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志臧洪传逐段评议, 个人一直对此人有些许兴趣,遂转一贴,以供评阅
性别:男-离线 斩杀大将
(坐底以望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03
编号 34444
注册 2005-3-12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丐帮


三国志臧洪传逐段评议

《三国志》卷七〈臧洪传〉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人也。父旻,历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原太守,所在有名。洪体貌魁梧,有异於人,举孝廉为郎。时选三署郎以补县长;琅邪赵昱为莒长,东莱刘繇下邑长,东海王朗菑丘长,洪即丘长。灵帝末,弃官还家,太守张超请洪为功曹。

  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人。父亲臧旻,曾担任匈奴中郎将、中山太守、太原太守等官职,在任时颇有治声。臧洪体貌魁梧,格外优秀,被选为孝廉而为郎。当时遴选优秀的郎外放出去当县长(三署郎指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底下的郎,非公卿大夫子弟不得为之,均隶属光禄勋),琅邪郡的赵昱为莒县长,东莱郡的刘繇为下邑县长,东海郡的王朗为菑丘县长,而臧洪则担任即丘县长(赵昱、刘繇、王朗均是当时有名的俊彦,陈寿将他们四人并列可见臧洪也是相当优秀的人物。不过赵昱、刘繇两人下场都不怎样就是了)。灵帝末,臧洪弃官还家,广陵太守张超邀请臧洪担任广陵郡功曹(类似现在署长之类)。

  董卓杀帝,图危社稷,洪说超曰:「明府历世受恩,兄弟并据大郡,今王室将危,贼臣未枭,此诚天下义烈报恩効命之秋也。今郡境尚全,吏民殷富,若动枹鼓,可得二万人,以此诛除国贼,为天下倡先,义之大者也。」超然其言,与洪西至陈留,见兄邈计事。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邈谓超曰:「闻弟为郡守,政教威恩,不由己出,动任臧洪,洪者何人?」超曰:「洪才略智数优超,超甚爱之,海内奇士也。」邈即引见洪,与语大异之。致之於刘兖州公山、孔豫州公绪,皆与洪亲善。

  後来董卓弑少帝,图危社稷,臧洪劝张超道:「明府(对长官的尊称)您祖先数代均在朝为官,而现在你们兄弟俩(指张邈和张超)均担任重要地方的郡守。今日乱臣贼子犯下滔天之罪而未被惩处,这正是天下义烈之士报恩效命的时候呀!眼下广陵郡未受侵犯,吏民富裕,若是大力号招,马上可得两万人马。凭著这个力量诛除国贼,给天下人做个榜样,这才是义之大者。」张超非常赞同这个意见,於是和臧洪一起到陈留郡与其兄陈留太守张邈共同讨论这件事。张邈也早有这个想法,等到酸枣大会时,张邈对张超道:「听说弟弟你担任广陵太守的时候,行政教化赏罚等的措施均不自己施行,而是每每交由臧洪来做。臧洪是怎样的一个人呀?」张超答道:「臧洪才略智数均优於我,我非常企重他,像臧洪这样的人真可谓海内奇士。」张邈随即接见臧洪,两人对话後张邈发现臧洪确实是个人才,於是向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推荐臧洪,刘、孔二人因而相当亲近重视他。

  「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这句有点怪,《後汉书‧臧洪传》的叙述就顺多了。根据《後汉书》,张邈与臧洪的对谈在酸枣之会前,而《三国志》置之於酸枣之会後,就叙事而言《後汉书》比较有道理。我想这句的断句可能是「邈亦素有心会于酸枣」,不过就上下文而言这个讲法就有点怪。汉末人物重出《三国志》与《後汉书》者甚多,通常《後汉书》里的故事会比较有趣些。

  乃设坛场,方共盟誓,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当,咸共推洪。洪乃升坛操盘歃血而盟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翦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勠力,以致臣节,殒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洪辞气慷慨,涕泣横下,闻其言者,虽卒伍廝养,莫不激扬,人思致节。

  於是设置盟誓用的祭坛,诸位刺史、郡守互相辞让,没人敢担任执牛耳的任务。於是大家共同推举臧洪,臧洪因而登上祭坛持盘歃血而盟(「盟」、「誓」之义不同,盟指仪式而誓指誓言,盟多有誓,而誓不一定有盟。古人订盟大致而言有四个步骤:杀牲、载书、歃血、埋约。挖个洞在洞上杀一只牺牲,取其左耳置於盘,取其血置於敦,谓之杀牲;主事者宣读载书上的誓言盟约,谓之载书;与事者微饮牲血,谓之歃血;将牺牲与载书埋於土中,谓之埋约。仪式的精神在於请神灵为见证——尤其是请土神或河神,所以常常埋盟誓於土中或沉之於河中。下面臧洪讲的话就是誓言,与今天我们发誓差不多,最末尾一定会来个「我若是不遵守誓言一定会天打雷劈」之类。盟誓的主事者要割牺牲的左耳置诸盘中,今日我们用「执牛耳」一辞来形容一个领域的翘楚便是出自於此。根据《三国志集解》引沈钦韩等人的说法,古代执牛耳者不一定是实力最强大的盟主,而有可能是小国的大夫「尸盟」,因此臧洪虽然只是广陵郡的功曹,但仍然可以担任这个工作):「汉室不幸,纲纪失绪,贼臣董卓乘乱为害,祸及天子,虐及百姓。天下之人无不惧社稷沦丧,四海颠覆。今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乔瑁、广陵太守张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莫不齐心尽力,以致臣节,纵使杀生成仁,也无贰心。有渝此盟者,生死族灭,子孙断绝。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所共鉴!」臧洪语气慷慨激扬,说到激动处涕泗纵横。当时在场听到这篇誓言的,就算是卒伍仆隶等没文化没教养的家伙,也因此热血沸腾,莫不欲誓死报效国家。  
  顷之,诸军莫适先进,而食尽众散。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谋,值公孙瓒之难,至河间,遇幽、冀二州交兵,使命不达。而袁绍见洪,又奇重之,与结分合好。会青州刺史焦和卒,绍使洪领青州以抚其众。洪在州二年,羣盗奔走。绍叹其能,徙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

  没过多久,各路人马没人主持进攻,而粮食告罄,诸军星散。张超派遣臧洪北诣大司马刘虞,为刘虞出谋划策对付公孙瓒(《三国志》原意应该是臧洪北行时恰好公孙瓒擒杀刘虞,而我的翻译是照《後汉书》的说法,较《三国志》字句更为通畅,且考诸史籍刘虞被杀在界桥之战後,《後汉书》的说法也有根据)。臧洪到了河间,刚好碰到公孙瓒与袁绍两军交战,没办法继续北行,只好跑到袁绍那儿。袁绍见了臧洪,也非常器重他,直接就把臧洪从张超那儿挖角过来(当时交情好的群雄只要你情我愿,部下换来换去是很正常的。比如袁绍和曹操交情好的时候,袁绍就曾派朱灵到曹操手下做事,只是朱灵後来就不想回去了。因此臧洪被袁绍挖角,并不算是变节)。刚好那时青州刺史焦和病卒,袁绍派遣臧洪治理青州并安抚焦和留下来的部众。臧洪担任青州刺史的两年内整肃治安,叛贼——尤其是黄巾——莫不逃得远远的。袁绍叹服臧洪的才干,将他调职为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

  《後汉书》提到这段时是这样写的:「(臧洪)在事二年,袁绍惮其能,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当时青州的局势相当微妙,袁绍固然派了臧洪治理青州,但公孙瓒同样派遣田楷担任青州刺史,两边人马共同抢夺青州的所有权(比如当时刘备是平原相,直接听田楷的命令,臧洪就管不到他),由此可知袁绍确实是相当器重臧洪。两年後青州局势大致稳定,臧洪并非袁绍嫡系,况且那时曹操与张邈等闹翻,袁绍基于和曹操的同盟立场,也不该重用张邈派系的人马,乾脆把臧洪撤换下来。「袁绍惮其能」就意味著臧洪固然为袁绍所重用,但始终貌合神离,因而埋下日後两人兵戎相见的远因。袁绍是否忌惮臧洪这件事除了袁绍自己外没人知道,所以陈寿不书,这是《三国志》谨严之处,也是《三国志》不如《後汉书》的地方。陈寿的严谨就史书写作而言固然有其必要,但一部引人入胜的史学著作往往需要很多作者的主观意见而非单纯的事实陈述。

  太祖围张超於雍丘,超言:「唯恃臧洪,当来救吾。」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超曰:「子源天下义士,终不背本者,但恐见禁制,不相及逮耳。」洪闻之,果徒跣号泣,并勒所领兵,又从绍请兵马,求欲救超,而绍终不听许。超遂族灭。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绍令洪邑人陈琳书与洪,喻以祸福,责以恩义。洪答曰:

  曹操包围张超於雍丘,张超说道:「大概只有臧洪会来救我吧!」众人认为袁绍与曹操的关系非常密切,而臧洪又被袁绍所重用,一定不会自毁前程,空自遭来祸患而远来赴难。张超道:「子源是天下义士,绝不会忘本。但就怕被袁绍约束,来不及救我。」臧洪听到张超被围,果然赤脚痛哭,并点军备发,又向袁绍请求援军,要求袁绍放行,但袁绍始终不许臧洪前往救援,於是张超全家都被曹操杀光。臧洪因此怨恨袁绍(「怨」、「恨」二字古今义不同。今天的憎恨古代用「怨」,而古代的「恨」乃是今天遗憾之义。如江淹的〈恨赋〉并不是说江淹怨恨谁,而是一一列举古今众多让人遗憾之事。江淹的另一篇〈别赋〉的第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相信看过《神雕侠侣》的都有印象才是),不再听袁绍的命令。於是袁绍兴兵包围东武阳,打了一年还打不下来。袁绍命令洪邑县人陈琳写信给臧洪,晓以祸福,责以恩义。臧洪回信道:

   隔阔相思,发于寤寐。幸相去步武之间耳,而以趣舍异规,不得相见,其为怆悢,可为心哉!前日不遗,比辱雅贶,述叙祸福,公私切至。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以是事人,虽披中情,堕肝胆,犹身疏有罪,言甘见怪,方首尾不救,何能恤人?且以子之才,穷该典籍,岂将闇于大道,不达余趣哉!然犹复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将以救祸也。必欲算计长短,辩谘是非,是非之论,言满天下,陈之更不明,不言无所损。又言伤告绝之义,非吾所忍行也,是以捐弃纸笔,一无所答。亦冀遥忖其心,知其计定,不复渝变也。重获来命,援引古今,纷纭六纸,虽欲不言,焉得已哉!
  我们相隔真是遥远,我实在想念你(因为这是臧洪回给陈琳的信,所以这封信的第二人称都是指陈琳),甚至常常做梦梦到你(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有这种困扰,常常非常普通的文言问候翻成白话就好像是男女间的情书一样),庆幸眼下你我间的距离不过咫尺之间而已(「武」《後汉书》李贤注云:「《尔雅》云:『武,迹也。』」今本的《尔雅》无此条,而作「武,继也。」事实上大家如果去看甲骨文或金文,武就是左边一个脚丫子右边一只戈,意思是拿著戈往前进,至於《说文解字》里提的「止戈为武」是文字讹变後的後起义。而「步」的甲骨文就是上下两个脚丫子。古代的一步其实是今天的两步,也就是左右脚各踏一步,而今天的一步古代算半步,称之为跬,因而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武的左边是一个脚丫子,也就是说武也可以引申为半步。「步武之间」就是指一步跟半步的距离,意谓非常接近)。但我两人志不同道不和,因此不得相见,实在教人伤心不已呀!前日承蒙不弃,得到你的信件(「贶」是敬辞,就像是今天写信时某某某「钧启」之类。古书义例有以部份代全体的情形,这边就单用书信里的敬辞代替整封信),晓以祸福,於公於私均相当恳切。但当时我并未给你回信,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学问差,不足以反驳你的论点;再者现在你住在东边照料主人(因为臧洪曾在袁绍手下做事,所以这封信里的主人均是指袁绍。「侧室」原指庶子之属,这边也是以小代大,意谓袁绍),而我怠忽主人的命令并兵戎相见(「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这句话用到了错综的技巧。原意是陈琳「携负侧室,家在东州」,臧洪「息肩主人,仆为仇敌」。「息肩」乃休息的意思,「息肩主人」是指暂时向袁绍休个假。这是委婉的讲法,其实就是说:「我不干了」),像我这样不称职的部属,就算是写一封掏心掏肺的文章,仍旧让人难以信服(这两句太难翻译了,我直接意译过去就算了);况且我现在首尾不救,又何能想到别人呢!更何况你才学广博,已读遍天下之书,又怎会暗於大道,不知道我真正的心意呢?但你仍旧来信劝我投降,我因此体会你真正的想法,并不是真的如信里所写的认为我做错了,而是想要救我一命呀!如果我真的要回信来与你辩难是非长短,但是是非之论,言满天下,真理并不会因为我说了就更彰显,也不会因为我不说就减损,更何况我如果真的回信难免有伤「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训诫,这真的是我不希望见到的事呀!因此我乾脆一个字都不写,也冀望你能猜到我计议已定,绝不会有任何改变。没想到你居然又写了一封信给我,援引古今,洋洋洒洒写了六张纸,这下子就算我想不回信也不行了。

  这段话看来罗嗦,但其中蕴涵非常深的情感。就是这种欲说还休的话格外能显现一个人内心的纠结。《後汉书》把这段话删减甚多,固然条理清晰,但有时候就是要罗嗦一点才能表现其中的情感。

   仆小人也,本因行役,寇窃大州,恩深分厚,宁乐今日自还接刃!每登城勒兵,望主人之旗鼓,感故友之周旋,抚弦搦矢,不觉流涕之覆面也。何者?自以辅佐主人,无以为悔。主人相接,过绝等伦。当受任之初,自谓究竟大事,共尊王室。岂悟天子不悦,本州见侵,郡将遘牖里之厄,陈留克创兵之谋,谋计栖迟,丧忠孝之名,杖策携背,亏交友之分。揆此二者,与其不得已,丧忠孝之名与亏交友之道,轻重殊涂,亲疏异画,故便收泪告绝。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

  我原本只是个小老百姓,因为出使刘虞而被主人重用,居然让我当上青州刺史这样的高官。主人待我的恩情实在深厚,我又岂会乐见今日的兵戎相见呢!每当我登城整顿部队,看到主人的旗鼓,想起过去与你们共事的情谊,而想起现在我不得不拿起武器与你们作战,真是让人痛心疾首、泪流满面呀!为什麼会演变成现在的状况呢?自从我辅佐主人以来,没能有什麼助益(《集解》引刘攽的说法,悔当作益,文意较通),而主人对我的照顾提携远胜过旁人。当初我一开始替主人办事的时候,自认必定能共尊王室,成就大业。没想到居然让天子不高兴,而本州被侵伐,郡将张超被囚(牖里就是羑里,是当初周文王被纣王囚禁的地方。这边只是代称,事实上张超被曹操杀掉了),陈留太守张邈兵败瓦解(「克」字解不通。卢弼认为这个字可能错了,非常有道理)。我来不及救援张超,对不起我的长官,是不忠;现在与你们为敌,对不起朋友,是不友。但仔细思量後,不忠与不友二者,还是不忠的罪过较大,因此我决心与你们绝交。若是当初主人对老朋友好一些(袁绍与张邈、曹操在洛阳少年时均是朋友),对依附者侧席而待,离去者克己自责,不要总想著怎样对付朋友,对於刑罚非常慎重,那我必定高举季札辞让之志(《後汉书》李贤注认为这里的季札之志是指季札让位之事,不过感觉起来和臧洪的事迹颇有不同。我想可能是指徐君挂剑那件事,不过也没有什麼证据。季札的故事也是挺多的),绝不会有今日之战呀!
  朋友之道,平原君说得好:「贵而为交者,为贱也;富而为交者,为贫也。」朋友之道,就是该在好友倒楣的时候予以协助,要言之就是「雪中送炭」四个字而已。袁绍、曹操、张邈是从洛阳时代就建立起的老交情,人生於世,没有比青年时代交的朋友那样真诚而掏心的了。张邈给曹操背後捅一刀,固然是张邈不够朋友,但祸及张邈一身也就罢了。眼见张超全家被曹操围在雍丘,雍丘一破,就是全家族灭,身为老大哥的袁绍就算再怎麼不喜欢张邈,好歹也该说句话呀!况且那时张邈根本不在雍丘。但袁绍眼睁睁地看者曹操把张邈张超全家杀光,这算哪门子的朋友!像袁绍这种作为,实在让人寒心。臧洪这封信一开始到现在还客客气气,但情感郁积到了一定限度便会爆发。这封信下面的文字越来越苛刻,对袁绍的批评越来越露骨,便是因为行文至此所有的怨恨均已累积到最高点,再也没有粉饰的必要了。「若使主人少垂故人,住者侧席,去者克己,不汲汲于离友,信刑戮以自辅,则仆抗季札之志,不为今日之战矣」这几句话看来委婉,但若置身於当时的情境,便可见臧洪怨恨之深呀!

   何以效之?昔张景明亲登坛歃血,奉辞奔走,卒使韩牧让印,主人得地;然後但以拜章朝主,赐爵获传之故,旋时之闲,不蒙观过之贷,而受夷灭之祸。吕奉先讨卓来奔,请兵不获,告去何罪?复见斫刺,滨于死亡。刘子璜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君〕怀亲,以(计)〔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覩微知著,窃度主人之心,岂谓三子宜死,罚当刑中哉?实且欲一统山东,增兵讨讎,惧战士狐疑,无以沮劝,故抑废王命以崇承制,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此乃主人之利,非游士之愿也。故仆鉴戒前人,困穷死战。仆虽下愚,亦尝闻君子之言矣。此实非吾心也。乃主人招焉。凡吾所以背弃国民,用命此城者,正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故也。是以获罪主人,见攻逾时,而足下更引此义以为吾规,无乃辞同趋异,非君子所为休戚者哉!

  我想效法谁呢?当初张导亲自登坛歃血,奉命出使,终於使冀州牧韩馥将冀州让与主人;後来他出使朝廷,为朝廷所封赏任用(「获传」二字不可解。传乃出关之符命,或许可引申为官职任免的任命状),没想到因此得罪主人,不过顷刻之间,连辩解的馀地都没有就被主人斩杀。吕布杀了董卓来投奔,向主人求援而主人不许,那麼放任吕布离开也就罢了,可居然派人暗杀吕布,差点就把他杀了。刘勋奉命出使,耽误了时间而导致任务失败,惧怕主人的威刑且思念亲人,故意欺骗主人以求归;像这种人就成全他的孝道放他走就是了,也不会对主人的霸业有什麼损失,但终究得不到赦免而被主人杀掉。我并不是个聪明人,更没有见微知著的本事,我猜想主人的心意,难道是认为那三人都该死,而刑罚恰得其宜吗?想必是主人有心一统山东,想要扩大兵力以讨不服,又怕部属战士仍乃心王室,不能一心替主人效命,故有意打压天子威权以提高自己的权力(「承制」:汉代方面大员若得天子诰命,可以便宜任命官职。《资治通鉴》卷四十:「於是(邓)禹承制遣使持节命(隗)嚣为西州大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胡三省注曰:「邓禹西征,任专方面,权宜命嚣,故曰承制,言承制诏而命之也。後之承制始此。」事实上在西汉时就有承制。袁绍和汉室均有权力任命官员,袁绍为了要让自己的威权更甚,故打压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官员,所以像张导向朝廷述职而得到中央政府的任命,袁绍认为这种向中央政府输诚的举动不利於自己的威权,所以把他杀掉了),顺主人者昌,逆主人者亡(「慕义者蒙荣,待放者被戮」《後汉书》作「慕进者蒙荣,违意者被戮」,辞意更为明确),这只是满足了主人的私欲,而非有志之士的愿望呀!因此我戒鉴前人,猜到无论如何主人必定不会饶过我,故虽然情势恶劣也绝不投降。我虽然笨,但也知道做人处世应有的道理,做出背弃故主这种行为实在不是我的初衷,我之所以如此全然是看不惯主人的作为而然。且我之所以背弃国民死守此城的缘故,正在於「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个道理。结果反因此得罪主人,被围城甚久。而你今天又以「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八个字来劝诫我,这真是鸡同鸭讲,实在不是体贴他人的君子所应有的言行呀(陈琳到底说了什麼道理劝戒臧洪,因为今天陈琳的书信见不到了所以也难以确定,但根据上下文,应该就是臧洪所谓「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句话。《左传》哀八年传:「吴为邾故,将伐鲁,问於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讎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鲁定公十二年的时候子路削减三桓势力,那时叔孙辄和公山不狃两人不服,从费这个地方起兵攻打鲁国国都,被孔子派兵平定。兵变失败後这两人先是逃到齐国,後来又辗转逃到吴国。鲁哀公八年吴王想要攻打鲁国,叔孙辄赞成这个提议,公山不狃则反对,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人物就算要逃亡,也不该逃到故乡的讎国,更何况还要帮助过去的讎人来攻打父母之邦呢!」料想陈琳便是用这道理来规劝臧洪,希望臧洪就算是反对袁绍,也不该和故主兵戎相见。
但臧洪一句话就顶了回去:「我现在的所做所为就是根据了『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句话」,意谓著臧洪根本就把袁绍当作是寇讎对待。既然把袁绍当作敌国,也就不违反「君子之违,不适敌国」这个道理了)!

  我们批评袁绍,往往拿郭嘉的「十胜十败」来谈,「道、义、智、度、谋、德、仁、明、文、武」这十个条目固然把袁绍打得体无完肤,但仔细去看,那都是非常浮泛的批评,臧洪这封信才真正把袁绍骂到骨子里去。袁绍待友不义,为君不礼,为臣不敬,要言之就是「不厚道」三个字而已。这世上有一种人:一表人才,家世清白,待人有礼,谦虚下人,让人一见倾心,引为知己。然而一旦涉及自身利害,立刻形同陌路,翻脸不认人;甚至倒转枪头,转而向老朋友老部属开刀。袁绍就是这种人。这类人物在这世上实在太多了,甚至连我们自己能否临大节而不夺都没把握。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和自知,实在太困难了。

   吾闻之也,义不背亲,忠不违君,故东宗本州以为亲援,中扶郡将以安社稷,一举二得以徼忠孝,何以为非?而足下欲使吾轻本破家,均君主人。主人之於我也,年为吾兄,分为笃友,道乖告去,以安君亲,可谓顺矣。若子之言,则包胥宜致命於伍员,不当号哭於秦庭矣。苟区区於攘患,不知言乖乎道理矣。足下或者见城围不解,救兵未至,感婚姻之义,惟平生之好,以屈节而苟生,胜守义而倾覆也。昔晏婴不降志於白刃,南史不曲笔以求生,故身著图象,名垂後世,况仆据金城之固,驱士民之力,散三年之畜,以为一年之资,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但惧秋风扬尘,伯珪马首南向,张杨、飞燕,膂力作难,北鄙将告倒县之急,股肱奏乞归之诚耳。主人当鉴我曹辈,反旌退师,治兵邺垣,何宜久辱盛怒,暴威於吾城下哉?足下讥吾恃黑山以为救,独不念黄巾之合从邪!加飞燕之属悉以受王命矣。昔高祖取彭越于钜野,光武创基兆于绿林,卒能龙飞中兴,以成帝业,苟可辅主兴化,夫何嫌哉!况仆亲奉玺书,与之从事。

  我听过「义不背亲,忠不违君」这个道理,因此既以本州太守张邈以为外援,又扶持郡将张超以安社稷,一举二得可致忠孝之理,为什麼主人要背弃这个道理呢?主人对於我而言,年为吾兄,分为吾友,既然志不同道不合,便该从此井水不犯河水,因此主人当初应该放手让我为故主张超尽忠才是。而你居然想要我背弃故主张超而一心侍奉主人。若你这个道理为真,那当初申包胥岂不该向伍子胥投降,而不该向秦国痛哭求援呢(这个故事可看《史记‧伍子胥列传》)?你这话仅仅只有趋吉避凶这道理而已,而与真正的大道差远了。你眼见我被包围得死死地,且救兵一个也没有,想到我们之间的关系与情感(文中提到「婚姻之义」,可能臧洪和陈琳有亲戚关系吧),希望我宁可委屈自己的志节而苟且偷生,而不要取义守节而倾覆牺牲。但是当初晏婴不屈服於武力,南史氏为了历史正义而不顾其身(这两个故事可以看《後汉书》李贤注。晏婴的故事可见《晏子春秋》卷五,南史氏可见《左传》襄二十五年传),因此两人皆著书竹帛,名垂後世。更何况我现在背倚坚城,百姓乐用,以过去三年的积蓄来打这一年的仗,损有馀而补不足,以悦天下士民,而主人想要造房屋耕田(「筑室反耕」可参《後汉书》李贤注。造房屋让战士居住,分派军队屯田以示持久,乃打持久战的意思)来和我打持久战,一定斗不过我的。更何况要是公孙瓒引大军喧嚣而下,张杨张燕在主人後方捣乱,到时候北方边境将有倒悬之危,而主人本营的告急文书必定如雪片般飞来。主人真该听听我的劝诫,立刻撤兵,在邺城下训练士卒便可,实在不该老在我的城下耀武扬威,一场气气了一年还不够吗?你讥刺我向黑山贼求救,这是你不知道我向黄巾合纵的智术,更何况张燕等早已被朝廷招安,怎能称他们为贼呢?从前汉高祖任用钜野的强盗彭越,光武帝与绿林之徒共同创业,终能创宇帝基、中兴汉世,成就帝王之业。若是能够辅佐天子以达大同,又何避嫌别人的出身呢!更何况我已经亲自赠与他们印信文书,与之同心协力了。
  这一段可说是整封信的败笔。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义者谊也,该做的事就去做,不该做的事就不做,这就是义。至於成败利钝以及个人荣辱根本不需理会——事实上也无法理会。董仲舒说得好:「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利与义就该分得清楚。有人批评孟子义利之辨是简单的二分法,这根本捕捉不到孟子的真意。要谈道义,就不能有一丝的利益存在,否则利益得失一入於中,则判断行事就不得纯正。既能因利益而善,则更能因利益而恶。利与义根本不在同一个水平上,又何来二分之说!臧洪蹈仁义而死,死则死矣,又何必谈利。向张燕吕布求援而游辞巧饰,适可见臧洪其道杂而其心不正,故做出「杀妾以食将士」这种激诡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三国时代唯有诸葛亮只存道义不杂利益,故朱子说:「三代而下,以义为之,只有一箇诸葛孔明。」由此可知像〈後出师表〉那样整篇谈利害的文字,根本不可能出自诸葛亮之手。
    
   行矣孔璋!足下徼利於境外,臧洪授命於君亲;吾子托身於盟主,臧洪策名於长安。子谓余身死而名灭,仆亦笑子生死而无闻焉,悲哉!本同而末离,努力努力,夫复何言!

  孔璋(陈琳字孔璋)再会吧!你既然汲汲於功利而委质於盟主(盟主指袁绍),则我当效命故主且尽忠天子。你说我身死而名灭,我亦笑你苟活老死而无令闻於天下。唉!原本相契的两人到头来互为仇敌,真是让人悲伤呀!努力努力,不要再说了。

  绍见洪书,知无降意,增兵急攻。城中粮谷以尽,外无彊救,洪自度必不免,呼吏士谓曰:「袁氏无道,所图不轨,且不救洪郡将。洪於大义,不得不死,今诸君无事空与此祸!可先城未败,将妻子出。」将吏士民皆垂泣曰:「明府与袁氏本无怨隙,今为本朝郡将之故,自致残困,吏民何忍当舍明府去也!」初尚掘鼠煮筋角,後无可复食者。主簿启内厨米三斗,请中分稍以为糜粥,洪叹曰:「独食此何为!」使作薄粥,众分歠之,杀其爱妾以食将士。将士咸流涕,无能仰视者。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袁绍见到臧洪的回信,知道臧洪决心不降,故增兵急攻。臧洪城中粮食已尽,城外又缺乏有力的援助。臧洪认为死期已近,把部下叫来对他们说:「袁氏无道,图谋不轨,且不救援郡将张超。我臧洪於大义不得不死,而你们没必要和我一起倒楣。你们就趁著城还没被攻破前带著家小逃出去吧!」臧洪的部属百姓皆垂泣道:「大人您与袁氏本来没有任何龃龉,今日为了郡将张超的缘故残困至此。我们这些下属怎麼忍心离您而去呢!」一开始还有老鼠和弓弩可吃(古代制弓弓弦的材料是动物的筋,并用动物的胶质固定,所以弓弩盔甲都是可以吃的。《後汉书‧耿恭传》:「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便是其例),後来可吃的全部被吃光了。臧洪的主簿拿出了官府仅存的三斗米,想煮成稀饭给干部们吃。臧洪叹道:「我一个人吃有什麼用处呢?」於是把这三斗米煮成像白水一样的稀饭给所有的人吃,又把自己的爱妾杀了分给将士当点心。将士们各个痛哭流涕,感动得无法抬头看臧洪。到了最後虽然城中男女七八千人相枕以死,但一个叛逃者也没有。

  王夫之评这件事评得非常好,我就全段引之於下。《读通鉴论》卷九:

   张巡守睢阳,食尽而食人,为天子守以抗逆贼,卒全江、淮千里之命,君子犹或非之。臧洪怨袁绍之不救张超,困守孤城,杀爱妾以食将士,陷其民男女相枕而死者七八千人,何为者哉?张邈兄弟党吕布以夺曹操之兖州,於其时,天子方蒙尘而寄命於贼手,超无能侐,彼其於袁、曹均耳。洪以私恩为一曲之义,奋不顾身,而一郡之生齿为之并命,殆所谓任侠者与!於义未也,而食人之罪不可逭矣。

   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为之者,未必不托於义以生其安忍之心。洪为之而死於侠,巡效之而死於忠,於是而朱粲之徒相因以起。浸及末世,凶岁之顽民,至父子、兄弟、夫妻相噬而心不戚,而人心之视蛇蛙也无以异,又何有於君臣之分义哉!


  若巡者,知不可守,自刎以徇其城可也。若洪,则姑降绍焉,而未至丧其大节;愤兴而憯毒,至不仁而何义之足云!孟子曰:「仁义充塞,人将相食。」夫杨、墨固皆於道有所执者,孟子虑其将食人而亟拒之,臧洪之义,不足与於杨、墨,而祸烈焉。君子正其罪而诛之,岂或贷哉!

敝派寒箫公子论及江湖人物的边缘性格时谈得好:「江湖人物会以偏激的行为贯彻他们心中的正义。金庸小说中惟有乔峰最接近这个性格。」王夫之讲得也很精采:「天下至不仁之事,其始为之者,未必不托於义以生其安忍之心。」讲得真是妙。东汉人物的行为很多在现在人的眼光看来莫名奇妙,要言之,就是一种古代游侠的性格在士大夫身上展现,更简单来说就是「江湖气」。东汉人物激诡的作风固然不足取,但说实在话,《後汉书》最精采的地方就在於看这些黑道大哥们的表演。

  城陷,绍生执洪。绍素亲洪,盛施帷幔,大会诸将见洪,谓曰:「臧洪,何相负若此!今日服未?」洪据地暝目曰:「诸袁事汉,四世五公,可谓受恩。今王室衰弱,无扶翼之意,欲因际会,希冀非望,多杀忠良以立奸威。洪亲见呼张陈留为兄,则洪府君亦宜为弟,同共戮力,为国除害,何为拥众观人屠灭!惜洪力劣,不能推刃为天下报仇,何谓服乎!」绍本爱洪,意欲令屈服原之;见洪辞切,知终不为己用,乃杀之。

  东武阳被攻陷後,袁绍把臧洪生擒住。袁绍素来亲近臧洪,用了很多布幔来布置现场,大会诸将来召见臧洪,对臧洪道:「臧洪你何苦如此!现在你服了没?」臧洪立即瞪大眼睛(「瞑目」有点怪,除了《集解》外各本均作「瞋目」,从之)道:「你们袁家在汉朝为官四世五公(四代里有五个袁氏族人担任到三公的职位,袁安为司徒,袁敞为司空,袁汤为司空,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可以说受了汉室莫大的恩宠。今日王室衰弱,一点维护汉室的心意也没有,居然还趁机有非分之心,多杀忠良以树立威权。我臧洪亲眼见到你叫张邈为兄,则你也该把张超当作弟弟,齐心戮力,为国除害,怎麼能拥兵坐观张超全家被杀呢!只可惜我力量不足,不能替天下拿刀捅我的仇人,我怎麼可能服你!」袁绍原本相当爱惜臧洪的才干,想要让臧洪屈服於己,现在见到臧洪辞气壮烈,知终不为己用,於是把臧洪杀掉了。

  袁绍根本一开始就想杀臧洪,事到临头又故意摆出宽大貌,真是让人作呕。郭嘉批评袁绍外宽内忌,真是讲得好。

  洪邑人陈容少为书生,亲慕洪,随洪为东郡丞;城未败,洪遣出。绍令在坐,见洪当死,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为郡将,奈何杀之!」绍慙,左右使人牵出,谓曰:「汝非臧洪俦,空复尔为!」容顾曰:「夫仁义岂有常,蹈之则君子,背之则小人。今日宁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将军同日而生!」复见杀。在绍坐者无不叹息,窃相谓曰:「如何一日杀二烈士!」先是,洪遣司马二人出,求救于吕布;比还,城已陷,皆赴敌死。

  洪邑县人陈容是一个年轻书生,因为钦慕臧洪,所以在臧洪手下担任东郡郡丞(这官也不小了,几乎等於副省长)。东武阳未被攻下前,臧洪派陈容出城。臧洪被执时袁绍命陈容在一旁看(袁绍真是变态),陈容见到臧洪要死了,起身对袁绍说道:「将军(指袁绍)举大事是要为天下除暴安良,没想到独独先诛杀忠义之士,根本不合天意。臧洪之所以如此全是为了郡将张超的缘故,奈何杀之?」袁绍听了相当羞愧,左右之人怕袁绍恼羞成怒也杀了陈容,便叫人把陈容强拉出去,并对陈容道:「你哪一点比的上臧洪,何必要学他一起找死呢!」陈容一边被拉出去,一边回过头来说道:「仁义这档事怎会是某些特定人物专有的品德呢?蹈之则为君子,背之则为小人。今日我宁可与臧洪同日而死,不与你袁绍同日而生!」陈容因此也被袁绍杀掉。当时在座的人莫不叹息,私下说道:「怎麼在一日之间就杀了两位列士呢(这左右与在座之人看来还有几分风骨,搞不好就是田丰沮授之徒)!」早些时候臧洪派遣两位司马出城向吕布求援,等到他们回来时东武阳已经陷落,皆赴敌而死。

  臧洪陈容真是死得其所。我修老子,记得讲到「知止不殆」时何泽恒老师发挥了中国人如何重视死节这个课题。中国人特别重视死节。项羽死之前乌江亭长劝他逃到江东卷土重来,天下犹大有可为。项羽答道:「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项羽死前,恰恰好表现了「耻」这个精神,因此千载以下中国人对项羽抱持的同情大於批评。陈寿把吕布与臧洪合在一传,那我们就要来看他们两人是怎麼死。看吕布臧洪怎麼死还不够,我们还要来看陈宫和陈容是怎麼死。对比之後就可以发现陈寿所要传达的旨趣了。

  评曰: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彊,烈志不立,惜哉!

  汉末天下大乱,分崩之势已成。士大夫自党锢之祸後将澄清天下之志转而为求一己与家族的安全,臧洪之死,庶几可算是东汉士人在气节上燃烧的最後一点火花。自此以後,此一时代之精神为之断绝,魏晋禅代,奸臣贼子做尽多少欺侮孤儿寡妇等不要脸的行为,便是整个风俗败坏,士节沦丧之故。臧洪既非一方诸侯,又非方面大员,但陈寿仍然敢把他和董卓、袁绍、刘表、吕布、公孙瓒、陶谦等一方之霸摆在一起,适可见陈寿不但史识过人,就连胆量也非一般史家可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figozhu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36
编号 44468
注册 2005-7-28


发表于 2006-8-19 14:5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好看,古时候的人,尤其是秦汉的时候,特别让人感动。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昱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9
编号 76929
注册 2006-7-26
来自 西安


发表于 2006-8-19 20:5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臧洪有春秋战国侠士的作风,但是汉末三国,侠士的时代已经离去,枭雄的时代到来。作为一个不合时宜者,臧洪必然会被淘汰,必然会以悲剧收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子昱

Rank: 2Rank: 2
组别 士兵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1
功绩 5
帖子 29
编号 76929
注册 2006-7-26
来自 西安


发表于 2006-8-19 21:5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三国演义没有写臧洪,足见其浅薄之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斩杀大将
(坐底以望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03
编号 34444
注册 2005-3-12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丐帮


春秋之风确非乱世之明道,生不逢时。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绝世天骄
(启风居主人)

白衣伯爵
★★★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征西将军
好贴 5
功绩 197
帖子 4681
编号 43763
注册 2005-7-19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6-8-21 11: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子昱 于 2006-8-19 21:56 发表
三国演义没有写臧洪,足见其浅薄之处

臧洪能和吕布,张邈同传,说明他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陈寿将他作为了一方割据力量
徐众三国评说“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对他的这个评价可是相当高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斩杀大将
(坐底以望天)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6
帖子 503
编号 34444
注册 2005-3-12
来自 上海
家族 轩辕丐帮




QUOTE:
原帖由 绝世天骄 于 2006-8-21 11:31 发表

臧洪能和吕布,张邈同传,说明他的地位是相当高的,陈寿将他作为了一方割据力量
徐众三国评说“洪敦天下名义,救旧君之危,其恩足以感人情,义足以励薄俗”,对他的这个评价可是相当高的

所以那位说《三国演义》轻视了臧洪。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实干司马

南海郡公
★★

Rank: 20Rank: 20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2
功绩 1033
帖子 10365
编号 310
注册 2004-3-3


发表于 2006-8-21 20:4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臧洪具备了古代义士的风范节操,唯一让我有点不爽的是杀掉爱妾让将士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残月心
(妖之残月)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43
编号 78525
注册 2006-8-9


发表于 2006-9-18 22:1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臧洪重情重义,有古士之风,但大家掂量掂量,要是自己手下都这样为了情义而背弃自己老大,行吗这样的小弟结交一下就可以了,千万不能托付呀!当然前提你是他老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闲时来轩辕
(轩辕新派)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裨将军
功绩 3
帖子 313
编号 84156
注册 2006-9-23
家族 轩辕学院


发表于 2006-9-25 09:17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看起来,似乎是张超害了臧洪。臧洪这个人是很讲信义的,不惜去死。可是,转念一想,那个被他吃掉的小妾,不也很可怜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大集成定律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0
编号 54205
注册 2005-11-29


发表于 2006-9-25 11:29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吃小妾和当时社会背景有关。w年以后,难保没有人说那头被吃掉的小猪,不是也很可怜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KYOKO
(★御姐控★)

唐国公
荆南节度使
★★

Rank: 22Rank: 22Rank: 22Rank: 22
柱国(正二品)
组别 节度使
级别 大将军
功绩 1456
帖子 65615
编号 32
注册 2003-8-19
来自 BWL


发表于 2006-9-25 12:37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汗...臧洪
只听说过一个臧霸,莫非是亲戚?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9 12:1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3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