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忽然网速变成蜗速,上面有两个帖子似乎部分重复了。
原帖由 伤云 于 2008-5-19 15:09 发表
提个疑问,似乎二云对风的影响仅限于造成移动靶。个人这方面不是很精通,不过据说即使是狙击步枪,在射击的时候也要考虑风力因素。考虑到古代箭的造型,个人感觉大风除造成不规则移动靶、不规则移动站位外,对箭的移动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不知道实际射击中是否如此呢?
风对箭的运动轨迹当然也有影响。只是有经验的射手,对自己的弓箭性能和属性有有充分认识的话,是可以通过角度和力气去补偿的,赵云作为一流高手,可以推测他又这样的能力。但却不能推测赵云对东吴战船上的帆索的属性(例如重量,长度,弹性等等)有任何认识。所以占重要比例的未知数应该是绳索。
原帖由 雷动于九天之上 于 2008-5-19 15:09 发表
我也借地请教一下。
吕布射中的这个“小枝”,到底是画戟的“胡”(月牙),还是连接“锋”和“胡”中间的两个小横棍?抑或是说,箭从两个小横棍之间穿了过去?
三国演义里面说“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 但又说“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 这个“穿画戟”,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么?
雷老兄用到“请教”二字,我差点都不敢回复了。![](images/smilies/titter.gif)
央视三国演义里也是从横杠之间穿过去的。不过这样又是一个问题了,如我之前说过的,当时又没有慢镜头重放的,而区区208米的距离,假设吕布当时的弓有50公斤(以人中吕布来说,应该算轻了,姑且以50公斤计算吧),该箭离开弓弦的初始加速度是每秒每秒1660米,0.35秒后到达方天画戟位置,这时候的速度约是每秒594米,相当于时速2140公里。这样小的物体这样快的速度是否肉眼可见,我很怀疑。
我估计,当时的确是射在小枝上,只不过后人觉得,吕布拿箭区射自己的兵器,好像怪怪的,一则有可能损坏兵器,二来兵器倒地也不吉利,所以才说是从横杠中穿过的。
原帖由 tiger1970 于 2008-5-19 15:09 发表
我们传的说法是:箭是分好几个种类的。要射绳子之类,应该用平头箭,就是前面是一把横躺的锋利“刀片”。这是箭的形制之一。
这种专门射绳索用的箭头我是没见过了。如果以箭的飞行轨迹的角度去分析,如果真有这种箭,因为这样的箭头就像两只横展的翼,这种箭的飞行轨迹是很难掌握控制的,极容易飘飞。三国时期的箭尾构造我不太清楚,但是现代的箭尾上的羽毛都是带轻微的螺旋形的,因此箭飞出去的时候带着旋转,提高飞行稳定性。如果箭头是一把刀片,那么这种旋转就很难达到了,因此也降低了稳定性。
不过,如果真有这样的箭,那么当时赵云是预先接到诸葛亮的指示前去迎接的,想好了用这样的方法吓退追兵,所以特意带上这种箭去射帆索,也说得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