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韦孝宽 于 2006-12-9 19:55 发表
毛病不多,只有一个,那就是有了结论再找证据。
举个例子:
其实作者自己在上面已经写了,“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围高帝于白登”,主力并没有到齐。而且“会天寒,士卒堕指者二 ...
而云南石寨山发现的处于西汉时期的古滇文化青铜战争场面贮贝器的顶部,也有一个骑无鞍马者的鎏金塑像,其双脚拇趾套在鞍前垂下的绳圈中,起到马镫的作用(图5),虽然其形制决定了只能用于跣足民族,但它的存在至少说明马镫的早期形态应近乎于此,而不是由上马用具发展而来,同时也表明了高桥马鞍的发明不一定早于马镫。 单镫未必早于双镫(也就是绑带)。两者很可能是平行发展出来的,原本其功能并不交叉。功能不相干的两件事物,后来人们发现可以一物两用,才合二为一。
汉末出现的马鞍已经对骑兵有了很大帮助,虽然不如加上马镫那么安全,但骑兵冲锋已经没有问题了。”
可东汉初的战例,恰恰是在当时还没有高桥马鞍艺术作品的时代完成的。
“难道西汉初年匈奴已经有了马镫,400年后汉朝人和西晋人不仅无法改进它,连类似的东西都仿造不出?还是技术有了大幅倒退?”
原始纯木质马鞍和用皮革、麻纤维制作的马镫(或者说只是一种“绑带”而已),甚至是后来使用木质而无金属外皮的马镫,都是极易腐朽而难于保存至今的,即使能够保留下来,那些外表仅仅是一条麻布、皮带的物品,要准确判断它们的用途也是难上加难。这就是为什么始终没有发现汉代马鞍尤其是马镫的原因。
[ 本帖最后由 燕波钓叟 于 2006-12-9 20:13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