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9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1-13 1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三衙门与清朝中枢杂考

前几天看电视连续剧《康熙帝国》,注意到了一个细节就是索额图和明珠身边都被康熙皇帝安插了十三衙门的人暗中监视。让人一时间感觉到满朝重臣之中,无处不是康熙皇帝的眼线。似乎是十三衙门的作用变成了明朝东西厂、锦衣卫的特务机构一样,那么十三衙门究竟是不是康熙年间实存的特务机构,又对大清王朝的最高权力统治者又有怎样的影响呢?通过本文我们一起揭开,大清王朝中枢神经的几番变革和十三衙门的真实面貌。

      一、后金议政王大臣制度。

      公元1616年,建州的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完成对女真所有部族的统一,建立了后金王朝。后来努尔哈赤的四皇子皇太极继承皇位,于公元1636年废后金改国号为清。并于公元1664年入关,后来定都北京,这些大家又有所了解。在此期间清朝的国家统治机器还没有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保持了纯粹的满清八旗统治形式。

      八旗制度是清军入关之前在部落社会状态下自然形成民族管理体制。我们满清为“八旗”,而满人的原始称呼为“牛录”,八旗的管理官员叫做“牛录额真”,据说这是努尔哈赤定的官名,并使用八种不同的颜色来区别八旗的归属问题。开始仅设四旗,即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后来随着领土和人口的扩大,又增设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共计八旗。

      八旗制度是一种军政于一体的政府机构,奉行“以旗统人、以旗统兵”的原则,八旗之下的百姓属于半预备役状态。八旗建立之初,各旗首领称之为和硕贝勒,其实就是努尔哈赤自己的同宗子侄。由于八旗首领名额有限,所以在处理国家大事时,又增设议政大臣五人,其实就是被当上旗首领的皇族,让他们一起参与军国大事的策划研究。

      但是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各为和硕贝勒中规中矩服从统治,但是努尔哈赤一趋势,在众皇亲中,尤其是各位和硕贝勒各自拥兵,分庭抗礼。皇太极分了牵制和硕贝勒独掌兵权的隐患,又在各旗之中,设立了一名总管大人,牵制和硕贝勒。而所有总管大人与和硕贝勒、议政大臣一样,可以参与军国大事的研究。这些人成为建州女真和后金时期,满清的最高中枢机构和权力组织,在史学角度称之为“议政王大臣会议”。

      二、实现集权的文馆与内三院

      从皇太极继位,满清的形式就很被动,尤其是内部的八旗首领的矛盾尖锐。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开始学习中原封建统治模式。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皇太极设立“文馆”。而文馆设立之初,是供皇帝品史论鉴的地方,皇太极借助文馆,邀请明朝的归降臣子,议论天下大事,研讨成败得失。清史稿记载:

      以历代帝王得失为鉴,并记国家政事,以昭信史。

      随着汉文化对皇太极影响的不断深化,皇太极为了抵制与自己分庭抗礼的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三大和硕贝勒,逐渐将文馆转变为自己的战略研究机构,参与文馆的满汉大臣形成了清代内阁的最早雏形。

      天聪四年,皇太极将阿敏终身幽禁。天聪五年,皇太极以“御前露刃”之罪,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而最后一位和硕贝勒代善对皇太极忠心耿耿,在其支持下,于崇德元年,将文馆分为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宏文院,史称“内三院”。具体工作包括记录起居注、纂修实录、编写国史、撰写国书、批阅奏章,制定政策法规等诸多工作。内三院分别设大学士、学士,职务全部为二品官,但参与政事的实际权利已经超越位居一品的六部。成为皇太极身边实权最高的中枢机构。

      内三院的实际工作效能逐渐超过了原来八旗议政的体制,为了彻底取代八旗的落后体制,崇德五年,皇太极正式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虽然六部均是正一品的官制,但重大事由的参与谋划还在内三院,六部主要还是在接到命令后具体落实。到崇德十年,相继建立了都察院、 理藩院,八旗子弟原有权利地位日渐减弱,清代的中枢管理制度第一次得到全面革新。

      三、十三衙门的短暂乱政

      在大清定都北京之前,并没有实际的宦官体制。清朝最早的宦官机构出现在顺治年间,顺治皇帝入住京城之后,为了便于在古老的中原王朝行使政治,便整体搬用了一些前朝旧制,其中就包括宦官体制。满清王朝对宦官体制是又想用又防范。想用的原因是清朝是带有民族压迫倾向的封建王朝,沿用汉人太监能满足心理的民族优越感和后宫需要,所以清朝使清一色的汉族太监;不想用宦官是因为满族皇室深深明白自古以来阉党给国家统治带来的危害,尤其是明朝太监的干政达到了极点,所以最终规定做太监的前提必须是文盲。

      遵照上面所说的两条,既是汉族又是文盲的标准,清朝效仿明朝设立了太监机构。明朝的太监机构号称二十四衙门。二十四衙门是宦官伺奉皇帝及其皇族的机构。内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加在一起统称二十四衙门。 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司设监,御用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 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 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明初,内廷宦官机构开始设立。在这样庞大的太监机构管理下,明代宦官的编制和职权都达到了最高点,职权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及宫廷生活的各个方面,二十四衙门已大大超过了历朝历代的宦官机构规模。二十四衙门是皇室正式编制的工作机构,明代宦官还拥有相当多的组织机构。如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御酒房、御茶房、牲口房、刻漏房、更鼓房、盔甲厂、林衡署、织染所、安乐堂等。

      看了上边的编制,明朝军政大权落入宦官之手,也理所应当。顺治皇帝在当时设立衙门机构时,还是考虑了宦官干政的问题,并没有照搬照抄,而是大大缩减了清朝的宦官机构。将原有的二十四衙门所减为十三衙门。顺治十一年(1654年)清朝的是十三衙门正式设立,宦官吴良辅成为清朝第一任宫廷大总管,这其中吴良辅在中间的作用很大,虽然正史没有记载,但是吴良辅应该是明朝遗留的宫人,而且熟悉二十四衙门的设置。

      十三衙门的编制为司礼监、御用监、御马监、内官监、尚衣监、尚膳监、尚宝监、司设监、尚方监、惜薪司、钟鼓司、兵杖局、织染局。但是十三衙门的问题就在于并没彻底铲除宦官干政的问题,因为在十三个机构中最影响政治的就是司礼监。  司礼监的职权巨大。第一,可以批答奏章,传宣谕旨;第二,司礼监不仅总管所有宦官事务,而且实际上也居于总管、统领其他宦官机构的地位。司礼监总管大太监实际就是所有宦官的首领;第三,兼顾其他重要官职,如京师守备,奏章弹劾。司礼监是整个宦官系统中最高的权力机构,朝野堪称“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

     由于司礼监是照搬明朝体制,所以司礼监参与进了清王朝的权利中枢。第一号是提督太监:掌握礼仪、刑名、城门关禁。第二号是掌印太监:管理朝中内外的奏章以及御前弹劾。第三号是秉笔太监(或称随堂太监),也是最具实权的太监奏章文书,也就是说通过批阅奏章参与进国家大事。根据《郂余丛考》记载:
   
      “司礼秉笔太监,正与唐之枢密使相似,凡本章进御,固由内阁票拟,或因事降旨,不召阁臣而喻,则令司礼监粗写事目,送阁撰拟。”  

       以上足见司礼监的宦官权势熏天,事实也是如此。吴良辅因为受到顺治帝的宠幸,因为可以重蹈明朝的覆辙,逐渐开始干预朝政,准备进而专权大事,力图把大清变成晚明。在这期间虽然一些朝政落入吴良辅之手,但清朝的太监干政还达不到明朝那个地步,主要是很多太监没有文化,即使吴良辅有些手腕,但议政王大会制度还没有彻底废除,还要畏惧八旗总管与和硕贝勒,所以从历史角度看顺治年间的阉党祸患客观存在,但是没有完全成形,主要原因是受到满清贵族的权利制衡。

      摄政王多尔衮死后,吴良辅作为太监头子开始大胆出手,参与和某些官员的贿赂勾结案件,遭到弹劾。但是老辣的吴良辅事先还揣摩透了顺治皇帝的心思,在贿赂案中吴良辅受到顺治帝袒护,并没有依法惩办涉案宦官,只是将大学士陈之遴、陈维新、吴维华等人流放宁古塔。当时也有大臣提出按十三衙门铁牌敕谕应将吴良辅“即行凌迟处死”,但顺治皇帝并没有依法办事,这样包庇了吴良辅:

     “若俱按迹穷究,犯罪株连者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
      
      直到康熙皇帝登基,太后博尔济吉下旨以“变易祖宗制度”之罪将吴良辅等阉党处以死刑。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以吴良辅为首的阉党全部处死,小命短暂的十三衙门也被撤消。

      康熙年间,为了彻底肃清宦官的弊病,在宫中设立了内务府,下设七司三院,在一定程度上管制住了太监权限,确保了之后没再发生阉党的专权作乱,直到慈禧太后时期出现安德海、李莲英,不过这类太监只不过是小人嘴脸,距离专权乱政的太监还有很大差距,阉党也与大清中枢无缘。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1-13 13:0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麒麟子

荣国公
京西北路经略使
★★★★★★★★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怡情岁月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5
功绩 1950
帖子 5329
编号 13587
注册 2004-7-26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1-13 13: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顺治、康熙年内阁的灵光一现。

       其实清代内阁本出自康熙朝,但是内阁的雏形确实在顺治。在顺治十五年(公元658年)顺治皇帝在内三院的基础上将三院改为四殿两阁,便是中和殿、保和殿、文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这时已经有了“内阁”的称呼,但是这个内阁绝对不是执掌中枢机关的内阁,四殿二阁中任职的大学士官阶比较低,,也没有实际人员编制,既起不到中枢作用也没有实权。这个不成熟的内阁在顺治十八年又废除了。

       康熙九年,也就是铲除鳌拜的第二年,康熙皇帝为了建立一个高效办公的执行机关,再次建立内阁,此时内阁官员只不过还是五品官,不算权利机关,只能算是跟着皇帝办公的一帮秘书吧。但是内阁的作用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受皇帝青睐,至雍正时期升为正一品的大官。而内阁的职责在《清史稿》里也被记录下来:

      “钧国政,赞诏命,厘宪典,议大礼。”

       内阁的出现是清代皇帝为满足日常办公而设置的一种办事机构,由于清朝从未正式设立宰相,所以内阁是否能起到政府的作用就不得而知。虽然等到雍正时期内阁成员都已经是官居一品的朝中显贵,但这显然不能把内阁当作政府的最高行政机关出现,皇帝其实不再指望这些高高在上的老家伙干活,只不过是显贵老臣们有个体面的休养地点罢了,或者说到内阁有面子,实际也是退居二线。

       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乾隆皇帝再次把内阁推倒官场的一线,确定了以三殿三阁的内阁编制制度。中和殿被改为体仁殿、其他不变。三殿三阁的六位大学士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由六部尚书兼任。但是六部尚书就看谁能进军机处或者南书房了,因为只有兼任了军机处和南书房的事物的人在内阁中说话才有分量。否则根本就不是一个等次的。例如和申、刘墉、纪晓岚三人,三人都当过大学士、做过尚书,进入了内阁,但实际只有和申当过军机处大臣。对于内阁的约束,根据《东华录》的记载,乾隆皇帝曾训喻过:

        “夫宰相之名,自明洪武时已废而不设,其后置大学士,我朝亦相沿不改,然其职权仅票拟诏旨,非如古所谓秉钧执政之宰相也。”

五、有实无名的南书房

       具有实权的内阁出现在顺治十五年到顺治十八年,最多也就四年的时间。康熙朝往后的内阁就没有参与军机大事的权利了。处在真空之中的最高决策层,先后出现了南书房和军机处。下面我们就先说说康熙皇帝的“南书房”。

       根据偶阅读清代史书的感受,多数人都认为康熙年间的“南书房”其实就是军机处的前身,其实两个中枢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军机处是皇帝正儿八经设立的最高军政谋划机构,算是一个政府单位;而南书房不一样,是康熙皇帝喜欢论事议政的住所,只不过给进入南书房,多少设立了些资格和规矩。其实有很多军机大事,是不是一定就必须在南书房也不一定。

      清代的内阁和明代内阁有很大的不同,明代内阁是皇帝带领一个既谋划有执行的班底,而清代内阁多数时间还是挺上面的命令。在康熙年间这些命令多出自南书房。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军与清军交战进入胶着状态,或者说这是决定双方成败的关键一年。为了扭转危局,在战略上占据主动权,康熙皇帝在朝中主要官员中选调一批到位于乾清宫的南书房当值,赏了一个有衔无职的名头“南书房行走”,赏了多少人史无记载。

      南书房本来是陪皇帝读书,谈论学问,吟诗作赋的学习场所,但是在陪同皇帝的交流之中,逐渐开始传达皇帝圣旨、草拟诏书、研究军政大事的地方。在对三藩的作战期间,诸多军事命令和政务布置均是出自南书房,在南书房陪伴皇帝的官员自然成为最高权力行使的参与者,这些大臣没有固定人选,用着谁就召唤谁,其中选人上也不乏汉族大臣。

六、军机处与“章京”小军机

       雍正皇帝即位之后,并没有对最高中枢动什么手术,直到雍正七年,朝廷出兵青海(此时还没有对准格尔展开决战)。这次军事行动是雍正皇帝参与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大量的军事机密需要中央处理,雍正皇帝便在当年六月十日,在内阁之上建立了军机房。这个军机房当时算不上正规机构,没正式确定人员编制,根据史料记载军机房有以下几人组成:

      “其军需一应事宜交与怡亲王、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密为办理。”

      在讨伐准格尔战争中的经验,是雍正皇帝确定了军机房的作用。到了雍正十年(公元1732)三月,军机房正式定名“办理军机处”,也就是后人俗称的“军机处”。军机处是征讨准格尔时的战时指挥机构,战争结束后皇帝对军机处的信赖超过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南书房的地位,作为战时机构保留了下来,成为取代南书房的最高权力谋划机构。

       军机处的演变,是从一个战时临时机构转变为封建集权统治的象征。军机处的权利范围明确在六阁学士和六部尚书之上;不仅如此对朝廷的非政务机构和监察部门也有指示管理权,例如钦天正监正、国子监祭酒、翰林院、理藩院、通政使司、大理寺、都察院、鸿胪寺、太仆寺、光禄寺、太常寺等等。

        如此一个重要的军政机关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具有不可控制性,因为清代军机处从来不设定员,没有绝对固定的官员在军机处任职,也没有绝对的实职。皇帝常常会因为实际要务的不同性质,指定进入军机处的军机大臣,并赏赐一些虚衔来特定军机大臣的身份,例如首席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前面这几种虚职没有固定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八九人。

      军机处即使在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十一个人,而人数的精练和诸多繁杂的政务,显然不是几个军机大臣就能全部搞定的。这么大的官能没有几个跑差的吗?所以军机处又在下面设置了“章京”,说句实在话章京根本没有什么实权,只不过是日常朝廷文件保存,档案编录、以及重要文稿的撰写等,相当于现在保密局一类的部门,人员就像办公室的文员,编制为章京、章京上行走、章京上学习行走,编制在三十人左右,满族官员居多。而作为上下级机构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章京的隶属不受军机处限制,也就是说工作上是上下级,管理上军机处说了不算,也没有管理机构,像两个完全不一样的部门一般。章京也被不少历史学家称为“小军机”。

      在历史上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军机处并存了一段时间,对军机有一定的制约能力,也是一直凌驾于内阁之上。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乾隆皇帝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大大削弱了八旗大臣对朝政的干预。直到嘉庆年间军机处才正式列为国家机关,而且是最高军政机关。最后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废除,有新的内阁暂时取代。清朝的最高中枢机构也告一段落。

参考资料:
《明史》
《清史稿》卷一一四
《清史稿》卷一八一
《清通鉴》
《东华录》卷二十八
《东华录》卷九十三
《清史稿校注》
《明史纪事本末》
赵翼著《郂余丛考》卷二十
梁廷著《夷氛闻记》
郑天挺著《清史简述》
何龄修著《五库斋清史丛稿》
蔡东藩著《清史演义》
汪景祺著《读书堂西征随笔》
李孔怀著《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
李伯元著《南亭笔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清代名人轶事辑览(全六册)》

[ 本帖最后由 麒麟子 于 2010-1-13 13:40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马后炮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76
编号 352968
注册 2009-12-31


发表于 2010-1-14 08:2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华录》是本什么样的书,经常听阎崇年老先生在百家讲坛提到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6 03:1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12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