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何年一解隋唐意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何年一解隋唐意, 连载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1
发表于 2006-4-1 23: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何年一解隋唐意
何年一解隋唐意
两个孩子一起玩耍着,其中一个大一点的孩子随手捡起落在地上的一片桐叶,把它削成圭形,送给了弟弟,对他说:“等你长大了,我就封你到唐地去。”虽然这是孩子的戏语,但是他却不得不兑现他说的这句话,因为他是周天子。
于是,多少年后,弟弟被封到了唐这个地方,成为晋国的第一代国君叔虞。
事实上,“唐”的来历很古老,甚至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不过,尧也好,叔虞也好,都与我们要说的这个“唐”关系不大。
不过追溯一下李姓的来源,到也与尧有些许关系。据说颛顼是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接替他的是帝喾,即黄帝的曾孙,是颛顼的侄子;帝喾之后的尧,是帝喾本人的儿子,再后来的舜,则是颛顼的七世孙。五帝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上古时期的大权一直是被这一个大家族掌握,简直让人怀疑起禅让的纯洁性。和李姓有关的是皋陶,他是颛顼的第七个儿子。李姓据说就是皋陶次子仲甄的后人。仲甄在逃亡的路上,饿的难受,便以李树上的李子解饱,于是后来以李为姓。当然,李姓的由来传说还有好多,不一一列举了。
但传说终究是传说,有些传说的可靠性不大,而且就算可靠,也不能保证唐王朝的李氏不是半路出家姓了李,因为关于李唐皇室的来源一直争论纷纷,有说是纯汉族,有说是纯鲜卑族,也有说是他们是两族杂交的产物。其实,经过了五胡乱华之后的中原人,尤其是北方人,又有哪一个敢说自己没有一点少数民族的血统呢?因此现在主流的看法是:唐朝的李氏是汉族与鲜卑族的混血儿。
一、炀帝弑父
《资治通鉴•隋纪四》,高祖文皇帝下仁寿四年(公元604年):
秋,七月,甲辰,上疾甚,卧与百僚辞诀,并握手歔欷,命太子赦章仇太翼(此人此前预言文帝将崩)。丁未,崩于大宝殿。
同文的下方:
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人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故中外颇有异论。
历来认为隋炀帝是弑父自立,但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炀帝并未弑父。
第二种说法的依据便是文帝临终前在大宝殿握着杨广的手歔欷叮咛,又与百官诀别,死的比较安详,如果是被弑的话,应该不会有这个机会。而且从杨广的地位来看,他已经是太子,而且所立时间不长,正需要有时间来巩固,所以弑父一说难免有栽赃之嫌。
我一向比较倾向于与传统看法不一致的观点,但炀帝弑父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倾向于旧有说法,即炀帝确实是弑父自立。
通鉴这两条记载,前者来自于《隋书》的高祖本纪,而炀帝本传中则只写“高祖崩”而未写死因,后者则是来自于《隋书》的杨素传。《隋书》是唐人编写,按说没有必要替炀帝隐讳什么。但有人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也是通过政变登位,虽然没有杀高祖李渊,但性质也是一样的,所以还是要避讳一下。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可为什么杨素传中又透露出来玄机了呢?是不是史官良心发现,不忍隐瞒历史真相?这只怕与编写人员较杂有关,《隋书》虽是魏征挂名主编,但实际写的人有很多,个人按照自己的尺度来编写,难免哪里有不协调的地方。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时候,虽然也做了考证,但这里仍然采取了两种记法。莫非他觉得这两种记法完全可以兼容?通鉴考异中有一段:
仁寿四年七月丁未,上崩。中外颇有异论。赵毅《大业略记》曰:高祖在仁寿宫,病甚,炀帝侍疾。而高祖美人尤嬖幸者,唯陈蔡二人而已。帝乃召蔡于别室,既还,面伤而发乱。高祖问之,蔡泣曰:“皇太子为非礼。”髙祖大怒,啮指出血,召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令发诏追庶人勇,即令废立。帝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帝简骁健官奴三十人,皆服妇人之服,衣下置仗,立于门巷之间,以为之卫。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焉。《总通历》曰:上有疾于仁寿殿,与百僚辞决,并握手歔欷。是时,唯太子及陈宣华夫人侍疾,太子无礼,宣华诉之,帝怒曰:“死狗,那可付后事?”遽令召勇。杨素秘不宣,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今从《隋书》。
司马光只是把两本书中的相关记载摆了出来,却没有加以考证。应该说后者的记载相对而言看起来更顺一些,也就是说,握手歔欷是在炀帝弑父之前,而并非叮咛完后事马上就死了。可是,杨坚既然知道自己将死,那么杨广询问后事也就是正常的,他在接到宫人误传的纸条事何必要动怒呢?就算是觉得杨广不该这么问,但最先提出后事的正是他自己。这大概不大符合一个将死之人的心态。因此,我觉得握手歔欷一说,当是后来伪造的面更大一些。倒是炀帝调戏文帝的嫔妃,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从考异来看,按赵毅所记,虽然主人公换成了蔡氏,但事情经过大致不差。而且这件事记的比较详细,那个“握手歔欷”和这个相比,就抽象的多了,而且也更容易编造。若是文帝因此而恼怒,则属正常,固然他自己将死,但自己的嫔妃遭到儿子的调戏,无论如何都是令他受不了的。
那么,文帝“握手歔欷”又是谁编造出来的呢?我觉得炀帝时的起居注上或许是这么写的。我们现在当然无法看到炀帝的起居注,因为江都之变中,那个负责记起居注的人,要么参与了叛乱,要么就是被监禁起来了,所以炀帝的起居注也就佚失了。有人说炀帝是公然藐视道德的人,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谁都无法做到道德上的“超脱”,像阮籍那样的人也只是“礼岂为我设邪”,再多的则不敢越雷池一步。隋炀本人早年写很多文章,也都是很清楚道理的,他也必定不愿落个骂名。那为什么没有关于炀帝修改起居注的记载呢?要知道,他是连起居注都没了的,而知道他修改起居注的只怕也就是那几个人,他们要是不说,其他人也就无从知晓。唐代修隋史的几个人,都不是隋朝的核心人员,因此他们也只是就知道的来写,内情怕是他们也不清楚。但炀帝弑父的事情又是怎么传出去的呢?因为纸包不住火,而且这等大事,相对于改个起居注,那是更有流传的价值的。
至于说炀帝立为太子时间不长,需要文帝多活几年来让他巩固自己的势力,我倒不这么看,相反,我觉得对于杨广而言,文帝死的越早,对他越有利。事实上,太子一经确立,就算有人不服,但名义上也得服从,譬如李世民后来刚当上太子的时候,东宫的人就不服,但又能怎样呢?至多是跑到终南山隐居两天。何况,既然当上了太子,就必定有趋炎附势之人,怎么说都会有自己的势力。杨广没有当太子的时候,就有一些党羽,而且他名声极好,废立太子的时候又非常顺利,所以他根本不必担心自己地位不保。值得担心的倒的确是这位父皇。从文帝晚年来看,还是比较可怕的,他的三儿子秦王杨俊死了,他都不太悲伤,蜀王杨秀被杨广陷害谋反,也被判了个“终身监禁”,可见是比较薄情的。因此杨广虽然最得父母亲的欢心,但面对这样的父皇,又失去了护短的独孤皇后的保护,难免会害怕。但炀帝并没有进行有预谋的弑父,他顶多也就是心里盼着自己能早日即位,此前的确没有做过出格的事。在仁智宫的行为纯粹是突然事件,但既然引起了父皇的怒火,一旦把杨勇找来,那么他再难有翻身的机会了,因为文帝就算再次后悔,他也活不长了。
还有一事可为印证,就是在贞观九年李世民请李渊同去仁智宫避暑时,已经患病的高祖说不想去,因为隋文帝便死在那里。事实上皇帝大多死于皇宫之中,也没见哪个皇帝说宫殿不祥,不想住。那么李渊不想去仁智宫避暑,偏偏提到隋文帝,当是指文帝被弑一事,可能是担心自己会遭受同样的命运,这主要是玄武门之变对他的影响太大了,以至于九年都无法彻底忘怀。由此可见,当时人物的普遍看法就是文帝为炀帝所杀。
因此,炀帝弑父自立,基本可以确定就是这样,但这件事上他也确有无奈之处。
二、鱼与熊掌
鱼和熊掌,你选择哪个?
在孟夫子的眼中,显然熊掌是比鱼更加美味的食品,于是他选择了熊掌,还顺便说了句名言:“鱼,亦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句话本是“舍生取义”的“先潜部队”,我且暂时借用过来说一下杨勇与杨广。
在隋文帝杨坚的面前,也摆着一道选择题——大隋太子的人选,究竟该选谁好呢?其实历史上杨坚早已做出了选择。他先是立杨勇为太子,这倒没花太大的力气,毕竟“立嫡以长”是个根深蒂固的传统。可是后来杨勇越发得不到杨坚和他夫人的欢心了,何况,他们一直就很偏爱次子杨广,杨广此时也越发惹他父皇、母后的喜爱。于是老两口动了废立太子的心思,也费了一些周章,但总算没有弄的天塌下来,成功的换了太子的人选。而到了杨坚临死的时候,据说又因为知道了杨广的阴暗面转而欲传位给杨勇——这件事前一节已经说过了,不再赘述。有人认为杨广弑父而立,后来又搞得国破家亡,实在是隋朝的罪人,所以杨坚选择杨广做太子是错误的。那么,这意味着,杨坚就该选择杨勇吗?这个问题不妨先放一放。
其实杨坚面对的选择题也可以算是隋朝的问题,如果让我们替他来选一下的话,我们又能选谁呢?难道真的选择杨勇?
我不这样认为。
史载“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好学宽厚都可以算做是优点,但于皇帝来讲未必是必须的。皇帝需要知识,但于文学上则不用有太深的造诣,有时造诣很深的人反而当不好皇帝;宽仁和厚,对一个守成之君来讲,有时是需要慈善一下的,可是该狠的时候必须狠起来——做皇帝不是做圣人,圣人是当不了皇帝的。至于杨勇的“率意任情”,那就更糟了,皇帝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掩饰自己的想法,要驾驭好大臣就不能让他们把自己都看懂了——数年前看过一本《法家面南之术(好像是这个名)》,有时看的我直毛骨悚然,但事实上就是如此。杨勇不懂得掩饰自己,仅举一例便可以看出来他的“天真”之处。他明知他的母亲独孤皇后是个“女权主义者”,很讨厌三妻四妾的人,又做主给杨勇娶了正妻元氏,可杨勇放着元氏不理,偏爱昭训云氏,这还不算,“勇多内宠”,东宫里一时间人丁很是兴旺。只是独孤皇后并不会为多几个孙儿而高兴,她更为元氏的暴病而死不快,一直怀疑这里面有什么秘密,也就迁怒杨勇。杨勇的行为就像是有意和他母亲作对。连自己母亲都不会讨好的人,率真则率真矣,只是将来可怎么了得哦?何况,文帝夫妻在世的时候他都不晓得收敛一下,任着自己的性子“胡来”——如果说这时这个胡来还可以加引号,那么一旦他当了皇帝,那个胡来就是真正的胡来了,他的大臣又有谁能管的了他呢?太子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没有威望是不行的,可在朝中又不能真的有太大的势力,不然很容易招致灭亡。因此,即使拉拢不了重臣,至少也不要得罪他们;中立的大臣尚且不要得罪,那么倒向另一边的人,在没有把握打倒时就更得罪不起了。杨素在太子废立上是出了大力的,他算是杨广一边的人,有一次奉命去观察太子,他故意激怒杨勇,而杨勇居然就老老实实的上了当,果真发起火来,给了杨素说他坏话的口实。确实,有时这种陷害防不胜防,但这就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可以参照的就是唐玄宗的太子李亨,他被李林甫、杨国忠陷害过几次,可每次最后都化险为夷,最终即位做了肃宗皇帝。李亨是很小心的,为了自保甚至不惜和妻子离婚(有些令人不齿),而且还亲热的喊高力士为“二哥”(有些恶心)。事实证明,高力士确实出了大力,而肃宗在唐朝来讲也算不上多英明的皇帝。可是杨勇连李亨都不如,那他将来又能做个什么样的皇帝呢?
反观杨广,杨勇许多不利的地方正好是他的优势。杨广也喜好文学,而且其造诣比杨勇要好的多,不过文人气质却没有使他像文人那样“幼稚”,至少晋王时期是这样的。杨广也很好色,可是为了至少不刺激独孤皇后,他和正妻萧氏很是恩爱——事实上他也是很爱萧氏的,只是他也会喜欢其他女子,但为了讨好母亲,他会把其他女子生的孩子掐死(当然这个是不能让他父母知道的),以说明他只爱萧氏一个人。残酷吧?但这的确起了作用。还有,杨勇有杨素这么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杨广还有一些优势是杨勇不具备的,比如灭陈的军功,另外就是杨广很会收买人心,有一次下雨,他不肯独自穿上雨衣,相信他身边的人都会很感动的。史载,晋王杨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现在许多人说秦王时期的李世民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晋王杨广,如果你不否认李世民是个当皇帝的材料,那么也不该否认杨广。说是欺骗也好,说是阴险也好,杨广确实比杨勇更适合做一个皇帝,就连他的长相都帮了忙。史书上说杨广双眉隆出,相者说这是贵不可言之貌,那个相面的人的话自然不可信,不然龙骨山的北京人岂不是更应该富贵?但那时人们都比较迷信,所以杨坚听到这些话是很高兴的。还有,杨广在杨坚弥留之际一不留神差点惹麻烦,但他抓住机会主动出击,比杨勇的坐以待毙可是强了不少。
因此,综上所述,杨勇和杨广,杨广才是那个美味的“熊掌”,也就是说,杨坚选择杨广为太子并非失误,恰恰相反,这是他的最优选择了。而他的其他三个儿子也并不比杨广要好。所以隋的灭亡根本不是因为继承人选择失当,选杨勇上来也未必怎么样。
可既然如此,杨广是个好人选,怎么又把国家给弄的灭亡了呢?这个问题就复杂一些了,还是下面再说吧。
三、一代皇帝
本节写一写隋炀帝。其实隋炀帝在翻案之前被定性了一千多年——暴君。可是近来为他翻案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说杨广是一代雄主。事实上,隋炀帝这个人很复杂,他有有所作为的一面,同时也很残暴;他有不少缺点,但也有不少优点;有人说隋朝最强盛的时期并不是在文帝时,而是在大业年间,但炀帝又名符其实的是亡国之君;雄主与暴君同时集成在一个人的身上,所以本节标题只好叫得中性一点——“一代皇帝”。
我有时很反感一些翻案,有些案是要翻,但有些案却翻的令人厌恶。比如,即使再有更多的人说秦桧、李鸿章、施琅等人是多么多么的好,我也没法接受。有时看到一些猛吹隋炀帝的文章,也觉得颇为“吃不消”(吃不消会引起反胃、恶心等症状……)。不管怎么说,隋朝亡了,亡在隋炀帝的手里,而且他确实是罪魁祸首,比起崇祯来也不算冤枉——就是崇祯,不也有人说他“君亦亡国之君”么?隋炀帝大事挥霍,其实想想汉武帝也是个挥霍的主儿,几次伐匈奴下来惨胜如败(其实从意义上来讲我赞同汉武帝开边),把文景之治的家底也挥霍的差不多了,让汉朝从鼎盛走向衰落,可是他最终明白要安下心来修补修补自己的家了。于是刘彻下了一道罪己诏,不管这是做秀也好,真心实意也好,他真的没有再继续好大喜功,而且西汉在武帝之后又延续了近百年。而炀帝呢?最后的办法与其说是逃避,不如说是在混日子。在他还没有把家底挥霍干净之前,他已经失去了人心——民心与官心。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僚,最后谁都不买杨广的账。我想,评价一个人还是要看主要方面,何况他每项功绩算来也都有折扣可打,所以隋炀帝“雄主”之说只怕是立不住脚。
那我们现在从何说起呢?祖君彦有言,隋炀帝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反正他的罪过也说不完,还不如省点事说说好处,顺便给这些功绩打一下折扣。有人曾给杨广总结了一下,他的历史功绩有:统一江山、营建东都、开凿运河、西巡张掖、改革创新、三游江都、三驾辽东。前几个还好说,可居然连游江都、征高丽都成了功绩?匪夷所思。
统一江山,不用说了,是指晋王杨广灭陈,使隋朝完成了统一大业。隋朝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这个历史功绩甚至可以和秦比肩——当然,无论怎么样,秦是第一个统一的朝代,老大的位置怎么也变不了。杨广当时是主帅,但事实上前线一切军务都是由高颎等人来处理的,晋王其实就是一块招牌。何谓招牌?就是隋文帝打出的一面大旗,相当于说:“灭陈的功劳是我们杨家的。”参照一下唐朝的几次重要出征,尤其是朝廷中央军出动时,基本上主帅就都是皇子,唐朝和隋朝在这点上差不多,从侧面可以证实杨坚的这个心态。唐初统一全国的战争,主帅是秦王李世民;安史之乱朝廷的平叛大军,主帅也无不是皇子。只是不同的是,李世民是货真价实的亲自挂帅,打的也都是大仗、硬仗,比杨广可厉害的多;而安史之乱中的平叛,有一两个主帅连长安的大门都没出,比杨广又差的远了。杨广的江南之行与旅游不同的地方是,他还是做了点事的,比如向他的父亲写个什么表章,或是派出个总管支援一下哪位将军。而隋灭陈之战从根本上来讲,并不精彩。南朝宋齐梁陈基本上一个不如一个,到陈的时候非常腐朽,而北方虽然也有糟糕的时候,但经过北周的整治,到隋朝建立之后,休养生息了一阵,再加上遇到陈后主这么个“阿斗”,这时节不统一也有点说不过去。当然,隋发动战争时可能没想到有这么顺利,但事实是,隋的大军一开过江,陈后主那里就乱做了一团,明明还有十余万大军,可只有将军鲁广达率众拼死力战,稍微给隋军添了点麻烦,之后谁都没有抵抗之心,就这么轻易的被拿下了。灭陈之功,可以算在杨广的头上,无论如何他也是个主帅,这蛋糕还是得分他一块,只是军功章上有他的一小份,更有大臣们的一大份,大家彼此也都明白怎么回事。只是,从灭陈这件事,却看不出来杨广有什么非常之才,至少看不到什么军事上的特长,不要说这是史家在作怪,因为灭陈本身也没有特别精彩之处。
而修营建洛阳和开凿运河,两件事不妨放在一起说。隋炀帝说:“洛邑,自古之都;王畿之内,天地之所合,阴阳之所和;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通,贡赋等。”于是大业元年征调民伕二百万人,花了十个月的时间修成东都——隋的几项工程,速度都比较快,像隋文帝命宇文恺修建首都大兴城,时间在开皇二年六月,第二年三月便完工了。顺便说一句,宇文恺也参与了洛阳的兴建,实在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据说隋炀帝修东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控制,以便更好的控制全国。我觉得这个原因是有的,因为南北毕竟各自为政了几百年,隋的确应当巩固自己在南方的统治。而单纯看炀帝说的话,似乎倒没体现这一点,想必是有话不好明说?另外,杨广在未当太子之前,一直在扬州呆着,扬州算是他的老根据地(他对南方似乎有着格外的感情,后来一直在江都不肯还朝,也有这个缘故),因而炀帝想让国家重心东移也在情理之中。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他要摆脱关陇集团。追溯一下这个源头可能要追到北周,甚至西魏,这话说来就有点远了。
宇文泰决心要有所作为,为了做些改善,便搞起“复古”来。比如让人学《尚书》里面这誓那誓的写诏书,我就想,“格,尔众庶,悉听朕言”这类话是否会让他的那些厚武少文的军事贵族听的大眼瞪小眼呢?当然宇文泰还是很有作为的,毕竟他搞出了一些名堂来,也奠定了北周的基础,某些地方复古未必不好,我也并非是给宇文大人挑毛病,只是觉得有些好玩罢了。同样,六柱国(实质上是六柱国,所谓八柱国是因为算上了宇文泰自己和没有实权的宇文欣)十二大将军也算是“复古”的产物。那么,他在军制上复了什么时候的古呢?这个要说起来就更早了,在周朝的时候,军队有西六师、东八师,还有虎贲。其中西六师是周朝的主力,六柱国就是学的这个。每柱国下辖两将军,在十二大将军中有一位将军杨忠,就是杨坚的父亲,所以杨氏是关陇军事贵族成员之一。但杨坚的得位,与其说是这个集团支持他,还不如说更是仗着他皇后父亲的有利地位。在皇帝幼小的时候外戚掌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看看东汉那几个大将军,再看看晋朝的杨骏,可以说,杨坚要是不当皇帝,他的下场估计和那些人也不会有太大区别。而杨坚一篡位,尉迟迥就起兵反叛——也分不清究竟是谁在真正反叛,反正尉迟迥反对杨坚就是了,此外还有别人的一些所谓谋反。杨坚平息了所有的叛乱,但他不能不对这个集团有所顾虑,杨氏本身并非关陇集团的顶级家族,心理上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优势,当初大家同殿称臣,忽而有一个人一下子就成了皇帝,而且还是不怎么光彩的篡位者——虽然从魏晋以来“禅让”不再是什么新鲜事,可是心怀不轨者或者是极重道德的人都会攻击这一点。而且既然他杨坚可以这么做,又怎能料定别人不怀有这个想法呢?这种顾虑到杨广的时候只能更甚,而且他比杨坚更不利的是,他自己一直以来的班子是扬州那里的,而关陇集团则交情不深,虽然他后来也拉拢到了重臣杨素,可是对那样一个人他能放心的了吗?李隆基当了皇帝之后,说当初协助他进行宫廷斗争的那些人是“可与履危,不可得志”,之后便都打发出去了。虽然有些过河拆桥的嫌疑,但他是英明的,这样的人确实不可以断定他将来真能安分守己,何况他们会居功自恃,一旦撕破脸皮岂不比贬谪他们还要命?最重要的是,他们当初可以帮助自己,未必不会帮助别人。无论是谁当了皇帝,都要极小心的保卫自己的地位,杨广看惯了篡位的事情,他父亲是篡位者,他自己也是凭着阴谋登上了皇位,所以他会担心相同的事情重新发生在自己的身上,从而惧怕那个集团、不信任那个集团。营建洛阳和修通大运河,都可以说是在这种心理的产物。
隋炀帝营建洛阳,而后他大多数居住在洛阳或是其他地方,极少回到关中。从洛阳的地势来说,它处在一片平原之上,四周无险可守,只有一个虎牢,可是一旦战事骤起,一个虎牢又怎么管的了大用?在和平时期可以重点发展洛阳,以它为经济中心或是次中心,但要考虑周全的话,国都最好能万无一失,从这个角度来讲,隋定都大兴已是最佳方案(唐以后形势变化,但唐以前大多朝代定都关中就能说明一些问题)。炀帝想摆脱关陇集团,但他不明白他们的根毕竟扎在这里面,而且关陇集团此时对隋朝政权还是相当忠诚的,杨广没有理由一下子抛弃他们。但从其做法来看,却大有这个意思。可这终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以为他摆驾洛阳或是游幸江都就可以把所有事情搞定,实在有些太天真了。从杨广的角度来想,比较好的办法是像后来唐朝那样在借重关陇集团的同时削弱他们,用其他一些不同背景的官员充实朝廷,步步为营,在合适的时候果断甩掉这个碍事的大袖子,岂不更好?营建洛阳本身是很好的,而大运河的修通本身也算是造福后人的一件大事,唐末罗隐就说“至今千里赖通波”。只是这两件事中也包含着炀帝要游玩、巡幸的目的,尤其是大运河,修好之后“水殿龙舟事”绝非虚言,说它们是主要目的未必(杨广毕竟也不是傻子),但说纯粹是副产品也不一定(杨广更不是圣人)。所以修洛阳与大运河之事,其本身很正确,说什么劳民伤财,于必然之中又难免吹毛求疵——哪项工程不需要劳动一下民众、消耗一下钱财呢?而当时人们心中有些怨尤也并非不可能,但主要问题不在这里。毕竟杨广发展了另一个全国性的中心,沟通了南北之间的漕运,加强了国家对东、南方的控制,可以算是功绩。可是到最后,这两件事却没有使隋受益太深,反而因为丢了关陇人心而陷入被动。这就是杨广把事做的过了,过犹不及啊,他对东南方似乎是加强了一些控制,可是顾此失彼,和没做是一样的,甚至更糟。
说到改革创新,隋炀帝主要做的就是首创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关于隋朝的科举,学术上认为文帝是改革了选举制度,而科举真正是在炀帝时建立)。说到这个事情,如果有人恍然大悟,说明清时期那种只懂写八股文的秀才们受毒害的源头就在这里,那我实在无话可说了。须知,科举是后来变了味的,再说,吸引读书人写八股文的是科举背后的官与财,而不是科举本身。隋唐之际科举还是比较正常的,何况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那些只看门第的做法,给了普天下读书人一个仕进之路,也算是件大好事了。不过隋炀帝这么做也有用寒门子弟充实朝廷的意思,为的是平衡权力,至少不让世家大族独自分享这块蛋糕——他要拥有蛋糕并主持如何切分,而不是忐忑不安却又得装出热忱的样子和大家分享蛋糕。
---------------------------
待续……今天王佐兄提醒我来轩辕,所以过来了,其实早就想贴过来,只是一直忙着写的全都是坑,唐风现在已经成月球了,所以想写的多一点再发。现在既然发了,那么我就下决心填坑好了,不负轩辕诸友期待:)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2
发表于 2006-4-2 12: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全看完了,可卿的文章真是越写越好。
尤其是关于隋炀帝弑父的分析和杨广册立太子等段写得很精辟。
个人干感觉文帝与独孤后对子嗣的要求其实是过于求全责备了。文帝并非不重视立储,而是过分追求嗣君的“德才”兼备。一味追求完美,要求过高,则之过切了。
作为婆婆大都是为了儿子责备儿媳,很少有为了儿媳迁怒于儿子的,独孤后的行为有些与众不同。
再比如说好色一事,对储君而言,属于小节,只要不影响国事,父母不必过于干涉。虽说帝王之家重于教养,但是要求过于严格,甚至于不近人情,只得适得其反。杨广其实就是这麽一个例子,父母在世,多受压抑,谨小慎微,一旦头上的紧箍咒没了,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彻底的放纵。
文章虽好,只是未完,先染个色加个推荐巴。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3
发表于 2006-4-2 22: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多谢王佐兄一直关照着:)文章加什么无所谓,反正写文本身就是一种消遣,能和大家讨论讨论,获得更大的知识才是主要的
-----------------------------
说到改革创新,隋炀帝主要做的就是首创了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关于隋朝的科举,学术上认为文帝是改革了选举制度,而科举真正是在炀帝时建立)。说到这个事情,如果有人恍然大悟,说明清时期那种只懂写八股文的秀才们受毒害的源头就在这里,那我实在无话可说了。须知,科举是后来变了味的,再说,吸引读书人写八股文的是科举背后的官与财,而不是科举本身。隋唐之际科举还是比较正常的,何况打破了九品中正制的那些只看门第的做法,给了普天下读书人一个仕进之路,也算是件大好事了。不过隋炀帝这么做也有用寒门子弟充实朝廷的意思,为的是平衡权力,至少不让世家大族独自分享这块蛋糕——他要拥有蛋糕并主持如何切分,而不是忐忑不安却又得装出热忱的样子和大家分享蛋糕。
至于经营边略,也的确值得提一提,有所作为总比到处受欺负强。隋文帝、炀帝征服了突厥和吐谷浑,这都是好事,说好大喜功也好,说锐意进取也好,至少隋朝的子民不用年年交纳赋税之外再对外纳贡了。但隋炀帝好大喜功过了头,而且他错误的估计了敌我力量。汉武帝好大喜功,但他并不亲征,他有识人之明,他完全可以找合适的将军去打,所以家底挥霍了,至少仗打赢了,总的来讲把匈奴打跑了;隋炀帝被灭陈那个功劳蒙蔽住了双眼,以为自己这位圣主一出场,就可以打遍天下无敌手了,实在是个误会,结果等人家真闹翻脸时,隋炀帝却真的没了主意。突厥把他围在雁门,杨广居然还有时间在城里面抱着小儿子哭泣——您当初那威风倒是哪去了啊?还有征高丽,第一次打了半年就大败而还;第二次后院起火,杨玄感反叛,搞得隋炀帝十分背动;第三次真得谢谢高丽王,要是他不服软,隋炀帝该怎么下这个台阶呢……这件事人们也往往拿唐太宗的征高丽一起来说,比较倒是谈不上,也没什么可比的,主要是两个那么相像的君王,居然在这件事上也是出奇的相像,连征伐的次数都一样。太宗皇帝征高丽的事情后面也会提到,两者毕竟还是不同的;另外,太宗本身是唐朝一位了不起的军事家,但他即位之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并没有亲征哪里。可见,作为皇帝主持大的方向即可,亲征倒是次要的。杨广不辞辛劳,奔走各地,到处巡视,这种“进取”精神还是可取的,问题是他抓错了方向,而且他这么做,倒令人想起蒋介石坐着飞机到各地瞎指挥——他不帮忙还好,越帮越忙。但杨广真就那么喜欢亲自出面吗?不是,更多的原因也许是他找不到一个放心的将军。事实上,等到第三次征高丽的时候,隋朝的天下已经开了锅。隋炀帝在这种情况下还要搞对外战争,如果不是好大喜功的虚荣在作怪,那就是他大脑出了问题。杨广一直自视甚高,往往这种人都是外强中干,也最受不了打击,如果一路顺利还好,而一旦遇到了真正的挫折,自信就会加倍降低。杨广从高丽回来之后,在江都不肯回到关中,简直就是一种放弃的心态了。他也清楚天下大乱,但他这时就是提不起来自信,若说他能相信永远这样混下去,也未必,他曾对着镜子说自己的好头颅“谁当斫之”,可见也并非糊涂。
除此之外,有人曾经说杨广善待自己的兄弟和侄子,并攻击李世民说他比不上杨广。而事实是,两人在这方面半斤八两。杨广出于宫廷斗争的需要,杀了废太子杨勇,无可厚非,而杨勇的儿子们据史载也都是炀帝命人秘密杀掉的;汉王杨谅起兵谋反,投降后杨广说毕竟是兄弟因而不忍杀他,这确实宽厚,可是杨谅最后“竟以幽死”;蜀王杨秀因为不满二哥当了太子,结果遭杨广陷害,一生被囚。杨广对这些兄弟都称不上太好,当然没都杀掉也还算有些人情味,但也要想到他们不会对杨广有什么威胁,因为他们连当个招牌都不可能。真正能说得上好的也就是秦王杨俊,杨俊死后,隋文帝杨坚甚至都没怎么难过,还不准他的儿子奉秦王之嗣,而杨广登基之后,就让杨俊之子杨浩做了秦王。但杨广为什么对杨俊这么好呢?因为杨俊早就死了,不会给他制造什么麻烦。而且杨俊排行第三,与杨广年龄接近,年岁接近的兄弟一般总会感情好一些。但杨广对自己的儿子们却真的很不怎么样,甚至都很少让他们见自己。不难想象,他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所以无论儿子们心里怎么想,他都不能排除那样的阴影。那么李世民呢?不错,他杀了李建成、李元吉,而且连他们的儿子们也都杀掉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李世民并没有像杨广那样有着当朝太子的地位,所以他只能用比杨广更残酷的办法。但一旦他掌握了大权,对此就比较宽容了。比如元吉的一个女儿被封为县主,日子过的似乎还不错。而李世民其他兄弟,几乎没有一个是因为他们这一代的皇位之争而受到牵连。太宗对自己的儿子们比杨广要强了许多,最后当他差点走上他父亲那条路的时候,对此很难过,虽说自杀的举动有点做戏的味道,可也说明他毕竟是很难过的。杨广就不会,因为他对儿子们保持着相当的戒心。总之处于政治漩涡中的人,只怕谁也不谁多高尚多少。
[
本帖最后由 扶楠 于 2006-4-2 22:43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klause
(棋博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4
发表于 2006-4-2 22: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还有征
高丽
,第一次打了半年就大败而还;第二次后院起火,杨玄感反叛,搞得隋炀帝十分背动;第三次真得谢谢
高丽
王,要是他往往拿唐太宗的征高丽一起来说,比较倒是谈不上,也没什么可比的,主要是两个那么相像的君王,居然在这件事上也是出奇的相像,连征伐的次数都一样。太宗皇帝征高丽的事情后面也会提到,两者毕竟还是不同的;另外,太宗本身是唐朝一位了不起的军事
文妙,才佳,
但此间应为高句丽,非高丽,这不是一字之差,是2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区别。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5
发表于 2006-4-2 23:3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我是知道的(大唐惊变中特别提到过这里),不过我们的史书中就是这么称的。尽管如此,还是多谢楼上提出这个地方,我的确再认真仔细一些:)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klause
(棋博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6
发表于 2006-4-3 00: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是的,
因为过去史书对地名和国名的不严谨,才造就了今天很多空子和争论。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7
发表于 2006-4-3 00: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觉得当时称高丽也不算错,毕竟高句丽与高丽于时间上也是差开的。而我们要是知道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似也不必为此大动干戈,因为一提隋时的高丽,那必是高句丽。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klause
(棋博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8
发表于 2006-4-3 01: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扶楠
于 2006-4-3 00:18 发表
其实我觉得当时称高丽也不算错,毕竟高句丽与高丽于时间上也是差开的。而我们要是知道高丽与高句丽的区别,似也不必为此大动干戈,因为一提
隋时的高丽
,
那必是高句丽。
对啊,高句丽在高丽之前。且两者基本上没有任何关系。后来的高丽不过是高句丽一个败将拉虎皮当大旗弄出来的,故两者无法等同。
所以不能用后面的高丽来代替高句丽的。
您知道这里的区别我看得出,但是在行文上的确是不严谨容易被青头引出歧义的。
ps:刚刚看了大唐惊变,好文章!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寄奴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3
编号
56089
注册
2005-12-27
#9
发表于 2006-4-3 08: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老房的晋书里叫高句丽。
到了隋书里就称高丽了。奇怪了,隋书是魏征编得吧,和老房一个年代的人啊。
后面五代编的旧唐书里也延续称高丽。当然我这话是按现在的版本说的,也许宋之后的某人刻版时候自作主张修改过。
高丽建国是北宋那会,既然之前史书就称高丽了,这里称高丽也无不妥啊。
毕竟只是个音译词。大家明白不就行了。
至于现在把高句丽拉回古中国的做法,我是不太感冒的。
虽然高句丽主体活动在我国东北,但是毕竟人家也是个主权国家。不能按现在的疆域看古代。当然可能有人又要提汉的乐浪郡了。这个扯是没什么意思的。
如果把元朝看作中国历史一部分,不妨也允许高句丽为朝鲜历史的一部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10
发表于 2006-4-3 09:20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终于又看到可卿。
每一个王朝的更替,新王朝为着自己的统治,不免总要给前王朝的丧国之君泼些污水。而成王败寇的人心基本认识不免也会添油加醋,这个谁也难免,杨广可能受害严重些,也是理所应当。史称杨广文学水平很高,但是我们今天却几乎看不到他的任何作品,可为一证。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klause
(棋博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11
发表于 2006-4-3 10:3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寄奴
于 2006-4-3 08:54 发表
老房的晋书里叫高句丽。
到了隋书里就称高丽了。奇怪了,隋书是魏征编得吧,和老房一个年代的人啊。
后面五代编的旧唐书里也延续称高丽。当然我这话是按现在的版本说的,也许宋之后的某人刻版时候自作主张修改过 ...
新唐书就叫高句丽。
668年被唐灭的高句丽和918年建立的那个高丽既然没有任何关系,何必以讹传讹?
[
本帖最后由 klause 于 2006-4-3 10:39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寄奴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3
编号
56089
注册
2005-12-27
#12
发表于 2006-4-3 11: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有没有关系都不妨碍唐人把高句丽简译为高丽啊。
我们历史上国号被反复使用也很多,我们也知道这些国家不是一码事。
匈奴刘渊建汉,和朝鲜人建高丽国,都一样啊。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13
发表于 2006-4-3 13: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隋炀帝这个人好大喜功,不求实际,又爱自作聪明,罔顾苍生。究其本意,原是要弘扬隋朝基业,炫耀中国富强,用以慑服外邦,只因操之过切,弄得天怒人怨,海内沸腾。
杨广征高丽,分兵十路,连绵千里。哪有连营千里,而能拒敌的?足见此人,贵公子出身,虽心高气傲,其实并不知兵。
杨广晚年,知天下已乱,隋朝必亡,自己又无回天之力。索性就破罐破摔,自我麻痹一番,以图及时行乐,混吃等死而已。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王佐之才
太中大夫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军师将军
好贴
3
功绩
178
帖子
906
编号
17624
注册
2004-9-13
#14
发表于 2006-4-3 13: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湘江子龙
于 2006-4-3 09:20 发表
终于又看到可卿。
每一个王朝的更替,新王朝为着自己的统治,不免总要给前王朝的丧国之君泼些污水。而成王败寇的人心基本认识不免也会添油加醋,这个谁也难免,杨广可能受害严重些,也是理所应当。史称 ...
杨广传世的文章确实不多, 不过隋书中有一篇《征高丽诏》,气势颇为宏大,据说是出自杨广之手。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寄奴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53
编号
56089
注册
2005-12-27
#15
发表于 2006-4-3 14: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王朝传到第二代的时候,总是要经历一次大的变乱。这几乎是中国历史的普遍现象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冰祁步
长平郡主
鸿胪少卿
荆湖路经略使
★★
组别
佩剑公主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2717
帖子
6735
编号
121
注册
2004-9-25
家族
司徒实业
#16
发表于 2006-4-4 18: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终于看到可卿姐姐的文章了
8过又是一个大坑
隋朝从统一到消亡,仅厉两朝
有人说,每一个从分久必合而来的新兴大一统王朝
都会很快走上没落之路
以史为鉴
如秦、晋、隋、周、元
貌似都不是虾米很长寿的王朝
是否其中有些哲理性的东西于其间呢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XM8
★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12
帖子
8688
编号
17758
注册
2004-9-15
#17
发表于 2006-6-17 19: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klause
于 2006-4-3 10:31 发表
新唐书就叫高句丽。
668年被唐灭的高句丽和918年建立的那个高丽既然没有任何关系,何必以讹传讹?
新唐书也叫高丽的
http://www.wenhuacn.com/lishi/shiji/17xintangshu/236.htm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22 04:3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4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