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论三国文化韬略思想的继鉴与批判
性别:未知-离线 程东方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6
编号 380908
注册 2010-6-9


发表于 2010-6-12 08: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论三国文化韬略思想的继鉴与批判

     论三国文化韬略思想的继鉴与批判
    由高希希执导的大型史诗题材电视剧新版《三国》于5月2日在安徽、江苏、天津、重庆四家卫视开播,该剧将成为2010全年度必看的大戏,现在已经播出到第80集了。随着主要人物的悉数登场,题材如此恢弘,阵容如此强大,制作如此顶级,相比刚开播不久人们对新旧三国演员对比、拍摄技法的关注和议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新三国》的思想内涵、人物性格亦褒亦贬的争论起来。作为观众的你最应该关注新《三国》哪些精华所在呢?
 导演高希希说新三国是包含了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和内涵,您认为三国文化的积极一面是不是正是因为它适合今天的人们来借鉴呢?
著名人文学者裴钰评价说“新版三国呈现了三国文化非常积极的一面”,并不仅仅是权力厚黑学。”
裴钰认为我们任何文学作品,也是基于当下这个时代来回顾历史、评价历史。比如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上有一些非常积极的因素,比如说诚意文化,这个在三顾茅庐这一集中得到很好的呈现。刘备说我们拜访人才要如登高拜天,到离卧龙岗三里地的时候就要下马,关羽问他你为什么下马,骑马过去多好,他说要让天地知道我们的诚意,别人看到不看到没有关系我们自己要做好。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我们讲诚信,但是最基础的就是诚意,我们每个人要对别人讲诚意,公司对人才也要讲诚意,诚意文化是非常积极和善良的东西。
今天看三国来讲我们就应该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规律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站在文化意识思考的层面上,我们不得不警惕权谋文化横行对于当代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当然,对于紧张激烈的权谋斗争很钟情的观众、读者,看了“很权谋”的影视、文学作品,未必就会变成“很权谋”的人。但不可讳言,“权谋文化”在中国人群的大面积受宠,说明有人需要、有人观赏、有人深思、有人效仿,现实生活中的确还有“权谋文化”生长、发育的土壤。
翻开几千年的中国历史,无论是官方编写的《诸子百家集释》、《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还是《三国演义》,都围绕权力争夺而谋略、谋划,具有强烈的非道德色彩——或弑父或杀兄或废子或屠臣,或出卖或诈变或欺骗或背叛。虽然“权谋文化”并不全是糟粕;但当今社会,如果以“人治”代替“法治”,背弃诚信,必不存和谐与发展。
    不应回避,人生、为官、经商,离不开机谋,也需一定谋划。但这种谋划,不是生活的全部、不是立世的根柱,只是个技巧、是个辅助。不能夸大它的作用,也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在今日官场交际上,学会领导艺术与官场交际,并不等同于专事权谋。最要紧的是,摒弃庸俗奸诈的政客作风,代之以清廉、勤奋的公仆作风,少搞权谋,多办正事,把心思用在学习和工作上,为老百姓谋利益,才是官学正途。
企业中的企业家和经理人,在商业经营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必要之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和权谋,也无可厚非。但永远要分清“道”与“术”的关系和区别。企业文化也好,权谋文化也罢,都是雕虫之技,而不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当代青年人生价值的实现要基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恢弘气概和历史视野中,形成深沉的民族责任感和强烈的现代性意识,鞭笞不择手段的厚黑风气、好利贪权的腐败欲望、尔虞我诈的不良行为。
      
一、三 国 韬 略的借鉴与继承
     通常都说兵家韬略,似乎韬略只限于诸子百家中兵家的学术,属于兵书,是军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从来就没有单纯属于军事的战争,战争无非是政治以暴力形式的延续,军事服从于政治,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战争除了以武力拼搏外,还有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宣传战等,不仅现代,古已有之。战争是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和思想文化的总体战,各种韬略往往在其中同时并用,或交互使用。总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政权、集团在斗争中所采取的策略、计谋、政策、手段等等,都可称之为韬略,或者说广义的韬略。
     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发源于先秦的韬略之学,在秦汉时期得到广泛的运用,到三国时代,更是发展规律迅速,硕果累累。中国历史上韬略人物之层出不穷,韬略理论之独特精辟,韬略范例之丰富多彩,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探索与研究历史上的文韬武略,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才干,启迪思想、智慧,而且于竞争激烈的时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均有着不可低估的参考价值。从韬略的角度研究历史,可以使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历史现象洞开一面,从而窥视到历史演化的某些轨迹,获得对于历史真实的一些认识。
   (一)奇正论原理及运用
1、奇正原理
早在老子《道德经》中,就有过对于奇正思想的阐述。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道德经•五十七章》)。所谓正,是指社会所公认的正道,包括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针、路线、思想、政策、原则、措施。当然各家之正,分野极大。老子之正,也寓有其所主张的清静之意。而奇则是巧妙,诡秘,临机制断,随机应变,没有固定的程式。老子用两个不同的字归纳、总结治国与用兵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特点,应该说是十分精辟的。
对奇正思想内涵作进一步揭示与阐述的是孙子,《孙子兵法》用极为精练的文字,表述了奇正原理。
孙子指出:“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势篇》)。战术无非奇正两途,然而由奇正而推演、产生的奇谋妙策,则无穷无尽。“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势篇》)。天地变化无穷,深不可测;江河没有竭尽,波澜叠起。奇正变化,纷坛浑沌,效法自然。可至化境。
     首先,孙子将奇正作为战略战术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地位。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势篇》)。全部军队一旦遭到敌人的进攻,而保持不败,关键在于真正掌握奇正之法的神髓。
     孙子所说的奇正,经后人的揭示,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正面迎敌为正,机动配合为奇;明为正,暗为奇;静为正,动为奇;进为正,退为奇;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总之,—般的、常规的、普通的战略、战术为正,特殊的、变化的、罕见的战略、战术为奇。
     掌握奇正原理,是使军队面对敌人的进攻,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奇正原理是用兵作战的灵魂。
    第二,孙子揭示了用兵的根本之道在于“以正合,以奇胜”(《势篇》),即以正面交战,以奇变取胜。用兵必有奇正,无奇正而胜,属于侥幸之胜。三军无奇兵,是不可与敌人争夺利益的。两军对阵,有正面战场的直接厮杀、搏斗,但必有奇兵捣其旁,击其后,才能有胜利可言。孙子的这一层思想,被后人概括为出奇制胜,先正后奇,以正御敌,以奇击虚,正面钳制,侧后进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奇匿伏,因势用奇等韬略原则。
第三,奇正变化。出奇制胜是韬略家们普遍追求的最高目标,其中原因,也是众所周知,因为出奇招可以从阻力最小、效益最大的途径达到目的,从军事角度而言,出奇制胜为用兵之铃键,制胜之枢机。用奇的核心,在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根据敌情,灵活运用,不泥常法,出人意外。极而言之,奇是一种全新的创造,它既要充分利用对方的思维弱点,侦破、捕获对方的思想空隙,大胆突破思维的框框、常规,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根有据,避免失去基础,走入绝境。
最后,孙子阐述了奇正范畴的内在联系:“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奇与正不可分割,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如同圆环旋转,无始无终。孙子的这一思想,在实质上,是指奇可变为正,正可变为奇。变奇为正,化正为奇,临敌运变,循环不穷。           
2、三国谋士智将对奇正原理的运用
三国时代,谋士智将对孙子奇正原理作了深入的开掘与灵活的运用,使其大展神威,大放异彩。         
三国时期,韬略家们创造性地运用古兵法中的奇正思想,以小击大,以寡敌众,以弱胜强,以轻取重,从而扭转形势,打破定局,改变命运,赢得胜利。
     三国时期不少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转折,都是运用奇正思想的杰作。
三国时代的韬略家们比较成功地运用了孙子的奇正原理,几乎所有取胜的战争,无不奇正并重。正意味着强大的实力,意味着正面的进攻。曹操对抗黄巾军、乌丸、袁绍,孙策对抗王朗,吕岱对抗士徽,诸葛亮对抗张邰,邓艾对抗姜维等,无一不是力与力的碰撞与较量。若忽视正,奇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纸上谈兵,不堪一击。从对抗集团的双方分析,实力强的一方反而失败,这就表明,不含有奇的正,就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原有的实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三国时代的韬略家总是精通奇正的依存、转化、相易、相生,积极营造优势,打击对手。而绝不固守一途,偏执一方。
    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败于对手因间设奇的稻略;气势汹汹的袁绍大军,挫于曹操以奇击虚的韬略;惨淡经营的蜀汉政权,毁于曹魏诸将的奇正相生韬略。历史在这些转折点上拐弯,对抗的集团也从而或分崩离析、或发展壮大;或一败涂地、或东山再起。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三国时代的历史,向人们昭示这样一个真理,适应时代潮流的政策、方针能够使一个集团由小变大,由弱转强。魏、蜀、吴的局部统一及其所实施的政策,使得这些政权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岿然屹立,不动如山。三国实力的取得,概由正所至,由奇而成,这种正与奇的意义,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诸多方面,而非限于一域。三国韬略家各运匠心,善用奇正,横扫群雄,统治一方,建立了赫赫之功,三国之战,实为智囊之战。而各国异势,盛衰殊途,也由于蹈略有无,水平高低。奇正为韬略的重要原理,其价值作用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蜀汉之败,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历史教训。
      3、社会转型期的运用
      (1)执政为民
      (2)创新型国家
      (3)创新型人才
      (4)以人为本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10-6-16 00:39 -200 转帖至今不标明且不加评论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31 02: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17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