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李翰祥、胡金铨、张彻:三位已故大师的遗憾“遗作”, [原创]
性别:未知-离线 魏君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210
帖子 13
编号 1247
注册 2003-10-3


发表于 2003-10-3 17: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翰祥、胡金铨、张彻:三位已故大师的遗憾“遗作”

李翰祥、胡金铨、张彻:三位已故大师的遗憾“遗作”

记得前时曾经传出“香港女星梁咏琪误将李翰祥认作内地导演”的新闻,从而使得许多媒体借机讽刺当今青春明星的浅薄无知。但依笔者的看法,其实这也怪不得梁小姐,试问现代的青年人又有几人晓得李翰祥是谁呢?即便知道,又看过几部他导演的电影呢?——不仅是李翰祥,还有同样走红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导演胡金铨、张彻,对于这三位已然做古的电影大师,到底有多少青年朋友是真正感兴趣、并愿意作进一步的了解呢?

现在的年轻人爱看电影,爱看香港电影的自然也不在少数,而香港的主流类型片更是很多朋友娱乐休闲的不错选择。因此,《天下无双》中梁朝伟与王菲唱出的琅琅上口的黄梅调,《新龙门客栈》里众侠士救忠烈、斗权监、黑店逞威等精彩紧凑的情节模式,《喋血街头》中兄弟成仇、街头火拼的经典场景和《马永贞》里谭四身中数斧仍浴血厮杀、人虽死却昂然不倒的惨烈画面,恐怕都曾或多或少的让我辈为之低吟心醉、热血沸腾甚至反复玩味过!并且会对刘镇伟、徐克、吴宇森、元奎等这些电影人的创作力的敬佩之意“有如长江之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然而实际上,上述几段经典的歌曲情节场景却并非他们的原创,而是效仿克隆自李翰祥、胡金铨、张彻这三位大师的昔日名作,同时亦有向前辈致敬的意味。这正应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说法:须知前人留下的经验桥段模式本是后世取之不尽的财富,原封不动的照搬和进行贴近时代的改头换面更可谓许多电影工作者省心偷懒的重要捷径。至于翻拍自胡、张旧作的徐克之《新龙门客栈》、杜琪峰之《赤脚小子》(翻自张彻的《洪拳小子》)、王晶之《新少林五祖》等,虽是借旧瓶装新酒,于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另开一片天地,但终究受旧作启发,未能尽脱前辈定式。——明白了这一层,大家便应不再厚今薄古。恐怕现在很多我们自认为很新颖很时代很震惊的影片场景动作对白,都是人家大师们以前玩剩下的呢!

其实,要论起李翰祥、胡金铨、张彻在当年的受欢迎程度,亦绝不亚于后来火遍华人世界之王晶、徐克、吴宇森(之所以单提出他们与前辈对照,是因为笔者发觉此三子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分别继承并发展了李翰祥之市俗风月、胡金铨之浪漫武侠、吴宇森之暴力美学风格。一家之言,尽可争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李翰祥先以开创的古装黄梅影片调领一时风骚。六十年代后期,胡金铨、张彻凭借《大醉侠》、《独臂刀》一洗以前武侠电影简单草率之颓风,合力打造港台武侠片新纪元。

在整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三人导演的影片不仅是票房保证,为香港邵氏电影王国的商业兴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口碑极佳,屡屡在嘎纳影展、芝加哥影展、亚洲影展等国际电影节上夺得大奖;受彼时之青年观众推崇爱戴,成就一番辉煌事业自不待言——最近碟市上出现一批香港邵氏经典电影DVD,其中便有李翰祥、胡金铨、张彻的作品,未曾见识此三人电影精妙的青年朋友不妨买来一观,当可窥出大师水准。

如今李翰祥、胡金铨、张彻已然分别于1996、1997和2002年驾鹤西游,并在生前身后获得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或香港电影金像奖颁予的终身成就奖,可说是盖棺定论了。然而颇有意味的是,在这三位大师电影生涯的最后几年,却不约而同呈现出创作上的颓势,所拍的几部作品既不叫好,亦不叫座,事业步入低谷,最终以遗憾收场,实在可叹——再放眼当今,内地年已八旬的老导演谢晋同样面临着“大师已过时,再难有所作为”的尴尬境地,甚至连徐克等刚过中年便已功成名就的名导演竟然也不能延续昔日的辉煌,开始走下坡路……是难逃盛极必衰的普遍规律?还是自身的创作局限所致?这其中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李翰祥、胡金铨、张彻三人在电影生涯即将终结之时,拍出的那几部所谓“遗作”中探出些端倪吧?


(一)        李翰祥(1926——1996)

“遗憾”遗作——《少女潘金莲》、《情人的情人》(1994)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黄梅调电影,到七十年代的风月喜剧和古装大戏,再至八十年代回内地拍摄的清宫传奇;从为香港邵氏公司打工,到转战台湾自创电影公司当老板,再与内地政府合作拍片;李翰祥的从影历程不可谓不丰富曲折,制作的电影也算是类型多样,而令自己电影事业的辉煌阶段延续了二十多年更可称得上影坛奇迹!

至于说到李翰祥能如此成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则应归功于其对市民文化的津津乐道和精确把握:黄梅调通俗易懂,风月片猎奇性强,古装历史传奇更合大众谈古论今的口味。于是乎,民间传说、古典名著、宫廷秘闻、香艳趣话共冶一炉,雅、俗、纯情、色情、朴实、轻佻皆有体现,结果使得李翰祥的电影尽管难免风格多变、内容混乱,却戏味十足、流畅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细节铺陈富于情趣……总之,他的影片不仅具有着极强的商业娱乐性,同时还能令人感受到那么点艺术性。市井小民能从通俗情节中找到乐趣;知识分子能对影片苦心考证的细节会心一笑;甚至连北京高层也会为他在小小的香港都能拍出清宫片的气派和精细而赞叹不已(导致后来李翰祥与内地的合作)——有如此手段,李老走红影坛二十多年而声名不坠自然毫不希奇。

不过,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自八十年代李翰祥得偿所愿,回到内地雄伟壮观的故宫实地拍摄其素来喜爱擅长的清宫题材古装剧后,便埋下了日后走下坡路的前因。从《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火龙》、到《八旗子弟》、《西太后》(又名《一代妖后》);从慈禧太后到末代皇帝溥仪再到落魄为贵族的八旗子弟;这一路拍下来,尽管《火烧圆明园》和《垂帘听政》在内地叫好叫座,在香港亦大受欢迎(并启发张之亮后来拍摄名动一时的传奇片《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但却由此使得李翰祥遭台湾封杀,之后港台片商无人请他拍电影,只能接拍内地投资的《火龙》、《一代妖后》等片,并且还连累了因在其影片出演咸丰皇帝而获得金像影帝的梁家辉(82年因与李女殿馨谈恋爱被发掘)也被封杀,同样导致其后数年在港台无戏可拍。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封杀禁令的解除,李翰祥终于可以筹划回港拍片。当时正值香港施行三级电检制度不久,政策宽松,导致大量色情电影涌现。身为港台风月片的开山始祖,李翰祥当然不能坐视这一良机,再加上急于在商业上取得成功,重新证明自己昔日票房大导的地位,开拍古装风月片是他的必然选择!而在同一时期,蔡澜监制的《聊斋艳谈》和麦当雄制作的《玉蒲团之偷情宝鉴》上映后票房狂收,成功掀起一轮争拍古装风月片的热潮,所以李翰祥此举也算得正逢其时了。

但令人意外的是,当年大受欢迎的李氏风月三级,到如今竟然经营惨淡!除了《金瓶风月》因是李翰祥复出的第一部风月片,观众还觉得新鲜,勉强收入六百多万港币外,其余两部《敦煌夜谭》(1991)和《半妖乳娘》(1992)皆只有百万左右超低票房!遭此重创,心高气傲的李翰祥自然不肯服老认栽,休整一年后,于1994年再度出击,导演了风月片《少女潘金莲》和悬疑片《情人的情人》,哪知结果仍是反响平淡、票房极差!至此,李翰祥的电影生涯走到尽头。1996年他投身荧屏,导演由刘晓庆主演的电视剧《火烧阿房宫》,期间劳累过度,终于倒在拍摄现场,再没有醒来……

“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难道李翰祥真的已跟不上时代?被麦当雄、王晶一班少壮新锐淘汰?

单拿李翰祥最后几年拍的风月片来说,首先裸露尺度比七十年代要放开许多了,多位女星娇躯毕露的场景在李老当年的电影片中并不多见。但也正因为这次李翰祥过分注重堆砌大量交欢淫乱的场面,反而失去了昔日影片主要靠剧情人物为引人入胜、肉弹表演只为点缀的优良传统,这应算是其电影创作的一大倒退。

其实论起对古典名著《金瓶梅》的研究,相信李翰祥的造诣在香港已是数一数二了。而擅长的题材与个人爱好,也促使他于七十年代拍完叫好叫座的“金瓶梅三部曲”(《风流韵事之蕙莲》、《金瓶双艳》、《武松》)后,九十年代又继续拍摄了《金瓶风月》和《少女潘金莲》。但在这两部电影中,李翰祥却没有把握住原著对日常生活以及对世情百态细微临摹的精髓,反而继续其嗜好的猎奇趣味,令得影片与以前作品相比,并无实质性的突破。

由李翰祥亲自担任美术设计的《金瓶风月》,布景服装道具之考究精美尽管不逊于同期大卖的《玉蒲团之偷情宝鉴》,但在表现奇淫技巧上却输了一筹,须知如今观众看三级色情电影已不仅限于裸露多少那么简单,他们需要的是新奇有趣!这一点麦当雄和后来的王晶便极有创造力,《偷情宝鉴》中众女折磨未央生所用千奇百怪的花招和《满清十大酷刑》里以武侠片中高手比武的模式进行阴阳交欢,其离奇夸张搞笑低俗便远比李翰祥风月片里了无新意的床第纵欲要更受欢迎得多了。

至于李翰祥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时装悬疑片《情人的情人》,则是一部创作心态完全老化的潦草敷衍之作。通过老侦探的喋喋不休引出一个漏洞百出的悬疑案件,叙事过程缺少细腻的心理刻画,显得漫不经心。而中间穿插洋妞勾引梁家辉和结尾处凶手再次出现残虐奸杀作案两段颇为裸露色情的商业噱头,似乎也让人感觉到李翰祥的力不从心。或许,还有一些不知如何取悦时下观众的惶恐……



(二)        张彻(1922——2002)

“遗憾”遗作——《神通》(1993)

在没做导演之前,大导演张彻乃是台湾的文化官员,与当时的“皇太子”蒋经国相熟,本来混迹政界也可有一番作为,但到底是文人秉性,兴趣使然,做导演似乎对他更有吸引力。自1949年首部电影《阿里山风云》开始便一发不可收拾,到60年代末期赴港发展,投奔邵氏电影公司,适逢武侠片热潮,张彻如鱼得水,拍出《独臂刀》《金燕子》轰动影坛,其后又由古装武侠过渡到近代拳脚刀客,《报仇》、《马永贞》等片掀一时之潮流,真可谓著作等身,声名赫赫。

作为当年香港邵氏电影公司的两大主力干将,张彻与李翰祥尽管所涉题材领域各异,导演风格也不尽相同,但“一山难容二虎”,两人在生活中不仅冷面冷语、交往甚少,于电影票房、片酬多少方面也一直暗中较劲。——不过非常有趣的是,李翰祥与张彻这两位冤家对头的电影生涯却是颇为相似的:都是先后在邵氏走红;皆曾到台湾开创过电影公司;80年代转战内地,事业呈现再次辉煌,但随即跌入低谷。

另外,笔者亦对一位朋友提出“张彻、李翰祥皆擅长剥衫”的说法颇为认同,并觉趣味盎然:遥想当年邵氏影城,两位大导演各占几个片场拍戏,虽然一个拍的是阳刚惨烈的男性动作电影,另一个是风月香艳的女性影片。但相同的是,张彻镜头下的男人和李翰祥影片中的女人都要脱掉衣服,展示或健美或娇媚的身材!此中用意,异曲同工,想来大家都能参透。剥衫?呵呵。

再者,张彻与李翰祥对中国古典文学皆有研究,只是李老性喜《金瓶》、《红楼》,张老则癖好《水浒》、《三国》、《西游》。而两人也曾分别将这些作品搬上银幕,尤其是晚年,竟然不惜再重拍一次!由此可见,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对两位大师影响之深。

其实若以今日眼光来看昔时张彻之武侠片,或许会令现代的年轻观众感到简单可笑、不值一晒。因为在他的古装片里,人物造型、服装道具全凭导演感觉、从不考证,与李翰祥、胡金铨风格迥异。更将清朝男人留辫剃顶的历史形象进行大胆改造,首创留发鬓、不剃前额的浪漫飘逸造型,令得后来港台影视剧争相效仿,亦因此屡遭内地历史专家诟病。此外,张彻电影极少吟风弄月的儿女情长,他擅长的是描写男人的阳刚情怀和惨烈悲剧。而我们透过其渲染的中国侠义精神背后,似乎也能发现日本武士电影和西方牛仔片拍摄手法和情节模式的影响。至于张彻苦心经营的连场动作戏更是凸显其风格之所在:慢镜头下赤裸上身的男主角进行血肉飞舞的“盘肠”大战几乎在张彻的每部电影都能见到,它也许会令某些人觉得暴力血腥乃至变态,但在大众眼中显现的却是热血沸腾的男性阳刚之美!

尽管张彻影片的风格几十年如一日,以功夫打斗为题材亦从未改变,但他在整个70年代的电影创作中却屡屡进行自我突破,当年开创的《马永贞》勇闯上海滩和《方世玉与洪熙官》“天下功夫出少林”等故事模式都曾引领一时之风气,成为后世效仿翻拍的滥觞,还有《拳击》中引入当时甚为流行的泰拳,《四骑士》借现代战争演绎动作传奇等等则是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的产物。——也正是由于张彻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使得自己的票房导演地位稳稳坐到80年代初。

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香港影坛恰逢徐克、许鞍华、方育平、严浩等人掀起新浪潮电影之时,同期嘉禾公司成龙、洪金宝的功夫喜剧大行其道,新艺城公司的石天、麦嘉、黄百鸣等人制作的都市喜剧片也开始广受欢迎。至于其时年届六旬的张彻却已锋芒不再,尽管他还在坚持拍片,但已无甚创新。论到叫好叫座,也还不如原来自己旗下武术指导出身的刘家良导演的功夫电影。而当时最为他们的老东家邵氏公司赚钱的电影片种也早已由动作功夫片了变成年轻新锐张坚庭、王晶创作的生活喜剧。

待到1985年邵氏公司停止制作电影业务,转而注重电视荧屏发展时,张彻也随着张鑫炎、傅奇等昔日共同开创武侠片风潮的同志们一起来大陆淘金。不过,与张鑫炎起用一批内地武术运动员拍摄古装少林故事比起来,张彻却以民国时代为背景,演绎对抗强暴和爱国抗日的英雄传奇。这与当时内地刚刚提出不久的制作具有主旋律的娱乐片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因此大受欢迎。1986年的《大上海1937》、1987年的《过江龙》和1990年的《西安杀戮》令内地观众第一次在电影院领略大师的暴力美学,反响强烈,票房极高。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三部影片在香港上映时,却门可罗雀、少人捧场——难道香港观众对几十年不变的张彻风格已然厌烦了?

相反,颇具讽刺意义的是,其时最受香港观众欢迎的竟是张彻弟子吴宇森的《英雄本色》、《喋血双雄》。这位当年一直给张老做副导的后生完全继承了他的暴力美学风格,只是将古装功夫换成现代枪战,其余拍摄手法几乎都可从师傅的电影找出渊源,而在某种程度上,港片时代的吴宇森最具野心之作《喋血街头》的故事情节更可视作张彻经典作品《刺马》的翻拍版。

同样是暴力美学,只因换了时尚的包装,受欢迎程度便天差地别。我们除了感慨观众欣赏口味的喜新厌旧外,恐怕也应该对烈士暮年的张彻逐渐跟不上时代潮流而表示遗憾——1991年他导演的《西行平妖》,虽然故事也改编自原著《西游记》,但却如流水帐,降魔伏妖一难接一难,没有重点情节,看不出张彻欲借此片表达的任何(比如借古喻今)用意,简直不忍卒看!而若说《西行平妖》是纯粹的娱乐片,显然也不合格:片中无论人妖佛魔,一律是极少陆地飞腾的功夫高手,对神通变化的奇幻绝技更吝于表现,只是硬桥硬马的乱打。而孙悟空的形象居然是不苟言笑(似乎受日本《西游记》的影响),缺乏应有灵动之气,纯粹一麻木无情的打手,实在无趣至极!

至于张彻于1993年导演的最后一部作品《神通,》则是他1983年为香港邵氏公司拍摄的《神通与小霸王》的内地翻拍版。两部影片故事情节大同小异,皆从《三国演义》中“孙策怒斩道士于吉以致发病而亡”的情节演义而来,将日本武士忍者片中流行的“五遁术”与中国传统武侠相结合。而孙策、孙祥、太史慈等男性形象赤身厮杀的冗长场面与“士为知己死”的剖腹肠烂之惨烈景象,更是张彻历来血腥阳刚风格的一贯体现。只是1983年的《神通与小霸王》与1993年的《神通》这两部影片的拍摄时间虽然相隔10年,却从动作场面、拍摄手法、情节表现等方面都没有明显的创新进步!

如此不思进取的原地踏步,不禁让人怀疑张彻重拍的意义何在?即便是打算“食老本”在内地再捞一把,也已是时过境迁、今非昔比:因为1993年徐克以《新龙门客栈》和《狮王争霸》等片开创的90年代新派武侠片在征服了港台观众的同时,也开始令内地影迷深为折服了!

于是,张彻及其电影在1993年便真正谢幕了。之后,它作为一个时代,也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

   

(三)        胡金铨(1931——1997)

“遗憾”遗作——《画皮之阴阳法王》(1993)

要说在武侠片领域,能称得上大师的不多,而凭借武侠片扬名世界的更是凤毛麟角。2001年的李安虽以《卧虎藏龙》斩获奥斯卡四项大奖,今年张艺谋凭借《英雄》获得柏林阿尔弗雷德·鲍尔奖,但他们却并不是以拍武侠片闻名。另外,“武侠片”在重大国际电影节上获奖,也远不只李安、张艺谋等几家当代大师,早在20年前,由胡金铨导演的武侠片《侠女》便曾荣获法国嘎纳国际电影节综合技术大奖,使得西方第一次领略了中国武侠片的独特魅力,胡金铨也因在武侠片领域的成就被法国某权威杂志评为1978年度世界五大导演之一(中国享此殊荣的还有后来的张艺谋)。

在笔者的眼里,武侠文化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小说当以金庸、古龙为最,电影则是胡金铨、张彻称雄。在风格上,张彻颇肖古龙,动作讲究简洁有力,张扬男性阳刚之美,渲染死亡暴力美学,风格凌厉、肃杀。而胡金铨则极似金庸,影片皆有历史背景,服装道具,细枝末节务求巨细,风格则追求古朴凝重,透出禅学意味,虽不若张彻影片几乎部部卖座,但要论艺术成就却似乎在其之上

不知有没有人看过李翰祥和胡金铨作为演员出现的影片。其实他们这两位有过“八拜之交”的兄弟本是电影道具美工出身,并且深受制作过经典动画片《大闹天宫》的万氏兄弟的器重,不久就混上了演员,做得也不错,《嫦娥》、《江山美人》等片也能演个主要配角什么的,待到后来不甘平庸的他们居然摸索着当导演了,还竟成了电影史上的大师级人物!恐怕当时这二位自己都没想到日后会如此辉煌吧?

说到胡金铨之所以能当上导演,大哥李翰祥可谓居功至伟。1952年胡金铨出演的第一部电影《吃耳光的人》就是由李翰祥介绍推荐的,1962年他升任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玉堂春》亦是由李翰祥策划帮忙。不过由于李大哥全盘策划妥当,反而令胡金铨没了自我发挥的余地。倒是1964年自编自导独立完成的《大地儿女》,令胡老的导演才华得以充分体现,并因此获得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编剧奖。而真正令他声名鹊起,并且形成自己独特电影风格的,自然还是那部与张彻的《大醉侠》、张鑫炎的《云海玉弓缘》等一起开近代新派武侠电影先河的《大醉侠》。

相较于张彻等人一年就能拍出几部武侠片的可观数量,胡金铨的作品却是典型的重质不重量,35年的导演生涯居然只有15部电影传世,而且其中《喜怒哀乐》与《大轮回》还是与李翰祥、白景瑞、李行合导的,至多只能算两个半部,这还真和大侠金庸有几分相似呢。不过,在这15部作品中,能称得上真正意义的武侠片的,却只有《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天下第一》和《笑傲江湖》7部,或许还可以加上胡金铨改编自京剧《三岔口》的《喜怒哀乐之“怒”》那半部。其余如早期的《玉堂春》是李翰祥风格的古装民间传奇,《大地儿女》为抗战生活片,1981年的《终身大事》是时装讽刺片。至于《空山灵雨》、《山中传奇》、《大轮回》和最后遗作《画皮之阴阳法王》则是胡金铨于武侠片领域之外开拓出的崭新创作境地——即追求禅理的空灵玄妙。

实际上,胡金铨对佛学禅理的追求早在《侠女》中便有涉及,但在片中徐枫扮演的侠女要想皈依佛门和乔宏饰演的高僧如欲成就罗汉金身,还须凭借武力打杀东厂太监才能如愿,因此尚未完全跳出武侠片范畴。待到后来的《空山灵雨》时,高僧的悟道禅机则更加具备了哲学意味:弟子和文人、武士勾心斗角相互利用厮杀的冷漠人际关系愈发衬托出因果善缘的可贵。而胡金铨本来热衷的“武侠”,也只有“武”作为影片的表现形式之一种存在于电影中。

与《空山灵雨》同期的《山中传奇》则是胡老向鬼怪题材迈进的一步。影片除了借故事情节揭示出鬼域与人间一样皆存贪婪争斗的涵义外,其重要成就主要体现在电影技术的运用上。神鬼斗法的特技和云烟山水的写意画面营造出的诡异气氛在即便放到今日来看,也颇有几分艺术韵味。而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恐怕也只有在胡金铨的电影里才能表现得那么纯粹了。

尽管胡金铨的电影大多能成为传世经典,愈久愈见其醇,但在当时却不见得受欢迎。1979年的《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经历的叫好不叫座的尴尬,便曾令本来是“票房灵药”的胡金铨大受打击,紧接着在拍摄的时装讽刺喜剧《终身大师》和古装武侠喜剧《天下第一》明显是向商业低头的产物,但终究难复昔日辉煌时光。于是,胡金铨与另两位好友、也是当年台湾影坛举足轻重的大师级导演李行和白景瑞一样在整个80年代基本处于沉寂状态。

不过,当1989年徐克筹拍金庸的名作《笑傲江湖》时,便想到了已然是半退休状态的胡金铨,力邀其出山导演该片。老胡自问宝刀不老,正好借此重振雄风,而徐克也想以胡金铨驾驭武侠片的能力,加上自己电影工作室制作出的惊人视觉效果合力打造出一部旷世的武侠经典来,使自己的事业更上一层楼。如此,便一拍即合。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早就被电影人预言为“影坛佳话“的胡、徐合作却出现了问题,影片拍摄不到一半,老胡和小徐闹僵了!说起原因却是出在徐克身上。既然已将导筒交给胡金铨,便应听他调遣,全力合作,尊重其创作思路、导演风格,可他徐某人竟然从一开始便以监制的身份对胡金铨的导演工作横加干预,不断将自己对《笑傲江湖》的创意注入到影片中去,那老胡本以为是正常的艺术争鸣,而且有些不无道理,倒也没放在心上,但日子久了,他才发觉自己的导演地位几近驾空,徐克对影片各个领域的全面介入,令老胡形同虚设!——这倒也罢了,最令胡金铨难以接受的是他和徐克在《笑傲江湖》的创作理念上出现重大分歧,一个要将浪漫古朴风格进行到底,另一个则要拍成一部风格凌厉、视觉惊人、借古喻今的政治寓言。谁也不让步,就意味着胡金铨的失败,因为《笑傲江湖》剧组的主力干将都来自徐克电影工作室,而他却是势单力孤,虽然后来女弟子许鞍华闻知此事赶来帮忙,但也已回天乏力,于事无补了,于是,影片拍摄工作没有结束,胡金铨便黯然失色退出剧组,而余下的导演工作则由徐克、程小东、李惠民三人共同完成。

对于这部集四位导演之功的《笑傲江湖》,记得有人这样评价:“既有胡金铨古朴的浪漫风格,造型具有中国古代木刻白描人物画的意趣;又有徐克式的天马行空、迅速流畅的武打设计和角度多变的镜头和剪接;可谓写实与想象并行,视觉上有一种潇洒的美感。”不过,依在下个人看法,这话恭维成分居多,而且避重就轻,画面、武打、剪接对于武侠片来说固然重要,故事、结构却是任何影片成功的关键!再看《笑傲江湖》,整部影片哪里都好,就是故事讲得差了点,出现与原著无关的东厂太监情节是胡金铨拿手的玩意;而令狐冲到处和人扯闲篇以及片中人物嘴中所说皆含针贬时弊借古喻今的寓意则是徐克擅长的好戏,两者的融合显然并不成功,但是影片的整体风格、场面调度、武打编排、镜头表现、画面意境和优美的音乐都足以让人不去理会故事架构的缺撼,因此《笑傲江湖》在票房上还是取得了成功。

《笑傲江湖》虽然完成,但徐克、胡金铨由该片发生的龃龉却闹了个满城风雨,大多数人都站在了胡金铨的一边,而他的义兄李翰祥竟然公开宣告:宁可饿死,也不跟徐克合作!一时间,徐克招来阵阵谴责之声……
此后不久,徐克重拍胡金铨的经典名作《龙门客栈》,改名为《新龙门客栈》,影片继承了胡金铨老版《龙门客栈》浪漫阳刚的风格和急管繁弦的激烈节奏,但也加进了不少嘻笑怒骂、调风弄月的轻松元素(主要体现在张曼玉扮演的金镶玉这一角色上),使得影片整体风格更趋多元化。而该片的动作场面更被徐克剪接得凌厉、肃杀,让人心头一震,较之原作虽嫌夸张花哨,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上映后获得巨大成功。

与此同时,胡金铨导演的电影《画皮之阴阳法王》(与其旧作《侠女》同样改编自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却是票房、口碑皆差。影片一如其当年《山中传奇》的精雕细刻,肖像画的意念符号(女鬼画像)和人物的不断行走(真人的降魔之路)也都是影迷熟悉的以往胡氏影片的重要特征,而编剧钟阿城和胡金铨试图通过该片体现传统文人笔下“人与鬼”的关系,野心也颇大。只可惜当时观众喜欢的是徐克、程小东搞笑热闹大场面的《倩女幽魂——道道道》,对这种需要沉心入戏仔细揣摩的东东并不感冒。再加上故事节奏缓慢、视觉特技落后,最后郑少秋与洪金宝决战一场简陋之极,还停留在七、八十年代的技术水准,令人不忍卒看,因此票房惨淡自是情理之中。

然而胡金铨遭此重创,对电影的热情依然不减。过不几年,又曾意图拍摄一部当年华工在美血泪史的野心之作。谁知老胡身体渐弱,未几便撒手人寰、驾鹤西游了。而水准难如人意的《画皮之阴阳法王》竟成大师遗作!——如此遗憾,岂不可叹?

[ 本帖最后由 眼儿媚 于 2008-5-27 15:5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扶苏

秦王

Rank: 25Rank: 25Rank: 25Rank: 25
组别 诸侯
级别 安西将军
功绩 206
帖子 3197
编号 5
注册 2003-8-19


发表于 2003-10-7 02: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Q
不是很熟悉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史,谢谢魏兄的帖子给我补了一课。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最近市面出现许多邵氏旧片,我就买了好几张张彻的片子,包括“水浒传”、“荡寇志(讲的是宋江平方腊),前段时间翡翠台又在播邵氏经典回顾,看了“十三太保”。以前也看过“大上海1937”、“过江龙”,情节偏拖沓,但是在当时能拍出这种场面的片子实在难得。再看看很多香港电视剧中的老演员年轻时当跑龙套的样子,感觉挺有趣。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御剑

白衣伯爵
★★

Rank: 18Rank: 18Rank: 18
组别 白衣卿相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5
功绩 258
帖子 12934
编号 3021
注册 2003-12-7


发表于 2005-5-4 23:0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楼上的居然把那么古董的都给挖出来,偶真是自愧不如  

ps:偶这里有一部邵氏67年的作品《盘丝洞》,你要不要看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韦孝宽

代郡公谏议大夫

Rank: 16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南将军
好贴 16
功绩 1213
帖子 4407
编号 20
注册 2003-8-20


这种题材兴趣不大,张彻的片子还是硬汉脱光了被砍得满身是伤那种有观赏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萧香剑雨

Rank: 8Rank: 8
组别 校尉
级别 平西将军
功绩 23
帖子 2318
编号 3961
注册 2005-2-18


发表于 2005-5-5 09: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对这几个导演都不熟,但是了解了谁是香港三级片的创始人。
为什么李导演拍了很多古装宫廷戏会遭到港台的封杀,还连累了梁家辉????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梦幻军师
(邪恶大神)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安国将军
功绩 8
帖子 837
编号 12073
注册 2004-7-17


发表于 2008-3-18 00:3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李翰祥的黃梅調很喜歡,小時候我就常看,但不怎麽懂,衹知道有些很搞笑,長大了才慢慢回味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ulei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9
编号 504607
注册 2014-8-4


发表于 2015-2-6 12:4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胡金铨的镜头下的山水与人烟都带上韵致尽出的特点。空山灵雨中行路者路上的树和夕阳,侠女里的屋檐颓墙等等都很令人难忘。另外他场面调度上有一出令我印象很深的戏,是欧阳年跟踪卖药老板的戏——里里外外,神出鬼没。镜头节奏也不紧不慢,用心看来很舒服。
要说他是大师,我觉得还未必够得上吧。我觉得是因为对人性的思考太拘束了点,没有看到什么切中时代精神肯綮的题材,至少我只看到了搬运古典文化的美的尝试,没见到大刀阔斧的创新。另外情节上逻辑也不总是通畅,剧情节奏也不总能流畅。个人以为是个杰出的导演,值得尊敬的偶像,大师就不要提了吧?
只是分享思想,只求见仁见智。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9 03:0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84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