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小议“易中天品三国”, 驳斥批评“易品”的七种论调
性别:男-离线 子昱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9
编号 76929
注册 2006-7-26
来自 西安


发表于 2006-9-2 17:2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小议“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一经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播出,随即引起了全国范围的轰动。易中天一个在全国知名度并不高的学者成为了万千人追逐的“偶像”,而《百家讲坛》这个定位于学术层面的栏目也因之火爆一时。可谓央视成就了易中天,易中天成就了央视,而大众也在其中收获了三国的有关知识,同时,从三国文化的传播角度来看,“易品”掀起了建国后继《三国演义》电视剧播出以来第二次“三国热”,也诚然是一件良事。然而自此影响一出,却有许多声音唱出了反调,其中不乏一些知名学者、资深学术权威和执掌一定文化界话语权和意识导向权的公众人物。虽然这些人对“易中天品三国”引起的影响嗤之以鼻、言语相攻、并颇有一些看起来似乎有理有据的论述,但都不能掩盖其遮羞布下的醋酸味,因而他们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论述的动机和心理出发点都是值得研究讨论的。现罗列一些观点并简析之:


    1.缺乏严谨性论。持此论说者多是对三国有一定的了解和研究,并对相关学术领域有较广泛的认知的学术人士。他们认为认为,易中天品三国比起一些历史评传、历史研究论著来显得太随意,不够严谨,有些观点并没有严格的史料印证,凭空猜想、主观臆断,歪曲了真实的历史和人们对于三国的认识。应该说,这一派人物由于具有一定的学术造诣,有些甚至就是史学界的名流,对维护历史观和学术严谨性具有自发的责任感。这个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然而对于易中天的批评则并不如其所言。易中天在第一讲就讲到,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一种是史书上的形象、一种是文艺作品中的形象,一种是民间形象。他在讲述三国人物的过程中,基本是从这三个形象的方面都做了分析。是史书形象的,表明出处和原文,翻译后评述;是文艺作品形象的,也翻来原文并评述,民间形象则直接评述。条理清楚,脉络自然。这是和正统历史理论著作完全不同的表述方法。正统历史理论著作总是讲求严谨,滴水不漏,引经据典,务必确实。如果照这样来讲三国的话,怕看的人也没有多少了。况且易中天的观点基本都是客观的,如果有自己推断的必事先声明推断,根本不存在误导观众历史观的问题。反而能将深刻的研究观点通过通俗的手段使大众接受。这其实是文化传播方式所引来的争论,其实质是学术者对于电视媒体以及其通俗的传播方法的狭隘排斥。这个问题后面还要说到。但总的来说,易中天的授课方式是学术走向大众的良好途径,“易品”在广大群众中有这样的反响也反映了一定的民意。人民需要这种传播方式,并且这种传播方式确实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无可厚非了。固守学术小圈子的卫道者们大可不必醋意十足,怎样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得到更广泛民众的认知与认可才是这些人更应该考虑的问题。


    2.照搬史书论。持此论者认为易中天的大部分论述都是从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直接翻译而来,并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人可能并没有认真看节目或者对易中天的品评缺乏全面的了解。易中天确实引用了很多《三国志》原文,这是他严谨对待史实的态度。也确实有许多讲述是直接从《三国志》翻译成通俗话。如果仅从这两点就断定易中天是彻头彻尾的“史书翻译机”未免太过武断。这些史料只不过是易中天为了串连情节的需要,他讲史不引用史书用什么?况且史书虽然传世已久,其内容对于大多数观众应该是陌生的。易中天宣讲史书内容对于观众也是一个认识史书的途径。而易中天真正的独到之处在于他对于史料、人物、事件都有自己的独到分析。哪些可疑?哪些有可行性?这个人物为何会这样?这个人物为何会成为这样的人?这件事有什么意义?这场战争胜者为何胜,负者为何负。这些是史书无法完全解释的内容,而所谓“品三国”的“品”也是着重于这些分析。


    3.戏谑说论。持此论者认为易中天的讲课风格与三国的严肃性不符。轻佻的描述和戏谑的话语对于历史缺乏尊重。这些人貌似在捍卫历史的尊严与庄重,一副对历史敬畏之情,实际上根本就不了解历史。古来说史,从来也没有现在这样刻板教条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韩非、庄子、孟子等俱是一代学术大家,其哲学高度、思想深度后世无可及。但就是这些探讨深奥的人生、世界、社会、战争、政治、文化的学者,采取的却是最通俗最有趣的传道方式。因为他们是在向统治者和人民兜售自己的思想,如果不生动不易懂的话,谁去听他们的长篇大论?因而君看《庄子》,动辄引用乡间里坊、下里巴人的事实做例,阐述的却是及其深奥的哲学思考。《韩非子》大量引用奇闻怪谈,语调也戏谑调侃,但并未减其思想性,反增其亲切感。后代却并未继承先秦遗风的优良传统。张口经典闭口古训,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真正应了诸葛亮批驳严峻的辨词。学术由此走入死胡同,走入象牙塔,走入闭塞的书斋,并籍由统治者所提倡的程朱理学共同形成了“固智慧、坏心术、游兹手”的学术怪圈。学术人民化的属性被无情的剥夺了,人民无法与学者共同享受学术交流,这对于双方都是一种重大损失。延续至今,形成了学术圈刻薄死板,学术圈外学术真空的两极分化境地。而易中天的意义正在于改变这种现象。学术为什么就要死版着脸?学术为什么就要拒绝幽默?这是在是一种误区。


    4.翻案论。持此论者认为,易中天对一些历史人物特别是曹操的评述有严重的倾向性,改变了大众对于历史人物的看法,是在替历史人物翻案,有哗众取宠之嫌。这种观点问题在于并没有认识到易中天品三国的实质。易中天在评述过程中,基本沿着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三国人物,对于曹操的功过、刘备的是非、诸葛亮的真假都有细致的评说,不存在偏袒哪个人物或者为哪个人物翻案。况且历史本来对曹操的解释就是误解的,人们心中曹操(包括周瑜、鲁肃等)的形象本来也是歪曲的,易中天只不过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因为旧的形象深入人心,所以真实的形象让大众接受需要一定的过程,但是这绝对是有意义的。而且为曹操“翻案”,也不是从易中天起,当年郭沫若就有过专门的文章,当然那是为当时特殊政治生态服务的。


    5.不务正业论。此说认为易中天不是历史专业的,不是学术界公认的研究三国史的专家,就在百家讲坛上大讲三国,是不务正业,是对观众的不负责任。这种观点纯属无理取闹。凭什么公认的行业专家才能在百家讲坛开讲?像刘心武、像易中天,只要对学术的一方面有特别的研究和认识,不论他的专业和学历,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与观众交流。当然,作为主流媒体的热播节目,完全实现“有奖无类”还是不太现实的,但是《百家讲坛》有勇气让“外行”来讲课,让中学老师来讲课,足见其包容性,这是符合文化的发展需求的,也是《百家讲坛》胜过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的原因之一。你让真正搞这个的专家来讲,未必收到好的效果。毕竟普及性媒体的讲座和学术性刊物的学术文章还是存在本质的不同。


    6.硬伤错误论。此说指出易中天讲课中的一些硬伤。这其中有些是口误,有些是疏忽造成的,都不是实质性的错误,瑕不掩玉。况且易中天在《面对面》节目与王志的谈话也作出了回应:“指出硬伤,立即改正”。


    7.学术观点争论。此说多是学术界人士对易中天某些个人观点和猜测的质疑。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学术争论,在争论中促进学术进步这是自春秋战国时期就传承下来的良好方式,不能因此而否定“易品”的价值。易中天也说:“学术问题,从长计议”。


    其他种种非议大多没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根本站不住脚,有些甚至就是谩骂。这些都给这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目平添了许多无谓的争议。而这些攻击之词为什么会出现呢?曹丕在《典论·论文》的开宗就说:“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作为一个并不从事专业史学研究的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通过电视这个媒体瞬间红极海内,这和电视媒体的宣传广度有关,更和他本人亲善幽默的授课风格和鞭辟入里的品读趣味有关。但是有些专门从事史学研究、甚至倾注了大半生的精力的专家学者却难以接受这种现实,他们对这种学术上的“暴发户”有种天生的排斥。一个“外行”凭借他们的本行而扬名立万,自然引起本行的嫉妒与敌视。而此时只要发表批驳易中天的文章,就可以借这个高枝引起人们的注意。其实质仍然是功利心和酸醋心在作怪。至于“学术超男”这个名号完全是不友好的风凉词,只看到了“易品”大众性的一个属性就贸然将其与“超女”相提并论,怎能不是一叶障目之举?可笑可悲。


    那么,“易中天品三国”的存在和火爆原因是什么?到底有什么意义?我试总结以下几点:


    1.打通了学术圈的界限,使学术大众化。这个在上面的第三条已经解释了一些。联想起前两日在邱华栋老师的博客上看到他对于“红学”的批判,更深感现在学术圈子的封闭性已经阻碍了学术的进步。当年二月河未成名时给红学刊物投稿,屡投屡退,就发出了“红学是大家的红学,不是你们红学家的红学”的呼声。但是这个情况至今没有好转。许多学术圈子已经成为少数学者自娱自乐的游乐场,他们对学术的把持和独断剥夺了广大群众对于学术的享受权利,同时也阻碍了学术在人民之间的普及流传。易中天使学术走向民间,使历史大家爱听,试问又有多少资深学者可以做到?而人民才是文化的创造者,学术与广大人民结合才是唯一生存之道。因此为了这个目的,使用电视这种高普及面的现代传播手段是时代的选择,无可非议的事情。有人认为学术上了电视,普及给了全民就变得不纯了、变得歪曲了、变得有商业味了,纯属对广播影视传媒业在当今社会下积极意义的无知,做为中国最高影视传媒专业学府的学生,对这一目前还普遍存在的心理,我表示深刻担忧。


    2.纠正历史误区,重新认识三国。众所周知,现在大众印象中的三国大多来自古典小说《三国演义》及其相关艺术作品的影响。而《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小说,自然是有很多虚构的地方,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浅薄之处。虽然近年来有关对三国人物真实形象的揭露和分析的书籍文章不绝如缕,但是总的来说没有太大的影响,没有能够像《三国演义》一样改变一个民族对于一个时代人物的印象。而通过电视手段的易中天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大众心中还原了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发掘了他们的人物性格和生存历程,纠正了人们的一些固有的偏见。


    3.经世致用。易中天品三国绝非一般的就史论史、就事论事。在通过对三国人物性格与命运的分析,他也提炼出了许多当代社会当代人可用的宝贵经验。这恰恰是历史给予人类的最大意义所在。在“品三国”中,易中天告诉我们怎样像曹操一样做个好老板,怎样像诸葛亮一样找个好老板,怎样像孙权一样算清政治账、军事账。易中天不时将政治集团比喻为一个企业,通过三国阐明企业用人之道。又不时将战争比作商战,通过三国探讨取胜方略。这些都给予了“易中天品三国”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当然这并不是“易品”的主旨所在,因而比起《水煮三国》来说不够深刻全面。当然,易中天又不是经济学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真红的稻妻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65621
注册 2006-4-1


发表于 2006-9-2 19: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一直认为易中天他至少能说,敢说,把他的对三国的观点讲出来,接不接受是我们的问题,不少人都接受了,那些学者要是学学易中天,把他们认为严谨,正确地对三国的认识说出来,或者出本自己对三国的全新了解。受益的是我们大众,比在那里只是放空话好的多,历史这东西除非有时光机器,不然谁都说不清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端木赐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5
编号 73705
注册 2006-6-25


发表于 2006-9-2 20: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写那么多真辛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hocobo
(虚度)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2
编号 32820
注册 2005-2-15
来自 大空洞
家族 最终幻想


发表于 2006-9-3 00: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25半天不出
不好继续评价

[ 本帖最后由 Chocobo 于 2006-9-3 00:04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本因坊秀策
(★御姐★)

泉国公
枢密直学士
河东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107
帖子 19336
编号 150
注册 2003-9-28
来自 六朝古都
家族 现视研


文人相轻~在中国学术界非常明显,所以无须理会某某学者,或某某专家的抨击言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落花雨林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69
编号 40882
注册 2005-6-13


发表于 2006-9-4 12:1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只看楼主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就是矛盾的。人家提出自己的见解,被你认为是主观臆测;人家旁征博引,你又说人家照搬史书
对于别人的出名,我更喜欢去欣赏其成功的地方。易老师将三国历史普及给大众,这是非常有益的事,是所有比他博学的学者都没有做过和做到的事。
而至于一些错误,一个人在讲坛上做几十个小时的讲座,又岂能不出现些许错误?一个人做的事情越多,他出的错误也会越多。这是很简单的道理,可有些人就是宁可对人家的许多亮点熟视无睹,而喜欢整天钻到角落里去寻找那些细微的瑕疵来显示他的高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在爱中沉沦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7
编号 17194
注册 2004-9-7


发表于 2006-9-4 1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骗小朋友的,档次不够。
阎崇年讲的还是不错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enbuxing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3
编号 6815
注册 2004-4-15


发表于 2006-9-4 12: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总觉得他就是进化版的说书人。不过有人喜欢听也就证明他的能力,虽然我只看过1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剑
(坤恸幽珏)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285
帖子 3131
编号 3591
注册 2003-12-20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9-6 21: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老易对人物的理解是有一套的,前不久看了他的品人录,感触颇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剑
(坤恸幽珏)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285
帖子 3131
编号 3591
注册 2003-12-20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9-6 21: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阎崇年的学术水平确实很高,但听起来不如品三国生动,可能是我对三国更感兴趣一些的缘故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瓦灰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左将军
功绩 43
帖子 1299
编号 19585
注册 2004-10-26


发表于 2006-9-6 22:3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历史我真相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了解,史书也或多或少的掺杂着作者的主观感受,再加上经过历朝历代的更改,所以史书也只是反应了真正历史的片段,大家看历史其实都是在盲人摸象,何必那么吹毛求疵呢?那些什么什么专业的史学家就不必出来了,你让我见见时间机器我就相信你是对的,你敢说你知道的就是真正的历史吗?
其实大家看历史只是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聊资罢了,易中天以聊天的方式和大家谈历史我觉得这种方式就很不错,他谈的只是他个人的看法,板砖是不可少的但不必拍得太狠.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博士仁
(小白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2
编号 79055
注册 2006-8-14
来自 上海


发表于 2006-9-6 22: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老易说的只是他自己的关点,看一下就可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pes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79
编号 31641
注册 2005-2-1


发表于 2006-9-7 14: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反而能将深刻的研究观点通过通俗的手段使大众接受

没觉得易的观点很深刻,反而觉得易的观点很肤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root的马甲

Rank: 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77
编号 57922
注册 2006-1-19


发表于 2006-9-8 09: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打通了学术圈的界限,使学术大众化。

这个恰恰是一个误区。因为易中天讲的东西实在称不上是学术。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孤城将军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3
编号 30032
注册 2005-1-11


发表于 2006-9-9 23: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恩恩
LZ的总结我很顶
但是关于你对易先生的评价问题
我只能说
这是因为节目性质的问题
毕竟是个茶余饭后的娱乐问题
是个广大人民群众看的
而非个别的研究者看的
你说呢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0 07:4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087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