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原创]两大豪华门阀的历史研究
性别:未知-离线 绝对零度273.16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217262
注册 2007-9-18


发表于 2007-9-18 20:0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原创]两大豪华门阀的历史研究

两大豪华门阀的历史研究

1、两个研究主题:“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满门贵盛”的荀氏一族;

2、六个对比要素:两个家族的三个相似点和三个区别之处;

3、一个历史总结:荀兴袁亡之历史根源;



正文:


说到三国时期的门阀,知道三国历史的人都会知道,“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当时的士族垄断掌握着仕途,但是没有哪一个士族在政治仕途上的影响力大得过“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在东汉的政治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可以说是门阀们的“带头大哥”;而“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一直到袁绍一门被曹操消灭,“四世三公”的时代才算划上一个句号。


“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是我这篇文所要重点研究的一个门阀,而另外一个重要的门阀,是“满门贵盛”的荀氏一族,荀氏一族的发迹时间比起袁氏一族要来的晚一些,其在东汉政坛上的影响力自然不及袁氏一族,而在三国时期,荀氏一族投靠了当时最大的军阀曹操,曹操奉行的是打压士族的制度,所以荀氏一族在曹操时期没有得到实际有效的发展,虽然荀彧和荀攸是曹操军团里的两大红人,但是后来荀彧的死也证明了荀氏一族在曹操当政的时候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壮大,而到九品制的推行之后,士族阶层才算真正得到重生,而荀氏一族也由此开始发展壮大起来,以致到后来的两晋时期,荀氏一族成为一个非常有政治影响力的大家族,荀氏后人将其家族形容为“满门贵盛”。




我之所以将袁、荀两个家族放在一起进行研究比较,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家族有着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点:

1、都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发迹,他们的政治财富都是从东汉时代就开始积累下来的;

2、历经时间长,袁氏一族从袁安开始算起到袁熙袁尚,六代人;荀氏一族从荀淑算起,到后来东晋的玄玄孙荀籍,将近十

代;这段时期里,很少有第三个家族拥有这么辉煌而长久的政治史;[注:皇族除外]

3、产出的重臣数量多,而且这里面有很多是忠臣、能臣;不象某些士族,就是靠了制度出来当官的,纯粹吃制度饭,一点

治世能力都没有,是庸臣;



下面,我就围绕着这几个方面来分析袁、荀两个家族的兴亡史;然后,通过分析这两个家族的历史,从而比较出他们之间的不同点;最后,从他们之间的不同点,再来分析这两个家族截然不同的结局。



下面,首先来分析袁、荀两个家族的历史:

一、“四世三公”袁氏一族:

“四世三公”袁氏一族的门阀史是从袁良开始的,时间大概在建武年间,史载:“袁安祖父良,习《孟氏易》,平帝时举明经,为太子舍人;建武初,至成武令。”

袁良只是给后人打了一个仕途的根基,袁氏一族真正开始发迹的是从袁安开始的。具体的时间是在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

史载:“安字邵公,汝南人。少传良学,严重有威,州里敬之,为县功曹。永平三年二月,以孝廉除郎中。”之后袁安的仕途好的出奇,晋升特别快,“四年十一月,除给事谒者。五年四月,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城令。”

袁安的祖父袁良仕途的最高官职也就是一个成武令了,而袁安的仕途,可不是一个东平任城令这么简单了。

机会说来就来,“永平十三年,楚王英谋为逆,事下郡复考。是时楚狱系者数千人,天子盛怒,吏治之急,自诬死者甚众。于是有司举能治剧者。十四年,三府举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十七年八月,征入为河南尹。建初八年,迁太仆。又迁司空。章和元年(公元八七年)六月,迁司徒。”



袁安是一个好官、能臣,在地方、在京城,都深得人心,所以他的后代,也因此得荫。



我们来看看袁安当官的表现:


“安初为县功曹,奉檄诣从事,从事因安致书于令。安曰:“公事自有邮驿,私请则非功曹所持。”辞不肯受,从事惧然而止”,这是什么样的为人?——公私分明;功曹,是个小小官,袁安在当小官吏的时候,就能够做到公私分明,的确很不容易;


“举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为什么官员百姓都会对袁安这个父母官既敬畏而又敬爱之?很明显,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公平;有点象诸葛丞相;


“拜楚郡太守。是时英辞所连及系者数千人,显宗怒甚,吏案之急,迫痛自诬,死者甚众。安到郡,不入府,先往案狱,理其无明验者,条上出之。府丞掾史皆叩头争,以为阿附反虏,法与同罪,不可。安曰:“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遂分别具奏。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这里的表现简直就是包公的前世,断案神明,坏人不会漏于法网之外,好人不会被冤枉;


“为河南尹。政号严明,然未曾以臧罪鞠人。常称曰:“凡学仕者,高则望宰相,下则希牧守。锢人于圣世,尹所不忍为也。”闻之者皆感激自励。在职十年,京师肃然,名重朝廷。”——把京城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深的人心,名望威重;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向“重臣”这个地位迈进了;



再来看下面这一段,我个人认为是袁安的政治生涯里比较精彩的一个场面: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上书:“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诏百官议朝堂。公卿皆言夷狄谲诈,不可开许。袁安独曰:“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司徒桓虞改议从安。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皆恨之。司隶校尉举奏,袁安等皆上印绶谢。

——在关于如何对待北方匈奴的政策问题上,袁安力排重议,不惜得罪三公里面的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司空、司徒、太尉,是汉的三公,当时袁安的官职是太仆;双方闹到最后演变为司隶校尉举奏,袁安等皆上印绶谢的这个地步。
——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人:袁绍;袁绍当初在洛阳独自一个人挺身出来反对董卓废立,那个时候袁绍的气势和傲气与他的先祖袁安何其相似呀;这或者就是袁绍从先祖袁安那里得来的遗传,可惜的是,在如何当一个深得民心的好官上面,袁绍可是没有从他的先祖袁安得到什么遗传;袁术就更不用说,传了几代,到了袁术那里,简直变了个样,拼命搜刮民脂,估计是遗传基因突变了。
——当然了,袁安的运气出奇的好,皇帝最后采纳了袁安的朝议,因此袁安也避免掉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政治迫害,因为袁安的提议被皇帝采纳,所以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对袁安也没有什么进一步的动静。



还有一件事:


和帝即位,窦太后临朝,后兄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诣朝堂上书谏,以为匈奴不犯边塞,而无故劳师远涉,损费国用,徼功万里,非社稷之计。书连上辄寝。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惟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窦宪弟卫尉笃、执金吾景各专威权,公于京师使客遮道夺人财物,景又擅使乘驿施檄缘边诸郡,发突骑及善骑射有才力者,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遣吏将送诣景第。有司畏惮,莫敢言者。安乃劾景擅发边兵,惊惑吏人,二千石不待符信而辄承景檄,当伏显诛。又奏司隶校尉、河南尹阿附贵戚,无尽节之义,请免官案罪。并寝不报。宪、景等日益横,尽树其亲党宾客于名都大郡,皆赋敛吏人,更相赂遗,其余州郡,亦复望风从之。安与任隗举奏诸二千石,又它所连及贬秩免官者四十余人,窦氏大恨。但安、隗素行高,亦未有以害之。

——窦宪,汉之名将,同时也是外戚,势力很大。袁安不畏惧权贵、恶势力,屡次弹劾检举窦氏一门的违法行为。“安以天子幼弱,外戚擅权,每朝会进见,及与公卿言国家事,未尝不噫呜流涕。自天子及大臣皆恃赖之。”做官做到这个地步,真正可以称的上“一心为社稷、忧国忧民”,是个忠臣、能臣、重臣。


正因为袁安是个忠臣,所以他深得民心;正因为袁安是个能臣,所以朝廷很多事情必须依靠他;正因为袁安是个重臣,所以他的门生旧吏众多。所以,袁安一门,便逐渐成为一个集势力、威望、仕权于一身的大门阀。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袁安的后人是如何实现“四世三公”这个辉煌家族史的:



永元四年(公元九二年),三月,司徒袁安薨;袁安有三个儿子:

袁赏,官职是议郎,这也是一个能够左右政治舆论的官职,但袁赏之后怎么样,史书里没有记载;

袁京,字仲誉,史书说他“习《孟氏易》,作《难记》三十万言。”看起来是个出名的学者;而且后来还做了封疆大臣,“拜郎中,迁侍中,出为蜀郡太守”;

袁敞,字叔平,“少传《易经》教”,看样子也是一个学者;“少有节操,及在朝廷,廉洁无私,以父任为太子舍人。和帝时,历位将军、大夫、侍中,出为东郡太守,征拜太仆、光禄勋。元初二年(公元一一五年),十二月,为司空。四年四月,坐子与尚书郎张俊交通,漏泄省中语,策免。敞廉劲不阿权贵,失邓氏旨,遂自杀。朝廷隐之,葬以公礼,复位其子。”袁敞有点惨,得罪了权贵,估计是外戚,自杀了,不过死后还是以公的级别厚葬,说明袁敞的名声好;袁敞后代如何,史书里没有怎么记载;


袁安的后代,比较厉害的,其实就只剩下袁京这一支了,袁京有两个儿子:

袁彭,长子,字伯楚,“少传父业,历广汉、南阳太守。顺帝初,为光禄勋,行至清,为吏粗袍粝食,终于议郎。”——粗袍粝食,吃的不好,所以影响身体健康了,所以只做到议郎这个官职,就英年早逝了;袁彭后代如何,史书里也没有怎么记载;

袁汤,次子,字仲河,“少传家学,诸儒称其节,多历显位。桓帝初为司空,以豫议定策封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累迁司徒、太尉,卒,谥曰康侯。”——这个厉害,做到了三公里面最高级的太尉;[附注:本初元年闰六月太仆袁汤为司空,建和元年十月司空袁汤为司徒,建和三年司徒袁汤为太尉]


袁汤的后代,是很牛的,袁汤有四个儿子:

袁平,长子,早卒,其事迹史书里没有记载;

袁成,次子,字文开,“壮健好交结,大将军梁冀以下莫不善之,官至左中郎将、五官中郎将,早卒”,袁成也是有一番事业的;

袁逢,三子,字周阳,“宽厚笃信,著称于时。灵帝立,逢以太仆豫议,增封三百户。后为司空,卒于执金吾。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饭含珠玉二十六品,使五官中郎将持节奉策,赠以车骑将军印绶,加号特进,谥曰宣文侯。”袁逢也位及三公,而且得到善终;

袁隗,四子,字次阳,熹平四年十月大鸿胪袁隗为司徒,后拜太傅,初平元年(一九0)三月袁隗及其三子被董卓杀害;袁隗虽然做到三公,但下场比较悲惨,因为儿子袁遗、侄子袁绍、袁术起军讨伐董卓,所以董卓把袁隗一家都灭了,除了袁遗之外;



至此,历经一百多年时间,“四世三公”终于形成了:第一世,袁安,官至司空、司徒;二世,袁敞,官至司空;三世,袁汤,官至司空、司徒、太尉;四世,袁逢和袁隗,官至司空和司徒。当然,最牛的,还是要算第五世了,到了第五世,这个最大的门阀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成就了三镇诸侯、二方霸主。下面来看看第五世的成就:



袁闳,字夏甫,史书没有记载他是谁的儿子,我个人认为,可能是袁彭的孙子,也有可能是袁汤长子袁平的儿子,因为史书记载,“袁逢、袁隗为其从父”,因为只有亲兄弟的儿子,才最有可能过继为从子,而袁汤的次子袁成只有袁绍这一个儿子,所以袁闳实际上最有可能是袁平的儿子;袁闳是个看破红尘的人,史书记载“闳玄静履贞,不慕荣宦,身安茅茨,妻子御糟糠。父为彭城太守,丧官,闳兄弟五人常步行随柩车,号泣昼夜。从叔逢、槐并为公辅,前后赠遗,一无所受,二公忿之。至于州府辟召,州郡礼命,皆不就。”

袁遗,袁隗子,字伯业,袁绍从兄。为长安令。后为山阳太守,并兴义兵,将以诛卓;绍后用遗为扬州刺史,为袁术所败。败军之际为士卒做杀。

袁基,袁逢长子,位至太仆;也因为袁遗、袁绍、袁术起军讨伐董卓而被董卓杀害;


袁术,袁逢次子,举孝廉,除郎中,历职内外,后为折冲校尉、虎贲中郎将,后将军,南阳太守,左将军,封阳翟侯,假节;兴平二年,僭号“成”,称帝;为吕布、曹操所破,发病死;


袁绍,袁成子,袁绍生下来没多久袁成就死了;袁逢、袁隗为其从父;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迁中军校尉,至司隶校尉。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起兵,自号车骑将军,主盟,将以诛卓;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绍让侯不受,袁绍攻许,与曹操决战于官渡,大败;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建安七年,忧死。
[注:《三国志》里面没有交代袁绍是谁的儿子,《后汉书》里有记载]


袁胤,袁逢三子,为丹杨太守。后为孙策所逐。术败亡,胤弃寿春,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不知所终。



第五世,成就了袁遗、袁绍、袁术,三镇诸侯,起义兵讨伐董贼;正因为此,也造就了袁绍、袁术的霸业;可惜的是,历史是残酷的,袁绍、袁术兄弟不和,而使曹操渔翁得利,这也间接造成了“四世三公”的袁氏门阀被以曹操为代表的军阀所消灭,至第六世的袁尚、袁熙被公孙康所杀,历时一百四十七年的“四世三公”的袁氏一族终于永远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第六代的悲惨结局:

袁谭,字显思,袁绍长子,青州刺史,袁绍死后率军抵抗曹操,建安十年,失利,满门被曹操所杀害;

袁熙,字显奕,袁绍次子,幽州刺史;

袁尚,字显甫,袁绍幼子,与袁熙败走奔辽东,被公孙康杀害;

袁耀,袁术子,术败亡,袁耀依术故吏庐江太守刘勋,孙策破庐江,收之,孙权时拜郎中;

袁术之女:随袁耀入吴,被孙权纳入后宫;



到了第六代,袁氏一族几乎亡尽,就只剩下袁耀一人了。



附袁朗略传:袁逢及隗并喜人事,外结英俊,内附宦官,中常侍袁朗,隗之宗人,用事于中,以逢、隗家世宰相,推而崇之以为援,故袁氏宠贵当世,富侈过度,自汉公族未之有也。





二、“满门贵盛”荀氏一族:



“满门贵盛”荀氏一族的发迹史是从荀淑开始的:



“荀淑字季和,颍川颍阴人,荀卿十一世孙也。少有高行,博学而不好章句,多为俗儒所非,而州里称其知人。”
——这个就是荀淑,荀卿十一世孙,名臣后代,这是出身;博学,这是有才;不好章句,这是真君子之行;州里称其知人,名气大、才能高;


荀淑的仕途也是比较简单的,“安帝时,征拜郎中,后再迁当涂长。去职还乡里。”官没当多大,就辞职了;但是,荀淑的才学却非常令人崇羡;“当世名贤李固、李膺等皆师宗之”,李固、李膺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贤人,却都将荀淑当做一代宗师去崇拜,可见荀淑的确有其独特的魅力;[李固是司徒李郃的儿子,做过荆州刺史、大司农,后来当了太尉,与当时势力最大的大将军梁冀同参录尚书事,平起平坐;]“梁太后临朝,有日食地震之变,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光禄勋杜乔、少府房植举淑对策,讥刺贵幸,为大将军梁冀所忌”,看来荀淑不但名望高、名声好,而且胆子够大,不惜得罪权贵;不过,正因为荀淑得罪了以大将军梁冀为首的一帮权贵,所以荀淑也都深知官场黑暗、甚至随时都有危险,所以,荀淑又辞官回乡,“出补朗陵侯相,顷之,弃官归”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荀淑当官的时间不长久,而且也没有做到什么大的官位,这比起同样是门阀之祖的袁安来,就差的远了;



但是,荀淑毕竟也为后代留下了一个非常好的仕途根基,因为:第一,三公的李固、李膺都是荀淑的学生,这个是门徒关系网;第二,名声好,官场里有不少人都非常欣赏荀淑的作风,那些人都希望荀淑的后人也一样能够象荀淑一样敢叫板权贵、恶势力,这个是清流关系网,当然了,荀淑的后代假如做官,那自然而然就会成为清流党的一员,也即是“士”;第三,家族势力大,“产业每增,辄以赡宗族知友”,这说明荀淑的这个家族还是比较富有的,而且荀淑也经常去帮助朋友,当然了,被帮助的人迟早是要报恩的,这个是宗亲关系网[即是宗族和亲友];第四,在荀淑的老家,很多老百姓都很崇敬荀淑,荀淑死的时候,“李膺时为尚书,自表师丧。二县皆为立祠”,两个县都为荀淑立祠,看起来荀淑是深得民心的,这个是民众关系网;



有这么多的关系网,所以荀淑的后人普遍是比较吃香的,而且是受世人所尊重的;而且,荀淑的后人,一直是以维护正义为己任的,以下所列为荀淑后人的一些历史记录[注:实际上,荀氏一族的发展壮大除了有荀淑做基础之外,荀彧、荀攸所起的作用也是满大的]:




[荀淑为第一代,有几个后代没有在下面列出]



2代A、淑子俭,郎陵长;
2代B、淑子绲,济南相;
2代C、淑子靖有至行,不仕,年五十而终,号曰玄行先生;
2代D、淑侄昱为沛相,昱后共大将军窦武谋诛中官,与李膺俱死;
2代E、淑侄昙为广陵太守;
2代F、淑子爽字慈明,幼而好学,年十二,能通《春秋》、《论语》。太尉杜乔见而称之,曰:“可为人师。”爽遂耽思经书,庆吊不行,征命不应。颍川为之语曰:“荀氏八龙,慈明无双”。延熹九年,拜郎中,以著述为事,遂称为硕儒,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司空袁逢举有道,不应,后公车征为大将军何进从事中郎。进恐其不至,迎荐为侍中,献帝即位,董卓辅政,复征之,拜平原相,复追为光禄勋。视事三日,进拜司空。爽自被征命及登三公位,九十五日。爽见董卓忍暴滋甚,必危社稷,其所辟举皆取才略之士,将共图之,亦与司徒王允及卓长史何颙等为内谋。会病薨,年六十三;



3代G、淑孙悦,字仲豫,俭之子,性沉静,美姿容,尤好著述,初辟镇东将军曹操府,迁黄门侍郎。献帝颇好文学,累迁秘书监、侍中,又著《崇德》、《正论》及诸论数十篇;
3代H、淑孙彧,绲之子,字文若,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进为侍中,守尚书令,建安八年,封万岁亭侯,迁侍中光禄大夫,官至太尉;
3代I、淑孙谌,绲之子,字友若,袁绍谋士,[无其它记载]
3代J、淑孙衍,绲之子,字休若,监军校尉,都督河北事,封列侯;
3代K、淑孙棐,爽之子,射声校尉;
3代L、淑侄昙之子彝,州从事;



4代M、淑侄昙之孙攸,字公达,彝之子,彧之从子,汝南太守、尚书、中军师、陵树亭侯,官至尚书令,正始中,追谥攸曰敬侯;
4代N、淑侄昙之孙祈,字伯旗,攸从兄,济阴太守;
4代O、淑侄昙之孙愔,攸从兄,丞相祭酒;
4代P、淑曾孙绍,衍之子,位至太仆;
4代Q、淑曾孙恽,字长倩,彧之子,虎贲中郎将;
4代R、淑曾孙俣,字叔倩,彧之子,御史中丞;
4代S、淑曾孙诜,字曼倩,彧之子,大将军从事中郎;
4代T、淑曾孙顗,字景倩,彧之子,咸熙中为司空,拜散骑侍郎。顗佐命晋室,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
4代U、淑曾孙粲,字奉倩,彧之子,粲诸兄并以儒术论议,而粲独好言道,常以为子贡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然则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秕。
4代V、淑曾孙闳,字仲茂,谌之子,为太子文学掾、黄门侍郎;



5代W、融,字伯雅,绍之子,与王弼、锺会俱知名,为洛阳令,参大将军军事,与弼、会论易、老义,传於世;
5代X、甝,恽之子,嗣为散骑常侍,进爵广阳乡侯;
5代Y、霬,恽之子,官至中领军,霬妻,司马景王、文王之妹也,二王皆与亲善,薨,谥曰贞侯,追赠骠骑将军;
5代Z、勖,字公曾,爽之曾孙,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迁中书通事郎。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为安阳令,转骠骑从事中郎。勖有遗爱,安阳生为立祠。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赐爵关内侯,转从事中郎,领记室。 帝即晋王位,以勖为侍中,封安阳子,邑千户。武帝受禅,改封济北郡公。勖以羊祜让,乃固辞为侯。拜中书监,加侍中,领著作,与贾充共定律令。 太康中以勖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辟召,守中书监、侍中、侯如故,勖久管机密,有才思,探得人主微旨,不犯颜忤争,故得始终全其宠禄。太康十年卒,诏赠司徒,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钱五十万、布百匹。遣兼御史持节护丧,谥曰成;



6代ZA、浑,字景文,闳之孙,太子中庶子,亦知名。与贾充共定音律,又作易集解;
6代ZB、頵字温伯,甝之子,为羽林右监、安陵乡侯,与王济、何劭为拜亲之友;
6代ZC、恺,霬之子,嗣,咸熙中,开建五等,霬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
6代ZD、徽,顗无子,以从孙徽嗣;
6代ZE、辑,勖之子,嗣,官至卫尉。卒,谥曰简;
6代ZF、籓,勖之子,字大坚,元康中,为黄门侍郎,受诏成父所治钟磬。以从驾讨齐王冏勋,封西华县公。累迁尚书令。永嘉末,转司空,未拜而洛阳陷没,籓出奔密。王浚承制,奉籓为留台太尉。及愍帝为太子,委籓督摄远近。建兴元年薨于开封,年六十九,谥曰成,追赠太保;
6代ZG、组,勖之子,字大章,初为司徒左西属,补太子舍人。司徒王浑请为从事中郎,转左长史,历太子中庶子、荥阳太守。帝西幸长安,以组为河南尹。迁尚书,转卫尉,赐爵成阳县男,加散骑常侍、中书监。转司隶校尉,加特进、光禄大夫,常侍如故。于时天下已乱,组兄弟贵盛,惧不容于世,虽居大官,并讽议而已。永嘉末,复以组为侍中,领太子太保。未拜,会刘曜、王弥逼洛阳,组与籓俱出奔。怀帝蒙尘,司空王浚以组为司隶校尉。组与籓移檄天下,以琅邪王为盟主。愍帝称皇太子,组即太子之舅,又领司隶校尉,行豫州刺史事,与籓并保荥阳之开封。建兴初,诏籓行留台事。俄而籓薨,帝更以组为司空,领尚书左仆射,又兼司隶,复行留台事,州征郡守皆承制行焉。进封临颍县公,加太夫人、世子印绶。明年,进位太尉,领豫州牧、假节。元帝承制,以组都督司州诸军,加散骑常侍,余如故。顷之,又除尚书令,表让不拜。及西都不守,组乃遣使移檄天下共劝进。帝欲以组为司徒,以问太常贺循。循曰:“组旧望清重,忠勤显著,迁训五品,实允众望。”于是拜组为司徒。组逼于石勒,不能自立。太兴初,自许昌率其属数百人渡江,给千兵百骑,组先所领仍皆统摄。顷之,诏组与太保、西阳王羕并录尚书事,各加班剑六十人。永昌初,迁太尉,领太子太保。未拜,薨,年六十五。谥曰元;
6代ZH、彪,攸之孙,黄初中,绍封攸孙彪为陵树亭侯,邑三百户,后转封丘阳亭侯;




7代ZI、崧,字景猷,頵之子,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孝义和爱,龆龀时,族曾祖顗见而奇之,以为必兴頵门,泰始中,诏以崧代兄袭父爵,补濮阳王允文学。与王敦、顾荣、陆机等友善,赵王伦引为相国参军。伦篡,转护军司马、给事中,稍迁尚书吏部郎、太弟中庶子,累迁侍中、中护军。以崧监江北军事、南中郎将、后将军、假节、襄城太守。时山陵发掘,崧遣主簿石览将兵入洛,修复山陵。以勋进爵舞阳县公,迁都督荆州江北诸军事、平南将军,镇宛,改封曲陵公。为贼杜曾所围。石览时为襄城太守,崧力弱食尽,使其小女灌求救于览及南中郎将周访。访即遣子抚率兵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崧既得免,乃遣南阳中部尉王国、刘愿等潜军袭穰县,获曾从兄伪新野太守保,斩之。元帝践阼,征拜尚书仆射,使崧与协共定中兴礼仪。转太常。太宁初,加散骑常侍,后领太子太傅。以平王敦功,更封平乐伯。坐使威仪为猛兽所食,免职。后拜金紫光禄大夫、录尚书事,散骑常侍如故。迁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录尚书如故。又领秘书监,给亲兵百二十人。年虽衰老,而孜孜典籍,世以此嘉之。 咸和三年薨,时年六十七。赠侍中,谥曰敬;
7代ZJ、畯,辑之子,嗣。卒,谥曰烈;
7代ZK、绰,辑次子,字彦舒,博学有才能,撰《晋后书》十五篇,传于世。永嘉末,为司空从事中郎,没于石勒,为勒参军;
7代ZL、奕,组之子,字玄欣。少拜太子舍人、驸马都尉,侍讲东宫。出为镇东参军,行扬武将军、新汲令。愍帝为皇太子,召为中舍人,寻拜散骑侍郎,皆不就。随父渡江。元帝践阼,拜中庶子,迁给事黄门郎。父忧去职,服阕,补散骑常侍、侍中。 咸和七年卒,追赠太仆,谥曰定;
7代ZM、邃,籓之子,字道玄,解音乐,善谈论。弱冠辟赵王伦相国掾,迁太子洗马。长沙王乂以为参军。乂败,成都王为皇太弟,精选僚属,以邃为中舍人。鄴城不守,随籓在密。元帝召为丞相从事中郎,以道险不就。愍帝就加左将军、陈留相。邃惧西都危逼,故不应命,而东渡江,元帝以为军谘祭酒。太兴初,拜侍中,迁太常,转尚书,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曰靖;
7代ZN、闿,籓之子,字道明,亦有名称,京都为之语曰:“洛中英英荀道明。”大司马、齐王冏辟为掾,为太傅主簿、中书郎。与邃俱渡江,拜丞相军谘祭酒。中兴建,迁右军将军,转少府。历御史中丞、侍中、尚书,封射阳公。太宁二年卒,追赠卫尉,谥曰定;
7代ZO、寓,字景伯,崧从弟,世语曰:寓少与裴楷、王戎、杜默俱有名京邑,仕晋,位至尚书,名见显著;



8代ZP、羡,崧之子,羡字令则。清和有准,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仍远遁去。监司追,不获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弱冠,与琅邪王洽齐名,沛国刘惔、太原王濛、陈郡殷浩并与交好。 穆帝又以为抚军参军,征补太常博士,皆不就。后拜秘书丞、义兴太守。寻迁建威将军、吴国内史。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兗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假节,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兗州刺史,镇下邳。升平二年卒,时年三十八。追赠骠骑将军;

8代ZQ、蕤,崧之子,字令远。起家秘书郎,稍迁尚书左丞。蕤有仪操风望,雅为简文帝所重。时桓温平蜀,朝廷欲以豫章郡封温。蕤言于帝曰:“若温复假王威,北平河洛,修复园陵,将何以加此!”于是乃止。转散骑常侍、少府,不拜,出补东阳太守。除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8代ZR、灌,崧之女,突围搬救兵解父围;
8代ZS、汪,邃之子,嗣;
8代ZT、达,闿之子,嗣;
8代ZU、羽,寓之子,嗣,位至尚书;



9代ZV、籍,蕤之子,嗣位,至散骑常侍、大长秋;


以上就是“满门贵盛”荀氏一族的家族史,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说其“贵”,是因为荀氏一族在魏晋时期的这段时间里在政治上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有很多人在政治、军事上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例如荀彧、荀攸、荀勖、荀籓、荀组、荀崧、荀邃、荀羡、荀蕤;说其“盛”,是因为荀氏一族人丁兴盛,而且不是一般的兴盛,从荀淑至荀籍,正好是九代人,在这九代人里,不知道有多少朝廷的重臣、能臣、大将,实在是太多了,九代下面的后代,肯定还有杰出的人才出现,但是这里就没有必要再列举出来了。



以上两个家族的历史资料已经全部罗列出来了,由此可以知晓,这两个家族的相同点的确是:1、都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发迹;2、历经时间长;3、产出的重臣、能臣数量多。




那么,这两个家族的不同点,是什么呢?其实,从上面所阐述的两个家族的历史资料,就已经可以得出答案了,实际上,这两个家族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的相似之处里面又有不同之处:





区别一、虽然都是从东汉时期就开始发迹,但是时间有先后之分,这也是导致了袁氏一族独大、而荀氏一族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袁氏一族的门阀史是从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开始起步的;而荀氏一族就晚的多了,荀淑是在建和三年[公元一四七年]去世的,那年荀淑六十七岁,史书没有交代他是具体哪一年开始当官的,可以假设推算一下,就算荀淑二十岁开始步入官场好了,那么那年应该是公元一百年,也就是说,荀氏一族至少要比袁氏一族晚个四十年,袁氏一族这四十年可不是白混的,荀氏一族开始起步的时候,袁氏一族早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大门阀了,看看荀氏第二代的荀爽,还得到了袁氏第四代的司空袁逢的推举呢,所以,实际上,在汉朝后期乃至魏代汉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荀氏一族也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士族,而当时的袁氏一族在袁熙袁尚死前是最大的士族,而且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袁绍能当诸侯盟主,所以袁氏兄弟能够独霸一方;此时的荀氏后人,也只不过是袁氏属下的谋士,当然了,荀彧后来是从袁氏这边脱离了出来,跑去曹操那边了;但是,官渡之战,却成了袁氏一族的滑铁卢,从此袁氏一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一直到消亡;而荀氏一族真正发展壮大起来,是从魏代汉开始的,也可以说是在推行九品制后才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直到两晋,荀氏一族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大族;
可以这么说,东汉士族看袁家;两晋士族数荀家。
[注:两晋士族数荀家,并非说荀家独大,但是,单从荀家所贡献出来的能臣、将才的数量而言,说两晋士族数荀家,绝不为过。]




区别二、历经时间都很长,但是荀氏一族的历史更长,而且荀氏一族是具有长久持续性的;



袁氏一族从永平三年[公元六十年]开始,至建安十二年[公元二0七年]袁熙袁尚被杀,历时一百四十七年;
荀氏一族从安帝年间[大概公元一百年]开始,大概至东晋简文帝年间[公元371-372年],至少历时两百七十余年;
[注:荀氏第八代的荀蕤,“雅为简文帝所重,转散骑常侍、少府,出补东阳太守,除建威将军、吴国内史”,而简文帝司马昱在位时间很短,为公元371-372年在位,所以荀氏一族的这个历时时间比较容易推算,当然了,假如算上第九代的荀籍,那荀氏一族的这个历时时间会更长。]


为什么荀氏一族的历史会比袁氏一族长这么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袁氏一族消亡了;袁荀一消一长;荀家借着九品制发展壮大起来了、生生不息、源源不断;


实际上,袁氏一族到了东汉尾期,失去了一贯的持续性,失去了家族团结,产生内斗,这也是导致袁氏一族最后消亡的原因之一;而荀氏一族是没有出现过内斗的事件记载的,荀氏一族人口众多,但却很团结,荀彧、荀攸同在曹操属下,却不争权夺利;相反,袁家手足兄弟却互相争斗,袁绍、袁术,一个占有河北,一个占有淮南,假如兄弟联手,天下垂手可得,袁绍在北、袁术在南,两支大军前后夹击曹操,再以吕布为援,曹操就麻烦了;但是,曹操的运气好的不得了,因为兄弟不和,所以曹操刘备打袁术,袁绍在后面看热闹,眼睁睁看着袁术灭亡;接着,很快就轮到袁绍了;后来的袁谭袁熙袁尚继承了父叔辈的遗传,继续内斗,不久之后,袁氏一族在曹操的打击下,寿终了,但不正寝,因为袁谭袁熙袁尚都没有好下场。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袁氏家族最后产生不团结因素的呢?我认为,时代背景是其最直接的原因,因为黄巾起义,天下大乱,汉皇室已经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了,诸侯割据,这个时候,谁都想当皇帝,代汉自立,袁绍、袁术都不例外,袁绍是做过另立汉帝的事情的,只是刘虞不答应,所以后来未能实行;袁术胆子更大,干脆自立为帝;各诸侯谁都不服谁、谁都想吃掉谁,再加上袁氏家族内部利益分配不均,所以袁绍、袁术兄弟翻脸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以袁绍的聪明,何尝没想到要联合袁术夹击曹操呢?坏就坏在袁术急于称帝,袁术一称帝,就变成了乱臣贼子,谁和他搞在一块谁都一样是乱臣贼子,所以,估计袁术一称帝,袁绍就打消了联合袁术的念头。



我们知道,袁氏一族以前可是汉朝的重臣、忠臣啊,那么,是什么导致袁氏一族从忠转变成不忠的呢?[注:因为献帝被掳去长安、还有后来被困在许都皇宫里,实际上献帝身边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倚重的臣子了,所以“重臣”这个概念在献帝的时候已经是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这里不讨论“重臣”这个话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点;





区别三、两个家族产出的重臣、能臣数量都不少,荀氏一族的更多,这个在上面的两个家族史里都已经列出来了,这里就不重复说了;这里想讨论的话题是,据历史记载,荀氏一族是没有出现不忠之臣的;袁氏一族呢,开始还是忠的,但是后来就基因突变了,这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两个割据一方的军阀,袁绍、袁术,袁绍曾经想另立汉帝,袁术是自立为帝,这个对于袁氏一族所效忠的汉朝而言,当然是不忠的;也就是说,两个家族的人做为人臣,还有着这么一个区别:荀氏一族没有不忠之臣,袁氏一族有不忠之臣。那么,袁氏一族为什么会从忠变为不忠的呢?



第一个原因:时代背景,这个其实在上面两个家族的第二个区别里已经提出来了的,诸侯割据啊,大家都没有将汉帝放在眼里,谁都想自己当皇帝,那么这些诸侯自然就都不是忠臣了,袁绍、袁术也在里;史载,“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自此绍贡御希慢”,袁绍这个时候已经连天子[献帝]都不去搭理了,而且,“初,天子之立非绍意”,估计袁绍心里一直都是不接受这个天子[献帝]的;



第二个原因:腐败,包括两个方面,制度腐败和家族腐败;


制度腐败,东汉后期,公开买卖官职是很流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时尚,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东汉的官员,碰到一起了,出口第一个话题,套用当今的某句广告词,就是“今天你买[官职]了没?”,试想一下,某某人的这个官职是用钱买来的,他花了这么多钱难道是为了当一个汉朝公仆?当然不是,他肯定会拼命搜刮把钱赚回来的,而且还要钱生钱,既然这样,他那里又会有什么当官的责任心和职责感呢?或者这些当官的还会给皇帝一些面子,还会忠于皇帝,但是,实际上他们是不忠于职守的,也不会真心真意为汉朝效力,所以,这些人,不能算是忠臣,只能算是庸臣、有的甚至还升华了级别,成为奸臣;世风如此,难免袁氏一族也会受到影响;袁术就是一个典型的搜刮型官员,“术奢淫肆欲,征敛无度,百姓苦之。”这个是袁术做当地方官的作为;袁谭在当青州刺史的时候,史载,“谭信用群小,好受近言,肆志奢淫,不知稼穑之艰难,使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看来袁谭与袁术都是差不多同一类人;


家族腐败,袁氏一族是怎么个腐败的?史载,“袁逢及隗并喜人事,外结英俊,内附宦官,中常侍袁朗,隗之宗人,用事于中,以逢、隗家世宰相,推而崇之以为援,故袁氏宠贵当世,富侈过度,自汉公族未之有也。”看起来,袁氏一族不但是宠贵当世,而且还是富侈及盛,侈,我认为,就是腐败的意思,当然了,在古代是没有腐败这个词的,但是我认为这个“侈”字,可以当“腐败”理解;其实,家族腐败是士族的一个通病,有的家族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没落的;我没有说逢、隗不忠,但是,袁氏一族在当时的确是腐败出名的,一个集体,若是腐败成风,那这个集体估计也就差不多了;袁氏一族腐败的时间长了,所出来当官的自然而然就逐渐走向庸俗,由能臣变为庸臣,袁绍、袁术、袁谭就是这个家族腐败的必然产物;正因为袁术行为腐败,所以袁术走上了一条死路;正因为袁绍思想腐败,所以袁绍全盘皆输;[注:袁绍广纳贤士,但却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实际上袁绍广纳贤士的这种举动纯粹是在做做表面功夫,他对于有才能的人是猜忌多于信用,这个源自于当时士族阶层内部普遍流行的腐败思想:表面功夫做做,实干精神少少;象“举孝廉父别居”等等都属于这种类型;陈寿就认为袁绍“废嫡立庶,舍礼崇爱,至于后嗣颠蹙,社稷倾覆”,我认为陈寿这句话说的很切中要点,“舍礼崇爱”正是袁绍思想腐败的一个典型表现。]


当然了,荀氏一族也不可能是永远保持纯洁的,荀氏一族迟早也会产生腐败、也会因腐败而没落的,但是,荀氏一族的没落至少是在九代之后的事;



以上所有的内容就是我对袁、荀两大家族历史研究的全部,在里面,我分析了两大家族的发迹史、发展史和兴亡史[注:兴亡史是指荀兴袁亡],以及总结了两大家族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最后,我用下面这两个半句话来总结一下:


A、袁氏一族亡于腐败,荀氏一族兴于制度;
B、制度会激励发展、发展会滋生腐败、腐败会摧毁制度;



附注:文章所引历史资料主要参考自《三国志》、《后汉纪》、《后汉书》、《晋书》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东祖长离 2007-10-3 00:13 +280 论据罗列认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孔雀王
(大成皇帝袁公路)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6
帖子 1610
编号 37880
注册 2005-4-30
来自 大海边上
家族 梁山泊


发表于 2007-9-19 09: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袁氏逆曹而亡,荀氏顺曹而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19 11:2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袁氏是自己当老板,荀氏是给人打工,两个性质不同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黑传说
(黑传说——静而后能观)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
功绩 70
帖子 6482
编号 1394
注册 2003-10-12
家族 轩辕丐帮


牛人,如果能够把家族树搞出来更直观了。
说他们兴衰,我倒觉得和他们家族关系不大,因为任何家族都不可能是纯粹的,说团结也不可能九代团结!
更多的可能是不团结的都恰好没跃上台面,所以没有记载!而之所以没跃上台面,因为都是给人打工的。而一遭不再打工,自己当老板,那就会把家族矛盾最大化展现出来!假设也给荀家这么个机会,估计也和袁氏差不了多少!
自己当老板的典型就是皇帝,而历代皇帝宫廷都是争斗激烈的!——因为在台面上,所以记载下来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superzz_0
(传说中的懒人)

魏郡公兴德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874
帖子 8611
编号 2940
注册 2003-12-6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狼党


袁术能看袁绍爽倒怪了。。。一直敌视很正常。
荀家不就是当高级打工,根本不算大名的。
另外,陈群家也算个小门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huwei1224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8
编号 41396
注册 2005-6-20


发表于 2007-9-30 12:2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零度到这来了?支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方二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4
功绩 37
帖子 1402
编号 58995
注册 2006-2-3


荀氏在袁曹都有根基的,无论哪边胜利荀氏都不吃亏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9-30 13:2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方二 于 2007-9-30 12:58 发表
荀氏在袁曹都有根基的,无论哪边胜利荀氏都不吃亏的

颍川郭氏也跟荀氏一样,两边分散投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7-10-1 01: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汝南袁兴起的时间,是东汉中期。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大族,是弘农杨(杨修就是这一族),汝南袁在汉魏之际遭到了致命打击,地位被陈郡袁取代。弘农杨的显赫则一直持续到永嘉乱前,当时人说:若非五马渡江,杨氏作公方未已。就是这个意思。

颖川士人在东汉一直有极重要的地位,但颖川大族荀氏、陈氏、钟氏的兴起则比较晚,只能上溯到荀淑,陈shi,钟皓这一代,大体是汉魏之际的事情。

士族地位的升降,内在的要看经济基础(田庄、徒附),要看文化基础(汉代是儒学,晋是玄学,曹魏是由儒入玄的交替期)。外在的则主要看具体的政治境遇,政局变动频繁的时候尤其如此。一个家族连续数代在政治上不得势,其他大族不肯与它通婚,便很难留在第一流的高门中。汝南袁的衰落是因为袁绍和袁术的战败,弘农杨的衰落是因为晚渡,这都是具体的政治境遇,归结为腐败什么的,我觉得是不妥当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7-10-1 01:5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另外,“这段时期里,很少有第三个家族拥有这么辉煌而长久的政治史”,这句话肯定是不对的,比如前面说的弘农杨。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Ericson_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3
编号 119722
注册 2007-3-11


发表于 2007-10-6 20:4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曹仲德 于 2007-10-1 01:26 发表
汝南袁兴起的时间,是东汉中期。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大族,是弘农杨(杨修就是这一族),汝南袁在汉魏之际遭到了致命打击,地位被陈郡袁取代。

陈郡袁和汝南袁貌似同发于袁良,证据在《三国志解集.袁涣传》,上面记载袁良为梁相,陈郡扶乐人,而《后汉书.袁安传》却无此记录,就不知这段史料可信度如何。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曹仲德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8
功绩 185
帖子 682
编号 6296
注册 2004-3-27


发表于 2007-10-8 01: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也是陈郡袁自己对世系的说法。不过作为从祖兄弟的袁安和袁滂时代相差过大,可能是一个问题。

不同郡望的同姓士族的绝大多数都同源,比如陇西李与赵郡李,博陵崔与清河崔等等也都是这样。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lxccxl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
编号 231046
注册 2007-10-25


发表于 2007-10-26 17:00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把陈郡袁氏同汝南袁氏搅在一起了,袁闳是陈郡袁氏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3 11: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952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