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基因检测发现“大汉长城”邓秀廷竟是彝族人
性别:未知-离线 八番宣抚使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5
编号 109455
注册 2007-2-12


发表于 2016-11-21 01: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基因检测发现“大汉长城”邓秀廷竟是彝族人

邓秀廷是民国时期西康境内最具传奇色彩的土著风云人物,他的生平事迹,解放前后各方面的记载和论述颇多。

按邓秀廷的家乡,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耗时十年,三易其稿,又经喜德县委和凉山州彝族老领导逐字逐句于1990年集体审定的《喜德文史资料》第七辑《邓秀廷事略》记载,邓秀廷原名邓文富,彝名“木呷克底”,其意为“一只乖的狗儿”,这是长辈对彝族儿童的一种爱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四川省宁远府冕宁县甘相营(又名靖远营,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城光明镇)附近彝汉杂居区的烂坝村(现属喜德县且托乡),邓幼时家庭屡遭彝族抢劫而贫困,未读书,不识字,从小面黑唇乌,目光如炬,沉默寡言,处事机警,其生活习惯,一如彝族,精通凉山各地彝语方言和习惯法,很得彝族好评,幼时先在冕宁杨秀村姑父家放鸭,后回家卖柴奉母,到十七岁时改做生意,凭自己熟悉彝情,为人好施小惠,生意越做越大,这时家里已有两户彝族奴隶替他料理家务,后来成为他的管家。

据邓秀廷秘书李慧昌叙述,宣统元年,二十一岁的邓秀廷己渐成势力,能够统治甘相营周边彝族一两千户,被人推举为甘相营地方总团,后利用彝族武力逐走当地驻军,独霸甘相营,又在两三年内新统治了当地彝族两三千户,民国初年其势力已不可小觑。旋被宁属汉军前五营统领越嶲人蒋安廷任命为保商营营长,负责保卫泸沽、冕山、登相营、小相岭、越嶲一线交通,使商旅货物畅通无阻。1922年随蒋安廷开赴乐山,任四川陆军第八师营长,受师长陈洪范的治彝理论影响很深,萌生了废除凉山彝族奴隶制度的思想。次年因与越嶲人刘万抚争团长职务失败,找借口和刘万抚打了一架以后,辞职回乡,仍负责维护交通治安。1924年陈遐龄的川边军前敌副指挥贺中强听说邓秀廷在冕宁治彝有方,遂委邓秀廷为特别营营长,令其来西昌维持地方交通治安,邓乘此扩充实力,成为西昌地方势力的最重要人物。1925年任刘成勋二十三军第三混成旅第三团团长,隶羊仁安部下。1927年任刘文辉二十四军第十一旅第四十八团团长兼宁属夷务指挥官。后累升至二十四军副军长、宁属靖边司令官、西康省政府宁属屯垦委员会边务处长,为国民党陆军中将,威震西康。

凉山彝族一般称邓秀廷为“丁家阿呷”,这是彝语的拗口记音,就是“邓家阿呷”的意思,过去彝族人说汉话拗口,将“邓”发音为“丁”。邓秀廷在青少年时期和彝族是完全没有两样的,头上留天菩萨,左耳戴耳环,身上披羊毛擦尔瓦,腰上系一把彝族匕首,终年赤脚不穿鞋。后来从军当了官以后,装束才有所改变,终年穿军装,披擦尔瓦。其行军作战和汉族大不相同,完全按照古代彝族战争的模式来进行。

著名人类学家马长寿在《凉山罗夷考察报告》中记载:“邓氏名秀廷,冕宁甘相营人,甘相营为凉山西北之镇夷设市之所,环郭之间,皆为罗民,或谓秀廷之祖母为罗女……邓氏等均善罗语,知罗情,常有毕摩及罗夷参谋随其侧,每攻一族必先审其支派渊源及仇族与姻族。敌人之仇族则联合之,姻族则贿用之,故敌人不攻而自破。攻之前命毕摩草罗文檄牒投之,数其罪恶及投降之利,其不服者则率军剿之。剿之日,先令毕摩占卜敌人出兵之日及路线,以罗夷出师以《卜日经书》为本也。知敌之情而后绕道击之,故常兵半而功倍。或命毕摩画符箓,佩兵襟扣间,罗兵有恃而无恐,故骁勇异常。邓氏又常遣人使敌酋之亲信者,许以重利,或官爵枪支,嗾之往取酋人头。约定,即椎羊鸡为盟。盟定,虽子杀其父者有之,仆屠其主者亦有之。罗夷以此畏邓氏,甚于猛虎。” 邓秀廷共辖正规军三个团,其中两团汉兵(含部分藏族),一团彝兵,每团1200人,共有3600人的正规军。另有彝务团八个,直属彝务营十三个,彝务大队十九个,大部分是彝兵,少数是汉兵和藏兵,属于自备武器弹药、没有军饷和军装的民兵,行军打仗时手执一面写有“邓”字的大旗,由邓秀廷召之即来挥之即去,这就是彝务部队,总兵力有三万多人。马长寿在《凉山罗夷考察报告》中说:“邓氏治兵,同甘苦,明赏罚,边民、罗夷、西番皆为所用,至今营中兵丁长官三分之二为罗夷和西番。”以邓秀廷的手段和军事实力,当时凉山彝族是没有人能够和他抗衡的,只能引颈就戮。

民国西昌县参议会议长刘芷汀编著的《倮区汉奴吁天录》中记载:“凶暴成性、违抗政令、不率教化之倮族,繁衍于川康滇省间,年年月月,燬人庐舍,劫人财物,伤人生命,掳掠汉族数十百万,辗转售卖……民元以来,军阀割据,罔顾边关,犹任其肆意猖狂,宁属各县无日不掳,无夜不抢,无一乡村不遭焚杀搂掠。如西昌小麻柳二十馀村堡,二三日间焚杀掳尽……盐源黄草坝,最繁盛之乡镇,无一户幸免,田土尽荒。盐边县大有田场,人民千馀户,民(国)十四年完全消灭……西昌县城外数里之北山东西两河,人民千馀户,多被捆杀……西昌北行,傍山大路,行人绝迹……外省客藉人,未曾身受,以为妄谈,且加非议,令群众痛心。幸有邓文富,字秀廷,爱护桑梓,一志雄心,深虑奋武,或殄灭渠魁,或驱之江外,四民安居,将近十年。”

红军长征中总政治部给邓秀廷的信

邓旅长秀廷先生:

中国工农红军已经到冕宁泸沽来了。红军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起来的军队。红军的宗旨是要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打倒地方豪绅。实行土地革命,解除压迫,实现民主、自由。

红军是为广大工农群众谋利益的军队。红军经过的地方,曾经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欢迎与拥护。红军是战无不胜的、勇敢坚强的队伍。

先生驻在宁属多年,有一定的威望和力量。你对宁属大部汉族群众和一部彝族群众有一些好处。我们这次到宁属来,听到很多汉彝群众称道你的好处。你能调动几千乃至上万的汉彝武装;你部长期受到军阀刘文辉、刘元璋的歧视与压迫,使我们深表同情;你对红军没有好大恶意,这是我们深深知道的。但是我们认为,你的这种威望和力量,毕竟仅仅限于宁属一隅,说到四川全省、全国,那还远远说不上。现在我们红军要打到四川去,消灭四川军阀刘文辉、刘湘、邓锡侯、田颂尧、杨森等;还要继续前进,北上抗日。先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时间紧迫,机不可失,希望先生及早决定和我们红军一道消灭四川军阀,继续前进,北上抗日,建立不朽的功绩。到那时,你的威望,你的力量,就不仅仅限于宁属一隅,而将远及四川全省、全国了。如果同意,请赶快派人到泸沽来,我们等侯着你。

至于先生存在泸沽的部分粮食,因我们的先头部队不明先生主张,遂致有所侵食。这没关系,等到先生派人来时,我们决定照价赔偿。
以上意见,请考回信。

信末署名是“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盖有一个方印,约一寸建方。

(原文载《西昌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李慧昌《西昌邓秀廷部在红军过境前后》)

1944年7月19日邓秀廷在甘相营病死后,22日西昌《宁远报》载:“噩耗传来,此间各界无不同声哀悼。屯委会除派赖执中委员前往吊唁,急电饬冕宁县长张植初兼程前往甘相营会同赖委员为邓氏成立治丧处,并宣传邓氏旧属部队,继承邓氏遗志,效忠党国,敬恭桑梓云。”蒋介石、张群、黄炎培、莫德惠、刘文辉、邓锡侯、张笃伦、李万华等,均送挽联或题字。蒋介石所送挽联为“巩固若长城方欣泽被邛泸布德扬威泽;飘零悲大树缅怀功隆辅弼众生慰龠功”,刘文辉所送挽联为“邛笮倚干城威服百蛮齐约首;鼓颦思良将风流六诏失奇才”,邓锡侯所题挽联是“威震南荒,泽被苍生”。

1938年,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随国民参政会来西昌视察,对邓秀廷一见倾心,极为崇敬,手书“大汉长城”四字并题跋“秀廷将军,忠诚智勇,功在民族,书此致敬”。

关于邓秀廷之民族成分,民国以来就有很多不同说法。

解放前国民党当局一般视其为彝族,台湾国史馆的国民党旧档案中将邓秀廷称为宁属彝族领袖。

红军长征经过冕宁时,经调查认为邓秀廷是彝汉混血的后代。

著名人类学家马长寿说邓秀廷的祖母是彝族人。

曾国藩后裔曾昭伦先生说邓秀廷有彝族血统。

解放前凉山汉族称邓秀廷是“水田彝人”,所谓“水田彝人”就是解放前就居住在平坝地区,和汉族杂居,已经汉化,使用土葬,并且和汉族通婚、种植水稻的彝族人。水田彝人大多分布在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县、冕宁县、西昌市及四川省攀枝花市和云南省丽江地区华坝县、永胜县,现在总人口有四万多人。他们的家谱往往自称祖先明朝初年来自南京应天府,或江西吉安府,或湖广麻城孝感乡,采用的是和汉族屯堡人同样的家族历史叙事。

解放前大多数凉山彝族认为邓秀廷是汉人,但喜德县境内的彝族一般认为邓秀廷是“水田彝人”或彝汉混血后代。

解放后,官方根据邓秀廷秘书李慧昌的叙述和邓秀廷家谱中的记载,认为邓秀廷是汉族人,此后就作为邓秀廷家族民族成分的定论。

至于邓秀廷和他的家庭本身,对于民族认同存在混乱和模糊之处。邓秀廷和他的家人在汉族士绅面前,往往自称为汉族,但在彝族面前又往往自称为彝族。凉山彝族土司岭光电在《忆往昔》中回忆,云南彝族军阀龙云一直以为邓秀廷是彝族,又说邓家自称是彝人,邓秀廷之子侄均通彝语,和岭光电用彝语对话。对此,邓秀廷的参谋长谢毅东认为邓家是为了统治彝族方便才自称为彝族。

不过近年来的基因检测发现,邓秀廷所在的冕宁菩萨渡邓氏家族的父系遗传标记F-MF77117是典型的彝族类型,由此可以认定邓秀廷本来就是一个彝族人。

邓秀廷原籍冕宁县菩萨渡枧槽沟白瓦堡子半个院,其曾祖邓成鳌始迁甘相营(今喜德县光明镇)烂坝村,其祖邓仕伦、其父邓启崇(彝名木柳足巴)皆与彝人关系密切,更早以前之情况则不可知。邓启崇三子,长邓文富、次邓文俊、三邓文杰,邓文富就是邓秀廷。按清乾隆二十五年冕宁菩萨渡《邓氏族谱》所载,邓氏始祖邓宝(一作邓保)是江南应天府兴化县孝感乡青石板人士,明洪武四年以武伟郎的官职带兵从云南绕道驻守冕宁菩萨渡,寓居枧槽沟,其后子孙众多,分居各地。此后《邓氏族谱》又不停修改,到了清朝光绪年间《邓氏族谱》中的内容又变成了“皇明勅赠将军职邓公讳保,宁河王邓愈之后也,原籍南京应天府兴化县,于明洪武二十三年统兵补镇斯土,抚治有功,落业普咱渡”。其族谱在清代以后层层垒造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邓秀廷家族的祖先叙事其实是清代以后才构建出来的,而且越到后来越完整。

但是对明史和西南边疆历史稍有研究的人都不难看出这个家族历史其实是杜撰出来的。我只简单指出几点硬伤:①明朝初年南京应天府并没有兴化县这个地方。②明朝洪武四年冕宁还属于元朝的云南梁王政权统治,明朝军队进入冕宁已经是在十多年以后了。③明朝没有武伟郎这样的官职。④明朝开国功臣宁河王邓愈没有邓宝这样一个儿子,明弘治吏部稽勋司郎中黄金所撰《皇明开国功臣录》中对邓愈后裔情况有清楚记载。⑤自称为冕宁菩萨渡邓宝后裔的冕宁邓氏现在有五六万人,从明初到现在仅六百多年,在明代以来战乱频繁的凉山繁衍出这么大的人口规模是不可能的,明人曹学俭在《蜀中广记·边防记第四》中说:“宁番(今冕宁)一卫为屯者凡九十有二,今无一人存矣。行数十里,鸡犬无声,人烟绝迹,间有一二存者,亦刀锯之孑遗耳。”只能说明这支人口庞大的邓氏,祖先很可能在唐宋以前就是这里的土著族群,而且明代尚居于高山彝区。

综上所述,邓秀廷的祖先很可能是唐宋元时期生活在凉山的乌蛮勿邓部酋长。按唐代《蛮书》所载:“邛部(今越西县)东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邓部落,大鬼主梦冲,地方阔千里”,乌蛮勿邓部的活动范围正是在今天的昭觉、喜德、冕宁境内,统治中心在今冕宁县泸沽镇。勿邓是凉山彝族先民之一部,《新唐书·南蛮传》载:“黎、邛二州之东,又有凌蛮;西有三王蛮”,著名人类学家马长寿在《氐与羌》中讲到他早年到西康汉源县调查,见县城附近庙中供奉杨、刘、邓三姓大鬼主,“既言其王为大鬼主,其族为彝族而非白马氐又可知。”勿邓蛮中的邓姓大鬼主,应该就是冕宁菩萨渡邓秀廷家族的真正祖先。此支彝族邓氏在明末清初已逐渐汉化,但诚如谭其骧先生所指出:“自来治西南民族史者,未必人人皆抱优胜劣败、蛮种日就灭亡之谬见,然而终不肯明言蛮族之已并合于汉族者……此指大体而言,亦有族类极繁者,则虽为一姓,其各部分同化时代,往往先后相去颇远。”四川凉山冕宁县菩萨渡邓氏的情况正是如此,此支邓氏是凉山巨族,分布范围向北已达雅安境内,向南已经到达攀枝花市,仅仅在冕宁县境内就有四万人口,他们中各支系的汉化年代是不一样的,大部分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汉化了,而迁居到喜德县居住的邓秀廷这一支,则在清末和民国时期都还没有被完全汉化。

[ 本帖最后由 八番宣抚使 于 2025-10-20 15:2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八番宣抚使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25
编号 109455
注册 2007-2-12


发表于 2016-11-21 01:0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七律] 邓秀廷
欲将微力救衰残,
支柱西荒半壁天。
孟获来时灰不死,
孔明去后火重燃。
战云翻墨昏牙纛,
铁血流丹哭杜鹃。
怪得焚香殷祷祝,
边民百万赖生全。
【附录】
邓秀廷,汉族,原名邓文富,彝名“木呷克底”,凉山彝族一般称其为“汉呷丁家惹”或“丁家阿呷”。1889年生于四川省宁远府冕宁县甘相营烂坝村。国民党陆军中将。因治彝有方被黄炎培盛赞为“大汉长城”,认为邓在当时维护抗战后方社会治安与交通运输方面“忠勇智诚,奠安宁属,功在民族,利在国家”。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0-24 23:0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17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