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四), 雁门、瓦桥关诸战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宋辽二十五年战争述评(四)

一、伐北汉兼阻辽援诸战
二、高梁河之战
三、满城之战
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五、歧沟关之战
六、君子馆之战
七、唐河、徐河诸战
八、裴村诸战
九、遂城望都诸战
十、澶渊之役
十一、总评




四、雁门、瓦桥关诸战

转载请注明: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张建昭

述:

辽景宗耶律贤以满城之败,心有不甘,决计再举。于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辽咸亨二年)三月,首先在西路发动攻势,遣西京大同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咄李,统兵十万人进攻雁门关。辽军的目的是趁宋不备,以新锐之师袭击太原,为其彭城郡王刘继文(北汉主刘崇嫡孙)恢复北汉旧地。

当时宋军在西北边境的驻防军不过五万人,代州刺史杨业在雁门关守军仅有数千。杨业得知辽有大军南犯,于是派人到太原,报请节制西北军事的三交口驻泊兵马都部署潘美发兵为援。

事情到这里出现了两种说法,一种是潘美认为雁门关只能迟滞敌人,而不能长期拒敌,所以要坚守太原,不发救兵。杨业无奈,只好自为守御之计。他命副将守关,自己率领精骑数百,绕自西陉以出敌军之后,到雁门山之北口,突然由北向南突击契丹中军。当时辽军正准备攻关,不防杨业自背后杀至,声势震人,又不知其虚实多寡,因而不敢抗拒而纷纷逃避。杨业望见辽中军旗鼓,知道乘骏马者必是主将,便率众攻击,遂斩其主将萧咄李。之后,杨业会集关上之兵追击辽军,辽军溃散,奔还大同,杨业也没空手,又擒得其都指挥使李重诲而还。雁门大捷,报到太原,潘美起初不信,后来查实,便起了嫉妒之心,因而常上谤书劾奏杨业,而宋太宗不问,将这些谤书给杨业看,杨业十分感动。

另一种说法,是潘美率兵巡边至雁门关,见前辽军声势浩大,命令杨业出西陉击辽军之背,自率主力出辽军正面,两相夹击,大败辽军,斩萧咄李,擒李重诲,获兵器铠仗甚众。

这两种说法争的就是这次战役的主要功劳是谁的问题。而杨业战后因功迁升为云州观察使,说明不论绕道夹击是不是他的计策,他在此战中都是立了大功的。至于潘美在此战中的是否发挥重大作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说法。

雁门的失败使辽主认识到夺取河东故地并不容易,于是派其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为西京大同府留守。然而,辽景宗又得知宋有事于交州(宋太平兴国五年六月,遣孙全兴、侯仁宝等伐交趾),乃集合东京辽阳府、上京临湟府、中京大定府各军,开赴南京析津府,准备趁机亲征南下。

公元980年十月十一日,辽景宗会集诸军,祭旗鼓毕,便行南伐。十三日至南京,直取宋雄州(周世宗收复三关,以瓦桥关为雄州,益津关为霸州,故雄州即瓦桥关)而来。

宋朝方面早在九月初,宋太宗即得谍者报,称辽主将大举南侵,于是大发各地人马出屯关南、镇州、定州准备抵御,并准备亲征;十月十九日下诏发动自京师至雄州民众修治沿途道路及顿舍,以供亲征大军机动之用;二十四日又命侍卫马军都指挥使米信护定州屯兵。

十月二十日,辽景宗至固安(河北今县),以青牛白马祭天地,随即下令各军分别攻宋。二十四日,辽景宗亲督其诸军自固安南进,抵瓦桥关下。瓦桥关为宋雄州治所,位于易水北岸,北距固安百里,西南距莫州三十里,当时的守将为宋雄州刺史张师,其城内守兵不足万人。宋诸军皆在白沟河、大清河南岸,张师赖其声援,故明知辽军不下二十万,其游骑已临城下,仍能下定决心聚兵固守待援。

辽景宗进至白沟河北岸后,见宋军皆在南岸防守,且没有渡河的意思,于是在二十九日以大军围攻瓦桥关。瓦桥关城小而坚固,辽军攻打两天一夜未能攻下。宋在河南各军知瓦桥关被围,渡河袭击辽营,辽节度使萧干、详衮耶律赫德等力战一夜击退宋军。

翌日,辽主加兵攻城,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军攻东面,猛攻一日一夜,宋守军不支,河南诸军新败不敢出援。十一月初三,张师支持不住,率众突围,辽主亲自督阵拦截。耶律休哥率领精骑数百驰入宋军阵中,击斩张师,其军溃乱,复退入城中。

由于宋军在河南随时有可能涉水突袭,辽军除攻关外,也在易水北岸结寨与宋军对峙。十一月初九日正午,耶律休哥集合精骑万余,突然渡水攻击宋军。宋军在关南没有统一指挥,诸军结阵河南为瓦桥关声援,各自都是希图看准机会渡河攻击,以利军功罢了,所以战守之志不坚,阵前未设拒马、未挖壕堑,只用弓弩压阵。而辽军渡水而来,宋军由于不相协调,有放箭的、有愣神的、有准备力战的、有打算逃跑的,心又不齐,又没有统一号令,故而一触即败。不过,宋军阵势比较坚厚,步兵居中,骑兵在两翼,败而不溃,只是且战且退,未及日落,已退至莫州附近,沿途尸横遍野。耶律休哥生擒数将而还,辽景宗大喜迎劳,赐御马、金盏,当着众将的面夸奖道:“卿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何忧宋师不克也!”

宋军退到莫州,都知道此战败,众将都将获重罪,与其获罪而死,不如决一死战。于是诸将商议决定,各整军伍,立誓雪耻。十一月初十日午后,宋军再至易水南岸列阵。第二天早晨,又有辽骑万余渡河攻击,宋军依阵反击,大破辽军,乘胜渡河追击,斩首三千余级而还。

汴京方面,宋太宗知辽军来,决计亲征。十一月初十自汴京出发,十四日至长垣(河南今县),方知初九日关南之败,心中十分恼火,有意驻跸于此而不再前进。傍晚时,又得关南报捷,大喜,详问关南胜败之状,才知道关南诸军没有统一指挥,不相统属,而为敌所败。于是赵光义连夜下诏,以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可节制关南诸军,并决定车驾继续北上。

十七日,辽主得谍者报,知宋太宗自长垣北来,觉得按现在的情况与宋军决战未必有胜算,遂下令大肆掠夺宋边,之后班师回南京,酬耶律休哥之功,封其为“于越”(契丹威望最高之职位)。十九日,宋太宗驻跸大名府,闻辽师已退,便再议收复幽云之事,由于翰林学士李昉谏阻而罢,遂下诏南归。又下令通雄州至莫州漕运,筑大堤以捍水势,同时作为军事上的屏障,遏制辽骑冲突。第二年,又派人疏通关南水道,以巩固防线。赵光义回朝,朝中又有言取幽蓟者,赵光义又有些动了心。左拾遗张齐贤上疏谏阻,主张以内治为先,再次打消了赵光义的念头。

公元981年(宋太平兴国六年,辽乾亨三年),辽主闻宋在边境的河道、城池上大作文章,又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正月,攻易州,被守军击破。后辽主又得知宋在交州战场上失利(侯仁宝战死,宋军无功班师,主将皆斩),便再次准备亲征,而其皇子耶律韩八死,上京又有人叛乱,遂使其南征计划流产。

次年四月,辽主再次南征,分三路攻宋。景宗耶律贤亲自率兵攻满城,其守太尉耶律奚底中流矢而死,统军使耶律善补被宋伏兵围困,枢密使耶律斜轸力救之得免,辽军败绩还师。五月,宋关南都部署崔彦进又击败辽军于唐兴。同月,宋三交行营(总部在太原,潘美为都部署,杨业为部署)破辽兵于雁门,追破其三十六寨。府州折御卿亦败辽兵于新泽寨。辽军碰了一圈钉子,三路出师全部败还。

辽景宗不甘心失败,八月往西京大同府(宋称云州),准备再攻雁门关,车驾还没到西京,便于九月在焦山病死。耶律斜轸受顾命,立景宗长子梁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将国号由“大辽”改回“大契丹”。辽圣宗年仅十二岁,太后萧绰主国政,暂对宋取守势。

评:

辽军自满城失利后,辽景宗亲自执掌军事,对宋发动了数次进攻。但是他的进攻有很大的盲目性,故而均以失利告终,只有瓦桥关之战有较大的胜绩。现逐一置评:

·雁门关之战

辽军以十万众攻打雁门关,尚未攻关即被宋军击溃,首先就说明宋军谍报工作做得不错,能够及时得知辽军动向并先发制人。宋军之所以能够取得大捷,其主要原因,是采取了积极防御,因为消极防御最多只能拒敌于阃外,而积极防御不但能够守土,往往还能够重创敌人。而以一部绕道辽军侧背,两相夹击这一具体战术更是以少胜多的关键,至于出此计者到底是潘美还是杨业则不必深究,可将功劳一并记在三交驻泊行营头上。无论如何,杨业的精骑突袭是此战的重中之重,正是这支奇兵的突然出现,导致了辽军未战先溃。兵法讲究“以正合,以奇胜”,用兵应并用奇正。以正兵与敌对峙,先保不败;“先为不可胜之势以待敌之可胜”,然后“出奇制胜”。

反观辽军之大败,首先是拥众而轻敌,以为宋军势孤,放松了警惕,而敌从突然背后至,心理上没有准备,故一触即溃,人数再多亦是无用。其次也是没有军队排列没有梯次,感觉是一拥而上准备攻关,又没有战略预备队,所以一败就是全军溃败,而没有任何战场外的支援。

雁门关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虽然还不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以少胜多相比,这毕竟也是中国军事史中足可以称道的一次战役。

·瓦桥关之战

瓦桥关城孤立于易水以北,而宋军关南屯兵均在易水以南,并且没有统一指挥,单凭这一点就给辽人以可乘之机。宋军应该说战斗意志还是很坚定的,守城主将张师战死之后关城仍能不失,河南诸军大败之后又能大胜,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宋军之所以开始时屡屡失利,就是因为没有统一指挥,各军不相协调,没有配合。河南诸军被击败后,诸将立誓雪耻,虽然仍没有统一指挥,但可以击败辽人,这就说明了配合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虽然没有统一部署,但众将之间互相商议着制定了比较详细的作战计划,明确了任务和分工,并能够自觉实施,故而转败为胜。而当宋太宗下诏以崔彦进为关南都部署,统一指挥关南诸军时,辽人便知无机可乘,知难而退。

辽军的表现差强人意,只有耶律休哥智勇双全,百骑击斩张师,万骑大败关南诸军,所立军功使诸将汗颜,而又让功于部下,不失为大将之才。辽景宗战后封其为于越,有知人之明,又有赏罚之明,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其他将领的作用。

·满城、唐兴、雁门关、新泽寨诸战

可以说宋军在边境早已戒备森严了,而辽人依旧不识相地来找茬,而又兵力分散四面开花,结果挨个被击败。宋军关南有崔彦进、雁门有杨业、麟府有折御卿,都是当时的名将。尤其折氏一门,从陈桥兵变到靖康之耻,为北宋守了一百六十七年的西北麟府地区,几乎代代出名将,北拒契丹西制党项,是为北宋西北边境的干城。杨业自守雁门起,屡破契丹,是可与汉之飞将军李广比肩的边将之才。崔彦进不但是猛将,同时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将,太祖时期的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几乎每次战役都有他的身影,资望在当时边将中很高,且纯质有胆略,亦是宋朝的得力干将。可以说这四个战场的胜利,体现了当时宋朝边兵的善战,宋军决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

辽景宗自高梁河击败宋军之后总以为宋人软弱可欺,于是就接二连三地遣将或亲征南下,结果多是败还,屡屡受挫而屡屡寻衅,可见其用兵并不高明,充其量不过是游牧民族传统的袭扰战术的规模扩大版。不过他的赏罚政策公允,将士用命,这是他的优点。

宋军捍边屡屡建功,已完全从高梁河之败的阴影中走出,重新建立起了对辽作战信心。而辽景宗之死,幼主即位,母后用事,又使某些宋人感觉到收复燕云的机会来了。

(本篇完稿日期:2005-07-01)

请看下一篇——岐沟关之战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4 14:02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7-1 12: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辽的几次南下都很草率,并没有看到有足够的战略准备,这样的进攻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太大的误差是很难成功的,易水北一战是宋军指挥不统一的结果。而且几场战役不是攻城就是以河为界做战,骑兵的优势并不能发挥。不占地利,草率进军,不能够获得成果也是正常的,但是对辽来说,南下抢掠是一种产业,是经济来源的一种,在没有拿到岁币之前是不能停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1 13: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两种说法争的就是这次战役的主要功劳是谁的问题。而杨业战后因功迁升为云州观察使,说明不论绕道夹击是不是他的计策,他在此战中都是立了大功的。至于潘美在此战中的是否发挥重大作用,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笔者更倾向于后者的说法。

-----------------------------------------------------------------------
我也同意张节度的意见,一手资料长编记载潘美作为指挥官参加了雁门战役,也就是说雁门战役的实际指挥官是潘美,宋史杨业传没有提到潘美,但是查阅潘美传,t太宗纪,也可以看到指挥官实际是潘美。
宋史潘美传记载“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封代国公。”
宋史太宗纪记载“癸巳,代州言宣徽南院使潘美败契丹之师于雁门,杀其驸马侍中萧咄李,获都指挥使李重诲。”
长编记载“癸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敌十万聚众寇雁门令杨业領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多罗生禽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获铠甲革马革马甚众”
宋史,长编,宋会要,是北宋历史第一手资料的三大巨头,宋会要手头还没有,但长编,宋史看来都是支持潘美是雁门战役指挥官说法,长编更是直接了当说杨业绕敌后也是潘美的命令。所以潘美才是雁门战役实际指挥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1 13:4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现在不知道宋会要说法如何,续通没有提到潘美,但续通是2手资料,不能和会要,宋史,长编一手资料并论,如果会要没有证据,那么第一种说法应该基本可以摈弃。至于第一种说法的我以前也没听说过,希望能得到张先生的指教点明一下第一种说法的出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超将军

齐王

Rank: 17Rank: 17
上柱国(正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38
帖子 6538
编号 9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5-7-1 13:4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督监这坑填的满啊,潘美在历史上是功臣,可在《杨家将》里楞是变成潘仁美大奸臣一个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桓大司马
(湘中布衣)

长沙郡公
谏议大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755
帖子 9950
编号 18150
注册 2004-9-21
来自 潭州
家族 泡泡营


发表于 2005-7-1 15: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兵法讲究“以正合,以奇胜”,用兵应并用奇正。以正兵与敌对峙,先保不败;“先为不可胜之势以待敌之可胜”,然后“出奇制胜”。

冲这句话就得顶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苏西坡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仁勇校尉
功绩 2
帖子 199
编号 34082
注册 2005-3-6
来自 天涯海角


发表于 2005-7-1 21: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由于民间传说、小说戏曲的影响,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把雁门关的功劳给杨业,两个人的角色在民间已经定型,完全脸谱化了。

潘美为大宋立的功实际上比杨业要多,但是众口铄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756159于2005-07-01, 13:44:29发表
现在不知道宋会要说法如何,续通没有提到潘美,但续通是2手资料,不能和会要,宋史,长编一手资料并论,如果会要没有证据,那么第一种说法应该基本可以摈弃。至于第一种说法的我以前也没听说过,希望能得到张先生的指教点明一下第一种说法的出处。

第一种说法在众多历史普及类书刊上出现较多,台湾编的《历代战争史》也采用这种说法,但是史料出处我还没找到,手头资料有限,不知《东都事略》和《宋会要》上怎么说。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2 10:0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了还有东都事略查了一下,东都事略潘美传记载也证实了潘美作为指挥官参与了雁门战役,看来所有的一手资料笔记,都证实了潘美才是雁门战役的指挥官,除非我手头没有的宋会要另有说法,否则基本上可以盖棺定论了。
现在网上有大量所谓“真相”“事实”之类的文章但往往却并非真相,而这类文章上来的通病就先是痛扁一下所谓“**演义”,然后写一段所谓真相,而其实自己往往找上一段传说,或者宋史,也不找旁证,真相就破壳而出了,反而给人更大误导。
敬佩张节度的敬业,列出了多种说法,而不是简单的乱下结论,抄书,评论也尽可能客观公允(当然这一点没人可以绝对做到),宋辽战争系列确是精品,翘首期待后边的能快些出来,一饱眼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5-7-3 14: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756159于2005-07-02, 10:07:47发表

敬佩张节度的敬业,列出了多种说法,而不是简单的乱下结论,抄书,评论也尽可能客观公允(当然这一点没人可以绝对做到),宋辽战争系列确是精品,翘首期待后边的能快些出来,一饱眼福。

把多种说法一起列出来,而不加个人评价,这是最省事也是最保险的方法,不会担心受到任何批评和指责。呵呵,有偷懒和逃避嫌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7-3 18:2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接下来就是想欺负孤儿寡母,结果反被孤儿寡母欺负的歧沟关之战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4 20:3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更期待张节度的遂城战役,此战也是值得推敲,我在军事论坛写了[杨家将,羊山,雁门战役略谈]文中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认为此战可能是宋辽最大规模的一场精彩的骑兵大会战。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建昭
(大同太上皇帝)

莱国公
枢密直学士

Rank: 20Rank: 20
资政殿大学士(从一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9
功绩 1649
帖子 10917
编号 1984
注册 2004-8-27
来自 布居壹阁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杨少凡于2005-07-03, 14:00:03发表

QUOTE:
原帖由756159于2005-07-02, 10:07:47发表

敬佩张节度的敬业,列出了多种说法,而不是简单的乱下结论,抄书,评论也尽可能客观公允(当然这一点没人可以绝对做到),宋辽战争系列确是精品,翘首期待后边的能快些出来,一饱眼福。

把多种说法一起列出来,而不加个人评价,这是最省事也是最保险的方法,不会担心受到任何批评和指责。呵呵,有偷懒和逃避嫌疑。

在我自己也不是很确定的情况下就下结论我想是更加不负责任的。况且我在文中已经表态了,“更倾向于后者的说法”,表明这是我自己的看法,别人愿意相信哪个就见仁见智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鲁瞪眼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裨将军
好贴 2
功绩 13
帖子 307
编号 22705
注册 2004-11-6




QUOTE:
原帖由756159于2005-07-04, 20:30:52发表
我更期待张节度的遂城战役,此战也是值得推敲,我在军事论坛写了[杨家将,羊山,雁门战役略谈]文中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认为此战可能是宋辽最大规模的一场精彩的骑兵大会战。

麻烦可否提供该文链接,以便学习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6 23:3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个论坛http://www.fs7711.com/bbs/很不稳定,就干脆贴出来吧,瞪眼兄多加指点,老实说虽然写了三稿,但还是不能完全说服自己,文章主要是李焘对羊山战役(遂城战役)观点的介绍,和我自己的一些看法,并对雁门战役加以澄清
---------------------------------
杨家将的杨延昭可谓家喻户晓的名将,小说杨家将更是脍炙人口的小说,当然小说不是真实的历史,国人比较喜欢批判小说标榜正宗历史的,于是关于杨延昭的真实历史也可以说是满天飞,关于杨延昭的著名战役羊山之战网上也到处都是,偶也看了不少,对于此战基本是这样描述的我摘录一段柏杨的文章"现在该介绍宋王朝啦......中国文化如果有如此灵性,我们不是今天这种局面矣。举一件小事来瞧瞧底牌吧,史书上说,杨业的儿子杨延昭先生,和另外一位同姓不同宗的杨嗣先生,二人在羊山镇,埋伏重兵,大败契丹....."
再摘录一段网上流传的题为[真实的杨家将]一文“咸平四年,辽国又南下进攻,杨延昭在羊山埋伏精兵,自己率领部队与辽军交锋,将辽军引诱在伏击圈,与伏兵一起夹击,辽军大败,阵斩辽国大将。杨延昭因功被加封为莫州团练使。他和当时另外一位边防骁将杨嗣,并称为二杨”
再看看[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一文中的记载“ 咸平四年冬,契丹再发兵寇边,杨延昭与杨嗣共守保州,设伏兵于遂城西北之羊山,待辽军攻城,即以少数骑兵自北诱之,且战且退,至羊山下,伏兵四起,尽歼辽军。杨延昭以此功升任莫州团练使,这就是著名的“羊山之伏”,当地居民为纪念这一胜利,因改羊山为杨山,或曰“藏兵山”。
可以看到对于此战说法基本雷同,那就是二杨特别是杨延昭是羊山战役的主要人物。

近来看了长编,发现李焘先生倒是对此战有些与网上不同的说法,虽然李焘是古人倒是比现代人更为较真。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就此简单谈一下。首先柏杨也好网上的一些文章也好,把杨延昭列为羊山一战主角,当然这是有依据的依据就是宋史杨延昭传,“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宋史纪录“是冬”说的是哪一年冬天呢?是咸平2年,3年,还是4年,我认为如果单从宋史杨延昭传记载来看发生在咸平三年冬,因为在战役记载前有一句“时真宗驻大名“看来应该是真宗在大名的这一年,查阅真宗的纪,那一年应该是咸平三年。李焘查阅了宋的资料也写的是咸平三年冬,但是问题来了,李焘认为从辽方资料看这一年的冬天没有宋辽大规模作战并且宋朝“获其将”的战役,所以认为很可能是宋的方面资料有误,并提出假说一:所谓羊山战役可能发生于咸平2年或三年春而不可能是三年冬,该战可能就是中山战役,此战由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路都排阵使王汉忠指挥,宋史记载“契丹掠中山,汉忠率诸将阵于野,契丹遁,追斩甚众,获其贵将。加殿前副都指挥使,改领保静军节度。”(宋代一些资料把此战也列为咸平3年冬,李焘认为也有问题,此战应该也在2年或三年春)。
然后李焘又接着提出假说二,认为可能是往后退一年。羊山战役发生在咸平4年冬。我查了宋史咸平四年冬天羊山的确有一场大战,不过杨延昭并非主角。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6 23: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也倾向于假说2认为比较合理长编51卷记载吕蒙正上奏说道:“威虜秦翰等聞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756159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100
编号 34743
注册 2005-3-16


发表于 2005-7-7 00: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当然也不排除杨延昭传羊山战役,的确是由杨延昭担当主角,并指挥的独立战役,但咸平2年冬到3年春短短的时间里杨延昭和王汉忠分别俘获敌人高级将领可能性不大,李焘也正是对此提出了质疑,而咸平4年冬羊山2次大战可能性也很小,所以由此看来仅仅二杨参与并指挥了独立的羊山伏击战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是很大。李焘似乎倾向于羊山战役发生在咸平3年春天,有可能和中山战役是一战。但我查阅了宋史,杨延昭传的羊山战役描述的伏击和王汉忠中山战役所描述的敌军不战而逃的作战过程相差太大,倒是和李继宣传描写的咸平四年冬羊山战役相似,所以我认为杨延昭传的羊山战役实际发生于咸平4年冬天可能大一些,而咸平4年冬天的羊山大战,其实就是威虏军之战(遂城之战),证据如下:长编51卷记载吕蒙正对遂城战役(威虏军战役)上奏说道:“威虏秦翰等闻贼在西山勇於先登率兵而出......"与宋史李继宣传羊山战役记载符合,而宋史王显传的遂城战役也和李继宣传的羊山战役发生地点时间非常吻合,所以肯定为一战。
如果以上推测成立那么该战宋军阵容应该大致如下:指挥官王显,副指挥王超,战役参加的有杨嗣,杨延昭,镇、定、高阳关前阵钤辖魏能,秦翰,李继宣,张斌。
当然对于杨延昭传的羊山之战就是遂城之战还有不能解释的地方,那就是杨延昭的团练使是在遂城战役前晋升的,宋史记载这是因为羊山战役,如果是怎样的话就否定了杨延昭传的羊山战役是遂城战役,我考虑可能宋史有误杨延昭晋升可能是因为参加了咸平2年或三年春的中山战役,而后宋史错误的把杨延昭参加的咸平四年的羊山战役提前到了咸平三年冬,把杨延昭参加遂城战役的事迹和中山战役混了起来,认为羊山一战后得到了晋升,而实际应该是中山战役后晋升的,当时真宗恰好在大名,很自然的会给与很大赏赐。

李焘接着又作了大胆假设威虏军战役可能就是张斌的长城口之战宋史记载“甲寅,北面前阵钤辖张斌,与辽师遇于长城口。时积雨,辽人弓用皮弦皆缓湿,斌击败之,渐近界首,辽伏骑大起,而三路统帅未及进,前阵兵少,为辽师所乘,退保威虏军。”而王显传描述“契丹入寇,前军过威虏军。比时方积雨,契丹以皮为弦,湿缓不堪用,显因大破之”很相似,时间也很接近,王显所奏为前阵破敌,张斌也属前阵部队,张斌获胜为十月十六奏捷为十月二十三,何承矩奏捷为二十五,王显奏捷为十一月九,所破敌人番号,杀伤人数都相似,而且李焘认为有资料显示李继宣羊山之战和张斌长城口一战是同一天。
但我认为长城口战役和羊山(遂城,或者威虏军战役)还是两战可能性大,第一从李继宣传描写上看和宋史张斌破敌的描写看两战过程不是很相似,第二辽史记载长城口之战后辽方仍然挺进准备攻击满城,并且认为辽方准备进军满城前击败了宋军,这和张斌的资料乘胜追击,遇敌大队人马伏兵,虽然几乎没有多少损失但还是撤退了相符,而辽军杀黑白羊祭天后继续计划挺进满城(实际没能到达,辽史解释为气候,显然是掩盖了战败的事实)这样势必再次和宋会战,第三长城口位于遂城东北几乎位于边境线上,羊山在西北,虽然很近,但还是有点距离。宋史魏能传也记载“契丹入寇,能当城西,与诸将合战”显示作战方位在西,,而且战线已经不在长城口边境线了,而满城也在遂城西南,很可能宋军为阻击敌军再次会战。而王显战后检讨了自己没能守住边境线也印证了战火已经烧到遂城,显然和张斌一战描述有差异。第四正如李焘指出的,何承矩奏章中所只俘获敌军高级军官2人而王显奏章为15人第五查阅宋人写的[契丹国志]记载“統和十九年冬十月帝遣兵攻宋宋張斌拒於長城口我師不利又與李繼宣戰於山谷敗績”显然也是作为两战处理。此外战绩和战斗时间的巧合,我估计很可能因为两战比较近,而李焘是南宋人,不排除接触的资料本身可能就存在记录上的混淆,张斌的战役很可能只是一次小规模接触战。
看到这里也许有点糊涂了,接下来我归纳综合以上采取可能性比较大的假说二,大致描述一下羊山之战(也就是威虏军战役或者遂城战役)的个人看法,其真实(可能性最大)过程如下。
“咸平四年甲寅,北面前阵钤辖张斌,与辽师遇于长城口。时积雨,辽人弓用皮弦皆缓湿,斌击败之,渐近界首,辽伏骑大起,而三路统帅未及进,前阵兵少,为辽师所乘,退保威虏军。诏高阳三路兵增骑二万为前锋,又命将五人各领骑三千陈于先锋之前,别命莫州都部署桑赞领万人居莫州、顺安军,为奇兵,以备邀击,北平寨部署荆领嗣万人以断西山之路。”宋廷间谍没有侦察到契丹动向,实际契丹再次入寇,前军过威虏军向满城挺进王显奉命出击当时接到得命令是“奉诏令于近边布阵,及应援北平控扼之路”但是契丹军行动迅速结果“敌骑已越亭障”王显被迫进行野战宋国的前阵军队投入了战斗“秦翰、杨延昭、杨嗣分屯静戎、威虏。敌至,会师于威虏,延昭、嗣轻骑先赴羊山,继宣与翰、分左右队客整所部,翰全军亦往,继宣留壁赤虏,止以二骑继进。延昭、嗣适为敌所乘。继宣即召赤虏之师,与翰师合势大战,敌走上羊山。继宣逐之,环山麓至其阴。继宣马连中矢毙,凡三易骑,进至牟山谷,大克捷。”魏能也参加了战斗“与诸将合战,无惮色,大败其众,斩首二万级。契丹统军铁林相公来薄阵,能发矢殪之,并其将十五人,夺甲马、兵械益众。”此战契丹死伤惨重殿前指挥使迪里被擒获,高级将领15人被俘,宋军大胜。战后契丹人“恸哭于野”应该说羊山战役是一次重量级的会战,辽军的失败惨重程度甚至超过了韩匡嗣的满城之败那场战役不过被斩首一万,俘获三万,而这次被斩首二万。宋军前阵主要部署的都是骑兵,魏,二杨,张斌,手下主要都是骑兵总的数量按编制在2万左右加上秦翰,李继宣麾下的骑兵,宋军骑兵总数应该接近3万,这场战役应该是宋辽历史上少见的一次骑兵大会战宋军以少胜多,挫败了辽国的企图。客观地说如果按假说1或者假说2杨延昭在羊山战役中虽然打的还是很勇猛但确实担任的并非主角,也没有资格安排啥伏兵,在假说2中反倒是被敌所乘,李继宣才是真正的主角在各路人马精疲力竭的时候和辽决战宋史记载“继宣以所部独与敌角”。当然杨六郎羊山战役是独立一战也有可能性。总之以上的粗陋看法,是看了李焘观点后查阅了契丹国志,宋史等一些资料后的一点自我想法,仅为一家之言。当然羊山之战就是咸平四年的遂城战役这一说法,中国通史作者国学大师白寿彝也是持这一观点的。
------------------------------------------------------------------------------------------------------------
下面简单谈一下杨业雁门大捷,这应该事实清楚,目前流传很广的版本也是基本照抄宋史杨业传记“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中华军事网一篇文章题为北宋抗辽民族英雄杨业写道“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国驸马萧多罗率军十万进犯雁门,杨业派遣少数士兵固守关城,自己率军几百绕道辽军背后发起进攻。他刀斩萧多罗,生擒辽将领李重海,使辽军望之丧胆”但这篇文章描述的并非事实全貌,雁门之战的指挥官是潘美,杨业不过是打打下手,才只有几百个骑兵到敌人背后骚扰,正面主力是由潘美指挥,在宋史太宗本纪里记载“代州言宣徽南院使潘美败契丹之师于雁门,杀其驸马侍中萧咄李,获都指挥使李重诲”潘美传记载“美尝巡抚至代州,既秣马蓐食,俄而辽兵万骑来寇,近塞,美誓众衔枚奋击,大破之。”
东都事略潘美传记载同宋史,长编记载巳潘美言自三交口巡抚至代州,敌十万众寇雁门令杨业領麾下数百骑自西陉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与美合击之敌众大败杀其节度使驸马侍中萧多罗生禽马步军都指揮使李重誨获铠甲革马甚众可见杨业绕道敌后也是出于潘美的命令根本不是自主行为。雁门之战的最大功臣其实就是小说中的“奸臣”潘仁美
----------------------------------------------------------------
原稿中错误理解了宋史秦翰传“出为镇、定、高阳关前阵钤辖,又徙后阵。破契丹二万众于威虏军西,俘其铁林大将等十五人。”这句话,认为羊山战役秦翰应是后阵不对实际还是前阵,长编的一些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其次弄错了契丹恸哭于野是羊山战役后,不是中山战役。第三稿加入了契丹国志和东都事略的新证据。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9 07: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13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