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官渡战役双方实际参战兵力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1 09: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21 10: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0-21, 9:30:20发表
zoustar兄:

最近出差没有及时回复,抱歉!
其实关于这三个战役的兵力,我都写有分析文章(与大家一起探讨)。基本结论是:
官渡战役是以少胜多;
赤壁之战如果就整个荆州而言是以少胜多,但是仅仅说赤壁战场,大致为5比3,曹军占优;
夷陵之战则基本是兵力相当。

燕兄,小生认为一次战役的兵力对比应该是看双方投入作战的总兵力。比如关羽北伐,先后迎战曹仁、于禁、徐晃等军,应该算是以少打多。即使在某个关键的时间地点占优势或成均势都不能否定这一点。就如同红军对国军的围剿,解放军对国军一样,某些时候运用某些韬略战法能成优势或均势打漂亮仗扭转战局,但仍然属于以少胜多。还有中途岛等等,不一例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ustar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1
编号 19225
注册 2004-10-20


发表于 2004-10-21 11:0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燕京兄了,我马上去好好看看!
那我想夷陵之战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以少胜多之战是不是只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乱说啊?
对了,我还有个问题想问下,我看有些资料说三国后期魏国有430万人口,兵力竟然有80万!5:1的比例我觉得是不是太夸张了啊!那几乎是除了老人、小孩、女人外的绝大部分青壮年男子了,80万这个数字是不是有误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1 13: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贾兄:
我的观点有所不同:
如果兵力是一次性投入,而被对方的优秀战略战术欺骗,导致分兵作战,结果被各个击破,那是可以计算总兵力的。
比如:红军的反围剿,红军利用快速机动,集中兵力突击敌一路,这种情况战役双方兵力对比应计算投入的各路总兵力。
而像关羽这种情况,关羽是分别与于禁、徐晃军交战,在消灭于禁时,徐晃还没有受命投入该战役,因此不宜把前后投入兵力相加计算。

其实关羽这次作战,前期基本是双方兵力相当,中期是关羽略优,后期孙权加入,关羽就完全劣势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1 1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Z兄:

不知80万来源何处?
看看三国中后期重大战役兵力记载:
魏国灭蜀战役:18万;
魏国平定诸葛诞战役:26万(诸葛诞叛乱军10万)
魏国灭吴战役:20多万
因此,比较合理的情况是:魏国在兵力最强时不会超过50万。大致9比1。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ustar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1
编号 19225
注册 2004-10-20


发表于 2004-10-21 14: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在岑平兄的帖子里看到过:
魏:魏的资料不大全,有一说法是“户口60万3千,人口443万2千。”估计其兵力接近八十万,吏三十万左右。魏占冀、幽、并、青、兖、豫、徐、河南、雍、凉、秦十一州。魏国实力最强,占据中原地区富饶之地。

http://www.xycq.net/forum/index.php?showto...topic=10040&hl=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1 19: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来在这里。我以为并没有这么多。
其实
蜀国人口940000,兵力102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2;
吴国人口2400000,兵力23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4;
魏国人口4300000,兵力如果5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8.6;
兵力如果4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75;
兵力如果45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55;
按照历史情况看,蜀国最后时期负担最重,因此魏国不会超过蜀国的兵民比例。所以,魏国总兵力我推断大致在40到45万之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ustar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1
编号 19225
注册 2004-10-20


发表于 2004-10-21 19:5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佩服佩服。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流星陨雨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3
帖子 275
编号 16315
注册 2004-8-25


发表于 2004-10-23 17:1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当时曹操那么点兵力怎么能打垮袁绍70多万大军?
当时刘备和孙权加起来一共有20万军队了,用那么大的火烧
费了那么多计谋才打垮曹操,曹操火烧连营我就不信能打退袁绍
,并解还有高揽,张合这样的猛将,怎么能打得溃不成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10-23 22:33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无间吕布于2004-10-23, 17:16:49发表
我觉得当时曹操那么点兵力怎么能打垮袁绍70多万大军?
当时刘备和孙权加起来一共有20万军队了,用那么大的火烧
费了那么多计谋才打垮曹操,曹操火烧连营我就不信能打退袁绍
,并解还有高揽,张合这样的猛将,怎么能打得溃不成军?

第一,袁绍哪里来70W大军,又不是小说。
第二,赤壁的时候孙刘联军的数目连小说都没写20W。。。。。。。。。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10-23 22:4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0-21, 19:07:43发表
蜀国人口940000,兵力102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2;
吴国人口2400000,兵力23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4;
魏国人口4300000,兵力如果5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8.6;
兵力如果4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75;
兵力如果45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55;
按照历史情况看,蜀国最后时期负担最重,因此魏国不会超过蜀国的兵民比例。所以,魏国总兵力我推断大致在40到45万之间。

这个数据并不可靠,当时在籍的人口数不包括荫户和屯田户,以蜀国为例,10.2万的兵力中有一部分是部曲,也就是相当于世袭兵,这部分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征兵率。

据现在一些权威人士的估计,三国时期总人口在1500~3000万,可见不在籍的缺口有多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dqffdq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6069
注册 2004-8-22


发表于 2004-10-23 22:5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0-21, 19:07:43发表
原来在这里。我以为并没有这么多。
其实
蜀国人口940000,兵力102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2;
吴国人口2400000,兵力23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4;
魏国人口4300000,兵力如果5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8.6;
兵力如果4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75;
兵力如果45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55;
按照历史情况看,蜀国最后时期负担最重,因此魏国不会超过蜀国的兵民比例。所以,魏国总兵力我推断大致在40到45万之间。

其人民的多寡和军民的对比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请表明出处和时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4 23: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10-23, 14:47:54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0-21, 19:07:43发表
蜀国人口940000,兵力102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2;
吴国人口2400000,兵力23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4;
魏国人口4300000,兵力如果5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8.6;
兵力如果4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75;
兵力如果45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55;
按照历史情况看,蜀国最后时期负担最重,因此魏国不会超过蜀国的兵民比例。所以,魏国总兵力我推断大致在40到45万之间。

这个数据并不可靠,当时在籍的人口数不包括荫户和屯田户,以蜀国为例,10.2万的兵力中有一部分是部曲,也就是相当于世袭兵,这部分的比例远高于普通征兵率。

据现在一些权威人士的估计,三国时期总人口在1500~3000万,可见不在籍的缺口有多大。

锋寒兄说的不无道理。
我以为:由于三国方面都有部曲的情况,因此其兵民比例也还是应基本遵循一个相同的规律的。

至于那些权威人士对三国时期人口的估计,也可能有道理。不过各国可以用来征兵和征赋税的还是这些在籍的人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0-24 23: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dqffdq于2004-10-23, 14:54:22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0-21, 19:07:43发表
原来在这里。我以为并没有这么多。
其实
蜀国人口940000,兵力102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2;
吴国人口2400000,兵力23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4;
魏国人口4300000,兵力如果5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8.6;
兵力如果40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10.75;
兵力如果450000,大致兵民比例1比9.55;
按照历史情况看,蜀国最后时期负担最重,因此魏国不会超过蜀国的兵民比例。所以,魏国总兵力我推断大致在40到45万之间。

其人民的多寡和军民的对比有一定的时间局限性.请表明出处和时间.

是。
蜀国数据是其灭亡时的(263年)
魏国和吴国应是280年的。其间相距并不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0-25 14:0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0-21, 13:38:55发表
贾兄:
我的观点有所不同:
如果兵力是一次性投入,而被对方的优秀战略战术欺骗,导致分兵作战,结果被各个击破,那是可以计算总兵力的。
比如:红军的反围剿,红军利用快速机动,集中兵力突击敌一路,这种情况战役双方兵力对比应计算投入的各路总兵力。

按燕兄的标准,中途岛算不算以少胜多的战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1-5 13: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应当算呀。
中途岛:
美军2艘航母对日军4艘,还不算战舰方面。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ustar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61
编号 19225
注册 2004-10-20


发表于 2004-11-5 13: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奇袭珍珠港不算在中途岛海战里边吧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1-5 16:2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1-05, 13:22:23发表
应当算呀。
中途岛:
美军2艘航母对日军4艘,还不算战舰方面。

当然不是了,中途岛当面的实力对比美国人占优势。航母虽然只有3艘,但是加上赶来的岸基飞机,数量超过小日本。所以才会出现零战忙的来不及加油,才会让美国俯冲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轻松得手。

如果是整个战场的话,航母比例是8:3,其他舰只比例是5、6:1。美国人很好的掌握了情报,及时的集中了兵力以多打少最终获得了胜利。但在军史上算是以少胜多的战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1-12 12: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4-11-05, 8:24:02发表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4-11-05, 13:22:23发表
应当算呀。
中途岛:
美军2艘航母对日军4艘,还不算战舰方面。

当然不是了,中途岛当面的实力对比美国人占优势。航母虽然只有3艘,但是加上赶来的岸基飞机,数量超过小日本。所以才会出现零战忙的来不及加油,才会让美国俯冲轰炸机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轻松得手。

如果是整个战场的话,航母比例是8:3,其他舰只比例是5、6:1。美国人很好的掌握了情报,及时的集中了兵力以多打少最终获得了胜利。但在军史上算是以少胜多的战例。

我们不能只看航母的数量,因为此战后才奠定航母在现代海战中的决定性地位,当时战列舰被公认为决定海战胜负的关键。在中途岛战区:
日军:
山本直接带领的主力舰队:战列舰7,轻巡洋舰3,轻型航母1;
第一机动编队:大型航母4,共载有飞机297;
中途岛进攻编队:战列舰2,重巡洋舰8,轻巡洋舰2,轻型航母1,水上飞机母舰2,登陆军5800人。
岸基航空部队(协助中途岛作战):飞机144

美军:
中途岛防御部队:飞机120,守备军2000,
海军两个特混舰队:航母3,巡洋舰8
没有战列舰参战。

这样的中途岛兵力对比,说是以少胜多不为过吧?好象离题太远啦。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1-12 14: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航母在珍珠港以后就已经被美国人当成了主力。事实上在中途岛战役之前,珍珠港、珊瑚海以及新加坡之战中,飞机就已经成为了海战的主宰,BB在它们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何况双方参战的主要兵力也是飞机,BB和重巡主炮未放一次,故我认为讨论中途岛双方的实力对比应该以飞机数量为准。

山本直接带领的主力舰队:战列舰7,轻巡洋舰3,轻型航母1;
这里面包括了高须阿留申警戒编队的4艘BB。这个主力没能加入战斗,美国人的当面之敌只有南云的机动部队而已。

美国人3艘航母舰载机230架,岸基飞机120架,总数量超过了小日本机动部队的飞机。再加上事先运送到岛上的大批防空炮,可以说,实际的参战部队美军占有数量优势。

就整个战役而言,美国人无疑是以少胜多,但就实际交战兵力而言,美国人是以多打少。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贾图

广陵侯
谏议大夫
★★

Rank: 20Rank: 20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
功绩 775
帖子 10924
编号 3282
注册 2003-12-13


发表于 2004-11-12 15:0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机动部队舰载机数量也有问题,实际上是舰载机260余架,外加计划用于中途岛的岸基航空兵飞机40余架。实际可出战的只有舰载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ilverfox
(银狐)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84
编号 23661
注册 2004-11-11


发表于 2004-11-15 04:4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感觉,袁绍10数万,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
曹操兵力应该在2、3万,如果像三国志记载,太祖兵不满万,他是无法分兵偷袭乌巢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2-7 16: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贾图于2004-11-12, 7:01:26发表
机动部队舰载机数量也有问题,实际上是舰载机260余架,外加计划用于中途岛的岸基航空兵飞机40余架。实际可出战的只有舰载机。

佩服!贾兄对现代战争的研究比较细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2-7 16: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silverfox于2004-11-14, 20:41:59发表
个人感觉,袁绍10数万,这个应该没什么异议
曹操兵力应该在2、3万,如果像三国志记载,太祖兵不满万,他是无法分兵偷袭乌巢的。

这个已经解释过,那是曹操从许都带来的中军兵力。由于原来曹军在这一线就有不少部队在防备袁绍,加上中后期增援来的,就达到3万多人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4-12-7 20:22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想既然曹操的粮草发生了接济不上的问题,应该在前线的兵力不少,如果连一万人的后勤都保证不了,这未免也太次了,不大符合曹操的水平。我想曹操至少有4、5万兵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12-8 16: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有一个问题可能大家忽略了。
曹操按照正常情况是可以维持官渡的粮草供给的,但是不光曹军出动去截袁绍的粮草,袁军也经常来截曹操的粮草。由于曹军兵力少,抽不出兵力护送,因此把粮草由许都送到官渡也是个大问题。
——官渡之战,太祖使峻典军器粮运。贼数寇钞绝粮道,乃使千乘为一部,十道方行,为衤复陈以营卫之,贼不敢近。(任峻传)
——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於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曹仁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5-1-8 23: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燕京兄考虑一下曹操在白马解围战和延津遭遇战都获胜后,退守官渡是相当主动的。乌巢烧粮的最终结果可能与这也有关系。因为袁绍军已经渡过黄河,处于两条大的河流之间,事实上也是背水一战。补给线因此被拉长了很多,不利于粮草的运输,特别是被河流阻隔,这也是囤积军粮于乌巢的原因。个人认为乌巢实施上已经囤积了袁绍几乎所有的战备粮,这也是袁绍得知消息后马上逃遁的原因——因为他已经无粮可调。袁绍其实要是冷静一点,用三天时间,缓缓退兵,不至于败得那么惨。军营里总还有三天的粮食吧?退过延津,距水防守,就容易得多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7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9 19: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轮回兄说得有理!
不过有一点:袁绍军并不是主动撤退,而是自行崩溃!因为乌巢粮草被干掉的缘故。为何粮草被干掉就全军崩溃,正如兄所言,那里正是绝大部分袁军粮草。
而想从容把8万大军撤过黄河,也不是三天能够完成的,古代渡河只有小船,尤其是黄河这样的北方河流。这也是官渡之战前袁绍谋士建议其不要轻易渡过黄河的原因之一——撤退困难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5-1-9 21:2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倒是忽略北方军队的渡河能力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古骑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31590
注册 2005-1-31


发表于 2005-2-1 13: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曹操在斩颜良文丑和一些小战斗胜利后为什么主动退守官度? 这里有准备好的坚固的营垒,所以张合高缆无法快速攻下曹大营,这在此处战役中很关键,没有这个“坚固”,恐怕袁绍已得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30 12:3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682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