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试论马谡街亭战败后逃亡的作案动机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1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24-11-3 14: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试论马谡街亭战败后逃亡的作案动机

一、马谡街亭战败的基本情况。

    《三国志·诸葛亮传》:“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馀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闇,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三国志·马谡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为郃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三国志·向郎传》:“后主践阼,为步兵校尉,代王连领丞相长史。丞相亮南征,朗留统后事。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数年,为光禄勋,亮卒后徒左将军,追论旧功,封显明亭侯,位特进。”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於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参军襄阳马谡、裨将军巴西王平及张“休”〔沐〕、李盛、黄袭等在前,违亮节度,为郃所破。平独敛众为殿。而云、芝亦不利。亮拔将西县千馀家还汉中,戮谡及“休”〔沐〕盛以谢众,夺袭兵,贬云秩。长史向朗以不时臧否,免罢。”
    总结事件经过大体就是:马谡被诸葛亮任命为去街亭作战阻击魏军主力张郃的先锋,而后马谡不听王平劝说上山,结果被张恶化切断水源导致蜀军崩溃,结果大败于街亭。诸葛亮只好放弃一伐的大好开局撤军。
    马谡打了败仗后又逃亡了,而丞相长史向朗知道这个情况但是没有举报,最后马谡被诸葛亮处罚判了死刑。不过马谡的死刑并未正式执行,其就在牢狱之中死掉了。
    与此同时,先锋马谡的两个部将张休、李盛也被诛杀。


二、从蜀汉历史上对战败人员的处分看街亭战败的处罚。

      蜀汉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是不同于西汉和东汉的。这一点需要先明确。从历史上看,西汉的军法对于战败的处罚是非常严厉的,甚至即使不是战败,而只是违反了军法的规定,也有很多的死刑判例。而到了东汉,则对于战败的处罚就明显减轻了不少,一般而言只是战败,基本不会有死刑,而只是撤职一类的处罚,只有你是屡战屡败或者有其他罪行一并处罚,才会有死刑。

1、刘备时期对战败的处罚。
——张飞失守徐州下邳,导致刘备失去整个徐州。处罚是没有。
——关羽失守下邳投降曹操。处罚是没有。
——廖立丢弃长沙郡逃跑回来。处罚是没有。
——陈式攻打马鸣阁道失败。处罚是没有。
——高翔在阳平关被魏军击败。处罚是没有。
——张飞、马超攻武都失败,大将吴兰战死。处罚是没有。
——夷陵之战黄权投降魏国,黄权家属没有被牵连处罚。
    由此可见,在刘备时期,蜀军将领或干部战败甚至失职,一般都不会给予什么处罚,大约也就是批评一番。比如廖立:
    《三国志·廖立传》:“建安二十年,权遣吕蒙奄袭南三郡,立脱身走,自归先主。先主素识待之,不深责也,以为巴郡太守。”
    廖立为长沙太守,失职弃郡逃跑,回来后刘备也就是批评一下就继续担任巴郡太守了。
    刘备时期唯一一个被诛杀的战败大将是刘备的养子刘封。
    《三国志·刘封传》:“封既至,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封叹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先主为之流涕。”
    但是,刘封并非真的因为战败而被诛杀的,其被赐死的主要原因是刘备皇位继承的问题:
首先,“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这是刘封被赐死的主因;
其次,是“(刘)封之侵陵(孟)达”,导致了孟达的叛变投降魏国;
第三,是“又不救羽”,就是关羽曾经要求刘封出兵支援自己,但是被刘备找借口拒绝了,结果关羽最后败亡。
第四,才是刘封这次战败了。而这次战败,魏国是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以及新投降的新城太守孟达一起攻打,加上申仪、申耽“叛封降魏”,这才导致刘封“破走还成都”。
     因此,可以说刘封被赐死的原因基本和战败无关。

2、后主刘禅时期对战败的处罚。
     先不说街亭之战的直接战败处罚,而考察其他的战败处罚情况。
——张裔以太守失守益州郡,被俘送到了东吴,后吴蜀和解张裔被放回,没有处罚,反而得到重用。
——赵云一伐箕谷失利,处罚是降职处分,由镇东将军降职为镇军将军。
——五伐之后马岱率军攻关中被司马懿击败,无处罚。
——延熙十二年姜维北伐,前哨据点被魏军包围救援失利,导致将军句安、李韶降魏,无处罚。
——延熙十九年姜维北伐段谷惨败,降职三级。
——景耀五年姜维北伐侯和战败,无处罚(本意降职,解除兵权,没能实施)。
    从上述实例看,后主时期蜀军打败仗的处罚最重的也就是降职,除了街亭之战以外。

3、街亭之战战败的处罚:
——主帅诸葛亮,降职三级,但是权力不变。实际上就是名义上的降职而实际没有处分。
——先锋马谡和将军张休、李盛被判死罪。
——将军黄袭被解除兵权。这个可以有多种理解,其一是暂时解除兵权,但是军职保留比如某某将军;其二是撤掉军职,则无权带兵了。但是,最多就是撤职,甚至可能要好一些。
    而从街亭之战的损失情况分析,大体上也就是姜维段谷之战的损失级别,所以街亭之战主帅诸葛亮连降三级,段谷之战主帅姜维也是连降三级就可以理解了。
    而这里唯一不合常理的情况就是,街亭战败,蜀汉方面一次就诛杀了三员大将,这个情况,对比蜀汉历史上从未因为打败仗而诛杀大将来看,就是一个极端反常的现象了。

三、马谡战败罪责加上逃亡为罪上加罪。
   
    《后汉书·西羌传》:“以谒者窦林领护羌校尉,居狄道。林为诸羌所信,而滇岸遂诣林降。林为下吏所欺,谬奏上滇岸以为大豪,承制封为归义侯,加号汉大都尉。明年,滇吾复降,林复奏其第一豪,与俱诣阙献见。帝怪一种两豪,疑其非实,以事诘林。林辞窘,乃伪对曰;“滇岸即滇吾,陇西语不正耳。”帝穷验知之,怒而免林官。会凉州刺史又奏林臧罪,遂下狱死。”
    护羌校尉窦林先犯了欺瞒罪被免官了,后来又被揭发有臧罪,结果罪上加罪,被判了死罪。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冬,武陵蛮六千余人寇江陵,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南郡太守李肃皆奔走。肃主簿胡爽扣马首谏曰:……爽抱马固谏,肃遂杀爽而走。帝闻之,征肃弃市,度、睦减死一等,”
    荆州蛮夷暴乱,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南郡太守李肃都不战而逃,南郡主簿劝太守不要逃走被杀,南郡太守罪上加罪,被判死刑,而同时不战而逃的荆州刺史刘度、谒者马睦则只是减死一等。
    因此,马谡魏先锋官在街亭战败已经犯了罪,但是应当罪不至死。如果此时再逃跑,罪上加罪,则基本上就是死罪了。

    这个道理,难道马谡不明白?
    就算马谡糊涂,那么马谡的好友丞相长史向朗也不明白?
    马谡和向朗,两个水平很高的人物,为何要做这种罪上加罪的事情?
    至少在马谡从街亭战场跑回来以后,已经脱离了危险的战场,是处于一个有时间思考的地方,那么为何在向郎的协助之下,还是选择了逃亡这个罪上加罪的行动计划呢?
    个人以为,这里面,应当是另有文章的。

四、马谡逃亡的前提条件。

     上面分析了,马谡街亭吃了败仗,如果再逃亡,则必然是罪上加罪。这个道理,马谡和向朗应当都明白。那么为何马谡还是选择了逃亡这个罪上加罪的路线呢?
     所以,第一个可能就是,马谡选择逃亡的前提条件应当是:即使不逃亡,也要被判死罪了。
     在此前提条件下,马谡在向朗的参谋下还选择逃亡,就可以解释的通了。
    但是,我们根据前面的大量分析,蜀汉政权是没有战败直接杀掉负责人的法律和习惯的。我们这样说,是因为蜀汉的军法到底是怎么规定的,我们不知道,因为没有流传下来。
    可是,从前面的所有实证表明,单单是打了败仗,在蜀汉的军法里应当不是死罪。否则,蜀汉就存在太多的枉法行为了,这和蜀汉以严法著称是不符合的。
    因此,个人分析,马谡在街亭战败,本来是没有死罪的,最多也就是撤职查办,即使是贬为庶人,也都还是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的。毕竟马谡和诸葛亮的关系绝对不一般。
    可正是这个马谡和诸葛亮关系不一般,却在此时害了马谡的性命。为何?
    蜀汉朝中反对北伐的呼声一直是不小的。诸葛亮力排众议集中了所有的主力进行了一伐,这本身其实就是一次对赌行为。打赢了,朝中那些反对的声音就会自动闭嘴,但是一旦打输了,朝中的反对者就会甚嚣尘上的指责诸葛亮。
而如果按照蜀汉的军法规则,诸葛亮指挥一伐战役失败,虽然没有死罪,但是如果按律法被撤职查办,那就完全失去了权力,即使只撤销一半职务,去掉军权,让李严上来,那么以后军权旁落,也是不行的。
    所以,诸葛亮此时唯一的方法,就是找一个替罪羊,是一个不按照诸葛亮指挥打仗的替罪羊。而后,替罪羊的罪责加大,诸葛亮的罪责减轻。

    我猜测,这大概是街亭失败后,诸葛亮和心腹向朗研究决定的最佳方案。这个方案就是:
1、加大替罪羊马谡、以及两个将军的罪责,也就是《马谡传》里写的:“违亮节度”。意思就是他们不仅打了败仗,而且是因为不听指挥打了败仗,这样罪责就加重了,按死罪处罚。
2、诸葛亮指挥无误,但是手下有人不听指挥,属于用人不当。所以不用撤职查办,而是降职处分,权力不变。
    但是,这个方案最大的问题,就是诸葛亮要牺牲他最喜欢的爱将马谡。诸葛亮舍得吗?答案肯定是不舍得。

五、马谡逃亡的作案动机。

    如果诸葛亮既要马谡当替罪羊,又舍不得马谡去死,怎么办?有什么两全其美的办法吗?还真有。
    此事为何会牵扯到丞相长史向朗?
    因为丞相长史向郎应当是诸葛亮的第一心腹,这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大概就是向朗想出来的,至少向朗是执行人。
向朗的方法是:
1、既然要拿马谡和两个将军当替罪羊处死,但是又不想马谡真的被处死,那么就可以先把马谡藏起来,而后上报朝廷说先锋马谡在战场上的混乱中失踪了,不知死活。
2、这样一来,一号替罪羊暂时找不到下落,就用二号和三号替罪羊处以死刑,这就是将军张休、李盛。
3、等过上一段时间,风头过了,或者朝中掌控更好了,马谡再冒出来,找些理由吧,比如街亭混乱中走散了,后来蜀军都撤退了自己也回不来,就在当地先伪装成难民生活下来,而后才慢慢偷跑回来。

    总之,这个方案如果成功,可以在找到替罪羊解脱诸葛亮的情况下,还不用杀掉马谡这个诸葛亮最喜爱的参军。
    其实我们想到马谡的逃亡,并非是要畏罪潜逃,被通缉而一辈子不得翻身。这绝对不是诸葛亮、向朗、马谡需要的结果。
    多少年来,可能很多人都是这样想这个马谡逃亡的。
    马谡有没有才华?那是一定有的。而且能够入诸葛亮的法眼的,那不会是一般的才华。
    蜀汉人才很多吗?显然不多。而且至少在表面上,马谡好像还是很懂军事的,否则也不会说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以诸葛亮的水平,却能够“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这个水平绝对不是一般的高,而是非常高。
    所以,诸葛亮和向朗的计划,一定是要想办法为蜀汉保留下这个高级人才,以为后用。关键是马谡还很年轻,此时才三十九岁。即使隐藏三年,再出山也还能为蜀汉贡献二十年。
    我甚至觉得,如果没有街亭这件事,在诸葛亮心中,魏延的接班人,也就是蜀汉的军事接班人应当就是马谡,所以,一伐的时候,诸葛亮有点想拔苗助长,让马谡尽快的在军事上出成绩,在军队里立威。而在马谡没了以后,才不得不考虑姜维这个刚从魏国投靠过来的年轻人。

六、诸葛亮斩马谡本是错误之举。

1、《三国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曰:“谡临终与亮书曰:“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原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於此,谡虽死无恨於黄壤也。”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
    为何在汉中的十万蜀军都会为马谡垂涕流泪?很显然,打个败仗就诛杀人才,实在是太可惜太冤了。
2、《三国志·马谡传》注引《襄阳记》曰:“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於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蒋琬也对诸葛亮陈述了诛杀马谡是不应该的,并举了楚成王逼杀得臣的例子。
3、《三国志·马谡传》注引习凿齿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父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国,而杀其俊杰,退收驽下之用,明法胜才,不师三败之道,将以成业,不亦难乎!且先主诫谡之不可大用,岂不谓其非才也?亮受诫而不获奉承,明谡之难废也。”
    其观点和蒋琬基本一样。
    但是,这些人应当都不知道此事的内幕,所以才会这样想这样说。十万蜀军就不用说了,习凿齿多少年以后之人自然也不会知道这个内幕。而蒋琬在成都应当也不知道此事内幕,因此来到汉中后悔对诸葛亮说这一番意见。但是,作为诸葛亮的心腹,如果诸葛亮后来告知蒋琬这个内幕,想必蒋琬就不会这样说了。
    诸葛亮、向朗当然知道诛杀马谡,甚至将军张休、李盛,都是错误的。但是为了保证更大的利益,也就是诸葛亮的权力不受到损害,这些错误就是必须进行下去的。

七、向朗的问题分析

1、向朗应当不是“知情不举”,而是谋划设计,最后计划暴露而失败了。
    《向朗传》记载:“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从这段记载看,后世都以为是马谡自己要去逃亡,而向朗知道此事,只是因为和马谡关系好,没有揭发和举报马谡,结果被诸葛亮处理了。
    而从我们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谡的逃亡,或者叫隐藏,应当是向朗设计的一个小方案,一举两得的方案。只不过,向朗在隐藏马谡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在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被别人发现了,认出了马谡。而且此人向朝廷举报了。
这时候,则只能是马谡出来承认是自己要逃亡的,而向朗只是包庇了自己没有揭发。如果此时马谡说这是向朗设计的隐藏计划,那就彻底完蛋了,不仅向朗完蛋,估计把诸葛亮也牵连进去了。
    所以,向朗的“知情不举”,只是最后计划暴露后而不得不找的借口。
2、诸葛亮是恨向朗什么呢?
    诸葛亮是恨向朗不检举揭发马谡逃亡吗?显然不是。这只是最后计划失败而处分向朗的托词。
    诸葛亮其实是恨向朗做事不密,既然策划了马谡的秘密逃亡(隐藏)计划,就要找好万无一失的地点和托付的人。但是,不管是什么原因,马谡被别人发现了,而且这个别人不是自己方面的人,而是朝廷里不对付那一派的人(比如益州派的,或者李严同党)。
    结果,就导致马谡成了罪上加罪,即使想脱罪都不可能了。这等于是间接害死了马谡,这位诸葛亮最喜爱的部下。
    试想,如果没有这个计划,也就是第一步计划,找替罪羊,而是诸葛亮就找一些理由硬抗朝廷中的反对派,也不一定就不能行。而用了这个计划,虽然以“违亮节度”的理由,推脱掉了诸葛亮很大一部分街亭失败的责任,但是先锋军的责任就没法再推脱了。
3、为何要杀将军张休、李盛呢?
    如果采用了向朗的替罪羊计划,那么说起来只需要杀先锋马谡就够了,因为马谡的罪责是两条,其一是打了败仗,其二是不听诸葛亮指挥。但是其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就只有打败仗一条罪责,应当不至于死罪,却为何也被杀了呢?
    这事确实有点奇怪。但是史料实在太少,不大好分析。
    从逻辑上分析,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马谡逃亡(隐藏)以后,这个替罪羊找不到了,就用马谡手下的两位将军来顶罪处死。于是,两位将军就被处斩了。
    而这个马谡逃亡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被发现,被检举出来的,而可能是过了一段时间,在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比如出门了被别人认出而举报。此时,两将军已经顶罪被处斩了,则也只能就此作罢。

最后总结。

本文的逻辑思路是这样的:
1、归纳总结蜀汉(以及东汉)时期打败仗之后处罚的情况,从而推断蜀汉的军法规则是打败仗不是死罪。
2、又归纳总结蜀汉(以及东汉)时期打败仗之外如果还有其他罪行,则属于罪上加罪,要判死罪。
3、在此情况下,马谡如果只是街亭战败,好像就不会有死刑。但是如果他还逃亡,则属于罪上加罪,必死无疑。
4、在这种情况下,马谡和向朗商议后还是决定逃亡,只能说明,当时的情况,是马谡不逃亡也要判死刑,所以就无所谓了。
5、为何要判马谡死刑,毕竟马谡是诸葛亮最喜爱的部下,又有才华?因为需要丢卒保帅。需要夸大马谡的罪责而减轻诸葛亮的责任从而保证诸葛亮大权在握。
6、而诸葛亮在丢卒保帅的前提下,又不想让马谡这个爱徒死掉,就让向朗设计一个逃亡计划,先把马谡藏起来。这样替罪羊马谡暂时不见,就只能找马谡部下当替罪羊,也就是张休、李盛二位将军。结果两位将军被杀了。
7、本来两位将军被杀了,诸葛亮大权也保住了,危机就要顺利渡过了。不想马谡的隐藏暴露了,被人举报了。结果,马谡也被抓进了大牢,也判了死刑。马谡伤心后悔,病死在狱中。

最后要说明一点,诸葛亮给马谡的命令(也就是节度),应当是带领先锋部队赶到陇山的山口,抢先占领险要,而后据守险要,挡住魏军主力,而诸葛亮率主力跟随在后面,也很快就可以支援到马谡的前军作战。
如果马谡能抢先占领山口险要,应当说这个打阻击的任务也不难完成,所以,诸葛亮想交给马谡这个亲信来完成,以便积累战功升职。
但是,马谡根据诸葛亮的指示,按部就班的走向山口,却被急行军赶来的张郃提前占了山口险要。这样一来,马谡就无法完成诸葛亮的命令了(也就是所谓的违亮节度)。
但是,这个责任,其实并不在于马谡。因为诸葛亮不允许马谡急行军,而需要按部就班的行军,速度自然就不够快。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程军超
(虎贲郎赵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
帖子 819
编号 498865
注册 2014-3-4
来自 山东烟台


发表于 2024-11-4 08: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马谡必定是败军,他不可能干过张郃,只是早败晚败,诸葛亮对他的期待是挡住长安援军,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攻占和消化陇西各郡,但是马谡不知缘由的败得有点快!
不知道在哪看过一篇文章,说马谡之所以不据守险要而选择上山,是因为马谡赶到街亭的时候魏军马上也到了,马谡根本来不及挑险要之处下寨,只能就此撤退或者就近上山。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1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24-11-4 16: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程军超 的帖子

是呀。马谡野战肯定打不过张郃。
但是如果有险要的山口利用,也是有可能阻击的。
关键是马谡走的慢(或者说没有急行军,不够快),所以没有能抢先占据山口险要。
而街亭以前是个县城,也不是所谓的关城。他就不是个关。县城一般而言会建在相对平坦的地方。
因此,街亭是无险可守的。

我一直认为,马谡不选择守街亭城,是因为该城年久失修,没法守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程军超
(虎贲郎赵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安国将军
好贴 1
功绩 23
帖子 819
编号 498865
注册 2014-3-4
来自 山东烟台


发表于 2024-11-5 08: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3 燕京晓林 的帖子

所以我认为马谡被杀还是背锅的成分较大,抛弃部众独自逃走为其次!毕竟当时诸葛亮还有李严这样的政敌,双方其实从根上来讲很不和睦。诸葛亮如果不找个人来背锅,那李严就能借此发挥说诸葛亮是个战五渣,指挥能力不行,不配带兵,那诸葛亮后面再想北伐,阻力会更大。把所有罪过归咎于马谡,杀了马谡也能堵上李严的嘴。
马谡那么聪明的人,街亭丢了北伐大军就危险了,这个他是非常清楚的,所以他心里也很清楚自己会被当成诸葛和李严的斗争牺牲品(政治斗争是很残酷的,因为马良的关系,诸葛亮真的很喜欢马谡,街亭也是给马谡腾飞的垫脚石,没想到成了催命符,把马谡这个荆州二号人物送上断头台可不是诸葛亮的本意,是街亭之败发生了,诸葛亮为了堵住李严的嘴,继续把蜀汉的主力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必须把马谡送上去。)明白了这个关系就可以理解马谡为什么要跑了,向朗为什么要包庇了?向朗可是丞相府的一号官吏长史啊,丞相府的文职老大,这里面的弯弯绕向朗很清楚,背锅侠一定要有,但可不可以不是马谡?这个背锅侠的身份太高,在向朗眼里马良和马谡可是圣人,马良又和诸葛亮是挚友,马良战死后这几年诸葛亮往死里培养马谡。换句话说,守街亭失败的主将如果是王平,王平一样要死,死的更惨,因为王平都没有马谡这样的背景,他是降将更不会有人觉得可惜!

[ 本帖最后由 程军超 于 2024-11-5 08:5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1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24-11-5 11: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程军超 的帖子

是的,马谡是背锅侠。

首先,诸葛亮需要先把自己的责任降低,所以需要说马谡违背了节度,也就是没有按照诸葛亮的指令进行。

这样一来,马谡的罪名,就从一个变成了两个,一个是弃军逃跑,一个违背节度。

本来呢,马谡是只有一个罪名的,就是打败了弃军逃跑。而实际上,马谡因为没有实际打过仗,也没有统领了部队,他临阵统治不住军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个责任其实是诸葛亮的:用人不当。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哆子颜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546252
注册 2024-3-15
来自 棉图


发表于 2024-11-13 21: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马谡没有按时抢占险要,与他第一次带兵,不会指挥也有关系。很多参谋首次带兵都是如此。诸葛亮对此估计不足。

王平作为一个可能有少民背景的半文盲大老粗,对此也估计不足。这是诸葛亮战前统筹做得不好

[ 本帖最后由 哆子颜 于 2024-11-16 14:5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1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24-11-17 14: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没错,马谡头一次自己带兵,诸葛亮肯定出发前给他各种指导和叮嘱,其中行军中要小心谨慎,一定是诸葛亮叮嘱的事项,

毕竟是在敌占区里行军,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

但是唯一没考虑到的,就是张郃回急行军,因此速度超出了诸葛亮的预判。

而马谡一定是严格按照诸葛亮叮嘱小心行军,结果晚了。但是这个事,不能说出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哆子颜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9
编号 546252
注册 2024-3-15
来自 棉图


发表于 2024-11-17 17: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燕京晓林 的帖子

马谡为人言过其实,夸夸其谈。不大可能严格遵守诸葛亮的指示。而且诸葛亮看《出师表》也知道,吩咐很细很啰嗦,也只有刘禅受得了。《三国志》最后给马谡案的定性也是“违亮节度”,马谡估计还是做了些取舍,把他认为不打紧的去了,结果致命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7 20:3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50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