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09 发表
如果曹操立即平叛,关中各部中的多数可能会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数人犯不着吗,谁强谁弱不是明摆着吗。曹操怎么办?只能赏顺爵降,这是规矩吗,否则无以劝来者。叛乱平定后,那些站到朝廷一边的关中各部,曹操还是没有理由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依然是独立王国。他们赖以生存的,只忠于他们个人的武装力量,毫发无损。朝廷在关中之所以政令不畅,就是因为有这些地方军阀。曹操逼反他们,就是想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所以,在他们还没成光杆司令前,曹操是不希望他们归顺的。
关中自治多年,诸割据者往从甚密,如马超、韩遂。曹操加兵于此,不大可能出现“各部中的多数立即站到朝廷一边”的局面。而曹操西征,关中诸将无一人不战而降,显然并不是因为“他们涉入已深,担心既使归顺,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从曹操离间马、韩的计谋得以实施不难得出以上结论。
如果关中各部果如楼主所说在曹操出兵之后“多数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则其既怀反叛之名(开罪了朝廷),又有求降之实(不见容于未降者),已成俎上之鱼肉,任人宰割,恰恰给曹操以分化其内部,各个击破的机会。曹操既可以运用其政治手腕,以朝廷之名行明升暗降之事,夺其兵权,徙其属地,正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也可以驱狼食虎,使之自相残杀,如此亦可以大幅缩减攻取关中的难度。综上,曹操怎会如楼主所说“不希望关中各部归顺”?
原帖由 气概文鸯 于 2007-12-21 16:09 发表
另外,当时的军队在非战时,都要从事生产活动,否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供养足够规模的军队。曹操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曹操更坏的是,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而曹操自己却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其结果必然是,秋季过后,关中各部将无粮可证;冬季来临,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曹操方面,后方及保障系统远优于关中各部,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关中多年无事,粮草积蓄自不会匮乏。即便真如楼主所说误了此年收成,亦不会造成对关中联军造成巨大影响,何况,马超十万屯潼关之说见于通鉴,未载于三国志,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三国志中有始,贼每一部到,公辄有喜色。贼破之后,诸将问其故。公答曰:“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之语,由此可知,所谓的十部,并非如通鉴所述在此年三月已经齐聚潼关。
再者,无论是三国志还是通鉴,都不见有关于关中联军乏粮的记叙。
知道楼主会这么说是为了解释马超为什么在未遭大败的情况下数度向曹操请和,但文鸯有没有想过,马超请和的举动,还可以有其它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