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4-5-30 17: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初唐随笔
  一、漫话李世民
  作为大唐的风云人物,李世民少不了为后人评论,赞者有之,贬者亦有之。两派都各有趋于极端的理论。要说这有什么影响——我觉得基于这两种理论写出来的小说倒是满有意思。如果这些再拍出来成了电视剧什么的,就更有意思了。好像是湘灵姐姐说过:把各版李世民综合起来,他人格就严重分裂了。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生活总是最真的,真正的李世民却恰恰就是这两种写法写出来的形象之和:秦王时期的他(尤其是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心狠手辣,更像是传统概念中不择手段阴谋夺位的野心家;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太宗皇帝却给人以仁慈博爱的感觉。有时我甚至觉得很难把626年前后的他统一成一个人。想起周作人心中的“两个鬼”,实质上就是他的矛盾的两面。其实谁都有这两个灵魂深处的自我,只不过差别不一定这么大。像李世民那种差别的算是很高的境界了——要不人家是伟人,我们是凡人呢。。。还有,之前的秦王偏于武,之后的太宗偏于文——文+武=?。。。儒将吧。可是也许是由于守成的时间更长些,再加上要表现不知哪年哪月编出来的一堆隋唐英雄的英雄气概,很多小说倒很一致的把李世民写的更侧重于文。“儒”是有了,“将”就惨了点。想想也是,执笔的人都是文人嘛,大概不怎么瞧得起四肢发达的武将,所以秦王就被写成了那个样子。。。
  武德年间还在忙于统一事业的李世民,绝对是李渊的王牌——怎么说也是嫡系部队嘛。:)以他那样的年纪成为唐军主帅,也难怪那些“老人”们小看他。说唐里李世民有个别号“唐童”,大概是源于他对王世充说的那句话:往常以童子来看他,如今却又这么谦卑。。。也许第一次交战时薛举也是这么想的;窦建德也小看了李世民,他答应王世充的求援,却一面接着打孟海公,只是派了一个使者去见李世民。然而他们终究都败在这个小他们很多的孩子手里。
  武德年间的秦王,怎么看都很像开皇时的晋王(果然“秦晋之好”啊——开个玩笑),只不过不同的是,宠爱次子的皇后却不在了。窦夫人其实是北周公主的女儿,不知怎么成了说唐诸小说中窦建德的姐姐,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两家的家世简直就是天上跟地下嘛。不知窦皇后在的话,那场宫廷斗争会怎么发展。这还真难说。也许会和独孤皇后一样,促成改立之事,又也许会向完全相反的方向也说不定。相形而言,窦夫人更会教育子女,李渊孩子们的杰出固然有遗传因素(李渊的孩子们很多都很有本领,天知道他的基因怎么会这么好),可是如果脱离了后天的培养也是白费。就拿杨广来说,他真的很聪明,可是从他身上能够看出来,他的父母教育的力度是不够的。李元吉是不怎么样,也许和窦夫人不喜欢他有关,懒的管他了。可一旦她管起来,李建成也好,李世民也好,都是教育成功的典范。因此,窦夫人这样不一般的人应该不会一味宠着孩子们,也因此,武德时她若在的话事情会怎么样也存在很大变数。倒是李渊很宠着儿子们,连他们进宫带什么都不管。
  有这样一个慈父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因为事态越来越急,从明争暗斗转到公开也就几年时间,形同水火。脾气再好的人也受不了了,儿子们的争夺大概让李渊头疼的不得了。从杨文干事件的怒责李建成,到对李世民“天子自有天命”的训斥,李渊以前可能从没发过这么大的火。我觉得,他对李世民的训斥其实还是在他理智的情况之下说的,史书写他“上大怒,先召建成、元吉,然后召世民入”,别人应该没有召的,不然应该加“等”字,所以,这次事还是缩小在父子兄弟之间的,只要是在家的范围内,事情怎么都好解决,骂的再凶,也不过一时之气;至于什么求位之类的,也是针对于家产而言——有句话,“家天下”嘛,三国演义中刘备做汉中王问孔明后嗣之事,诸葛亮就说:此家事也。李世民素性刚烈,或许小时候也没怎么挨过骂,再加上本来他就没这么说,心中一定万般委屈。“我没这么说”之类的话也不一定没说,只是盛怒之下李渊觉得“你还狡辩”什么的,可能火气更旺了(说实话,我BB就是这样,明明我有理,却非要听他的训斥)。不听解释,李世民也是很恼火啊,因此情急之下说要公事公办。他这么说当然是为了证明自己清白,而李渊呢,我们看到他的反应是“上怒不解”,好像火气没有刚才大了。因为他也开始觉得李世民真的没这么说。只是一下子又不能马上消气。但是很明显,他没有同意李世民的话——因为他还不想把这公开化,一旦闹到有司,真要有什么事的话,就不大好办了。其实他还是坦护儿子的。
  终于,李世民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可是这个皇上可真不好当。
  李世民也算一个够倒霉的皇帝的,刚登基突厥就攻过来了,乘人之危,成心给他好看。不知当时李世民心中有多气,那个更倒霉的突厥使者,大概成了他的撒气筒——这样对一个使者除了李世民军事上政治上的考虑外,也有泄愤的成分吧。:)有人说长安城当时空虚。其实不然,里面还有大量珠宝啊之类的呢:)。记得看大汉天子时刘彻的长安就被围过,情势也是十分紧急,刘彻说城在人在。尽管这是编的,但还是挺欣赏这句话——欣赏有骨气的皇帝,比如说崇祯,不管他曾否想过逃到南方去,他毕竟真的以身殉国了,比做了俘虏的北宋二帝强了很多呀。呵呵,扯远了。——不知面对突厥来犯的李世民会不会也有这个决心誓保长安。。。反正李渊是肯定不会了,李渊在建成元吉的鼓动下差点就迁都了,当时反对的就是如今面对更糟情况的李世民。无疑,能否处理好这件事具有其重要意义。李世民刚通过非法手段得到皇位,李渊一党(这党人数实在太少)、太子党、齐王党的人还不会真的心服口服,就算承认李世民成为大唐的新主人,但是从道义上不见得就真的支持他,还有就是,李世民能否成为一个可靠的主人。因此,李世民需要一件事来证明自己是能够带给他的臣民们安全的。道义上他无疑先输一着(不输也不行啊),如果再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以后的事很难办。可是,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别的不说,单说他敢于亲上渭桥——而且开始就带了几个人,还大多是文士(虽说唐初文人也大都会武,可是两者兼长者总是很少。房玄龄大家不反对吧,还有萧[王禹],据说射箭很不怎么样)。之后又独留与颉利语。其实他做秦王时就常这么干,这倒是一贯作风。当年隋炀帝被困的时候抱着孩子傻哭(他当时的情况比这个略急:)),同样是面对突厥的壮马强兵,可是如今早已江山易主,情景也大为不同。有人说执失思力其实是来告秘,所以李世民才敢这么做。又说武德七年那次也是因为提前有什么协定。——我真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不能相信李世民是真的勇敢呢?为什么他们就见不得说人家好非得鸡蛋里面挑骨头。。。李世民对王世充、窦建德都曾这样做过,难道他与他们也都有君子协定?对窦建德那次算是很精采了,只四个人就到人家大门口晃来晃去,唯恐他们不知道,还要特地告诉他们他就是秦王。幸亏他干脆利落的抓住了窦建德,不然这岂不更说不清?真正成了大唐双龙传里写的“私通外敌”了。我还是不太相信李世民会勾结突厥,至今为止有什么铁证这么说呢?也无非是猜测吧。还有就是刘文静——他倒真不少连累李世民哪。起兵之初他建议利用突厥,可是以后未必会勾结啊;就算他勾结,也不说明李世民就一定勾结突厥。我更不同意说武德九年的这次也是偶然因素起作用。执失思力为什么来告秘,背叛自己的国家对生活在突厥的他有什么好处?而且那样的话,李世民应该很重用他才对,可是在重用的番将的名单里,没有这个人。
    好容易打发走了突厥,平平安安的改元贞观。不知老天是不是有意要为难他,连着三年都不给他好脸色看。又是旱又是洪,还有蝗虫跟着捣乱。加上突厥的那次进攻,天灾人祸,样样齐全。换了一般人自信心恐吓怕都要受挫:难道天命当真不在我?。。。也许李世民不曾这般怀疑过,但是他也挺在意上天警告的。贞观八年那次慧星扫过南空,他就做了半天自我检讨。不过他还是满怀自信的带领着大唐子民走了三年困难时期。就算天命当真不在他,也会为他的执着而感动。我相信李世民是真心的为了百姓好。吃蝗虫那件事,几乎成了他很会做秀的典型案例;我却觉得这样做真心多于演戏。刘威演戏好不好?可是看他演唐玄宗吃蝗虫时(唐玄宗应该没吃过吧,好像没找到。大概是借用太宗的光辉事迹)表情很是勉强啊,而且还透着几分无奈。连演员都没法演好啊。想想也是,刚还活蹦乱跳的蝗虫,突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而且好像很是凶险,岂能不拼命挣扎?我有时在想,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把它们咽下去的。。。要我来的话必吐无疑。而且,蝗虫在古时被人们视为神物,要不怎么都不敢捉它呢,就眼睁睁看着它们吃掉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庄稼,更遑论吃?!得罪不起呀。太宗身边人也劝他不要吃,说会生病。实际上可能是不敢都说出来,所以才用了生病这个大概念。看李世民说的话也满吓人:宁食吾之肺肠。这要在今天大概挺可笑,谁都知道蝗虫非食肉动物。可是我却笑不出来,因为那是在唐代,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人们眼中的蝗虫就是这般厉害。李世民也算是冒着生命危险了,他的“舍己为人”真的很令人感动。就算是做戏,为了鼓励大家治蝗而有的这份决心,难道还不值得肯定吗?
  李世民不但很好的处理了这些事,更主要的,他在半年之内就稳定了局势——历史上不乏像他这么做的人,可是最后都输在稳定局势上——这当然与李世民的威望什么的有关了。下层百姓对于宫廷斗争肯定了解不多,他们听的更多看的更多是战场上秦王的节节胜利。乱世时人们更关注的当然是战场上的英雄。因此李世民的确是百姓们心中值得依赖的领路人。可见,安抚百姓倒不一定多难,再加上除山东外大部分地方相当于秦王的封地(看李世民的职位: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益州道行台尚书令,还有雍州牧,凉州总管。。。基本上都是他的地盘。还当真有点“秦”王的意思),只要在山东下点功夫外,几乎他没怎么费事。费事的是如何安抚知道内情的旧太子党。从李艺、李瑗的身上可以看到当时他们并不十分放心——这倒不奇怪,要是不怕的话,那倒值得研究。李艺就是罗艺,不知哪位非要把他写成北平王,还有个秦王党的儿子。事实上罗成根本不存在,就算罗士信是原型的话也和罗艺没关系。这引起了多大的误会呢?反正小时候就听过隋唐演义,后来看史书着实让我惊讶了一番。李艺竟是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他还曾无故殴打过秦王手下,为这李渊曾把他下狱——就算李世民当时已经不听话了可到底是李渊的儿子,怎能任人欺负,不然,李渊的脸也没处放。可想而知,出狱后的李艺对李世民更没什么好感(猜想营救他出狱的应该就是李建成他们)。可李艺还是被李渊调到外面去了,理由好找,对付突厥嘛。这里有一点想插一下,李渊应该明白李艺的立场吧,他要是偏心建成的话就不该把这样一个忠心耿耿对太子的人调走;情势严重时李渊也曾想杀掉尉迟敬德,可是李世民一求情就把他放了(我觉得多少也和此前李渊把尉迟恭定为谋反有关,试想,如果敬德罪名成立,那么做为敬德的头,李世民难脱干系。李建成等人定会就此进一步陷害他,这可能也基当初他们的计划之内。不知是父子情打动了李渊,还是李世民分析了番,李渊终于没有杀,而且还无罪释放)。我想说的是,李渊在整个事情当中的态度绝不是一边倒的倾向于李建成的,要是那样,他何不采取更绝的手段让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何苦打草惊蛇后还放虎归山呢?。。。话题扯远了,拉回来。正因为如此,李艺是很害怕的。比较来说,李瑗的惧怕也有点多余。李瑗倾向于李建成是真的,不然也就不怕了;可是他没有做什么大“坏”事,和李世民也没有大的过结,而且还是正宗李家人,和李艺性质当然是不一样。他的惧怕更多是因为担心李世民会报复(事实未必如此),还有一个心怀不轨的人出馊主意,这下李瑗可惨了。本来不一定会死,还是可以做做悠闲王爷的(当然,后来没准会被削去郡王的封号。李世民即位初就削了很多人王号,只保留了有功者的爵位),这回是死定了。好像大家都认为魏征是报着必死的决心?我不这么看。以他的刚烈,要当真是这样的话,就该大骂李世民一番,至少话语中不该用“先太子”一词。如果以一个李建成“死”党(就是能为他死的的党派成员)的观点来看,李世民根本就是非法太子;太子只能有一个,就是李建成。而魏征用了“先太子”,说明他承认了李世民的太子地位,这已经是背叛李建成了。他那句“如果先太子听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这个下场”,读来语气绝对不会是“怒目金刚”,倒很平静呢。没有对李世民的斥责,只有对李建成的惋惜,说明他心里虽然还认同李建成,但是已经没有反抗李世民的斗志了。这对魏征来说其实是一句很软的话了。李世民当然听得出来他已经服软,也不再难为他,大笑着还赞了他一番,算是给足了面子。不过,以后魏征对李世民的有些进谏,简直就像是在“报复”他。。。就像李世民怀念长孙皇后的那次。爱妻刚刚去逝,李世民怎能不难过呢?再说,怀念亡妻不代表就一定会把他老爸忘掉,李渊死后李世民那一年守孝不是也尽了孝道吗?魏征这次说的话简直就是在讽刺李世民啊,而且是吹毛求疵,缺乏人情味。倒是李世民这次真情流露让人很感动呢。李世民也挺怕这个倔老头的,有时也有点恨,恨起来的时候不知他后悔当初放了魏征没有。像魏征那个样子,真的很少有皇帝能容忍他,忍了十七年的李世民也真的很不易。
  我不知是不是有点“军国主义”,总是很欣赏建有赫赫武功的皇帝。李世民灭了东突厥,当时很是大快人心,同时对周边国家也产生了不小的震慑作用,因为“天可汗”就是在那之后不久各族拥戴他做的。可见东突厥在当时是很强的,能打败他们的当然更强了,所以唐一下子就确立了其强国地位。其实李世民更可贵的是,无论对待战败国的百姓还是来投奔大唐的人民,他都以其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们。以德服人,不只单纯是武力,在军事的基础上加进了政治的砝码,这是做为政治家、军事家李世民的杰出地方,因为这两者他是真正的兼有而且兼强。然而做为政治家,他也不乏“阴谋”。对薛延陀的那次悔婚无疑是政治至上的例子。这也对,难道明知道那样做有利却为了一个死板的“信”字而放弃吗?宋襄公不就是这样吗,虽说极端了点,可从道义上绝对他是对的。如果李世民也这样做了,谁知那些斥他无信之人会不会反过来笑他是宋襄式的“仁义”。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许婚,不仅是由于皇帝嫁女,更因为它政治意味十足,根本就要以政治眼光来看。高丽之征,几乎成了李世民一又一个“污点”。其实我看之所以会这样就因为没有把它灭掉。看史书记载当时唐朝其实是节节胜利的,最后就败在那一座城下,而且主要原因还是天气恶劣,功亏一篑,可惜可叹!不知怎么就成了一个贬低李世民的口实?是没全拿下来,可是给高丽重创了一番,我们的损失还是少的呢。是不是李世民对自己要求太严格了?过去的几乎全胜让他受不了这个结果。如果这要放到宋太宗身上(宋太宗征辽的“惨案”大家还清楚吧,不但完全处于劣势,而且从此开始了宋朝进贡的“生涯”——这么说也许喜欢宋朝的人又不高兴了,可是事实胜于雄辩:))不定宋朝的大臣们怎么称赞赵光义呢;但是放到唐太宗身上,的确是有点“失败”,使他的“战神记录”画了一个不完美的句号。还有一点,好像李世民秦王的名声更胜于大唐皇帝啊,且不说流传天竺的“秦王破阵乐”使得玄奘还得解释一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看看这次征高丽中一个高丽老人的话:“秦王内芟群雄,外服戎狄,独立为帝,此命世之材,今举海内之众而来,不可敌也。。。”想起来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也说:“。。。你想那李世民自称王位,一统江山,心尚未足,又兴过海征伐。。。”虽说是编的,但是并不过分,大唐子民实在应为此骄傲。虽然征高丽是有点受挫可是西域却是经营有方,唐朝的势力到达了中亚部分,昆仑奴什么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有一次看中央十台的节目里说那其实是抢来的呢。那时唐朝真的是威名在外、威风凛凛,连一个使者都一呼百应。王玄策在天竺的那番作为可真了不起。不过到了现代印度就有人开始说那是唐朝侵略他们。印度和中国现在好像不大友好呀,所以我对印度也实在没什么好感,看到这种说法不但不为他们口中我们的唐朝祖先们的侵略行为感到羞愧,反而还很自豪很高兴很骄傲。可事实上唐朝真的没有侵略他们的心思,不然岂是他们所能抗拒的了的?一来王玄策的使命只是通好,打仗也是临时的决定——难道任人欺负不成?二来当时也在贞观末年了,李世民实在没有精力去弄这些。假如再给他十年,不用说西突厥、高丽什么的,天竺应该也在他的计划内吧。这次事件他应该看清了天竺的实力,而且他让玄奘写《大唐西域记》焉知没有这个目的?
  天不假年啊,李世民五十就去世了,真的好可惜,当时他的好多当年战友好多旧臣还没死呢,有的差不多看着他成长,可是如今他却先走了一步。可是如果再给他十年,贞观之治会变成什么样子?看高宗时西突厥和高丽没有花多长时间,那么在贞观朝花的时间只有小于等于这个,也就是说,还有其余的好几年。也许他会继续征伐,目标是谁就不一定了,反正离得近的国家都有危险。这样的话,他也许也要走上穷兵黩武的道路啊。开疆拓土,的确是一时之痛(贞观时期也许要痛的少些),但是却是后人享福之事。只有越强,才有更强。唐初的贞观之治,使唐朝强盛起来,直到现在,仍为人津津乐道,令人骄傲,令人向往,令人陶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lexhxr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
编号 7915
注册 2004-5-26


发表于 2004-5-31 11:1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世民,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神话了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4-7-18 11: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QUOTE:
原帖由alexhxr于2004-05-31, 11:13:32发表
李世民,这个名字本身就是个神话了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haomiao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12329
注册 2004-7-19


发表于 2004-7-19 08: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说实话,我BB就是这样,明明我有理,却非要听他的训斥

这个,我BB是个什么意思?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秋孤寒

好畤侯谏议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532
帖子 3166
编号 702
注册 2003-9-11
来自 福建厦门


发表于 2004-7-19 09: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zhaomiao于2004-07-19, 8:52:08发表
说实话,我BB就是这样,明明我有理,却非要听他的训斥

这个,我BB是个什么意思?

这都不知道,老爹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真定赵云

成康侯监察御史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西将军
好贴 1
功绩 369
帖子 3093
编号 7888
注册 2004-5-25
家族 慕容世家




QUOTE:
原帖由跋锋寒于2004-07-19, 9:50:19发表

QUOTE:
原帖由zhaomiao于2004-07-19, 8:52:08发表
说实话,我BB就是这样,明明我有理,却非要听他的训斥

这个,我BB是个什么意思?

这都不知道,老爹嘛  

哈哈,我还以为是baby呢!
文章写得挺好的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4-7-21 09: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蜀】赵云于2004-07-19, 10:35:40发表
[QUOTE=跋锋寒,2004-07-19, 9:50:19]
哈哈,我还以为是baby呢!

我昏。。。我才二十啊,同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轩辕一光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64
编号 10011
注册 2004-7-7


发表于 2004-7-21 17:4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写的不错,我也很喜欢秦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h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1
编号 8133
注册 2004-6-5


发表于 2004-7-21 23:52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在中国历史上,太宗的军事和政治无人能出其右。也许刘秀和康熙稍为接近点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宇文铭

敦煌郡公
永兴军节度使

Rank: 18Rank: 18Rank: 18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春秋文艺区)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2
功绩 1186
帖子 5767
编号 8853
注册 2004-7-3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4-7-22 1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Yahoo!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7-21, 23:52:12发表
在中国历史上,太宗的军事和政治无人能出其右。也许刘秀和康熙稍为接近点吧。

还有孟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ltitude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9706
注册 2004-7-6


发表于 2004-7-22 21:5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hehe于2004-07-21, 23:52:12发表
在中国历史上,太宗的军事和政治无人能出其右。也许刘秀和康熙稍为接近点吧。

政治也无出其右?
请问太宗贞观年间民间户口统计计300万,而这比隋炀帝时期890万户的人口要低1/3,哪方面证明他政治功绩无出右者?(玄武门那种宫廷争斗就免了)
而据说是唐鼎盛时期的贞观到高宗永徽年间最繁荣的50年间人口也不过增加到了380万户,这名君的名又明在何处哩~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odiac2008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56
编号 9846
注册 2004-7-7
家族 轩辕狼党


发表于 2004-7-23 00:1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杀了兄弟而夺皇位……~~~
这个有点令人不齿~~~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扶楠

太华公主光禄大夫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6
功绩 333
帖子 677
编号 7193
注册 2004-4-29


发表于 2004-7-28 22: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处在那样的情况下,这么做也是无奈的事,要不然他就完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北宫望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北将军
功绩 20
帖子 1972
编号 4660
注册 2004-1-21


发表于 2004-7-29 00: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altitude于2004-07-22, 21:54:58发表
政治也无出其右?
请问太宗贞观年间民间户口统计计300万,而这比隋炀帝时期890万户的人口要低1/3,哪方面证明他政治功绩无出右者?(玄武门那种宫廷争斗就免了)
而据说是唐鼎盛时期的贞观到高宗永徽年间最繁荣的50年间人口也不过增加到了380万户,这名君的名又明在何处哩~

如果按照人口作为政绩的标准,那么中国历史最繁荣的时期应该是清末到共和国这一阶段.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让

白衣公主太中大夫

Rank: 8Rank: 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166
帖子 554
编号 6386
注册 2004-4-1


发表于 2004-8-4 15: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altitude于2004-07-22, 21:54:58发表
政治也无出其右?
请问太宗贞观年间民间户口统计计300万,而这比隋炀帝时期890万户的人口要低1/3,哪方面证明他政治功绩无出右者?(玄武门那种宫廷争斗就免了)
而据说是唐鼎盛时期的贞观到高宗永徽年间最繁荣的50年间人口也不过增加到了380万户,这名君的名又明在何处哩~

隋炀帝继承文帝的家底,大业五年人口890万,到了武德五年人口下降到200多万,人口下降2/3有多,这就是隋炀帝的功绩。
而太宗登基时的人口200多万,到了永徽3年也就是380万,这就是唐太宗的功绩。
贞观年间人口比隋炀帝年间少1/3,说明隋炀帝的“功绩”太过“伟大”,还能说明什么?
至于哪方面说明他的政绩,就凭他把隋末的烂摊子建设成一个东亚人人尊敬的强国,凭他把围困天子于雁门、肆虐中国的突厥灭掉,凭他能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凭他身为帝王却能看到自身的局限性听取人言,不象隋炀帝那样谁谏杀谁,够不够?
此外,太宗在位23年,到永徽3年也不过是26年,不知道阁下到哪里算出50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helan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34
编号 2466
注册 2003-11-23


发表于 2004-8-4 17:2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无论是武功,还是治国,李世民都是出类拔萃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maximus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1
编号 14591
注册 2004-8-4


发表于 2004-8-4 22: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宗不是胸才大略的君主,那么谁可以算的上是?

就冲他对左右兄弟般的感情,历代帝王有谁能及?

论武功,论文才,论政略,论气度无不令人折服!

再给一个小故事:四年三月,王世充即将支持不住,唐军胜利在望,一直在旁等待收渔人之利的夏王窦建德认为时机已到,迅速出兵援救洛阳,在虎牢关外的板渚扎营,威逼唐军。李世民闻讯后亲率主力增援虎牢,与窦相持。当时唐军已经久战疲乏,见夏军势大,普遍心生畏惧。为了激励士气,李到达虎牢的次日就亲自出马要给窦建德一个下马威。
  当天,李带了亲卫队五百骑出关去探窦的大营,两地间距离二十余里,李将所带兵马安排在沿途各处险要之地埋伏,伏兵分别由李世绩、秦叔宝、程知节率领,而李自己只带了尉迟等四骑,五个人大摇大摆就直奔窦建德大营。这实在是太疯狂了,简直是拿性命开玩笑,不过李世民是很有信心的,他对尉迟吹嘘说,我持弓箭,你用马槊,咱们走在一起,即便来千军万马也奈何不得,如果敌人见到我就跑掉,那算他们聪明(可能是魏宣武陵之战尝到了甜头,从此吃定尉迟了)。五个人离窦军还有三里时遇到了敌人的流动哨,李世民跳将出去,大喝一声,我乃秦王李世民也!一箭干掉了对方带头的小将。窦军中大惊,虽然不信真是李世民,但还是出动了五六千骑兵杀将出来。五人组中无名的那三个吓得面目变色,李世民命他们先撤,自己则和尉迟二人殿后。这二人的组合果然威力惊人,敌骑追在最前的一定中箭毙命,所以敌人不敢逼近(看来窦建德真是缺乏勇将)。从窦军的角度考虑,虽然不敢太靠前,但又不甘心就此回去,所以就不知不觉地被引入了李世民事先安排的埋伏。李世绩等人带了伏兵杀出,窦军仓皇而逃。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3 20: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45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