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何新史论中的一点辨析, 对历史的一点说明
性别:未知-离线 陈华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3774
注册 2003-12-26


发表于 2003-12-26 11:2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何新史论中的一点辨析
在何新《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中录一篇《论陆游、赵构及岳飞――读朱东润<陆游传>书后》,余以为论旨偏颇,甚乖民意,属刻意翻案之文,与国家与个体皆不适用,特命笔以驳之。
朱先生或何先生以为辛(弃疾)、陆(游)乃至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皆浪漫诗人,其生平业绩亦止诗艺耳。余论非也。单以辛稼轩千里归宋,陆放翁蜀中击剑可知二公兼有武略,怀抱不凡,可惜弱宋但求苟安,无兴复之志,遂使二公蹉跎。设二公屈意豪门,谄附权奸,尚书令何足道哉?二公虽空负塞上长城之许,犹自挑灯看剑,其意不休,此杜鹃啼血、精卫填海之壮气也,安可泯焉?故二公不用,责在宋室,非在辛、陆。令虞允文一介书生,当风云际会之时,振臂一呼,而海陵辟易,非书生之与辛陆何?
先生复言赵构纵横捭阖,运帝王之术,牢笼欲战之能臣勇将,敛兵息甲,终成江南一隅之安,当得一个构字。若果真如此,划江而治,认敌为父,称臣纳币都不足为羞,尽可量国之物力,结与强敌之欢心。苏洵曾曰:“六国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金人岂能安守江淮之界,而不得陇望蜀,饮马钱塘。其必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虽有海陵乌合百万之众,奈采石何?竟至一战身殁,金人安可惧哉?且江北民心,尚怀宋室,八字军之刺青当可明鉴。若赵构果是兴复之主,简任勇将,振奋民气,一鼓可复山河也?盖赵构不过承宋室衣钵,冢中枯骨耳,复以太祖之嫌武将遗风,猜刻寡德,不悟借外敌之辱而自励,卧薪尝胆,光复神州。若此君卑污之行径犹可肯定,则中华百年之耻何足道哉?汉光武流落河北,米薪不继,尚能乘时而起,恢复汉家山河,赵构据江南之险,广有将才,军心思北,安能不涉江北击,长驱中原。金人虽盛,诚不能一战而平,但民心在迩,岂能久认杭州作汴州哉?若奖率朱仙镇得胜之兵,直捣黄龙,顺士心,畅民意,中兴之主也,何须匍匐避祸哉?
先生以为飞等节度军权,必居功以割据,重演藩镇局面。余以为此为二先生之一厢情愿。割据岂在地域广狭,偏安江南,亦可诸侯林立,一国三公。若旌麾北指,中原重光,如何不可节束将士,蕺兵息甲,安靖疆土,未必就是藩镇裂土局面?此为帝王之偏狭,所谓功高震主也。先生若虑此太多,实有谄臣妒功之嫌,乃鼓鱼腹,逢君之恶。韩侂胄北伐所以失败,原因固多,惟中原沦陷既久,民气荡然亦不可忽也。
泱泱五千年,中华固无久安之国,但不思图进,惟求自安,毁长城,虐民气,甘心为奴,宋室实为中华之羞。诚为道德卑劣、政治无能、军事孱弱、外交无谋之典范也。何可赞哉,何足道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eonlee100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3
编号 2942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26 20:3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

有些人恐怕天下不乱,什么都是都要拿出来翻案,其实是在炒作自己。

其实最具有割据可能的是四川的吴氏,有地、有兵、有民心,又山高皇帝远。但是从吴玠到吴璘到吴挺半个世纪都没有事,在那种体制下,根本没有割据的条件。将领处处要受到节制。后来吴曦叛乱,虽然影响了北伐大局,但不也很快平息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蒹葭苍苍
(廉州山人)

晋国公
太常卿
枢密直学士
威行军节度使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15
功绩 3472
帖子 12836
编号 124
注册 2003-8-25
来自 南珠古郡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3-12-27 04:1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自强者,天也救不了,宋实华夏之大耻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2-27 20:0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希望作者把何新的原文贴出来,大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大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eonlee100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43
编号 2942
注册 2003-12-5


发表于 2003-12-28 12: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蒹葭苍苍于2003-12-27, 4:18:56发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自强者,天也救不了,宋实华夏之大耻也。

兄台也是文化之人,应知中华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更应知中华之民族精神成形于赵宋。宋虽孱弱,但可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不经丧乱是难于成就一个伟大民族的。

宋非不自强,从头及尾有寇准、范仲淹、韩琦、狄青、宋神宗、王安石、王韶、李纲、宗泽、岳飞、韩世忠、陈康伯、虞允文、文天祥诸人,都可谓自强不息之辈。特别是南宋以后,普通百姓都以国难为耻,同仇敌忾之心见诸诗词、文章甚至实际行动。所以要谴责的是那些甘于苟安的人,不是整个大宋,不可包括宋之文化精神,宋之人民。

晚明一些论者论及两宋内忧外患,却可享国300年,内外维制便是原因之一。应该看到宋虽少武功,却摆脱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个角度来说,其内重外轻不是一无是处的。何况这个局面在靖康、建炎之后得到了改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紫冠道人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2
帖子 721
编号 7088
注册 2004-4-27


发表于 2004-8-23 17:1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問題是內重外輕過頭了。最後導致亡國。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1 17: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