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孟德献刀一事是不是有点不太严谨?
性别:男-离线 益德张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南将军
功绩 46
帖子 4568
编号 29562
注册 2005-1-4


发表于 2006-7-12 13: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孟德献刀一事是不是有点不太严谨?

演义中说“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1、当时董卓得势,虽然王允请来赴宴的虽然都是“侍班阁子”内的“旧臣”,难保这么多人中没有个把想投靠董卓的,王允当着这么多人说董卓的坏话,要是有人去告密怎么办?

2、王允也算是老臣了,这么一大把年纪才第一次做寿也不太可能。

3、当然,王允可能事先进行了调查,确定这些人都讨厌董卓,问题是这些人里恰巧有个“屈身以事卓”的曹操。曹操“屈身以事卓”,他自己的计划是“乘间图之耳”,而且达到了“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的地步,问题是,别人并不知道曹操的计划,在旁人的眼里这时的曹操就是一个投靠董卓的小人角色,王允为什么要请曹操来?就不怕曹操去告密?

4、如果王允已经知道曹操的计划,只是当着众人演一出双簧,这怕也说不通。刺杀计划知道的人越少越好,王允或许糊涂,想不到这一点,但多疑的曹操怎么也没想到?而且还当着“众官”的面借刀、设誓、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整个刺杀计划居然一点也不遮掩。

5、曹操说“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曹操当时只是个骁骑校尉,他知道王允有七宝刀,可见七宝刀为王允所有并非机密,董卓就不会去调查一下这把独特的七宝刀的来路?


文学作品当然难免会有不太严谨的地方出现,但有些情节留有模糊空间,可以勉强解释过去。不过这一段我一时想不出该如何自圆其说,不知各位有何高见?

[ 本帖最后由 益德张 于 2006-7-12 13:10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慕容剑
(坤恸幽珏)

白衣伯爵中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285
帖子 3131
编号 3591
注册 2003-12-20
家族 慕容世家


发表于 2006-7-12 18: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历史上没有的事情
文学作品出现当然不会考究太多
演义出现主要目的
1是写曹操奸诈
2是说明年轻时期曹操的不成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tjm2006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5
编号 75138
注册 2006-7-11


发表于 2006-7-12 20: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这件事做得还是勇气可嘉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对酒当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6
编号 17689
注册 2004-9-14
来自 河北


发表于 2006-7-12 20:5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这只是一种艺术虚构罢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夏侯长风
(慕容长风)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39
帖子 889
编号 50073
注册 2005-9-30
来自 扬州吴郡
家族 慕容世家


曹操勇气可嘉,董卓就显的太笨了,还没吕布聪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6-7-14 20: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董卓弄权,其实是依靠了其在京城的优势军力,在朝廷官员这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前有丁原后有袁绍都敢起来反抗。

董卓毕竟是一外臣,类似现在的军区司令,因为总司令何进意外死了,中央军委和国务院的一班人就无法指挥下面的军区了。但平常这种关系决定了,扭转形势倒过来向董卓称臣不是件容易的事,而董卓自然是能拉拢的拉拢了,能投靠的早就投靠了。

既然摆明了清高,而且聚众在一起(暂时还没有图谋),这个时候还是可以信赖的,毕竟要做事就是有风险的。

从举动看,王允什么时候生日别人也不知道,不过王允的做寿可能意指大寿,50或60之类,还是情有可原的。

第3点确实是一个疑点,曹操不得到董卓的信任,就不可能近身,但得到信任的话,王允还信任他就难以相信了,

第4点也是很不合理,没有理由大庭广众之下谈计划的。

第5点只能破罐子破摔了,曹操既然听说了,指望董卓不知道不现实,改为曹操称:“某偶得一宝刀”就可以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xst539246
(天微星九纹龙史进)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9
编号 39527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06-7-15 19: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理论上来说着如果是历史的话,估计三国统一还要推迟几十至几百年吧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绯甄茗
(素慧居士)

妃颜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北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20
帖子 2716
编号 55738
注册 2005-12-21
来自 邀月同宿青山深处
家族 慕容世家


还有很难分析的就是刘岱攻伐备备的事件,十万大军交给两个必败的手下,曹操还命令其主动进攻而不是防御,不晓得在想什么。
便是派出个某某大将也有可能破了备备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6 21: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马岱 于 2006-7-14 20:53 发表
董卓弄权,其实是依靠了其在京城的优势军力,在朝廷官员这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前有丁原后有袁绍都敢起来反抗。


如马岱兄所说,董卓得以进驻洛阳,是因为他掌握了优势军力。
当初十常侍之乱时,董卓以诛逆为借口杀入洛阳。
救回少帝后,“董卓屯兵城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卓出入宫廷,略无忌惮。”(演义第三回)可见董卓是仗着军事力量赖着不走的,这就引起了上至朝廷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的不满。
而董卓进京后独揽生杀大权,只知道用强权压制、威胁朝廷官员,而不是笼络人心。
朝廷中,有象袁绍、丁管(反对废帝)、伍孚(不满其残暴)、丁原之类和他公然作对的官员;
也有象蔡邕那样不得已而从之的官员(“卓命徵之,邕不赴。卓怒,使人谓曰:‘如不来,当灭汝族’” 演义第四回)
当然也有象王允、曹操那样对他阳奉阴违的官员。
总之,朝廷里面多的不是董卓的心腹,而是董卓的敌人~
所以王允在席上公然声讨董卓也不是不可思议的。何况王允自己也说了“今日并非贱降……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说明他已经是有心选择了一个适合的时机来表明心迹了。

另外,曹操真的是在众人面前对王允说出了献刀的计划吗?没有。应该说,想也知道没可能吧。
演义中,当曹操说出“……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示天下”这句话后,王允是“避席问曰”如何如何,某不才,没学过什么是“避席”,但猜想是“王允把曹操叫到了另一个地方”的意思,就算没有离开筵席,至少也是偷偷地商量,决没有“当众密谋”这样的事情发生。就算席间有董卓的人,也只能知道曹操有杀人之心,却不知道真正的刺杀计划……
但从曹操献刀时,董卓的态度来看,筵席上是没有董卓的人了。当然这也正常,董卓可没有这样的心眼。
如果说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曹操当众说要杀董卓这一看似鲁莽的举动了。我的理解是,当时曹操经过对形势的分析后,断定席间多数不会有董卓的细作。我觉得这个观点在曹操身上是适用的,因为他(表面上)本来就是董卓的人。何况要是董卓那边真的会有人监视,那么曹操无论是席间还是席后与王允密谋,都逃不过董卓的耳目,献刀之计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曹操席间的言行不是鲁莽或年少轻狂,而是他一次胆大心细的赌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6 21: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夏侯长风 于 2006-7-14 14:20 发表
曹操勇气可嘉,董卓就显的太笨了,还没吕布聪明

同意夏侯兄的观点,
窃以为楼主太高估董卓的政治智慧。
很多楼主想到的,董卓未必想到。
事实也往往没有我没想得那么严谨,历史本身就充满了偶然嘛!

还有关于楼主说的第一点……侍班阁子里那么多人,难保没人会巴结董卓这个观点。
某又不才,不知道什么是“侍班阁子”。只以为是一帮官场上的同僚好友……大概十来个哥们,平时一起处理朝政,谈论国事、家事,或者一起去游山玩水,喝上两杯之类……有一致的利益,甚至一致的追求(毕竟都是有地位的朝臣啊,能想象他们和董卓彼此不爽对方),总之多少有点儿感情的人……窃又以为,王允信得过他们很正常,他们之中没有人巴结董卓也很正常,就象王允不会巴结董卓一样(虽然连环计中王允有巴结行为,但那是后话)。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fk2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5
编号 54342
注册 2005-12-1


发表于 2006-7-17 23:4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如果刺杀不成可以说被王允等人逼的,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天宫公主
(司徒家的颖颖)

虞国公主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517
帖子 11552
编号 1037
注册 2004-10-25
来自 天津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6-7-18 14:3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曹操是董卓的心腹,居然还会被王允请去。。。已经是bug了。

1。如果王允不知道曹操的真实身份,那么他居然在董卓心腹面前那么说,找死。
2。如果王允知道曹操身份,把他邀到那种场合,很可能会暴露身份。也找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8 14:4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fk2 于 2006-7-17 23:40 发表
我觉得如果刺杀不成可以说被王允等人逼的,

这样说的话,曹操本人也难逃一死吧?
因为如果曹操要是真的忠于董卓,就应该先向董卓献上七宝刀,然后直接告发王允……董卓(或者是李儒)如果发现这一点,那曹操还是不能在京城待下去。
刺客行刺后能逃走的就算本事了,象荆轲刺秦那可是壮士一去不复返啊。哪里会指望扭转乾坤?
要是曹操行刺成功,可能自己的小命就保不住了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司马公谨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4
编号 60912
注册 2006-2-25


发表于 2006-7-18 15: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6-7-18 14:39 发表
曹操是董卓的心腹,居然还会被王允请去。。。已经是bug了。

1。如果王允不知道曹操的真实身份,那么他居然在董卓心腹面前那么说,找死。
2。如果王允知道曹操身份,把他邀到那种场合,很可能会暴露身份。也找 ...

如果在二的情况下,“那种场合”里都是站在王允这边的人呢?
在下认为,朝廷百官,至少“侍班阁子”的旧臣中都是不支持董卓的,因为董卓入京,施威而不施恩,残暴不仁,作威作福,朝官和百姓有的公然反对他,有的被迫跟随他,有的对他阳奉阴违……曹操知道这一点,王允也知道这一点。
也就是说,王允和曹操之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王允知道曹操与董卓的维系很脆弱;而曹操知道王允不服董卓。于是他们作出这种“找死”的事……

不知道这样能不能解释那个BUG?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6-7-20 01: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演义中不严谨的事多了,例如曹操中计误杀蔡瑁也很不严谨,毕竟是演义嘛,不必太苛求逻辑情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7 06:4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7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