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塌鼻子先生讲堂:李白散文评析
性别:男-离线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发表于 2008-10-24 09:06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塌鼻子先生讲堂:李白散文评析

李白的散文,在其诗名掩盖下,显得不那么受重视,实际上,他的散文五十八篇所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艺术上也颇有特色,同样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
李白散文的成就,首先在于能运用挥洒自如的笔触揭示自己的生活和思想,这类文章,往往好象在和读者促膝倾谈,使人清晰地见到诗人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
例如他青年时代写的《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就是如此。读者从中可以了解,李白青年时代的生活并不完全象他在某些诗篇中所表现的那样飘飘然目空一切。
为了寻求出仕机会,他曾竭力与地方官吏周旋,希望得到他们的任用和推荐。可是诗人的气质,又与庸俗的官场生活格格不入,与官吏们往来,有时就容易触犯他们的“尊严”,或遭到同列者的谗毁。
置身于如此难堪的处境,诗人感到惶惑不安,因而不能不上书自陈心迹,这就是上面说的二篇文章所产生的原因。
他在《上李长史书》中说:“白孤剑谁托,悲歌自怜。迫于凄惶,席不暇暖。寄绝国而何仰?若浮云而无依。南徙莫从,北游失路。”
在这里叙述他功名未就,异乡飘泊,岐路镑徨,笔端饱和着感情,基调凄怆悲愤,很能引起处于同样境地者的同情。
在《上裴长史书》中说:“以为士生则桑弧蓬矢(桑木做的弓,蓬梗做的箭),射乎四方,……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表明他出蜀远游,目的在于寻求政治出路。
对照他“莫怪无心恋清景,已将书剑许明时”(《别匡山》)的诗句,李白的宏伟志愿,一目了然,他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以不惜向地方官吏“剖心析肝”,陈述自己的志向和经历。
因为害怕裴长史在“谤言忽生,众口攒毁”下,难免会“赫然作威,加以大怒”,因而这篇文章更写得情真语切,委婉动人。
所以宋人洪迈说:“大贤不遇,神龙困于蝼蚁,可胜叹哉!”(《容斋四笔》)确乎是中肯的评论。
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满腔悲愤,在《暮春送张祖监丞之东都序》里表现得更为凄恻:
“仆书室坐愁,亦已久矣。……而金骨未变,玉颜已缁。……误学书剑,薄游人间,紫微九重,碧山万里。有才无命,甘于后时。”
作者在这里自怨自叹,如泣如诉,始终没有当然也不可能认识到他所以怀才不遇的社会根源。
但是,这些文章写的虽只是个人的遭遇,客观上却暴露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封建专制制度的不合理,使人们了解到那个社会有才华的知识分子之所以受到重重压制、打击和摧残,乃至埋没终身的原因。
其次,李白的散文表现了他对友人的不幸遭遇寄予的深厚的同情。这类文章言简意深,发人深思,是与诗人自己政治上的挫折分不开的。
如《泽畔吟序》,写崔成辅因韦坚冤狱的牵连,远谪湘阴,忧伤愤懑,写成《泽畔吟》诗稿,李白为之作序,序中深刻地揭露了贪官污吏的残暴。
比如说崔成辅因恐奸臣发现这些抒发对朝廷表示不满的诗稿,会加重对他的迫害,乃“常韬之竹简,酷吏将至,则藏之于名山,前后数四,蠹伤卷轴。”
短短几句话,对当时权奸当道,酷吏横行,政治黑暗的批判,鞭辟入里。
又如《饯李副使藏用移军广陵序》。此篇说李藏用在内乱期间平定叛乱,他“勇冠三军,众无一旅”,在极度艰危的形势下,竟能“一扫瓦解,洗清全吴”,建立了赫赫的战功,但是,“社稷虽定于刘章,封侯未闻于李广”。
在为友人鸣不平的同时,对统治者的昏愦无能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从中可以见到唐肃宗政治的腐败,是非颠倒,赏罚不明。
再看《春于姑熟送赵四流炎方序》,说赵四“疾恶抵法,迁于炎方”。两句话就把赵四的冤情表白得十分清楚,字里行间,充满着无限感慨。
描写赵四临行辞别父母的惨痛情景,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辞高堂而坠心,指绝国以摇恨。天与水远,云连山长,……黄鹤晓别,愁闻命子之声;青枫暝色,尽是伤心之树。”
用的是历来为诗人们采用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这里,李白用禽鸟眷恋幼禽的鸣声表达父母眷恋子女的悲伤,使人惨不忍闻,从而更揭露出当时现实的残酷,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被迫害者的同情,对压迫者的控诉。
情调凄凉,意在言外。而作者又并非有意为文,乃是内在真情的流露。
除上举几篇外,还有一类小序,或谈骨肉欢聚,或为临别赠言,写得清新自然,娓娓动听。
如为大家所熟知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其中虽有“浮生若梦”的消极思想因素,但总的来说,仍清新可喜,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些小序的艺术风格与李白抒情诗颇为类似,真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系真实感情的结晶。
李白散文的内容复杂,风格多样,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就各异。如他的说理文,大都运用夸张手法,侃侃而谈,颇类战国策士之风。
例如《为宋中丞请都金陵表》,为了达到说服朝廷接受迁都之议,他以古证今,连类引譬,说明迁都之举古已有之:“盘庚五迁其邑”,“卫文徙居楚丘”。
因而提出:“去扶风万有一危之近邦,就金陵太山必安之成策。”最后唯恐唐肃宗不为所动,再次列举金陵地势险要,物产丰饶,交通便利等适宜于建都的各种理由。
不论迁都之说是否合乎当时形势的要求,但就文章的风格而言,很似战国策士游说六国诸侯时使用的纵横捭阖之辞。
全文波澜起伏,滔滔不绝。何焯把它归入“谈王说霸”之类,确实有一定道理。
李白原有纵横家思想,要求“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谈王说霸”,正是纵横家本色。
尽管迁都之议出自宋中丞授意,文章毕竟出于李白之笔。他审辨形势,陈述利害,如剥茧抽丝,层层脱落,充分表现了纵横家辩丽宏肆的风格。
又如《为宋中丞自荐表》,历叙自己的志向、才华和经历。“抱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
看来似乎自我夸张过甚,实际这种夸张只是作为达到取得对方信任的手段而已,也是纵横家文章惯用的手法。
这类文章用事明当,语言简炼,虽多少带有六朝骄骊之风,但由于说的均系事实,无雕辞琢句之弊,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动人。
李白散文另一类作品,是歌颂地方清廉正直官吏的。他所歌颂的并不是一般无为而治的所谓清官,而是有胆识、有作为、关心民间疾苦、勇于移风易俗的人物。
他们管辖一地,总是努力发展生产,繁荣社会经济,抑制豪强,严惩奸吏,革除弊政,安定人民生活。
如《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称颂韩公:“未下车,人惧之;既下车,人悦之。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强侧目。”
文字简炼,概括地表现了韩公的所作所为,他胆识过人,不畏强暴,不循私情,“居未二载,户口三倍”,在他从事的事业中,“官绝请托之求,吏无丝毫之犯”。
封建社会里,奸吏、豪强,对人民来说简直是洪水猛兽,有的官吏即使清廉,也只能洁身自好,对奸吏、豪强,依然不敢触犯。但是李白笔下的清廉官吏却与之不同。
如《虞城县令李公去思颂碑》中的李公,《任城县厅壁记》中的贺公,无不是除暴安民的,对这类人物的描写,与李白本人反对豪门权贵的叛逆精神是一致的,与他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也密切相连。
李白歌颂这样的地方清官,既是作为自己的表率,也希望作为后来者的鉴戒。这是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的愿望的,也是具有人民性的,值得加以肯定。
李白散文中的画赞,写得也很有特色。绘画最讲求神似,写画赞怎样将达到神似境界的画中形象在画赞中转述出来,是相当困难的。
李白写的许多画赞,虽然都是用骈偶句式,但不显雕琢,状物写貌,能用传神之笔勾勒出画中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性格特征,恰与人物的社会地位相吻合。
有些写画物的赞,画中事物,在作者笔下,神情酷肖。
如《壁画苍鹰赞》:枯树一株,了无枝叶,苍鹰独立其上,状“若愁胡之攒眉”。寥寥几笔,境界全出。
最为巧妙之笔,还在结语四句:“群宾尖席以盱眙,未悟丹青之所为;吾尝恐出户牖以飞去,何意终年而在斯。”
作者没有直接称赞画得如何逼真,而是运用烘托的技法,从观画群宾的惊愕状态,诗人自己的怀疑心情,烘托出画中苍鹰俨然如生的形象,这就比直接说苍鹰被画得怎样逼真更能给人以艺术感染。
有人说,“出户牖以飞去”似用《历代名画记》中所载张僧繇画龙破壁上天事。艺术手法的借鉴,有时是必需的,但应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李白既借鉴前人艺术经验,又从艺术感受中发挥了联想,用了与名画记相反的手法,这就不落前人的窠臼。文章写得短小精悍,意境却颇深邃。
《观佽飞斩蛟龙图赞》写得也较出色。描写佽飞为了保护全船乘客生命,不顾个人安危,奋起下水斩蛟,声势壮烈,使人惊心骇目。
这个故事原载《淮南子·道应训》。原文就写得比较生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克服自然灾害的幻想。
画家形之于丹青,意境已很显豁。诗人又形之于笔墨,这种艺术创作之再创造,要作到形神均似,是很困难的,而李白却表现得极为完美。
结语“感此壮古人,千秋若对面”。画龙点睛,使文章的思想境界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赋予文章以歌颂古人见义勇为的思想意义。
还有一篇值得注意的《为宋中丞祭九江文》,别具一格,全文拟人化,赋予江神以人的性格。
宋若思对李白晚年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李白自遭永王璘之祸,深得宋若思的援救,并参加了宋的幕府。这篇祭文就是在宋中丞幕府时所作,文章的气势极为雄壮,等于一篇有声有色的誓师表。
“安史之乱”造成国家的悲惨局面是“万乘蒙尘,五陵惨黩”。人民遭受的灾难是“苍生悉为白骨,赤血流于紫宫”。
形势的危急是“宇宙倒悬,欃枪未灭”。这些诗一般的文字,凝聚着诗人多么深厚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因此“含识结愤,思剪元凶”。虽是代宋中丞表态,其实包含着作者杀敌报国的思想。
写到出师讨贼的军威之盛,说“照海色于旌旗,肃军威于原野”。可是大军为大风浪所阻,“洪涛谲渤,狂飙振惊”。
于是以祈祷而带命令的口吻要求江神“使阳侯卷波,羲和奉命,楼船先渡,士马无虞”,以达到“扫妖孽于幽燕,斩鲸鲵于河洛”的出师目的。
每两句概括一项重要内容,措词得体,句式整饰,完全显示了大军出师的正义性,使江神不得不服从其命令。
李白写得如此出色,除了他杀敌报国的爱国思想外,还得力于文学素养。如不博览古代的神话传说,庄子寓言,屈原九歌,是很难写出具有如此动人艺术魅力的作品的。
它既得力于继承前人的遗产,也对后世产生一定的影响;象韩愈的名篇《祭鳄鱼文》,可能就是借鉴了这篇文章的表现手法。
曾任安州郡督的马公称赞李白的文章:“清雄奔放,名章俊句,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李白上安川裴长史书》),这是很精当的评论,绝非溢美之辞。
李白的散文,内容充实,风格多样。不但表明了李白生活、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更可贵的是,也表现了李白政治理想的具体内容。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7 19:4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30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