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如何构建和运用人的思想体系
性别:未知-离线 战略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377175
注册 2010-5-22


发表于 2011-8-9 23: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如何构建和运用人的思想体系

如何构建和运用人的思想体系
一、构建思想体系的原因及应包含的内容
1. 构建思想体系的原因
我们知道,人类有两种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际上,认识世界也是为改造世界服务的。最理想的情况是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而无需事先认识世界。因此认识世界也可以归结为改造世界。这里需要指出,改造的“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而“改造”是以世界不符合人的期望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不满意当前的世界才会“改造”,因此满足人的期望才是最根本的目的。
然而人毕竟有很大局限性,由于各种原因,人的实践活动不符合客观规律,这就造成实践活动的结果不符合预期目的。为了克服人的各种局限性,就需要用思想来弥补,而且需要从不同方面弥补,这就是要构建思想体系的原因。
2.人的局限性
我们现在通过考察人的思维过程来看看哪些地方会造成主观不符合客观,从而发现人的局限性。
当人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是通过用人的思维结合对问题的观察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这里的每个部分都可能发生偏差。即人的思维和对问题的观察都可能发生偏差。其中导致人的思维的偏差又有两个因素:错误的思维方法和人性对思维方法运用的干扰。人性对思维方法运用的干扰包括人的情绪和认知机制的干扰,人的计算能力限制以及人的计算所需时间超出了被解决问题所限定的时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对问题的观察的偏差不仅仅包括认识是错误的,认识不全面同样是偏差,我们经常出现的“眼高手低”就是认识不全面的表现。认识没有偏差的标准是在实践需要的抽象层次上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手段。在思维偏差方面,会表现为使用不恰当的抽象方法以及使用不恰当的思维形式(即不合逻辑)。抽象方法是否恰当是以目的为标准,如果抽象方法符合目的的抽象层次以及抽象内容,就是恰当的。思维形式是否恰当标准在形式逻辑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这里就不重复了。
3.对思想不恰当的运用同样会使人的实践活动不符合客观规律。
前面已经分析过,把握客观规律需要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以及对问题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这种方法由于直接从问题出发,最可靠。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多问题无法直接使用这种方法,而是运用思想,思想的作用是在于保证可靠性以及节省时间。为了保证对思想的恰当使用,就需要从最可靠方法的基础上来分析。我们知道,思想是理性认识,而且是在某个抽象层次对某个抽象对象的理性认识。这就告诉我们,感性认识以及对感性认识的抽象是使用思想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运用思想非常容易导致主观不符合客观。即便有了这个前提也无法保证运用就是正确的,只有保证逻辑正确才能够可靠地应用思想。但光可靠还不够,合目的性更重要,只有这种思想是以目的为方向时运用才有意义。
4.知识与思想的关系
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提供事实的知识,既有感性的也有经过抽象的,还有一类是提供方法的知识,它的作用是实现目的,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思想就是提供方法或者以某些事实为基础来提供方法的知识。为了便于讨论,因此本文的思想体系把事实的知识也包括在内,即包括了人的所有知识。
5.为克服人的各种局限性而构建的思想体系应包含的内容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思想体系应该包含思维方法的知识以及具体问题的知识。思维方法的知识肯定属于方法类,具体问题的知识既有事实类又有方法类。对具体问题的事实的感性知识就是经验事实知识,这类知识不应该有任何的抽象,对经验事实知识的抽象就形成了理论事实知识。同理即可明确经验方法知识和理论方法知识。经验事实知识和经验方法知识合称经验知识。理论事实知识和理论方法知识合称理论知识。对于理论知识又根据其实用性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应用理论用来解决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侧重点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基础理论用来解决在逻辑上最核心的问题,为应用理论提供基础。应用理论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将其转化为基础理论问题,然后由基础理论来解决。同理,对于经验知识也可分为基础经验和应用经验,技术经验就是基础经验的一种,项目经验就是应用经验的一种。
综上所述,思想体系的内容包括:
①思维,关于抽象和逻辑以及认知方法的知识
②经验事实,这里需要指出经验事实不允许进行任何加工,但实际上人脑有意无意会进行少许的加工,这就导致经验事实的不可靠性。即不是感知不可靠而是对感知的错误加工不可靠,那种认为“看见的都是假象”的观点忽略了对感知的错误加工。人的意识往往用到的恰好是对感知的错误加工所得到的知识。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可以通过理性去除加工不可靠的成份,另一方面可以用专门的仪器获取可靠的知识。因此对于通过人感知所获取的经验事实大可不必抛弃,而是要进行一定的积累并且通过理性去除加工不可靠的成份。经验是十分重要的基础。它对于低抽象层次的活动有重要作用。
③经验方法,是思维运用于经验事实达到目的的产物。
④理论事实,分两类,一类是对经验事实进行抽象而得到的事实,比较可靠,还有一类是运用思维进行逻辑推理而得到的事实,如果它基于可靠的事实,同样比较可靠,如果不是,则不是非常可靠,带有假说的特点。
⑤理论方法,是思维运用于理论事实达到目的的产物。
二、用思想体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问题的解决既要求合理性(即符合客观规律)又要求可执行性(即具备执行的方法)。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找到既满足合理性又满足可执行性的方法并不困难。但是对于复杂的问题,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常常会出现矛盾。为了解决这对矛盾,就需要恰当运用思想体系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认清思想体系的各种成份分别能解决的问题(合理性问题还是可执行性问题)。
1. 唯理派和经验派的对立
人们解决各种问题往往会形成两种对立的解决方法,一种是从思维和理论出发,强调其合理性的一面,一种是从实践和经验出发,强调其可执行性和实际的一面。在哲学上,把这种对立称为唯理派和经验派的对立。在哲学史上,这两派的争论十分激烈,各自都形成了从理论或经验出发的方法论。到了近代哲学,这种争论已经基本停止,而是转向如何把理论和经验的合理之处提取出来以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关于如何用理论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大部分人并不了解,这就造成了大部分人仍然在走唯理派和经验派的对立的老路。
实际上关于如何用理论和经验共同解决问题,道家早就提出过 “阴阳互补”之道,这里的“阴”就是与实际没有直接关系的“思维和理论”,“阳” 就是与实际有直接关系的“实践和经验”。中国古代很多杰出的理论,基本上都是通过恰当的运用“阴”和“阳”做到的。下面来讨论理论和经验各自的特点
2.经验的特点
经验是从感性认识来的,因此相对于理论来说,它具备可靠性、全面性和无抽象性的特点.。
从绝对的角度看,它并不具备彻底的可靠性、全面性,因为所有的认识都经过人的主观加工,因此可靠性不彻底,因为人的知觉具有选择性,无法感知到一切,因此全面性不彻底。想具备彻底的可靠性、全面性恰恰需要理论来弥补。
无抽象性是指经验与实践是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经验知识要么是实践要用到的信息,要么仅仅只是实践行为的映射。经验是原始的信息,没有经过修改,因此它没有经过抽象,即无抽象,而理论是对经验知识作了抽象和变换,在实践时是需要还原为与感性认识直接相关的知识。
3.理论的特点
理论从根本上说也是从感性认识来的,但是由于人们在长期的解决问题中已经形成了大量的理性认识,因此很多理论也可以从理性认识来。也就是说,理论既可以从感性认识来也可以从理性认识来。理论具备抽象性、局部性、不可靠性、合理性、宏观性的特点。这里对其中几个重要的特点作进一步说明。局部性指的是理论仅仅具备实践所需要的一部分信息,很多人以为理论可以直接用,这就是没认识到这点,实际上理论是几乎不可能穷尽问题的每一方面,因此合理的运用理论是需要以经验为基础,也就是说是运用理论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对于理论无法解决的要通过经验来解决。
合理性指的是理论在其解决问题的抽象层次上是合理的,实践的抽象层次和理论的抽象层次是不一样的,因此不顾抽象层次生搬硬套理论常常会出问题,这是“书呆子”的典型表现,也是很多人认为理论无用的理由。实际上,理论仅仅只是在它的抽象层次为理论提供方向,是“原则”,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它的抽象层次来设计方法,而这个方法需要符合理论上的“原则”,这才是真正意义的理论结合实际,要认识到理论仅仅是一个工具而已,不要把它神化。很多人无法设计出符合原则的方法的原因是,无法建立目的与理论实践的联系,本质是缺乏联系目的理论实践的思维方法,可见,没有好的思维方法作基础,学再多的理论也无法应用。运用好的思维方法是这么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根据目的获得实践结果的蓝图,第二步,根据蓝图和现实的差距,通过有效的思维方法获得变换的方法,这对于缺乏好的思维方法是无法做到的。
宏观性指的是理论解决的是“大”问题。我们知道,人的注意力是十分有限的,也就是说人能够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个数是有限的,对于经验而言,由于 具体问题的细节已经多到人能够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个数的极限,而“大”问题涉及的事物非常多,这就造成人无法把握整个问题,仅仅只能把握问题的很小一方面。理论则通过抽象,减少需要同时注意到事物的个数,从而能够扩大把握问题的范围。如果用最基本的几个哲学概念把握问题,则可以做到完全把握整个问题。
4.理论与经验的关系
在讨论了理论与经验各自的特点后,讨论下理论与经验的关系,为简单起见,这里讨论的理论先不包括思维理论。
我们先假设在不具备任何经验的前提下,即排除了从理论产生的理论(因为连理论都不具备)。此时,如果学习理论,由于不具备任何经验,理论的学习必然无法和经验映射。这种理论的学习是无效的。此时只能进行实践获取经验。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初步的实践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实践的深化,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就形成了基本的实践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进一步深化,达到高度熟练的状态,遇到各种问题都有灵感,就形成了彻底的实践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假设已经具备一部分经验但不具备理论,这时可以解决简单问题了。这时的经验已经可以支持一部分理论的学习了,学习了一部分理论的学习就可以解决大点的问题了,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初步的理论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着假设已经具备一部分经验和理论,这时可以从理论产生理论,解决更大的问题了。解决问题可以用理论推导理论了。在这个阶段形成了基本的理论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经验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大问题的手段。思维理论作为最“大”的理论,可解决任何问题,由思维理论出发推导出各种理论是彻底的理论途径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途径解决问题和理论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十分重要的手段。
下面我们根据经验和理论的特点来分析,在解决问题时应如何扬长避短。虽然纯实践途径和纯理论途径都能解决问题,但是在不同问题上应用的难度也不同。经验的优点是可靠性、全面性和无抽象性,它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一个可靠的基础,但是由于经验的内容太具体,而人具有时注意到事物的个数的极限,就需要借助理论克服这个弊端,同时经验的内容具有很大的干扰性,使人无法抓住要害,又需要利用理论的抽象性、合理性来克服。
5.边做边想的特点
前面所说的理论和经验本质上就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但其实还有种思维,它是形象思维的基础,这就是动作思维,实际上如果问题能用动作思维解决是最理想的,动作思维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最大的区别在于动作思维不需要任何记忆,它的记忆直接由问题客观事物完成。动作思维的本质特征就是边做边想,形象思维实际上就是在这个边做边想过程中把做和感受到的结果关联记忆下来,从而在以后避免不必要的试探。形象思维中不彻底的可靠性、全面性正是来源于记忆做和感受到的结果关联过程中人的认识偏差,从而造成形象思维中部分错误认识。动作思维具备彻底的可靠性、全面性。
但是动作思维具有一些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犯错,毕竟它具有很大的试探特征。然而很多问题是容不得试探的,一旦使用这种做法造成不良后果就无法挽回了。虽然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来解决。但是对于一些难以模拟的问题,动作思维束手无策。第二个问题就是消耗资源,通过客观事物的变化或者模拟的方法都是消耗硬资源的,这就造成使用动作思维受资源约束。而且由于人脑具有“灵性”,太过“笨重”的资源不利于激发灵感。第三个问题就是客观事物的变化过程不经过人脑,很多灵感的诞生恰恰把过程需要过一遍。
虽然动作思维有很大的缺陷,但对于完全陌生的事物或高度复杂的事物,动作思维的这种“试探”恰恰是最好的办法。
6.解决问题的手段
下面我们来明确解决问题的手段。思考和实践是最基本的手段,其中实践既可能是具有试探性质的动作思维(模拟方法需要模拟物),也可能是运用知识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实践产物是经验。思考既可能是运用理论的理性思维,也可能是运用经验的感性思维。
7.解决问题的方法
解决问题需要充分发挥各种不同思维方法的优点。前面已经分析了试探、经验、理论三种不同方法的特点,单纯选择其中的一种出发都可以解决问题,但是难度不同。我们先分析单纯采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再来对各种方法扬长避短结合。要指出的是不论哪种方法都需要明确目标。
试探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明确各种试探手段,然后通过“试探——结果”的不断重复获得规律性认识,这种方法的实践就是寻找方案的过程。复杂点的附带还会运用些经验或理论(如控制论、统计学等)。
经验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已有的经验,先从已有的经验搜集是否有现成或类似的方案,如果有,改进改进使用,如果没有很可能又采用试探方法。高明点的经验方法,会懂得借助点理论或者灵感,但也是凭感觉得到的。这种方法的实践就是个积累的过程。
理论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根据已有的各种理论,看看适用条件,如果符合就套用,但容易套错。高明点的理论方法,会懂得用思维和经验,但是缺乏可靠的基础。这种方法的实践就是个获得感性认识的过程。
将这些办法结合有几种形式:
自顶而下:以最基本的几个哲学概念为基础,用这些概念获取对问题的总体看法,然后逐步细化,在不同层次使用恰当的理论,直到经验所能直接解决问题为止。然后再用试探去验证。
自底而上:以经验为基础,运用恰当的理论逐步向上搭建大方案,直到满足目标为止。然后再用试探去验证是否满足目标。
自顶而下与自底而上结合:既用最基本的几个哲学概念获取对问题的总体看法然后运用恰当的理论逐步细化,又逐步运用恰当的理论向上搭建大方案,直到细化方案和搭建方案拼接在一起为止。然后再用试探去验证。
思考实践结合:以前三种方法都是常见的工程方法,特点就是以想为主,没有充分发挥实践的优点。而且对于越底层的思考工作量也越大。考虑到实践方法容易激发灵感的特点,可以采取在总体问题和关键问题用思考(必要时用理论),在不关键的具体问题,可以让实践去发挥验证和经验的作用(必要时也可用理论)。
信息收集法:这种方法是充分运用大脑的机能,有计划的去收集各种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信息,待时机成熟后,然后上面的办法整合起来。
原型法:这种方法是先把关键问题考虑清楚建立一个原型,然后再补充细节完善
要说明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办法结合,都需要充分发挥各种手段的长处。
三、实践
1. 实践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①在没有相关知识的前提下,实质就是试探;
②有了相关知识后,就可能是试探或验证。
2. 实践对构建思想体系的作用
①可以得到感性形式的经验知识,这种经验知识既包括事实性的又包括关于操作因果链的,这种具体的、全面的、可靠的知识无法通过其它方式获得;
②起到对知识的验证作用,使得思想体系建立在一个可靠基础上;
③充分发挥人脑的作用,实践容易产生灵感,由于实践过程中往往是动作思维和形象思维一起发生作用,使人的思维往往运作的很顺畅,这就会产生灵感;
④实践可以提高思维能力,人的思维能力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实践可以增加人的感性知识,从而让人思维有更牢固的基础。
四、思考
1.思考和思维的区别
思考是方法和内容的结合体,思维仅仅只是方法。思考过程需要用到各种具体理论,而思维不需要。
2.思考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①思考能够产生宏观信息,这给具体方案的制定提供方向
②思考能够起验证作用,基础理论对应用理论具备验证作用,事实和思维理论对基础理论具备验证作用
③思考能够摆脱细节对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干扰
3.思考对构建思想体系的作用
①思考能够对知识起到整理作用,这能够使知识条理化
②思考能够充分发挥人脑摆脱细节对思想体系的干扰的作用
③思考能够起验证作用
④思考可以产生新的理论
⑤思考可以提高思维能力
4.思维方法
思维是思考的基础,具备健全的思维方法,需要着重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①抽象与具体:抽象与具体其实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关系。理性需要以感性为基础,没有感性的理性是不可靠的。这部分内容前面已经作了详细讨论。这里要指出的是这部分关系起核心地位,因为不管什么样的问题都绕不开它。一个问题的解决本质上是采取了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而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则需要进行某种程度的“模拟”,动作思维是利用客观事物进行“模拟”,形象思维是利用人脑进行“模拟”,抽象思维则是将动作思维或形象思维的“模拟”进行提取复用,是种高层次的“模拟”。通过“模拟”可以获取规律性的认识。
②发散与辐合:辐合思维是指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是发散的基础。辐合思维讲究的是思维的逻辑性。逻辑性的含义是思维的内容与实际的符合情况,也就是说所想的内容必须有现实的依据。辐合思维有粗糙的和精细的之分。粗糙的辐合思维仅仅只从宏观把握问题,容易发生偏差,精细的则从微观把握问题,能够准确的把握。发散思维是指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使我们对问题有全面的认识。辐合思维则是具备具体的认识。全面需要以具体为基础,没有具体为基础的全面是不可靠的。发散与辐合实际上只是说明如何更有效的使用“抽象与具体”。 发散仅仅是告诉我们从多角度观察感性认识,辐合仅仅是告诉我们抽象要有逻辑性。
③分析与综合:分析是把大事物分解为若干个小事物的思维方法,它能把问题简化。综合则是把分析的结果加以整合。这种思维方法对大问题非常有效。这种方法仅仅是为了更方便的使用“抽象与具体”的方法,起到的是化大为小的作用。
④一般与特殊:一般是把不同事物的共同特点提取出来。提取出来的共性用于分析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可以看出方法仅仅是为了避免重复的使用“抽象与具体”的方法。
5.思考的主体
我们上面所说的都是从合理的角度,也就是应该怎么思考,是思考的“软件部分”,这里我们讨论思考应该怎么实现,是思考的“硬件部分”,这就是思维的主体,思维的主体包括人和机器。不同的思考主体其实现方法差别很大。
对于人来说,这就是人性化的过程。很多看似理性的东西往往难以实现,因此一个思考方法的设计需要在理性和人性间进行权衡。此外,人脑具有复杂的机制,巧妙的运用会有很好的效果。人的特点是具备悟性和不可靠性,因此在思考方法的设计不需要过细,侧重于方向性问题。
对于机器来说,不具备悟性但具备可靠性和高能力性,对于机器的思考方法的设计需要非常细致,而且需要充分发挥其高能力的特性。
6.反思
人的思维中需要一种反思的机制,这样思维才有进步的保证。人的思考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需要通过经常去尝试从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思想,从而发现漏洞所在,去弥补。缺乏反思的机制去大胆探索非常容易“走火入魔”。有了反思这种机制,能够使人不用瞻前顾后而大胆的去探索。
反思获取思想需要做到两点。第一,应该就事论事,宁可通过不断犯错误改正,也不迷信现成结论;第二,应该敢于走极端,然后逐步修正,而不是一开始就“中庸”。
五、理论
上面已经说过,理论是建立在思维和实践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对于理论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1.原创与借鉴
所有理论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出现的,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如果现有理论无法解决问题就应该运用前面所说的思维和实践的方法去创造新的理论,而不是非要在现有理论中去找现成的方案。理论是我们的奴隶,而不是反过来。实际上,人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很多困惑都没有现成的方案,因此需要我们创造新的理论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需要具备这种能力才能更有效解决问题,而不是执着于“创造新的理论难”的名相,创造新的理论根本不是什么伟大的事。
但是也不能走入另个极端,即什么问题都去创造新的理论。有些问题已经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了,直接用就行了,没有必要去创造新的理论。需要创造新的理论的地方是在一些缺乏好的解决方案的问题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于缺乏好的解决方案的问题就要重头创造起,而是需要批判性的继承已有理论的合理成份,这也就是借鉴。
然而有很多问题是无法确定应该是创造新的理论还是学习已有的理论,这时就需要以哪种办法能更好解决问题为标准。有些问题虽然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学习成本很高,此时还不如创造新的理论更为划算。有些问题创造新的理论和学习已有的理论一样的成本,但是创造新的理论本身所带来的思维训练以及对问题更深的理解是学习已有的理论所无法获得的,此时创造新的理论更为划算。
所以,对于原创与借鉴应持有的态度是以解决问题为根本,批判性的利用现有成果。
2.基础和应用
基础理论是解决问题的需要涉及的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是支撑各种解决方案的基石。应用理论是解决常见问题的具体方案。这种划分其实是分析与综合在理论问题上的运用,基础理论获得的是分析的结论,应用理论获得的是综合的结论。根据分析的基础性质可以知道,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决定运用理论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基础理论的不扎实,运用理论途径解决问题就有很大困难,那么只能通过经验途径解决问题,但是一个大问题是需要综合运用理论途径和经验途径解决问题的。应用理论的多少决定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基础理论很好但是应用理论不行,同样无长问短运用理论途径解决问题,但是它毕竟可以通过学习或研究获取应用理论,而如果基础理论不行,连学习或研究获取应用理论的能力都不具备。实际上,实际问题千变万化,很多时侯根本就不可能通过预先学习应用理论解决问题,往往需要边学习研究边解决问题,因此基础理论的扎实程度就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
3.中西结合
这里的“中”指的是中国古代思想,“西”指的是西方思想。应该说,这两种思想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我们应该对它们扬长避短。我们先来对其特点进行分析。中国古代思想讲究从整体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所采取的办法统筹兼顾考虑了各方面,使用不容易出问题,而且非常讲究“从感性到理性”提出方案,这就比较符合实际。西方思想比较讲究分析和反思,研究问题细致入微,这就为把握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还有反思的手段作为纠正。但是中国古代思想由于缺乏分析和反思,导致比较稳固,不容易创新,也不容易传承。西方思想由于经常产生缺乏根据的假设,导致理论经常出现问题,而且分析的另一面就意味着割裂联系、变化,这就造成运用起来容易走极端,虽然能通过反思不断改进,但这种改进往往不到位。因此,我们应该吸取从感性到理性提出方案的精华,提出有根据的假设,然后运用西方的分析和反思,将问题深入研究,将研究成果作为基础,再通过实践获得方案。
由于中西思维的差异,也导致传承方法的差别。中国古代的传承主要靠实践和点拨,通过大量的实践来具备对问题的了解,通过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点拨来获得一些认识。而西方则采取用书面文字准确表达的方式传授具体的认识。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从接收的信息量来看,实践和点拨比书面文字高效的多,有很多信息也无法通过书面文字准确表达。但是这种高效是建立在大量实践和良好的身体心态前提下,这是非常理想的,而且它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果国家动乱,这种办法就受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运用到实践和体悟这种高信息量的学习方法,从而快速提高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分析和表达能力,摆脱理想状态的制约以及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
4.跨学科学习
我们要先明确知识的作用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涉及到各种不同的知识和思维方法。不同学科有不同的知识和思维方法,通过学习掌握不同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这会使我们在遇到各种问题时从不同的角度去全面分析问题,同时由于对各方面都有所了解,使得得到的方案不容易走极端,这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知识储备有多少,在思考时产生灵感的概率就有多大。当然知识储备和思维的提高需要协调,过分注重知识储备忽略思维的提高会适得其反,反之亦然。知识储备的提高可以通过看各种学科的书,尤其是通用学科的书,如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语言学,心理学等等,思维的提高除了平时的练习还可以通过看思维方面的书,如哲学,逻辑学,数学,思维学等等。
六、交流
交流分为历时交流和共时交流。历时交流就是和过去存在的东西交流,主要是看书的形式。共时交流和、是和现在存在的东西交流,主要是聊天的形式。前面所说的实践、思考都是主动获取思想的方式。看书是被动获取思想的方式。聊天是主动和被动结合获取思想的方式。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主动获取思想能够充分调动积极性,内容容易理解,具有很高的学习效率,但是学习的内容缺乏方向,很容易迷失自我。被动获取思想很有方向性,但内容不容易理解,学习效率不高。聊天则把两种优缺点结合起来,如果组织得当,主要发挥其优点,反之则容易发挥其缺点。根据人的思维特征,人同时只能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因此往往容易走入极端,聊天,特别是多人聊天能够很好的解决这问题,但是这必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的前提下,不好的沟通会适得其反。要做到良好的沟通,就需要沟通各方对人性有较好的把握。
在这些方式中,主动获取思想的方式是最为基础的,因为最基本的认识只有亲身实践体会才会有,最基本的理解只有自己思考才会有。但是这种主动获取思想的方式需要通过一定的被动获取思想的方式给予方向,即点拨,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所提倡的。在具备基础后最好采取被动获取思想的方式的学习,继承先人成果,避免不必要的研究。这样两个阶段以后就具备了基本的能力。然后再采用结合的方式,扬长避短,进一步提高能力。这就是学习的三个阶段,要说明的是我说的每个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只是侧重点,并不是说其它方法不必采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WHITESHIP

★★
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北将军
功绩 380
帖子 4210
编号 170977
注册 2007-6-3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11-8-19 20:5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复制粘贴了,一下子看不完,抱走回去放大字体再看~
楼主和MAXWELL发的贴往往都不错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战略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0
编号 377175
注册 2010-5-22


发表于 2011-8-19 22:3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WHITESHIP 于 2011-8-19 20:55 发表
复制粘贴了,一下子看不完,抱走回去放大字体再看~
楼主和MAXWELL发的贴往往都不错

可以去我博客看http://blog.sina.com.cn/zhanluesanguo,那的字号比较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17 01: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26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