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资治通鉴是正史吗?
性别:未知-离线 五城十二楼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5
编号 85365
注册 2006-10-1


发表于 2009-5-11 23:2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红色说得太对了,《通鉴》最恼人的一个是繁杂,一个就是太乱!没个好记性根本不行。很多的烂人碎事掺混在里面,把主线搞破碎了。还是以我当例子:前几年看西晋,细读了两三遍,连八王是哪八个也没弄明白,那么多人名越读越乱,最后撇下通鉴把华丽血时代、五胡录、蔡东藩一路看下来,才算是及格了。
有一阵下载了柏杨的白话通鉴全五册,也曾盘算着每天一卷来着,但马上就明白,如果不是全身心浸到里面去,结果注定是熊瞎子掰玉米,于是明智地放弃了!
柏杨太愤青了,他笔下的历史人物都不可思议地变态。我读《中国人史纲》是看事不看人,只图了解个历史脉络,想详细知道哪一个节段,还得多读别人的。
康先生那个学生书里说名字了,没记住,不是名人。事儿是真的。我当时看完还和别人说:看以前的人读书多强,没电灯没煤气灶没自行车,那生活条件效率还那么高,够我们惭愧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三种不同的红色

天水郡公
京东东路经略使
★★★

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Rank: 26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4
功绩 2325
帖子 8451
编号 106435
注册 2007-2-3


发表于 2009-5-11 23: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那是编年体史书的通病。因为它以时间为轴心,就只有把事件割裂了,让无数的人物走马灯似的出场退场再出场。

所以我认为初读史书,最好是读纪传体,一个列传就是一个人的生平命运,整整齐齐。古人以纪传体为正史,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纪传体虽然在人物上整齐了,但在事件上还是分见数篇,处于被割裂的状态。

所以,史书中编年、纪传、纪事本末三种体裁并立,也是不得不尔。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轮回

白衣伯爵
光禄大夫
★★★★★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限制发言用户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2
功绩 385
帖子 9205
编号 941
注册 2003-9-21


发表于 2009-5-12 07: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小红也太逊了
我读通鉴和读小说差不多
基本上到现在100遍没有,60多遍是肯定有的
呵呵!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马跃檀溪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03815
注册 2007-8-18


发表于 2009-5-12 12:3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我读过<资治通鉴>,是本好书,就是太长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三国赤壁周郎
(魏君子)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19
帖子 1865
编号 273194
注册 2008-3-31
来自 蓬莱仙境


发表于 2009-5-12 23: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柏老的其实写得不错(符不符合史实就不太清楚),可能写得有点滑稽,不够严肃,从而不受部分读者喜爱。就好像我祖父极度讨厌当年明月那种写作方式一样道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梦幻军师
(邪恶大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7
编号 12073
注册 2004-7-17


发表于 2009-5-13 07: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09-4-21 19:34 发表


通鉴不好读,那主要是因为卷轶浩繁,一般人很难有那个精力一口气读完。吕思勉给学生教读史书的方法,是建议学生们们日读通鉴一卷,如此,一年便可读完。

至于说一事越数年,这本是编年体的体例决 ...

還真是。。。通鑒要慢慢看,左傳一天看一頁也難堅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百合之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322193
注册 2009-5-13


发表于 2009-5-13 18: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不知道导演是谁哈?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三种不同的红色 2009-5-13 19:24 -50 灌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ixintu5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2
编号 48382
注册 2005-9-9


发表于 2010-11-21 2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五城十二楼 于 2009-5-11 22:23 发表
《通鉴》太浩繁了,确实很难通读,每日一卷是个好办法。记得看文史资料时,说康南海在广东办学,有个十二、三岁的学生问他读史哪本书好,康推荐了《通鉴》,那孩子20多天就读完了,问了一些问题也都能答上,康惊 ...

中国人史纲没法看啊,通篇个人主观因素。柏杨先生好像是带着刻骨铭心的仇恨来看两晋,大明。通鉴还是不错的,个人看法留在后面评论,没有在史料上直接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9 03: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10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