以便蜀国生存下来。其实这应该是诸葛亮北伐采谨慎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胜了,能扩大骚扰面积,使魏国派出更多部队,使双方的差距扩大的速度进一步放缓,而且也算是顺应了蜀国的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败了,也不要紧。因为北伐采取谨慎态度,因此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诸葛亮北伐采这种态度,因此不接受魏延子午谷之计绝对是正确的。在对魏方面,蜀国采取骚扰的方针。在对吴方面,蜀国采取联和的方针。东联吴国,北扰魏国,蜀国为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可说是献出了宝贵的力量。
其实说真的,蜀国无论如何,也难以避免灭亡的命运,但是怎么才能使蜀国活得更长久呢?诸葛亮的这个“以攻为守”的战略,就是为了使蜀国活得更长久而设的。事实证明,蜀国的确在这个战略方针的带动下活了43年,仅仅比魏国的46年短了三年,诸葛亮的战略十分成功。诸葛亮的这种“以攻为守”的自保战略虽然成功了,不但放缓了魏蜀双方差距的扩大速度,还放缓了统一的速度,放缓了我国正常应有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诸葛亮的这种战略可以说是害国害民的。

吴国:因为三国鼎立时的战争多以蜀魏之间的正统战为主,吴国在三国中一般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因此,在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这段历程中,吴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吴国在地利上虽说是占了长江之险,但是长江这条防线并没有为吴国带来多大好处。由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因此防线拉得很长。防线越长,敌人可钻的空隙就相对增多。强大的魏国与吴国只有一水之隔,对吴国的威胁可想而知。由于这个原因,吴国用于沿岸防守的兵力占了国内兵力的大部分。加上上游有蜀国占据顺江而下之便,对吴国的威胁是很大的。虽然吴蜀是盟国,但是双方的交往建立在利益之上,并不稳固。荆州问题更为两国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与隔膜。两国邦交的维持,完全是建立在强魏压境的基础上,只要强魏不再强大,两国的邦交一触即破。面对这种既有魏国虎视眈眈,又有蜀国貌合神离的局面,吴国只好采取左右逢源的战略,以便使吴国能在三国中生存下来。
吴国战略,可以以“左右逢源”为概括。吴国虽然在魏蜀正统争夺战中处在中间人的地位,相对来说,战争的威胁较小。但是由于无论魏赢还是蜀赢,都必将以吴国为下个目标,因此吴国在战略上必须采取“左右逢源”的战略,使魏蜀的发展受阻,好让自己在存活下来的同时捡便宜,捞油水。这间接造就了三分之势的形成与维持。吴国的“左右逢源”战略,主要体现在荆州问题上。吴国在荆州问题首先与魏国合作,得到荆州这一大便宜,但后来又与蜀国重归于好,抵抗魏国。可以说,这是吴国“左右逢源”战略的大成功。由于吴国在对付魏蜀二国中采取这种“左右逢源”的战略,对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可以说是出了最大的力度。

魏国:魏国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国家,无论经济、军事、内政等都居三国榜首。因为霸占中原地区,魏国俨然就是正统,因此有关文献的记载,多以魏国的年号为主。以魏国的国力,其实足以消灭吴蜀两国,但是为什么魏国在曹操死后到灭蜀战争之间,一直没有进行有组织性的大规模入侵呢?
一方面是地广的问题。地广虽然有很大的收入,但是需要的兵力物质也相对增大。由于魏国的防线极长,不但机动力不及蜀吴二国,而且能调动的兵力也相对减少。
而另一方面就是魏国的战略。魏国战略以“以守为攻”为概括,与蜀国战略刚刚相反。魏国既然占据中原之地,发展空间极大,与吴蜀的差距就会随着年月逐渐增大。既然占据着这么大的好处,魏国当然不需要急着去进行统一战争。因为如果在吴蜀国力顶峰时与之进行统一战,虽然有很大机会胜利,但是损失会增大。这种消耗战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吴蜀国力式微时发动统一战,就如同破竹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能保证收复吴蜀,而且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魏国领导人一般偏向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以不变应万变,以慢打快。因此无论吴蜀如何急着挑战,魏国都以守势对抗。魏国的这种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比吴蜀的自保战略积极得多。可以说,魏国为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献出的力量最少。

总结:魏蜀吴三国的战略虽然各自不同,但是却有异曲同功之妙,都为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出了不少力。而三分天下之势,在司马氏上台打乱魏国战略、姜维误解诸葛亮北伐用意、吴国偏向蜀国而非左右逢源后正式破裂。虽然三国在自保自强的大前提下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献出宝贵的力量。但是由于三国战略多以形成与维持三分天下之势为主,因此三分并不是一个良好正常的历史发展势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西谅马超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79
编号 2921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4-2-22 18:0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果认为说得不对,拍砖早就来了,不过此贴确实无从拍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2-22 23:4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岑平于2004-02-21, 9:43:42发表
诸葛亮的这种“以攻为守”的自保战略虽然成功了,不但放缓了魏蜀双方差距的扩大速度,还放缓了统一的速度,放缓了我国正常应有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诸葛亮的这种战略可以说是害国害民的。

这话不太妥当,统一是大势,但不能为统一而论统一,应该区别一定的历史时期,否则就会得出岳飞、史可法是历史罪人的谬论。对诸葛亮而言,蜀汉是汉朝的延续,正和南宋是北宋的延续,南明是明朝的延续一样,眼中的曹魏是乱臣贼子,抗击曹魏和抵御外族性质上没什么区别。这和军阀混战性质上是不一样的,欧洲正在走一体化道路,将来如果实现了,难道就能得出当年抵抗纳粹德国的征服是一种历史的罪恶吗?二战就是害国害民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2-23 00: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岑平于2004-02-21, 9:43:42发表
而另一方面就是魏国的战略。魏国战略以“以守为攻”为概括,与蜀国战略刚刚相反。魏国既然占据中原之地,发展空间极大,与吴蜀的差距就会随着年月逐渐增大。既然占据着这么大的好处,魏国当然不需要急着去进行统一战争。因为如果在吴蜀国力顶峰时与之进行统一战,虽然有很大机会胜利,但是损失会增大。这种消耗战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吴蜀国力式微时发动统一战,就如同破竹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能保证收复吴蜀,而且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因此,魏国领导人一般偏向这种“以守为攻”的战略,以不变应万变,以慢打快。因此无论吴蜀如何急着挑战,魏国都以守势对抗。魏国的这种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比吴蜀的自保战略积极得多。可以说,魏国为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献出的力量最少。

这段话有些矛盾,既然说明曹魏急于在吴蜀国力顶峰时进行决战是一种不明智的选择,又怎认为“以守为攻”的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呢?恰恰相反,曹魏如果盲目进攻,一旦有重大失利,甚至丢失一些要地(比如雍凉),将大大拉近三国间的实力差距,混战叠起,民不聊生,统一也将遥遥无期。而积蓄实力,水到渠成,毕其功于一役,于国于民都是有利的。

应该认识到,三国各自独立,各有其战略,但消灭对方,追求统一的理念和军事行动并没有停止,只是谁也没有这个力量罢了。赤壁战后,曹操依旧多次积极进攻,到了曹丕,也曾数次进攻东吴,不过由于缺乏高超的政治军事能力,只能维持局面而无力开创,之后更是一代不如一代,曹魏的“以守为攻”战略是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可以说,正是这种战略加快了统一的到来,而不是放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4-2-23 00:5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分天下的局面是谁也不想的~~~这也不能说是维持,而是无奈的相持~~
谁都想统一天下,但谁都没有那个实力去统一,大家势力都是均衡的~~互相牵制着,无法顺利完成统一大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2-23 01: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确实找不到多少可拍砖的地方呀。
有一点,说诸葛亮是以攻为守的自保战略,其实这只是后人对其北伐失败的一些论点。
诸葛亮的战略,在其出师表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不完全是
虽然诸葛以兴复汉室为最终目标,
但要兴复,首先要自保,不然谈何兴复??
在他的北伐中,其实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自保,他可没笨到认为凭蜀汉的国力可以随随便便的灭曹魏。
出师表是给皇帝和满朝文武看的,自然不能写:偶出师只是为了自保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诸葛丞相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97
帖子 656
编号 2630
注册 2003-11-27


发表于 2004-2-23 22:5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赵兄看来是误会燕京兄的意思了,燕京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诸葛亮北伐的大战略,要灭魏国自然很难,但不是没有可能,刘邦以蜀中之地依然能够得天下,只要能把握机会,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不是没有可能实现~~~

PS:我没有否认赵兄你的意思,你说的很在理,这个成功的机会自然是要在自己能够自保的前提下才能去把握,不然就是空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我想我没有理解错
诸葛的那段话应该说是最终的目的(或战略目的)
燕京兄应该也是这个意思的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2-24 00: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说的确实是总体战略。但是我一直不太赞同说诸葛亮是以攻为守。我以为这是后人对诸葛亮攻没有结果的一种解释,是不正确的。
我们知道,依托险要地形防守,是最符合弱小国家自保的策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消耗敌人的进攻。
可是实际上,魏国不但根本没有想进攻蜀国,甚至在西线竟然是略无预备的局面。可以说,如果诸葛亮在世,他不去进攻魏国,魏国也不会来进攻蜀国,那么说他以攻为守就没有根据了。
如果魏国一心想进攻蜀国,而诸葛亮先发制人,到还可以这样说。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所以我认为诸葛亮的北伐确实是想完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大目标的,只不过没有达到目的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不错啊,我的观点也是最终目标肯定是“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啊!
不过在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过程中,还有其短期,中期的战略目标的。

说魏国没有进攻蜀汉的意思就说诸葛没有以攻为守的想法也太过绝对了!
由于国力上的差距,蜀汉必定是处于战略防御的地位的
诸葛不等曹魏来进攻,而是主动出击,为何不能说是以攻为守呢??
不解中~~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2-24 01: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键是魏国早已制订了休养生息,以待局势变化的战略,在局势没有变化时,其一般不会来攻打蜀国的。
就连曹真的进攻汉中,也是因为连续遭到诸葛亮进攻才进行的。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结果无功而返。

如果敌人根本就没打算进攻,你还有什么好守的呢?当然是可以抽出精力去进攻光复汉室的大业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02-24, 1:19:11发表
关键是魏国早已制订了休养生息,以待局势变化的战略,在局势没有变化时,其一般不会来攻打蜀国的。
就连曹真的进攻汉中,也是因为连续遭到诸葛亮进攻才进行的。
——真以“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结果无功而返。

如果敌人根本就没打算进攻,你还有什么好守的呢?当然是可以抽出精力去进攻光复汉室的大业啦。

没错啊,诸葛不正是去攻了嘛!
不过这个攻是以攻为守的攻而已!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4-2-27 09: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可否认,诸葛亮的攻总的来说是为了北伐中原,光复汉室~~~但是完成这个远大目标前,必须保证的是保住国家不失,故诸葛亮北伐又有了一个新的目标:“以攻为守”。既然北伐既能试着恢复汉室,又能保住国家不失,何乐而不为?
虽然很多人说姜维的频繁性北伐导致蜀国最终灭亡,但是我觉得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蒋费时没有继续进行有节奏的北伐,使双方差距再次拉大~~当然蜀国的灭亡还有国力,黄皓专政等各种原因,不过,不再沿用“以攻为守”战略,对蜀国的的国运带来了不少影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越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85
编号 4421
注册 2004-1-12


发表于 2004-3-1 15: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蒋费没有继承诸葛的遗志自有他们的想法,因为国家刚刚失去军事和政治统帅嘛,加上蜀国除了姜维,当时没有什么大将(魏延如果不死可能要好一些),如果贸然再次进攻估计讨不了什么好(诸葛丞相都搞不定,我等应该更希望渺茫吧),既然如此,还不如守境安民,以待天时。不过这样的结果也就是魏国最希望看到的结果了,所以关键还是蜀国后来没有了好的人才,不能继续在保持自身国力的基础上去消耗魏国(当然要自身消耗小才行),以致于攻取陇右,据关中而争天下。其实从当时三国的形势来看,蜀国在东线没有压力,可以全力北伐,战略上有利,姜维倒是认识到这点,但国家的经济政治一直都在走下坡路,北伐又屡屡败绩,就象一个陷入泥潭的人,为了摆脱自身的困境努力挣扎,但由于不得其法,只能越陷越深,直到最后灭亡,遗憾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渝南子木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7
编号 5148
注册 2004-2-9


发表于 2004-3-1 22:4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岑平于2004-02-21, 9:43:42发表
在地利方面,蜀国在三国中占绝对优势。虽然蜀国国小地偏,却有着良好的防守地形。由于山隘众多,而且防线较短,用于防守的兵力因此大大减少了,这有利于蜀国进行北伐。

其实我认为地利的因素,对于蜀国既有利,也存在一定的弊。首先既然蜀地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特别分别为秦岭和大巴山脉所围,与曹魏接壤地界之中,方便用兵进出的本就不多,也就那么几处兵家必争之地。固兵防守固然难攻,但是要想出兵北伐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用辩证法的论点,既然需要防守的地方少了,那你进攻的时候,进攻的方向和目标也就少了,曹魏也就只需要屯重兵以守要道,自然也就方便自身战略性的防守了。其实要从诸葛亮最初的《隆中对》谈起,最初他的战略构思就是占据荆、益二州,以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然后刘备自将益州之军出于秦川,实行两头并进的战略。暂时不说这个战略的可行性,光从地形来看,丢失了荆州,使得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大大打了折扣,也使得几次北伐也大都徒劳无功。因为虽然联结东吴同时北伐,然并非一国之军,调度战略大相径庭,自然比不上隆中的战略构想了。这是从地利上来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 18:4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023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