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白衣卿相 |
级别 | 征西将军 |
好贴 | 5 |
功绩 | 197 |
帖子 | 4681 |
编号 | 43763 |
注册 | 2005-7-19 |
家族 | 轩辕学院 |
| |
| | |
|
|
|
吴戈错失的机会----答杨虚白先生
简析《吴钩霜雪明》中吴戈人物塑造的不合逻辑
刚才看到作者杨先生恳求意见的帖子,天骄于是写下了一点看过此文后的一点感想,不当之处,还望杨先生见谅
<吴钩霜雪明>中吴戈这个人物的塑造可以说是完全脱离实际的,从性格和抱负上讲吴戈这个人是怀有济世之心的,不然的话,他又怎么可能抛开个人生死,为了一干与自己毫无关联的人与官军对抗呢?
于是问题来了,一个以苍生为怀的人只能选择入世,因为只有入世,当自己掌握了更大的权力和施展空间的时候才能救更多的人,因此孔子才会周游列国,游说各国国君,以求能施展自己的主张,解救天下黎民.
然而在<吴钩霜雪明>中吴戈竟选择了归隐,某天骄以为这是非常不符合逻辑的,因为只有无视天下兴亡,苍生荣辱的,并且看破世俗的人才会选择做隐士,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很多,在此也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显然吴戈并非如此,已见于前文所述,那么他先是拒绝义军的邀请,又不接受朝廷首辅公子的聘请,就显得与这个人的品性十分的不切合了,他不出山,又怎能救天下苍生?只救几个有限的人又有何用?如果吴戈真的认为救一些自己能见 到的人就是自己的责任的话,那吴戈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也就非常之苍白无力了,并没有什么值得钦佩之处了-----作为一个人这是起码的要求.
总之,做一个谢安也许更适合吴戈,在百姓发出"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呼声的时候,哪怕是自己乐于做一个逍遥的隐士,也只能放弃安逸的生活,起之于东山.
还有不恰当的就是对于一个日本人的介入,在故事中的明朝后期,倭寇已然成患,在华夏大地上一个日本人堂而皇之的穿行实在有违道义,于情理不合.而且以朱元璋的性格,又怎么可能斩草不除根,留下那些刺杀他的日本人的命呢?
作者回复杨虚白先生---
先谢谢天骄兄,也谢谢卜伙逸剑二兄的解释,如卜伙兄所言,朱元璋发配四百日本精兵去云南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如瑶藏主也是历史上真有其人,藏主,应该是个和尚。历史上古人处理很多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谨,比如代表日本跟明朝打交道的,其实一直是日本的大将军,而不是名义上的天皇。源义持,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足利义满(源道义)的儿子,被朱棣封为“大明日本国王”,结果这位征夷大将军也就欣然受之了——因为明朝那些颟顸的官员们根本不知道日本的情况。明朝跟日本打交道从来就是一本胡涂帐,比如出名的“宋素卿”一案。古代中国一直缺少出色的技术官僚,所以处理事情非常随意。发配日本兵这段历史,我怀疑章子怡演的韩片《武士》里开头发配朝鲜使臣那一节,也是从这里来的。另外,我文中所说,平野人其实是第三代移民,根本没当自己是日本人。
总体来说,但凡涉及历史,我还是比较谨慎的,不会篡改更不会架空。比如吴村里提到的杨琏真伽掘江南六陵,吴戈杀死敌人的伏虎玉枕也是史上有记载的被盗宝物;再比如风神里所有关于征越南的记录,全源自正史。另外比如这“戡合制度”“露布”“塘报”等等,也都是历史上的称呼,不是我杜撰。
这个是次要的,天骄兄提出的吴戈为什么会隐居的问题,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从来没有刻意写,不是吴戈主动要隐,而是社会没有给他出人头地的机会,这才是这一系列小说真正的悲剧所在。他也没有其它更多的致富的办法和专业技能,显然他不会电脑财会,也不懂炒股,呵呵,只有一身力气和武艺,所以当了挑夫和杂耍艺人。
其实一个所谓成功的人,衡量标准无非名利和权势而已。在武侠小说中,一个武者可以有几种出路:
1. 体制内。通过体制内的擢升,当武将,比如谢如松。比如风神。吴戈贫贱的出身基本已经否定了这条路,何况还有风神的故事在前,使他放弃了这个。如果从捕快的路上发展,这个我也提过,他还是有可能一步步爬上去当个县城公安局长之类的,但在看透了社会黑暗后,放弃了。
2. 体制外。一是当成名大侠。这个也不容易,我觉得这需要炒作,要资金,要演戏,比如我国的海灯法师,以及后来的N多气功大师。吴戈愿意作这种人么?不会。再有,如钟秀才邓况,吴戈是执法人员出身,他也不愿意走这条路,而且他与钟秀才的一段对话也说他的(其实是我的)观点。暴力革命并不是如我们历史书上说的总是正确的。事实上每次农民战争都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大倒退。如凤歌所说,吴戈的很多观点,我是用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写的,放回古代,就显得旁人难以理解了。但这也是在下的一点点良苦用心。
再有,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是不是就能出人头地,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今社会,可以说给了有才华的人更多公平的机会。但在过去,出人头地掌握大权的人,绝大多数不是出色的人才。不是说没有,但比例概率都低。这是过去人才选拔机制造成的必然。整个明朝,没有留下特别多第一流的人才,从各个领域都是这样。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与他们的抱负无关。很多本质纯良的人才不得不委屈自己的道德底线,去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也是吴戈不愿意去做的。
对这个社会的堕落,吴戈既然无能无力,于是,他便选择了做一个不合作主义者。
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里,没有真正意义的救世主,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吴戈的存在,无非是给这绝望的渺小一点隐约的希望而已。也就是戴了点虚伪面纱的YY。这是我的想法。
这篇小说最大的硬伤,也就是我为什么改了很久没改好的原因,在于,谢如松。我一直在想,如何才能有一个足够大的筹码让谢如松妥协。精神力量?这样很骟情也很戏剧也很伟大光荣正确,很像N多美好故事。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那一定是扯淡。所以我强行加上了俘虏们可能的哗变,还有荻小姐这个人质。但仍然不理想。这也是我对这个小说非常不自信的原因。另外,连傅姓少年的转变,也仍然缺乏说服力。
在线打了这么多字,总之是非常感谢天骄兄的批评和大家的抬爱了。
我的回复----
很抱歉,最近几天抱病在床,而且还要在病中应对会考,因此没得空上网,至今才看到杨先生回复
原帖由 杨虚白 于 2007-6-13 22:34 发表
朱元璋发配四百日本精兵去云南是历史上有记载的。如瑶藏主也是历史上真有其人,藏主,应该是个和尚。历史上古人处理很多事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严谨,比如代表日本跟明朝打交道的,其实一直是日本的大将军,而不是名义上的天皇。源义持,就是聪明的一休里面的足利义满(源道义)的儿子,被朱棣封为“大明日本国王”,结果这位征夷大将军也就欣然受之了——因为明朝那些颟顸的官员们根本不知道日本的情况。明朝跟日本打交道从来就是一本胡涂帐,比如出名的“宋素卿”一案。古代中国一直缺少出色的技术官僚,所以处理事情非常随意。 我也要谢谢杨先生这个指点,此前我对这个史事并无丝毫了解
原帖由 杨虚白 于 2007-6-13 22:34 发表
1. 体制内。通过体制内的擢升,当武将,比如谢如松。比如风神。吴戈贫贱的出身基本已经否定了这条路,何况还有风神的故事在前,使他放弃了这个。如果从捕快的路上发展,这个我也提过,他还是有可能一步步爬上去当个县城公安局长之类的,但在看透了社会黑暗后,放弃了。
2. 体制外。一是当成名大侠。这个也不容易,我觉得这需要炒作,要资金,要演戏,比如我国的海灯法师,以及后来的N多气功大师。吴戈愿意作这种人么?不会。再有,如钟秀才邓况,吴戈是执法人员出身,他也不愿意走这条路,而且他与钟秀才的一段对话也说他的(其实是我的)观点。暴力革命并不是如我们历史书上说的总是正确的。事实上每次农民战争都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大倒退。如凤歌所说,吴戈的很多观点,我是用了现代人的价值观去写的,放回古代,就显得旁人难以理解了。但这也是在下的一点点良苦用心 在封建体制内部改革显然是十分困难的,历史的改革者成功者寥寥,而能在成功后安然身退则更少之又少,商鞅变法为秦图强自己却作法自毙;王叔文改革徒劳无功;范仲淹革新二年而败;王安石改革为朝野共伐....到了与吴戈所处时代比较的接近的张居正改革,张居正审时度势,对于整顿吏治和富国强兵都提出了一套可行的方案,并且使晚明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兴,但是因为他对万历小皇帝的教导过于严厉,结果他一死就遭到清算,不仅下令抄家,削其宫秩,追夺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家人更是下场悲惨.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种改革显然不是一个江湖武夫可以为之的,毕竟在庙堂上的革新只能由位高权重的贤人去完成.但是吴戈还是有机会的,什么样的机会?那就是一个可以接近朝廷首辅大臣,并为之进言的机会.
体制外,成为大侠那是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其实也不过是江湖中的亡命徒,也就是钟秀才那样不受朝廷法度约束,欲在社会上伸张大义的人.如杨先生所说"吴戈是执法人员出身,他也不愿意走这条路",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著名的人物----<水浒传>中的宋江,他自诩清白而耻于落草,最终也要走上一条接受招安的不归路.这样的人物形象并不值得赞扬,这事实上是在保卫着封建伦理中不变的忠君理念,而吴戈难道会是这类人吗?当然不是.
那么吴戈真的蔑视农民起义吗?我觉得也不是(当然我只能从小说中进行推断),我记得在吴戈与钟秀才的对话中提到过刘邦和朱元璋,并且是肯定,他不过是怀疑钟秀才等人是否有能力去倒转乾坤,因此奋起反抗其实也应是吴戈的一个选择.如果这样他就又失去了一个机会,一个尝试走起义道路的机会.
最后说一下关于农民起义的见解,我以为虽然历史证明"阶级斗争推动历史进步"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是中国历史上多数的起义还是值得称道的,在一个黑暗的社会,在困境中揭竿而起是被压迫人民的无奈选择,如陈胜说"今亡亦死,举大义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都是为什么不放手一搏呢?同理,如果吴戈觉得解救天下苍生无望,为什么不可以历史钟秀才的机会冒险一试?诚然,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会使天下大乱,但是无大乱何来大治?像朱桀那样好吃人肉,张献忠那样胡乱杀人的还在少数,起义者杀的也往往只是那些曾处高位的公卿.
原帖由 杨虚白 于 2007-6-13 22:34 发表
再有,一个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是不是就能出人头地,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当今社会,可以说给了有才华的人更多公平的机会。但在过去,出人头地掌握大权的人,绝大多数不是出色的人才。不是说没有,但比例概率都低。这是过去人才选拔机制造成的必然。整个明朝,没有留下特别多第一流的人才,从各个领域都是这样。社会没有给他们机会,这与他们的抱负无关。很多本质纯良的人才不得不委屈自己的道德底线,去做一些违心的事,这也是吴戈不愿意去做的。
对这个社会的堕落,吴戈既然无能无力,于是,他便选择了做一个不合作主义者。
在一个普遍堕落的社会里,没有真正意义的救世主,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吴戈的存在,无非是给这绝望的渺小一点隐约的希望而已。也就是戴了点虚伪面纱的YY。这是我的想法。 恰恰相反,我一向以为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是十分优秀的,同时这种先进的考试制度也令现代欧洲人吃惊不已,而就明朝而言,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的能人就并不少.另外作为吴戈一个以武技名世的人完全可以走武举的道路,抗倭名奖戚继光就正是明朝的武举人.明朝武举要求“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是不能参考武试的,因此在武举中凭借实力而得中的都可称为人才,也同样有机会为民御寇.
没有救世主,但总该有人努力去尝试完成这个救世的使命,社会堕落,难道人人堕落?如果有领袖人物登高一呼,依旧大事可成.
杨虚白先生的再次回复-----
不好意思,天骄兄,刚刚才看到你的文章。听说您是一名高二学生,已经读了这么多的书,让人惊喜。考试重要,身体更重要,天骄兄保重。我今年35岁了,年纪恐怕比你大一倍有多。说得不当的地方,就不要怪俺倚老卖老了。呵呵。
吴戈的故事是小说。小说的任务是揭示人性。而人性永远是最多样复杂的。忌讳的,就是用单一或者主观的价值观去往人物身上套。这就是旧武侠小说那种脸谱化的人物刻画已经过时的原因之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一说法是没有错并值得坚持。但是,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作者笔下的侠客,也必须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种高大全的榜样。我认为吴戈有充分的理由选择不去追求权力和大富大贵。他是一个悲观的人,他的生活是一种自我放逐。天骄兄是在把自己的理想化的境界非要往他身上套。如果我照着您的设计去写,就跟网上俯拾皆是的YY小说并无二致了。贾母曾大致说,戏文都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是俗套。而我觉得新武侠,就是要新,要不俗。
一个优秀的有独立精神的人,他对自己的人生道路有权做出各种选择,并不一定非要追求物质上的成功。中国过去教育的一大失败,就是在灌输价值观的单一化。造成的现状是非常讽刺的,年轻人走进社会,一旦发现理想与现实完全不一致,于是立刻追求物欲。这是当今社会最普遍的现象。其实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是对各种价值观都非常包容的。吴戈不去做郭靖,不止是因为我没有金老的YY功力。我唯一值得自我矜诩的,就是我写的东西可能更接近真实生活吧,当然也因此极度缺乏观赏性。
——“因此奋起反抗其实也应是吴戈的一个选择.如果这样他就又失去了一个机会,一个尝试走起义道路的机会.”
农民战争的问题,除去社会倒退的因素,我在小说里已经说过了,它不是以暴止暴而是以暴易暴。成功的无非是改朝换代,钟汉儒还会传位给混帐儿子。所谓“起义”二字,从来都是成王的说法;至于败寇,那就是反叛作乱。吃人肉的也不止是朱粲,而民族英雄张巡许远杀妾杀仆充军粮的故事历史上是当作美谈的。历史是由人构成 的,人性有多复杂,历史就有多复杂。我个人基本上是个反对暴力革命的人。而现在学术界对于农民战争的评价也早已改变,不能说已经持否定态度,但肯定不像过去那样,只要是农民起义,就是正义的象征。天骄兄是被中学历史教材误导了,那个是奠定在阶级史观的基础上,简单粗暴,善恶一刀切,谬误百出。现在全世界都很少能找到这么误人子弟的教材。我真是服了教育部的魄力。是咱们躬逢盛世,呵呵。
“但是吴戈还是有机会的,什么样的机会?那就是一个可以接近朝廷首辅大臣,并为之进言的机会.”
呵呵,为什么说这是YY,因为吴戈不是专业人才,他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专业技能。让他去干这个,是误国误民。中国直到现在,这个误区依然还在。所以只要你政治过硬,不懂金融的管金融,不懂交通的管交通,不懂足球的管足球。
这正好是下一个话题:
——“恰恰相反,我一向以为中国古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是十分优秀的,同时这种先进的考试制度也令现代欧洲人吃惊不已,而就明朝而言,通过科举而走上仕途的能人就并不少.另外作为吴戈一个以武技名世的人完全可以走武举的道路,抗倭名奖戚继光就正是明朝的武举人.明朝武举要求“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是不能参考武试的,因此在武举中凭借实力而得中的都可称为人才,也同样有机会为民御寇.”
天骄兄的这个观点是非常错误的。治理国家,需要的是各个专业的专业人才。科举相比魏晋南北朝的门阀仕族制度是巨大进步。但你要看它考什么。唐朝时还考诗呢。到了明朝,考的只是四书集注,还必须是八股文,从来就有“断送江山八股文”一说。能想象高考只考语文政治么?这能遴选出什么人才呢?绝多数是知识单一、脱离实际的书呆子。明朝的状元只有一个文化名人:俺本家杨慎;官做得大的也有,申时行。都算不上一流人才。
武科举有一种说法是明中叶才由兵部尚书刘大夏提议恢复的,也有说法是正统年间。所以我在《金陵》一文中说卓燕客中了武举,会有争议。重要的是,明朝的军队是“世荫”和卫所制度,而不是你想去参军就能参军的“募兵制”。二百万军户一家出一男丁当兵。军官的儿子世袭穷军官。戚继光是其中之一,他是荫了父职之后才中的武举。武艺高强的俞大猷科举表现更好,似乎是中的进士(明朝只有崇祯录取过“武状元”)。但俞也不例外是世袭军官。武举只是锦上添花,如此而已。还有一点搞笑,崇祯破天荒点武状元,标准是:能够挥舞百斤大刀,至于战术战略都次要了。力大是在明朝相当为人看重的武将技能,所以我会在描述谢如松时提到。名将刘綎能舞一百二十斤大刀,是万历朝的抗日英雄,萨尔浒之战被杀。所以,武不武举跟当不当得了名将毫无关联。而且穷文富武,穷人马都养不起,还搞什么骑射?
明朝的黑暗和乏善可陈,在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它是坏在根里,庞大无能的官僚体系,法律缺席的以德治国,人才被大量扼杀。两个天才李贽自杀, 徐文长疯了自杀并自残........在这么一个制度下,甚至包括皇帝在内,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在那个时候,很难想象有什么人能挽回中华帝国滑向深渊的脚步,除非朱元璋朱棣在开国时利用好新朝的勃勃生机建立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新制度。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 大明帝国的衰微是不可避免了.
在这里顺便回答一下河流如金兄关于为什么武侠写明朝多的问题: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走势向下,而西方世界直线攀升——两条发展曲线在这个时候交叉了。此后,西方文明便全方位地把我们远远甩在身后 .......这是一个东西方世界的命运拐点。
安排笔下人物的命运是件不易的事。天骄兄相当较真,武侠小说也确实一般经不起推敲的。射雕一开始是韩侂胄当政,韩是死硬主战派,死后金朝还要他的人头;完颜洪烈居然此时在宋境作威作福,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折扇是宋朝以后才由日本引进的,至少彼时并不普及,所以连欧阳克的折扇经典造型也是有问题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这是吹毛求疵了,不太过明显的错误是可以接受的。如果说性格刻画问题,仍以射雕为例,郭靖在五怪死后,误会黄药师时苦大仇深;后来明明知道是欧阳锋了,居然跟欧阳锋礼数有加,这就不可理解了,只能说是金庸写忘了。我倒是真心希望天骄兄和其他侠友能帮我发现一些硬伤。
吴戈的意义,不在于能立下国家民族层面的功勋,而在于他具体地做了什么。帮助一个孩子,一个老人,一条具体的生命,这比什么都重要。在古代帝国,提出宏大的改革方针,最后在操作上往往是扰民害民,这个历史也一再证明了的。至于今天,我们更加不需要伟大光荣正确的青天、英雄、伟人。我们需要的,也许就只是那个勇敢地到山西拍录黑砖窑的河南记者,在深圳龙岗免费帮致残民工打官司的小律师,也许就是那些乡村教师,或者身边那些善良而正直的普通人。一下子罗嗦了这么多。在线打的,逻辑上可能不够通顺,见谅。呵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