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组别 | 羽林都尉 |
级别 | 护军 |
好贴 | 2 |
功绩 | 135 |
帖子 | 446 |
编号 | 51457 |
注册 | 2005-10-19 |
家族 | 慕容世家 |
| |
| | |
|
|
|
从郭得刚看目前的相声界
如今谁最火?超女和茶馆,唱歌的有李雨春,说相声的有郭得刚,李雨春有玉米,郭得刚有钢丝,现在的白领,要是MD里不存着郭得刚的几段相声,那就叫脱离时代,跟不上潮流.有人说郭得刚的相声最逗乐,有人说他斗的包袱是低级趣味,但是目前唯一能和电视相声抗衡的,让相声来个七级地震的,就属郭得刚了.
咱先不谈郭的相声,这里有必要从相声的发展和起源来说起.相声最早叫双簧,就是前面一个表演,后面一个说话,在嘉靖朝,曾经有人为皇帝表演过,后来相声又融合了口技,增加了表演的演员,相声这个艺术形式,就正式蹬上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相声的历史也就100多年,从解放前,说相声的人都聚会在天桥,俗称划锅,就是用白灰在地上画一个圈,说相声的往当中一站,运用口才来招揽生意,后来有了茶馆,说相声就都奔那里去了,相声的发迹点也正式从茶馆开始的.哪个时候相声的主要包袱,还是以讽刺和挖苦日本人,和前清朝为主,后来解放了,新中国第一代相声演员,也就是侯宝林,常宝华,马三立,刘宝瑞等茶馆的中坚力量,逐渐的到电台和电视台录制节目,当然还是以电台为主,因为那个时候有电视的人家也少,那个时候相声的包袱,主要以讽刺和挖苦过去的封建社会, 比如侯宝林的<买佛龛>,<讲帝号>刘宝瑞的<假行家><法场斗>等等,在六十年代,相声在几位大师的演绎下,的确,火了那么一阵.这是相声这个艺术形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高峰,相声的第二个高峰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马季和弟子姜昆所表演讽刺四人帮和挖苦中国现状的一些相声段子,在后来有电视,特别是有了春晚,马寄率领众徒弟,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迎来了相声第二次高峰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陈佩斯和朱迟冒的喜剧小品的诞生,无疑对相声的喜剧地位造成了冲击尤其是90年代中期,东北小品军团陆续的进京,使得过去以相声为主流的喜剧形式,逐渐走向衰败,但相声衰败的原因,并不是小品造成的,它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大的因素是行业垄断,就是这个圈子你进不去,没人带你玩,我的二位老师马贵容和赵小林,现在也算小有名气,但当初进这个相声圈子,那不是一般人想象的到的,郝爱民那段电影杂谈,在电视上受到观众的好评,这个段子就是我的二位老师写的,但是署名还是郝爱民,现在有好多人让马老师打官司,要回版权,但是这跟本不可能,因为一打官司,在这个圈里,就没人找你写相声了,不带你玩了.
老人压着新人,不让新人新作跟观众见面,这就打击了年轻人对相声事业的积极性.失去了年轻人对这个行业的继承,也就失去了主流人群,记得90年代初,跟我一起学相声的前后100多人,其中只有李然(这界立白杯相声大赛业余一等奖)和大师哥王月播(煤矿文工团)走向进相声行业,期于的都转行学别的了。目前的状况,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着。要知道,培养一个专业的相声演员至少10年的时间,这么多教育成本,这也造成了青年人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另外光有演员不成,还要有好本子,为什么没有好本子?因为没有素材,相声的素材从那里来?社会和政府的弊端,本来相声就是以讽刺和挖苦作为创作的主流,一但没有了讽刺和挖苦的对象,等于就失去了相声的灵魂,你敢写个段子讽刺城管么?你敢写个段子骂GCD么?你肯定不敢!所以相声跟电影一样,逐渐的以主旋律作为主流,以歌颂作为创作的主体,可是相声有史以来的两次高峰,不都是以骂为主体么.所以不让骂,相声就失去了它灵魂.这些方面所带来的弊端,就是写相声的人越来越少,现在全国听相声的观众有几亿人,而写专业写相声的只有不到10人而已.
在有一点就是人群多元化,和文艺的广泛化,过去听相声的人群很简单,五六十年代听相声的人群,基本都是从封建社会过来的人,粉碎四人帮后,听相声的人群基本属于在四人帮年代受到破害和愚弄的人,单一的人群则很容易能产生共鸣,所以在改革开放前,相声的人群还是单一的.可改革开放后,人群就复杂了,贫富差距拉的很大,你从下岗工人的角度写,政府不干.你从政府的角度写,下岗工人又不干,所以写段相声,要必须照顾好各个层次的人群。这个要求就高了,在加上喜剧形式的多样性,什么情景喜剧,手机短信,文艺小品,也造成了相声的市场分额越来越少,在二十一世纪,飞碟满天跑的年代,相声这个艺术形式,举步为艰,只能在夹缝里求生,但反观郭得刚相声的火暴, 22次反场,几千人的铁干钢丝,茶馆演出的场场爆满,连舞台上做的都是观众,这是相声届没有预料到的。
为什么郭的相声这么火,为什么郭拥有了主流人群,冷静来看,这也是必然,综观相声的历史,相声的发迹点,就在剧场,就在茶馆,只不过相声出去溜达了一圈,风光了一把,但风光过后,还是要回到它原来地方。郭的相声风格就是回归于自然,把传统的东西都放到了台面上,但是光有传统不行,郭的相声也有现代,什么布时说河南话,什么做飞机去伊拉克,等等。所以郭的相声和电视相声和以往的传统相声最大的不同,就以调侃为主流,没有讽刺,没有骂,斗的都是冷包袱,而且回归与剧场,就有了和观众互动的机会,比如在天桥乐茶圆的一场演出,连舞台上都做满了观众,郭一上台,就说了这么几句话:没想到啊,当年马三立《卖挂票》的时候,也没说舞台上能做满观众,今儿我郭得刚赶上了(笑声)一会儿,你们得单独加钱啊。于谦说:为什么啊?郭得刚说:你不得让人买参观票啊。这简单的几句话,就斗了一个小包袱,活跃了现场的气氛,观众的积极性也调动了起来。这是剧场相声最大的优点,而电视相声就没有这方面的优点,死板而僵硬,演员的兴趣也调动不起来。而且郭派相声把传统相声的用父母和亲人找哏儿的老相声素材,继承了过来。在电视相声发展的今天,基本上已经没有演员用父母找哏的包袱了,比如过去甲乙二人的互骂,一张嘴就是:我是爸爸。这种低级的包袱已经没有斗了,但是郭的相声,还是用伦理来做包袱,虽然是做的巧妙,但是难免让观众产生反感,比如在一段相声里:
郭说:你,你媳妇,你爸爸三人睡一张床。
乙:吁!你等等,等等,我,我媳妇,我爸爸,我们三人睡一张床?
甲:啊,对啊,你家那会不是穷么。
乙:穷也不能三人睡一张床啊。
甲:不是,床中间有一布连隔着呢。
乙:这还差不多。
甲:这布连把你爸爸和你媳妇搁开。你睡帘外面。
乙:走!你会说人话么。
象这种的伦理包袱,虽然很逗乐,但还是免不了有人的争议,所以郭的相声要想走进电视,必须要提高一下包袱的质量,但是这些争议,并没有影响到观众对郭得刚相声的热爱,反而沉重的打击了相声界的垄断集团,在一定的方面的促进了相声的发展,比如这次春节晚会,姜昆想写一个手机的相声,他发觉青年相声演员,李伟健,伍宾创作的关于电话的相声比他的好,于是就把机会让给两位青年的相声演员,这在相声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突破,从有春节晚会以来,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根本没有相声新人能登上春晚的舞台,这也标志着青年相声演员终于有机会有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自古英雄出少年,郭得刚不可能力挽狂澜,他也不可振兴相声,中国的相声界需要更多的李伟健,伍宾,郭得刚这样优秀的青年演员,才能把相声这一民间的喜剧形式继承发扬下去,而我作为一名业余相声演员,永远支持中国的相声事业!
[ 本帖最后由 杨怀渊 于 2007-2-3 18:41 编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