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君择臣之,臣亦择君之。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6-2-1 17: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荀彧篇

       那一年苍天已死,黄巾当立。天下荡乱民不聊生,不是山贼横行就是地方贪官恶霸。同年许昌被黄巾兵攻占,颖川名士分分离开这个战争之地。荀彧等人只好投靠附近冀州牧韩馥,但却被袁绍迎接。袁绍待荀彧等人以上宾之礼。荀彧弟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袁绍所用。

        黄巾之乱平定后,平乱有功者得到不少政治资本,甚或拥兵自重,中国从此进入逐鹿中原,群雄争霸的时代。

        大将军何进和司隶校尉袁绍合谋诛诸宦官,不顾朝臣反对,私召董卓入京。董卓引兵驰抵京城 ,势力大盛,废黜少帝,立陈留王为献帝,董卓迁太尉领前将军事,进位相国。从此东汉后期第一位暴发户董卓出现。

        初平元年(190),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桥瑁、袁遗、鲍信响应号召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曹操任奋武将军。二月,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诸侯联军观望不前,唯曹操孤军奋战,败于董卓部将徐荣,曹操中箭伤,力战得脱。诸侯联军分崩离析后,曹操拒绝袁绍拉拢,开始独立发展势力。

         (191)曹操为奋武将军在东郡,荀彧知袁绍终不能成大事,离袁绍而去投曹操。曹操大悦曰:“吾之张良也。”用为司马,时年二十九。

        而荀彧离袁绍而去投曹操,应该是在各诸候讨伐董卓之后,再观察袁绍和曹操两人。

      袁绍因有四代三公之名被推为盟主,但是在董卓迁都长安的时候。诸侯联军观望不前,虽袁绍是盟主又没有做到自己真正的目标。讨伐董卓是为吓一下董卓还是救回献帝呢?

         曹操唯有孤军奋战,也可以说曹操清楚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是救回献帝不是吓一下董卓,可见当初曹操是一位热爱祖国的青年,如果只不过是凑热闹,曹操也不会冒险去追击董卓,其志其勇可敬之。当曹操失败各诸候也只好各自离去。曹操之行为可以参照当初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失败但又名震一时。(项羽亲自率全军渡河,破釜沉舟,进击秦军。经多次激战,楚兵大破秦军。当楚军救赵时,诸侯军皆作壁上观。战事结束后,诸侯将领谒见项羽,都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都听从项羽指挥。)

        荀彧虽然在讨伐董卓中看中曹操,但是离开袁绍也是早晚之事。(曹操大破张绣,东擒吕布,定徐州,就与袁绍相拒。孔融对荀彧说:“袁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太难攻了!”荀彧曰:“袁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可以看出荀彧早就知道袁绍的缺点,虽有爱才而不能用、刚愎自用。

        最后荀彧只能默默一个离开袁绍,当初跟随荀彧的荀谌及同郡辛评、郭图都不会离开袁绍,因为袁绍是一个爱才之人,敬上宾之礼。如此君主也有何求?怪就怪在生于乱世群雄争霸的时代。臣择君亦择命也。

郭嘉篇

       (196)曹操得力谋士戏志才死,求才于荀彧,后者柬郭嘉。曹操召见郭嘉,共论天下大事,大喜道:“能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就是他了!”,郭嘉也欣然:“是我真正值得辅佐的人。”,遂出仕。表为司空军祭酒。

        荀彧先推荐戏志才、后郭嘉。可见戏志才和郭嘉之才不相上下,两位颖川名士都愿意投靠曹操也是实在难得,董卓死后先观查一下北方情势。

        初平三年(192),王允乘群臣大会未央殿之机,派吕布等在北掖门诛杀董卓。吕布以功授为奋威将军,封温侯。董卓部将李傕、郭汜进犯长安,吕布战败出走。(195)李傕、郭汜、樊稠三人互相猜忌,争权夺利,争斗起来,李傕使骑都尉胡封刺死樊稠。后来,李、郭二人讲和,放出被劫持的献帝和朝臣。(196)东归至洛阳。此时,曹操掌朝政。

       董卓不久被杀。关东军内部开始互相兼并。袁绍夺取冀州牧韩馥地盘,自领冀州牧,此后又夺得青州、并州。

      (194)孙策在寿春从袁术,不得志。(195),乃托辞率其父所遗千余兵南渡江,进攻扬州刺史刘繇、会稽太守王朗诸部。孙策善于用人,军纪严明,沿途无犯,得到周瑜及其他豪族支持,所向皆破。

        对于郭嘉选择君才是最重要,北方有两位是最突出袁绍和曹操,虎踞荆州刘表,江东初起孙策,安稳益州刘璋。除了在外的是袁术,吕布等。

        刘表迁荆州刺史使荆州得到长期的发展,因北方战乱多数人才集居之地。可惜有才而不能用。荆州等名士也不愿效力,可见刘表本人不真正的贤能之人。

        孙策在这个时段刚刚创业,也算不上有实力。

        刘璋其父刘焉病死,益州也没有什么大作为。

        那么只剩下两位袁绍和曹操,袁绍在这个时段论实力和将士无论那一方面都优胜过曹操。正如荀彧看透袁绍郭嘉也一样看透,我相信大多半都是荀彧说服戏志才,郭嘉等颖川名士一起投靠曹操。

贾诩篇

       (199)袁绍遣人招降张绣,并与贾诩结好。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

        也不得不说贾诩此计大胆,当初张绣投靠曹操之后又反悔导致曹操失去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贾诩择君更像一场赌博分析得更明智,赌是正是曹操的胸怀和大志。正如官渡之战贾诩对曹操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

        可以看出当初贾诩择君也是很精明,可以说贾诩看出两位北方未来相争之人如此透彻。在贾诩眼中官渡之战早会发生,因为他贾诩知道一山不能容二虎。如果投靠袁绍最后结果也是降将,(更有可能不识时务而被曹操杀,曹操一定会记恨当初杀子之仇)不如早点投靠曹操更识时务。(起码在曹操势力弱缺少盟友的时候来一招雪中送炭)

        正如三位名士都择君正确,官渡之战最终得胜者是曹操。袁绍的失败早就在他们眼中注定了。官渡之战两位主角的性格在这场战争明显看出来,袁绍缺点失败又导致历史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局出现。

周瑜篇

       周瑜择君更择知己,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于袁术麾下初崛起时曾随之扫荡江东。后来回去镇守丹阳。袁术心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投奔孙策。

       人生得一知己实在何求,周瑜没有选择二袁,也没有选择曹操更没有选择其他诸候,却选择了没有基础实力孙策。有一种选择叫情和义,周瑜深知自己的好友更深知自己的理想。或者可以说孙策本人有自己非凡的魅力,可以使人有一种慕名的跟随。

        竟然选择了跟随到低,为知己之死为好友而亡。周瑜力荐徐州名士二张,(张昭、张纮)用计谋收服了太史慈,让孙策顺利平定江东。正当孙策欲渡江北进,继续扩大势力时,被仇家刺死。

        最好的时候孙策却早死,失去了孙策的周瑜等于一个没有目标的人。在周瑜困惑的几年中,终于有一个人让周瑜苏醒。

        (208)曹操南下,目标直指江东。孙权战和未定。周瑜及时从鄱阳湖赶回,正确分析了曹操远来的种种弊端,使孙权决定与曹操一战。

         当得知曹操南下,正虎视自己和孙策的多年心血。周瑜力主拒曹,无论外内有多少争议,周瑜也清楚自己的目标,更清楚自己的形势。让周瑜人生中打了一场漂亮潇洒的战役,让周瑜短暂的人生中再次打开新的一页。

诸葛亮篇

       臣愿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一句。

[求贤]

       东汉初平年间(190年-193年),中原地区开始战乱,徐庶和石韬一起南行,客居荆州。到达荆州后,徐庶与诸葛亮、司马徽、庞统等人相友善。

       刘备屯于新野期间,徐庶去见刘备,被刘备所器重。后经徐庶的推荐诸葛亮。

        当时北方地区正是军阀乱战中,不少北方人南迁。连诸葛亮这个当世之才也跟住叔父诸葛玄投靠荆州刘表,叔父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率家人来到襄阳城西二十里之隆中,开始晴耕雨读,潜心世务的隐居生活。

        除了颖川名士有名气之外,荆州文风再起。当时荆州在刘表手下出现一个乱世中的太平盛世,吸引不是逃避战乱的人才来到荆州。可惜是刘表有才而不能用,不思进取,最后陷入了昏庸。

        在这个条件下出现一道光芒,他就是刘备刘玄德。一个在北方战场打滚多年,口里面总是说振兴汉室的一个刘氏比较出色的后代。数说刘备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四处流离,刚刚找到徐州一个落脚点却又被吕布抢了,在曹操期间因为受命汉献帝诛杀曹操而被曹操东征,去投靠袁绍又因为袁绍在官渡之战战败而病亡,最后只好投靠自己的亲戚荆州刘表。

        也许在刘备半生的经历刘备也知道自己缺少什么,虽然自己手下有关羽、张飞、赵云如此一等一猛将。可惜自己还没有一个稳固的地方和实力,刘备需要一个可以指点他目标和策略的人,在荆州刘备更好可以物色这种人才。话说回来其实有好多人才也不会加入好似刘备这类的小型流动军阀,看看刘备前半生就知道,竟然没有人才主动加入,刘备也只好自己主动找人才。

        得知荆州隆中有位名士叫诸葛亮,亲自赴隆中以三顾之礼请出诸葛亮。在会面中,诸葛亮提出著名的先荆后益、三分天下、一统中原的宏图大略——《隆中对》,从此开始两个人一生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生涯。

        如果说诸葛亮没有政治抱负一心一意隐居生活这是不可能的,诸葛亮也不会同其他名士想出《隆中对》这个千古奇策。可以说诸葛亮早有意投靠君主不是就不会对东汉末情势如此了解,正如诸葛亮得知刘备来到荆州其实早有倾慕之意。

        选择刘备可能多数因为当初父祖一辈都是效力汉朝,当时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其实汉室早就名实全亡。在诸葛亮眼中辅助汉室后代好比辅助曹操孙权,在汉朝的儒家学说对诸葛亮影响好深。毕竟曹操孙权也不会愿意花时间三顾茅庐。

        自从赤壁之战之后,刘备更加深信诸葛亮才能。第二个目标就是益州,而益州有好多名士也愿意弃刘璋投靠刘备,如法正、张松等有志之士也投靠刘备。

[君臣]

        在《出师表》可以看出诸葛亮对刘备情深义重,对于刘备本人觉得他是一个可以让人为他而死的人。诸葛亮为刘备苦尽心机,最后积劳成疾,病逝军中。这也不能单是三顾之恩就可以得来的,情深义重是多年来的交流才会有。正如最后蜀国姜维之死更看出蜀国的情深义重的表现。

        一个地方并没有感情,而是因为有人才会有感情。当初诸葛亮为刘备而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姜维为了蜀国为了诸葛亮多年心血做到至死不渝境界,用自己最后的奇策回天乏术可惜这是天意。

      总结: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这几位都是关健人物,君择臣之,臣亦择君亦择命也。在每个贤者眼中都有慧眼,他们清晰地判断每个军阀的势力和君主的性格。在乱世选择适合自己的君主,就好似选择自己的命一样。

       人才的竞争才是最终的竞争,东汉末年出现好多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等。最显示出他们能力的是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个战役相同之处都是以少胜多。更表现出两个失败者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固定了三国势力地位。

国之兴亡谁人定,

盛衰百年南柯梦。

一夜风云散幻变,

时空聚散皆是缘。

(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21 00:3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04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