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罗宪手里有多少蜀兵, 修改了~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10-11 01:3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1, 0:28:27发表
1、哈,看来我必须把话说得完整才行。以为老兄的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简单省略语呢。
原话的本意就是,既然后面让罗宪担任巴东监军还兼任武陵太守,那么很可能此前他就是巴东领军兼任巴东太守。

2、董允虽然差一些,但是毕竟是侍中守尚书令、大将军副贰,国家的二把手,在国家领导威信一代不如一代的情况下,有个二把手拿出来也是正常的。
至于罗宪和霍弋,并没有什么不能相提并论的。

3、这个人主并不是我造谣出来的:
——襄阳记曰: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或说宪奔走之计,宪曰:“夫为人主,百姓所仰,危不能安,急而弃之,君子不为也,毕命於此矣。”
这种情况下,虽然没有正式任命,但是罗宪本人不会自认是割据势力头子。

拜托!请搞清楚,我认为罗宪很有可能还担任着巴东太守,所谓坚持一说何来?如果老兄坚持此职务已撤销,请出示证据,或者新的太守姓名?

1、先回答你最后的问题。

  在裴注《三国志》里面对某人物的官员变动的记载,在提到他的正式职务转换(包括升迁、降职、平调)成其他职务的同时,如果他还兼任原来的某项职务,那么往往就需要在后文加以说明他仍然兼任何种职务。

  而且不仅《三国志》如此,《后汉书》、《晋书》等史籍对官员的职务变动往往也是如此记载。

  换句话说,如果某官员的正式职务变动了,而后面没有任何记载他兼任原来的职务,则表明了他已经不担任原来的职务。

  举个例子: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这段记载没有说明诸葛亮担任军师将军以后已经撤消了军师中郎将的职务。那么你是否还会认为诸葛亮在担任军师将军以后还兼任军师中郎将?

  
  再举个例子:

  时蜀郡太守法正从先主北行,亮於是表洪领蜀郡太守,众事皆办,遂使即真。顷之,转为益州治中从事。

  这里没有提到撤消杨洪的蜀郡太守职务,那么你是否认为杨洪还兼任蜀郡太守?可是根据下文我们可以看到,杨洪到了建兴元年才重新担任蜀郡太守。

  
  我前面已经说过:如果罗宪还领有巴东太守,那么按正常的记载方式,应该会有“领郡如故”、“典郡如故”、“领太守如故”这样的记载才对
  
  而所有关于罗宪的记载,在其担任领军后,就没有“领郡如故”、“典郡如故”、“领太守如故”这样的记载。

  这么明显的根据我早就说出来了,你视而不见?居然还要求他人“出示证据”?


  你一直在坚持“罗宪很有可能还担任着巴东太守”这个观点。我说坚持有错吗?用你的话来说:“以为老兄的水平是可以理解的简单省略语呢”。


2、我什么时候说过“罗宪和霍弋不能相提并论”了?请出示证据。

   蜀人把诸葛亮跟董允相提并论,但不能因此认为两人职务相似。同样道理,罗宪和霍弋可以相提并论,但不能因此认为两人职务相似。


3、我什么时候说过这里有人造谣了?请出示证据。

  请你引文章不要断章取义好吗?

  《襄阳记》:宪曰:“本朝倾覆吴为脣齿,不恤我难而徼其利,背盟违约。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能为吴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用命。

   罗宪说得清清楚楚,“汉已亡”,也就是说他自己都承认自己原来所属于的朝廷已经灭亡了。

  同时,只要魏晋朝廷一天没有承认接受罗宪,那么罗宪就不算是魏(晋)臣。

  《襄阳记》:陈骞言於晋王,遣荆州刺史胡烈救宪,抗等引退。晋王即委前任,拜宪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

  直到这个时候,司马昭才承认了罗宪的地位,并给予相应职务。


  而罗宪说的“夫为人主”,恰恰就是在罗宪承认汉政府灭亡,同时魏晋朝廷没有对罗宪的地位正式确认以前。

  那么这个时候的罗宪,性质上有点类似于割据势力的头子
————所以这时候他自称人主跟太守没有关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12 12: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10-10, 5:33:53发表
另,如果你坚持罗宪在蜀亡时还是巴东太守,那么就请你解释为什么罗宪被阎宇任命为领军,而所有记载中居然不提“领郡如故”那么基本的字眼?

蓝兄:
1、既然你认为罗宪是被阎宇任命的(先不论这个根据),那么试想,巴东太守是蜀汉朝廷任命的,怎么可能与阎宇自己任命的领军相互替换呢?(也就是说领军一职替换了太守)

再看老兄所举的两个例子,无一例外都是:军职——(升)军职或者民职——(转)民职,这样当然不会再担任以前的同样是军职或民职的职务。但是咱们争论的这个不同,是太守与领军,一个是军职,一个是民职,因此完全可能在又担任新的军职时,继续担任以前的民职。因此,如果有合适的例子,再请举出。

2、所谓职务相似,并不是说要完全一致。请注意相似的含义。把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证明他们当时都是镇守一方的文武大员(阎宇走后),因此很有可比性。
而诸葛亮与蒋、费、董,其实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但不是说董允一定要担任诸葛亮担任过的职务,而是指在蜀汉帝国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3、这一点,赞同兄的意见。人主不提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10-13 11: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2, 12:51:13发表
蓝兄:
1、既然你认为罗宪是被阎宇任命的(先不论这个根据),那么试想,巴东太守是蜀汉朝廷任命的,怎么可能与阎宇自己任命的领军相互替换呢?(也就是说领军一职替换了太守)

再看老兄所举的两个例子,无一例外都是:军职——(升)军职或者民职——(转)民职,这样当然不会再担任以前的同样是军职或民职的职务。但是咱们争论的这个不同,是太守与领军,一个是军职,一个是民职,因此完全可能在又担任新的军职时,继续担任以前的民职。因此,如果有合适的例子,再请举出。

2、所谓职务相似,并不是说要完全一致。请注意相似的含义。把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证明他们当时都是镇守一方的文武大员(阎宇走后),因此很有可比性。
而诸葛亮与蒋、费、董,其实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但不是说董允一定要担任诸葛亮担任过的职务,而是指在蜀汉帝国中是数一数二的人物。

3、这一点,赞同兄的意见。人主不提了。

1、

罗宪的巴东领军是由阎宇任命,这个不是我认为,而是有这记载:

  《晋书—罗宪传》: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说到中央任命,那么《襄阳记》里面有一句非常明确的话:

  襄阳记曰: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

  问题就出在这里,罗宪担任“副贰”,是由刘禅公开承认授予。那么,如果罗宪还担任巴东太守,就应该有记载说明刘禅承认罗宪兼任巴东太守。既然有明确记载说罗宪由巴东太守转为其他职务,而同时没有记载说明蜀汉中央(刘禅)承认罗宪兼任巴东太守。那么罗宪自然已经不担任巴东太守了。

  如果罗宪还兼任巴东太守,那么就应该这样记载:

  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领郡如故。


   要找其他例子也不难:

  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军师将军,那么诸葛亮还兼任军师将军吗?
   
  李严担任尚书令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辅汉将军、犍为太守,那么李严还兼任辅汉将军、犍为太守吗?

  廖立担任长水校尉(汉制五校也属于军职)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侍中,那么廖立还兼任侍中吗?

  张翼担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蜀郡太守,那么张翼还兼任蜀郡太守吗?


2、严格来说,诸葛亮跟董允在最终职务上是没有一项相同的。

  既然职务不相同的诸葛亮跟董允都可以相提并论,那么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就没什么奇怪了。————诸葛亮跟董允可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两人执政时能保证蜀汉风气比较端正。而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是因为罗宪和霍弋都能在蜀汉灭亡时保全一方并交给魏(晋)。

  蜀汉的巴东地区,在阎宇负责“都督巴东”的时候,第一把手是阎宇,而由于蜀汉中央(刘禅)公开承认了罗宪是阎宇的“副贰”,那么就是说蜀汉中央(刘禅)公开承认了罗宪是巴东地区的第二把手。

  那么在魏伐蜀之际,蜀汉中央命令阎宇西还,同时命令罗宪镇守巴东地区的中枢——永安。自然就是承认了罗宪在阎宇离开后,是巴东地区的第一把手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罗宪,跟当时南中的霍弋相似,都是地方上的第一把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14 11: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10-13, 3:42:46发表
1、

罗宪的巴东领军是由阎宇任命,这个不是我认为,而是有这记载:

  《晋书—罗宪传》: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说到中央任命,那么《襄阳记》里面有一句非常明确的话:

  襄阳记曰: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

  问题就出在这里,罗宪担任“副贰”,是由刘禅公开承认授予。那么,如果罗宪还担任巴东太守,就应该有记载说明刘禅承认罗宪兼任巴东太守。既然有明确记载说罗宪由巴东太守转为其他职务,而同时没有记载说明蜀汉中央(刘禅)承认罗宪兼任巴东太守。那么罗宪自然已经不担任巴东太守了。

  如果罗宪还兼任巴东太守,那么就应该这样记载:

  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领郡如故。


   要找其他例子也不难:

  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军师将军,那么诸葛亮还兼任军师将军吗?
   
  李严担任尚书令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辅汉将军、犍为太守,那么李严还兼任辅汉将军、犍为太守吗?

  廖立担任长水校尉(汉制五校也属于军职)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侍中,那么廖立还兼任侍中吗?

  张翼担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蜀郡太守,那么张翼还兼任蜀郡太守吗?


2、严格来说,诸葛亮跟董允在最终职务上是没有一项相同的。

  既然职务不相同的诸葛亮跟董允都可以相提并论,那么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就没什么奇怪了。————诸葛亮跟董允可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两人执政时能保证蜀汉风气比较端正。而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是因为罗宪和霍弋都能在蜀汉灭亡时保全一方并交给魏(晋)。

  蜀汉的巴东地区,在阎宇负责“都督巴东”的时候,第一把手是阎宇,而由于蜀汉中央(刘禅)公开承认了罗宪是阎宇的“副贰”,那么就是说蜀汉中央(刘禅)公开承认了罗宪是巴东地区的第二把手。

  那么在魏伐蜀之际,蜀汉中央命令阎宇西还,同时命令罗宪镇守巴东地区的中枢——永安。自然就是承认了罗宪在阎宇离开后,是巴东地区的第一把手了。

  所以这个时候的罗宪,跟当时南中的霍弋相似,都是地方上的第一把手。

1、兄所言很有道理。但是后主承认罗宪副贰身份,很像是被迫的,因为巴东一把手竟然不经批准,先自己任命了这个领军。但是要说同时撤销罗宪太守职务,依然证据不足。因罗毕竟还是在巴东,那么阎宇统军,罗宪管民,是合理的配置。
除非有证据证明有新的太守。

2、再来分析兄举的几个例子:
——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军师将军,那么诸葛亮还兼任军师将军吗?
这个还用说?丞相是首辅,当然不用再要那个不伦不类的什么军师将军。
——李严担任尚书令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辅汉将军、犍为太守,那么李严还兼任辅汉将军、犍为太守吗?
李严不仅是尚书令,还有中都护,也就是说:李严的犍为太守—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一个民职,一个军职,都是升迁上去,自然不会再担任低级的职务了。
——廖立担任长水校尉(汉制五校也属于军职)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侍中,那么廖立还兼任侍中吗?
这里记载的很清楚:徵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注意那个徙字,也就是说从侍中转为长水校尉一职,自然并没有兼任一说。
——张翼担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蜀郡太守,那么张翼还兼任蜀郡太守吗?
这个太清楚了。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都是军职,而蜀郡太守乃民职,这里很清楚,张翼已由民职改任军职了。而且庲降都督的位置在南方,远离中央地带,自然张翼不能再兼任蜀郡太守这样的相当于北京市长之职。比方说任命北京市长担任西藏军区司令,您说他还能兼任北京市长吗?而罗宪不同,其军职不是一把手,而且就在巴东本地。

3、严格的说,蜀汉大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诸葛亮的地位和职务,蒋、费也不例外。这里有人这样提出,只是想说明,他们都是蜀汉的历代领导人。只是到了费时期,费祎的威望才能一个人是不能相比前面的领导的,只好两个并提,也就是说费董加起来相比。
没错,这更说明罗宪这个一把手与霍弋可能有相同的军民双职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蓝纱枫

Rank: 8Rank: 8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65
帖子 1081
编号 1803
注册 2003-11-3


发表于 2005-10-16 23:2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4, 11:01:42发表
1、兄所言很有道理。但是后主承认罗宪副贰身份,很像是被迫的,因为巴东一把手竟然不经批准,先自己任命了这个领军。但是要说同时撤销罗宪太守职务,依然证据不足。因罗毕竟还是在巴东,那么阎宇统军,罗宪管民,是合理的配置。
除非有证据证明有新的太守。

2、再来分析兄举的几个例子:
——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军师将军,那么诸葛亮还兼任军师将军吗?
这个还用说?丞相是首辅,当然不用再要那个不伦不类的什么军师将军。
——李严担任尚书令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辅汉将军、犍为太守,那么李严还兼任辅汉将军、犍为太守吗?
李严不仅是尚书令,还有中都护,也就是说:李严的犍为太守—尚书令,辅汉将军—中都护,一个民职,一个军职,都是升迁上去,自然不会再担任低级的职务了。
——廖立担任长水校尉(汉制五校也属于军职)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侍中,那么廖立还兼任侍中吗?
这里记载的很清楚:徵立为侍中。后主袭位,徙长水校尉。——注意那个徙字,也就是说从侍中转为长水校尉一职,自然并没有兼任一说。
——张翼担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蜀郡太守,那么张翼还兼任蜀郡太守吗?
这个太清楚了。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都是军职,而蜀郡太守乃民职,这里很清楚,张翼已由民职改任军职了。而且庲降都督的位置在南方,远离中央地带,自然张翼不能再兼任蜀郡太守这样的相当于北京市长之职。比方说任命北京市长担任西藏军区司令,您说他还能兼任北京市长吗?而罗宪不同,其军职不是一把手,而且就在巴东本地。

3、严格的说,蜀汉大臣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诸葛亮的地位和职务,蒋、费也不例外。这里有人这样提出,只是想说明,他们都是蜀汉的历代领导人。只是到了费时期,费祎的威望才能一个人是不能相比前面的领导的,只好两个并提,也就是说费董加起来相比。
没错,这更说明罗宪这个一把手与霍弋可能有相同的军民双职务。

1、

  蜀汉后期,中央对地方官员上的势力控制都不大如意,你说刘禅能很好控制汉中的姜维吗?阎宇不过是官位稍低于姜维,而且是掌握着都督一方的大员,鉴于当时蜀汉中央对地方官员上控制能力不强,阎宇自然任命地方领军也不足为怪。

   而且刘禅公开承认了罗宪为阎宇“副贰”,而不再有承认罗宪担任巴东太守的记载,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吗?

  “阎宇统军,罗宪管民,是合理的配置”———这是你自己认为合理而已,阎宇不见得会怎么认为。如果阎宇是要罗宪管民,那么他让罗宪担任巴东领军干什么?让领军管民而不去掌军,岂不是开玩笑?

   同时,有关罗宪的两段史料都间接证明了罗宪未必是擅长于内政:

 《晋书—罗宪传》: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襄阳记》曰: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

  无论是《襄阳记》还是《晋书》都同时提到一点,就是罗宪之所以被贬职为巴东太守,是因为罗宪不愿意巴结黄皓,引致黄皓的憎恨报复。

  从黄皓的角度来说,既然罗宪惹火了他黄皓,那么他怎么会愿意看到罗宪呆在能发挥罗宪自身长处的地方?

   
  同样,从魏晋对罗宪的任用也说明了问题。

  罗宪降魏(晋)后,分别担任的职务有:
  
  凌江将军、武陵太守、巴东监军、冠军将军。

  其中,武陵太守其实是虚领,因为武陵当时在吴境内,罗宪没有太多实际的内政管辖权。

  也就是说,罗宪降魏(晋)后,担任有实权的职务,基本是军职。

  从阎宇和魏(晋)对罗宪的任用来看,罗宪擅长应该的是军务。而很可能不擅长内政。

  按你的说法,阎宇让罗宪管内政,岂不是要罗宪无法发挥长处吗?

  
  
2、

  既然你承认了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没有兼任军师将军,也承认了张翼担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后没有兼任蜀郡太守,那么也应该承认在官员职务变化时,不需要另外带有撤消其原来职务的额外记载了吧?


  李严是章武二年担任的尚书令,而在章武三年才担任中都护。两个职务的担任时间相差约一年,麻烦搞清楚。

   现在要问你的就是:李严在章武二年担任尚书令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辅汉将军、犍为太守,那么李严在章武二年到章武三年这段时间还兼任辅汉将军、犍为太守吗?

  
  
3、

  我前面已经说了,董允之所以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不是因为他的职务,而是因为他在任其间,能够象诸葛亮那样保证朝廷的风气比较端正。

  同样,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不是因为他们的职务相似,而是因为罗宪和霍弋都能够蜀亡后保全自己的管辖地区并交给魏(晋)政府。

  另,董允也算费祎时期的人呢?费祎全面执政应该是在延熙九年蒋琬死后才开始算,而董允也是死于延熙九年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5-10-17 10: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0, 11:06:58发表
林兄:
1、我以为可以排除阎宇依然在永安的可能性。因为阎宇是永安一把手,如果阎宇未走,永安指挥权不可能落在副手罗宪手里,想必这个基本常识我们应明白的。
3、已经反复说过,罗宪是副手,兵权在阎宇手上。因此阎宇临走把自己掌握的正规军留下2000给罗宪。而罗宪可以临时组织一些民兵,虽然战斗力不怎么样,但是据守城墙还是可以的。
4、从历史实际情况看,百姓确实跟随罗宪死守了6个月,可见好耐性是存在的。
5、这个很简单,因为一开始吴国来的只有步协一支军队,那么罗宪和城里的百姓并不觉得很担心。这从罗宪还敢于出击就可证明。
6、关于吴军兵力,是可以写一篇文章的。很复杂。
当步协的父亲步骘都督西线时,西线兵力都归其统领。但是其本部(部曲)到底有多少,并没有记载。随后步骘回朝担任丞相,那只能带走本部人马,而不能把西线的兵马都带走。后来步协继承的也就是这支部曲。
再说西陵兵团的兵力。从后来战役情况看,吴国大体在西线,也就是西陵战区(向东到南郡边境),有5万左右的兵力,这些兵力是归于陆抗统帅的。
现在,我们来看吴军攻蜀情况,由于这是一个局部作战,而且事起突然,吴国并没有调动其他各地军队西进的记载,因此陆抗基本是以本战区部队发动的这次进攻。
——步协先头部队:5000;
——陆抗随后增援:30000;
——西陵留守部队:5000;
由此可见,一开始步协的兵力是不会很多的,3-4万是绝对不可能的。
7、你的计算,我解释过,有几点问题:
——阳平关两员大将镇守,如果考虑到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那么阳平关很有可能有近万人的兵力。这个你遗忘了。
这样总兵力已经有9万,符合了司马文王战前对蜀军实际兵力的分析。再有部分就是阎宇带领正返回成都的兵力以及留守巴东的部队。如果这两部分有1万(阎宇8000,罗宪2000),那么就是10万之众了。

燕兄偶又回来了  

1、3、大家都各持一词也没办法了,我想说令罗宪永安城,其实已经是给罗宪指挥抗吴工作,不是就调阎宇去守永安啦。而且当时蜀已亡,阎宇那个巴东太守有可能投降了。那么指挥谁来呢?注意一点,引用:寻闻成都败,城中扰动,江边长吏皆弃城走,阎宇有可能立即投降了,还可以指挥吗?有谁自己找自己麻烦呢?更加注意一点就是史书没有写阎宇有援兵。

4、那历史有说过罗宪有用百姓做城墙吗?

5、大错特错了。
吴闻锺、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

燕兄看清楚时间顺序,当时吴已经知道蜀国当时环境,那有可能给五千兵步协夺蜀呢?如果以燕兄所说那么罗宪又为什么立即叫杨宗突围呢?步协失败才有援兵啊!清楚这一点。

可以证明就是罗宪已经知道步协有多少兵力,但是步协有可能不知道罗宪有多少兵力。

6、吴国有多少兵力,燕兄也应该知道吧!就诸葛格出兵都二十万那荆州西陵有多少呢?

而步协和陆抗当时地位官职是一样的,平起平坐。荆州大部分地区应该兵力是步协和陆抗掌管。步协有可能稍微上一点,就只是五千兵力?不太有说服力。吴国叫五千兵力去夺蜀也太抬举步协吧~

十(一)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步骘传》基本步协继承了自己父亲所有遗产,步骘只有五千兵?

燕兄的进攻兵力不太平行的说~荆州呢?

还有五千兵没可能会去攻城和围城。

7、史书有说阎宇有援兵么?不排除阎宇的兵力是罗宪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17 10:3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蓝纱枫于2005-10-16, 15:27:14发表
1、

  蜀汉后期,中央对地方官员上的势力控制都不大如意,你说刘禅能很好控制汉中的姜维吗?阎宇不过是官位稍低于姜维,而且是掌握着都督一方的大员,鉴于当时蜀汉中央对地方官员上控制能力不强,阎宇自然任命地方领军也不足为怪。

   而且刘禅公开承认了罗宪为阎宇“副贰”,而不再有承认罗宪担任巴东太守的记载,不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吗?

  “阎宇统军,罗宪管民,是合理的配置”———这是你自己认为合理而已,阎宇不见得会怎么认为。如果阎宇是要罗宪管民,那么他让罗宪担任巴东领军干什么?让领军管民而不去掌军,岂不是开玩笑?

   同时,有关罗宪的两段史料都间接证明了罗宪未必是擅长于内政:

 《晋书—罗宪传》: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介然。皓恚之,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拜宪领军,为宇副贰。

 《襄阳记》曰:时黄皓预政,众多附之,宪独不与同,皓恚,左迁巴东太守。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

  无论是《襄阳记》还是《晋书》都同时提到一点,就是罗宪之所以被贬职为巴东太守,是因为罗宪不愿意巴结黄皓,引致黄皓的憎恨报复。

  从黄皓的角度来说,既然罗宪惹火了他黄皓,那么他怎么会愿意看到罗宪呆在能发挥罗宪自身长处的地方?

   
  同样,从魏晋对罗宪的任用也说明了问题。

  罗宪降魏(晋)后,分别担任的职务有:
  
  凌江将军、武陵太守、巴东监军、冠军将军。

  其中,武陵太守其实是虚领,因为武陵当时在吴境内,罗宪没有太多实际的内政管辖权。

  也就是说,罗宪降魏(晋)后,担任有实权的职务,基本是军职。

  从阎宇和魏(晋)对罗宪的任用来看,罗宪擅长应该的是军务。而很可能不擅长内政。

  按你的说法,阎宇让罗宪管内政,岂不是要罗宪无法发挥长处吗?

  
  
2、

  既然你承认了诸葛亮担任丞相后没有兼任军师将军,也承认了张翼担任庲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后没有兼任蜀郡太守,那么也应该承认在官员职务变化时,不需要另外带有撤消其原来职务的额外记载了吧?


  李严是章武二年担任的尚书令,而在章武三年才担任中都护。两个职务的担任时间相差约一年,麻烦搞清楚。

   现在要问你的就是:李严在章武二年担任尚书令后,没有记载说撤消他的辅汉将军、犍为太守,那么李严在章武二年到章武三年这段时间还兼任辅汉将军、犍为太守吗?

  
  
3、

  我前面已经说了,董允之所以能跟诸葛亮相提并论,不是因为他的职务,而是因为他在任其间,能够象诸葛亮那样保证朝廷的风气比较端正。

  同样,罗宪和霍弋相提并论,不是因为他们的职务相似,而是因为罗宪和霍弋都能够蜀亡后保全自己的管辖地区并交给魏(晋)政府。

  另,董允也算费祎时期的人呢?费祎全面执政应该是在延熙九年蒋琬死后才开始算,而董允也是死于延熙九年的。

1、但是老兄忽略了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后主不能很好的控制姜维,那是因为姜维与后主、黄皓关系出了问题。而阎宇则不同,他是与黄皓关系较好的,怎么会也不受控制呢?
——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姜维传)
而阎宇是否真的原本打算让罗宪发挥专长呢?
罗宪与黄皓关系恶化,因而被贬到巴东,而巴东一把手与黄皓关系密切,这其中的相互关系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如果阎宇是为了更好地控制罗宪,那么这个领军其实就是虚职。
而黄浩的本意,就是让罗宪不能发挥其长处。除非阎宇并不是如姜维传所言是与黄皓关系密切的家伙。

2、尚书令是否不能兼任辅汉将军?李严既然在文职上升任尚书令,健为太守自然不大会继续兼任,但是不能说辅汉将军也没有了。

3、如果没有号令朝廷的职务,能够左右朝廷的风气端正吗?所谓上梁不正下粱歪。这自然证明当时董允就是朝廷内部说了算的人物。而蒋琬当时主要负责军事。
最后一点兄说的是。我把时间搞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17 10: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林家业于2005-10-17, 2:19:29发表
燕兄偶又回来了  

1、3、大家都各持一词也没办法了,我想说令罗宪永安城,其实已经是给罗宪指挥抗吴工作,不是就调阎宇去守永安啦。而且当时蜀已亡,阎宇那个巴东太守有可能投降了。那么指挥谁来呢?注意一点,引用:寻闻成都败,城中扰动,江边长吏皆弃城走,阎宇有可能立即投降了,还可以指挥吗?有谁自己找自己麻烦呢?更加注意一点就是史书没有写阎宇有援兵。

4、那历史有说过罗宪有用百姓做城墙吗?

5、大错特错了。
吴闻锺、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宪临江拒射,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王。协攻城,宪出与战,大破其军。

燕兄看清楚时间顺序,当时吴已经知道蜀国当时环境,那有可能给五千兵步协夺蜀呢?如果以燕兄所说那么罗宪又为什么立即叫杨宗突围呢?步协失败才有援兵啊!清楚这一点。

可以证明就是罗宪已经知道步协有多少兵力,但是步协有可能不知道罗宪有多少兵力。

6、吴国有多少兵力,燕兄也应该知道吧!就诸葛格出兵都二十万那荆州西陵有多少呢?

而步协和陆抗当时地位官职是一样的,平起平坐。荆州大部分地区应该兵力是步协和陆抗掌管。步协有可能稍微上一点,就只是五千兵力?不太有说服力。吴国叫五千兵力去夺蜀也太抬举步协吧~

十(一)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步骘传》基本步协继承了自己父亲所有遗产,步骘只有五千兵?

燕兄的进攻兵力不太平行的说~荆州呢?

还有五千兵没可能会去攻城和围城。

7、史书有说阎宇有援兵么?不排除阎宇的兵力是罗宪的。

林兄离开了不少时间呢。
1、3史书虽没记载阎宇援兵到达成都,但是不代表其没有带援兵去,很可能在半路,没有能及时赶到,接着就接到刘禅投降命令,也就无什么好记载的了。
如果阎宇还留在永安,自然不会让罗宪当一把手,要知道,即使投降了魏国,虽然还没有魏国的正式任命,但是既然魏国接受了后主的总投降,也就是接受了所有愿意投降的蜀军,因此,假设阎宇依然在永安,他也会坚守城市的。
4、这个一般都不记载,因为是正常情况,哪家守城都是这样干的,就像一般不用记载大军远征会征用大批民夫一样。除非这些民夫搞出了一些动静。

5、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晋书: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
这里说明:吴国一共派了3次部队,第一次是将军盛宪,没有发生交战,因罗宪据守;接着又派出步协,被罗宪反击打败,再派出陆抗大军。
因此,可以说:吴国是逐次增兵,为何?因为罗宪兵力较少,吴国本以为很容易就能搞定。

6、诸葛恪集结了20万,很可能也抽调了西线的部队参战。不见得只是东线的部队。否则吴国总兵力该多少人马了?
陆抗是西线一把手,是没有什么争论的吧?而步骘虽然统领过西线,但是其本部兵马并没有记载。在吴国本部兵马超过5000达到1万的并不多。
步协如有5千,别忘了还有早期出发的建平太守盛宪(有记载为盛曼)的部队。

7、那就有问题了,别忘记阎宇才是巴东的一把手,怎么可能阎宇的兵力是罗宪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17 10: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蓝兄:给一个最有力的证据:
——七年春正月,大赦。二月,镇军〔将军〕陆抗、抚军〔将军〕步协、征西将军留平、建平太守盛曼,率众围蜀巴东守将罗宪。(三国志孙休传)
这说明此时罗宪最后的蜀国职务是巴东太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5-10-17 13:3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5-10-17, 10:51:08发表
林兄离开了不少时间呢。
1、3史书虽没记载阎宇援兵到达成都,但是不代表其没有带援兵去,很可能在半路,没有能及时赶到,接着就接到刘禅投降命令,也就无什么好记载的了。
如果阎宇还留在永安,自然不会让罗宪当一把手,要知道,即使投降了魏国,虽然还没有魏国的正式任命,但是既然魏国接受了后主的总投降,也就是接受了所有愿意投降的蜀军,因此,假设阎宇依然在永安,他也会坚守城市的。
4、这个一般都不记载,因为是正常情况,哪家守城都是这样干的,就像一般不用记载大军远征会征用大批民夫一样。除非这些民夫搞出了一些动静。

5、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小插曲:
——晋书:吴闻蜀败,遣将军盛宪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及钟会、邓艾死,百城无主,吴又使步协西征,宪大破其军。孙休怒,又遣陆抗助协。
这里说明:吴国一共派了3次部队,第一次是将军盛宪,没有发生交战,因罗宪据守;接着又派出步协,被罗宪反击打败,再派出陆抗大军。
因此,可以说:吴国是逐次增兵,为何?因为罗宪兵力较少,吴国本以为很容易就能搞定。

6、诸葛恪集结了20万,很可能也抽调了西线的部队参战。不见得只是东线的部队。否则吴国总兵力该多少人马了?
陆抗是西线一把手,是没有什么争论的吧?而步骘虽然统领过西线,但是其本部兵马并没有记载。在吴国本部兵马超过5000达到1万的并不多。
步协如有5千,别忘了还有早期出发的建平太守盛宪(有记载为盛曼)的部队。

7、那就有问题了,别忘记阎宇才是巴东的一把手,怎么可能阎宇的兵力是罗宪的?

燕兄和蓝兄讨论比我强!

1、3、阎宇有打过仗吗?会不会听到吴军来逃跑了?毕竟令罗宪守永安城就已经注定罗宪担负责任了。阎宇基本没有责任。

4、用民会不会逃?毕竟打仗还要有装备的,百姓一定要穿着军衣等等,永安城有那么多吗?如果给吴国发现有百姓出来打仗就更有可能知道城里兵少。

最大的疑点更是没可能的是,当时城里士气受挫,民心已散。惊弓之鸟不能再惊。

5、盛曼第一次有多少兵呢?建平太守盛曼,这个大家想想。

之后看见蜀国内部环境下定决心分猪肉就派步协去,抚军〔将军〕步协,这个大家想想。

两个一共多少呢?第一次估计不会多,但是步协的有可能已经一二万以上。(足有可能三万以上)

我相信当时吴国还不知道永安城有多少士兵,不是就不会给罗宪大破。如果二千士兵也敢出城应战,三国第一人就是罗宪了。

6、陆抗是第一线这个有可能,但是步协也是第二线也有可能。第一线和第二线的兵力不会相差那么远吧?(毕竟吴国西线精英尽出,以博蜀国)

7、我一直都说罗宪有可能自己手上有兵力,因为当时古代是行兵符的,等于步骘死后士兵属于步协一样。^_^有可能罗宪自己有罗家军呢~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22 23: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林兄:出差了几天。继续讨论。
1、3、阎宇水平如何,没有证据,不能乱说。而且也没有阎宇返回永安城的任何记载,而只说他受命返回成都增援去了。想必那后主在投降时,不会另下一个命令给半路上的阎宇返回永安驻守。因此,阎宇不在永安基本可以确定。
4、在城墙里,即使有少数想逃也出不去。百姓在城墙上助战不见得要有装备,比如官渡之战时,曹军骑兵只有20套装备,而袁绍有数千套,照样打仗。百姓在城墙上,有城墙的保护,并不需要什么特殊防护。至于出城作战,不会是百姓,应是罗宪带领正规军出击,少数正规军在百姓协助下守城。
5、没有记载,想必比步协这个将军要少。
并没有兄想象的那么多,西陵、建平是吴国与同盟蜀国的边境地区,也是吴国最西面的地区,在这个遥远到地区,吴国的兵力不可能保持很多,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发生步阐叛变事件,陆抗也只有3万人,但是就这3万人,陆抗就敢于去围攻西陵的步阐,并且最后把步阐全部消灭了,可知西陵的兵力是比3万少很多的。(晋书有记载),由此可知,在西线,吴军的兵力大体是陆抗手里有3万机动兵力(这不是陆抗的本部,而是包括其他将军的部队),而步协的兵力不可能超过1万(5千是个可能的数字)。
不是呀。如果建平太守(兵力更少)加步协有7千人,那么罗宪有2千,不过是3.5倍的关系,而张辽在合肥是7千对10万,是14倍的关系。第一人怎么也轮不到罗宪呀。
6、不是这样说,陆抗是西线一把手,是可以调动西线各个将军的部队,而步协就不行了,只能带自己的本部,除非陆抗给他单独派兵。他俩的兵力差距不是一线、二线的问题,而是一把手问题。
7、这个不敢说没有。不过要考虑到罗宪是被贬职去永安的,能带多少自己的兵呢?不会很多,可能百十号。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5-10-24 09:1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燕兄的时候我已经修改了我的文章。

1、3(这里注意一下:阎宇士兵有可能已经回到成都,不是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虽然没有人提出有援兵一事,只是有人说奔吴奔南背城一战之说。)

刘禅是应该知道召了阎宇回来的。为什么没有人提起援兵?


及成都败,城中扰动,边江长吏皆弃城走,宪斩乱者一人,百姓乃安。《罗宪传》当时阎宇会不会弃城走了?

4、那么唯一就只能当步协领军白痴了,虽然这样都会输。大破是非常厉害的。

5、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陆抗传》这里说了陆抗官位又再升。不会再好似第一次只三万。控制范围比上一次更大。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抗闻之,日部分诸军,令将军左奕、吾彦、蔡贡等径赴西陵,敕军营更筑严围,自赤谿至故市,内以围阐,外以御寇,昼夜催切,如敌以至,众甚苦之。《陆抗传》当时步阐叛变,陆抗还有令其他将军出战。如果真是只有五千人步阐敢叛变?如果真是只有五千人陆抗虽然令将军赴西陵?

6、吴闻锺、邓败,百城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使步协率众而西。《霍弋传》第一轮虽不多,但是第二轮已经清楚无主。

攻蜀真是不需兵力吗?吴国也太小看魏国残余势力吧。

第一线和第二线现在不能决定,毕竟两者都督西陵。引用: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这里可以看见。当时有可能陆抗位置比较高一些。但是双方都有重兵在手。

吴国也不会派只有五千兵的步协谋图蜀吧?吴国本来以为好容易就行,虽然被罗宪阻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0-24 19:2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林兄:
1、3、这可能有两个原因,距离和兵力。当时成都的兵力绝大部分都被诸葛瞻带去打邓艾,失利之后成都就无兵了;而此时邓艾已经进军到了雒城,距离成都已经很近,可阎宇的援军还没有消息,因此很可能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下令阎宇增援的时间过晚,导致援军还在很远的半路上。其次,阎宇的援军兵力可能也不很多,可能还不如诸葛瞻的多,因此诸葛瞻都失败了,阎宇即使随后赶到,后主等感觉也没有希望。
4、步协确实没有什么有名的战功呀,只不过是名人之后,是否有真才实学还真不好说呢。
5、但是陆抗去打步阐确实只有3万人马,如果加上留守江陵的兵力也不会太多(因为这次也要留守的),这个兵力记载是魏国战后总结时说的,而且魏国名将羊牯也因为8万打3万没有能救出步阐而被处分呢!
而步阐则已经比步协时期职位也升高了,他接替了陆抗的位置,为西陵督,则除了本部兵力外,还会有若干配属的将军和兵力。则已经不止5千了。

6、——永安二年,拜镇军将军,都督西陵,自关羽至白帝。三年,假节。孙皓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
可见,陆抗是永安二年担任镇军将军,都督西陵,也就是西陵战区的一把手,而进攻罗宪是在永安七年。而直到建衡二年,陆抗才晋升整个西线的总司令,而此时步协才有可能接替陆抗担任西陵督。因此,在进攻罗宪时期,陆抗是一把手,步协只是该战区的一名主要将领。
——拜建武校尉,领逊众五千人,送葬东还,诣都谢恩。(陆抗传)连陆逊这种级别的本部也只有5千人那。
再有一点,从吴国毫无计划地逐步增兵来看,这根本不是要图蜀,而是想趁乱捞点便宜,否则不可能如此进行作战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5-10-26 19:1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兄:

1、3、阎宇最后变成最关健的人,当时魏国伐蜀,通知阎宇归来。其实我不知道巴东同成都距离多少,但是我也不知道汉中到成都距离多少。这个情况非常危急,应该不会拖慢时间。而邓艾有姜维等阻,那么阎宇回成都快点还是邓艾呢?兵力当时阎宇地位已经接近姜维兵力不可能少,但是如果阎宇士兵回到去,就会成为诸葛瞻士兵。

(注明一点:巴东有可能是来回的,但是去的时候有可能只派一个轻骑。是否会快过还是慢过这个不清楚不能肯定,汉中到成都前部分是山路来的,绝不会那么容易快速渡过,到蜀国马尊降城邓艾才有休息了。那么花费多少时间呢?)距离是否会忘记援兵真是一个问题。

还有当时情况危急已经有好多部队出去阻敌了。


5、先不好意思又要临急抱佛脚。

及还镇,吴西陵督步阐举城来降。吴将陆抗攻之甚急,诏祜迎阐。祜率兵五万出江陵,遣荆州刺史杨肇攻抗,不克,阐竟为抗所擒。有司奏:「祜所统八万余人,贼众不过三万。祜顿兵江陵,使贼备得设。乃遣杨肇偏军入险,兵少粮悬,军人挫衄。背违诏命,无大臣节。可免官,以侯就第。」竟坐贬为平南将军,而免杨肇为庶人。《晋书羊祜》

从羊祜兵力减减就知道步阐兵力。应该有三万左右。

诸将咸欲攻阐,抗每不许。宜都太守雷谭言至恳切,抗欲服众,听令一攻。攻果无利,围备始合。《陆抗传》这里并没有攻城。

肇至经月,计屈夜遁。抗欲追之,而虑阐畜力项领,伺视间隙,兵不足分,於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大破败,祜等皆引军还。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陆抗传》大败杨肇,羊祜退兵的时候,才攻陷西陵城。

6、权称尊号,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是岁,都督西陵,代陆逊抚二境,顷以冀州在蜀分,解牧职。《步骘传》这里步骘已经都督西陵。

十(一)年卒,子协嗣,统骘所领,加抚军将军。协卒,子玑嗣侯。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步骘传》这里并没有显示步阐有升官,反而只是继承家业。

再明显地说,陆抗只是一步一步升官,而步协一直在西陵有地位。

7、疑问陆抗应该是是一个精通兵法的人,为何会猛攻不下永安城呢?

可能性一

陆抗吸取教训,再不会像攻永安城。

可能性二

陆抗有可能没有指挥权力。大权在步协手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不是迭戈
(狼子★迭戈)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北将军
好贴 1
功绩 40
帖子 3497
编号 23525
注册 2004-11-10
来自 ★阿根廷★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5-10-28 22:1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Yahoo!
罗宪回去已经来不及了.......
蜀国被灭掉罗宪没有太大的过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11-4 23: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林兄:咱们继续着好气氛的探讨。

1、3、我以为关键是不知道阎宇接到返回成都命令的时间。
——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虽然这样看好像魏国刚开始进攻,就召阎宇返回,那么很可能兵力就归并于诸葛瞻了;如果是邓艾偷渡,局面危急之后才召唤,那么就有时间来不及的问题了。

5、这个不对吧?羊祜是荆州战区司令,其对手说的不是步阐,而是陆抗的兵力只有3万,也就是有人批评羊祜有8万人马,而对手只有3万,却最后失败了,因此建议免其官职。至于那个减法,我以为是指羊祜留守荆州3万,出兵救步阐是5万。而不是指步阐有3万,那羊祜不成了倾巢而出?不可能吧?

6、不错,步阐没有升官,我是说步协升官啦。大致是这样:陆抗担任西陵督,步协大约是陆抗的副手;陆抗晋升西线司令,步协跟着接替陆抗的西陵督,步阐又继承了步协的西陵督。而晋升到西线司令的陆抗才3万多人,你说他下面的步阐或者步协能有3万人吗?我以为可能性很小。

7、这个疑问,我以为是这样:
深通兵法的人不见得在冷兵器时代就善于攻城。这样的例子很多:
——周瑜攻江陵一年,都没有攻下来,最后还是曹仁自己撤退的;
——诸葛亮如此优势兵力至少20~30倍,猛攻陈仓不下;
——那庞统也在雒县攻城时阵亡了,刘备攻了一年才攻下;
——合肥就不用说了。
总之,这些并不能说明陆抗无兵权,很可能是看到地形险要,猛攻只能白白增加伤亡,因而只是围攻,以围为主,偶尔攻一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林家业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5
帖子 492
编号 38286
注册 2005-5-4


发表于 2005-11-9 07:5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燕兄:嗯继续继续~~~

1、3认同。

5、抗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自此以下,所请赦者数万口。脩治城围,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陆抗传》所请赦者数万口什么解释?

6、3万可能没有那么多,3万以下有可能。

7、罗宪的二千兵确实非常勉强,先大破步协,再坚守半年围攻。再加上城里有疾病。连身边都有人也不太相信可以守到,建议逃城这里可以说士气不高。

回一下正题,罗宪有可能二千兵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thgl
(丞相无双)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95
编号 98824
注册 2007-1-5


发表于 2007-1-7 02:1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一定不止2000人
1.也许只算了生力军,没算阵亡的
2.也许没算民兵与后勤兵
3.当时出现瘟疫了,民兵与百姓不投降?不献城?有这麽高觉悟也有病死的吧.都这样还能撑半年?老罗没这麽大能耐吧?
最可能:阎宇带走了2000人,留罗宪n多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elz5000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19
编号 4570
注册 2004-1-17


发表于 2007-1-7 16:5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年霍峻数百人守关都能击破万余敌军进攻,罗宪两千精兵外加数万民众守城半年也不是太夸张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shinbade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66
编号 89048
注册 2006-10-28


发表于 2007-1-7 17: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个人认为,弄清这个问题,需要搞清楚永安原来的守兵有多少。
粗估一下:
从诸葛亮北伐时算起,那时永安城的兵力比较多,这是历史遗留问题,应该是蜀吴战争的产物。后来诸葛亮认为蜀吴关系和好,同时也可能早就想打李严的算盘,抽走了两万兵。
这时,永安剩下多少兵?估计兵不满万。否则的话,蜀国全国之兵力,就显得太多了。汉中至少十万(仅五次北伐诸葛亮的北伐兵就有十万之多),成都平原及南方应该也有两三万兵吧。加起来,蜀国就超过13万兵了。蜀国全国之兵,一般估计是不可能超过13-14万的。

以诸葛亮时代永安一万兵考虑,则后来蜀吴和好,没有增兵的必要。再加上蜀国国力渐衰,总兵力减小,永安地方的兵力推理起来也有缩小的趋势。

永安:兵不过万。以一万计算。

灭蜀之战前,司马昭计算蜀国全国有兵九万,地方守军有四万,这包括了成都、成都平原各城(江油绵竹涪等地)、成都以南防夷、永安等,也说明永安城兵不过万。

阎宇带兵援成都,留下二千人守永安,是合理的。至于后来罗宪以区区两千兵取得了不错的战况,燕京已经类举了同类战例很多,个人认为质疑的理由不足。

留下的问题是:阎宇带着数千援军赴成都,怎么后来没了消息,这个恐怕就只好大家各猜各的了。

还是同意燕京的猜测:这几千兵还未参战,蜀国已经失败,于是希里糊涂一并投降了。未见有什么功勋,所以无所记载也能理解。但是,应该没有阎宇一看援兵无用了,撇下部队自己返回永安的可能性。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1-7 18:0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淮南黄予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8
编号 130430
注册 2007-3-31


发表于 2007-4-2 12: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监军王含守乐城,护军蒋斌守汉城,兵各五千。《钟会传》
裴注《襄阳记》曰:时右大将军阎宇都督巴东,为领军,后主拜宪为宇副贰。魏之伐蜀,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

从上面资料可以看出,乐城、汉城作为抵御魏军的前沿阵地,巴东是防御东吴的前沿阵地,必然派重兵把守。既然监军、护军都可领兵五千,罗宪作为右大将军阎宇都督的副贰,不会是光杆一个吧。以街亭之战为例,主将马谡统领主力一万五千,副将王平统本部五千兵马(五部无当营喔)。有此先例,罗宪该有本部兵马五千。召宇西还,留宇二千人,令宪守永安城。应是从阎宇的兵马中调二千人给罗宪,此时永安城的兵力当有七千以上。

以上属于个人见解。

[ 本帖最后由 淮南黄予 于 2007-4-2 12:35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14: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3127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