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试以奇正论孔明用兵”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啸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42937
注册 2005-7-12


发表于 2005-8-24 21:3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俺观历人议孔明用兵之非,以两种观点最为常见。其一:以成败论英雄。言孔明北伐未见其胜,以赤军语,即未达到其战略目标;另一种:以奇正论兵。言孔明用兵,但求谨慎,未敢造次。只见其正,不见其奇。
两种观点,前者亦颇受争议。孔明北伐,国力、财力、军力、物力与魏国相比,皆未得其便。然屡次北伐,魏军不仅兵不解甲,马不释鞍,任其自来自去者,又折大将王双、张郃之辈,统兵大将司马仲达更受“畏蜀如虎”之讥、“巾帼妇人”之辱。以两军相交之形势观,敢轻言孔明不善用兵乎?而两者并存于世,又岂能明料?
然后者奇正之论,未见后世有存所辩。每每观诸君大谈奇正之道,言之孔明用兵但见其正未见其奇。何也?皆因此辈多亦非经于战阵,缺乏对实战思想的深刻领悟,未能深明奇正之妙。每及谈兵,不免流于以往论史之形式,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发挥于极致,窃深以为不取。现试论常人在奇正之道的认识上存在的几大误区。
误区一:何为奇正。
“奇正”二字最早见于《老子》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而在现存的军事理论著作中,能最早找到关于奇正方面的记述的就要算是《孙子兵法》了。其《兵势篇》上这样讲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孙子作为军事理论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论直到今天还一直被后人所重视和研究。然而在这段记述里,俺们却看不到他对何为奇,何为正有过精确地阐述。孙子他老人家,也只是用了如“无穷”、“不竭”、“循环之无端”这些非常抽象的词语来形容奇正。那么究竟何为奇,何为正呢?
通常的看法是,把奇正看成是一种可以将其定性的具体形为。即所谓的正面迎敌为正,机动配合为奇;明为正,暗为奇;静为正,动为奇;进为正,退为奇;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归纳为,一般的、常规的、普通的战略、战术为正,特殊的、变化的、罕见的战略、战术为奇。俺却以为所谓的奇正,只是一种具有对立统一性质的抽象概念。而今人之所以分不清何者为奇,何者为正,是因为他们错误地把所谓的奇、所谓的正,这种抽象的观念将其形象化、具体化,特殊化。将之定性为特定的某种特定的行为举动。比方说把所谓的“急行军”、“伏兵”、“诱敌深入”、“迂回包抄”等具体战术问题全部归为奇兵。这恰恰犯了“奇即是奇,正即是正”的错误。绝对的奇正兵战略战术,其实是仅存于军事理论的教学当中,而对于充满了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实战来说(以孙子语“兵无常势”),是绝没有哪一种战略战术行为可以被定性为绝对的奇、绝对的正的。奇正在形式上的表现亦可以在实战中因不同的条件和背景而相互转化。区分奇正的关键在于能否出乎敌之所料,否则,又何必称为“出奇不意”?令敌不意方可制胜。故李靖曰:“善用兵者,使敌莫测”;唐太宗曰“吾之正,使敌视以为奇;吾之奇,使敌视以为正”(《李卫公问对卷上》)这也是在上述所有的奇兵战术中,他们唯一也是最重要的相同点,即不令敌所知,不令敌所料。所以,只要能出乎敌之所料,又何必拘泥于某种特定的战术表现?由于出奇的精髓在于打破常规,令敌不意。而这里所谓的常规,通俗地讲就是人人都能明白通晓的战争常识。而这些道理都是人们经过常年累年所积累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某种认识,或在特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的某种惯性思维。而出奇目的就是要利用人们的惯性思维而反其道行之,以期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从而争取到战争的主动权。在实战中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敌这种逻辑误区和惯性思维,以常规意义上的正兵战略战术起到奇兵的作用。当敌料吾必出奇者,而吾恰出奇,则奇反成正;若此时吾出正者,则正反成奇。正如同众人所说的“虚可实之,实可虚之”,然有时亦可作“虚则虚之,实则实之”。而机械刻板地纯粹从形式上去理解奇正,正是因为这些人用静止孤立的眼光去看待运动多变的实战,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而这又恰恰是大多数纸上谈兵者的通病。否则判定奇正要都是如此容易,恐怕一个熟悉几件战例的小学生,都可以成为数奇论正的高手。孙子言“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可穷之?”,又果如是乎?
误区二:取胜的方式仅限于出奇,而临阵不出奇者就不是善兵者。
《孙子》有言道:“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然细思之,孙子此言非偏乎?若依其言,但可奇胜,正独不可胜?或曰,但奇必胜,但正必不胜?事实上,奇可胜,正亦可胜也。孔明克平孟获,李靖征讨高丽,皆为正兵之功也。奇与正,不过是为了获得战争主动权并借以最终获胜所采用的不同手段而已,用兵的根本目的在于获胜,而运用奇正的目的,也不是为求奇正而用奇正,而同样是为了胜利而运用奇正。既然正可为胜,又何独贬正而褒奇者哉?奇正无高低,唯用者耳。而今人之所以将所谓的出奇制胜如此推崇备至,仅仅是他们对于那些经典战例中由于出奇而获取的短期暴利的巨大贪婪和盲目膜拜。不仅要获胜,还要追求大胜,完胜,而且最好能一击毙敌,一劳永逸。诚然,人的趋利性无可厚非,但对于瞬息万变的实战而言,这种心态其实只是一种狭隘的极端主义和绝对理想化思想。如果在实战中受这种思想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每战必追求形式上的出奇,是为善兵者所不足取的。正因为此,曹操轻军平定乌桓虽被今人奉为将运动战,破袭战、兵贵神速等作战道理运用到极致的经典战例,但曹操本人却没有如后人那般将其的“出奇”之举以为至重,认为“孤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相反前曾劝阻其轻军前行的众人所提之议才为“万安之计”,并重赏其等,令其后“勿难言之”。(《武帝纪》引《曹瞒传》)而富有军事韬略善于出奇的司马仲达,在已强敌弱的情况下,为求保险而宁可遭“畏蜀如虎”之讥,受巾帼妇人之辱。这是因为他们都正确理解了孙子所讲的“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和“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的作战思想。而多数纸上谈兵家们,却不明白其实所谓的已胜,是首先建立在已之不可败的基础之上。也从不知彻底领悟孙子所讲的先“已之立于不败之地”,而后才是“不失敌之败。”而只是片面的认为凡用兵者,必是先“不失敌之败”,然后才考虑到或者根本就不考虑将已“立于不败之地”。
误区三,片面强调与突出奇兵在战争中的作用,认为凡出奇者,必将获胜。
“出奇”必须要看对象,并非所有的“出奇”都能获胜。在实战中,一个优秀的指挥员在运用何种战术策略时,必先充分考虑到影响战争胜负的各个因素,并结合两军战力以及将帅智谋优劣等特点,从而做出最恰当的安排选择。而不是盲目地,不分实时的,拿经典战例中的战术布置加以生搬硬套。很简单的一个道理,能在固定靶命中十环的人,却不见得在移动靶还能照样打出十环。战争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石头,树木之类不知变通的死物。作为军事常识,已可懂得,彼何尝不可懂得?刘备以伏兵计,曾在博望击败曹将夏侯惇、于禁,却计沮于夷陵陆逊之手;孙桓违背“归师勿掩,穷寇莫追”的常理,追击刘备可以大获全胜,而王双、张郃追击孔明所率的蜀军,却只有陪上自己一条老命的份。可见战争的结果是在交战双方共同影响下所产生的,其胜负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手智谋的高低。故孙子会认为“不可胜在已,可胜在敌”(《孙子·军形篇》),李靖会认为“大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譬如谈判棋,两敌均焉,一着或失,竟莫能救。是古今胜败,率由一误而已”(《李卫公问对·卷下》)。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如同“利于水者,必不利于火”。出奇就必定违反常规,违反常规就必有不周,有不周便会令敌有懈可击。只不过是由于对手的拙劣,往往看不出漏洞,所以能够制胜。而一旦既定的奇计达不到“奇”的效果,反而会被对手将计就计,作为已方取胜的特效方法。困缩于易的公孙瓒,覆没于他的“里应外合”计策下;自弃险要的姜维,终“开狡焉启疆之心,书为亡蜀之张本”。(《通鉴》卷77高贵乡公甘露三年胡三省注)由此可见,出奇并非都可制胜,相反也可制败。这也正是“出奇制胜”的道理人人都懂,但真正在军事史上能找到“出奇制胜”的成功战例却是屈指可数。不然,也不会令今人口口声声要“出奇制胜”,但说来说去亦不过只是曹操乌巢劫粮,邓艾偷渡阴平等廖廖数例。盲目地以为“出奇万能”并加以膜拜,在实战中是行不通的。
以上三点,基本涵盖了常人对奇正误解的最主要几个方面。那些惯于皓首穷经的史家文人,对奇正之道其实也就停留在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层面上,更别说是举一反三了。每每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空想主义和理想主义,相对于那种对奇正之道一无所知的,不过是一种高级弱智,亦算不得上乘。而正是由于这些历代史家文人本身对奇正的片面认识和理解,又直接导致了他们对孔明用兵思想的错误判定,认为孔明用兵只会用正,不擅用奇。其中便以赤军殿于《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一文中所引台湾军事史家李震语“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为集大成者。
历代史家文人多以以下两点,认定孔明不擅出奇。
一、未纳魏延子午谷之谋。
蜀军一出祁山,魏延曾献子午谷之谋,亮以为过于悬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历代史家文人多以此为孔明用兵不擅出奇之垢病者,其实不然。究魏延子午谷之谋的初衷,亦不过是希望能出奇不意,攻曹魏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以蜀汉第一次北伐当时的具体背景来看,当时曹魏以为蜀中惟有刘备,而刘备死后的数年时间内,蜀中一直闭关息民无有动静。孔明屯兵于汉中,也没有引起魏军在西线的兵力部署的调动,说明曹魏并不了解孔明屯兵汉中真正的军事意图。同时为了能加强首次进军的隐蔽性和对魏打击的突然性,孔明甚至对于新城方面的孟达军被围被杀都一直保持着沉默的态度,示魏军以弱。即便如此,为了能更好地打乱曹魏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孔明在具体战术上又制定了以赵云率小股部队大张旗鼓地据守箕谷以牵制住魏将曹真所领关陇军主力,自己却率“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的蜀军精锐主力进攻魏防守空虚的祁山的作战方略。无论是从战争的前期准备还是从战争初始蜀军的战术安排来看,孔明自始至终都是把“出奇不意、攻敌不备”放在首要位置。而事实正如同孔明的预期一样,在孔明的作战指挥下,直接产生“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的情况发生。试问这样的战果又算不算是一种出奇不意,攻其不备的表现形式?魏延充其量不过一将耳,他的用奇思想更多的只能体现在某某具体的战术表现上,而孔明站的高,看得远,更能从全局战略上着眼于如何营造出令敌不意的整体战略格局。且退一步而言,善兵者讲究的是“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纵观三国时期,鲜有一方于战争之始便冒然出奇以求决胜的战例。曹操当年轻骑奔袭乌桓并取得大胜似乎是个例外,然从曹操与群臣对话中来看,被曹操所称道的“万全之计”与孔明所追求的“十全必克”又是何其相似?得胜归来的曹操尚不以已之大胜而轻忽之,况一班但知舞文弄墨之文人乎?
二、孔明出兵但求谨慎,不肯兵出险着。
一部分人认为孔明不擅出奇,是因为他有“安从坦道”的行军思想。其实这完全可以从蜀军一出祁山同年冬十二月,孔明的再次率军北伐来加以驳斥。这次北伐,孔明吸取了上次出兵过于谨慎迟缓的教训,没有再走祁山的老路,而是经故道,出散关,直逼陈仓。孔明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出于曹休在东线刚被吴军击败,张郃部被调往东线增援,关中空虚。“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而陈仓在关中西部,若占陈仓,东可进军关中,西可进逼陇右,从战略角度上看极具灵活性,符合兵法上乘虚而入,以奇治虚的原则。另外也可缩短粮运距离,减轻粮运压力。蜀军此次进兵,战略方向不仅指向了空虚的关中地区,同时为争取宝贵的时间,孔明也未调齐全部北伐大军,只携少量军粮(二十日左右),孤军深入急攻陈仓。为求行军隐蔽不被魏军发现,孔明又特意选择了地势险要不利行军的散关地区进军。散关在岐州陈仓县东南五十二里,地形恶劣,山势险峻。当年曹操征汉中张鲁时,即从此地经过,并留下名篇《秋胡行》,其一便云:“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道!牛顿不起,车堕谷间。坐盘石之上,弹五弦之琴。作为清角韵,意中迷烦。”曹操以不可遏止之势劈头两句“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来直抒散关地形的险要难行。而在散关地区中,又尤以绥阳谷为险甚,史称绥阳谷“山崖绝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而孔明却正是命部队以此道通过,“斫治此道,以向陈仓”,以期“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水经注》卷17《渭水注上》)。只是可惜魏将曹真鉴于蜀军前次在祁山受挫,估计蜀军会把今后的进攻重点转移到陈仓方面来,先派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故蜀军此次用兵,又未能得手。然孔明此番以轻兵寡粮择险地以求速胜的作战策略,虽曹操掩袭乌桓,邓艾偷渡阴平,恐亦莫过于此。何以孔明不肯兵出险着为由,来否定孔明的出奇思想?
众所周知,老毛作为现代中国最具盛名的军事家,曾指出过孔明战略思想方面的不少缺陷,却惟独未见他发过诸如此类“孔明在战略上,只知其正,未见其奇”的奇思妙想,而上面那位所谓的台湾军事史家李震,却不知是何方神圣,手中可拿得出一二由已成功指挥且令人信服之战例否?所言更是不知所云,让人如坠雾中。且先不谈奇正,单是战略两字又岂是如此可轻易断言的?战略,可大可小,可简可繁。求简者,可以概以“指导战争的方针策略”廖廖数字;求繁者,有利德尔·哈特的专著《战略论》加以重点阐述。求大者,孔明的“隆中对”当为一大战略,北伐战略不过为实现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宏图伟业的一着步石。从“隆中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所渗透出的伺机而动、钳制夹击的作战精神,非奇乎?求小者,图谋敌城,计赚敌将,皆可以为战略。天下大势,蜀弱魏强此亦事实。然曹魏较蜀汉根本性的优势在于兵多粮足,这一客观优势绝非会因一城一地的得失所能轻易改变。蜀军的优势在于军制严密,士兵战斗力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敌强我弱的不利局势,唯有通过于两军交锋中尽可能地消灭敌有生力量方为可行。纵观三国中以弱克强的几大战役,无一不是通过大规模歼灭敌有生力量而获取最终的胜利的。以关陇地区的地形与交战双方的兵力配置来看,蜀军要想拥有必胜的把握,要么完全切断陇右地区与关中地区的联系,彻底孤立陇右;要么通过大规模的会战,以期彻底歼灭魏关陇军的主力。否则即使孔明能占据陇右地区,也保不常久,反而会加大自己的防守面,分散自己的防守阵型,变成陇右、汉中,都必须布兵设防的被动局面。以第一、第二次北伐来看,孔明注重的是实地优势,其主要战略思想就是切断关陇地区的联系。而街亭之战和陈仓之战,正是魏蜀两军为争夺关陇通道的控制权所展开的。而两次失败,使得孔明对于魏关陇军的强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因此,在其后的数次用兵中,孔明由最初争夺实地为主战思想,慢慢转变为以消灭魏关陇军主力为主战思想。蜀军第三次北伐,孔明以陈式率一部攻武都、阴平,诱使魏将郭淮引军来敌,自已却以蜀军主力北上建威,以期围歼郭淮之军,可惜郭淮最终没有上当。后曹真、仲达、张郃,三军会攻汉中,孔明以已军于城固、赤坂正面钳制住魏军,却令魏延、吴壹为侧翼,机动作战,西出武都入羌中南安界,大破魏将费瑶、郭淮于阳溪。蜀军第四次北伐,孔明先利用曹魏与鲜卑的激烈矛盾,与鲜卑渠帅轲比能联得联系,在敌后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会亮时在祁山。果遣使连结比能。比能至故北地吕城,与诸葛亮相呼应。”(《牵招传》)同时在具体用兵环节上,继续贯彻先野战后攻城的作战意图。为从最大程度上消灭魏军有生力量,孔明制定了围城打援的作战计划。先佯攻祁山,待敌援军齐出后,再通过运动战加以歼灭的具体战术安排。为此,孔明首先集中蜀军全部兵力于祁山,制造出蜀军进逼祁山强大声势,待吸引出魏将司马懿率大军来救后,命王平率小部分兵力屯祁山南侧,继续保持对祁山方面施加军事压力。然后集中本部其他兵力迅速把主战场由祁山转向上邽,先一口吃掉了屯于上邽的费曜部四千精锐魏军,并乘胜大收上邽小麦以做军粮。当司马懿率兵星夜兼程地向西增援时,蜀军早已在上邽东对魏军严阵以待了。两军相遇,司马却敛兵依险,不与蜀军作战。孔明便引兵撤退,希望能在运动中寻机将其歼灭。如此这般相持至五月,司马懿终于下令出击,使张郃攻王平于祁山南屯,自己率主力进攻诸葛亮本部。诸葛亮令魏延。吴班、高翔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懿大败回营。祁山南屯方面,蜀将王平守备得法,张郃进攻不克,亦回军。六月,蜀军终因运粮不继而退军,在撤退途中,又设计射杀了魏大将张郃。蜀军第五次北伐,亮出斜谷北攻曹魏。战役初期,蜀军力求占据五丈原和北原,目的就是控制住渭水,以期切断关中与陇右的水上通道。为此,孔明先大张旗鼓地调兵西行,欲令魏将认为蜀军要攻打魏军西部阵地,然后乘夜掉头东击阳遂。此等声西击东之战略,虽老毛的经典战例“四渡赤水”,亦莫过于此。虽终为魏将郭淮所阻,然亦不能以此否定孔明在战略战术运用的多变性。却是未知这位“独具慧眼善晓军机”的军事史家,何以就如此言之凿凿地认定孔明用兵,在战略就是只知其正,未见其奇的?!呜呼!何独薄亮者哉?!
李靖有曰:“凡将正而无奇,则守将也;奇而无正,则斗将也;奇正皆得,国之辅也。”在由孔明指挥的历次北伐战争中,其中既有正面扼地而守的阵地战,又有侧翼机动迂回的运动战;既有戎阵整齐的攻坚战,又有轻军寡粮的奇袭战。纵观孔明一生用兵之举措方略,不仅有正,更多有奇,括有示敌以弱、攻敌不备、避实击虚、佯攻诱敌、引蛇出洞、声西击东等战略思想,而这些作战思想又无一不透露出孔明过人的军事指战素养。至于除王双、诛张郃之类,更是何足道哉?蜀军于强魏与敌,常取攻势。令敌损兵折将,计沮于西,此系无疑者,堪称“国之辅”也。然彼未得成其全功者,正如陈寿所言“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之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曹操,固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也,然与其对敌之二袁、吕布、刘表辈,或奢淫肆欲,征敛无度;或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或轻狡反复,唯利是视,无一人可冠为“人杰”者。是以终为其总御皇机,克成洪业。孔明、孟德,皆命世英杰,然因彼各自天命有归,故所创基业亦不同,此诚“不可以智力争”也,又岂可轻咎孔明之不善兵者哉?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我也谈谈所谓奇正
奇不奇的标准并没有定数,所以历来兵法家不能给奇兵一个准确的概念。
所谓奇兵,一定要在符合“出其不意”这一条件,本方自认为出奇之兵若已在敌人庙算之中,所谓奇兵就变成了正兵,也就失去了奇兵的意义,这就是所谓的“奇正相生(相互转化)”的道理。
既然出其不意是判断奇兵的必要条件,奇、正两兵又是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可以下一个定论,即:若无绝对强大之实力,取胜的方式以奇兵居多。临阵不出奇者多为失败一方。
“大凡用兵,若敌人不误,则我师安能克哉。”李靖之话正好说明了奇兵的重要性。“若敌人不误”即:我军战略战术均在敌人庙算之中。我军出兵也就缺少了判断是否为奇兵的“出其不意”这一关键条件。换而言之,一旦奇兵达不到奇的效果它便转化为正兵,即我军是以正兵与敌人较量而无奇兵可言,所以有“我师安能克”的结果。
真正在军事史上“出奇制胜”的成功战例却比比皆是,只是看有心人能否发掘了。单看三国史:曹操以出奇著称,在可分析的战例中:围魏救赵破黑山、虚张声势千里追击袁术、调动袁绍袭白马斩严良、延津以饵兵诛文丑、官渡之战的霹雳车和奇袭乌巢、围邺打援破袁尚都为出奇制胜。此仅为赤壁之战前曹操以出奇制胜的战例,可见“出奇制胜”历来为兵家重视是因为其在战争中往往成为决定胜败之因素所致。
说诸葛亮不擅长用奇,在其第二次北伐就可以看出。孔明兵行陈仓道在表面上看的确为奇招,可仔细分析,由于曹真先派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诸葛亮之行军路线早为曹真算到,再次北伐已失去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此次北伐的奇兵便转化为正兵。相对诸葛亮而言,曹真布置郝昭、王生扼守陈仓道就成为一支奇兵有效遏制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而第五次北伐中的争北原攻阳遂皆早已被郭淮料到,魏军在蜀军奇兵行动之前就已有应对,这使得蜀军煞费苦心的大动作都没有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同样是奇兵不奇转化为正兵的道理。
无论诸葛亮斩杀王双还是斩杀张合都为战术上的胜利。在总体战略上,诸葛亮五次北伐除第三次北伐获得武都、阴平两个曹魏弃郡外毫无进展,第二、五次北伐甚至在主攻方向上都早为魏方将领算准,可见李震语“观诸葛亮用兵,在战略上均只见其正,不见其奇,则无可辩护者。”并无不妥之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岱

衡山郡王知枢密院事

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Rank: 27
上柱国(正一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31
功绩 2443
帖子 19416
编号 10
注册 2003-8-20
来自 深圳


发表于 2005-8-25 09: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能否“出奇制胜”关键在于对方的应对是否恰当。

从围棋的理论解释,如果双方都应对正确,那么就会旗鼓相当,形成“定式”,这就是所谓的“正招”,今后大家碰到这样的情况下知道这么下就不会错。如果一方不按定式出棋,从道理上讲,只要对方应对正确,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自己吃亏。但是,因为不是定式“正招”,对方很可能应对错误,自己反而可能占大便宜,可以称之为“奇招”。所以正招就是风险低、收益低,四平八稳,但不能指望出现奇迹。相反奇招却是收益高、风险大,有可能取得辉煌的成功,也可能败得很惨。从军事上讲,要做到谋略不被对手摸透,就要时常变化,这也是一种奇,老老实实按照教科书上的规程作战是不会有好效果的。

奇招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对方能否识破,是否应对正确。

历史上历次化腐朽为神奇的“出奇制胜”,都是建立在对手的愚蠢或失误上的。

朝鲜战争前期,志愿军利用了麦克阿瑟的判断失误和对志愿军缺乏了解,连续取得了前几次战役的胜利,但到后来双方都知己知彼了,就难再玩出什么花样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啸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42937
注册 2005-7-12


发表于 2005-8-25 22: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古代杰出的军事家 —— 诸葛亮
作者:朱大渭、梁满仓      转贴自: 《 武侯春秋 • 第十章 • 军事奇才 》
  诸葛亮是军事家吗?回答应当是肯定的。然而事实上,它又成为人们讨论的问题。 《 三国志 》 的作者陈寿写道:“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又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 三国志 • 蜀书 》 卷 5《 诸葛亮传 》 )还有人说:“诸葛亮始出陇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人反应之,若亮速进,则三郡非中国之有也,而亮徐行不进;既而官兵上陇,三郡复,亮无尺寸之功,失此机,何也?”( 《 袁子 》 )还有人说得更不客气,说诸葛亮“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心有策之,则未凡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张俨 《 默记 • 述佐篇 》 )以上三种说法,是我们所见到的最早的怀疑甚至否定诸葛亮军事才能的说法。对诸葛亮军事才能持肯定说法比否定的要早、要多。诸葛亮逝世后,蜀军安然退回汉中。司马懿来到诸葛亮驻军的处所,见到他的营垒布置,称赞说:“天下奇才也!”司马懿是敌方统帅,曾对他的部众说诸葛亮“志大不见机”,( 《 三国志 • 蜀书 》 卷 5《 诸葛亮传 》 )然而当他巡视诸葛亮的营地后却一改常态,其原因就是由于看到诸葛亮治军的规矩法度皆己所不能为,“恍然自失,不觉其言之发也。可以观其真情矣。”( 《 陈亮集 》 卷 36《 孔明 》 下)西晋之后,称赞和肯定诸葛亮军事才能者代不乏人。南朝萧梁末期,陆法和为梁元帝征蜀,走到白帝城,对众人说:“诸葛孔明可谓名将,吾自见之。”唐太宗曾和名将李靖多次讨论军事,后来将讨论集成 《 李卫公问对 》 一书。从这部书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君臣对诸葛亮的军事理论和实践相当重视的。君臣二人所讨论的内容,包括指挥战争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的军事家约有 17 人,如果按提及次数多少排列,大致情况如下:
孙武: 21 问
诸葛亮: 13 问
姜太公: 9 问
曹操: 6 问
司马穰苴: 5 问
李勣: 4 问
管仲: 3 问
吴起: 3 问
韩信: 3 问
作为第一流军事家的唐太宗、李靖对诸葛亮军事理论的重视,不仅表现在所讨论的次数上,也表现在谈话的内容上:唐太宗说:“统兵节制之法真是太深奥了。得其法正则昌,失其法则忘。你为我把历代善于统兵节制的将领及方法都图写出来,我当择其精微者,垂于后世。”李靖说:“臣以前所献上的黄帝、太公二阵图,并 《 司马法 》 、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运用其中一二而获得成功的也很多。只不过懂得军事的史官很少,不能把他们的业绩实录下来。陛下既以下诏,我当奉旨纂述以闻。”宋人陈亮说:“唐朝的李靖,是讲兵法讲得很好的人。我曾经读过 《 问对 》 一书,那里面讲诸葛亮兵法之妙,细微全面。然而对司马懿却只字不提。李靖是个懂兵法的人,他这样做固然有其道理的。”当然,仅仅从历代人肯定还是否定的人多少来判断诸葛亮是否是军事家是远远不够的,她只能说明一部分问题,甚至不能作为说服力很强的根据。中国古代许多可称为军事家的人,或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著称,如孙武;或以善于将兵,战功显赫著称,如韩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孙膑。诸葛亮不是以战功显赫著称的。在 《 三国志 》 和其它现存的史籍中,对诸葛亮军事斗争的记载,没有曹操官渡之战那样详细的记载,没有吕蒙偷袭荆州那样曲折的情节,没有陆逊夷陵之战那样精彩叙述,没有司马懿讨孟达、征辽东那样有声有色。这是因为,诸葛亮亲自统兵打仗的时间比上述诸人要短得多。统观诸葛亮的一生可以看出,从诸葛亮参加刘备集团到刘备白帝城逝世,长达 17 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刘备在统兵征战。赤壁之战,诸葛亮没有随军到前线;赤壁之战后诸葛亮主要是经营荆州,进占益州,诸葛亮只作为援军入蜀;争夺汉中,诸葛亮只是负责“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亲自统兵打仗是在刘备逝世后的 10 年里,主要是南征和北伐。这并不是说诸葛亮在军事活动中无攻可述,刘备在世时,许多军事策略都是诸葛亮参与制定的,尤其在南征和北伐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表现得更加充分。但和军事思想和军事著作比起来,后者表现得更加突出些。诸葛亮一生写了许多军事著作。诸葛亮逝世之后,西晋中书令张华推荐阳平令陈寿编纂 《 诸葛亮集 》 ,其目录至今还保存在 《 三国志 》 里:开府作牧第一权制第二南征第三北出第四算计第五训厉第六综核上第七综核下第八 …… 军令上中下第二十二至二十四等。其中“北出”、“南征”、“计算”、“兵要”、“传运”、“军令上”、“军令中”“军令下”等篇显然是军事著作。这些著作大多虽已亡佚,不过我们从残存在唐宋类书中的片段可以断定这点。例如 《 北堂书钞 》 卷 157《 地篇 》 引 《 诸葛亮集 • 算计 》 说:“今上县之战,更在贼门,战地平如案也。”可见 《 算计 》 一篇是军事著作。再如 《 太平御览 》 卷 708《 服用部 • 簟 》 引诸葛亮 《 转教 》 说:“计一岁运,用蓬旅簟十万具。”可见 《 传运 》 一篇是讲军队后勤运输的。此外,诸葛亮还著有 《 诸葛亮兵法 》 一书。 《 隋书 》 卷 34《 经籍志 》 说:“梁有 《 诸葛亮兵法 》 五卷,亡。”可见这部书在南朝梁萧时还流传于世。清人张澍编 《 诸葛亮集 》 从 《 玉海 》 中辑出诸葛亮与魏角战兵法:如有所甚爱,知有所不足爱,可以用兵矣。故夫善将者,以其所不足爱者,养其所甚爱者。士之不能皆锐,马之不能皆良,器械之不能皆坚固也,处之而已矣。兵之有上中下也,是兵之有三权也。孙膑有言曰:“以君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此兵说也,非马说也。下下之不足以与其上也,吾既知之矣,吾既弃之矣。中之不足以与吾上,下之不足以与吾中,吾不既再胜矣乎?得之多于弃也,吾斯从之矣。彼其上之有三权也。三权也者,以一权而致三者也。管仲曰:“攻坚则瑕者坚,攻瑕则坚者瑕。”呜呼!不从其瑕而攻之,天下皆强敌也。从这段精彩的论述中,我们可以领略诸葛亮兵法的神韵。“宋以来兵家之书,多托于亮。”( 《 四库全书总目 》 卷 100《 子部 • 兵家类存目 》 上。)这种说法是有大量根据的。 《 宋史 • 艺文志 》 著录了诸葛亮兵书多种,如 《 占风云气图 》 一卷, 《 兵书 》 七卷, 《 兵书手诀 》 一卷,都是托名诸葛亮的伪作。郑樵 《 通志 • 艺文略 》 也著录了托名于诸葛亮的 《 将苑 》 、 《 平朝阴符二十四机 》 、 《 六军镜心诀 》 等。尤其是 《 将苑 》 一书,共 50 篇,又称 《 心书 》 、 《 新书 》 。清人张澍说 《 将苑 》 一书在 《 隋书 • 经籍志 》 中已著录,其实此书在宋元以前从未见著录,到明代才被王士骐所编的 《 诸葛亮集 》 所收。清代学者经过细致考辩,断定其为伪作。 《 四库全书总目 • 心书 》 说:“考五十篇内大都窃取孙子书,而附以迂陋之言,至不足道,盖妄人所伪作。”这么多人伪造兵书,托名于诸葛亮,实际上是借诸葛亮之名以传其书,这也反映出诸葛亮的军事思想对后世影响之深。诸葛亮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当之无愧。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得益于家乡齐鲁文化的熏陶。在 《 钟灵毓秀 》 一节中我们曾经说过,齐鲁文化具有博容广纳的特色,兵家是齐鲁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在齐鲁大地上先后出现过姜太公、司马穰苴、孙武、孙膑等著名军事家。受齐鲁文化影响,再加上济世拯民的宏愿,使诸葛亮从小就对兵家的军事思想兴趣极浓。在他的军事论述中,多次提到孙武、孙膑、司马穰苴、吴起等著名军事家及其谋略,可见他对兵书研究之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慕容燕然
(逍遥游)

芮国公主谏议大夫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车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725
帖子 7330
编号 1616
注册 2004-6-4
来自
家族 慕容世家


《李卫公问对》按提及次数多少排列来断定谁为军事家毫无意义。
孙武: 21 问
诸葛亮: 13 问
姜太公: 9 问
曹操: 6 问
司马穰苴: 5 问
李勣: 4 问
管仲: 3 问
吴起: 3 问
韩信: 3 问
以战例分析李勣无疑是这几个人中的NO.1,可是只有4问。管夷吾的军事能力在中国历史上排不上号但也有三问,与吴起韩信并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赵哪个云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征东将军
功绩 56
帖子 5584
编号 731
注册 2003-9-12


呵呵~~
诚如马岱所言
就以众人所推崇的官渡之战为例
曹操的偷袭行动确是一奇,但袁绍的反击何尝不也是一奇???

虽然历史不允许假设,但我们还是可以想象一下,要是袁绍当时采取了张合等人的意见,结果会怎么样??

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下,张合的主张可以说是正计,属于一般的正常应对方法,既然屯粮地被袭,当然就是全力救此重地,只要乌巢不失,再打下去还是他袁绍赢,只要拖都可以拖垮曹操了,因为他是占尽优势的~~此计可言十全无虞!

而袁绍与其他的人主张呢??按袁绍的方法,主袭曹操大营,以次要兵力救乌巢。他是想趁曹操大营兵力减少的机会一举攻下,且以救兵前后夹攻曹操的偷袭部队。如果成功的话,重则生擒曹操,一举灭曹;轻则击溃官渡曹军,进围许昌~~这计与正常思维不同,可以称为奇计,成则完胜,负则~~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大家都是用奇,可结果上却完全不一样!!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奇的使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时机的把握,并不是说什么时候‘奇’都是好的!!

YY一下,如果当时袁绍攻下了曹操大营,而援军也与淳于琼前后夹击,击败曹操偷袭的话,后世会怎么评论?估计就会说愚蠢的曹操在不适当的时候做了不适当的行动,而被袁绍聪明地抓住机会,用计一举歼灭了吧??

只可惜老天眷顾的是曹操而不是袁绍,所以曹操才在官渡成就了他的英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飞龙啸天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42937
注册 2005-7-12


发表于 2005-8-26 10: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中国古代许多可称为军事家的人,或以军事理论和军事著作著称,如孙武;或以善于将兵,战功显赫著称,如韩信;或二者兼而有之,如孙膑。诸葛亮不是以战功显赫著称的。"
军事家的定义不仅仅是战功显赫,如果只论战功,孙武也不知道排多少位去了,可是如果他不是第一,谁敢称第一?



这个帖子的原文肯定不是在做排名的事情,因为唐太宗和李靖本身也不在做这件事情,他们只是在谈论军事理论有哪些可以供他们借鉴的地方,如果真要做个排名,第二的位置非吴起莫属,和孙武并称孙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冰祁步

长平郡主
鸿胪少卿
荆湖路经略使
★★

Rank: 24Rank: 24Rank: 24
柱国(正二品)
组别 佩剑公主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3
功绩 2717
帖子 6735
编号 121
注册 2004-9-25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5-8-26 14: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明先生的出兵北伐
还是以稳扎稳打为主
并没有多少出奇制胜的地方
因为不到关键时刻一般是意愿范险
尤其是对于那些生来谨慎的人来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菠菜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功绩 2
帖子 236
编号 46372
注册 2005-8-22


发表于 2005-8-26 20: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以少打多,以弱打强,本就需要出奇制胜,而偏偏孔明太谨慎,不敢用奇……

比如第一次北伐,曹魏关中空虚,朝野恐惧,陇右三郡叛,若采纳魏延之策,直指长安,拥有关中,则天下震动,中原人士旋踵西归,吴人拼力北进,强弱便 可易位。只可惜孔明过于谨慎,虑多决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檀道济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偏将军
功绩 4
帖子 354
编号 47045
注册 2005-8-28
来自 河北邯郸


发表于 2005-8-28 13: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蜀中人丁稀少,诸葛亮拼尽全力才打造了一只十万人的部队,他当然要小心使用,不能有一点损失。魏延要用五千人,与他异道会于潼关,这是想把所有权力抓在手中的诸葛亮所不能忍受的。本来领军北伐是另一个顾命大臣,尚书令、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的李严的事,诸葛亮整垮了李严,把军政大权全抓在自己的手中,他绝对不会允许有另一个独立的军事力量存在。诸葛亮确实谨慎,不过不是对军事战争上的谨慎,而是对权力、政治斗争的谨慎。他处心积虑地架空刘禅,做了蜀国的无冕之王,在他死后,刘禅废除了丞相制,把军政大权全抓在自己的手里,任用自己的心腹(陈祗、黄皓等),这才逐步毁掉了诸葛亮的成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5-8-29 19: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要是曹操总在考虑大营被攻破怎么办?偷袭乌巢被敌人前后夹击怎么办?那就永远不会有著名的官渡之战,也就没有了军事家曹操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19:5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75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