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一篇赞金庸的东西,想起了前几天孔庆东上了中央电视台为金庸开坛演讲.要是十年前我肯定会欢呼雀跃.可是现在这样的事对金庸老人家来说只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因为世人和舆论已经给了金庸本就属于他的地位.通俗文学得到空前的承认,完全是他多年努力的结果.可是我不由的想起了另一位写武侠的,已经去世了20年,他的名字叫做古龙.
我曾经欣慰这个世界既有金庸又有古龙,阅读时平添了许多乐趣.可是随着金庸越来越被世人接受,可是古龙的地位却依然没有什么变化.真正让我不能容忍的是,现在一些人偏偏把他们拿来比,用金庸的标准来衡量古龙,以贬低古龙来拔高金庸.本来我可以笑笑算了.可是现在网上这样的文章太多,言辞实在过分,甚至导致很多的读者被诱导!
那么,本人,从小学时就开始读金庸古龙,忍不住要说几句了.
<一> 首先问一句,大家接触金庸有多少是先看书的?估计很多人是从影视作品开始了解金庸的。还记得我当年看83版的射雕,当时想还有这么好看的电视剧啊.可以说当初看射雕绝对是我看电视剧最投入的一次.包括现在充斥荧屏的众多版本的天龙八部,神雕侠侣等等,虽说也有优劣,可是对于使金庸深入群众确实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再看看古龙的的影视作品有什么?前些年热播焦恩俊拍的小李飞刀?除了熟悉的人名很一些似曾相识的情节,我想不出它跟原著有什么关系.相信对于真正喜欢古龙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不会看的.现在还有几部,什么萧十一郎,包括那个曾经也糟蹋过金庸作品(都是电影所以大家反感不大)的王晶的<<小鱼儿与花无缺>>.反正我是没有看的下去.古龙作品缺乏优秀影视作品其原因我可以列出一大套,这里不想偏离主题,就不细表.不过象许多人说的古龙小说本身不适合拍长电视剧是不准确的.问题的关键现在的电视人根本不懂古龙作品或者说根本不懂他作品动人在什么地方,他们的模式无法表现古龙精神.
没有荧屏的推动,甚至是只有反作用,很多人不会去了解古龙,甚至先入为主给他定了性.
〈二〉 许多人曾经指出,金庸的作品积极向上,而古龙的作品消极悲观,认为此优劣已分.先假设这个结论正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很容易找到论据.
金庸作品中的人大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总是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或者是想提高武功称霸武林,或者是维护正义与邪魔歪道做斗争,或者莫名其妙卷入一场纷争,为了自己的道德立场不得去应付一切.还有为了爱活着的,为了报仇的为了某个信念的等等.总之他们的目的明确,用现在的话说金庸人物有清晰的世界观价值关.而且更重要的是金庸总是让你信服的感到符合传统道德观的东西绝对会战胜它相对的.而且金庸笔下的恶人总是让你感觉好象坏的有些理由,或者正义的东西.所以象央视版中那个大义凛然让人热血沸腾的萧锋绝对只会在金庸笔下才出现才会深入人心.
而古龙的人物一来往往不是有那么明确自身追求,或者没有那么大众化易分正邪的目的性.而且人物往往会陷入茫然孤独态.他们的生活也没有那么紧迫,可以有许多时间可以借酒浇愁,互相调侃.而且说的东西也不是什么正邪对话.什么变态人性,如损人不利己,控制异性癖等等不一而足.古龙的作品不会给你展示非常核心化的正统道德观念,相反更多的透出个性张扬以及深深的无奈。
说到这里,大家看看哪个更象是现实世界?难道把现实中的变态,现实的无聊展现就是消极?金庸的作品是成人的童话,美丽撼人的世界,可是终究还是童话.现实的人更容易从金庸的小说中找到现实中没有的满足感,金庸的笔下有太多的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古龙的笔下也不可能出现的那些不识人间烟火的人物,如王语嫣,小龙女却让多少人为之痴迷。而古龙的情节确实有时过于玄虚的描写了,可是往往让我们有深深的共鸣.坦然面队面对现实的寂寞与变态,尽管作者自身也会陷入迷茫,但它绝不是消极.
〈三〉 有人说金庸的作品难写,古龙太容易了.似乎也能找出太多论据来.金庸的笔下人物往往时代背景交代清楚.古龙则相当模糊,所以就说古龙太懒了。金庸世界波澜壮阔,精彩异常,可是古龙场面往往不大,人物也不多.看来古龙是水平不够无法展开大场面.金庸世界涉猎的太多历史文化等等,古龙的好象从来不会跟咱们谈谈吴三桂和李自成能有什么关系,也不会去侃侃葡萄美酒夜光杯的讲究.大概是古龙才气不够,肚里没那些墨水吧.
好的,先不辩驳这个.试举个并非本人首创的例子。同样是名著,我问大家<<老人与海>>跟<<战争与和平>>就一定没法比了吧?前者没什么时间背景,场面也小的,也没什么宏观的主题,后者那绝对是巨著.可事实上好象不能以此就分什么有劣吧.我们只能说它们都是不朽的名著。古龙金庸的小说也许跟它们不可比,但是我想道理是共通的吧。
还有人指出金庸难模仿,古龙太容易.更是让我哑然失笑.谁都知道古龙的语言个性非常(也有人烦的就是这个).而金庸的作品胜在整体的结构严谨以及丰富知识的合理杂糅无人可及.成章的金式语言那是极难模仿的,可是把金庸作品抠出一小段来,未必十分有特色。.可是古龙语言处处是那他独特思维智慧的凝结,往往发自肺腑非常自然.他人模仿起来往往形似神不似.那位刻意仿古龙的温瑞安一直无法找到古龙神韵.(我这种断章取义的比法其实很无赖.在此申明绝对没有得出金庸语言不及古龙的结论)
顺便回到先前谈的那些所谓的古龙不足,其实未必古龙一定是没有那些能力.比如他的在他所有小说中只属二流水准的<<绝代双娇》。结尾古龙借那些海外异人的一番买弄就不得不让人佩服,许多历史典故娓娓道来,读来饶有兴致.等到古龙成熟期作品就很少见此类情节,我想应该是古龙自创风格的刻意放弃.另外古龙作品中引用的诗词歌赋细细数来不在少数,让人感觉也是随性引用,自然也恰倒好处.
〈四〉古关于小说的主题。武侠小说一大永远的论点就是它所阐述的主题,而金庸之所以成为大家,很大在于他的作品有可以凝练出的清晰清晰主题。金庸说过“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他正是一这个观点来构建他的小说主题。郭靖,萧锋的形象在金庸迷心中的不朽,正是由于他们真正体现的金庸的“侠”,“大侠”。可以是说金庸让这种积极的很民族的武侠观念深入了人心,可以说是他的一大贡献,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屏幕形象黄飞鸿,也是这种大侠观念的集中体现。而随之产生的弊端也来了,读者将金氏武侠的主题套路由一种经典上升为一种标准,也就是说只有这样的才叫武侠。以次来看,显然古龙的小说就不符合优秀的武侠标准。很多人还把前面我讨论过的金氏的那些构局套路等等也加进来共同组成一个衡量武侠的标准模式。
我们来回忆一下侠的来历,大概司马迁〈〈史记〉〉中的那些游侠以及刺客就是现代武侠的原型吧。侠的标准差不多有这些,比如打抱不平,豪气干云,一诺千金,视死如归等等,当然他们往往具有一定的武艺。那个时候,侠并没有跟民族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个人体会是他们是坚持独特个性,为了坚持自己的价值信仰不惜牺牲一切的人,他们未必遵循传统的道德,但是他们绝不会被世人视为小人。这其实很象古龙笔下的正面人物,他们活的也许不是很积极,也许不是很开心,也是在很多人看来不够冠冕堂皇。可是一旦遇上他们觉得该做的事绝对不会退缩。他们的行事未必让别人理解,甚至是极端龌龊,可是他们的内心绝对够正大光明,绝对对的起天地良心。从我自身来说我更喜欢古龙笔下的侠。
再说即使是金庸的笔下也有另类,《笑傲江湖》是一部多处一反金庸以往风格的著作。作品丝毫没有涉及是时代背景,主人公令狐冲放荡不羁,行事不拘小节,而且从头至尾也跟什么民族大义,爱国情操没有什么关系。本人就很喜欢令狐冲。很多人把他跟杨过作比,在我看来他跟杨过有很大的不同,杨过是真的能把一切放开,而令狐冲是行为洒脱而内心压抑的结合体;金庸刻意给杨过安排了一个开始存在缺陷在不断经受磨难同时不断完善后最终完美修成正果的过程,俨然又成了一个成熟的大侠;而令狐冲始终是那个不变的令狐冲。令狐冲是金庸追求突破以往风格力图创新的一个产物,很有些古龙笔下人物的特点,结果也成了金庸笔下最经典的人物之一。而金庸的那部大家评价极高的封笔之《鹿鼎记》更是一度被怀疑是伪作,因为它实在不算是传统意思上的武侠小说,主人公韦小宝也跟不光是金庸以往自己的甚至是一切武侠作品的主人公有着让人无法接受的反差。可是好看就是硬道理,说别的没用。现在再看看,那些以金庸主题金庸模式来否定古龙的人是不是太可笑了?
〈五〉武侠小说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就是“武”。这也是褒金贬古者一个经常发挥的话题。金庸的武功叙述,武打描写,精彩异常,其力求逼真,一招一式,力图给读者以最真实最具体的想象空间。结果在与前辈保持一脉相承的基础上,金庸达到了一个最完美的几乎无人可及的境界。他的许多武功因为其的形象具体,同他笔下的众多人物一样,成了人们最耳熟能详,随口道来的东西。
而这个局面当初同样摆在了古龙的面前,在早期完成了许多金庸模式的作品后。在独创自己风格的同时,“武”的描写,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于是便诞生了独特的古龙式武打。古龙几乎不会编造什么具体的武功秘籍,什么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那么具体的武功在他笔下出现罕有出现,自然也没有那些金庸笔下那些篇幅不少去练习这些神功争夺这些秘籍的情节(他自己也说武侠小说不是 国术指导)。而武打场面,金庸是具体到极致,古龙是抽象到极致。金庸是正面描写,古龙却爱用侧面衬托。古龙笔下我们经常看到的不是一招一式的对打,却是引人入胜的人物心理描写,丝丝入扣的情境烘托,没有过招往往胜负已分。〈〈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一段,以侧面烘托描写为主,但达到了绝妙的效果,是三国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战斗描写之一。忽略细致的正面描写未必就效果不好,也同样未必容易。《多情剑客无情剑》中多处看似简单的战斗却能收到同花许多笔墨一样的效果。郭凇阳跟荆无命的绝对留给李寻环跟读者的只是一个结束后的战场,却震撼人心,记得当时一闭上眼睛就是能浮现出郭凇阳战斗时的惨烈。最后李寻欢跟上官金虹的颠峰对决,完全没有战斗场面的任何描写和提示,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回味良久。
不同的风格关键在于作者怎么努力去处理,只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是成功的写法。而没有创新拾人牙慧才是可悲的。尤其想武侠小说的武已经发展的不可深玩不宜去推敲的时代,还在那些本就虚无的细节上过分的追求优劣,本身就是无聊的。
〈六〉关于女人关于爱情。几乎金庸每部小说都有跟男主人公相映成辉的女性。而且总是会塑造一些为这些女主人公做反衬或者起用来考验她跟男主人公爱情的女性。相信金庸先生是个女权主义者,他非常尊重女性。可是我仍然感到了一种无奈,想笑可终究知道自己笑的没有理由。前面说过金庸笔下世界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相信有很多人会反驳,我补充一下,请您再去看看安徒生的童话。看看里面有没有展现现实,展现悲惨。还可以看看郑渊杰先生的童话故事,那里面同样透出太多的现实无奈来。可是它们依旧是美丽的或者是凄美的童话。那么金庸笔下的爱情终究会烙上童话爱情的影子,也许它的结局未必是”最终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你们不信的话,仔细想想,有多少对爱情是没有什么过程的一见钟情,而且一爱就是那么无怨无悔,自死不渝?尽管金庸大师给我们展现了许多种爱情模式,跌宕起伏的爱情过程,我也同意孔庆东的评价“金庸笔下的爱情可以跟世界上任何一个言情大师的相比”。这种爱情的绝对存在又更多的体现在了金庸笔下的女人身上。曾经忽然疑问黄蓉跟郭靖爱情基础在什么地方。凭什么就一下爱上了郭靖?而恰恰黄蓉身上具有的恰恰就是郭靖所没有的,他们的结合太完美了吧?巧的是前不久金庸先生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解释说郭靖身上所具有的正统道德观是黄蓉所没有又渴求的,跟郭靖会得到一种先天不足的补充和满足。还是互补,为爱情而爱情,为了不足的主人公的发展构建的爱情是有些无奈吧?可是我们却没有笑出来的理由。金庸的选择是自身局限和仔细权衡后的结果,面对现在这些给了我无数快乐的金庸小说,我说再多也是只是吹毛求疵。
好象扯的多了,尽管主题是讲古龙。可是作为一个同样喜欢金庸的人,说说自己一些一直没说过的对他的一些观点,相信也不算跑题吧。
关于古龙笔下女性的地位太次这个评论至少跟金庸笔下的女性半边天世界相比是没什么辩驳的了。我说的太多也必将有狡辩的成分。还是有几个观点要阐述。首先有古龙个人的原因,他有他的理念支撑:女人没了大约还有,可是真正的朋友一生只有几个。无意评价他的话有没有道理。可是这确是古龙笔下太多的回肠荡气的友情太多,而纯粹的爱很少的原因。但是我不同意古龙不了解女性的说法。相反我觉得古龙分量不多的女性却展现了女性更多层面更本质的一些东西。有些是金庸先生不愿太多描写的。那段将女人跟猫的比喻,大约会激怒许多女性。可是现实中这样的猫性女人少吗?何况古龙笔下不仅仅有林仙儿,高老大那样把女性阴暗面放大表现出来了的形象,也不乏林诗音那样有着传统女性美德和弱点的形象,还有楚流香身边那些童话般的完美女子,更有燕七那样熠熠生辉的独自自主的女强者。在爱情层面上,古龙较金庸单薄的许多,可是古龙女性的真实性和某些的深度描写确是我喜欢的。至于一些人指出的古龙笔下男女间也是情多于爱,这个确实是存在的。
还想指出一点,武侠毕竟不是言情小说。大量成功的爱情描写可以增色不少,可是不能成为一个必备的指标吧。
〈七〉最后是补充,一些该指出的东西。古龙先生的出身一般,幼时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这点不同于金庸先生。伴随古龙一生的那种孤寂感,从幼时就养成了,对他的人生历程以及文学创作有深刻的影响。古龙开始写武侠的时候很年轻,那个时候为了生计所迫,写武侠的直接动机就是武侠小说易于卖钱。而金庸先生开始武侠创作是受梁羽生的影响,跟谋生没有任何关系。所以金庸先生写小说精雕细琢不计快慢的风格是古龙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效仿的。所以古龙短短49年的短暂生涯却留下近百部的作品,而金庸我们知道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只有15部。古龙早年纯粹为了挣钱写的那些走金庸路子的作品不在我今天的讨论范围内,希望大家注意这一点。等到古龙生活不在那么窘迫时,古龙开始了自己的路子的探索。一方面自己已经具备的这样的条件,另一方面他意识到,民国时代开始的新武侠从梁羽生再到金庸的大力发展已经臻于完美了,自己若想有所突破必须摸索新的路子,用他自己话说又“到了该变的时候了”。古龙风格的作品开始产生。而且我们欣慰的看到古龙的所有作品从初期到中期再到后期确实有一个明显的进步过程。即使自身风格已经得到了大家的承认,古龙仍在孜孜不倦的探索。他自言极端痛苦的去尝试用诗化的言语写就了《天涯·明月·刀》,他包含热情难得极其阳光乐观地写出让人读了热血沸腾的《欢乐英雄》,光是书中大量对侠客象普通人一样为生计奔波的细致描写便值得我们肃然起敬。毕竟这是一个武侠小说中一个几乎从不涉及却永远无法自圆其说的问题。即便是金庸几乎也没有涉及过。去世前的时候,古龙开始构思一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可是去的太早,仅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篇短小却很完美的《猎鹰·赌局》,我总是想如果古龙再活20年是什么结果呢?
古龙先生的死公认的导因是他平日酒色过度。可是有时候我又想远离酒色的古龙也许可以活的更久些,可是大概也创造不出笔下那些跟他本人很象的侠客了。放浪形骸的古龙永远不会把作品写的象金庸先生那样的严谨,太多的随兴所至带来的是恣意狂洋的绝妙构思,太多源于生活的感慨真实贴切到别人不敢写出来,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会引来后人的非议。晚年笔下的人物同他自己一样有奢侈糜烂的生活,可是我们却太容易读出字里行间的寂寞无奈。
我们应该记住曾经有个这样的叫古龙的人,留下了那么多如此好看的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