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1, 0:28:27发表
1、哈,看来我必须把话说得完整才行。以为老兄的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简单省略语呢。
原话的本意就是,既然后面让罗宪担任巴东监军还兼任武陵太守,那么很可能此前他就是巴东领军兼任巴东太守。
2、董允虽然差一些,但是毕竟是侍中守尚书令、大将军副贰,国家的二把手,在国家领导威信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下,有个二把手拿出来也是正常的。
至于罗宪和霍弋,并没有什么不能相提并论的。
3、这个人主并不是我造谣出来的:
——襄阳记曰: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或说宪奔走之计,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
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是罗宪本人不会自认是割据势力头子。
拜托!请搞清楚,我认为罗宪很有可能还担任着巴东太守,所谓坚持一说何来?如果老兄坚持此职务已撤销,请出示证据,或者新的太守姓名?
1、先回答你最后的问题。
在裴注《三国志》里面对某人物的官员变动的记载,在提到他的正式职务转换(包括升迁、降职、平调)成其他职务的同时,如果他还兼任原来的某项职务,那么往往就需要在后文加以说明他仍然兼任何种职务。
而且不仅《三国志》如此,《后汉书》、《晋书》等史籍对官员的职务变动往往也是如此记载。
换句话说,如果某官员的正式职务变动了,而后面没有任何记载他兼任原来的职务,则表明了他已经不担任原来的职务。
举个例子: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这段记载没有说明诸葛亮担任军师将军以后已经撤消了军师中郎将的职务。那么你是否还会认为诸葛亮在担任军师将军以后还兼任军师中郎将?
再举个例子: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这里没有提到撤消杨洪的蜀郡太守职务,那么你是否认为杨洪还兼任蜀郡太守?可是根据下文我们可以看到,杨洪到了建兴元年才重新担任蜀郡太守。
我前面已经说过:如果罗宪还领有巴东太守,那么按正常的记载方式,应该会有“领郡如故”、“典郡如故”、“领太守如故”这样的记载才对
而所有关于罗宪的记载,在其担任领军后,就没有“领郡如故”、“典郡如故”、“领太守如故”这样的记载。
这么明显的根据我早就说出来了,你视而不见?居然还要求他人“出示证据”?
你一直在坚持“罗宪很有可能还担任着巴东太守”这个观点。我说坚持有错吗?用你的话来说:“以为老兄的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简单省略语呢”。
2、我什么时候说过“罗宪和霍弋不能相提并论”了?请出示证据。
蜀人把诸葛亮跟董允相提并论,但不能因此认为两人职务相似。同样道理,罗宪和霍弋可以相提并论,但不能因此认为两人职务相似。
3、我什么时候说过这里有人造谣了?请出示证据。
请你引文章不要断章取义好吗?
《襄阳记》: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用命。
罗宪说得清清楚楚,“汉已亡”,也就是说他自己都承认自己原来所属于的朝廷已经灭亡了。
同时,只要魏晋朝廷一天没有承认接受罗宪,那么罗宪就不算是魏(晋)臣。
《襄阳记》:陈骞言於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晋王即委前任,拜宪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
直到这个时候,司马昭才承认了罗宪的地位,并给予相应职务。
而罗宪说的“夫为人主”,恰恰就是在罗宪承认汉政府灭亡,同时魏晋朝廷没有对罗宪的地位正式确认以前。
那么这个时候的罗宪,性质上有点类似于割据势力的头子。
————所以这时候他自称人主跟太守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