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道教题材小说的情节模式中蕴含的道教思想, 上学期学术思想史作业
性别:女-离线 acceehi
(轩辕第二富婆)

秦国公主
枢密直学士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镇北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575
帖子 3483
编号 20125
注册 2004-10-30
来自 九河下梢
家族 司徒实业


发表于 2007-3-8 10: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道教题材小说的情节模式中蕴含的道教思想

道教题材小说的情节模式中蕴含的道教思想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道理,懂得中国大半。”形成这一特殊文化现象的原因就在于:同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不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他的思想体系深刻根植于中华文明之中。归纳道教思想来源之要,大约黄老道家思想,神仙方术,阴阳五行,乃至巫术谶纬在中国社会这一大熔炉中互相融合,形成了道教思想。道教以老子为教祖,奉《道德经》为经典,并对《道德经》进行了宗教神学化的阐释。道教在东汉末年渐成气候,不仅出现了集大成的经典著作《太平经》,而且具有一定行为规范的道教性质的社会组织也在社会上出现。巨鹿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并且利用宗教联络和发动民众,领导了震动东汉政权的黄巾起义。而张修,张鲁也在汉中地区相继建立了道教性质的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随着时间的推移,晋代的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相继吸收了儒佛两教的思想和理论充实如道教的教义中来,消除了道教教义中反抗统治的因素,并使得道教为封建统治者所接受,道教正式得以以一种合法宗教的身份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如果说道教思想的形成是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的话,那么,道教给与中国文化回馈的反作用之巨大更加让人难以估量。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仅从道教文化中的一个很小的分支——道教题材的小说中,管窥一下道教对于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如果我们不把《庄子》中想象丰富,构思奇特的神话寓言看作宗教小说的雏形的话,那么汉魏六朝时代的志怪小说中的有关神仙方术的的部分至少可以作为道教题材小说的开端。由于志怪小说“粗陈梗概”的特征,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一个个渗透了道教思想的小故事,在其中难以归纳出这一类小说的固定情节模式。随着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发展,传奇,话本,拟话本,章回体长篇小说等形式逐个成为小说家笔下的得力工具。尤其是明清以降,章回小说以其篇幅长,信息容量大,情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等诸多优点受到小说家的青睐。于是,道教题材的长篇小说也应运而生,主要的作品有成书于明代的《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以及成书于清代的《吕祖全传》。在这篇文章中我所归纳的情节模式,基本上是以这三部小说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同时杂以汉魏六朝志怪,唐传奇,三言二拍以及其他明清神魔小说的的有关情节作为佐证加以论述,来阐释道教题材小说模式化背后的道教思想。
中国古代的道教题材小说的情节从根本上加以把握,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模块,即:仙人谪凡,修炼与被度化,济世和度人,功德圆满重归天界。这四个部分或云模块,在一部篇幅比较长,结构比较完整的小说中(如上文我所列举的三部长篇小说中)应该是缺一不可的。在一些短篇小说中,作家则是把重点放在了这四大模块的一个或者两个部分上,比如《搜神记》中的《白水素女》片将关注点放在了神仙谪凡这一问题上, 而《醒世恒言》中的《张道陵七试赵升》则重点记叙了修道者如何克服心中种种诱惑上,当然这也是短篇小说自身的篇幅特点所决定的。

仙人谪凡是中国小说中非常惯用的一种情节模式。不仅仅是小说,在历代史书中,也可以看到“真命天子”降生时的种种奇异征兆,统治者借此来显示出他们的正统地位。在道教题材的小说中,这种半遮半掩的描述被小说家用奇特的想象力赋予了宗教神学化的成因——仙人下凡。比如,《西游记》中的八戒和沙僧的前身就是上界的天将,而《红楼梦》中的宝玉则是青梗峰下那块不能用来去补天的大石头的幻影。在《韩湘子全传》中,韩湘子的前身是被吕洞宾度化的鹤童,鹤童的前身则是一只白鹭,白鹭的前身是汉朝一位宰相的千金小姐。而韩湘子的叔父韩愈的前身则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军,韩愈的夫人原本是上届的圣姥,韩湘子的夫人林芦英的前身是凌霄殿上一位玉女,这些人由于在天界犯了一些小小的错误才被贬下凡尘的。
以上列举的这些例子在现代的读者看来无异于是在说梦话。但我们如果从宗教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情节,这其中实际上体现了道教对道家中“道”这一观念独特阐释,以及道教自身发展过程中与佛教的相互斗争与相互融合的痕迹。
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虽然从道家几乎全盘借用了其哲学体系,但是,道教作为宗教的这一特殊地位,其继承和发扬道家学派的哲学观点也要进行相应的宗教化的加工和演变。最重要的一点,道教的“道”的观念和道家的“道”的观念的重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偏移。道教的经典著作《太平经》是这样解释“道”的:“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生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教的“道”是继承了《老子》中所说的“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的“道生万物”的观点的。但是,道教的“道”并不等同道家的“道”,而是将“道”的范围和作用都扩大化了,甚至是人格化了,在一些道教经典中,“道”的意义等同于道教的教祖“老子”,在《老子圣母碑》中说:“老子者,道也。”在《老子想尔注》中记载着:“一者,道也。”“一者散形为气,聚形而为太上老君,或言自然,或言无名,皆同一耳。”进一步将老子等同于“道”,等同于自然,等同于“一”。那么万物莫不是“道”的产物,也就莫不是“老子”的产物了。将道家提出的化生万物的客观事物,或云客观规律,的“道”转变成了一位宗教体系中的人格神。老子等同于“道”的同时,道教就将化生万物的伟大力量赋予了老子,完成了将“道”这一基本概念宗教化的过程。这一概念推而广之,世间一切万物莫不是神仙所生,神仙所化,道教中的一些教派干脆宣称“玉晨道君者,乃大道之化身也。”从而将化生万物的神权推广到一般的道教神仙,在这过程之中,“道生万物”这种朴素的思想越来越被一种神秘化的光环所笼罩,这样就为道教传说中所宣扬的神仙变化故事找到了理论根据。更何况道教本身也是相信万物之间是可以相互变化的。葛洪在《抱朴子》中说:“猕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经过一定修炼的方式也可以修炼成仙。《抱朴子》中所谓:“夫陶冶造化,莫灵于人。故达其浅者,则能役用万物,得其深者,则能长生久视。”既然人可以化为仙,那么反之,仙也可以谪下仙界化为人。
和凡人在经过修炼之后飞升成仙不同,仙人谪降是要靠转世投胎这一方式来进行的。“轮回”,“转世”本来是佛教中的理论,认为人皆有来世,皆有前生。今生行善则来世享福,今生造恶,则来世受殃。东晋僧人慧远曾经写过《三报论》,其中说:“业有三报:一曰现报,二曰生报,三曰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这些理论本来是佛教教义中用以劝善的理论工具,但随着佛教在中土的流传,这些理论逐渐被借用到道教中来,于是道教经典《太平经》中也出现了向类似的有关报应的说法:“力行善而反得恶者,是承负先人之过,流灾于后,积来害此人也;其行恶反得善者,是先人深蓄大功,来流及此人也。”正是由于这种宗教之间思想的相互融合和交流,才能产生这种在道教题材小说中神仙被放逐的方式是佛教所宣扬的“转世投胎”的奇异现象。再者,在明清时代,“轮回转世”的观念早已被下层市井百姓所普遍接受,作为小说家也难以例外。小说家为了迎合读者——社会中下层的市民百姓的胃口,也乐于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将大家普遍理解接受的宗教观念加诸于小说的结构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明清长篇小说中为什么作者总喜欢将一些历史事件的缘起归结为“因果报应,前世今生”了,比如《三国志平话》中“司马仲相断狱”和《说岳全传》中“赤须龙——大鹏鸟——女土蝠”三者的因缘纠葛等等。
道教题材小说中“谪仙下凡”这一模式化情节所体现的深层的教理内涵正是来自于道家思想中的“道生万物”观念的宗教神秘化以及对佛教因果报应,转世轮回观念的吸收和化用。

相比起“谪仙下界”这种模式化情节来,“修道与被度化”的模式化情节更加受到小说家的喜爱。从近代葛洪所撰写的《神仙传》到拟话本作品《三言二拍》都大量保留了又被这种情节模式的作品。其实,用“修道与被度化”这样一个别扭的题目来也是无奈之举,从小说中的人物的主观方面来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一个是修道者的主观要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另一个则是仙人对有仙根慧性者进行点化与超度,使之成为仙人。尽管这两者有所不同,但在小说结构中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尽相同的,都是凡人因修道而成仙的一种情节模式,但是为了更加明了地分析其背后产生这种模式化情节的道教思想内部成因,我们还是分为两个层次加以讨论。
首先,“修道”是欲求仙者的主观行为,是自觉地抛弃凡间尘世的繁华,来寻求长生和仙道。有关“修道”的最典型的例子不过于《喻世明言》中的《张道陵七试赵升》了,小说叙述了道教的天师张道陵对前来求仙修道的赵升进行有关“辱骂,色欲,金钱,恐惧,污蔑,污秽,生死”等七项考察来试验赵升是否是真心学道,是否具有成仙所必需的仙根慧性,赵升最终经受住了这七种考验,与天使同时飞升成仙而去。
这部小说的篇幅有限,但小说中的所重点叙述的七种考验正是道教徒在自身修炼中的所产生的有关修真养性方面的教理的体现。道教的佛教的修炼的终极归宿有所不同,佛教徒的修炼至极就是不堕轮回,涅磐之后前往极乐世界,这也就是佛教徒修炼的最终理想,但这一结果是要越过死亡这一道关口的,一切的超度与极乐世界的希望都是要等待死后来完成,而道教则不然,道教的修炼的终极目的在于长生不老,飞升成仙,道教徒相信通过修炼,可以肉身成圣,从而超越了生命终极的限制,一切美好的理想不必等到来世,甚至不必等到死后来实现。这种终极目的的差别决定了道教的修炼方式与佛教的巨大不同。佛教的修行方式主要以禁欲为主,而道教的修行则注重对人类内心各种欲望的控制,而不是从根本上消灭。道教早期的修炼术以外丹术和和房中术为主,外丹术以炼制铅汞金丹为主,房中术则注重男女双修,但是铅汞作为重金属,用为原料炼出来的金丹毒性实在太大,服食往往会断送修道者的性命;而房中术更是容易被俗世看作是宣淫而难以接受。于是进入隋唐以来,外丹派和房中术逐渐式微,代之而起的则是内丹派。所谓内丹,就是以人的身体作为炉鼎,以人的精,气,神作为丹砂,铅汞,来进行修炼身体内部的所谓内丹。修炼的内容逐渐由外物转向修炼者自身,又由修炼者的肉体逐渐转向修炼者的精神。《张道陵七试赵升》纠正体现了道教徒修身修心和禁绝七情六欲修身观念。
在小说中,张道陵幻化了各种人物,猛兽来试验赵升的诚心,赵升之所以在美女面前不起色念,在猛兽面前没有任何畏惧感,在侮辱和误解面前没有任何言语的辩驳,正是由于赵升具有一颗诚心,这种诚心正是来自于修心。“心声则种种魔生,心灭则种种魔灭。”正是由于赵升在种种情感,欲望面前不动心,才使他一次一次越过天师所设置的考验。《道藏》中说:“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原,与天地并生,为神明主宝。”可见修道者是极为重视“收心”在修炼中的地位的,因此,在《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道之在人身,则为神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以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修心”也被称为“收心”,是指将被尘世所污染的凡人之心革除,而趋近于与“道”相吻合的心。唐代道人司马承贞曾经说道:“原其心体,以道为本。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波,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是故法道安心。”而司马承桢认为要定心,重要的是“净除心垢”,“主静去欲”。认为“欲”是修道过程中的最大障碍。财欲,色欲,权欲,求生之欲,甚至人间亲情都成为阻碍着道教题材小说中的主人公进行的修炼。众多的求仙者往往在欲望诱惑面前功亏一篑。《神仙传》中的《魏伯阳》写了这样的故事:魏伯阳想要试验他的徒弟受否真心追随自己求道,于是和一条狗服用了相同的丹药,一起死去,两个徒弟因为怕死不敢服用仙丹,反而失去了成仙的机会。另一个徒弟对其师深信不疑,服丹而死,反被魏伯阳救活授以成仙之术。另外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来自《醒世恒言》的《李道士独步云门》,凡人李清赴西王母瑶池之会,仙人向李清交待,千万不可以打开北窗,但好奇心还是促使李清推开了北窗,却看到了自己的故乡和家族,李清也因为自己起了回乡之念而被逐出了仙界。小说家在起伏跌宕的奇幻情节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正是欲望对修炼行为的阻挠和破坏。这种欲望也正是出于修炼者未断尘缘的内心,失败者和赵升的对照也正体现出道教的“修心”和“去欲”在道士在修仙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道教著作《西升经》中记载说:“欲者,凶害之根,无者,天地之原。圣人者,去欲入无,以辅其能。”也就是说,道教的仙人能够用心的虚无来代替罪恶之源——七情六欲。葛洪在《抱朴子》中也谈到修道者摒除情欲的重要性,“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反之,如果修行中充斥着与上述相反的十二多,则“此十二多不除,丧生之本也。”
度化是与修道相对应的另一种是修炼者成为仙人的实现方式。仙人度化凡人这一情节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来源于唐传奇沈即济的《枕中记》,在长篇小说《吕祖全传》中吕洞宾被钟离权的度化也是这种情节的精彩演绎。《枕中记》的主人公卢生胸怀报国的雄心壮志,但是在科举考试面前却屡屡失利,沦落在社会的底层。卢生在旅店之中遇到了一位道士,送给他一个枕头,睡在这个枕头上做梦,就可以在梦中实现金榜题名,出将入相,建立功名。一觉醒来才发觉是做了一场梦,旅店中所煮的那碗黄粱米饭却还没有熟。而《吕祖全传》中的情节也与此大同小异。
在这样的情节模式中,有一个核心环节:“梦”。正是通过枕中的这场虚幻的梦改变了主人公的命运,这一场梦是由一位道士所授的枕中得来的。自然,这场梦也带有比较中得道教化色彩,首先,这场梦不是用“阿鼻地狱”之类的恐怖画面来威吓主人公,使之放弃自身的入世理想。毕竟以苦痛,以恐怖点化凡人是佛教度化的主要手段,僧人经常是以“不怕堕入阿鼻地狱吗?”来问不相信佛教的人,哪怕对方是权势熏天的梁武帝。但是道教则不同,道教的终极目标是现世的享乐,飞升轻举,成为神仙。那么道教的度人的方式也显得极具自身特点。在这场梦中,主人公在俗世的最大愿望在梦中得到巨大的满足,但这种满足却是触手可及却又幻如烟云。在这其中体现出了道教将酱财,名,权,欲等世人所痴迷的物象全都看作是虚幻之物,而与尘世中这些虚幻之物相对立的永恒之物则是仙道和长生,若要达到永恒的仙道和长生,则需要抛弃尘世中虚幻的酒色财气,种种欲望。小说家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梦境这种虚幻和现实只有一线之隔,却又有无限距离的二元维度,将虚幻的梦境加以刻意渲染,从而将主人公的心态带到至高的期望之中,然后再把主人公从繁华的虚幻的空中楼阁打回到朴实的地平线上。这其中的对比和落差所产生的张力,使得主人公在怅然若失之余,感悟到“人生如梦”这一道家思想。《庄子》中的庄子弄不清是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这种相互对立的梦幻式这里思辨之后,主人公感到了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也不过是一场梦幻罢了,而梦中的一生和现实中黄梁未熟的一瞬的时间上的反差实际上加剧了“实现抱负”这场梦的的虚幻感和荒诞感。小说中的道士让深受无法满足欲望之苦的主人公在满足欲望之后感到失去这一切比无法得到这一切是更加痛苦的。这样才使被度化者在怅然若失中领略到人生如梦的大彻大悟,最终走上求仙证果的道路。道家修行的终极目标和道家文化中的梦幻观念影响了这一类情节模式。

道教题材小说的第三种情节模式:济世和度人。由于度化他人在上文中已经有所论述,我们在这一部分中重点讨论神仙济世这一情节模式的中所蕴含的道教思想。神仙济世情节在不同小说中又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比如《封神演义》中阐教诸位仙人下界扶助周武王灭商,这一情节体现为神仙下凡帮助明君圣主,安定天下。在《吕仙飞剑记》中则记叙了吕洞宾背背雌雄双剑“吕梁洪斩蛟,永宁城杀虎,青城山收狐精”,体现为神仙降妖除魔,拯救黎元。而吕洞宾在杭州城悬壶施药,救助被瘟疫肆虐的百姓,则体现为神仙广施仙法,救助民间疾苦。在这些情节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其中体现出了道教在传播过程之中对儒家精神的吸收和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求仙必先立德”的宗教观。
道家思想的个人价值在于独善其身,道教则以飞升成仙来实现肉体和精神的同时的双重解脱。这种注重自身解脱的价值观念必然与自西汉以来树立的主流价值观——儒家思想相背离,也必然导致两种思想价值体系的冲突。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是处于弱势地位道教思想必须作出一定的调整和让步来赢得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空间。近代的葛洪在他的经典道教著作《抱朴子》中不仅仅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各种金丹的炼制方法,各种符箓的写法和功效,但是,葛洪认为各种仙丹不过是成仙的外在要素,而任何修炼的方术都必须建立在“立德”的基础上,德成为修炼成仙的内在要素,必须将两种要素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修炼成仙的目的。《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唐代道士吴筠也说过:“功不全,过不灭,仙籍何由书?长生非可冀。”这些无不说明了只修炼外丹和方术是不足以接近成仙的大道的。而“立德”的主要表现方式在小说中就体现为“救济生民”上,因为“救济生民”这一观念与儒家“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的观点非常相近的。道家思想自身也有重视生命的观念,《抱朴子》:“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将生命看作是天地间最重要的一项美德。汉代《太平经》也将“生”看作人类最为基本的需求放在相对比较关注的地位上。“人最善者,莫若长欲乐生,汲汲若渴。”因此,神仙和正在修炼成仙的准仙人莫不把“济世生民”作为行善立德的最主要的方式。《抱朴子》中界定了这种“立德”的方式是“立功德为上,除过次之。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葛洪所列举的两端就演变成为了道教题材小说中“降妖伏魔”和“悬壶行医”两种不同的“济世生民”的方式。这种儒道合流的典型例子体现在《韩湘子全传》中,在韩湘子被吕洞宾,钟离权度化成仙之后出现了这样的情节,玉帝派韩湘子去度化自己的叔父韩愈,叔母窦氏,妻子芦英。在成功度化这三人之后,韩湘子又想起自己的父亲韩会,母亲郑氏尚在幽冥受苦,心中不免有终天之憾,但是吕洞宾的话使他能够释然:“一子升仙,九族登天。汝父母自然脱离苦海,踏上莲台。”由上面的情节可见,韩湘子在成为仙人之后,并没有忘记家族的亲情,甚至更加看重这种纽带关系。如果是在其他的一些小说之中,这种想法会被看作是七情六欲尚未根除的表现。但在《韩湘子全传》中,这种亲情和家族观念却被仙界乃至玉帝所推崇备至,仙界中也出现了诸如“一子升仙,九族登天”之类的重视家庭伦理问题的政策。这实际体现了道教在其流传过程中从儒家吸收了“孝”这一观念的一种表现形式。“百善孝为先”,孝确是中华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随着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土地上逐渐根深蒂固,孝也就越来越被统治者和社会各阶层百姓所逐渐认同,一切违背孝的行为都面临着被大众所抛弃的危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就曾经因为舍身出家,不事父母而被一些儒生所攻击。四大皆空被看作为违反孝道的行为。道教在发展中也面临着同样的指责,于是道教逐渐接受和吸收了儒家思想中于人际关系方面的许多积极因素,其中就包括对“孝”这一观念的吸收。《太平经》:“夫天地至慈,唯不孝大逆,天地不赦。”将不孝作为天地不赦得大罪规定在道教的经典著作中,可见道教自从开创之初就将儒家的孝引入了道教教义之中,并且成为重要的教义基础之一。而另外一部道教经典《无上秘要》则宣称:“父母之命不可不从,宜先从之。人道即备,余可修身。违父之教,仙无由成。”更是把尽孝看作求仙所必要的先决条件。
道教题材小说情节模式的第四部分是重归上界。这一部分往往作为小说的结尾部分出现,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看作第一部分谪仙下凡的逆过程,以及第二部分修道度化的成果。由于这一部分与前面所论述的部分关系较为紧密,此处就不再另行赘述了。
通过对道教题材小说的情节的内容加以分析,以及对上述四大情节模式类型进行道教教理内涵上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道教在流传过程中与社会上流行的儒,佛等思想的相互融合。这些枯燥的教理经过小说家妙手改造,形成了浩如烟海的道教题材的小说作品。尽管作品的艺术水平良莠不齐,对道教教理的理解运化上也深浅不一,但是籍此发明道教这一中国本土孕育的宗教对中国文学产生过如何的影响,我认为这篇文章已经达到了这样的意义。


参考文献:
詹石窗 《道教文学史》
卿希泰 唐大潮 《道教史》
吴光正 《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要上网
(发配沧州)

Rank: 10Rank: 10Rank: 10Rank: 10
组别 校尉
级别 镇东将军
功绩 41
帖子 4057
编号 67041
注册 2006-4-25
来自 浙江宁波
家族 肉肉门


发表于 2007-3-8 12: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武帝的独尊儒术是不是从此就秒杀了道家文化窦太后是尊从黄老学说的吧

[ 本帖最后由 我要上网 于 2007-3-8 12:1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QUOTE:
原帖由 我要上网 于 2007-3-8 12:11 发表
武帝的独尊儒术是不是从此就秒杀了道家文化窦太后是尊从黄老学说的吧

这位朋友可能没有细细看帖子的内容: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虽然从道家几乎全盘借用了其哲学体系,但是,道教作为宗教的这一特殊地位,其继承和发扬道家学派的哲学观点也要进行相应的宗教化的加工和演变。最重要的一点,道教的“道”的观念和道家的“道”的观念的重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偏移……

此文讨论的是“道教题材小说的情节模式中蕴含的道教思想” ,而您开口就言“独尊儒术秒杀道家文化”云云,未免有偏题之嫌疑和对帖主的不尊重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8 1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主对道教题材小说这个名词怎么定义,哪些小说属于道教题材小说,似乎没有说明。事实上很多小说有道教,但又不仅仅有道教的内容
再者楼主选择的小说比较少,总结的观点也不太全面。比如仙人谪凡的情节,有些小说就没有,如《升仙传》、《咒枣记》、《七真因果传》等。

建议楼主看一下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可能会有些启发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恨地无环
(情僧云水)

代国公
京西南路经略使

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Rank: 23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征东将军
好贴 10
功绩 3057
帖子 5220
编号 15324
注册 2004-8-13
来自 竹桃小筑
家族 云水兰若


仙人谪凡的情节在“第一次”得道成仙的故事中自然不能加诸主角之身。又如司马仲相断狱,虽然全篇因果报应,却也不涉仙界。

谪仙系统和修仙系统可能还是分开讲更清楚些,谪仙故事中更重报应劫数,其“得道”中多被点出因果,是回归上界;而修仙故事中更重修行考验,得道升仙的过程也往往更具主动性。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Z_Artemis
(冠子)

燕郡公集庆军节度使

Rank: 21Rank: 21Rank: 21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6
功绩 895
帖子 8351
编号 68083
注册 2006-5-8
来自 雲夢山莊
家族 幽神幻韵


发表于 2007-3-8 20: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中华文化的精华在于道家文化而不是道教文化。道教文化在其诞生的一天起,就注定要要同时向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妥协。在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强势与民间习俗的盛行下,道教文化是式微的。从老子,到元始天尊,再到玉皇大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了多次的理论混合的道教文化,其价值已经很有限。

作者从道教题材的小说情节中去分析道教思想,而没有深入去研究道家思想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相当于是在一个平面上画了一个圆周,最后回到了原点,却没有去到圆心。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枫儿
(逸之)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仕女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7
帖子 213
编号 85355
注册 2006-10-1


发表于 2007-3-9 03:4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长期以来,国人就难以把神、仙、佛分得很清楚,一直都揉捏着来。西游记以佛教为主,一样把道教揉在里面。封神榜义道教为主,不但牵扯西游记,更把神、仙、佛统统拿来捏到一处。

而道教呢?道家的拿来,阴阳家的拿来,到后来,儒教的也拿来,佛教的也拿来,比如天师。儒教,对,儒教,曾经有这么一个宗教,但难以自圆其说,到晋代破灭了,后来则在于政治结合的过程中,潜在的存在。

恐怕,这也是道教思想的一种体现?也不光说道教,佛教又何尝不是如此?要在中国生根发芽,大抵都是要如此的吧?与其评价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不是道教文化,不如明白地说,道教文化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无知无畏
(神农有闲)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东将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2419
编号 40211
注册 2005-6-4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7-3-11 10:4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太长了,先收藏,以后慢慢看。野人虽然不信奉道教,但是很认同道教的思想,以后大家多交流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庸

白衣伯爵
中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镇南将军
好贴 1
功绩 198
帖子 3726
编号 6419
注册 2004-4-2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07-3-16 08: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7-3-8 13:00 发表


这位朋友可能没有细细看帖子的内容:道教,不等同于道家。道教虽然从道家几乎全盘借用了其哲学体系,但是,道教作为宗教的这一特殊地位,其继承和发扬道家学派的哲学观点也要进行相应的宗教化的加工和演变。 ...

道家和道教的思想重心可不是一点偏移的事,道教的的思想基础更像是吸收了阴阳家的经学。
道家追求万法自然,而道教的长生不老本身就违反了自然。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雁7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奋威校尉
功绩 1
帖子 147
编号 122966
注册 2007-3-18


发表于 2007-3-21 10:05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道可道,非常道,道也是国学中一家之言.国学博大精深呀,要慢慢悟,急不得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alazure

Rank: 4
组别 校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21
帖子 149
编号 32910
注册 2005-2-16


发表于 2007-4-8 22: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字太小了,看的不甚清晰,勉力回答一下,自己的感观。窃以为,写的有点像是文学评析而不是思想史啊,首先,道教小说中的思想,自是小说家言,与道教徒之思维认识自然有距离,而且,其小说写出来,自然可以说是野史稗文,怀化众人,可是自然为了教化,其个人意图与实际教条之间的距离,又差几何?且小说家写汉末晋初,与晋人间观点又相差几何?其二,于众多小说中,大多于明清间小说中提升的观点,似只能说是道教思想史的一个截面而已吧,而将之与葛洪的枹朴子相较,不知道作者是否发现了其中一致的思想发展路线,而不单只是对儒佛思想的接受。例言之,立德的部分葛洪也是写在内篇,而非外篇之中的;而且内篇中,葛洪也未曾显言仙界于极乐外乃有何秩序,可以谓谪。不知作者是否发现了,在佛经东传过程中,上述四个问题的佛经故事似乎都普遍要早于道教小说。是不是还有可能是道家将佛经故事汉化成了道家故事,或由小说家演绎成现今这个样子呢。个人不负责任,没有研究分析过的揣测,这种可能应该会更大一些吧。第三,实在眼力不甚佳,然而百瑜见瑕,东晋僧人慧远,三报······于是汉代的太平经有了,云云。嘻嘻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蟾蜍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18
帖子 775
编号 20721
注册 2004-10-31


发表于 2007-4-19 13: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九搂的朋友见解不锗,道家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而道教是取用道家解脱之方法求得长生久视之仙体.因功用不同道教走入死胡同,因与佛儒竞争而变态.连带老庄之学再也没在两干年来有伟大进步.而道教对于中国文化真是涡福难料.也许它对中国有点多余.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3-29 12:4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请问楼主,《吕仙飞剑传》在哪里可以找到?我现在正在搜集一些古典道教题材的小说,一些较生僻的小说找不到,韩湘子全传网上有,吕仙飞剑记则实在找不到,难道一定要去图书馆查???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多数人
(不是生煎)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34
编号 100723
注册 2007-1-13


发表于 2010-3-29 12: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10-3-29 12:46 发表
请问楼主,《吕仙飞剑传》在哪里可以找到?我现在正在搜集一些古典道教题材的小说,一些较生僻的小说找不到,韩湘子全传网上有,吕仙飞剑记则实在找不到,难道一定要去图书馆查???

飞剑记不算生僻,直接摆渡 飞剑记,第六个地址就是在线阅读的文本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张洋
(五湖废人)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发表于 2010-3-29 13: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谢啦,我搜《吕仙飞剑记》硬是找不到,结果一搜《飞剑记》就出来了,真是人品问题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5 07:2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9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