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韦编三绝
» 东来客栈蜘蛛采访——老篾匠塌鼻子先生访谈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东来客栈蜘蛛采访——老篾匠塌鼻子先生访谈, 受托转发,已经塌先生审阅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1
发表于 2008-10-10 17:28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东来客栈蜘蛛采访——老篾匠塌鼻子先生访谈
《笑傲江湖》中的老篾匠俨然是位世外高人,只是他不隐居在深山僻野,而隐居在洛阳城的绿竹巷中。
他无权无位,以编织竹器为生,无名无姓,就叫绿竹翁。他并不是离世独活,只不过不与权贵往来,只交志趣相投的朋友,便不管是落拓江湖子弟还是账房师爷,不管是硕学鸿儒还是乡鄙白丁,都可以诚意交往。
绿竹翁其人其事,《笑傲江湖》没有作太多透露,想来原在日月神教中的地位不低;他琴箫都精通,又喜欢美酒而精于品尝;绿竹巷中一片清凉幽雅,他显然深谙房舍园林设计之道。他的武功深藏不露,不但功力收放自如,施展于无形之中,而且威力大而不见霸气,只有内行人才明白他的本领。从外表看,平常人见的是一个普通老翁。
他在魔教多久,原来是什么地位,从来没人知道,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品格和趣味。自食其力,与世无争,以琴箫会友,的确是令人向往的理想生活。江湖风波险恶,绿竹巷仿佛是世外桃源,而巷中的老篾匠,是遁世避乱的隐者。
对塌先生的景仰,从娱记踏进东来客栈大门的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开始。
在鱼龙混杂高手如云的客栈里,有隐于闹市的隐士,有淡漠名利的君子,有风流不羁的才子,有才貌双全的淑女;有人来去哗,有人静寂待,有人乘歌踏雪笑,有人赏花对月吟。置身于此,宛如暗夜观群星闪耀,一不小心,便眼花神乱。
而塌先生,便是那一颗在天色微亮时,依旧能够闪耀在我们去十二楼的求学路上,独自熠熠生辉的星。乱与安,皆泰然。
塌先生的学识,博大精深,却始终自恃内敛,行于左右日久,便不自觉受其品德感染。
东来众仙若皆以花为名,那么月隐寒霜似莲,而塌先生,便似寒梅。不刻意低调,不刻意外显。春来赏百花,冬来傲雪枝头,用芬芳,教你甘苦应自知。
这次能够请来塌先生参加东来面对面的访谈,本娱记倍感荣幸,倍感荣耀,倍感荣华富贵。下面有请塌先生。
能说说您“塌鼻子先生”和另一个大名“毋苟先生”的来历吗?
我上网比较早,大约是1996年的事,但上网六年多从来没跟人聊过天。2002年五一长假之前,有个北京的朋友打电话给我,问我愿意不愿意陪他的一个朋友,一个在北京工作的法国小伙子去湖北武当山玩玩。我问他有没有语言障碍,他说根本没有,那个法国男孩的汉语棒极了。于是我答应了,陪那个法国男孩启程去武当山,一路上我们很谈得来,我们谈了很多法国的宫廷轶事,法国的贵族徽章,法国的小说和哲学,法国的名酒和宴会。当然也谈到了中国的道教和武当的武术,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入迷。上山后,这厮找了家武术馆学武去了,把我晾在一边凉快。于是我百无聊赖找了家网吧,看人家聊天,信手起了个“塌鼻子先生”的名字。哪知这个名字从此就跟定我了,如同附骨之疽,挥之不去了。
至于“毋苟先生”,来自《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从前有个笑话说乡野塾师误人子弟,把这句话读成“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于是学生们个个希望来生能做母狗。我叫“毋苟先生”,岂不是临财我得,临难我免了,多好的口采。
您为何又自称“西柯罗波基斯坦国猩王特拉比茨先生”呢?
这个西柯罗波基斯坦国(West Kropokistein)据说是个中世纪西亚猩国,在当今的人类地图上多半找不到。有人考证说,Kropoky是闪族语词前缀,其意相当于汉语的“出恭处”;stein是斯拉夫语词后缀,任一本词典上都查得到。例如有个叫爱因斯坦(Einstein)的犹太佬,Ein相当于英语中的a,stein则相当于stone。不过这种考证的可靠程度颇为可疑。国王特拉比茨先生,原名Telapitz,昵称Telapitch,也有人译成“特辣必吃先生”。
能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先生所从事专业吗?
塌某的专业,主要是从事组合数学中的组合分析和组合设计理论的研究,以及清代中期(乾嘉道咸时期)的数学天文历法史的研究。由于还兼任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领队和总教练员,对非标准数学(竞赛数学、智力游戏等)也有兴趣。业余爱好可能多一点,对目录版本学,文字音韵学、家族谱牒学都略有涉猎。
先生从事研究写作和教学工作有多久了?
如果不算小时候的涂鸦习作,从正式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算起,那是1968年11月的事,到现在整整四十年了。教学生涯开始得略晚一点,是1971年开始的。从事数学史的专门研究,则是从1977年才正式开始;从事组合数学的研究则更晚,1984年开始。但无论工作性质和环境如何变换,研究写作和教学从来没有间断过。
先生是如何在诗词上达到这样精深的造诣?
这个问题太BH/BT/BG了。其实熟悉塌某的朋友们都知道塌某不懂诗。即是先师金月波先生临终前最大的平生憾事,亦是不肖之徒塌某不善诗,以至于先师遗言中有“恨吾徒展卷蹙双眉”之叹。至于塌某偶尔也在诗词上附庸一把风雅,不过是想免得塌家闺女笑话爹爹没文化罢了,而且塌某一辈子也没写过七八首诗,如何谈得上什么“精深的造诣”?就如你偶尔也会在游戏厅里找人下一把五子棋并且还输得一塌糊涂,能说你在棋艺上有精深的造诣么?呵呵。
对于当代人学习诗词时要不要严格遵从古代格律,先生是什么看法?
对于这个多年以来网上争论不休的问题,我早就多次清楚地说明过我的意见。
从诗词创作的观点来看,格律是一种形式或技巧,而形式和技巧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非常不重要的。任何种类的艺术创作,重要的只是两点:深刻的思想,和真实的感情。如果为了遵循某种格式或应用某种技巧而妨碍了深刻思想和真实感情的表达,那真是愚蠢到家了,这种格式或技巧不要也罢。
从诗词学习和素养提高的观点来看则完全不同,任何一个诗词创作者同时也是一个学习者。你若想提高自己的诗词艺术修养,就不可避免地要直接向古代大师学习。但古代大师跟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注定这种交流只能是单向的而不是互动的。第一,你只能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跟他交流。第二,他的语言环境跟你现在的不一样,你要努力学习他的语言才能听懂他说的话,从而逐渐领悟他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遵从古代的格律,而不能按当代语音习惯来写诗。因为你按现代语音习惯来写诗,写得再多,你也无法营造一个能与古代大师沟通的语言环境,你没法听懂他说的话,更没法理解和领悟他的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
塌先生对宗教有什么看法?
人生天地间,与其他万物不同之处,是在于除了有物质追求外,还有精神追求和感情追求。感情追求先不谈它,精神追求无非就是三个字,求真,求善,求美。求真使人类产生了科学,求美使人类产生了艺术,而求善则使人类产生了宗教。
我不信教,但却尊重宗教和宗教信徒,对于宗教教义教理和教史都有极深厚的兴趣,尤其对佛教和基督教了解更多一些。有不少佛门高僧和神父是我多年的好朋友,我有时也会去佛学院和神学院讲讲课,跟他们有很多交流机会。
先生上网主要做什么事?
我在网上主要是读书,做笔记,查阅资料,阅读专业最新文献,与读者交流沟通,发布专业研究的现状及进展等动态,做点专业方面的学术讲座,回答读者和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除此之外,会把正在研究和写作中的书稿发一部分到网上征求意见,与出版社或书商联系出版事宜,为一些出版社计划出版的书稿提供审稿意见等等。
先生的一生可曾有过什么奇遇?
多了,我恰好是个奇遇多的人,下面我讲一个故事。
那是在1987年的盛夏,8月份,我在北京出差,住在先农坛的一家饭店。不巧那天我得了重感冒,发高烧,头痛欲裂,但急于赶回家,还是去了火车站排队买了车票,然后乘公交车回住地。那天是出奇的热,车上又是出奇的挤,我费尽最后一点气力终于挤上了车,但两脚根本不能着地,被四周的人架空着,公共汽车开动了,我也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我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别过了站!睁开眼睛一看,好象车外面就是先农坛饭店。我一边庆幸自己醒得及时,一边又费尽气力挤下车——实在是太挤了!下车一看,不对,离先农坛还差一站,懊恼得要死,又想往车上挤,但这已经不可能了,车开了,只好自己徒步走回去吧。
好在不远。从公交车站走到饭店只有四百米路程。中间要经过一个铁路道口。走到道口时我惊呆了——刚才乘坐的那辆公共汽车被火车撞飞了,车上六十七名乘客无一逃生。不,我是唯一逃生的,因为冥冥之中有神灵呼唤我提前一站下车,并且还不许我重新挤上车去。
您对厨艺似乎也很擅长,您的拿手菜是什么?是豆腐吗?
用网上流传较广的塌先生的名言来说,“这世上本没有懂,越是不懂越要装懂。装懂时间长了,也就真懂了。”你千万别以为塌先生什么都懂,多半都是装出来的。
您是如何来到东来客栈的?
我跟卫怀冰是很多年前的朋友,他建群第一天就把我拖进来了。
在东来群里对谁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在东来我的偶像是半爷半拂栏君。网上神仙中我最崇拜的前三名,第一是半拂栏,第二也是半拂栏,第三还是半拂栏,包揽冠军亚军季军,囊括金牌银牌铜牌。我认为他的才华是我梦寐以求而又无法企及的。
先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的?为何会有如此渊博的学识?
“读书”容易,“学会读书”不容易。在我“学会读书”之前,已经读过十几年书了。确切地说,开始“读书”是1963年前后的事,而“学会读书”则是1977年的事。我学会读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先师王冀民先生的启蒙。
王师说,人所知道的东西由三个同心圆组成。最外面一个圆叫“常识”,是人所共知的;中间一个圆叫“知识”,是不经过系统学习就不可能掌握的;最里面的一个圆叫“学识”,是自己研究发现并公布的。塌某的“学识”,无论掺进多少水分也与“渊博”无缘,呵呵。
先生为什么抽烟?为什么跟烟形影不离?什么情况下不抽烟?是否想过戒烟?抽烟是否比较明显地损害到了你的健康?有没有因为抽烟而导致出现什么状况?
抽烟有害健康是人所共知的。我多抽一支别人就可以少抽一支。我把世上的烟抽光了的那一天,就是真正的世界无烟日。
牺牲我一个,幸福全球人,想不被自己的崇高感动都不行。
塌伯伯曾说,人在学问上的造诣受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影响,一是悟性,二是福缘。塌伯伯是否可以透露一下,您从小生活在大师圈子里的大师们,都有哪些?
王冀民 程千帆 沈祖棻 胡国瑞 萧箑父
庞 朴 汤一介 杨荣国 陶德麟 唐长孺
侯仁之 吴文俊 方励之 严敦杰 李国平
齐民友 路见可 陆家羲 潘承洞 张远达
先举20个最重要的吧,对我起到直接影响的师辈估计可以举出80个以上。
在文学界和数学界,塌爷最敬仰的学者是谁?
前面我开过一个20人的名单,都是我最景仰的学者,也都是我的恩师。如果要我从中再选出两个人来,那么文学界是沈祖棻先生,数学界是陆家羲先生。
塌爷能否讲讲初恋经历?
初恋总是难忘的,不是吗?塌爷的初恋经历虽不长,却也不是在版聊中三言两语能讲出大概的。她去世后,我曾用了一年多时间写了一部长篇爱情回忆录《神矢》,写在一批大笔记本上,每页300多字,每本80页,共写了47个笔记本,详实地记录了我们在一起时她每分每秒的音容笑貌。
不幸的是,当时每写完一个笔记本,就有朋友借去誊抄;当他抄完,又有他的朋友从他手中借去誊抄;还有性急的人等不及人家抄完,就把笔记本拆开借去下半本誊抄……可怜这批笔记本尸骨无归,有些不讲信用的朋友还为自己手上有幸保存了其中两三散页而洋洋得意向人炫耀呢。
塌爷做菜,很讲究唯美,是不是一个凡事追求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是辛苦的,甚至是痛苦的,怎么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精心制定完美的目标,坦然接受不完美的结果。
塌爷是个美食家,最拿手的菜是什么呢?
俗话说,画神画鬼易,画猫画狗难。做菜也一样,做别人很少见到的大菜容易,做好家常小菜难。我拿手的,是把昨天的剩菜回锅热成一道新颖吊人胃口的新鲜菜。
请问塌爷:学好数学的秘诀是什么?是兴趣吗?
学数学的兴趣来自于,你能在学数学的过程中,学会并掌握思考问题(不管这个问题跟数学有没有关系)的方法,它教会你如何把复杂的问题化成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化成已知的问题。关于思考问题了,你就会觉得数学是最有趣也最有用的东西,而且再学其他任何知识或技能,都轻熟无比。
人类无国界沟通的语言有三种:
MATHEMATICS
MUSIC
LOVE
数学排在第一。
先生K歌水平如何,嗓音是像华健还是像华仔?会抢着付账吗?
在东来众神仙面前,老篾匠敢谈甚么K歌?在歌厅反正已经付过噪音污染罚款了,尽管无所顾忌地放声嚎就是了。不过你肯定想不到的是,塌爷专唱女生歌不唱男声歌,跟华健或华仔不沾边。
付账……嘿嘿,嘿嘿,往往那时候不争气的肚子内急,向人要包餐巾纸就往厕所跑。一进WC,鹅滴个娘也,里面挤满了躲付账的大老爷们。
提个问题:塌老是如何培养多方面兴趣的呢?
其实并不一定有多方面的兴趣。
例如天龙八部中鸠摩智自称精通少林寺七十二般绝技,令人钦羡不已又茫然不解,其实在内行例如虚竹子眼中,无非是小无相功臻于化境后,自可以内功催动拳法掌法指法袖法。万法同源,倒不见得非要有多方面兴趣才做得到。
请问塌爷最喜欢前人哪家诗?
李义山,吴梅村,黄仲则,高天梅,苏曼殊。
请问塌爷最喜欢哪几篇文赋?
二京,三都,子虚,上林,西征。
塌爷喜欢喝茶么?平时会自己煮茶么?
不喝酒,不喝茶,一辈子只喝凉水。
如果让塌爷去古代,塌爷最想去哪个朝代?
战国,佩七国相印,嘎嘎。
为什么不是做秦始皇啊?想不通!
俺篾匠一个,达时出将入相,蹇时隐居绿竹巷编簸箕,没有那么啥君主情结。
提问:塌爷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阿二背时山-白死不如不死海峡-伊斯坦布尔一线。
原计划今年五一期间去的,已经出行了,途中因突发痛风而返回,憾甚。
提问:塌爷方不方便透露一下家学渊源?也就是说塌爷的本籍和令尊令堂的BH情况。
敝乡在湖南洞庭湖畔的华容县。
敝祖父是不识一字的农民,以种棉花和捕鱼为业。
父亲是历史学家,研究先秦史、秦汉史,简牍史和家庭史。
母亲也是历史学家,研究近代史。
塌爷为什么会弃文学和历史而去专攻数学的?是不是有什么外因啊?
1972年起,塌某定居在武汉,住所在武汉大学校内。那年起高校陆续招收工农兵学员,据说叫“工农兵上大学,管大学,用MZDSX改造大学”,简称“上管改”。那时塌某闲居无事,跟着旁听,五年下来,听完了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和图书馆学系的全部课程。
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为报什么志愿去请教先师王冀民先生。王师说,你什么不会就学什么吧。我一想,数学一窍不通,于是报了数学专业。第一志愿北京大学数学系,第二志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第三志愿武汉大学数学系。
高考后,前两志愿因政审没把握(我的高考作文中因有“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中”这一短语而引起广泛争议)而回去向上级请示能否录取,而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先生思想较为开明,拍板录取。
请问老爷子:你的座右铭是什么?你人生前进的动力是什么?
潇洒,是踏遍千山万水笑傲江湖;
潇洒,是历尽沧海桑田悟透诗书;
潇洒,是读尽天下诗书也走尽天下路;
潇洒,是阅尽人间春色也吃尽人间苦;
潇洒,是对最惨痛的失败和血吞牙挺起胸脯;
潇洒,是对最辉煌的成功淡然一笑依然如故;
潇洒,是为理想放弃天堂时微笑的风采;
潇洒,是为责任甘下地狱时无畏的气度!
塌爷早餐吃什么?牛奶面包或是到外面买或是自己做?
除非上午要外出上课或办事,只要是不出门就不在外面吃早点。
早餐种类以稀饭和面条居多,也有饺子和汤圆。点心鸡蛋牛奶家里从来不断的。
塌爷平时出门吗?平均几天出一次门,出门是用什么交通工具?
近十几年来深居简出,如无必要会很长时间不出门。出门通常是上课,开会,购物,交费这几件事。今年年初的雪灾,把我锁在家中四十多天没下楼,所以才结下了东来缘。
出门通常都是打D。路特别远的情况,通常别人会来车接。
塌爷每天锻炼身体吗?是跑步还是什么?练过太极吗?
没有每天锻炼。偶尔会去散散步或蹦蹦D。
塌爷家的菜谁买?塌爷知道大白菜的价格吗?
我亲自买。任何菜的价格我都熟悉。
年初雪灾时武汉菜价腾贵,萝卜卖到22元一斤,一颗萝卜一百多呢。
塌爷最喜欢的城市是哪里,要说中国的地方,说一些怪名我们听不懂。
福州,我从1972年离开福州后,三十六年来梦萦魂牵,无日或忘。
塌爷平时会去游山玩水吗?到过哪些地方?
去过的地方说不清了,说没去过的地方吧。
中国大陆我最后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大兴安岭,林海雪原里的威虎山夹皮沟。计划在1986的暑假里去,已经做好了必要的准备。结果那个该S的费翔唱了个冬天里的一把火,把大兴安岭烧秃了,我的最后一项旅游计划也泡汤了。
塌爷抽的烟是什么牌子,中华?熊猫?
70年代抽游泳,19分一包。
80年代抽白金龙,47分一包。
90年代抽长城,200分一包。
现在抽红金龙,230分一包。
塌爷穿喜欢穿什么牌子的衣服鞋子?
买商场的促销打折货。其实我需要买的衣物类,只有替恤,羊毛衫,长裤和皮鞋四样。一次会买很多,换着穿。例如去年我一次买了六件羊毛衫,一共花300元不到,平均一件50元不到。
其他的如大衣西服羽绒服等,买一件可以穿很多年。例如我的西服,1994年底买的,现在还在穿,14年了。
塌爷对非主流的看法?如果您的孩子弄成非主流,您是什么态度?
孩子有孩子的生活方式,不用父辈操太多心的。
如果世上的人都能接受非主流,那我的孩子非主流一把又何妨?
如果世上的人都不接受非主流,那我的孩子自然会吸取碰壁的教训。
塌爷当过知青吗?在哪个动乱的年代,塌爷在干什么?
我最初在一家大集体制的工厂,叫汉江工具厂,当锻工(没想到吧,老篾匠是打铁出身的)。
后来在艺文印刷厂,做过铸字,捡字,切纸,拼版,校对,打纸型,机印,装订,说不清了,厂里的所有活都干过,包括保管,出纳,车间主任,厂长。
再后来在武昌实验中学当老师。什么课缺老师就上什么课,不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音乐,再加上班主任。
再后来,……上大学了。
是不是读通一本书,就一通百通。当今浮躁的社会,太多人贪多务得,反而阻碍学习?
我在群里和论坛里,一直在主张和推行“一本书主义”。就是说,从读一本书的过程中,掌握读书和思考的方法,积累学术素养。但这个过程是极其艰难和漫长的,有很多读了一辈子书的人,没有读通过一本书。况且真正读通一本书,还需要慧根和福缘,这些都不可缺少。你看武侠小说中练成上乘武功的,哪一个不是如此?每个门派剽学一两个似是而非的招数,除了唬人外有个P用。
先生最服膺的西方哲学家是谁?
我最服膺的西方哲学家是黑格尔和罗素。
而我最熟悉的西方哲学家则是普列汉诺夫。从1976开始读起,至今读了32年了。
塌爷家的书都是自己买的吗?偶光看到几个架子,请问里面主要是哪几类书?
有自己买的,也有原作者送的。
主要是历史,文化史和数学方面的学术著作。
提问:塌伯伯有没有过很后悔很后悔的事情,例举一二。
俺做地粉后匪粉后匪地一件四,是一天在胡同口看到一个拾荒老头从垃圾箱里捡出一个没开封的硒鼓(激光打印鸡上的主要耗材配件)。他不认识这东西,俺可认识,型号HP1020正是俺用的这一种,封条完整证明没有用过。于是俺花了四十块大洋从他手里买下(当时原价700元),老头千恩万谢地走了。俺回家拆开封条,鹅滴个神哪,从里面西里华拉掉出来3000元现金!
这么多钱钱当时没有交到JC叔叔手里边,四不四犯了法?
老爷子为啥对福州念念在心?
不是因为福州有什么好,而是因为我生活在福州的那个年代,是对我世界观的形成,社会活动能力的锻炼,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起关键作用的年代。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里,每天都会发生影响我成长的很多事情。这些事情的细节,几十年来一直梦萦魂牵。
老爷子在街上遇见PPmm,一般多看两眼不?
岂只多看两眼,经常踩水沟里去了。
她们闯下这么大祸,居然不过来向俺道歉,依旧无事一样施施然走过,简直岂有此理,令人痛恨,不知道她们八荣八齿怎么学的。
学习古文从先秦文开始学,还是从唐宋八大家学好?
读韩柳欧苏四家足够了。
文学阅读,贵在熟,不在多。
塌爷您能大致说下是如何结识程千帆先生和沈祖棻先生的吗?
那时是文革后期,大规模武斗已经结束,学校被军管。学生都遣散了,教授学者们都在武汉大学的沙洋农场劳动。沙洋农场是个规模很大的劳改农场,武大上千举世闻名的专家跟劳改犯一起在这片荒地上,修路,盖房,植树。
我那时年纪很小,但也跟着他们同生活同劳动,夜间听他们谈论学问心得、学界掌故、名家趣事,也建立了忘年的深挚感情。他们的读书方法、治学态度、思维方式、生活细节、待人接物、言行操守,对我一生都有深刻影响。其中当然包括程沈二先生。
后来从沙洋回到武汉,住房紧张,我家与程家合分一套住房,这叫“团结户”。那时住在东湖边,门前是东湖水碧波万顷,窗后是珞珈山翠柏万株。在那里一直住到沈先生遇难。沈先生遇难时,我正跟她在一起。刺骨之痛不堪回首。
先生在大学里谈过恋爱没?
没有。大学期间我除上课以外的时间,基本上是在图书馆的地下书库中度过的,跟红岩中的许云峰仿佛相似。从书库中出来,阳光耀眼,久久不能适应。
悠悠五十余载,先生人生阅历丰富,是不是什么人在你面前一过,就能分辨出善或恶?
人生阅历再丰富,是非和善恶永远是难以分辨的。我认为善的,别人可能认为恶,我此时认为善的,彼时也可能认为恶。反之亦然。这正是我自己虽不信教,却尊重宗教的原因。
相对于是非和善恶而言,对真假之别会容易分辨些。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而言,会有一些基本的思维原则:道听途说自然未必是真,亲眼所见同样未必是真;世上人人都信以为真的,也未必是真;书上说的,皇上说的,更加未必是真。只有在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和证据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将这些信息和证据组成了严格符合逻辑的链条,才可相信是真。
除蹦迪以外,先生还喜欢或擅长什么运动?
没有。我擅长的不是运动,而是博戏,这里的博戏特指桌面上的,包括书桌棋牌桌酒桌等。户外的博戏都不擅长。
前面先生说过喜欢的诗人,现在问先生最喜欢的古文家是谁?
当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唯一,世上无双的苏大胡子。
先生认为网恋和现实生活中的爱恋,在情感上可有差别,有什么差别?
情感上没有差别。我从来不认为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有本质区别,而认为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是越来越重要的部分。
为什么很多人会认为网络是虚幻的呢,是因为网上的信息太多虚假吗?不是。现实中同样存在大量虚假信息,没有任何根据认为网上的虚假信息比现实中的虚假信息更多。虚假信息会使人上当受骗,但同时也能锻炼人们的识别能力。认识到了这一点,网络和现实生活就没有任何差别了。
先生家里每天来的客人很多吗?常来的有哪些人,是您的学生吗?
向来就多。以前在学校工作的时候,来访的主要是学生,当然也有老师和领导。学生们下午下课后去操场打球,打完球食堂已经下班关门了,他们就在小卖部提几瓶啤酒上我家来,老实不客气地打开冰箱,找到什么做什么吃。吃完后再聊天,聊到下一拨客告人来访他们才让贤。一晚上总有三四拨客人吧。
现在来访的,主要是咨询问题的,有学生,有家长,有编辑,有读者。
塌爷最喜欢看的书是哪部啊?也跟俺们推荐些书读哈子啊!
大约七八年前,有个高中语文老师希望我给他开个文史爱好者的入门书目,我给他开好后,稍经整理发到了网上,标题就是《塌鼻子先生推荐文史入门书目》。在本论坛也有贴过。这个书目累计下载量有31万次,估计已经有几千人从这个书目中受惠。当年在国学论坛有几个朋友,见到这个书目后发愤读书,七八年下来,现在已经成专家了。
先生说过第一本书是1974年出版的,是什么书?现在还能找到不?
1974年2月塌鼻子先生参加《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编写组,撰写其中数学部分条目412条,该书于1975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统一书号:13174•114。这本书网上貌似有文本可以下载,但书名已经被人换过了。我在国学数典见到过一个版本,不但书名变了,内容也被剪裁割裂得支离破碎,令人生气。
先生研究数学史,对李约瑟巨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有无独到看法?
塌某与李约瑟先生是有些学术缘分的。
李约瑟博士1944—1946年任中英科学合作馆馆长期间,在中国后方十七省进行科学考察,并将考察日记手稿编成“OUTPOST OF SCIENCE”(《科学的前哨》)一书。后手稿在战乱中遗失。1980年塌先生从武汉大学图书馆回购的抗日战争时期重庆政府档案中发现了这批手稿,委托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杜石然、曹婉如二教授趁赴剑桥祝贺李博士80华诞之机将原件归还原主。次年,塌先生编纂完成《中英科学合作馆档案》一书,由海洋出版社1985年4月出版,书号
ISBN7-5027-2407-964
同年,塌先生系统地研读了“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巨著英文版原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对原书补充注释1688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十四篇批评性考据文章,陆续发表在“NATURE”(《自然》)杂志第354-359期上,篇目如下:
关于明代的《缀术》稿本
宋代水运仪象台是欧洲近代机械钟表的嫡系祖先吗?
关于潮汐理论、怒潮、验潮和潮汐表的基本史料
兴隆战国铁范是铸造铁器的工具
“防狗通告”不是印刷品
瓷瓶彩画中的中外文化交流线索
北海公园九龙壁与古代天文历法的关系
从大渡河铁索桥看中国古代钢铁工业
《梦溪笔谈》条目分类统计的依据
汉墓明器陶船上的舵楼与中国最早发明船尾方向舵
中国机械发明与近代实验科学的关系
“炼金术”中术语源于中国论
中国十进位记数法与用数学公式表示科学假说
谈古代矿物名称的沿革
先生在组合数学方面的重要成果有哪些?能否通俗简要地介绍一下?
塌某从1978年起开始对组合数学有研究兴趣。1984年着手建立“抽象计数分析理论”,试图用高度抽象分析的方法统一处理数学界困扰多年而纷繁茫无头绪的计数问题。1985年获得成功,完成专著《抽象计数分析理论》45万字,油印成书。经过六年的征求意见和继续修订,1991年已把它扩充成为包括计数理论、算法理论、图论、设计理论、历史和习题集五大部分的书稿。
与此同时,塌先生还曾应用这一理论于各经典数学领域,完稿的有《有限群计数分析理论》,正在起草的有《陆家羲三元系大集问题》等,后者是继续完成敝先师陆家羲先生生前未完成的工作,并对他已完成的工作做了详尽和通俗的介绍。《NIM型博奕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曾在校内外作过多次专题报告。
在此期间,塌先生曾先后发表《三维铺砌与剖分问题》、《特型九阶幻方设计》、《九宫排定问题的新算法》、《关于排列的型》、《构造纵横图加边算法的证明》、《既化MENAGE问题的棋阵处理》等组合数学论文。
先生写过科学技术史方面的普及读物吗?有哪些呢?
这方面会比较多些。
一、1992年,为郭书春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数学卷》丛书撰写34篇中国古代数学著作提要,共约22万字。该丛书1993年由河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二、1993年,为薄树人主编的丛书《中华名著要籍精诠》撰写14篇清代数学著作评论、选读、注释、今译,共约25万字。该丛书1994年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三、1994年,为王渝生主编的丛书《数学大师》撰写58篇外国数学家传记,共约37万字。该丛书1995年由北京龙门书店出版。
四、1995年,为宋正海等主编的丛书《图说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撰写48篇中国古代数学词汇图解,共约29万字。该丛书2000年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
五、1997年,为杜石然、金秋鹏主编的丛书《中国古代科学家传记》撰写46篇中国古代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传记,共约34万字。该丛书1998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六、1999年,为林德宏主编的《中国典籍精本丛书•科技卷》撰写21篇中国古代科技著作节选、注释和白话译文,共约28万字。该丛书200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先生喜欢先秦时代么?对先秦数学和历法有什么独到研究?
当然喜欢先秦时代。参看前面古痴今狂的提问:先生最愿意生活在哪个历史朝代?我回答是战国,佩七国相印,不是么?
塌先生在研究先秦数学中的无限思想时指出:《墨经》的无限思想虽然还带有一定经验色彩,但具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它认为整个的时间和空间来都是无穷的,并通过运动把二者联系起来;同时,《墨经》还用一个度量单位为标准来揭示无穷大的本质,这和阿基米德公理有异曲同工之妙:前者以承认无穷为前提,给出了判断有穷和无穷的标准,后者受古希腊传统的影响,极力避开无穷的概念从而转向讨论两个有具体大小的同类量之间的关系,成为用来严格证明几何定理的穷竭法的基础。《墨经》认为时刻和点(“始”和“端”),虽然量度为零,但都是“有”不是“无”,可见无穷小量实际是被作为一个实体来对待的。《墨经》认为时刻是时间;同时不仅认为点是线(“尺”)的部分,并可通过无限分割至最后而得到,而且认为直线和圆上的点可以对应起来;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墨经》具有不可分量可积的观念。《墨经》还初步意识到运动物体在一个时刻的行和驻存在矛盾,但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这种矛盾实际以默认积时刻能成时间为前提。墨家的无限思想对刘徽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古代数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可否简要谈谈先生在中国历法史方面的学术工作?
为能更深入弄清楚清代数学史与历法计算的关系,塌某曾多年致力于中国历法史的研究。自从清代中期学者汪曰桢曾著有中国历法史论文《历代长术考》以来,三百年间没有人继续研究过。因此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已故所长、数学史老前辈严敦杰先生为塌先生的《中国历法史研究报告》题词:“三百年绝学”。
《中国历法史研究报告》由十个分册组成:
第一分册 中国历法史导言(已完成)
第二分册 中国历法起源论纲(已完成)
第三分册 中国历法制度沿革史(已完成)
第四分册 中国历法计算研究(进行中)
第五分册 岁星纪年研究(已完成)
第六分册 中国历书编造研究(未开始)
第七分册 少数民族历法史纲(已完成)
第八分册 历法文化(进行中)
第九分册 历文校注(未开始)
第十分册 附卷(已完成)
1989年完成的“历法计算史”之一章《皇极历计算》8万余字,分期连载于《中国天文学史研究》。“历法文化”的研究提纲,得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化史丛书”常务主编、复旦大学教授朱维铮先生的赞许,支持列入《中国文化史丛书》选题,定名为《中国历法与中国文化》。此外列入《中国文化史丛书》选题的尚有:《中国家族与中国文化》(已完成);《中国博戏史》、《中国藏书史》(研究中)。
在中国古代,日月食预报一直受到皇家的高度重视,交食预测的失误往往成为频繁改历的主要原因之一。可以说对交食预报精度的追求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历法的进步。而对不同时期交食预报精度的研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古代天文计算的真实水平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塌先生在历法计算史的研究中对《大衍历》的交食预报进行了复原计算,并与现代计算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当可反应隋唐时期中国历法的准确程度。他将《大衍历》的日、月食预报方法编成计算程序,以其分别计算了该历留有记录的书经日食、《诗经》日食、《春秋》日食和《大衍历》使用期间的全部日、月食,并与现代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根据《新唐书•历志》的说明及“大衍历议”所记,《大衍历》的方法和精度均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塌先生的复原计算表明,对已知西安可见的日、月食,大衍历的计算十分准确,其食分和食甚时刻的绝对值平均误差分别小于0.3和1小时。但对全部的日、月食预报而言,成功率分别只有50%和70%左右,由此可见,虽然《大衍历》交食计算已有相当的水平。但是“当食不食”的情形还是会经常出现。所以历算家仍须不断地改进计算精度,这也是《大衍历》之后历法仍然频频更换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历象考成后编》的历法计算研究”方面,塌先生取得的主要成果是:清乾隆七年(1742年)颁行的时宪历以雍正元年癸卯(1723年)为元,史称癸卯元历(1742-1911年),其中引用了牛顿的月球运动理论。“癸卯元历”以33年为周期来设置闰年,即第1-28年每4年设1闰、第29-33年的第5年再设1闰,33年共设8闰;折合1回归年为365.24242424日,比现行的格里高利历还精确;“癸卯元历”的这一特点使之成为世界上又一颇具特色的历法。首次译解出《历象考成后编》中重要的天文概念——“均数”的数值表达式。 在《癸卯元历》引用的牛顿月球运动理论研究中,成果如下:牛顿是根据“(1/2)R公式”和推广的伽利略落体定律、再结合开普勒周期定律,于1669年前推出圆轨道上的意向力(conatus)平方反比关系;牛顿首次证明椭圆轨道上引力平方反比关系的重要文稿——《论椭圆轨道》原始手稿的成文时间是1680年。牛顿先后给出四种相关的证明引力平方反比定律的方法:1680年的偏离量关系和比例方法、1687年《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所仅用的线形动力学比方法、90年代手稿中的比较动力学方法和圆周动力学比方法(后三种方法“并列”在《原理》1713年第二版中),由此勾画出牛顿力学思想发展的一幅动态图像。牛顿在不同历史阶段所给出的、与“向心力”有关的数学表达式,体现了牛顿数理思想的简单性原则;牛顿在1670年建构的有关曲率半径的微分表达式、1685年表述的运动合成平行四边形法则,是牛顿数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清初王锡阐《晓庵新法》中含有各种基本常数、导出常数、计算过程中的中间值900多个,卷二中的200多个常数尤为重要,是推算这部历法的基础,要想理解《晓庵新法》,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名词术语的具体含义。塌先生在历法计算史研究中首先对卷二所列常数的含义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一些意义很不明确的术语,给出了确定其含义的根据;其次,通过与《西洋新法历书》的常数系统进行比较,探讨了《晓庵新法》数据系统的渊源;最后还对《晓庵新法》中黄道距度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先生说一本书打天下,很显然,你没用在自己身上,每一个你涉足的领域都看过N本书,这是为什么?
我说“一本书主义”,是说花上几十年大功夫“读通一本书”,而不是说只读一本书。“读通一本书”是内功的积累,在“读通一本书”的过程中必然要浏览N多本书。但如果不在“读通一本书”上下大功夫,那N本书就都成了花拳绣腿,好看不中用了。
塌先生在前面的答复里提到过王冀民先生,能否做点介绍?
先师王冀民先生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精通英法德俄意日六门外语,能开出四十余门博士生课程。后被划为“右派”,改正后分配到一所中学当图书管理员。塌某有幸得遇王师,受当头棒喝,方知此前近十年的苦读未窥学问门径。若无此福缘,尚不知要在黑暗中摸索多久。
先生是湖北省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训练基地领队兼总教练员,在培养优秀青少年数学爱好者方面取得了什么成绩?略举一两件事。
1995年,塌某指导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高二(5)班徐磊同学完成题为《份额取整和名额分配问题初探》的数学论文,运用向量分析和除子算法等现代数学方法透彻分析了在份额取整和名额分配问题上传统的汉密顿方法引起的三个主要悖论——新州悖论、人口悖论和阿拉巴马悖论,证明了在汉密顿方法基础上改进的杰斐逊方法、亚当方法和韦伯斯特方法都不可能彻底解决这些悖论,从而另辟蹊径解决了二维空间中份额向量取整问题。这篇论文获1995年国际青少年科技论文竞赛一等奖,并发表于《数学研究与评论》1996年第6期。徐磊同学于1996年免试保送升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同班郑睿同学亦在塌先生指导下创造出多维向量空间的“郑睿算子”而被学界广泛接受采用,他于同年以总分672分作为全省理科状元升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塌先生在教学训练中,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注重学习习惯纠正、科学兴趣培养、自学方法指导、中考考前综合复习、应试指导、心理素质锻炼、异常状态预防;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注重科学写作与科学实验规范训练、熟悉高考考试规则及命题类型比例、卷面格式要求、填报志愿咨询及指导。
老爷子出过很多趣味数学和益智问题吗?
可以算是比较多吧,估计出过7000道题了。
编这类问题容易考虑不周,因为本来就是发散性思维,没有框框约束的。所以我每设计出一个问题,总要先发到网上征求意见,根据解题人的思路和答案的反馈来做修改。意想不到的是,这类问题相当受欢迎,每设计出一个问题往往就被微软INTEL等公司收入题库,作为他们公司招聘员工的面试题了。
老爷子现在有意做一个益智产品项目,产品包括《塌先生益智系列丛书》26册,包括数字问题、计数问题、博弈问题、逻辑问题、行程问题、称重问题、棋牌问题、图形问题、设计问题、数列问题、浓度问题、堆垛问题、算式问题、理财问题、钟面问题、阵列问题、统计问题、组合问题、排序问题、文字问题等,还有期刊、多媒体光盘、视频节目等产品,想找一家文化传播公司来做投资、策划和总发行。
前面先生似乎说过不大做户外的运动,可能是指的常规运动项目吧。现在把户外活动的范围扩大一点,例如郊游,驾车,赛艇,马术,打猎,攀岩呢?
这些贵族类活动,都只能偶尔为之了,不可能是经常的活动。我对汽艇、打猎和跳伞三项比较有兴趣。
70年代我有一支小口径,还有一箱400发子弹。当时东湖湖心有很多野鸭,湖边山上还有很多斑鸠和赤尾鸫。这是三种主要的禽类猎物。
兽类主要的也是很好玩的就是开着越野吉普追狍子了。狍子笨死了,逃跑时不离开公路,沿着公路跑,你用不着开枪,跟着狍子慢慢悠悠地开,总会捡到累死的狍子。
从1977年上大学起,以后再没打过猎了,手艺也荒废了。
先生去过西部没?有些什么感受?
80年代初,我在青海、西藏和新疆都工作过。具体工作是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建高中。而主要的任务,就是培训当地少数民族高中教师。
我先去的地方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挂职州教育局副局长。当时在海西州对乌兰县、天峻县的少数民族高中教师作了多次示范观摩课,教案被海西州教育局编辑成《塌鼻子先生在海西州所作高中教学示范观摩课教案选集》,并由青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后来又去了西藏和新疆。
在青藏高原工作和生活,感受自然很多。
一是寒冷。零下几十度,而且我进藏时是冬天,过唐古拉山时,双腿冻得失去知觉,自己在想恐怕下车就要做高位截瘫手术了。后来命大,居然逐渐恢复了。
二是交通极度困难。我是在西宁等待穿越唐古拉山口的给边防哨所送给养的军用运输车。一路上没有任何人烟,只是每隔一天的路程会有一个兵站,在兵站里吃饭过夜。食物没有别的,全是车上的食品罐头。大雪已经把公路和山谷全部掩没,车队都跟着非常有经验的老司机开,他前面缓缓开路,后面车小心翼翼压着车辙走。万一不小心就滚下山谷,被雪埋得无影无踪,哪里找尸首去?
三是民族矛盾。那时文化革命刚结束不久,民族矛盾极端尖锐,汉族干部几乎没有活下来的。不过我在那里工作时,藏民倒是对我非常友好,他们相信了世上还真有真心跟他们交朋友真心帮助他们发展的汉族干部。离开时送了我一把一米三长的大藏刀。我一直视若珍宝随身带着。直到一次在路上遇到一个哈萨克小伙子,对我这把刀艳羡无比,提出要拿他的女朋友换我这把刀。没有办法,宝刀赠了烈士,也没换来佳人。有道是“刀剑如手足,女友如衣服;衣服破,犹可补,手足失,安可续?”(未完待续)
塌爷认为责任是什么?
人活在世上,与其他生物不同之处,正在于有责任。塌先生认为这种责任有三个层次:
一是对自己的责任,包括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感情生活等基本需要的满足和提高;包括个人前途、理想、抱负的实现;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的诚挚和永恒;包括自己生存自由、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等基本权利的争取和维护;包括对自己的时间、身体和生命的珍重,等等等等。
二是扩大了的自己,即对自己周围的人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对父母的责任,对妻子或丈夫的责任,和对孩子的责任。还有对朋友对同事对亲眷对相识熟人的责任。
三是更大范围的,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全人类的责任。
这三类责任是有层次之分的,越往后级别越高。如果这三种责任能够统一,当然再好不过,但事实上,经常会发生矛盾。当发生冲突甚至是激烈的冲突不可能兼顾时(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忠孝不能两全”之时),如何选择和放弃责任,就是考验一个人对责任的理解的时候了。
我遇到这种难题时会怎样做?我会毫不犹豫地放弃较低层的责任而选择较高层的责任。这也就是在前面座右铭中所提及的:“潇洒,是为理想放弃天堂时微笑的风采;潇洒,是为责任甘下地狱时无畏的气度。”
话说回来,那只是多种责任发生冲突时的一种无奈选择和放弃。当时过境迁冲突消失后,我还会对曾经放弃了的责任深愧于心,想方没法做更多的弥补以表示歉意。
组合数学也叫离散数学吗?美国最重要的计算机科学系都有第一流的组合数学家。
离散数学不是一个严格意义的数学分支,它是由许多与计算机技术有关的数学分支合在一起的松散集合。组合数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组合数学的主要内容有组合计数、组合分析、组合设计、组合矩阵、组合优化等,塌先生的研究重点在组合分析和组合设计两个领域。
下面贴一个塌先生的《抽象计数分析理论》第一卷的目录,看后可知计数分析理论的大概。
组合数学无处不在,它的主要应用就是在各种复杂关系中找出最优的方案。可以这样理解组合数学的用处吗?
你说的“在各种复杂关系中找出最优的方案”,这只是组合数学中的一个分支“组合优化理论”研究的方向,还不是整个组合数学研究的内容。
塌先生在组合数学领域的主要成果是:第一,建立“抽象计数分析理论”,用高度抽象分析的方法统一处理数学界困扰多年而纷繁茫无头绪的计数问题。第二,在先师陆家羲先生的思想指导下,发现了平衡不完全区组设计和零和博弈的对应关系,从而将表面看来没有任何类似之处的问题都在仿射几何的观点下统一了起来。第三,用组合数论的方法把大素数搜寻工作化解为矩阵计算,从而推进了数论密码学的进展。关于这方面的进一步话题,可以参看拙文《RSA-129的故事》,网上搜得到。
趣味数学里面也有很多智力陷阱,有时候要跳出三丈外来分析问题,对不?
趣味数学,正规名称叫“非标准数学”,它的特性就是思想方法与常规数学不同,而非常规思维是特别容易让人感兴趣的。
1968年,文化大革命的激烈时期,大学里空无一人,学生和老师都组成“战斗队”向走资派夺权去了。我一人踡居在幸存的生物系资料室里,没学可上,没饭可吃,有点像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在那段日子里,我把资料室里的一种旧刊合订本《知识就是力量》,从创刊号到文革停刊的每一期都通读了一遍。
我最感兴趣的栏目正是里面的趣味数学题。这份刊物是本期出问题下期登解答的,我每天看一道题,看后就通夜思考,第二天一早看下期登的解答。一年多下来,就打下了一点数学思维的底子。那个时候,哪里想得到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专业数学工作者?哪里想得到以后会以编写趣味数学问题和指导数学竞赛作为自己的职业工作?
先生可以以读《杜甫评传》为例,谈一谈怎样做讫笔记吗?
古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当然可以理解为,不做读书笔记不叫读书。古往今来书籍千千万,哪一部有价值的书本质上不就是一部读书笔记?
黑格尔的小逻辑有名吧,那就是黑格尔的哲学笔记。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名吧,那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笔记。当然这还是经过整理的系统化的笔记。没经过整理的笔记手稿就更多了,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不是他未经整理的读书笔记吗。
中国的呢更数不胜数了,且不说顾炎武的《日知录》、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钟书的《谈艺录》都是读书笔记的典范,就说这部《杜甫评传》,也正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
《杜甫评传》全书共有二十章164节。下面我以第一章为例,讲一讲读书笔记的做法。但要知道,下面我谈的读书笔记的做法,是通用的,对任何学术著作都适用。学会了做笔记,你才真正学会了读书。
第一件事,将全章逐字打一遍,再认真校对至少一遍。包括正文和注释。这是做下面另外九件事的基础,马虎不得,偷懒不得的。别人代你打的,代替不了你自己逐字打的过程中对原书的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
第二件事,将第一章的三节,每节再按文意细分成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用一个句子或短语拟出标题。如果你认为在一个段落中还应细分为几个层次,则继续细分,也拟出标题。
第三件事,将第一章中全部生字和冷僻词语一一列出,参照网上或家中的工具书,做出形音义各方面的解释。与词典不同的只是,重点放在这个字或词在本出处的用法和意义,不用把它的其他义项罗列很多。当然你如果看到书上印错或疑错的字也标注下来。
第四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人名,逐一在网上或在家中藏书中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人名词典。也就是说,对每一个书中出现的人物撰写一篇传记。所谓“一篇传记”,只是说在内容上要包括“传主姓名/字/号/生卒年份/籍贯/生平事迹/仕途经历/著作述评/思想评介”这样一些基本方面,但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一部几十万字的书也可以作为这个词条的附录;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等你读到后面了,自然那时接触的材料就会更多,回头再补也很方便。如果在网上能查得到画像也可以附在后面。
第五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书名和文章篇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书名词典。内容上要包括“书名/卷数/著者/撰写或出版大致年代/主要内容概述/篇章目录/ 对后世的影响”这样一些基本方面,同样长短却不限,资料多就多写,无论写多长都可以;资料缺就少写,完全没有则暂阙待补。
第六件事,将第一章出现的全部专名,逐一收罗资料编写一部专名词典。包括地名/官名/制度名/器物名/民俗名/典故名等,举之不尽。
第七件事,对第一章里引用过的杜诗,参照你所能查到的资料,例如群空间里提供的参考书《仇注杜诗》,逐一做出注释和今译。
第八件事,对第一章的三节,分别编出一套练习题,并在章后对全章内容编一套复习思考题。题型嘛大家都熟悉的,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等。同时附上自己做的答案。
第九件事,以《杜甫的家世》为主题,当然题目可以自己拟定,准备一篇100分钟的专题讲座讲稿,对象是高中程度的文学爱好者。字数大约在8000-10000字左右。然后约定时间,在群里讲一次。讲后根据听众的意见和提到的问题,修改补充自己的讲稿。
第十件事,读书笔记共享。随时把自己的笔记发到群空间,也随时阅读参考别的同学的读书笔记,来修订补充丰富自己的笔记。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不够成熟不好意思发,也不要以为自己的笔记是辛苦收罗材料得来不易的而舍不得发,因为如果你不发他不发,你也就失去了很多参考人家笔记来提高自己笔记质量的机会。例如我们现在读的这部《杜甫评传》,不就是陈贻焮先生的读杜笔记吗。他能把读书笔记做出这种水平,就可以作为我们做读书笔记的榜样了。
这十件事做完后,你可以声称自己把第一章读了一遍,可以去读第二章了。不过也要知道,学术著作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全书读完第一遍后,再从头开始第二遍。我的建议,最少四遍。在你们读完了第一遍,预备开始第二遍之时,我会再来讲读第二遍做笔记的方法,不是刚才提到的那十件事了,是另外一些事。我在网上指导过的学生,有曾把一本书这样读过六十多遍的,读书笔记超过了800万字。
当然,用这样的方法读完一本书,要花很长的时间,但这是个内功修炼积蓄的过程,快不起来的,练一年有一年的收获,练三十年有三十年收获,况且你练过一年还是练过三十年,明眼人一看就知,装不了一点假。一旦学会并熟练掌握了读书方法,就会达到任督二脉贯通的境界,天下之书不足一观。
听说在台湾有专门教三字经的学校,据说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有好处。先生认为呢?
大陆也有国学私塾啊,塌女儿斑点猫和坐看云起兄在苏州办的国学私塾,还有一定影响呢。
但是让朋友友们都想不到的是,塌先生是强烈反对儿童读经的。塌先生向来认为,人的思想品德,不是道德灌输的结果,而是制度改造的结果。我现在给孩子们讲阅读,不主张他们读三字经或论孟五经,而是给他们讲希腊神话传说,希腊悲剧喜剧,但丁莎士比亚,卢梭伏尔泰。
听说先生要讲西方文学史?在西方文学史中,先生最熟悉哪几国文学史?也就是说,能单独开出专门课程的有哪几门?
说外国文学史,不说西方文学史吧。
希腊文学史 法国文学史 英国文学史 德国文学史
俄国文学史 美国文学史 日本文学史 印度文学史
按最熟悉的顺序,法国文学史第一,美国文学史第二,俄国文学史第三,英国文学史第四。
不知道先生会不会讲讲这些名篇的赏析,亦如讲古诗词那样详尽?
当然要。任何文化史(文学史和艺术史也包括在内)只有两个元素:作品,以及创造作品的作家。那么讲文学史无疑也只有两个话题:对名篇的详尽解读赏析,以及对作家生平和思想的分析。
美国的历史只有短短二百多年,先生认为,美国文学史对世界文学有什么影响?
简要地说,南北战争是美国文学史上的分水岭, 战后美国文学进入了全盛时期,产生了强调个性主义和直觉的早期浪漫主义,和以爱默生为代表的超验主义文学。爱默生的时代是美国前所未有的文学变动时代,他们突出地给予了当时美国文学以深度和力量,也促进了浪漫主义高潮的来临。我认为这正是美国文学对世界文学宝库的突出贡献。
先生在前面有提到过跟学生讲希腊神话,讲但丁,莎士比亚等等。请问:对于对学生进行西方文学的熏陶,先生是如何引导学生入门进而产生兴趣的?而兴趣的培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我的方法是:
印发名篇文本
要求学生熟读背诵
分头各自做阅读笔记
相互交流笔记
指定一二人做读书报告
报告后众人提问讨论
指导教师做讨论总结
在读书笔记和讨论总结的基础上,分头拟定各人的论文题目和撰写提纲,以及参考书目
论文完成后相互交流修订补充,排版装饰配插图
合订论文集
要注意,这里的学生不是研究生,而是10-13岁的孩子。
今天是中秋节,塌爷写过什么关于中秋的作品?
几乎没有。只是有一年中秋,有家电视台约我写一篇关于十五的月亮为什么十六圆的文章,标题就叫《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到稿费寄来,恰好是十六元。俺肠子都悔青了,为啥不把标题改成《十五的月亮三十圆》呢?
塌爷您对当今我国古典诗词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我感觉到有两类人。
一类人是为了提高自己古典诗词创作水平,而坚持不辍地阅读古代诗人的优秀作品。这类人比较多,他们的诗词作品也相当多,但总体质量不是很高。
另一类人则相反,是为了提高自己对古代诗词的欣赏水平,而偶尔自己写一两首诗词,从创作过程中逐渐领悟古代大师的音韵格律、艺术手法、精神境界和审美观念。这类人要少些,他们的诗词作品也非常少,但质量往往相当高。
我比较赞同后一类人的想法和做法。
塌爷如何看待文学的大众化这个问题的?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能传世的,因为传世意味着生活在不同年代的读者都能接受它认同它喜爱它。也意味着读者人数的不断增多和读者群体覆盖面的广泛。但是如果仅仅以“读者人数的众多和读者群体覆盖面的广泛”作为一部文学作品的优秀标准的话,那么究竟是在一个漫长的岁月里总有那么几个人喜欢好些呢,还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里有很多人喜欢好些?这就难免各执一词了。我觉得是差不多的。
先生以后讲解西方文学史的时候,会对宏篇巨作《荷马史诗》做赏析吗?这部被称为欧洲文学的老祖宗,古代希腊人的全民性创作的,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最伟大的史诗……先生会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来诠释其精华之所在吗?很是期待。
希腊文学史,通常会包括
古希腊神话和传说,
荷马史诗,
抒情诗(阿尔基洛科斯、米涅墨斯、阿那克里翁),
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喜剧(阿里斯托芬和米南德),
历史散文(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
哲学散文(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演说(安提丰、伊索格拉底、狄摩西尼),
伊索寓言,
文艺理论(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这十个方面。
荷马史诗当然会详细讲,至于是不是以“不同的视角和理解来诠释其精华之所在”,那只有等讲完之后才好评论。
江湖传言,塌爷每天凌晨三点前来读书做笔记,不知是否属实?请塌爷说说自己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和做了哪些方面的笔记?
先纠正一下,不是每天凌晨三点上网读书做笔记,而是每天坚持做三万字左右的读书笔记。这又明显地分为两个阶段。
1968-1988这二十年,我的读书笔记是用钢笔写在方格文稿纸上的。这种文稿纸是从单位领来的,16开单面,每页15行,每行20字,每页300字,一本100页,可以写三万字。我每天坚持写50页,15000字,两天用完一本。通常在每学期开学时领来100本,够用半年,这里面也包括了写坏写废撕掉重写的浪费在内。60ml的碳素墨水可以用9天,一学期要领两大盒20瓶。写的速度通常是8分钟一页,50页约需六个半小时。所以我读书做笔记的时间基本就是在晚上八点到凌晨两点半。这20年坚持下来,总计写了3000本左右,一亿字不到。
1988-2008这二十年,我改用电脑做读书笔记。我用五笔字型打字,速度比较快,加之有许多书有文本可供拷贝,所以做笔记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我通常做在设定了格式的WORD文档里,B5幅面,每页28行,每行36字,一页1000字多点。每天做40页左右。这二十年坚持下来,总计存档了30万页以上,超过了三亿字。
至于读书笔记的主要范围,大约是这样的:
一是数学类的,包括初等数学、趣味数学、数学竞赛、数学教学、数学分析、线性代数、解析几何学、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论、抽象代数、群论、偏微分方程、实变函数论、微分几何学、组合理论、博弈论、规划论、函数逼近论、拓扑学、泛函分析、数值计算等方面;
二是天文学类的,包括基础天文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天体测量学、历法学、宇宙演化论、摄动理论、潮汐学等;
三是科学技术史类的,除了数学史和天文学史外,还包括物理学史、化学史(包括化工技术史)、生物学史、地理学史、农学史(包括农业技术史)、医药学史、建筑技术史(包括建筑、桥梁、宫殿、陵墓、园林、家具等)、造纸技术史、印刷技术史、食品技术史、纺织技术史、机械工程技术史、道路交通史、通信技术史、兵器技术史、航运技术史等;
四是中外文化史类的,包括生活风俗史、艺术(绘画、书法、建筑艺术、雕塑、手工艺、摄影、电影戏剧等)史、教育史、哲学史、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史、文学史等;
五是历史类的,包括国别史,断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史学家传记等;
六是古籍类的,包括对古籍的整理,标点、注释、译文、评论、目录版本、校勘、编年、辑佚、编制索引等;
七是为百科全书或辞书编写的条目;
八是人物传记和年谱;
九是文学艺术作品鉴赏;
十是读书评论、序跋、审稿意见书、随笔等;
十一是自己少量的文学作品练笔,不值一提的。
在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先生最喜欢哪一首?请列举作者以及作品和理由。
真谈不上有什么最喜欢的。下面随意举一首吧。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仑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读者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心情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评论说:“此是神来之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贺铸的《青玉案》。这首为幽居怀人之作,抒写心境极为岑寂,而内心的穷愁郁勃,并见言外。至于笔墨的清丽飞动,尤其妙绝一世。起句己经写出惆怅之情,因人不来,故伤无人共度。外则月桥花院,内则琐窗朱户,皆无人共度,只有春花慰藉,其孤寂可知。满纸幽伤,显然是借鉴于楚骚。以景作结,写江南景色如画,真可谓词中绝唱。作法也自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来。但后主纯用赋体,尽情吐露。此词则含蓄不尽,意味更长。
张可久的《折桂令》。此曲的出色处,在于作者高超的以文字作画的本领,全曲几乎每一句一个画面:“客路依依,烟水悠悠”二句,酷似水墨淋漓的写意画;“翠树鸣鹃”三句又有装饰画风,“人倚”两句则似工笔重彩;而结句意境则宛似水彩了。一首小令竟反复变幻场景,时间不停移动。“青天”和“月明”显然不同时,“客路”和“层楼”也分明不是同一处所。这些手法真要以九方皋巨眼观之。
请问先生:认同现代诗是“青春痘”,古体诗是“老人斑”的这一说法吗?
我没听说过这种说法,但我却认识很多现代诗和古体诗都写得非常之好的朋友。难道在他们身上,同时长出了青春痘和老人斑吗?
有人说旧体诗词的格律太严格,束缚了人的思想,限制了创造力,塌爷怎么看?
我不同意“格律束缚思想”这种观点。任何写作乃至任何文学艺术创作,重要的是你要有深刻的思想的真实的感情需要表达。如果你有深刻的思想的真实的感情,格律是不可能束缚你的。如果你本来思想肤浅感情虚假,根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才有可能感觉被格律束缚住了。
“束缚”在艺术创造中并不是个坏东西,相反它经常在提高你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比方说,你在大庭广众里往桌子上一站,有人叫好吗?顶多有人以为你要发表什么煽动性演说。可是杂技演员把桌椅叠得高高的往上一站,这就是艺术,就有人喝采。为什么是艺术?正因为“束缚”多了,常人做不到。
“束缚”对于创造能力的训练来说,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曾打了一个比方。在田径赛跑训练中,不是要求选手跑得越快越好吗?可是为什么教练要在运动员腿上绑上重重的铅沙袋?这不是束缚了运动员的速度吗?但很容易想到,选手在训练中绑上沙袋都能跑那么快,上了赛场扔掉了沙袋,能不跑得更快吗?
与旧体诗词的格式要求类似的还有八股文。向来人们对八股文都是持负面评价的,普遍都认为这东西“束缚思想”,本来八股题目是“为圣人立言”,要求表达的思想既有新意又能深入发挥,可是却偏偏限定在八股框架内,岂不是形式与内容要求背道而驰?但作为文章训练方法,八股文却有它的独到之处。你要是对八股文写法掌握熟练,今后甩掉羁绊,任何文章都能信笔而出,毫不费力。
所以我认为,格律不但不限制人的艺术创造力,反而在训练和提高人的创造力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当时塌爷您明知道不擅长数学,却选择了数学。问塌爷选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呢?有犹豫吗?
1975年,李约瑟博士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前三卷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原著篇幅极大,中文版重新分了卷。第一卷是绪论,讲该书的研究宗旨、分卷内容和写作经过,中文版分上下两册;第二卷是《中国科学思想史》,中文版没有出;第三卷是数学、天文学和地学,中文版分成了第三卷数学、第四卷天文学和第五卷地学,每卷又分上下两册。
我看完这部书的中文版后,第一个想法是,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居然要一个外国人来写,全国的科学工作者居然就找不到一个人有写这部书的能力,也太丢脸了。那时我不到二十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又读过点书,自己觉得还有点学术修养,于是不自量力地下决心,要毕生从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
正巧那时认识了恩师王冀民先生,于是在他的指导下研读了中国数学史的入门书籍,并且将李俨先生的名著《中算史论丛》第一至五集,逐字手抄了一遍,并为这部书撰写考据性注释2117条,编制出人名索引、文献索引、大事年表及附录等。
与此同时,我一直在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原所长、数学史老前辈严敦杰先生保持着学术通信,这个通信继续了十三年。严先生十三年里给我写了七百多封信,每封信都宛如正式提交给出版社的论文,字迹极其工整,有标题有提要有注释有图片有参考文献,改动之处用刀片挖去小方框后从背后裱补。可惜后来这些弥足珍贵的手泽因故被毁,思之凄然。
在那个既没有书也没有人读书的年代里,我自己也没想到,我还能梦想成真,后来果然成了一个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工作者,更没想到,我成了这部《中算史论丛》第六至十集的编者。这全是王师和严师悉心培育后学的功劳。
当然在自学的过程中,我也清楚地知道,如果自己不是一个有卓越贡献的数学家,就没有对前代数学家的成就进行评论的资格。所以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我就报了数学专业。
自从认识塌爷,我才真正领悟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真正含义。
听君一席话和苦读十年书,是一个人在求学路上同时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环节。如果你没有苦读十年书做底子,那听君一席话就白听了,根本听不明白人家说的什么,更不会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反之,如果没有“听君一席话”的缘分,苦读十年书的功夫得不到融会贯通,充其量只做得个两脚书橱。
对一个从来没写过诗但又喜欢诗的初学者,塌先生是怎样教他的呢?
我通常会让他去把《红楼梦》中的香菱学诗那一段再仔细看一遍,然后给他讲点学诗的基本道理。
第一,学诗要有高手指导,而且最好固定一个老师。例如黛玉愿意教她,香菱自己家中放着一个现成的高手宝钗,宝钗就不插嘴,让林姑娘教她。香菱第一次做诗给宝钗看,宝钗摇头,说诗不是这样写的,肯定知道她毛病在哪里,她却不说,说你去问林姑娘。为什么宝钗不直接给她讲哪里不好呢?这个徒弟从白纸到写字,先生明白过程,每个步伐的深浅,而别个老师也许知道他哪错了,却不会抓到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每个高手套路不同,各教一种方法,就让初学者无所适从,找不到明确的方向。
第二,黛玉给香菱选定的教材是什么?“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谢,阮,庾,鲍等人的看一看。”注意:这是一个重要的顺序。读诗要按黛玉或是曹翁说的这个顺序来读,而不是乱读。因为这些人的诗是可以学的,别人的诗只能欣赏,学不来的,你没有那个天才。并且,让香菱读的不是全集,而是带红圈的,也就是黛玉专门为她选定的那一部分。
第三,要熟读。所谓熟,不但要能背,而且要日夜涵咏,直到有了真切体会。“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但不知你从何处见得?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象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你读一首诗,要有这样的体会,才算读熟了。感受到原作的每一个字都是无可替换的。你现在是在学,而不是在创作啊。学习的过程是让自己尽可能地贴近古人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达到可以同古代大师直接对话的境界。
第四,拜今人为师,远比不上直接拜古代大师为师。譬如今天你身边的朋友老师是五流的,你再努力也不过是六七流水平;但你若拜古代一流大师为师,哪怕再不济也能成为三四流的。可是会遇到两个问题。第一,他不在你身边,你只能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来跟他交流。第二,他的语言环境跟你现在的不一样,你要努力学习他的语言才能听懂他说的话。懂得了这个道理,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要遵从古代的格律,而不能按当代语音习惯来写诗。因为你按现代语音习惯来写诗,写得再多,你也无法从古代大师那里学到更多东西,因为你没听懂他说的话。
第五,为了能读得更好,理解更多,也必须自己试做一两首诗,但却不要多做。写诗的目的是为了对写诗的甘苦自己有所体会,从而掌握更多的技巧的方法,达到读得更好的目的。绝不是反过来,以为读诗为了提高自己写诗的水平。基本上,每种格式的诗,写一两首就足够了。老实说,塌先生这辈子总共没写过七八首诗,但却从来没人笑过我写不好诗。
第六,最重要的,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是读诗,而是从其他方面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这在武学中叫内功。你修炼内功达到一定境界就会融会贯通,打通任督二脉,真气流转,天下纷繁的武学一望全知. 例如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大成,又在乾坤一气袋中打通了经脉,就举世无敌了。这时你说他是学什么门派武术出身的?看一遍空性大师的龙爪手,自己再使出来,比起练了一辈子的空性本人威力还大。就是说,你欲学武功,功夫不在门派武器招数上;你欲学诗词,功夫不在诗词上。广而言之,你欲学任何一门技艺,功夫都在内功心法上。内功如何练成?从学会读书开始。
塌爷提倡“一本书主义”,说要用毕生时间读好一部书,做好一部书的读书笔记。能否举一个前人这样做的例子?
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举不胜举。清人注古经的卓越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例如刘宝楠注论语,焦循注孟子,孙诒让注周礼墨子,王念孙注广雅,王先谦注汉书后汉,卢弼注三国志,杨守敬注水经注,洪亮吉注古文尚书,段玉裁注说文,王文诰注苏诗,仇兆鳌注杜诗,这些都是用毕生时间读一部书,做一部书的读书笔记的典范。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刘门四世五人注左传。
申叔先生的曾祖父刘文祺,花费了毕生之力作《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长编》而未竟,遗志由申叔祖父刘毓崧继承。刘毓崧又花费了毕生精力仍然没有做完,又由申叔的伯父刘寿曾,父亲刘贵曾继承,还是没有做完,再由第四代刘师培先生接着做。可惜天不假年,申叔先生只享年35岁,没有后代接着做了。于是清代学者留给后世的左学遗产,只有半部《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长编》,及襄公八年而止。
读书人都知道左传十二公是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襄公是第九公,可算完成了三分之二。当然人们也同时知道,在将来的一千年里,再不会有人有如此学力和如此毅力去把这部书续完了。
塌先生在科学生涯中可曾遇到过民科(民间科学家)?先生对民科持什么态度?
遇到过很多。我对他们对科学追求的百折不回的痴迷和执着非常钦佩,为他们没有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的机会而同情惋惜,也对他们耗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上的大量时间心思和金钱而创造不了效益而深感痛惜。
我收到过许多民科写来的信件,通常都是号称发现了重大的科学原理,解决了举世知名的科学难题,推翻了著名的科学定理,撰写了定将流传千古的科学名著,等等等等。我通常会这样回复他们。
打个比方,你立下了一个志向,要独自一人攀登神农架顶峰。并且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你做了很多准备,其中包括自己动手设计并制造一辆登山自行车。你不知道这辆车的性能是否能载你完成登山使命,于是把设计图纸寄给我,请我帮你提提改进意见。
我会对你立下这样一个目标并努力去实现的勇气和精神非常钦佩,这个目标虽然不是达不到的,但肯定是困难的,有困难才需要勇气去战胜困难,并且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也有很大的乐趣。我也要学习你的这种执着精神,给自己提出困难的目标并努力达到它。我虽然对登山自行车不在行,但我因职业的原因,认识的这方面专家肯定比你多,我会把你的图纸寄给这些专家,并相信他们一定会乐于帮助你的。
过了几个月,你又告诉我,你原定的独自一人攀登神农架的目标暂时不打算去做了,因为你觉得这个目标还太小。你提出了一个新的更宏大的志向,要独自一人登上月球。并且你已经为实现这个愿望在行动了,你亲自动手设计并制造一辆登月自行车。你不知道这辆车的性能是否能载你完成登月使命,于是又把设计图纸寄给我,请我帮你提提改进意见。
这次我的答复会跟上次一样吗?登山是困难的,但不是不能实现的。登月当然更困难,也不是不能实现的,好多国家的人都登过月球。但独自一人骑自行车登月却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登月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不是自行车,而是航天飞机。航天飞机的设计和制造要倾全国之力,一个人做不到的。你的登月自行车图纸我不想看,也不会寄给航天部的专家请他们看。
发现了重大的科学原理也好,解决了举世知名的科学难题也好,推翻了著名的科学定理也好,撰写了流传千古的科学名著也好,都不是不可能的事,但用初等的原始的工具,则可以肯定是做不到的。
那么民科中有没有真正有价值的科学发现和科学原理的猜想呢?当然是有的。梁定祥猜想就是一个著名的例子。
大约在1987年夏天,我在中科院数学物理所工作的时候,曾收到过一封奇怪的群众来信。寄信者是海南的一个叫梁定祥的老农,当时五十多岁,现在也许七十出头了吧。肮脏的皱巴巴的信纸是学生抄本的封底,东歪西倒地涂满了不知所云的算式、符号和图形。长期以来所里经常收到厚厚的自称是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稿,书写上比起这封信肯定工整多了。刚好那天不忙,我想这封信没准与拉马努江给哈代的信有异曲同工之妙呢,于是仔细看了一下。幸亏如此,否则错失了重大发现。
梁老伯在信中说(当然不是他的原话):
6的任何倍数的平方,可以表示为两组孪生素数之和。
例如在数列6,12,18,24,30,…中,梁定祥顺次取数作平方再分拆,有:
6^2=36=18+18=(17+1)+(15+3)=(13+5)+(11+7)
这里5,7与11,13是两组孪生素数;
12^2=144=72+72=(69+3)+(67+5)
=(65+7)+(63+9)
=(61+11)+(59+13)
这里11,13与59,61是两组孪生素数;
18^2=324=162+162=(159+3)+(157+5)
=(155+7)+(153+9),
=(151+11)+(149+13),
这里11,13与149,151是两组孪生素数;
24^2=576=288+288=(285+3)+(283+5),
=(281+7)+(279+9),
=(277+11)+(275+13),
=………
=(271+17)+(269+19),
这里17,19与269,271是两组孪生素数;
30^2=900=450+450=(447+3)+(445+5)
=(543+7)+(451+9),
=……
=(349+101)+(347+103),
这里101,103与347,349是两组孪生素数;
…… ……
梁定祥用笔算一直验算了这个数列中的前一百多项,没有发现例外的。
后来呢,我跟同事周志平先生一起写了个小程序,用所里的大型机试算了一下,原意是想举出一个反例。当年台式PC机还是很罕见的东西呢。大约算了30来个小时吧,算到了6*10^13的平方,居然没能找出反例。
再后来,我向所长丁夏畦院士汇报了此事。丁先生说:“梁定祥猜想的内涵比哥德巴赫猜想的内涵丰富华丽得多。孪生素数对是否有无穷多这个问题至今未解决。进而问孪生素数对分布在哪里,则更无门径。而梁定祥猜想若能证明成立,那么不仅回答了孪生素数对有无穷多,而且回答了它们的分布问题:它们分布在形如36n^2的整数所含有的分拆数对之中。这是多么简洁而明确的回答!当然,我还倾向于认为,它的证明会比哥氏猜想的证明更加困难。”
这个猜想后来在正规数学刊物上发表了,命名为“梁定祥猜想”。
塌爷您是研究数学的,有些数学家以毕生精力去解决一个问题,例如陈景润为解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而奋斗了一生。我想问问,解决了哥猜,又有什么用处?
科学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例子,人们在研究过程中并不知道它将来会有什么用,仅仅是出于对客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不断探索。例如1943年卢瑟福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澳大利亚研究原子核构造时,谁也没想到过研究这样的微观世界有什么用处。但一年多后,原子弹就爆炸了,科学的成果改变了世界的命运,这个用处不大吗?
曾经有一个说法,数学是科学的女皇,数论是女皇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数论是数学中最古老的,同时也是最困难的和最有趣的一个学科,包含解析数论、代数数论、素数分布论等一些主要分支。素数分布论主要研究的是素数(又称为质数)的分布规律及其性质,中国数学家对数论的贡献比较大,知名的数论专家有华罗庚、陈景润、王元、潘承洞、柯召、丁夏畦等。
1977年作家徐迟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介绍了陈景润及其贡献。那时很多人问我,研究这个有什么用?我回答说,自然科学是应用技术的基础,数学又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基础研究对实用技术的开发起着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在研究和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过程中,数学家对数字规律有了更深刻更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概念、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这会推动数学中其他学科的发展,从而提高了数学研究的水平。而数学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其他自然科学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水平的总体提高,自然科学的进步又会促进应用技术的发现和发明。这就是它的用处。
当时我说这番话时,自己也没有想到二十年后数论的进展。两千年来一直被人认为毫无实际用处的素数分布论,突然变成了抢手的商品。
我们知道,素数是无限多的,但找一个大素数又是非常困难的。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里,靠人工计算找出一个比如说20位的大素数,会耗费一个数学家几十年时间。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后,比人工计算当然快多了,但还是非常难。1995年有一个科学家叫乔治•沃特曼(George Woltman),他提出了一项“互联网梅森素数大搜索”计划(GIMPS,the 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就是全世界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联合起来,利用自己单位和家里电脑的空闲时间,去搜寻大素数。2000年,住在美国密歇根州普利茅茨的那扬•哈吉拉特瓦拉(Nayan Hajratwala)先生取得了重大突破,找到了一个也是我们知道的第一个位数超过一百万位的素数。精确地讲,这个素数有2098960位,如果打印下来,大约需要三包打印纸。
你又要追问了,费这么大劲找一个这么大的素数,有什么用处?
如果你所说的用处是指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那么我不得不告诉你,到现在为止,梅森素数没有什么用处,多知道一个非常大的素数似乎也没什么用处。即使我们知道了一个无比巨大的梅森素数,也不会使我们的钱包增加一分钱。但是人类并不只需要物质财富。博物馆里的钻石有什么用场呢?为什么人类要收集它们?因为它们美丽而稀少。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素数、梅森素数和与它密切相关的完美数是非常美丽的。它们的定义简单,却又如此神秘莫测,象欧几里德、笛卡儿、费尔马、莱布尼兹、欧拉这样的伟大数学家都因为它们的美丽而对它作过大量研究;大家也看到,两千多年来,经过无数代人的辛勤工作,我们一共只收集到38个梅森素数,它们是非常稀少的。对于数学家来说,搜集素数、梅森素数和完美数是和收集钻石一样富有乐趣的事情。
人类还需要荣耀——也许更胜于财富。在体育运动中,能够跑得更快一点,跳得更高一点,难道真的有实际物质方面的用途吗?不,我们喜欢接受挑战,我们希望能赢。打破一个体育世界记录,攀登珠穆朗玛峰,驾船横穿太平洋,那是对人类体能极限的挑战;而寻找更大的素数,则是一项对人类智慧的挑战。当我们完成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任务时,我们总会感到无比骄傲。1963年,当第23个梅森素数被找到时,发现它的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数学系是如此地骄傲,以致于把所有从系里发出的信件都敲上了“2^11213-1 is a prime”的邮戳。
近二十年来,这个“用处”的概念又有了崭新的涵义。
找一个大素数既然这样困难,自然就有聪明的科学家想到,如果把这个大素数编成密码,那么破译起来就会更加困难。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前的密码编制技术在强大的计算机威力下已经非常脆弱,你花几年时间编出的密码,计算机可以用几毫秒时间破译。但是用大素数做密钥则完全不同,哪怕你用全世界计算机联网一起算,算出这个大素数可能需要五到八年时间,还要运气特别好,即使你最终算出来了也没用,一场世界大战都打完了。在这个想法指导下,数论密码学在近二十年有了飞速的发展。你算出一个大素数,马上就有人高价收购,去做成密钥,写在电路板中。——大素数从此变成了商品,当前的价格行情大约是一个大素数可以卖5-10万美元。
再请问为什么大多都是民间数学家们醉心于哥猜,他们为什么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1977年徐迟的风靡全国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的宣传,使更多没有受到过正规数学训练的民间人士了解了这个猜想,而黎曼猜想却没有这个运气。二是哥猜是数论问题,理解一个数论问题不需要多少专业知识,当然解决起来则完全不同。可是民科们却以为一个能容易听懂的问题也一定能用初等的方法来解决,于是跃跃欲试的人就多了。
至于哥猜和黎猜哪个在数学上更有意义,这是不太好回答的,上帖中我说过了,在一个问题解决之前,没有谁能估量得出它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先生是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说说那次高考的故事我们听听。
前面我说过,从1972年起,我定居在武汉,住在武汉大学校内。那年起高校陆续招收工农兵学员,文革时期的停课闹革命结束了,恢复了正常教学。教授专家们刚从牛棚放回来,终于有了上讲台和著书立说的机会。那时我闲居无事,又有幸跟这些大师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就跟着旁听,五年下来,听完了哲学系、历史系、中文系和图书馆学系的全部课程。那时上课的全是最好的老师。
与此同时,为谋生计,我还在一家小工厂打工,做的是锻工。我当时自以为是读过点书的,只怕比文革前的大学毕业生还强点,心想在这家工厂的青年工人面前还能装出点文化素养。哪知完全不是这回事,那时工厂里的青年工人中读书风气极为浓厚,一下班回到宿舍,全都在安静地读书做笔记。我好奇地问身边的一个同事,你读的什么书,他说是黑格尔的《小逻辑》。我当时被雷得不轻,因为这是我多年来想读而没敢读的书。当时我几乎已经系统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读完,当然也包括《资本论》。恩格斯在《资本论》序言中说,如果没有花四十年苦功读通《小逻辑》,想透彻地理解《资本论》的思想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当时在自学德语,为读《小逻辑》做语言准备。这时竟然看到身边的同事正在读《小逻辑》,觉得他实在太BH了。我问他读过几遍了,他说刚开始不久,才读了十一遍。又问他计划读多少遍,他说看情况吧,应该不会少于八十遍。又问他为读《小逻辑》做了什么准备,他说读过了康德、费希特、谢林和费尔巴哈的哲学著作。又问他做了多少笔记,他指指身边的箱子说,三十来本吧。我心想象他这样用功读书的工人可能是个别的,又去问另一个,结果都差不多,有的在读萧统《文选》,有的在读《资治通鉴》。我彻底服了,非常低调地问,你觉得我这水平可以读什么书,他说你就读普列汉诺夫吧。我说读就读,从那时起一直读到现在,读了32年。
除了读书,就是深夜熄灯后的闲谈,实际上是各人读书心得和读书方法的交流讨论。我简直不敢开口,一开口必被讥笑。有一次讨论汉代的赋税和口粮问题,我觉得我还有点发言权,刚说了点自己的想法,马上引来嘿嘿几声冷笑。一个同事说,你这说法是从今人的文章中看来的吧,为什么不去读原始文献?《汉书》中明明不是这样说的。然后他叽里咕噜把《汉书食货志》背一段我听,说这段话在某卷某页上。鹅滴个娘也,《汉书》好背吗?《史记》当然好背,会背《史记》我一点不吃惊,因为《史记》是司马迁用汉代当时的语言写的,通俗流畅,文学色彩浓烈,好读好背,我自己也能背上几段。而《汉书》则是班固故意用“古文”写的,当年一问世就没人读得懂,以至于班固的姐姐班大家要在家里办汉书读书班,亲自授课讲解《汉书》。他居然能随口背!
后来,由于一个机缘,我在武昌实验中学代课,并当一个班的班主任。课多得要命,每天上午四节,下午两节,一星期36节课。那年国庆节,年级组长找到我说,国庆节学校要出个墙报,要我供稿,并且马上就要。我说我没时间,他不理会,让我想办法交差。无可奈何,我只好用课间休息的五分钟,也就是从这间教室起到另一间教室的空隙,随口凑成了一首歌颂祖国歌颂党的七律,写在纸条上,派个学生送给了那位年级组长。下午放学时墙报出来了,我那首胡诌的诗当然也在墙上。晚饭时有个老老师找我说话,我认识他,他当时已经六十岁了,没有安排多少课,主要在教育组(相当于现在的教导处)负责刻蜡纸印试卷,写得一手好字。
(此帖甚长,未完待续)
请问先生,通过中国传统诗词散文的吟诵,对于欣赏理解和记忆这些作品有很大功效吗?
不论诗词还是散文,光看不行,要读出声来,越是大声吟诵效果越好。
汉字分平上去入四声,说话有顿挫抑扬,桐城派论文主张由音节以求神气是有道理的。一些万口流传的唐人绝句,有的光从文字看,很朴素,很简单,读起来朗朗上口。这些作品原先是入乐的,反复吟诵,便会感觉到别有神韵。
唐诗分初盛中晚四期,从理论上讲很平常。如果问王翰《凉州词》也讲战争残酷,和中唐边塞诗有何区别,最明显的就是王诗语调豪迈,高唱入云,通过吟诵,自能理解。又同是绝句,《凉州词》具有西北民歌的宏阔嘹亮,《长干行》是江南民歌的柔缓悠扬,《竹枝词》有巴蜀民歌的幽咽清怨,这些也可从吟诵中辨别出来。
讲究声律的诗词作品要诵读,散文、辞赋等也应该诵读,而且要读出感情味来。王粲《登楼赋》开头几句境界是开阔的,语调也还高昂,随着感情的变化,语调渐次低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是转折,到“锺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最为哀沉,接下去“惟日月之逾迈兮,候河清其未极”,重新振起,随之又低落。整个作品的声调和那种乱世飘零,去国怀乡的情绪刚好合拍。音乐作品中通过旋律上升或下降的变化来表达人的思想情绪的原理,在文学作品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
老爷子最欣赏的古代女诗人或词人是谁?
最喜欢的女词人还是李清照。
清照之词,多以吟唱爱情和人生为主。她早年爱情的幸福与离愁、后期的不幸与憔悴孤独,都体现在词作中。她的词风,前期轻盈委婉;南渡后一变而为沉重哀伤。清照词深具含蓄婉转、轻灵细柔的女性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诗之所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大意是说,词具有柔婉轻灵、韵味悠长的抒情特性。清照身为女性,天性所近。宋词中不乏相思怨别之作,但多半是男性词人的单恋或代拟女性相思,而清照之词则是以女性的敏感细腻来表现女性的内心情感世界,格外真切动人。
清照擅长从景物和日常起居环境、行动细节中选择表达情思的意象,往往用简练平常、生活化的语言精确地传达复杂微妙的情感流程。她善于将清新朴素与精美雅洁的风格相结合,语言口语化又有精心洗炼之功,既曲达情思,又巧合音律。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一经她提炼熔铸,就显得别开生面,风韵天然,创作出一种清空如话、纯洁无滓的佳词。
清照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怨艾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价说:“她是独创一格的,她是独立于一群词人之中的。她不受别的词人的什么影响,别的词人也似乎受不到她的影响。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绝不能追得上的。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他们一大半是代女主人翁立言的,这一切的诗词,在清照之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暂且不论其他诗人词人如何,李清照的确是不愧为婉约词宗的。
请老爷子点评一下曹操的《观沧海》,上好铁观音伺候!
建安十二年(207)五月,曹操为了消灭与乌桓相勾结的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和解除北方边患,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到达无终(今天津市蓟县)。时大雨滂沱,沿海道路不通;乌桓又扼守险要,不能进军。他采纳田畴的建议,佯作撤退,并以田畴为向导,出卢龙塞(今河北喜峰口),经白檀(今河北承德市南)、平冈,直指柳城(今辽宁朝阳市南)。在白狼山大败乌桓,斩其王蹋顿。袁尚、袁熙出奔辽东,被太守公孙康斩首,辽西尽平。这年九月,曹操自柳城班师,《观沧海》就是在途中或稍后写成的。
《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之所见和由此引起的联想。大海有时波澜不惊,显得十分平静。在一碧万顷中,耸立着翠绿的峰峦。虽序属三秋,但草木未凋,仍是一派欣欣向荣景象。作为统帅和诗人的曹操,在乘危蹈险、戎马倥偬之后,贮立山巅,极目远眺,也算是“偷得浮生半日闲”了。但大海和心潮的宁静是短暂的,一阵秋风吹来,霎时浊浪排空,惊涛拍岸,诗人胸中也随之掀起了万丈波涛。他让想象插上翅膀,在广阔的宇宙中翱翔。“日月之行”四句,想象是那样的奇特,又是那样的逼真。大海浩瀚无边,日月从海上升起,又坠入海中,不是像在大海里运行吗?月明之夜,参斗横斜,极目远望,水天相接,灿烂的银河,不是像出自大海的胸膛吗?这时候,诗人与大海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他希望自己真的像大海那样,囊括宇内,包罗万象,让天下豪俊如百川汇海,投入自己的怀抱。如果说他在《短歌行》中唱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直抒胸臆,那么,这里就是曲诉衷肠了。这首诗不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且神与物游,浑然一体,进入“物化”之境。至于气魄之宏大,境界之开阔,更是冠绝古今。
老爷子,我前两天去省博物馆参观,逛了四个小时,居然还没有看完,深深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楚文化展》、《曾侯乙墓》、《荆楚百年英杰》、《九连墩纪事》、《书写历史——战国秦汉简牍》、《盘龙城——长江中游的青铜文明》、《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明清书画展》等十多个展览,其中尤以楚国历史和古代乐器等方面的藏品最为典型,如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大型成套编钟、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和吴王夫差矛极为珍贵,还有那些流光溢彩的玉器和郑和下西洋带回国的金饰……目不暇接。您也有兴趣么?
省博物馆的展览,四小时怎么看得完?你要是请我做解说,四天也看不完。你提到的专题展览中,楚国文化、曾侯乙墓、秦汉简牍、漆器瓷器、明清书画,都是我有深厚兴趣的专题,我也曾给他们写过不少解说词的。下面就战国楚漆器简单谈谈。
战国时楚国漆器品种大增。生活各方面所需,无不用漆器,许多品种是前所未有的。饮食类有耳杯、豆、樽、盘、壶、卮、盂、鼎、勺、食具箱、酒具箱等;日用器皿及家具类有奁、盒、匣、匜、鉴、枕、床、案、几、俎、箱、屏风、天秤等;文具类有笔、文具箱等;乐器类有编钟架、钟锤、编磬架、大鼓、小鼓、虎座双鸟鼓、瑟、琴、笙、竽、排箫、笛等;兵器类有甲、弓、弩、矛柲、戈柲、箭、箭箙、剑鞘、盾等;交通用具类有车、车盖、船等;丧葬用具类有棺、椁、笭床、木俑、镇墓兽等。
漆器产量也随着品种大量增加。漆器胎骨至战国而大备,木胎之外还有夹纻胎、皮胎和竹胎。胎骨的发展正是为了适应制造各种器物的需要,与品种的增多有密切的关系。
为了制造圆筒状器物,用大张薄木片来圈制卷木胎,下另安底。木片接口处,两边都削成斜坡,使其交搭平整匀称。圆形而体轻的奁和卮等就是用这种方法做成的。
精美的高浮雕、透雕和圆雕也用来做漆器胎骨,这是雕刻艺术和漆工艺术的结合。高浮雕如曾侯乙墓出土的彩绘描漆豆。几何纹的透雕如放在棺底的笭床,动物形象的透雕如鸟、兽、蛙、蛇巧妙地纠结在一起的小屏风。立体圆雕则有虎座双鸟鼓、怪诞可怖的镇墓兽和头与颈可以转动、形态如生的鸳鸯盒。
战国及更早的漆器多在木胎上直接髹漆。后来制作漆奁时改为木胎刷灰后再涂漆加朱绘。先刷灰可以填没木胎的节眼缝隙,取得表面平整及加固的效果。还有一种在木胎上粘贴编织物,更能防止木胎开裂,稳定造型,所以是一项重大发展。此后逐渐成为制作胎骨的基本法则,一直沿用到今天。
粘贴编织物的做法还导致夹纻胎的出现。这种纯用漆与编织物构成的胎骨,比木胎体质更轻,造型更稳定,还适宜制造形状复杂而且不规则的器物,它就是现在通称的“脱胎漆器”。1982年在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战国中晚期墓发现十五件漆器中的盘,均为夹纻胎。
皮胎性韧而分量较轻,多用来做防御武器,如甲胄及盾牌,例如龙凤纹描漆盾,虽可能是一件舞蹈用的道具,但仍是皮胎。竹胎漆器则有江陵拍马山出土的双层篾胎奁。这两种胎骨此后也被长期使用。
沿漆器的盖口或器口镶金属箍,称为“釦器”。它兼有加固和装饰的功能。釦器也始于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圆漆盒,底、盖上下同大,扣合处各镶铜釦,上面还有精美的错银花纹。底和盖的圆足也镶铜圈。
战国时楚国漆器装饰也达到空前的水平。首先是用色比过去大为丰富,彩绘漆器如江陵楚墓出土的小瑟,至少用了鲜红、暗红、浅黄、黄、褐、绿、蓝、白、金等九种颜色。尤其是金、银的熟练使用,标志着技法的发展。小瑟既用浓金作点和线,又用淡金作平涂,浮动欲流,有如水彩颜色,使人惊叹。同墓出土的棺板,大量使用银彩,成为全器的主调。这在后代的漆器中也是少见的。
花纹的精美生动是战国漆器的又一个重要成就,它可分为图案与绘画两大类。前者以云、雷、龙、凤纹及其变体为主,飘逸轻盈,灵活多变;空间的处理,或全面铺陈,或边缘延续,或圆周几匝,或二三等分,仿佛随心所欲,皆可成章。后者就是用漆作画,既有现实生活的写照,如撞钟击磬和敲鼓舞蹈场面、狩猎人扛抬死兽归家的饰纹;又有纯出幻想臆造,有浓厚神秘气氛的神怪飞腾、龙蛇出没等。
除彩绘之外还有用针、刀的锋、刃来刻划花纹的。如长沙楚墓出土的针刻凤纹奁,盖上划纹细若游丝,鸟兽形象,顾盼多姿。这一技法为汉代出现的戗金准备了条件。
老爷子对这幅朱竹鹦鹉扇面的作者任伯年熟悉不?
任颐(1840—1896 年),字小楼,后字伯年,浙江绍兴人。他自幼随父亲任鹤声学习民间绘画,擅画肖像。十四岁在上海扇庄当学徒,后得任熊和任薰指授,进步迅速,声名鹊起。
他不仅以人物画独步当时,而且兼善花鸟山水,其花鸟画一改恽寿平以来画家只长于花卉而少作禽鸟的风气。
他掌握了传统绘画技法,又吸收了西洋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合三者之长,形成多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他的人物画师法陈洪绶、费丹旭,后练习铅笔速写,变得洒脱奔逸,其不同的画法,都能通过眼神、手势和细节来表现人物神情,以形写神。
他的肖像画也很高妙,善用悬腕中锋,以线条的起伏变化来表现对象的结构、质感和形神,刻划其细部和特征。他又吸收外来画法,首创没骨法肖像画。他的《女娲补天》、《苏武牧羊》、《寒酸尉像》等人物作品,体现了他极高的造型能力,同时也表现出他对波臣派肖像画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其中《寒酸尉像》轴替吴昌硕画像,面部用淡笔简括勾写,略加皴擦,便神彩毕现。马褂、长袍用色墨滃染而成,以浓淡分出部位和皱褶,立意构思,别开生面。
他的花鸟画更有创造性,能把勾染结合、墨色交融、减笔勾勒、泼墨渲染等多种技法兼施并用,形成兼工带写、明丽活泼的画风。他的《五瑞图》、《桃花燕子图》、《没骨花鸟图册》和这幅《朱竹鹦鹉扇面》等花鸟作品则表现出捕捉鸟类动态的能力、构图的巧妙多变,设色明快淡雅,勾勒与没骨相结合的笔墨技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塌爷你是怎么看待繁体字的?
要认识和熟悉繁体字,象简化字一样地轻松阅读繁体字的书籍和文章,但平时的写作尽量不用繁体字,而用规范简化字。
对待文言也一样,要熟练掌握文言,象语体文一样地轻松阅读文言书籍和文章,但平时的写作尽量不用文言,而用规范的现代汉语。
[
本帖最后由 右文 于 2009-5-31 15:18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湘江子龙
赵王枢密使
组别
诸侯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9
功绩
630
帖子
8100
编号
8098
注册
2004-6-4
#2
发表于 2008-10-10 17:3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居然发现方励之,齐民友,到底跟咱是一个学校的。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水镜门生
(虾仁生煎)
许国公
河北东路经略使
★★★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2628
帖子
22586
编号
52409
注册
2005-11-4
来自
五谷轮回之所
家族
肉肉门
#3
发表于 2008-10-10 18: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啥时候采访油门公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君易轩主人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15
帖子
24
编号
294964
注册
2008-10-16
#4
发表于 2008-10-16 15:5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又发现了一个九爷滴卧塌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张洋
(五湖废人)
组别
校尉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10
帖子
996
编号
340557
注册
2009-9-25
家族
轩辕丐帮
#5
发表于 2009-12-31 22: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世上竟有如此牛人。。。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水镜门生
(虾仁生煎)
许国公
河北东路经略使
★★★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2628
帖子
22586
编号
52409
注册
2005-11-4
来自
五谷轮回之所
家族
肉肉门
#6
发表于 2010-1-1 10: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塌先生是神话中的人物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悼红狐
白衣伯爵光禄大夫
★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407
帖子
6098
编号
118
注册
2003-8-24
来自
悼红轩
#7
发表于 2011-1-17 22:5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确实是牛人,吾辈难望其项背,唯一一点,我对他一天三万字的读书笔记不以为然。恐怕连断烂朝报也不如。
[
本帖最后由 悼红狐 于 2011-1-17 23:12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7 19: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080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