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纪念汉丞相诸葛亮
性别:未知-离线 policema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8
编号 24223
注册 2004-11-13


发表于 2005-11-30 14: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孔明不是神明,没有理由要求他事事都能洞察先机,万无一失。就他思想、情操、行为,足以光照千秋。而他的失误虽既有其主观和客观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历史的局限性,时代和人性的共有弱点造成的,非但是那个时期的人不能克服的,甚至某些因素,当代人也不能摆脱。所以才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正是如此我们才会说“瑕不掩瑜”。借陆游的话讲“千秋谁堪伯仲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5-12-2 00: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人生得意须尽欢于2005-11-03, 1:49:59发表
  嗯,楼主写得不错,全面,隆中对,是诸葛还没有出仕刘备为他定下的规划,很具有潜在价值,但是战场瞬息万变,一味坚持自已的想法是最愚蠢的
本人对诸葛的智是十分偑服,但对他的做为略有微词,他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留下来的却是蜀汉的灭亡,虽然是最大的功臣但同时也是最大的罪臣。

是啊,没能统一天下本身就是罪过啊!因为我们的刘大目标是统一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银铠白马赵子龙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1
编号 59868
注册 2006-2-13


发表于 2006-2-28 19: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隆中对的战略价值的确很大,这是不可否认的,但天下大势随时都有可能会变,所以完全按这个来是不大可能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赤炎天尊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59396
注册 2006-2-8


发表于 2006-3-1 14:3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好文!有一点不明,“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

此句中把诸葛比做万古云霄一羽毛,当然是褒义,何解??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云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7
帖子 694
编号 51271
注册 2005-10-16


发表于 2006-3-1 15: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题目化自杜甫的唐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取自羽毛洁白无瑕,不染凡尘之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conant456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8
编号 53271
注册 2005-11-16


发表于 2006-3-31 01: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了好久,总算全看完了。偶对武侯的钦佩更是有增无减,首先支持的说!
关于孔明对孙权的态度,偶一直以为诸葛实在也的确是个谨慎的人,既然能想到三分荆洲,肯定还是担心过东吴的问题的。假如后期确实也是默许云长北伐,那为什么不能调配一些部署或者采取些外交手段,加强荆洲对东吴的防备呢?难道是担心关公会有啥想法(老子一出来就派人抢偶的位置!呵呵,开玩笑的说,不要砸偶)?谨慎了一辈子,就这么疏忽一下,最后丢了荆州,真是可惜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whero

Rank: 4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4
编号 46438
注册 2005-8-23


发表于 2006-3-31 16: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其实我认为隆中对的BUG只有一个,就是12楼的第二条!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杨过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0
编号 61483
注册 2006-3-6


发表于 2006-4-3 08: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吴国和蜀国,北魏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要的是割据而后2者要的是统一,不在一个层次上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xy1234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68665
注册 2006-5-13


发表于 2006-5-19 1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六翼堕天使 于 2005-8-21 13:49 发表
那隆中队的缺陷是什么啊,楼主还是没有说清楚

还有一点:
  荆州从地理位置上就是一个“易攻难守”的地方,一旦魏和吴来攻击,益州不能很快的发兵援救,而荆州自身也不能进行有效的防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19 12: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谁料的到孙权会那么蠢呢。相对来说最无望统一天下也最不努力去进取的,当然是守户犬孙先生。这么一个第3方割据角色,注重维持曹刘间的势力均衡就最正常不过了。谁猜的到他会去帮最强的曹操呢?平时看他也不是那么蠢,一时忘记插IQ卡了吧。

怪诸葛把孙权想的太聪明了吧,这也有罪?

[ 本帖最后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19 12:51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klause
(棋博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西将军
好贴 4
功绩 150
帖子 3927
编号 51109
注册 2005-10-13
来自 未名之滨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6-5-20 12: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德才兼备者方为人杰比如诸葛亮
,有德无才者是愚人,有才无德者是小人,曾文正对此有精辟的见解。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5-20 14: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锦官城门吏 于 2006-5-19 12:49 发表
谁料的到孙权会那么蠢呢。相对来说最无望统一天下也最不努力去进取的,当然是守户犬孙先生。这么一个第3方割据角色,注重维持曹刘间的势力均衡就最正常不过了。谁猜的到他会去帮最强的曹操呢?平时看他也不是那么 ...

孙权是用发展的眼光在看问题,谁让刘备发展那么快呢.只是觉得动手得还略嫌早了一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锦官城门吏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1
功绩 39
帖子 1490
编号 28964
注册 2004-12-28


发表于 2006-5-20 16: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关2嚣张,孙权整整关2,夺取荆州是合理的,杀关2就属于有毛病犯混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5-20 16:5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杀掉关二,吓跑曹仁,使其焚弃襄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197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53645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8-4-13 18: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诸葛未必真豪杰 (转帖)

标签:  
  

华歆是人,诸葛亮是兽;
华歆是神,诸葛亮是鬼;
华歆是中流砥柱,诸葛亮会孤注一掷;
华歆才是卧龙,诸葛亮只是野狼。
何以见得?《止战疏》pk《出师表》
1、《三国志·魏书》中 《止战疏》 华歆:
    太和中,遣曹真从子午道伐蜀,车驾东幸许昌。
    歆上疏曰:“兵乱以来,过逾二纪。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绍三王之迹。虽有二贼负险延命,苟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将襁负而至。夫兵不得已而用之,故戢而时动。臣诚原陛下先留心於治道,以征伐为后事。且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如闻今年徵役,颇失农桑之业。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二贼之衅,可坐而待也。臣备位宰相,老病日笃,犬马之命将尽,恐不复奉望銮盖,不敢不竭臣子之怀,唯陛下裁察!”
    帝报曰:“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贼凭恃山川,二祖劳於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之哉!诸将以为不一探取,无由自弊,是以观兵以闚其衅。若天时未至,周武还师,乃前事之鉴,朕敬不忘所戒。”时秋大雨,诏真引军还。
2、《出师表》诸葛亮 :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197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53645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8-4-13 18: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结论:(胡觉照的话)   
   
1、在《止战疏》中,华歆认为:“战争是在不得已时才发动的,不可以轻启战端,要等待时机的成熟。”(原文为:“夫兵,不得已而为之,故戢而时动。”)戢是收藏、收殓、止息不用,时是偶尔。华歆深谙战争的习性特点,认识到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和满足民众愿望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三国鼎立、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背景下,于民休养生息,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自曹丕、刘备、孙权相继称帝后,虽国有大小贫富强弱之分,然分裂局面已经形成,战局也相对地稳定下来,这同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已很不一样,即令是拥有中国整个富饶的北方区域,有近五倍于西蜀人口的曹魏,一时也不可能取得胜利。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华歆才有“戢而时动”的主张。

   
诸葛亮不同。《出师表》对战争的两面性缺乏认识,对魏蜀双方力量悬殊缺乏了解,对民众厌战苦战希望休养生息的强烈愿望缺乏体察,惟因刘备曾“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所以要报恩于刘禅。在这里,诸葛亮置西蜀九十四万民众(已少得可怜)利益于不顾,视刘氏集团的利益为至高无上的利益,并以发动战争北伐中原作为回报,不仅表现了愚忠,而且无自知之明!
    相比较,《止战疏》通达明晓,《出师表》愚昧癫狂。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197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53645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8-4-13 18:1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2、一场战争的胜负,说到底,是国力民心的较量。《止战疏》中,华歆认识到三国鼎立局面业已形成,弱小者虽然进攻无力,但退守尚可自保的局势,极力主张积蓄国力,收揽民心,希望曹睿恤民情做个明君,并提出了明君的具体目标:“陛下以圣德当成康之隆,宜弘一代之治,治二王之业。”即以周成王、周康王作为榜样,先治理好曹操、曹丕留下的基业,成就一个太平盛世。同时提出了当前任务,亦即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天下幸甚。”在这里,华歆提出了明君的目标,提出了政府的任务。二者虽然有差别,其实质完全一致,即无论是战争时期抑或是和平时期,政府都要把发展经济、解决民众的衣食作为当务之急。因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没有了民众,就没有国家,也就没有统治者,以至于皇帝!它强烈地反映了华歆民本思想和止戈为武的战争观。
   
《出师表》将目标确定为“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确定的目标有三个错误。其一,兴复汉室已成为虚妄,继公元220年曹丕称帝,221年刘备称帝,222年孙权称帝后,汉室已不复存在,失去君主宝座的汉献帝刘协,已做了曹魏的山阳公。西蜀刘氏虽然还自称汉室,但是此汉非彼汉,除了一块旧招牌未更换之外,不为蜀地之外所有人认可。刘禅虽无能之极,也不会让出江山给刘协。诸葛亮谙熟经、史、子、集,对夏商周秦汉兴起、衰落和灭亡的历史了然于胸,亦能领悟到新兴力量替代腐朽王朝的必然规律,制定《隆中对》的时候,诸葛亮将刘备的终极目标确定为做一个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像他们匡扶周室那样去匡扶汉室。这时的认识已经落伍,刘备正式称帝时,已经放弃了兴复汉室的目标。而在七年之后,还奢望汉室复兴,已经十分陈腐了。惟有德者居之的天下,哪能始终都姓刘?其二,刘禅政治军事集团没有统一中国的能力。荆州丧失,夷陵失败后,蜀汉政权大伤元气,更丧失了进军中原的桥头堡。战争胜负虽同统帅的才能有直接关系,说到底,它是财力、物力、人力、人心的较量。当时魏国人口四百四十三万,西蜀仅九十四万,力量悬殊注定了北伐必然失败的命运。注定失败的战争制约了军心士气,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亲自率领数万主力攻打陈仓(宝鸡),陈仓守军郝昭部仅千余人,攻打了二十多天,各种攻战办法全都使用,依然拿不下一座孤城,由此可见蜀军士气之低落。其三,观察诸葛亮之世,担任丞相十二年中,从不曾将发展社会生产作为要务,而以战争为主题,以至相府都搬迁到汉中勉县(今勉县西边半公里处的武侯祠)。这不仅把西蜀民众绑上了战车,而没有人力物力支撑的战车,也只是一架纸糊的战车,穷兵黩武的结果,只能加速民穷财尽和国破家人亡。五出祁山无功而返,虽然每次都有客观的具体原因,究其实质,都因为匮乏,即人才匮乏、粮食匮乏、军用物资匮乏,统帅的雄心也匮乏疲惫得游丝断裂。全都匮乏的根本原因是好战!
一些人认为:西蜀已到了危急存亡关头,诸葛亮是用主动出击以求挽救西蜀政权。姑且不说此论缺乏依据支持,退一万步说,此理论能够成立,那也是饮鸩止渴。略有军事常识的人都能知道,战术上有短促突击,即处于防守的一方为改变被动挨打的处境,会采取短促突击挽救暂时的危局,拖延时间等待援军;或者在撤退之前,出奇兵短促突击以转移敌方视线,从而使突围获得成功。在战略上,弱小一方不宜于主动开战,战衅一启,主动者处于战争的客位,必须动员远较对方为多的兵力、人力和物力。更何况,千里行军,粮草器械和伤员转输所需要军工须数倍于作战部队,弱小的国力不堪承受如此浩大的负担。主动出击,必然造成国力的巨大消耗,一旦敌方全线进攻,虚乏的弱小之国将何以应对?所以,在形势相对稳定时,理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会采取守势,养精蓄锐以培养国力,静等时局和敌方内部发生变化。不能为则不为,不可乘则不乘。在不知彼、不知己、又不知总局势的状况下强行出兵,受到接二连三的失败教训又不肯接受,而依然一意孤行,只能以穷兵黩武来概括。当然,这是一个十分挖苦的字眼,如果还有较为贴切温和或较为贴切褒赞的字眼,我肯定早就换过了。
    相比较,《止战疏》冷静理智,《出师表》浮躁张扬。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因苏阿
(热那亚来人)

★★★★

Rank: 9Rank: 9Rank: 9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游戏人生区)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功绩 107
帖子 2180
编号 117698
注册 2007-3-7
来自 博卡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8-4-13 18:1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华歆的表文是不错,但是还是秦桧的更好

转载:
秦桧 PK 诸葛亮, 明相的对决,意外的结局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二二○:
    
    秦桧《遗表》曰:‘死生夜旦之常,难逃大数命义。臣子之戒,敢竭愚衷。属馀息之将辞。恋清时而何及?伏念臣早缘末学,奋自书生。当见危致命之秋,守策名委质之分。画疆之遣,元枢飞掩。报之符存赵之陈,具寮奉惩断之指。仓皇皇奔走从君,衣冠不变于中华,觐会自依于常度。虽历九死其未悔,犹冀一言而可兴。草徽庙之二策,身居营窟,心在周行。洎浮海以言旋,举同朝而趣异。下石而挤者纷至,奉身而退者累年。荷上圣之深知,排群疑而复用。延登右揆,峻陟维垣。专秉任于钧衡,奉畴咨于帷幄。入而告后,玉音常许。其无心出则称君,舆论共推于得体。上遵成算,复建中兴,惟聪明睿智之绝伦,因古昔帝王之未有。挺身死难,救民于仗节之初;修睦休兵;寻盟于奏峨眉山之后。是谓乐天,以保天下继代,以率功名居然。甯亲以甯神,盈城而盈野。德之厚也,臣何力焉?臣感陛下推心委用之诚,进期毕命;睹陛下求治焦劳之切,退欲忘身。但知方疾以尽公,不敢辞难而避事。仰勤宸注,亲屈帝尊训词矜恻于孱躯,天步迈临于寝室。戴恩慈之俯逮,徒感咽以何言。顾愚臣知遇之若斯,虽举族捐糜而曷报。而臣上负乾坤之造,莫知药石之功,病在膏盲,命垂晷刻。阙廷注想,难瞻穆穆之光;黾鼎妥安,尚抱拳拳之恨。念吁天而靡逮,忍将死以犹言。文虽不伦,义或有取。伏望皇帝陛下,惟新盛德,谨保清躬,万寿无疆。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吨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诸葛亮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於内,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於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德),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讬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於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原陛下讬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讬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待亡,孰与伐之?是故讬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得偏全於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於西,又务於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计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於南阳,险於乌巢,危於祁连,逼於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馀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馀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前出师表》是诸葛亮北伐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后出师表》并非出自诸葛亮之手。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汉晋春秋》的说法,《后出师表》并没有收录《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于东吴张俨的默记。《后出师表》内容与正史也有出入,如“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即与《三国志》记载的赵云卒年(建兴九年,229年)不合。
  
  也就是说,如同明朝人伪造“满江红”包装岳飞一样,在岳飞子孙编篡的岳飞家集10卷中,没有收录满江红,后人也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名加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文集》中也没有《后出师表》。当然,出于种种原因,关于岳飞和诸葛亮的惊世文才的谎言,依旧会当成“真实的历史”流传下去。
从文采上看,秦桧明显的强于诸葛亮,秦桧《遗表》才是真正的为了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刻地表现了秦桧对国家的忠心耿耿。就算把《后出师表》当成诸葛亮的,秦桧的《遗表》也丝毫不亚于诸葛亮。 南宋谢枋得《文章轨范》引用安子顺之说:“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这里把“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还成“读秦桧《遗表》不哭者不忠”,同样适合。

  从对皇帝的态度看,秦桧《遗表》虚怀若谷,而诸葛亮的出师表却一副高高在上的权臣嘴脸,要知道,诸葛亮的出师表是写给当时的皇帝阿斗的,可是,出师表通篇都在吹嘘诸葛亮自己的功绩,吹嘘先主刘备如何对他重用和依靠,一个字也不提现任皇帝阿斗。意思是说,我诸葛亮很强,非常的强,你阿斗一个小屁孩只有点头听我的份,而当时一些蜀汉大臣是反对诸葛亮的穷兵黩武的,阿斗听了觉得有道理,可诸葛亮却拿刘备来压阿斗,阿斗真的好可怜阿。
最重要的是内容,光煽情没什么用,只能欺骗少男少女。
  
  诸葛亮的《出师表》,归结起来就一个字,“打”,孔明五次北伐,五次败北,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终结。不仅诸葛亮自己要打,还让自己的弟子姜维继续北伐,结果,导致蜀国被灭,同时,成就了司马懿的美名,之后,司马家族最后夺得政权,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
  
  曹魏和蜀汉的实力对比如何呢?
  诸葛亮后半生缺乏对蜀汉实力与环境的自知之明,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已不存在,三国中蜀汉最弱。失荆州及刘备死后,蜀国由盛转衰,统一天下已不可能。首先,蜀魏百姓均已厌战。长年战争难得一时平静,而诸葛亮却要连年北伐。诸葛亮好友崔州平也曾指出“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其次, 对手十分强大。仅以一对手司马懿为例,诸葛亮自知有了司马懿,出师必不利,故听说曹睿封了司马懿后大惊:“必为蜀中之大患。”后听说司马懿被罢官又大喜。司马懿被封为平西大将军后,诸葛亮则“顿失跌足,不知所措”。 宋朝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 诸葛亮朋友司马徽也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秦桧《遗表》的内容就是一个“和”字,《遗表》曰:“行奉东朝之养五兵,不试永居北极之尊。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以治乱为著黾,以贤才为羽翼,事有未形而宜戒,言或逆耳而可从,缓刑乃得众之方,训本乃富民之术。虽渊衷之素定,在愚虑之实深。凡此数端,愿留圣念臣形留神往,泪尽辞穷。忧国有心,敢忘城□之策;报君无路,尚怀结草之忠。”。
  
  秦桧的“益坚邻国之欢盟”对不对呢?无论从当时和整个宋朝300年历史上看,秦桧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可以说,北宋和南宋都亡于战,而非亡于和。北宋的灭亡是因为其和金国结盟攻打辽国,但却被穷途末路的辽国两次击败,不仅如此,不自量力的软弱北宋竟然接纳辽国的叛将,给金国进攻北宋提供了接口,后果可想而知,金国可以打败强大的辽国,北宋更不在话下,北宋灭亡。
  
  南宋的灭亡也是因为“战”而非“和”。当时的蒙古并没有消灭南宋的意思,只想把南宋如朝鲜一样当成一个附属国。但是,愚昧的南宋竟然囚禁蒙古的使臣,后来, 蒙古两次来南宋讲和的使臣更是被南宋狂热的爱国者半路杀死,蒙古震怒,南宋灭亡。
  
  假如南宋听从秦桧的“益坚邻国之欢盟”,南宋就会继续存在,后来元朝因天灾而要灭亡时,南宋就有机会从新一统中国,而不是后来万恶的明朝摧残中国200余年,明朝的抑商和禁海政策,让宋元两朝建立的福建泉州这个世界第一港口城市没落。明朝后期在搞八股文和文字狱,而西方在文艺复兴。如果宋朝代替元朝,中国当有机会学到世界最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因为宋朝要开放的多。 


  宋朝不但屡败于辽金,连刚从宋朝分裂出的西夏也打不过。为什么宋朝屡战屡败?这是因为宋朝开过皇帝是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篡位上去的,而且,唐朝灭亡于军阀割据,五代十国时期,各种篡位的事情更多。为了保住赵家天下,宋太祖定下了重文轻武的国策,严格限制武将的权力,文人甚至太监来执掌兵权,导致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此外,宋朝的士兵素质也很差,为了防止内乱,宋朝把无业人员买断成兵,造成宋朝士兵从开朝的几十万,到后来的上百万。还有,宋朝缺乏古代战争的“坦克”战马。这些因素加起来,就是宋朝战无不败的根源。秦桧看准了这些,才有“益坚邻国之欢盟”的建议。
总结起来,秦桧《遗表》完全正确,吸纳贤才,养兵备战,搞好外交。而诸葛亮的出师表却是彻底的错误,除了吹捧自己,就是给自己的穷兵黩武找理由。南宋因为没听秦桧的话而灭亡,蜀汉因为诸葛亮和他弟子的穷兵黩武而灭亡。
  
  但是,人们对秦桧和诸葛亮的评价完全相反,世界上最恶毒的语言都给了秦桧,而且自明朝起一跪数百年。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历史上,一说到诸葛亮,有最美的赞歌,才华横溢、机智过人、忠心敬业、鞠躬尽瘁,等等。
  
  为什么是这样惊人的差别呢?个人认为是汉武帝的独尊儒家,儒家成了国教。蜀汉和宋朝成了当时正统的代表,也就是儒家的代表。令人尴尬的是,这两个儒教代表都失败了,这怎么行?儒家有办法,春秋笔法不够,就篡改历史,于是乎,孔明成了神,岳飞成了神,秦桧夫妇跪下去,而且,秦桧夫妇依旧会跪下去,因为,我们现在要振兴国学,也就是儒学,儒家神圣的光环要继续照亮中国,秦桧只有继续跪下去。。。

最后,以网上流传的文学作品"年终考古大发现:秦桧政治遗嘱出土,预见身后骂名 严责空言误国 敦嘱子孙避祸" 结尾:秦桧在遗嘱中激烈指责中国知识分子(士大夫)空言误国,“不知兵而好言兵事、不知国而好言国事”,以为慷慨激昂就能救国救民,更以为说过就等于做过了。自己不挑担子,还好以大帽子压人,政府只要提出一韬光养晦,就会被指卖国;只要一与金国议和,就会被指媚外,而战争需要大量积累,需要“暂息兵戈勤稼穑”与民生息。秦桧说自己不得不以强势压下这种言论,断了不少空谈者的仕途和财路,但“开罪言路罪在身后”,国事艰难又难免挂一漏万,身后的名声是不可指望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197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53645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8-4-13 18:1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3、对作战时机的选择,历来受政治家、军事家重视,在对双方国力、军力、物力、人心进行仔细比较,对邻国及地理、天候因素通盘筹算后,才能做出最后的决断。谁把握了社会运动的脉搏,善于捕捉瞬息万变的机遇,谁才拥有主动权。
   
《止战疏》认为:“陛下先留心于治道,以征战为后事。二贼之衅,可尘而待也。”关键需要曹魏政权“圣化日跻,远人怀德”。如果能这样,“天下百姓将襁负而至”。这席话申明了以下主张:一、把治国放在首位,讨伐放在第二位,不能本末倒置。二、治国的核心是民众的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国人欢迎,东吴、西蜀的民众也会拖儿带女地前来投奔。三、统一中国的大业当然要完成,但是欲速则不达,需要静待时机,时机一旦成熟,则可传檄而定天下。从谋略上讲,这是世事练达的老谋深算,今天看来,也让人拍案叫绝。在申述主张的同时,华歆对曹睿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闻今年征役,颇失农桑之业……”这一批评,尖锐而中肯,既是出于对民众的关怀爱护,也是为了保护社会生产力,从而保证国家的强大繁荣,为以后统一国家的战争做了准备。

   
《出师表》对当时的西蜀形势虽有清醒认识,即:“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形势的危急看出来了,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得“天府之国”人力物力匮乏,军力疲弊而导致西蜀政权到了危急存亡的关头?不奇怪,穷兵黩武的结果!公元199年,关羽破坏孙刘联合战线,在魏、吴夹攻下输得精光,以至连性命也丢了。这一仗,不仅使准备经年的器械粮食全部资敌,而且,还有更甚者,荆州三郡即南郡、零陵、武陵全部丢失,从而丢失了沿江而下出师中原的桥头堡。刘备在极不理智的状态下倾巢而出,企图上演一出“大报仇”,结果又被陆逊一把火烧得狼奔豕突,刘备也在气愤与羞愧交加中一命呜呼于白帝城。这时,军令、政令集于一身的诸葛亮,本该在元气尽丧的情况下改弦更张,于民休养生息,以图后举。然而,他仍未醒悟,在南方稍事平定之后,又贸然率兵北伐,去进行一场毫无胜利希望的战争,它无异于自我消耗、自我毁灭。

    相比较,《止战疏》审时度势,应付从容;《出师表》举措失据,气急败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197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53645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8-4-13 18:1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4、虑事深远的军事家,往往有几套方案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军事势态。正确的预见是决定战事发动以及战争中间进行战略调整的依据,没有不顾及战争结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拥有北方十余省份的泱泱魏国,《止战疏》尚有贸然出兵作战,则“千里运粮,非用兵之利;越险深入,无独克之功”的顾虑。曹睿在看《止战疏》时,也感慨道:“两位先祖(指曹操、曹丕)为消灭西蜀、东吴两个政权毕生操劳,尚且没有收复,我哪敢说自己比先祖的才能高,就一定能使他们灭亡吗?”(原文为:“二祖劳于前世,犹不克平,朕岂敢自多,谓必灭亡哉?”)显然,这一对君臣特别是华歆对战争结果判断是正确的。正是这一正确的判断,才有《止战疏》的产生和曹睿的退兵决定。

   
《出师表》对北伐的结果,虽没有做出正面阐述,但在“不效,则治臣之罪”的字里行间中,都表露了踌躇满志和必胜把握。问题是,他对战争结局的预测,并不是理性分析的结果,而是带着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是侥幸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时的踊跃表态,是对敌我双方实力的漠视!以小击大,以弱击强,取得胜利的战例虽然自古很多,究其原因,都十分特殊:一、较小的新兴力量战胜貌似强大的腐朽力量。二、形势混乱中,较小一方依靠军事家奇谋突袭成功;这还得有附加条件,即所谓的大国也很小,没有较稳定的战略后方作更多回旋。三、众志成城的保卫战。四、貌似强大的一方骄傲轻敌,在准备不足时贸然地发动进攻。除此而外,别无其他。诸葛亮北伐时候,面对的是国力强于西蜀数倍的曹魏,人力、物力、财力都不能相比,益州已民穷国困。只是因为严刑峻法,怨声才不载于道路,但民心的丧失已没有疑义。鼎立的形势已处于相对稳定,突袭成功的机会不复存在。更何况,曹魏有偌大的稳定后方作回旋,诸葛亮即令一时在凉州得手,也不可能加以巩固,曹魏必然要奋力抢夺。
凉州殊异于汉中,刘备夺得汉中后,秦岭成了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即令曹操亲率大兵来抢夺,也无能为力。反观凉州,秦岭和陇上则成了西蜀北伐的巨大障碍,对曹魏而言,防守则容易得多。西蜀政权在夹缝中勉强生存,形势已岌岌可危,在四个特殊条件均已丧失的情况下,要坚持北伐,无异于以卵击石,失败自是不可避免的结局。在四出祁山连连受挫后,诸葛亮已流露出了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的蛮干情绪。既是蛮干,当然不可能成功。第五次出师的目的十分特殊,这在后边另有交待。

   
有人常以楚汉相争时,刘邦仅凭汉中这一弹丸之地,终于打败了拥有全国人力物力支持的项羽相比,这是非常形式、非常机械浮浅的类比。严格地说,项羽并不是农民起义军领袖,而是立场没有改变的楚国贵族,他代表了六国贵族分裂华夏恢复昔日天堂的愿望。亡秦之后,他虽然未对全国土地私有制度进行改造,但分封诸侯却是对郡县制度的反动,自不得人心。结果使得他所控制的区域,成为一盘散沙而难以调动。将秦朝降将章邯等三人分封于陕西以防御刘邦,是用非其人,他们在民众中的口碑,同曾与百姓约法三章的刘邦相比,自成天壤,刘邦在人心上占据了绝对优势。项羽虽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家,但在政治上却是低能儿。低能儿如能听取他人的意见倒还罢了,然而,他是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人物;加之对人才的论资排辈和诿过部下,使得韩信、张良、陈平、英布、彭越等大批难得的社会精英弃他而转投刘邦,即令其亚父范增也在遭怀疑后怏怏而去;相反的,如项伯这样的糊涂虫以至于迹同内奸的人物却盘踞高位。因之,弱势的刘邦集团战胜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就成为必然。
   
三国时期,蜀、魏之间则完全不同,曹丕、曹睿集团是一个蒸蒸日上积极进取的力量,其社会基础十分稳固,和平完成逼宫代汉时,整个魏国几乎不曾发生任何震动就是有力的证据。物移势格,此一时非彼一时,诸葛亮不能与刘邦前后两次涉足于同一水流。

    相比较,《止战疏》深谋远虑,《出师表》智竭气促。

   
一篇仅五百二十九个字的《出师表》,自它公布之日起就脍炙人口,备受推崇,一大批爱国志士也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我激励(其实这里已包含了误会,此名言出自《后出师表》,据考证,《后出师表》为张俨伪作)。这除了诸葛亮久被神化外,当然涉及到评判历史人物的是非标准。

   
《止战疏》与《出师表》不过是两个奏章,自然不会上阵对敌以决雌雄。然而它们却是曹魏和西蜀两个政权的主导思想,对政治走向及其前途命运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曹魏能轻松击溃诸葛亮的五次进犯,并一举消灭西蜀,是在此之前,《止战疏》的主导思想远远优于《出师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j1971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2
编号 53645
注册 2005-11-21


发表于 2008-4-14 13:0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48楼.
至于秦桧, 虽可能在遗表中, 写得很好, 但是其为人不什么怎样, 而至于朝政则更为腐败.
难与华歆 相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古阑修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1
编号 151961
注册 2007-5-4


发表于 2008-4-18 17:0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后面贴文的这几位说诸葛的出师表浮躁,只怕浮躁的是你们那想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心吧?
LZ写得很好,只是在前期把过于把刘备和诸葛亮混为一体了,诸葛亮说的刘备不一定会听,LZ在这里让他们两个人只有一个意见,这是不符合现实的,君臣之间是肯定会有矛盾的.何况诸葛亮在刘备攻成都到称帝到关羽攻襄樊,不过从军师中郎将到军师将军而已,根本不可能左右刘备的意见,连简雍、糜芳之流的官职也要远高于诸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8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9-2-5 11:4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突然惊现胡教授的名文,最喜欢他那个认为猪哥要称帝的言论。而证据更是让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因为猪哥在记载中自称“孤”,就认定猪哥要称帝!很好很强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22 05:2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03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