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对联艺术
性别:未知-离线 藏经阁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0
编号 19319
注册 2004-10-21


发表于 2004-10-22 00:0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
对联艺术(转)

【遣词的技巧】
  遣词的技巧,指的是使对联的用词在形和声上或者说在一定的环境中,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古汉语中,一般地说,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故遣词的技巧就包含着用字的技巧,属于遣词技巧的,有析字、同旁、同韵、绕口、转类、混异、叠词、飞白、拟声、双关、用数、衬托、夸张、比喻、借代、比拟、假称、用典、隐切、对反等等。

【析字】因为中国汉字之结构独特性,将汉字化整为零(拆)、化零为整(拼)的一种手法。

  1.化零为整: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

  这副对联相传上联为金章宗所出,下联由李妃所对。从联中看,“二人”同“土”合起来,便是“坐”字;一个“月”同一个“日”合起来,便是“明”字。

  2.化整为零:踏破磊桥三块石/剪开出字两重山

  上联就是把“磊”字分成三个“石”的角度而言,下联就是把“出”字分成两个“山”的角度而言。

  3.两者混合:因火为烟,若不撇开终是苦/舛木成桀,全无人道也称王

  在这副清朝禁烟衙门对联中,上联“因”与“火”合成烟是拼,“若”缩短那一撇变为“苦”是拆;下联“舛”与“木”合成“桀”又是拼;全分为“人”和“王”又是拆,全联前拼后拆。

【同旁】将偏旁按一定的规则组合成联。

  1.竖同:烟柳池塘柳/炮镇海城楼。

  广东虎门这副对联所用手法就是竖同。上下两联“烟、炮”同“火”旁,“锁、镇”同金旁,“河、海”同“水”旁,“堤、城”同“土”旁,“柳、楼”同“木”旁。

  2.横同: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与清方议和时,传说一帝国主义分子借机出此联侮辱中华民族,清代表对出下联给予有力回击,两人都是利用同旁做文章,“琴瑟琵琶”上部同“王王”,“魑魅魍魉”,左边同“鬼”,偏旁相同的字,都在同一联内。

  3.叠架:木林森/火炎焱

  叠架即把各部分都相同的字,按其相同部分的多少,依次排列叠加成列,此上下联即是如此。

【同韵】上联的字都属甲韵,下联的字都属乙韵,或两联的字基本都属某韵。

  例:屋北鹿独宿/溪西鸡齐啼

  相传上联为一郡守所出,五个字皆入声(平水韵:入声一屋韵),下联为徐希所对,五个字皆平声(平水韵:平声八齐韵)。

【转类】严格说仅指一个词语由一类活用作另一类的情形。

  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春风风人,夏雨雨人

  上联出自《说苑.贵德》,下联出自《史记.淮阴候列传》。联中第二个“衣、食、风、雨”,由名词活用作动词(都读去声),就是严格的转类。  

【绕口】把两个音近的字放在同一联内交错反复。

  例: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

  父读FU(去声);戊读WU(去声),声不同而韵同,读快一些“父”与“戊”就有些混扰而绕口。

【混异】故意把音同的字放在同一联中,使听起来难分,看起来明白,谓之混异。

  例:鸡饥盗稻童筒打/鼠暑凉梁客咳惊

  相传为宋代贾仁赴京赶考路过一家农舍时被一老翁所难而后终于所对之联,每联用了三组,每组两个同音字。(上联:鸡饥、盗稻、童筒,下联:鼠暑、凉梁、客咳)

【飞白】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中说:“明知其错故意效仿的,名叫飞白”。

  例:《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

  清初苏州秀才韩慕庐未取进士前,曾在一馆任教,该馆主人虽识字不多,却也常亲自上课,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篇,把其中的“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的“毋”字读作“母”字 ,适逢一名士路过,暗自发笑,以为是韩先生所教,于是高声念出上联,韩恰巧回馆,略一沉思对出下联。《春秋》是一部编年史,传为孔子所作。解释《春秋》的有《左传》、《毂梁传》和《公羊传》,合称三传。名士将错就错,将“母狗”直接取代“毋苟”,是为飞白。

【叠词】就是将某个词语加以重叠

  例: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题于杭州西湖湖山春社这幅联,上联“翠、红、处、莺、燕”,下联“风、雨、年、暮、朝”每一个词语都重叠了,这些词若不加以重叠,读起来话也不通;重叠之后,便自然顺畅,由此也可见叠词的一些功用。

【拟声】通过摹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例: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举国若狂,且狂且狂且且狂

  小锣声如“当”音,小钹声如“庆”音,大钹声似“且”音,大锣声似“狂”音,由此可见拟声联之趣。

【双关】用一个词语同时关顾两个不同的事物,言在此而意在彼。

  例: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八音齐奏,笛清难比箫和

  著名文学家金圣叹因哭庙案被杀,临刑前同其子女告别而作。需要注意的是双关在关顾两个不同事物时,因要表示两个不同的意思,同一个词语常常表现为不同的词性或者不同的结构。如此联的莲(怜)梨(离)等,是名词活用到动词,而双关又多用谐音,如橹速(鲁肃),帆快(樊哙),笛清(狄青),箫和(萧何)等。

【用数】主要是指在联中巧妙地嵌入数字

  1.省并:收百八景于目前/登卅六峰于顶上

  省并即省略和并写之意,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此联,上联“百八”表示“一百零八”,就省略了“一”和“零”。下联“卅六”表示“三十六”,“三十”就用了“卅”这样一种并写形式。  

  2.取整:瑰宝增辉三百字/石碑永寿二千年

  取整即只取整数之意,此联说的是云南曲靖《爨宝子碑》。该碑共388字,立于东晋四年(405),距年不到1600年。为便于对仗,且合平仄,这里用“三百”、“二千”,就只取整数。

  3.化零:七鸭游湖,数数三双一只/尺蛇出洞,量量九寸十分

  化零即将一个整数变成零散的数,此上联的“七”和下联的“尺”都是整数,而“三双一只”和“九寸十分”,就是零散了的数了。

  4.积算:二七慈悲喜舍身/四八庄严微妙相

  积算即两数相乘,意用其积。此联题于长沙岳麓山寺观音阁。上联“二七”,即“一十四”,指观音出家的年龄。下联“四八”,即“三十二”,指观音的化身。二者都是用其两数相乘之积。

  5.代名: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代名即以数字代名称,此下联的“九”和“五”,本为《易经》中的两个卦位名。九,阳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术数家解释为人君之象,后即以“九五”指帝位。因此联若直接用“帝位”二字与“三千”对不上。便以“九五”代之。

【衬托】为了突出某事物的特点,把有关事物拿来同它作参照。

  1.正衬:功在睢阳,昔尚咬牙思啖贼/荫垂蠡水,今犹挽手欲回澜

  正衬即把具有相同特点的事物作参照,此联为江西吉安文天祥祠。功在睢阳,谓功可同张睢阳相比。张睢阳即张巡,唐开元进士,安史之乱中,由河南雍丘移守睢阳,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仍坚持数月不屈。城破被俘,咬碎牙齿骂贼而死,这里将文天祥与张睢阳并提,就起到突出文天祥的作用。

  2.反衬: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尚羞范家船

  反衬即用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来作参照,此联题于浙江上虞虞姬庙。高后:即汉高祖刘邦之妻吕后。虞姬:项羽姬妾。上联谓吕后地位远在虞姬之上,但虞姬至今尚有庙祀而吕后却无,吕后何及虞姬!这就是将吕后与虞姬相提并论,达到反衬作用。

【夸张】通过张皇铺饰扩大事物的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

  1.直接夸张: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龙王夜宴,星灯月烛,山肴海酒地为盘

  直接夸张即扩大事物的本身特征,即直接从本身的程度上去说。此联上为清乾隆皇所题,下联为冯成修所对。讲龙王夜宴,以星作灯,以月为烛,菜肴像山一样堆着,酒像海水一样多,装东西用大地作盘子,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又不给人以不可能的感觉,这就是夸张,夸张而不失真,反而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鲜明。

  2.间接夸张:修祖庙以大门闾,恢复南楚名家,西江名族/登宗亭而小天下,遥企洞庭非阔,衡岳非高。

  间接夸张也可称衬托夸张,即用他事物进行衬托,通过将其他事物相对缩小来加大其程度,此联题于湖南某地一祠堂上。说站在它的宗亭上,天下就变小了,八百里洞庭不显得宽,南岳衡山也不显高,反过来说这个祠堂之高,也就可想而知。

【比喻】就是打比方,也就是利用乙事物与甲事物间的类似点,从而用乙事物来比喻甲事物。

  1.明喻:江城如画宜初霁/风月无边似旧时

  明喻常用“乙像甲”这一形式来表示,对联中多以“如、似”代替“像”,此联题于武昌黄鹤楼,上联中的“如画”,就是明喻。

  2.暗喻:水作青罗带/山为碧玉簪

  暗喻是将“像”这类词语直接用成“是”之类的词语,此联题于广西阳朔山,上下联中的“作”和“为”意思相当于“是”,也是两个暗喻。

  3.借喻:水从碧玉环中去/人在苍龙背上行

  借喻是直接用乙事物取代甲事物,表达两事物之间的关系,此联题于河北赵县赵州桥,上联完整的说法当为“水从碧玉环似的桥洞中去”,下联完整的说法当为“人从苍龙背般的桥面上行”。但这样很罗嗦,直接用“碧玉环”取代“碧玉环似的桥洞”,用“苍龙背”取代“苍龙背般的桥面”,比喻犹在,语言却大为简炼。

【借代】不直接说某事物,而借相关的事物去代替它。

  1.代物:无丝竹之乱耳/乐琴书以消忧

  丝竹,本指琴弦和箫管,此代乐器,是部分代替全体。

  2.代人:八千子弟随流水/百二山河委大风

  此联题于某地项王庙,公元前195年,刘邦讨伐英布叛乱后回师长安,途经故乡时置酒沛宫,与父老子弟同饮,击筑而歌,后此歌入乐府,史称《大风歌》,此代刘邦,是以歌代人。

【比拟】以一物拟另一物,或者以物拟人,以人拟物。

  1.以人拟物:鱼所肉所麻将所/猪公狗公乌龟公

  此联相传为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郭亮所作,联中将欺压百姓的一些地主豪绅作畜牲看待,就是以人拟物。
  
  2.以物拟物:金殿凤凰鸣晓日/玉阶鹦鹉醉春风

  联题于云南昆明市东的金殿,金殿在鸣凤山上,鸣凤山亦称鹦鹉山。“凤凰”和“鹦鹉”本为山名,这里说它“鸣、醉”,就把它们由无生命之物拟作有生命之物。

  3.以物拟人:江声犹带蜀/山色欲吞吴

  此联题于镇江焦山关帝庙。带蜀,显出对蜀国的情感。“犹带蜀”与“欲吞吴”,也使“江声”和“山色”具有人一样的感情。

【假称】故意把要讲的意思让有关对象用自己的口吻叙述出来。

  例:入吾门千差万错/要我诊九死一生

  对联为嘲一庸医所作。作者以庸医愧悔的口吻,叫病人不要再登门找他冶病,讽刺辛辣异常。

【用典】《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事对就是用典。

  例:鹿野沉舟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某地项王庙之联。“鹿野沉舟”讲的是项羽于巨鹿(今河北平乡县)破釜沉舟大破秦军事,鸿门斗碎指鸿门宴事。巨鹿之战,显出项羽成王业的兆头;而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刘邦,最后终为刘所灭,这里就用了两个这样的历史故事(典)。

【隐切】不将要讲的事言明,而只用相关的话去暗指。

  例:有客如擒虎/无钱请退之

  宋时京口名妓韩香所题,擒虎,乃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乃唐代文学家韩愈。两人都姓韩,作者想切的也是“韩”,但“韩”字都没有在联中出现,这就是隐切。  

【对反】把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使产生一种矛盾统一的手法

  例:大小姐提圆扁篓掰青白菜/高矮子拿长短棍赶黑黄牛

  古时一县官微服出访时见一姑娘在园里取菜情景而题。因姑娘个子高而年纪轻,故称“大小姐”,篓子口圆体扁,故云“圆扁篓”;所取的品种为白菜,但颜色是绿色的,故云“青白菜”。下联为一牧童所对,所说就是自身。他在矮子里头要算高的,故云“高矮子”,亦说其姓为高;手里拿的赶牛棍时长时短,没有一定,故云“长短棍”;所赶的黄牛毛色是黑的,故云“黑黄牛”。联中的“大小姐、圆扁篓、青白菜、高矮子、长短棍、黑黄牛”都是对反。它们乍看起来都是矛盾的,实际上却非常和谐统一。

  
〖组句的技巧〗

  组句的技巧,指的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的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属于组句技巧的,有换位、嵌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等等。

〖换位〗把句中词语的位置加以对换以适应某种需要。

  1.一联单换: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

  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上联中的“梅黄”,即可作梅子黄时解,亦可作“黄梅”解。此换位作“黄梅”解则是为使“梅”同“李”相对,“黄”同“白”相对。

  2.各联自换: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是“松”的代称。下联“重九”,也换位作“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重字隐含数,代指数词。

  3.两联互换:子将父作马/父望子成龙

  两联互联即换位在上下两联之间进行,即上下两联的词都在相同位置互换,下联的“父”与“子”就是上联的“子”与“父”的换位。

〖嵌名〗把某些人名、地名、事物名称等嵌入相关的地方。

  A.整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在每一联中占个位置,不能拆开,使其具有整体性。

  例:[多闻]正法,以[广目]光/[增长]善根,而[持国]土 (四大金刚)  

  B.横嵌:将要镶嵌的名称,予以分拆后镶嵌于一联之内的方式

  C.竖嵌:将要镶嵌的名称,分别嵌于上、下联中的格式。举十例如下:

  1.鹤顶格:将所嵌之字,按照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开头位置

  例:[桂]子飘香清肺腑/[林]荫夹道悦宾朋

  2.燕颔格:将所嵌之字,按其前后顺序分别镶嵌在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的位置

  例:丹[桂]虬枝欺鬼斧/琼[林]洞府仗神工

  3.鸢肩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三个字的位置

  例:喜斟[桂]洒延嘉客/笑饮[林]泉涤俗襟

  4.蜂腰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四个字的位置

  例:森然八[桂]甲天下/宛尔千[林]隐洞中

  5.鹤膝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五个字的位置

  例:吟诗共醉[桂]花洒/览胜同披[林]壑风

  6.凫胫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六个字的位置

  例:此地常招折[桂]手/今朝独有植[林]心

  7.雁足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下两句的第七个字的位置

  例:拿云有志攀丹[桂]/射月无弓挂绿[林]

  8.魁斗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联语上联之首下联之尾的位置

  例:[小]楼一夜听春雨/姐妹花开月月[红] [镶人名小红]

  9.蝉联格:将所嵌之字,按前后顺序分别镶嵌于上联之尾与下联之首语的位置

  例:香如兰蕙温如[玉]/[云]想衣裳花想容 [镶人名玉云]

10.碎锦格:将所嵌之字,不拘任何位置分别镶嵌于上下联中

  例:[四]壁图书[三]尺剑/半月行[李]一[张]琴 [镶人名张三,李四]

  D.递嵌:将一个名称顺序在上下联中横嵌一部分,使上下联横嵌名合称起来才成系统的方式

  例:[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E.叠嵌: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称交叉重叠地镶嵌于联语中的一种方式。

  例:[冬]夜灯下,[夏]候氏读《[春秋]传》/[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春秋一作四季之春秋,一作书名中的春秋。北西亦然

  F.暗嵌:指将要镶嵌之名改变形式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少目]焉能评文字/[欠金]岂可望功名 [镶省,钦二字]

  清朝乾隆年间,直隶学政吴省钦主持乡试,贪脏受贿,录取不才,故有人作此联讽之。

  G.对嵌:指在上下联中均重复镶嵌名称的一种镶嵌方式

  例:[易君左]闲话扬州,惹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林子超]主席国府,联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H.单嵌:顾名思义,就是只嵌名称于上联或者下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人自玉堂来,使亦称仙原不俗/神从金马至,[民]能使[富]莫忧贫 (镶富民)

  I.顺嵌:指将名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镶嵌于联中的一种方式

  例:[苏东坡]西[游赤壁]/[湖南客]小[住黄州]  [镶苏东坡游赤壁,湖南客住黄州]

  J.反嵌:指将名称不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镶嵌

  例:[北]雁[南]飞,双翅[东西]分[上下]/[前]车后[辙],两轮[左右]走[高低]

  K.综合嵌:将上述几种镶嵌方法的综合运用

  例:[韩愈]送穷,[刘伶]醉[酒]/[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题于韩江酒楼联,唐.韩愈:有《送穷文》名篇。晋.刘伶:嗜酒闻名天下。五代南朝梁.江淹:长于作赋。汉末.王粲:建安七子一,《登楼赋》为其名作。 联中运用整嵌和坚嵌两种方法,除用四文豪名字、作品典故外,另不露痕迹兼收了[鹤顶]和[雁尾]格组成韩江酒楼这四个字。

〖串组〗将本来没有逻辑联系的事物名称,按对联的规则连接起来表达一定的意思。

  1.直接串组:中国捷克日本/南京重庆成都

  上联由三个国家直接连接而成,“捷克”作战胜解。下联由三个城市名直接连接而成,“重庆”作重新庆祝解,“成都”作为成为首都解。全联表达了作者的喜悦。这类串组有两个特点:一、它只是零散名称而不完整句子的结合,这就可以同“集句”区分开来。二、它单独成联而不是只作联中的一部分,这又可以同“列品”区分开来。

  2.间接串组:白头翁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宛若云母天仙

  上联“白头翁、将军、国老”都是中药材名,在“白头翁”和“将军国老”之间,加入了“不愧”词语,下联“红娘子、云母、天仙”也是中药材名,在“红娘子”和“云母天仙”之间,加入了“宛若”词语,这类串组的特点是:连接的名称,必须多于乃至大大多于加进的其他词语,否定就不是串组而只是“嵌名”了。

〖分总〗对某些事物既有分述,又有总述。

  1.先分后总:雪月梅花三白夜/酒灯人面一红时

  上联“雪、月、梅花”是分述,“三白”是总述;下联“酒、灯、人面”是分述,“一红”是总述。

  2.先总后分: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上联“三绝”是总述,“诗、书、画”是分述。

〖缺如〗《论语.子路》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

  例: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

  对联是嘲庸医“吉生”的。“逢凶化吉”是一个成语,上联末仅“逢凶化”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吉”。“起死回生”也是一个成语,下联末仅有“起死回”三字,一看便知所缺为“生”。缺如原意为“保留”,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

〖重言〗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

  例:氷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萬头

  上联的“点”和下联的“头”都重言了三次。

〖两兼〗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组词连讲。

  例:李东阳气暖/柳下惠风和

  相传为李东阳与人应答而作,上联为他人所出,故意用李东阳名字中的“阳”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即春光),使联意变为:李树东边春光暖。下联为李东阳所对,也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柳下惠中的“惠”同后面的“风”组成“惠风”(即和风,又解微风),使联意变为:柳树下面微风和。这里的“阳、惠”二字,都是两兼。

〖层进〗就是对联用语层层推进。分逐层递增与逐层递减。

  1.逐层递增:坐,上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

  逐层递增即意思随字数的增加而增加,此联相传为郑板桥游镇江寺时与势利眼主持的对答,总共分三个层次,一是“茶”对“坐”,二是“敬茶”对“上座”,三是“敬香茶”对“请上坐”。层层推进。

  2.逐层递减:大伯手中摇羽扇/家君头上戴鹅毛。读书作文临帖/传呈放告排衙。 读书宜朗诵/喝道要高声。 七篇古文/三十大板。

  逐层递减与逐层递增相反,本来意思是应随字数的减少而递减,但现在多为字数减少而意思并不连贯的联。此联出自《嘻谈续录.不改父业》,指一个发了财的衙门差役让自己儿子读书,可惜儿子已学会差役那一套,怎么也改不过来。

〖同出〗将反映不同形态却出自同一根源的事物的词语连接在一起,表达一定的意思。

  例:炭黑火红灰似雪/谷黄米白饭如霜

  相传为杨升庵对弘治皇帝之联。上联“炭”出于木,“火”又出于炭,而炭经火烧之后,即变成“灰”。下联“谷”出于稻,“米”又出于“谷”,而米煮熟之后,即变成“饭”,都符合同出的特点。

〖连珠〗用上一个语言单位来作下一个语言单位的开头,使相邻的两个语言单位上递下接,前后蝉联,亦称联珠。

  1.句句连珠:油醮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

  清代思想家魏源与一抄袭他人文章之举人针锋相对之联。

  2.词词连珠: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

  词与词连珠比较特殊,是在一句话内进行的,《文镜秘府论.论对》谓之“连绵”。此联题于长沙白沙井附近的龙王庙,上联只能读作“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联只能读作“长沙--沙水--水无沙”。

  3.复合连珠:水上冻冰冰积雪,雪上加霜/空中腾雾雾成云,云中见日。

  两联中的“冰冰”与“雾雾”是词词连珠,“雪,雪”与“云,云”又是句句连珠。

〖越递〗分别跨过数量相同的字,并一环一环的传递下去。

  例:铜山县,山阳县,阳湖县,湖南从九/铁宝臣,宝瑞臣,瑞鼎臣,鼎足而三

  上联“山”是“铜山”一词的末一字,跨过“县”去作“山阳”一词的开头,以下类推。

〖虚字〗一联中巧妙使用虚字(非衬字)成联的情形。

  例:君恩似海矣/臣节如山乎?

  洪承畴在作明朝重臣时,曾题一联“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洪氏后来投靠了清朝,引起世人侧目,有人在他题的对联末尾,各加一个虚字。矣,表已然语气,用于此谓事实如此。乎,表疑问语气。这么一用,洪氏所谓“臣节如山”便成笑柄,从而遭到蔑视性的否定。

〖拆词〗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又作词组用。

  例:无锡锡山无锡/平湖湖水水平湖

  上联中的“无锡”,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没有锡”,是个动宾词组。下联“平湖”也是如此,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与湖平”,也是动宾词组,这就是拆词。

〖回文〗利用词序的往复,以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的一种艺术手法。

  例: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此上下联就是全句逐字反读而成的,而且是从不同角度讲同一事物。

〖列品〗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隔开。

  1.具体列品: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列十二地支,下列十二属相,此较为具体的列品。

  2.抽象列品: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

  上联列举的“格致(格物致知)、诚正(诚意正心)、修齐(修身齐家)、治平(治国平天下)”乃曾子在《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下联列举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皆孔子所授科目,这些事物给人的感觉就比较抽象。

  3.逻辑列品: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貌/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此联题于曲阜孔庙大成殿。下联“尧舜禹汤文武”,就是按历史先后排列的,其中任何一个都不能提前或者推后。

〖互文〗两句话只有互相参合才能正确理解。

  例: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此联是挽周恩来同志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是说生就为国家,死才为人民,而是说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功同山岳,德同湖海”,也不是说只有功才同山岳一样高,只有德才同湖海一样大,而是说功德都同山岳一样高,同湖海一样大。这就是互文。这同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只能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的情形一样。

〖绘态〗用某些词语将某种情态活画出来。

  例:高叫一声,惊动两班文武/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

  冯梦龙《古今谭概.戏吴主事》云:明孝宗年间,吴江任刑部主事,差还复命,主掌朝庭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告诉他说“现在是挑选一省行政长官之晨,朝见皇帝声音要洪大,起身不能背对着皇上走。”次日上朝,吴江果然尽力提高噪门,且无抑扬顿挫,又横着从御街西边走下去,皇帝看了忍不住发笑。同僚杨茂云于是戏作此联,以侃其景。

〖歧义〗利用文句不打标点而全凭人们自行意会这一特点,故意使一句话产生截然不同的意思。

  例: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对联传为明人祝枝山所题,由于停顿的地方不同,就有两种理解:

  1.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是不好的。

  2.此屋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这又是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意思完全是好的。

〖巧辞〗运用不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言境界的方法。

  例:月圆/风扁    凤鸣/牛舞

  福建莆田戴大宾,幼年即以才年著名。13岁有位客人找他父亲,想试他才气如何,于是出了上联。客问戴大宾下联,何以风是扁的?答云:风以缝就钻,不扁怎行?客认为有理。于是又出曰:凤鸣,戴对曰:牛舞。客问牛何能舞,答云:《尚书》言“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运用巧辞的联说是亦是,说非亦非,于似是而非之间令其似非而是,若滥用则易陷入对仗不工时的自我诡辩。

【出处〗引用余德泉著《对联通》,湖南大学出版社。

【说明〗以上示范联,包括联后说明,有一部分只引用原联较为精要的作为说明,还有一小部分加入本人续貂性的补充说明以及修改。另〖组句的技巧〗之〖嵌名〗一节所述与其他楹联工具书相差无几,故不引用余先生之书,照搬原采集过的资料。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6-28 19: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51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