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冠夫姓?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4 16: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古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冠夫姓?

这段时间网上因高彩礼的事引起各种争论,某些骗子(要高彩礼以后短时间离婚,靠要高彩礼骗钱的)和女拳找种种借口为高彩礼找合理性,其中有一条就是拿孩子的姓说事,说不要彩礼孩子就让随母姓(其实骗子根本不会给男方生孩子,只是为要高彩礼找借口),很多人反驳说外国女人结婚不要彩礼还改夫姓,中国古代有彩礼但婚后也要冠夫姓。

咱们讨论一下是冠夫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里的已婚女人都没有冠夫姓吧?冠夫姓好像从清朝开始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4 21: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官宦人家汉晋南北朝时就冠夫姓了,当然也有反例。正如《红楼梦》里面,贾母、薛姨妈是夫姓,王夫人却是自家姓。

穷人老百姓不讲究这些,嫁人前后叫法不变。比如《祝福》里面,祥林嫂的老公是贺老六,未随夫姓。古代文盲多,很多穷人女儿只有小名,很多时候大家图省事就叫李大娘,王二嫂,刘家媳妇儿等等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5-3-24 21:10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4 21: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2 斑鸠凉 的帖子

祥林嫂不就是清朝以后的人吗?感觉冠夫姓是清朝以后平民的叫法,身份地位高的人不那么叫,清朝以前也不那么叫,比如潘金莲就没有被叫武潘氏,赵范的嫂子叫樊氏,没有被叫赵樊氏,佘太君也没有被叫杨佘氏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4 21: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李元芳 的帖子

祥林嫂改嫁那会儿,还是大清。例子很多的。穷人一直就没随过夫姓,只是乡亲随口按老公的姓名叫。很多穷男人,也没有姓。时间长了没人叫,自己都忘了姓啥。像《骆驼祥子》里面,祥子的老婆叫虎妞,两人都只有小名。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5-3-24 22:1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橙炎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4865
编号 498420
注册 2014-2-19


发表于 2025-3-25 07: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李元芳 于 2025-3-24 21:45 发表
祥林嫂不就是清朝以后的人吗?感觉冠夫姓是清朝以后平民的叫法,身份地位高的人不那么叫,清朝以前也不那么叫,比如潘金莲就没有被叫武潘氏,赵范的嫂子叫樊氏,没有被叫赵樊氏,佘太君也没有被叫杨佘氏 ...

具體冠不冠我不懂,我也沒想起來,
但我講個題外話

我也不敢確定對不對,就覺得挺有趣的,故分享之

之前在<<軒轅岳飛傳區>>討論過梁紅玉應該叫梁夫人,還是叫韓夫人
(應該是岳飛稱謂她的對白)

有個壇友說岳飛不該稱她梁夫人,應該叫韓夫人

======

後來經過討論,大家的共識是說二者皆對(可以叫梁夫人,也能叫韓夫人)
梁紅玉在外,對於不熟的人來說應該稱韓夫人
(因為她是韓世忠的老婆嘛)

在內,家人,或者熟人之間應該稱梁夫人
因為韓世忠有多位夫人,個個都稱韓夫人就亂套了,所以熟人之間應該習慣稱娘家姓氏

岳飛在劇情裡作為夫妻都認識的共同好友,怎麼叫都行

======

按這個道理,樊氏是不是也可以寫作趙氏?純粹就是看羅貫中心情罷了?
佘太君同理,其實也可以寫作楊太君?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5 09: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橙炎陽 的帖子

夫人只有一个,其他的可以叫某姨娘。大家族人口众多,外人恭维时也冠夫名+族中班辈,比如把王熙凤称为琏二奶奶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橙炎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4865
编号 498420
注册 2014-2-19


发表于 2025-3-25 10: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斑鸠凉 于 2025-3-25 09:49 发表
夫人只有一个,其他的可以叫某姨娘。大家族人口众多,外人恭维时也冠夫名+族中班辈,比如把王熙凤称为琏二奶奶

對耶,我把這都忘了,古代中國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吧

這倒也對,那梁紅玉是夫人嗎?
印象她出身不太好,她是正妻嗎?

這個難道說我被岳飛傳區那幫哥們誤導了十幾年?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25-3-25 13:5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5 15: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4 斑鸠凉 的帖子

我的话这么难理解吗?我前边说  冠夫姓好像从清朝开始的  就是指包括清朝在内,你为什么非得理解为民国呢?我印象最深的冠夫姓例子是被称为葛毕氏的小白菜(那时已经是清朝后期了,清朝前期好像也没有这么叫的),所以我的意思是举清朝以前的例子来证明更早就有冠夫姓的情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5 16:3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5 橙炎陽 的帖子

我说的是古人的情况,不是现代人怎么认为,就像金庸小说里很多角色管母亲叫妈,不叫娘,比如郭芙郭襄都管黄蓉叫妈,你能因此就说宋朝人就开始管母亲叫妈?

三国演义里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被称为孙夫人,甘、糜二夫人也没有被称为刘夫人,刘备的皇后被称为吴氏,都没有被称为刘夫人,曹丕之母被称为卞氏,也没有被称为曹氏,实际上三国演义里的已婚女人无论被称为氏或妇人,大多数都是用自己姓的,没有用夫姓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5 16: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6 斑鸠凉 的帖子

刘备的甘、糜二夫人是同时存在的,都被称为夫人,你见过三国演义里有甘夫人糜姨娘的叫法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5 16: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7 橙炎陽 的帖子

既然是一夫一妻多妾,为什么叫三妻四妾,不叫一妻六妾呢

薛丁山娶樊梨花、窦仙童、陈金定三人好像都是妻,没有妾


原来吕布有二妻一妾:先娶严氏为正妻,后娶貂蝉为妾,及居小沛时,又娶曹豹之女为次妻。曹氏先亡无出,貂蝉亦无所出,惟严氏生一女,布最钟爱。-----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橙炎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4865
编号 498420
注册 2014-2-19


发表于 2025-3-25 22:2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李元芳 于 2025-3-25 16:35 发表

我说的是古人的情况,不是现代人怎么认为,就像金庸小说里很多角色管母亲叫妈,不叫娘,比如郭芙郭襄都管黄蓉叫妈,你能因此就说宋朝人就开始管母亲叫妈?

三国演义里孙权的妹妹嫁给刘备,被称为孙夫人,甘、糜二夫人也没有被称为刘夫人,刘备的皇后被称为吴氏,都没有被称为刘夫人,曹丕之母被称为卞氏,也没有被称为曹氏,实际上三国演义里的已婚女人无论被称为氏或妇人,大多数都是用自己姓的,没有用夫姓的。

實話實說我不太懂這個問題,但我覺吳,甘,糜氏等,如果統一寫成劉氏,對於作者來說很累贅
站創作角度稱娘家姓應該是更合理的選擇,所以他們在小說中被作者通稱作吳,甘,糜氏不代表他們真正的稱謂就一定不能是劉氏

至於他們有沒有隨夫姓,我是真的說不上來
我連一夫一妻多妾的反例我都舉不太出來,元芳古典小說的閱讀量還是比我厲害的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25-3-25 22:29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5 23: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2 橙炎陽 的帖子

如果为了避免混淆她们,可以叫刘吴氏、刘甘氏、刘糜氏,但作者并没有这么写,说明古代女人婚后冠夫姓不是普遍现象,在我印象中,古典小说里已婚女性很少有冠夫姓的,即使是清初背景的小说里已婚女好像也没有冠夫姓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橙炎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4865
编号 498420
注册 2014-2-19


发表于 2025-3-26 09: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李元芳 于 2025-3-25 23:29 发表
如果为了避免混淆她们,可以叫刘吴氏、刘甘氏、刘糜氏,但作者并没有这么写,说明古代女人婚后冠夫姓不是普遍现象,在我印象中,古典小说里已婚女性很少有冠夫姓的,即使是清初背景的小说里已婚女好像也没有冠夫姓的 ...

文言文惜字如金嘛,半文半白亦然
不影響閱讀就簡稱了

維基百科掃了一眼,它把夫姓制度大致上分為冠夫姓,改夫姓
像美國和日本這種婚後連父姓都直接刪掉的顯然更加突出了夫權

冠夫姓我覺得是模稜兩可的做法,畢竟古代沒有身份證之類的東西,冠不冠只是大家稱謂上改變了
主要還是宗法問題,宗法上古代婦女有彩禮,但是人權基本就得划過去給婆家了,這點我覺得是網友所謂"冠夫姓"的本意
倒不是形式上有沒有冠夫姓的問題,網友那句話技術上可能有點疑問,但是核心邏輯是能聽懂的

意思是說古代中國雖有彩禮,但基本這筆錢光完這婦女就相當於"買斷制"的(網友用了"冠夫姓"這詞來形容可能不當,但換成"買斷制"也不影響理解)

=====

但回到冠夫姓本質上去看吧,如果叫X門Y氏,或者叫XY氏就算有冠夫姓的話
維基百科是認為魏晉年代始就有了

但我覺得這只是語文上一個常見的折衷叫法,古代女子對外不稱名,只叫姓氏,而又有實際上多配偶(這裡不討論妻妾了,反正就這意思)的情況
那麼最終會形成X門Y氏這樣的語文稱呼我覺得是情理之中了,也很難有更合邏輯的稱謂方式了

=====

下轉維基:

冠夫姓

東亞國家地區除了日本以外均無改夫姓政策。東亞傳統上採夫婦別姓制度,女性婚後保留原姓;但有時會在自己姓氏前面冠上夫姓,稱呼上也有改為以夫姓稱呼,例如稱婦女為AB氏或A門B氏(A為夫姓,B為父姓)、傳統上稱呼為「B夫人」,但近代受西方影響方稱呼為「A夫人」。

中國早期未有冠夫姓的習俗。一個例外是女性加上丈夫的姓氏以示與別的同姓更多區別,但這並非「從夫姓」。從稱謂的使用可得知:中國古代女性以本身的姓氏加在稱謂之前,例如張姓女子與李姓男子結婚後,被稱為「張夫人」,而非「李夫人」,其他稱謂亦是如此。但魏晉南北朝起有了冠夫姓的稱呼方式,如《世說新語》就曾經稱謝道韞為「王夫人」,此後兩種方式並存,並通用於朝鮮、越南、琉球等地,至近代始完全以西式稱謂稱呼已婚女性。

[ 本帖最后由 橙炎陽 于 2025-3-26 09:5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6 10: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4 橙炎陽 的帖子

惜墨如金?描写刘备时最初大多数是用玄德,后来用汉中王,先主,很少用备。

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有什么不同?百度百科的记载很多也不靠谱。总体来说,冠夫姓称某某氏那种情况很少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6 10: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李元芳 的帖子

我说的很清楚,你看仔细点。平民清朝冠夫姓也不普遍,很多时候称呼夫姓只是省事,清朝以前也是这样。这点不要说清朝,我小时候都这么叫过。上墓碑,上户籍都是写本家姓。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5-3-26 11:1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6 10: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橙炎陽 的帖子

建炎三年(1129年),梁红玉在平定苗傅叛乱中立下殊勋,一夜奔驰数百里召韩世忠入卫平叛,因此被封为安国夫人和护国夫人。并被赐爵禄,由此开创了后世功臣妻给俸制度。

她有爵禄,即便当时不是正妻,也会扶正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6 10: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李元芳 的帖子

帝王三宫六院,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礼记》里就是三夫人了。民间富商没那么讲究,十个夫人也是有的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5-3-26 11:15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6 11: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6 斑鸠凉 的帖子

既然冠夫姓不普遍,就说明冠夫姓算不上什么古人的传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李元芳
(千牛卫大将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904
编号 490607
注册 2013-8-21


发表于 2025-3-26 11:4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回复 #18 斑鸠凉 的帖子

既然多妻是民间的普遍现象(娶不起的情况除外),那就说明不是一妻多妾制,传统应该以大多数人为准,不能以个别人为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橙炎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4865
编号 498420
注册 2014-2-19


发表于 2025-3-26 11:5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李元芳 于 2025-3-26 10:16 发表
惜墨如金?描写刘备时最初大多数是用玄德,后来用汉中王,先主,很少用备。

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有什么不同?百度百科的记载很多也不靠谱。总体来说,冠夫姓称某某氏那种情况很少见。 ...

我個人習慣用維基多一點,說它不靠譜的確也是,但總比沒有好,我的確不太懂,這點我也承認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橙炎陽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校尉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49
帖子 4865
编号 498420
注册 2014-2-19


发表于 2025-3-26 11: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斑鸠凉 于 2025-3-25 09:49 发表
夫人只有一个,其他的可以叫某姨娘。大家族人口众多,外人恭维时也冠夫名+族中班辈,比如把王熙凤称为琏二奶奶



QUOTE:
原帖由 斑鸠凉 于 2025-3-26 10:59 发表
帝王三宫六院,你连这个都不知道吗,《礼记》里就是三夫人了。民间富商没那么讲究,十个夫人也是有的

???我算是聽迷糊了,中國古代究竟是一夫一妻多妾,還是一夫三妻多妾?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7 13:3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0 李元芳 的帖子

十里不同俗,大多数人的习惯很乱。一夫一妻多妾比较端得上台面,有一定的礼法约束。民间多一夫多妻一般也有一个正妻,或者正室。比如吴月娘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斑鸠凉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11
帖子 1102
编号 545495
注册 2023-10-10
来自 雒城


发表于 2025-3-27 1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2 橙炎陽 的帖子

东汉蔡邕《独断》: 天子一取十二女,象十二月。三夫人九嫔。诸侯一取九女,象九州,一妻八妾。卿大夫一妻二妾。士一妻一妾。

PS: 后儒有加了句:庶人一夫一妻

汉儒的原则如此,一妻多妾的礼法依据也是这个。不过嘛,艳阳你也是知道的,落到实处嘛;有时管得严,有时管得松,有时上下都管不了,也是很常见的

[ 本帖最后由 斑鸠凉 于 2025-3-27 13:51 编辑 ]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 06:2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7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