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颖颖 于 2014-3-31 19:17 发表
测不准原理本身不是一个物理现象,而是一个数学现象。这个所谓的问题本身无解。
测不准原理的核心在于,任何一个非零可积分布和自己的傅立叶变换,都不可能同时趣近于 0。
不但在这个宇宙测不准原理成立 ...
测不准原理:测位置的不确定性△X与动量的不确定性△P遵守不等式
△X.△P≥h/2
普朗克常数记为h,是一个物理常数,用以描述量子大小。实际上是描述微观粒子在单位时间的最小能量单位。这个单位能量的整倍数,就是检测仪器的测量精度。△X意味着检测扫描的范围,△P意味着检测扫描的速度。由于检测微观粒子需要打出一个电子之类粒子,来观测被测物能量变化。现在的问题是打出去粒子的最小△X.△P已经大于被测量子的能量半径,换句话说,不可能用地球这么大物体去测量地球人的身高。所以使用打出粒子这种方法根本得不到任何关于量子有意义的结论。
再回到意识上面。构成意识的粒子如果只有一个,完全在测量范围以外,不用考虑。只有被测粒子很多的时候,也就是“可积分”的时候,才能以较大概率检测到。试问,此时的被测物是否属于有组织的形态,这个形态与想象中的被测物是不是大分子与原子的关系?本科学过有机化学的人都知道,温度与反应有机物的结构稍有不同,生成物就会不同,单位质量占据的体积也就完全不同,更不要说原子这一级了。进行傅里叶变化只是把混合频谱转换成离散的幅值,以便观测而已,跟测不准原理是两码事。正如一个面包,把它的碳氢氧成分比例算出来再按原子量取积分,与该面包的重量完全是两码事,差距高达好几个数量级。这倒是真正的测不准
所以用不着看它的下限是否“任何一个非零可积分布和自己的傅立叶变换,都不可能同时趋近于 0。”只要看一下上限,纳米级的粒子,可积分与自己的傅里叶变换的结果差异就行了。在数学上,这可是没有问题的
PS:公主若是真的对这个感兴趣,还不如研究下有机化学。这些看似高深的物理,数学问题,其实是很基础的有机化学研究对象
[ 本帖最后由 乌鹊南飞3 于 2014-4-3 11:10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