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镇北将军 于 2015-2-20 19:02 发表
李自成一度被剿灭,却又东山再起死灰复燃,而他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向他提出的,请求招安而且开赴山海关前线,这样极具民族大义的要求竟然也都没有答应,他不仅没有逃走,而且上吊自杀
我擦,李自成何时提出 ...
网文中曾看见这么一段
说道李自成失败,最肤浅甚至是无知的就是辫子兵无敌在一片石打败李自成主力百万大军、然后闯贼分奔离析。深入一点的说法是李自成冒进,在没有足够多实际控制和经营的地盘的情况下,就着急做皇帝进燕京了。然而,一些网友进一步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李自成那次进京根本不是原来计划好的本意,而是被局势所迫。本人感觉非常有道理,为了便于大家看,本人进行一些编辑,也加入一些自己的看法。本人的总体看法是,那次进京并非李自成本意,而李自成太过仁慈,所以骑虎难下犯了战略错误,如果进一步,那就说明崇祯的愚蠢和无大局观而非什么刚硬。下面来细细说一说。
永昌元年,李自成刚刚取得陕西,同时就命令袁宗第经营湖广,河南的地盘因为东林大佬侯洵在开封掘河,已经变成了一片泽国。四川的张献忠态度暧昧,北方已经和满清解决了,东面有面临明军重兵的虎视眈眈,可以说当时的大顺的战略形势依旧相当严峻。如此情况下,李自成自然要有行动,李自成首先对准了自己的老对手明朝军队,开始了东征对山西的进攻,这次目的根本就不是为了进攻燕京灭了明廷,而是为了西安的安全而发动的扫荡姓性战争。目标就是剪除严重威胁西安安全的这些明朝重兵,毕竟,如果有意进攻京师的话,也肯定不会走山西这条路,去跟重兵密布的地方进行消耗战,而是从另外地方绕过直接攻击燕京,显然李自成走山西这条路,所以说李自成的目的不是燕京,而是为了扩大西安的战略防线。
非常可惜,不是随着李自成的目的进行战争,李自成一出击,山西明居然一触即溃、军闻风而降,十几万大军向六万顺军交出坚城要塞。从西安出发的时候,大顺才6万军队(不非御用文人和清粉吹嘘的百万大军),刘宗敏带着两万前锋(号称五十万)、李自成带了四万人(号称百万),气势做的倒挺大的——宣布要推翻明廷、号召地方官吏献土投降。结果出兵后没怎么费事,就拿下了大半个山西,受降了十万多明军。那一次东征唯一的一场仗就是宁武之战,明将周遇吉前后就守了一天,然后就被击败了。而这一战的原因居然是周遇吉是把大顺军的檄文信以为真,所以弃城逃跑,放开了通往燕京的大道逃去西北面的宁武关——估计是在想“你们去燕京好了我呆在这里看看风头”,但李自成此战的真实目的是为了保证西安的安全,就离开大道追了过去,赶到宁武城下把他消灭了,打完这一战,李自成其实是想回师了,因为姜镶投降了,整个山西已经平定了,明廷能够用来威胁西安的重兵已经全部不复存在了。
然而,多年作战的李自成不是白痴,自然想到了军队人数跟军饷粮食的关系,一下子多了10多万投降明军,这些人是要吃饭的,就这么回去后,如何养活?要知道当时李自成控制的陕西三边在经历过天灾和战争荼毒后,脆弱不堪,本来就需要外地赋税的支援,而打下的山西之后军队更是需要养着,据说每年需要上百万两的军饷,原来明廷给,现在投降投降大顺了,肯定是大顺给了。这十几万降兵降将,如果统统遣散吧,恐怕以后就没有人愿意投降大顺了,如果不遣散,有养不起,所以需要另寻道路。可见,姜镶等明军投降,反而成了李自成这次东征后的烫手山芋,没获得好处反倒要为寻找新的财源而战。李自成现在想到的反而是去和崇祯议和了,希望不要再打下去了。所以战场上胜利后,居然谈判时的檄文反而倒像是遭遇了大败一般,在这篇檄文中,李自成一反之前称崇祯为无道昏君的说法,反倒赞赏崇祯“君非甚暗”——帮崇祯推卸了不少责任,还公开号召明朝大臣要继续忠于崇祯皇帝。无论是替敌国的皇帝洗脱罪名,还是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号召敌国的臣子要格尽职守,忠君爱国,这都是古往今来的极少有的。当然从表面上看,李自成还口气硬,他要求崇祯皇帝自降为藩王,禅位给顺王李自成,李自成的本意是将大明成为大顺名义上的藩国,然后宗主国向属国要走部分军饷,然后体面撤回去,军饷问题也解决了部分。
爱好面子的崇祯,自然拒绝了,摆出一副要打的架势了,但紫荆关等地的北直隶兵马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向顺军投降,很快就连代帝出征的大学士李建泰都领着崇祯的四万禁卫军向李自成投降了。崇祯固然恼火,李自成更是苦瓜脸,还的打肿脸充胖子,因为继续增加了好几万军队,到这个时候,李自成连遣散投降的明军都不太敢了,因为投降的明军实力已经超过顺军主力好几倍,要是一下子群起作乱,李自成还得千辛万苦地杀回陕西去,带来的6万人还很可能损失惨重。那就继续谈吧,无奈之下,李自成一方面为了向投降明军显示自己实力强,继续向燕京进发,一方面发出了东征后的第三道檄文,建议崇祯接受他的投降,只要承认李自成的顺王地位,而且把山西、陕西等地封给他做藩国,并且提供军饷,那李自成就向明廷投降。可以说这个时候,李自成根本不像个战胜者,反而像个战败者了。。。。。如果按照蛋疼的隋唐演义和三国演义武将单挑的场合,可以这么形容李自成和崇祯的这次单挑:1)一开始,李自成带着兵马杀出了西安,冲着崇祯大喝一声:昏君,我来推翻你了!崇祯不甘示弱:我兵马比你多,要打就打!2)一个回合(顺军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取了山西)后,李自成的口气软下来了:发现你也不是很昏的皇帝,咱们还是有话好好说吧。而崇祯一如既往地强硬。3)第二回合(李自成一路畅通无阻地开到了燕京城前)后,这时李自成已经隐隐有求饶的意思了:明君,干脆收留我做您的臣子吧,只要您肯发军饷就行。但崇祯还是不松口: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而此时更要命的是,满清开始乘火打劫了,多尔衮让人带信给李自成,要求联合灭明、瓜分江山,从一切迹象都表明,李自成根本不愿意答应和满清约定平分中土华夏的土地和人民,但如拒绝,那满清就可能会成为大顺的敌国,所以李自成先是拖着,然后拖不动了,只能在想赶快跳出这个火坑撤兵,也就是必须要尽快停止东征,返回西安,部署山西和陕西的关口防御清军可能的进攻。所以即使到了燕京城下,几乎唾手可得了,还搞谈判,三月十八,顺军占领了彰义门两侧的城墙,此时李自成和刘宗敏一起来到彰义门城下,要求再次和崇祯谈判。李自成把太监杜勋派了进去,这次不仅列出了很具体的条款,更苦口婆心地给崇祯讲解议和的好处:李自成不但会立刻把北直隶等地的土地、军队都还给崇祯,而且还愿意帮助崇祯抵御满清入侵,更能在必要时帮助崇祯镇压其他的农民军,这次谈判的条款,李自成把自己也骂了,毕竟他骂农民军是“群寇”——唯一一次改变了对农民军的称呼,此时李自成的立场已经和离开西安时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几乎是在驳斥自己出兵时的那封檄文,从这些用词中,明显看出李自成不惜一切代价要结束东征的急切心态。愚蠢之极的崇祯还是不同意。导致刘宗敏大怒,跳将起来说:‘这狗皇帝,他是不见棺材不落泪啊。’拿下燕京,我们把他的银子都搬出来,他都守得住长城,我们也守得住。”。。。。接下里就是非常熟悉了,那就是顺军开入燕京城。可惜崇祯根本没有军饷,但崇祯的遗产——整个北方边境的数十万军队、无数需要维护、修缮的堡垒,都被李自成不情不愿地继承到手了。而这么多人又需要养活,那么只剩下追赃助饷的办法来尽快获得军费,然而被无耻文人大骂为残暴,军纪败坏和和堕落了。
其实,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李自成不是残暴,反而是过于仁慈,到了妇人之仁的地步。按照那些投降明军的德行——典型欺软怕硬,如果大顺军也如后来辫子八旗兵入关时期那样,纵兵行凶,到处残暴地杀戮,反而让那些投降明军产生畏惧心理——后来八旗逼着他们去跟南明打就有这个因素在里面。又或者学当年秦国白起,搞坑杀投降明军,李自成也不至于因为无用的投降明军兵太多了而为军饷发愁,骑虎难下无法撤回去了。其实也无需多残暴,只要出手稍微狠一点就够了,李自成不是打下山西了吗,那就找那些山西晋商要钱,让大顺军监视投降明军去干这样的事情,反正那些晋商一个个跟满清勾结出卖自己本族人的利益,将这些人的财产充公正好。甚至于在进入燕京之后,让投降明军去掠夺一番,将财产拿走后,直接走人的了。那些无耻文人让他们说去,那些无耻文人对于李自成要养活投降明军而采取的追赃助饷的行动大骂残暴,满清进驻后彻底将他们财产剥夺变成内城,将他们变成奴才附庸,他们怎么反而说大清仁慈呢?可见这些无耻文人是最没有节操的。显然李自成过于妇人之仁,这些该狠的事情,一个没做,如此在乱世只能是失败者。
而反过来说崇祯,毫无大局观和白痴,所谓的什么强硬刚硬不过是明粉的粉饰而已!最后李自成都自降到那个地步了,还继续横下去,好吧,你横不要紧,你拖了整个民族和百姓,如果当时崇祯在最后时刻接受李自成的条件,那么李自成是否会真的出兵帮助抵抗清军不知道,但最起码能继续守住,不让清军入关,而那样剃发易服而产生的一系列惨剧据不会发生了。
求李自成三篇檄文史籍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