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雨点于2004-01-26, 20:49:39发表
刚刚发完了周老文章的跟帖,发现自己想到的反证这篇文章中也有涉及,但我觉得我的反证比狐兄这里提到的要强一些。
狐兄寻找的“黛玉死于水”的内证,我以为最强的是第一和第九,其余几条都有别种解释的可能:
二、古人诗词,可以以我想到的反证驳之。
三、狐兄在这一条里解释了很多,不妨把此条看作我的论据:)
四、宝玉要“掉在池子里”,是为了变成可以为黛玉驮碑的bixi(打不出来这两个字,皆为去声)。若是黛玉死于寒塘,宝玉自当掉在池子里去找她,何必上岸来驮碑?
五、点戏之事,书中尽多,宝钗点“鲁智深醉打山门”,未必有后事相应。
六、“全书中还有事故”,因为没有八十回后的文字,这句话便显得虚了。
七、“黛玉借剧中人奚落宝玉,说:‘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哪里祭祭也罢了,必定得跑到江边上去!’”此话是“是真名士自风流”。但真的一定就暗含黛玉后日遭际吗?我觉得还可以再想想。
八、狐兄引“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未开”,倒引动我一个引诗的念头。废名有一首诗,叫《海》,绝妙且短: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荷花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此处“秋江”重在点明芙蓉生长的环境,未必一定要坐实黛玉未来沉于水。尤为重要的是那根签只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和“莫怨东风当自嗟”,当时并无提“芙蓉生在秋江上,莫向东风怨未开”之句,狐兄却把它们放在一处讲,不妥。
十、君何厚第一首而薄第二、第四首?呵呵。
还是一点一点的回答
对于第二点,我们不仅要看这点还应想到黛玉听到的牡丹亭为后文情节起到了极大推进作用即宝钗说黛玉一节,那么这几句诗又是紧跟在其后,其实虚虚实实也就在为黛玉“自况”,“打伏笔”了,雪芹多有虚笔,有时有意有时无意,凡有意皆有引文引出,这几句谶诗就是由听牡丹引出,不是轻笔。
对于第三点,我引一条脂批【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葬花吟》又系诸艳一偈也。】说到底葬花词还是诸艳结局,放在这里总其大概罢了。
对于第四,宝玉变“王八”,此系赑屭的典故,去找找看看,我一时记不太清了。
对于第五,仍请回到原书。雪芹笔下一有波折就有深意,《相约》一出似乎是波折出,薛宝钗一出不过是应景,不过也有寓意,鲁智深以无理闹,后文宝玉以情闹。所谓情僧。
至于金钏,我看是照应笔也。
雪芹笔从不照搬古人诗句,袭人一句也没有照搬。而是脱化,说到底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