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纵论诸葛亮系列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8-29 01: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特作以下文章。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一次北伐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诸葛亮自汉中北伐。由于诸葛亮的过分自信,自然不会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险招。况且,一旦真的成功了,这功劳算你魏延的,还是算我诸葛亮的?更有一样,这岂不显我诸葛亮没智慧。

  那么,诸葛亮的安从坦道、平取陇右的战略方针又怎样呢?罗贯中在演义中有更深刻的揭示。蜀军连胜N-1仗,只败了最后一仗,就输掉了整个第一次北伐。魏军连败N-1仗,只赢了最后一仗,就赢了整个战役。这样的打法,魏军输得起,蜀军输不起,这说明诸葛亮犯了战略错误。这就好比秦末的楚、汉战争,项羽赢了全部战争,只输了垓下一战,就输掉了江山。

  诸葛亮的战略具体错在何处?孙子兵法兵势篇上有“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蜀弱魏强,相差悬殊,蜀军将士缺乏必胜的信心。而诸葛亮的蚕食战略不能立即改变强弱之势,动摇不了魏国的根本,魏军可以源源不断地开赴前线,蜀军打不起消耗战,更何况蜀军还有先天不足——补给。如果蜀军首战攻陷长安,据潼关而断有关中,则强弱之势立变。当时由于魏国没有准备,魏军在关中地区没有强大的机动兵团,咸阳以西可传檄而定。当年关羽北攻襄、樊,就导致许昌以南烽烟遍地;后来,诸葛亮刚刚兵出祁山,天水、南安、安定就叛魏应亮,关中响震。如果长安陷落,关中阻断,魏国的混乱可想而知。这种形势,东吴也断不会坐失良机,必倾全力北上。那时,魏陷于两线作战,国内变乱又起,魏就是想倾全力争夺关中,恐怕也是力不从心了。而蜀军的补给问题也不复存在,将士更是信心百倍,魏军士气则会一落千丈。凡战,气为先。第三次国内战争初期,国共双方皆能力战;后期,国民党望风而逃,临战必降,气之使然,势之使然。

  许多人认为,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很难成功。阿鸯认为,魏延的计策肯定能成功。有人说,魏延用一万人袭击长安,用兵太多。这是误解,“负粮五千”是指携带粮食的数量单位,一个单位是一个士兵十天的口粮,不是指另派五千人专门背粮食,况且十天的口粮完全可以随身携带,不可能另派五千人专门背粮。有人说,魏延十日内到达不了长安。魏延久战宿将,且长期镇守汉中,熟识地理,不会无知到如此地步。有人说,魏军一旦在子午谷设伏,魏延军就会全军覆没。事实上,魏军没有设伏。诸葛亮于蜀汉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三月就率军进驻了汉中,到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春才出兵。魏国不知道蜀军何时出兵,无法设置伏兵,即使知道了魏延出兵,由于魏延是急行军,魏国的探子也来不及回报。有人说,仅凭魏延的五千军攻不下长安。魏延不会大白天堂而皇之地攻城,手段无疑是偷袭。自刘备死后,关中地区的防备就松弛了,至此已经整整五年,偷袭很容易得手。有人说,魏延军到达长安附近后很难保密,所以无法偷袭长安。当然,如果三国时期的人口像今天这样稠密,魏延军确实很难保密。但是,三国时期的人口连今天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天黑后,野外想找个鬼影都难。邓艾偷渡阴平后,仅有两千疲惫的步兵,成功偷袭了江油城。

  许多人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贻”。阿鸯认为,孙子兵法的精髓是“因敌制胜”,(阿鸯译:根据敌人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取胜的策略。)知而不能用,与不知何异?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前提条件是:“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有些认为魏延计策不可取的人,替夏侯楙设计了许多好的可能,阿鸯不禁要问,那还是夏侯楙吗?孙子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阿鸯译:能否不被敌人战胜取决于自己是否犯错误,能否取得胜利取决于敌人是否犯错误。)如果敌人既强大,又永远无懈可击,那还打个屁啊,等死好了。

  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做了什么?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马谡,还不止杀了马谡一人,而是杀了一批将军。干什么?无外乎是推卸责任。刘邦、曹操也打过不少败仗,却不曾见他们为此杀过哪个将领。作为主帅的诸葛亮又受到了什么处罚呢?自贬三级,所领如前。初看似乎十分公道,其实是权臣作秀。不要忘了蜀汉的最高统治者是刘禅,不是诸葛亮。如何处罚应由刘禅决定,不能由负有失败责任的诸葛亮自己定调,诸葛亮应亲赴成都待罪。诸葛亮身留汉中、握兵不还,而上表自定处罚,就是告诉刘禅,蜀汉的权力还在我手里,蜀汉我说了算。(刘禅,你小子识相点。刘禅也确实很识相。)如果说曹操的割发代首是奸诈,诸葛亮的自贬三级就更奸诈。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不用魏延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的计策,错失了一次大好机会,从此也注定了北伐失败的命运。

[ 本帖最后由 孤狼在途 于 2006-10-6 19:1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飞益德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5
编号 76199
注册 2006-7-20


发表于 2006-8-29 15: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好象是位名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8-29 16: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不起,发错地方了,本想发到三国史话里.
在下哪配称名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8-29 17: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决策正确, 却因将领不听调度而失败了, 不杀将领干嘛? 曹操自己安排将领用命下打了败仗当然不会杀将领.

至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和魏延建议早就讨论烂了, 没必要重复说同一句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chenling1988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68309
注册 2006-5-9
来自 浙江


发表于 2006-8-29 22: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就是呀,有时候出奇兵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雷动于九天之上

信乡侯谏议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5
功绩 398
帖子 1867
编号 16168
注册 2004-8-23
家族 轩辕狼党


如以演义为分析基础, 还是放在这里为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8-29 22: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此文以历史为基础。
目的是为解读演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8-31 04: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前、后出师表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先要解读历史上的诸葛亮。
  提醒诸葛亮的粉丝,本系列全面否定诸葛亮,上网本为消遣,犯不着气坏您的身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前、后出师表


  前出师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二二七年),诸葛亮欲大举兴师北伐,上疏蜀汉后主刘禅,史称前出师表。

  在解读前出师表前,有必要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就是刘禅已经二十一岁了,诸葛亮早应还政了,但是诸葛亮没有。有人说,曹操不也没有还政汉献帝吗,诸葛亮干吗非得还?“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若非曹操,汉献帝早已尸填沟壑,骨抛荒郊。而刘禅的天下得自其父刘备,非拜诸葛亮所赐,诸葛亮不肯还政,就属于窃权、窃国。

  前出师表开篇,等于直斥刘禅为昏君,既然你是昏君,我当然就可以擅权国事了。这样明目张胆地欺压君主,总感觉有些不那么理直气壮,没关系,再摆摆俺的老资格,我可是你老爹三顾才请出来的,你老爹都得听我的,你算个鸟!出师表应该是这个样子吗?真的不会写,也可以看看陈琳的讨曹檄文吗。

  诸葛亮的前出师表为什么要这样写?因为诸葛亮太自信了。以我诸葛亮的大才,北伐必会马到成功。现在蜀汉就是我说了算,到北伐成功那天,该怎么做,就不用我再教你们了吧?


  后出师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同年(公元二二八年)十一月,诸葛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上表蜀汉后主刘禅,史称后出师表(该表载于《三国志》裴注中)。有人说,后出师表是伪作。其是否为伪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世推崇和称颂诸葛亮,后出师表是重要依据之一。前出师表倨傲不恭,后出师表竟截然相反,极尽谦逊恭顺。要问前后反差为何如此之大?答曰:都是第一次北伐失败惹的祸。后出师表中有句千古名言“鞠躬尽力(瘁),死而后已”。从此,虚伪的政客们又多了一招哄骗善良百姓。

  说到这里,我们讲个西汉初年陈平的故事。右丞相周勃和左丞相陈平关系很好(右丞相大于左丞相)。汉文帝继位不久,逐渐熟悉了如何治理国家。一天上朝,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年决狱几何?”周勃说不知道。又问:“一年钱谷出入几何?”周勃又说不知道,惶愧,汗出沾背。汉文帝问陈平,陈平说:“有主者(阿鸯译:有主管这些事的人)。”汉文帝问:“主者谓谁?”陈平回答道:“陛下即问决狱,由廷尉主管;问钱谷,由治粟内史主管。”汉文帝接着说道:“既然各有主者,那你干什么呀?”陈平回答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阿鸯译:上辅佐天子,制定出符合客观规律的方针政策;)下遂万物之宜;(阿鸯译: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各行其道;)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各司其职)。”帝乃称善。周勃大惭,出来后责怪陈平道:“你平时怎么不教我!”陈平笑道:“君居其位,不知其任邪(耶)?(阿鸯译:你当这个官,难道不知道这个官是干什么的?)且陛下即问长安中盗贼数,君欲强对邪(耶)?”于是周勃自知其能不如陈平远矣。不久,周勃借病辞职,陈平独任丞相。

  后世人常说:“陈平不知钱谷之数,丙吉不问横道死人。”以此来说明丞相的职责。马歇尔有六不用,其一便是事必躬亲者不用。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连这点基本道理都不懂,因此而把自己弄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不智,他的智力水平不配做国家领导人,国家给这么笨的人管理,“越来越好”也只能是唱唱罢了。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明知此理,却偏要标榜自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不仁,他的道德水平不配做国家领导人,国家给这么虚伪的人管理,“越来越好”也只是唱得更响罢了。

  从内容上看,后出师表比前出师表更像出师表,起码通篇在讲为什么要北伐,不过其中的道理却极其荒谬。限于篇幅,只分析其最前与最后两条谬论。“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典型穷兵黩武的论调。战争首先意味着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是以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像管仲那样,首先治理好国家,做到富民强国,富国强兵,怎会“惟坐待亡”。从蜀汉建兴元年(公元二二三年)诸葛亮秉政,到蜀汉炎兴元年(公元二六三年)蜀国灭亡,整整四十年,蜀国人口没有任何增长,依然是那可怜的九十四万;投降时的国库清单也只能用可怜二字来形容。这四十年,诸葛亮及其继任者们,如果能像管仲那样治理国家,蜀汉人口完全可以翻两翻。“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居然说发不发动战争,耗费都是相等的,强词夺理到如此地步,古今罕有,在诸葛亮眼里,刘禅、蜀汉文武百姓都是白痴。后出师表更大的荒谬还在于,它不鼓舞军心士气,通篇在说:既使注定失败,也要北伐。真是泄气透了。

  许多读过演义的人认为,刘禅很傻,其实,认为刘禅很傻的人才真傻。刘禅读完前出师表后,面无表情地说了几句套话,而且没有主动敕令孔明出师。读完后出师表却是“后主览表甚喜,即敕令孔明出师。”罗贯中的演义,人物的每个动作,每个表情,背后的意思都是很值得玩味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06-8-31 08: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6-8-31 04:02 发表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先要解读历史上的诸 ...

8同意啊8同意
当然阿鸯还没发完,俺这块砖就再拎回儿~
不管怎么说,阿鸯此文是认真写就的,而且都是在用事实说话
只是因为大家对同样的事实有不同的解读,才造成了看法和结论的不同
所以希望阿鸯能发完此文
也希望此文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被删掉或打入冷宫就可惜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 23: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隆中对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先要解读历史上的诸葛亮。
  提醒诸葛亮的粉丝,本系列全面否定诸葛亮,上网本为消遣,犯不着气坏您的身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隆中对


  许多人认为《隆中对》是千古绝唱,无与伦比的战略策划。阿鸯以为大谬不然。

  《隆中对》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形势分析,并据此取得基业。指出了曹操、孙权对目前的刘备来说都过于强大,只有荆州的刘表、西蜀的刘璋是软柿子,可以捏一捏。这份形势分析虽然正确,却谈不上有多高明。引用新浪网友老子骑牛在《“隆中对”乱谭及其它》一文中的一句话:“当然这并不能证明他比同代的策士们高出一筹,周瑜、鲁肃均与之不谋而合,甚至那个锦帆贼也是一语中的!可知这也并不是什么神乎其一人的东西。”

  第二部分是在取得基业后如何夺取全国政权。如果说这第一部分虽不高明却还正确的话,这第二部分就连正确也谈不上了。

  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分兵合击通常是以强击弱时采用的战略,好处是便于展开兵力,迅速抢占要地,挤压敌军的回旋空间,同时便于己方的物资补给;另外,也可避免由于兵团规模过大,行动迟缓,反应速度落后于敌军,有力使不上,空劳军力。而弱军分兵则会更弱,极易被强敌各个击破,甚至一口吃掉。

  《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分兵还有另外一个致命的死穴。由于距离遥远,路途艰难,两支蜀军根本就无法联络策应;而曹魏军虽然也需分兵,却是处于内线作战,两军之间距离远比蜀军近,且路途平坦,极易联络策应。

  对于曹魏来说,化解《隆中对》中的策略也非常简单。西线以少数兵力抗击北出秦川的蜀兵,采取避而不战,不求胜,但求不败,拖住蜀军,使其不敢长驱直入。南线,集中优势兵力,迎击由荆州北上的蜀军,一旦重创蜀军,立即南扑荆襄,以乘胜之势,威压残弱之敌,无有不破。荆襄一破,益州空虚,秦川蜀军,路遥难回,曹魏分军西向,益州可不战而定。益州有失,秦川蜀军,势必土崩。

  诸葛亮的分兵之策,源于没有实战经验,机械效仿前人的书生气。北出秦川是效仿刘邦。刘邦反秦,曾先入咸阳,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关中民心,所以刘邦要先得关中,以为根本。而刘备从未踏足过关中,在关中没有民心基础,所以刘备北出秦川,没有特殊的优势。

  阿鸯认为,汉中非但易守难攻,同时也是易守难出之地,蜀军在汉中应取守势。益州顺江而下,便于供给荆州,刘备应亲率大军屯驻荆州,以强大的军事力量打消孙权对荆州的妄想。如无重大形势变化,不可轻言北伐,因南军缺少骑兵优势。

  抛开上述两部分不谈,《隆中对》也犯了一厢情愿、静止看问题的错误。一旦刘备跨有荆、益,原有的战略格局即告打破,地处长江上游的刘备集团,就会成为对东吴的最大威胁。此时,东和孙权的既定策略将难以实现。刘备若不北伐,三方势力尚处于平衡之中。刘备虽然跨有荆、益,但比之曹魏,还是弱小,北伐若想有所作为,刘备必得起倾国之兵。如此,则荆州后防空虚,孙权要全据长江之险的欲望是无法抑制的。荆州有失,荆州北伐军的土崩命运就注定了。

  搁置上面所有的问题,《隆中对》对刘备来说也只是个远景规划,不过是画饼充饥而已,根本算不上战略策划。因为《隆中对》根本就没有拿出如何夺取荆州的办法。

  武力夺取吗?显然是痴人说梦。历史上,荆州有八万大军,刘备兵不过三千,蒯越、蔡瑁等对刘备又十分排斥和提备。

  以前有过陶谦让徐州,这一回刘表不能让荆州吗?荆州不同于徐州,徐州陶谦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自己年老将死,儿子无能,徐州一旦落入曹操之手,陶谦便有灭族之祸,所以,陶谦只能让徐州;并且,徐州重要官吏都支持刘备。刘表降曹,必受厚待。历史上,刘琮投降后,没有被杀,做了青州刺史。刘表若是有意相让荆州,荆襄九郡四十二县,不会只给刘备一个县。即使刘表肯让荆州,由于荆州没有一个重要官吏支持刘备,刘备也无法接收荆州。演义中,刘备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没有从政经验的诸葛亮,却一直抱着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

  历史上,刘备能够占有荆州,不是靠上面两条,而是靠的运气:曹操和周瑜的战略失误。曹操若听贾诩之言,便不会有赤壁之败,刘备若想占有荆州,也只能是梦想罢了。赤壁大战后,周瑜若不是执意先取江陵,而是先取荆南四郡;以刘备之兵力,必定无法独取江陵。周大都督若乘赤壁之余威,荆南四郡可席卷而定,然后再以得胜之兵,加以荆南四郡之军实,回攻江陵,刘备将无立锥之地。

  如此说来,诸葛亮岂非一无是处,那他凭什么能给人留下神机妙算的印象?凭的是罗贯中对诸葛亮的“吹嘘”,罗贯中在整部演义中,赋予诸葛亮的是“精于术而疏于略”。

  诸葛亮精于战术、辩术、制造术、权术、甚至是现实中不存在的妖术,所以在演义中诸葛亮显得神奇无比。但对于蜀汉集团的重大失误,不管历史上是否与诸葛亮有关,罗贯中统统都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罗贯中要告诉读者的是,抓不住根本,只在枝叶上下功夫,无论把枝叶修剪的多么漂亮,这棵大树最终都要倒掉的。诸葛亮就是罗贯中抓的典型。

  “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万古之人不及也!”有人要问,你如何解释罗本书中的这句话?阿鸯的回答很明确:这不是罗贯中的原文,而是后人添上去的。嘉靖本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接近罗贯中原文的版本,但同时也指出,该版本同样存在后人篡改的痕迹,只不过比之毛本,情况要好了很多。中国古典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作者不对书中人物直接品评,四大古典名著更是有此共性,这句话与罗贯中的大家文风不符。还有,这句话酸腐之气扑鼻,与罗贯中的语言风格不符。最后,罗贯中精通政治、军事,断不会把这份漏洞百出的《隆中对》奉为极品的。

  三顾茅庐,于刘备为美谈,于诸葛亮则不然。刘备名重当时,一访之后,诸葛亮于礼即当回访。诸葛亮若有大家气度,则应主动投靠刘备,以实干中的才能取得信任和地位,而不是靠耍这些小手段。



附资治通鉴:
    (甘)宁献策于(孙)权曰:“今汉祚日微,曹操终
  为篡盗。南荆之地,山川形便,诚国之西势也。宁观刘表,
  虑既不远,儿子又劣,非能承业传基者也。至尊当早图之,
  不可后操。图之之计,宜先取黄祖。祖今昏耄已甚,财谷
  并乏,左右贪纵,吏士心怨,舟船战具,顿废不修,怠于
  耕农,军无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军,鼓行
  而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矣。”权深纳
  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6-9-2 08: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毛泽东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不知道毛泽东在说这句话时是否想起了抗战结束后我党的著名战略,“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其实这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刘备集团的势力比孙权和曹操都弱小,在前方战局稳固的情况下,如何开辟新的根据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就成为关键,很显然就是西部,这些地方不是你拿就是我拿,所以刘备要入川,曹操也把目标对准了关中和汉中。那么荆州该怎么办?确实荆州是很困难的,面对曹操和孙权的双重压力,但另一个角度荆州也替益州抵挡了这部分压力,益州可以集中力量北上,如果荆州放弃,那么人家只要防你一边就可以了。

内战时期的东北也是困难的,孤军在外面作战,由于关内不打,东北得不到支援,非常艰苦,但是东北最终还是挺了过去,最终由入关的十多万人马发展成百万大军。“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是共产党最终能够战胜国民党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这十多万人马留在原地,而国民党进入东北的主力部队也在关内,恐怕关内很难坚持下去,更别说三年就打败蒋介石了。

从东北和荆州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了,林彪和关羽都是最信任的大将,但是毛泽东给林彪配备了非常强的将领,关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以上就有20余名。而自诸葛亮率赵云、张飞入川后,关羽手下的武将就很少了。最后也是部下倒戈招致失败。

在战役指挥上是要集中兵力,但在战略上是不能抱成一团的,自己抱在一起是加强了,问题是人家的压力也小了。

[ 本帖最后由 马岱 于 2006-9-2 08:5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6 00:1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二、三次北伐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先要解读历史上的诸葛亮。
  提醒诸葛亮的粉丝,本系列全面否定诸葛亮,上网本为消遣,犯不着气坏您的身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二、三次北伐

  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魏大将军曹真认为,诸葛亮上次败于祁山,后必出陈仓,乃使将军郝昭在陈仓新筑一城守之。诸葛亮还真听话,蜀汉建兴六年(公元二二八年)十二月,诸葛亮亲率数万大军包围陈仓城。要说这曹真也太轻敌了,明明知道诸葛亮要从这里进攻,却只给郝昭派了一千多一点士兵。这诸葛亮虽然听话,却偏不争气,亲自指挥数万大军,狂攻仅有千余守军的小城,历时二十余日,陈仓小城岿然不动。诸葛亮粮尽退兵,斩杀魏将王双,第二次北伐结束。
  演义中王双是勇猛大将,《三国志》中其名字仅出现两回,还有一回是在魏黄初四年(公元二二三年)进攻东吴时被俘。当然,两个王双可能不是一个人,但王双不是什么大将是可以确定的。

  诸葛亮以文人而直接统军,没有亲身参加过白刃搏杀,对战场上近身肉搏的险恶,对处于生死一线将士们的心理变化,没有切身体验,有的只是想当然。这样没有战斗经验的人,直接指挥战斗,(战斗和战役或战争是不同的,能指挥战役的不一定能指挥战斗,典型就是毛泽东。)其结果可想而知。纵观古今名将,无不起身于行伍。春秋战国时的孙、吴,(由于当时的兵役制,所有成年男子都上过战场。)秦末的项羽、韩信,都曾亲身挥刃杀敌。现在共产党十大元帅中的善战者,都曾在枪林弹雨中冲过锋。
  诸葛亮认为,天底下自己是最聪明的人,每一件事,自己都会比别人干得好,对别人干的每一件事都不放心,都想亲自去干。处处以为己能而事必躬亲。不能正确审量自己的长短,这是最大的不智。自陈仓一战后,诸葛亮以为蜀军缺乏攻坚能力,没有认识到是自己亲自指挥战斗的不对,并从此彻底丧失了攻坚的信心。司马懿对诸葛亮不敢攻坚曾有过透彻的分析。曾国藩前期和诸葛亮一样,但很快就认识到了自己的短处,从此再不亲自指挥战斗和战役,这才是真正的智者。诸葛亮可谓冥顽不化。


  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蜀汉建兴七年、魏太和三年(公元二二九年)春,诸葛亮遣其将陈式攻武都、阴平二郡,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诸葛亮自出建威,郭淮退兵,诸葛亮遂拔二郡以归;蜀汉后主刘禅恢复诸葛亮的丞相职务。第三次北伐结束。

  我们注意一下这三次北伐的间隔时间。第一次北伐结束到第二次北伐开始,间隔大约为半年时间。第二次北伐结束到第三次北伐开始,中间几乎没有间隔。第一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诸葛亮认为蜀军已经准备就绪。第二次北伐出兵的缘由是,曹休兵败,魏国军力东移,诸葛亮认为有机可乘。第三次北伐出兵没有任何缘由。诸葛亮为什么前两次的目标不指向武都、阴平二郡?因为魏国认为武都、阴平二郡难以防守,早已将二郡的百姓撤光了。得土不得人,在三国时期,攻占这样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可是,诸葛亮连续两次北伐失败,急需捞点稻草,充充脸面,所以也就饥不择食了。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及时恢复了诸葛亮的丞相职务。否则,诸葛亮老挂着个右将军衔也不是个事呀。弄不好,诸葛亮一个老羞成怒,你不让我当丞相,我直接当皇帝。
  所以,这第三次北伐有些徒有虚名。


  第二次和第三次北伐,实质上是诸葛亮企图在为自己的第一次北伐失败找回颜面。虽然蜀汉后主刘禅很识相,让诸葛亮官复原职了,但诸葛亮心里明白,面子还远没全找回来。由于受军事能力的限制和虚荣心理的驱动,诸葛亮有如踏上了一辆永远无法停止的战车,直至把自己拖死在北伐这辆战车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6 00: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四次北伐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先要解读历史上的诸葛亮。
  提醒诸葛亮的粉丝,本系列全面否定诸葛亮,上网本为消遣,犯不着气坏您的身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第四次北伐


  蜀汉建兴八年、魏太和四年(公元二三零年)秋,魏曹真、司马懿分数路入侵汉中,遇秋雨,军半途而回。(演义增加诸葛亮乘机反攻,敷衍出诸葛亮四出祁山。)诸葛亮闻魏兵至,召李严使将二万人赴汉中。李严为大局着想,率军增援汉中,诸葛亮却不管这些,乘机夺了李严的兵权。第二年,李严就回家抱孩子去了。


  蜀汉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公元二三一年)春,二月,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军出祁山,攻击魏天水郡,魏主曹叡派司马懿代替曹真迎敌。六月,诸葛亮粮尽退兵,魏将張郃追至木门(地名),被蜀军射杀。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没有具体记述双方交战的情况,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所记,司马懿曾在五月十日对蜀军发动过一次进攻,结果以失败告终。按晋书记载,司马懿在六月攻破蜀军在祁山的外围营垒,诸葛亮连夜撤退,司马懿追击,大破蜀军,俘斩万计。
  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如果司马懿真的败了,陈寿也不敢直写。但是,如果是诸葛亮败了,陈寿也不会在诸葛亮本传中详细记载。因为古代传记体史书的特点是,在本传中记功不记过。《汉晋春秋》晚于陈寿的《三国志》,是东晋人习凿齿写的,由于诸葛亮罢撤蜀国史官,许多事件的经过没有了文字记载,只能取自传说。需要指出的是,习凿齿有很重的诸葛亮情结,文字失之中正。《晋书》是唐朝人写的,也没有必要拍司马懿的马屁。到底孰是孰非,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其实,重要的不是战争的过程,而是结果。结果是诸葛亮粮尽退兵,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有人不同意“无功而返”的说法。因为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诸葛亮毕竟杀伤了不少魏兵。但是,蜀军北伐的消耗所造成的间接损失,远大于其给魏国造成的损失。(详细论述参见《纵论诸葛亮系列之北伐以攻为守论》。)北伐的目的在于开疆拓土,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消灭魏国。诸葛亮此次北伐显然没有达到这个目的,虽然蜀军的直接兵力损失小于魏军(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蜀国的总体损失要大于魏国。

  此次北伐因粮尽退兵,粮尽的原因是李严不好好干活,没把粮食运到前线,导致蜀军无粮,诸葛亮不得不退军。史书《三国志》上是这样记载的: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
  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籓喻指,呼亮来还;
  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
  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
  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
  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
(九年春,即蜀汉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亮,指诸葛亮。平,即李严。狐忠,即马忠。后主,蜀国皇帝刘禅。)
但这其中有许多不合逻辑之处。如果因雨无法运粮,这也不是什么过错,李严直接派马忠告诉了诸葛亮,这说明李严也没想欺骗诸葛亮,也没有必要欺骗诸葛亮。当时,李严军权已被剥夺,蜀国大权尽落诸葛亮手中,连后主刘禅都是傀儡,李严不去骗诸葛亮,倒去骗那些说了不算的人,有必要吗?李严白纸黑字的书信落在诸葛亮手里,却两头大编瞎话,世界上有这么蠢的人吗?(演义中,罗贯中暗示,李严的书信是诸葛亮伪造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段是典型的事件经过记载。蜀不置史,陈寿又是据何记载?只能依据传说,传说起源于何处?只能来源于对李严处理后的官方说法。诸葛亮在蜀国实行的是高压统治,没人敢传播不利于当朝者的言论,经过几十年,最后,只剩下了权贵们认可的言论流传了下来,也只剩下了有利于诸葛亮的传说。诸葛亮的光辉形象实在是得益于他的高压统治。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不妨问一下五十岁以上的人,让他们告诉你,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什么叫“反革命”。只要对现实稍有不满,即可被打为“反革命”,更不要说敢非议政府和国家领导人了。可奇怪的是,高压下的百姓,对毛泽东的爱戴又是那么的真诚,毛泽东逝世时,全国人民的悲伤又岂是诸葛亮所能企及。如果不是改革开放,毛泽东依然是中国空前绝后的神圣。

  那么,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就是粮尽,不仅仅是粮食运不上来。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诸葛亮在前方战事拖得太久,国内已无粮可征,无粮可运。蜀军从一月自汉中出兵,至六月战事不决,中间虽然抢割过上邽的麦子(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对蜀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自公元二二八年春,到此次北伐结束、公元二三一年秋,诸葛亮无岁不征,蜀国已耗尽了所有粮食积存。
  有人说,无论有没有战争,这些军队不都得吃粮吗?是这样,粮食的消耗不受战争影响,但粮食的生产却受战争影响。所有的强壮劳动力都去打仗和从事后勤保障,地就没人种了,粮食就会大幅度减产。二战时期,欧洲各国食物非常紧张,主要原因就是战争导致农田大面积撂荒。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退兵后,有人建议司马懿乘冬天往陇右运送军粮,预备诸葛亮明年来犯。司马懿说:“亮再出祁山,一攻陈仓,挫衄而反。纵其后出,不复攻城,当求野战,必在陇东,不在西也。亮每以粮少为恨,归必积谷,以吾料之,非三稔(庄稼成熟)不能动矣。”诸葛亮也一如司马懿所料,直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二三四年)春,才开始第五次北伐,也是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这两年多期间,诸葛亮休士劝农於黄沙,作流马木牛,教兵讲武,使诸军运米,集於斜谷口,治斜谷邸阁。可见粮草短缺给诸葛亮的深刻印象。
  由于国内粮草不足,前方战事又久拖不决(按晋书诸葛亮战败),导致第四次北伐失败,责任无疑全部是诸葛亮的。第一次,诸葛亮把北伐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马谡;这一次,诸葛亮把李严当了替死鬼。不如此,诸葛亮既使再自贬三级也是无法过关的,况且,这种权臣作秀的把戏,第一次尚有新意,第二次再演,就太老套了,恐怕连傻子都明白了,这自贬是蒙人的。

  第四次北伐失败,诸葛亮把责任全部推给了李严。但五次北伐全部失败了,诸葛亮又能找谁做替死鬼呢?所以,第五次北伐,从初春至深秋,战事虽然久拖不决,诸葛亮就是不肯撤兵回国,因为实在找不到替死鬼了,也没脸再找替死鬼了,只好自己去死了。






  另,对于李严被贬,《三国志》还收录了一些诸葛亮的表章和信件。

  诸葛亮表曰:
    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
  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
  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
  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
  行之际偪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
  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
  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
  之。然谓平情在於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
  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
典型的翻小肠、算旧帐,是幼儿与泼妇都不齿的行为。如果不是李严顾全大局,率兵赴援汉中,诸葛亮哪来的机会剥夺李严的军权,李严又怎会让诸葛亮如此诬蔑。
  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
    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
  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
  出於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这种无中生有的造谣,任何时代都是无耻之极的行为。
  在《三国志》裴注中,记载了诸葛亮联名数十名大臣上书,要求惩办李严,这是明目张胆地逼宫。对李严之子李丰,诸葛亮又大耍两面派手法,哄骗齐用,避免李严拼死一搏。
  以上诸葛亮这些表书,通常都应放在诸葛亮传中,但陈寿把它们都分散在了别人的传中,主要是这些东西大损诸葛亮形象。对记载历史的人,通常有一样难处,就是如何写和当朝权贵有关的历史。直接记载其短处,一定不会为权贵所容,书是写不下去的。不写,这样的史书没有价值。这是考验记史者水平的关键,如何曲笔记载这样的历史。陈寿的《三国志》堪称经典。陈寿写《三国志》时,皇帝正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诸葛亮是司马懿的对手,贬低了诸葛亮,就有贬低司马懿的嫌疑。另外,诸葛亮欺世有术,口碑甚佳,陈寿若直书诸葛亮缺德,难为当世所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6 00:1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蜀汉的衰落

说在前面的话:
  在阿鸯对嘉靖本《三国演义》的评注中,阿鸯对比通行本《三国演义》逐回品评优劣,并对罗贯中原意进行诠释。许多网友表示不解,罗贯中为什么要否定诸葛亮?没理由啊!为此,先要解读历史上的诸葛亮。
  提醒诸葛亮的粉丝,本系列全面否定诸葛亮,上网本为消遣,犯不着气坏您的身子。


       纵论诸葛亮系列之蜀汉的衰落


  汉中争夺战胜利后,刘备集团的一大批智士猛将、元老功勋,突然性地纷纷退出政治舞台。如关羽、张飞、法正、彭漾、黄忠、刘封、糜竺、孙乾、简雍等。随着人才的凋落,刘备的蜀汉也开始迅速衰落。

  首先,荆州失陷。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五月,曹操退出汉中;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关羽立即开始进攻曹仁。史书没有明确,关羽大举进攻的行动,是关羽自作主张还是刘备的命令。按惯例,有重大行动时,方授予将领大权,所以,关羽进攻曹仁应该是刘备的命令。刘备为何要此时令关羽进攻曹仁?又是谁给刘备出的这个主意?由于诸葛亮罢撤史官,又严禁议论朝政得失,该事遂不可考。(演义中,罗贯中把这个天大错误的始作俑者给了诸葛亮。阿鸯对此表示认同,并且认为这是诸葛亮不设史官的起因。)

  八月,水淹七军,关羽威震华夏。由于江陵对东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关羽越是强大,对东吴安全的威胁越大,孙权做梦都想夺回荆州,吴、魏两大势力悄然联手,荆州已危在旦夕。关羽取得的胜利越大,荆州的危机越重,没有任何记载,曾有人就此提醒过刘备,包括诸葛亮。

  十月,已与吴联盟的魏,顿时有了大量的机动兵力,正向樊城蜂拥而来。曹操的各路大军尚在路上,徐晃就已大败关羽,说明关羽孤军北进必定是要失败的。空虚的荆州,孙权必定是要袭取的。十二月,到关羽被禽时,未获得过一兵一卒的增援。这样的局面,莫说关羽,即使孙、吴再世,也无济于事。荆州失陷的命运,在关羽大举北进之时,就已经注定了。

  如果关羽不大举北进,荆州就不会失陷。由于江陵南近长江,北带汉水,便于水军运作,不利于魏军防守,所以曹操无意进攻江陵。前有曹仁弃守江陵;后世直到三国归晋,北军也未占江陵。关羽主力不离开江陵,孙权自知无力独取江陵,也不会贸然攻击。此时(公元二一九年),汉中争夺战刚刚结束,自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刘备入蜀,连年大规模征战,蜀中刘备军钱粮枯竭,无力出兵。关羽此时北进,无法得到益州方面的任何支援。孙权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偷袭荆州得手,刘备到章武二年(公元二二二年)才大举出兵报仇,根本原因就是刘备没有钱粮。所以,关羽大举北进的时机不对。对此,没见到诸葛亮任何有预见性的谏阻。对赤壁之战,贾诩有谏阻。对官渡之战,田丰、沮授有谏阻。

  其次,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刘备全军覆没。

  荆州失陷后,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刘备终于攒够了钱粮,于章武二年(公元二二二年)大举伐吴。(章武元年七月,刘备先派将军吴班、冯习攻破吴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馀人。这仅是刘备的前锋。)章武二年二月,刘备亲率大军自秭归进至猇亭,吴陆逊坚守不战。至闰六月,陆逊火烧连营,大破刘备。

  出兵前,纯粹的文人秦宓和纯粹的武夫赵云劝阻过刘备,就是不见“智圣”诸葛亮的劝阻,翻遍史书,仅有“及汉主伐吴而败,时正已卒,亮叹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就使东行,必不倾危矣。’”真正的“事后诸葛亮”。也许刘备出兵征吴没有错,错在征吴时战略战术的失当。但是翻遍史书,找不到诸葛亮关于这场战争的任何建议。有人说诸葛亮不在前线,没法出谋划策。刘备与东吴在丛山峻岭之间,长期相持,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这种错误的战略不属于突发性事变,诸葛亮完全了解双方的态势,只不过诸葛亮没有办法从战略上打破这种僵局。诸葛亮后来五次北伐,也证明诸葛亮在战略上是一个缺乏新意的人。

  总之,在刘备集团的重大失败中,见不到诸葛亮的预见和谏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还是袋鼠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79001
注册 2006-8-13


发表于 2006-9-16 09: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亮子事事太过与亲自动手~~有点不够充分的信任下属  同样也没能很善于用人
马谡就是个好例子~~到最后自己累死 还得不到好结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九千岁
(越王够贱)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60
编号 66568
注册 2006-4-19
来自 山越国


发表于 2006-9-16 10: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于李严被贬之事,我也认为是诸葛亮暗中作梗,可是诸葛亮死后李严痛哭流涕,却着实叫我难以理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adewither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6
编号 78831
注册 2006-8-12


发表于 2006-9-16 11: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九千岁 于 2006-9-16 10:51 发表
对于李严被贬之事,我也认为是诸葛亮暗中作梗,可是诸葛亮死后李严痛哭流涕,却着实叫我难以理解。。。

喜极而泣
但是年老体衰,精神太激动导致暴病而死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妙玉
(妙玉仙姑)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0
编号 79578
注册 2006-8-19
来自 鹭江之滨


发表于 2006-9-16 14: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9-16 14: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那么,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就是粮尽,不仅仅是粮食运不上来。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诸葛亮在前方战事拖得太久,国内已无粮可征,无粮可运。蜀军从一月自汉中出兵,至六月战事不决,中间虽然抢割过上邽的麦子(按裴注引用汉晋春秋的记载),但对蜀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自公元二二八年春,到此次北伐结束、公元二三一年秋,诸葛亮无岁不征,蜀国已耗尽了所有粮食积存。

----虽然说全面否决诸葛亮为目的,但是至少也要有基本的理由吧. 李严传里的李严那句"军食足饶,何以退兵", 蒋宛传里的每亮出, 足兵足食, 水经注里的都江堰: 以此堰务农, 国之用也. 还有至今留在都江堰里的诸葛亮定制的治水手本. 无论则,正,反面看第四次北伐的军粮都足得很. 这么编造只为否定诸葛亮不太理智吧.

至于说诸葛亮算李严的兵权被削就........ 诸葛亮是以让李严入朝主其后事为代价才让李严交出2万兵北去汉中协助(江州东线可不仅仅就那2万兵, 刘备死前的东征部队都留给李严了), 而江州依然由他李严控制, 兵权仍由李严掌控.

诸葛亮表李严前李严就已经提笔表诸葛亮足粮而不进之责. 还怪诸葛亮参李严? 至于那一表里的"小肚鸡肠"就更莫名其妙了.
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
----蜀汉当时有多少郡? 就是五郡而已啊!  李严一下要求割掉, 开府于成都之外另立中央, 这还小事? 这叫清总帐, 李严在蜀汉里搞争权,搞分裂,搞破坏, 诸葛亮都一忍再忍了. 还小肚鸡肠?

唉.....

[ 本帖最后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9-16 14:2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9-17 10: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这种错误的战略不属于突发性事变,诸葛亮完全了解双方的态势,只不过诸葛亮没有办法从战略上打破这种僵局。诸葛亮后来五次北伐,也证明诸葛亮在战略上是一个缺乏新意的人。

----皇帝在前头打仗, 不发诏书回成都咨询, 诸葛亮有什么资格去关前线的事? 刘备打仗不需要向诸葛亮汇报. 更不需要诸葛亮去监督.
至于战略新意, 连智绝殊人的曹孟德在对付刘孙之局上也无新意可言, 诸葛亮能有多少新意?

至于劝阻刘备, 好象除了赵云还有记载的是群臣多柬吧? 诸葛亮那句感叹貌似能得出的并不是单纯的事后诸葛亮, 而是此事上诸葛亮的态度是如何的, 否则, 诸葛亮不会叹法正能劝刘备不东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9-17 10: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刘备入蜀,连年大规模征战,蜀中刘备军钱粮枯竭,无力出兵。
----又来了. 没有钱粮的刘备居然在打完仗后立刻大修运道?

关羽此时北进,无法得到益州方面的任何支援。
----关羽初攻时需要益州的什么支持? 关羽需要支持的时候是孙权袭击荆州的时候. 麽傅二人的公安, 南郡之降, 使刘备连支援的时间都没有了而已.

所以,关羽大举北进的时机不对。对此,没见到诸葛亮任何有预见性的谏阻。
----当时法正才是参谋长, 要诸葛亮连这管上的话, 诸葛亮还得早死几年呢. 关羽北上的时机没什么不对, 只是在破七军后围樊不撤, 有点深陷其中了而已. 当然, 楼主说诸葛亮应该连麽傅二人的背叛都要提前预料到才叫有点头脑, 那也就只好由得楼主去说了.
另说句, 荀彧也很少给前线的曹操提意见(包括赤壁之败, 包括吕布袭击曹操根据地). 因为各有所司职. 诸葛亮在当时, 不属于参谋团队里的一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北堂吟墨
(北堂の传人)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8
编号 60051
注册 2006-2-16
来自 北堂世家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9-17 10: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否劝阻下一步的战略实施也可以做为标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如果我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攻心战的精华,因为再没有任何人做到七擒一个番王,那么就能说诸葛亮比其他人都强很多吗?有没有能力和去不去做是两码事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提醒诸葛亮的粉丝,本系列全面否定诸葛亮,上网本为消遣,犯不着气坏您的身子。
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6-9-17 12: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汉心态是急
衰落是必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7 15:5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个贴子的主要意思是:诸葛亮在蜀汉的重大失败中,没有值得称颂的地方.
整个系列是说诸葛亮一生中没做出能令人称颂的事情.后世对诸葛亮的推崇是不恰当的.对于后世为什么会推崇诸葛亮,将另外开贴论述.

[ 本帖最后由 气概文鸯 于 2006-9-17 15: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7 15: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要拿诸葛亮给李严列的罪状来证明李严有罪.

QUOTE:
原帖由 暂时发言马甲 于 2006-9-16 14:23 发表
那么,第四次北伐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真正原因就是粮尽,不仅仅是粮食运不上来。更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诸葛亮在前方战事拖得太久,国内已无粮可征,无粮可运。蜀军从一月自汉中出兵,至六月战事不决,中间虽然抢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气概文鸯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40
编号 80783
注册 2006-8-29


发表于 2006-9-17 16: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不置史,要想一想这些传说是如何流传出来的,有多大的可信度.既使蜀国有史官,史官有怎能得到这样的消息.

QUOTE:
原帖由 妙玉 于 2006-9-16 14:04 发表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北堂吟墨
(北堂の传人)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8
编号 60051
注册 2006-2-16
来自 北堂世家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9-17 18:4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创新思路还是不要创新到这个程度吧...... 有功也要被硬驳成没功,这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9-18 10: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6-9-17 15:58 发表
不要拿诸葛亮给李严列的罪状来证明李严有罪.

笑, 李严儿子李丰活得好好的, 诸葛亮上表的陈述是否事实, 李丰总能告诉陈寿吧? 不要拿诸葛亮给李严列的罪状来证明李严有罪? 写三国志的人叫陈寿, 他是蜀国人, 其师焦周就早在诸葛亮府下混事. 而作为诸葛亮北去汉中后留成都的人员, 李严有没有开这种款头, 陈寿其师也比你清楚吧? 这只是诸葛亮上表的内容而已.

为了全面否定诸葛亮, 连作史的人都要否认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暂时发言马甲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车骑将军
功绩 121
帖子 7491
编号 58315
注册 2006-1-25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6-9-18 10: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6-9-17 16:04 发表
蜀不置史,要想一想这些传说是如何流传出来的,有多大的可信度.既使蜀国有史官,史官有怎能得到这样的消息.

咳, 还必须是官才能得到这种消息? 秦始皇焚书坑儒都隐瞒不了什么历史,改变不了什么历史, 蜀国仅仅是国家不做史. 私史可没禁止吧. 李严自家人给他李严写个平生事迹也总可以吧? 你把蜀国国不置史当成是国家禁史啊?

注: 既然国不置史, 你又为什么相信诸葛亮参了李严? 你又为什么相信李严犯的事仅仅是运粮?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9 07: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209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