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 关羽荆襄之战别论
性别:男-离线 落寞之智者
(风过水无痕)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7
编号 78392
注册 2006-8-8
来自 山东潍坊


发表于 2006-8-8 13:21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

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破曹兵。

建安十四年,刘备全据荆州。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益州,屯葭萌。

建安十七年,二刘反目,刘备举兵以向成都。

建安十九年,刘备兵临成都城下,刘璋开城出降。

建安二十年,吕蒙袭夺长沙、桂阳、零陵,刘备引军五万下公安,与孙权争荆州,闻曹操定汉中,乃与权合,割江夏、长沙、桂阳属东吴,回师益州备敌。
建安二十四年,定军山之役,黄忠斩夏侯渊,大破曹操汉中守军。曹操亲征,备敛众坚守,操不能克引军退,刘备遂全据汉中。秋,备进位汉中王。
  
  先主东征西战颠沛流离,终于跨有荆益。当此时,麾下武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文有诸葛亮、法正、蒋琬、黄权、马良...可谓人才济济众志成城兵精粮足民心所向,隆中对策之实现汉室之复兴似已指日可待。

同年,关羽进军樊城,吕蒙偷袭公安、南郡,守将博士仁、麋芳先后投靠东吴,致使关羽先胜后败退走麦城,父子身死人手,孙吴全据荆州。
  
  让关羽出兵曹魏,是蜀汉战略决策的一个重大失误,是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
  
  荆州之战后,刚刚看到的大汉复兴的曙光于此时被无情的抹煞,千古奇文隆中对策在此时也成了一纸空文,蜀汉破败的序曲已在这时奏响,刘氏偏安早亡的命运也已在这时注定。

  也许会有人问“大意失荆州”不是说的关羽吗,怎么又成了刘备的责任?那我们就分析一下在这一悲剧中被推向前台的关羽究竟犯了哪些错误。
  
  认定关羽要为荆州之失负全责的论据无非以下几条:
  一.拒绝与孙权和亲,从而招致孙权的愤恨。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孙权取荆州是形势使然,并不是因为对关羽个人的好恶而下的决定。其次,退一步说即便双方结亲孙权就不会乘此时取荆州吗?若真如此先前吕蒙取长沙等地时又置刘备于何地?!
  二.抽调守军以备前敌。这种说法就有些可笑了,吕蒙来袭南郡、公安皆是不战而降吴军兵不血刃即得以入城,如此即便守军再多有于事何补?!
  三.任人不当。关羽之前并没有直接任免权,麋芳、博士仁的职务必是出自蜀汉中央的任命,说关羽用人不当恐怕说不过去。反之即便关羽有任免权,此时他手下又有谁值得托付呢?
  
  综上所述,即可以得出失荆州并不是关羽的责任的结论。至于要将这个黑锅背到刘备头上,我的理由也是三点:
  一.选择让关羽讨伐曹操的时机不对。进军樊城显然不会是关羽自作主张,而是出于刘备的授意。不让关羽在曹操亲征汉中曹刘两军胶着之际进军或在数年后汉中政局稳固之后再进军,而选在汉中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发动这场战争是极不明智的。与曹军在汉中胶着之际出兵还可以起到牵制作用,使曹魏首尾难顾顾此失彼,或许能起到奇袭的效果。而战后出征曹操此时已回许都,可以从容调度,而益州又无力同时出兵,以致使关羽的部队成为孤军,这也不符合隆中对中两路出兵的本意。因此关羽此时出兵的意义不大,所能取得的成果也注定有限。
  二.被一时的胜利所蒙蔽。作战初期关羽连战连捷,擒于禁斩庞德威镇华夏,这一辉煌的战果使刘备陷入了盲目的乐观状态,认为关羽纵然不能直达宛洛也绝对可以自保,因此整个战役过程中并未从蜀中抽调一兵一卒支援关羽。
  三.对吴国丧失了应有的警觉。荆州地居魏吴包夹之下,处于腹背受敌之境地,何况关羽保有的还不是荆州全境。隆中对中曾提到必须外结孙权--也就是使荆州有一个较稳定的大后方方可出兵。而此前孙刘两家曾因荆州归属问题而不睦,甚至发生过战争,不得已才将荆属长沙等郡划归孙权,双方已成罅隙。何况孙吴一直不愿刘氏与其共长江之险,从未放弃过全据荆州的企图。很显然,刘备对此过于麻痹,因此没有派人协助关羽稳定后方。麋芳、博士仁皆是中下之才不堪大用,让其坐镇若孙吴来袭,此二人绝不是吕蒙等人的对手,这一点刘备不会不知道。设使刘备在战争初期,命一上将(赵云、魏延等)将一支军队开赴荆州,代此二人以备孙权,必不致有麦城之败、荆州之失。可惜的是刘备对于东吴的突然入侵丝毫没有预见,从而导致了关羽进无所据、退无所依最终全军覆没。
  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劫其后攻拔兖州,赖有程昱等人为之保有东阿、范、堙城三县,才使曹操不至无路可退无家可归,终能重振军旅,成大功于数役,刘备不念及此,致有此败。
  也许有人会问失荆州的后果就真的有那么严重吗?答案是肯定的。荆州一失刘备十年的苦心经营毁于一旦,所屯重兵无只骑入蜀,而且这一事件还直接导致了后来彝陵之战的爆发。蜀汉此时就已注定无力回天了。究其根源主要责任在于刘备,所以定名为刘备一生最大的败笔。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东山小草
(望高楼)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右将军
功绩 21
帖子 1098
编号 65736
注册 2006-4-2
来自 朱雀航


发表于 2006-8-8 15: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麋芳可不是庸才,东吴军的攻坚水平则不咋的;以他和先主的关系以及多年患难与共,用人不当说不过去
东吴之所以会向荆州用兵,一是向北多年没有进展,而小弟刘备势力却急速膨胀,心里不平衡;二是关羽态度恶劣,又取得于禁三万降兵,实力猛增,孙氏惧怕关羽一旦取得洪河以南,再挥师东向。巩固长江防线算不得是主要原因。

QUOTE:
吴书曰:将军士仁在公安拒守,蒙令虞翻说之。翻至城门,谓守者曰:“吾欲与汝将军语。”仁不肯相见。乃为书曰:“明者防祸於未萌,智者图患於将来,知得知失,可与为人,知存知亡,足别吉凶。大军之行,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此非天命,必有内应。将军不先见时,时至又不应之,独守萦带之城而不降,死战则毁宗灭祀,为天下讥笑。吕虎威欲径到南郡,断绝陆道,生路一塞,案其地形,将军为在箕舌上耳,奔走不得免,降则失义,窃为将军不安,幸熟思焉。”仁得书,流涕而降。翻谓蒙曰:“此谲兵也,当将仁行,留兵备城。”遂将仁至南郡。南郡太守麋芳城守,蒙以仁示之,遂降。吴录曰:初,南郡城中失火,颇焚烧军器。羽以责芳,芳内畏惧,权闻而诱之,芳潜相和。及蒙攻之,乃以牛酒出降。

从这里投降的情况看,士仁是认为己军有东吴内应而降,糜芳又是以士仁为榜样,所以关羽的调度致使斥候不及施,烽火不及举,绝对是负主要责任的,更不要说所谓的“还当治之”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3 16: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88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