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西狂杨过于2006-01-11, 12:43:25发表
本月悲情人物:扶苏
其实我也是很喜欢历史,尤其春秋_秦汉
撇开武侠问题不算,我对文章内容有些想法:
蒙恬的形象与史记记载有些许不同,这文扶苏的表现,有些与史记中的蒙恬相近
对于扶苏的正面描写,我还没有看到过,只知道他就这么死了,里面有很多疑问.
这文,让我感觉扶苏是个义士,确实不是霸主
我在帖子的结尾说过了
为了行文及布局方便,有虚构和调整。
因为我写的是扶苏,所以次要人物的性格就不得不做一番调整,用以烘托主角。
整个故事里面除了那段伪诏是摘自《史记·李斯列传》,一字未易外,其余的时间、人物性格、事物都有调整和虚构。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对扶苏最后结局的描述比较简略,只作了个大概说明,其余的太史公他老人家很酷地说,“我话从来不说两遍,这个人我已经写到李斯列传里了,你们要看就自己去翻,不看就别在这里罗嗦,当我写字手不酸啊?”然后我就灰头土脸的去翻《史记·李斯列传》,这里面就比较详细了: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後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於阳周。
记得小学看了《秦始皇》的电视剧之后,就很是喜欢这个朝代,可最同情的,还是屈死的公子扶苏,赢政虽然在他就焚书坑儒表示反对时,怒而使之北监蒙恬于上郡,但到底还是对这个儿子寄予了厚望的,不然也不会在病益甚的时候,“为玺书赐公子扶苏曰与丧会咸阳而葬”(《史记·秦始皇本纪》)。“与丧会咸阳而葬”就表示他选定了扶苏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扶苏作为赢政亲自选定亲自培养的接班人,怎么可能会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史记称他“仁”,可仁不代表昏庸无能,不代表任人宰割。基本上我还是依照了史记的说法来写的,惟一可供发挥的,只有入内舍之后,蒙恬与扶苏之间的对话,料想太史公他老也不至于去听壁角,这段话多半是蒙恬后来转述的,所以蒙的话比较多,而为什么扶苏就一句话,我想死人是不会继续跳出来说的,由于时间、记忆或者为尊者讳等其它的什么原因,蒙恬及其谈话记录者有可能精简了扶苏的遗言。所以这个地方发挥的地方应该比较多。当然了,这些也有可能是我的想当然耳。
那柄太阿,则是我的半虚构了,太阿之剑是有的,也有可能在秦始皇手里,根据《史记·李斯列传》里的《谏逐客书》中记载: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太阿是天下名剑,作为一个以武建国的君王,以太阿作为从不离身的佩剑也未为可知。这个细节可以弥补我行文的一些漏洞,也正好满足了征文的要求。
扶苏的母亲郑妃,我没有找到相关记载,只在《谏逐客书》找到“郑、卫之女不充后宫”,不过《山有扶苏》的确是郑国的音乐,这个地方,我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说法。
最牵强的,是开头的“秦·始皇三十七年冬”。这个首起段,我犹豫了很久,因为和历史记载不一样,所以才掩耳盗铃的在篇尾写了“为了行文及布局方便,有虚构和调整”后才敢发上来的。始皇三十七年,是公元前210年,这一年的十月,赢政开始他生命里的最后一次出巡,经会稽郡,至琅邪郡,于返程途中在平原津得病。其年七月,崩于沙丘平台,于是赵高、胡亥等商量伪诏赐死扶苏蒙恬后,从井陉抵九原,时乃会暑。九月,葬始皇郦山。(以上均参考《史记·秦始皇本纪》)
由此可见,扶苏死的时候,即使不是大热天,也决计不是冬天,虽然有“胡天八月即飞雪”之说,但到底还是底气不足,为了满足冬季的条件,硬生生把扶苏死的日期给提前了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