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1、
关羽战文丑
原文:
文丑军既得粮草车仗,又来抢马。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操却令军将一齐下土阜击之,文丑军大乱。曹兵围裹将来,文丑挺身独战,军士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只得拨马回走。
操在土阜上指曰:“文丑为河北名将、谁可擒之?”张辽、徐晃飞马齐出,大叫:“文丑休走!”文丑回头见二将赶上,遂按住铁枪,拈弓搭箭,正射张辽。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张辽低头急躲,一箭射中头盔,将簪缨射去。辽奋力再赶,坐下战马,又被文丑一箭射中面颊。那马跪倒前蹄,张辽落地。文丑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文丑沿河赶来。
忽见十余骑马,旗号翩翻,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乃关云长也),大喝:“贼将休走!”,与文丑交马。战不三合,文丑心怯,拨马绕河而走。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26回)
分析:
由前文可知,曹操的粮草是故意放在前军给文丑军剽掠的,曹操的马匹是故意不收回给文丑军抢夺的,曹操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一段原文告诉我们曹操这么做的好处是:曹军还未攻击,文丑军已经“军士不依队伍,自相杂乱”;曹军刚下土阜攻击,“文丑军大乱”;等到“曹兵围裹将来”,就只剩下文丑一个人“挺身独战”,文丑军却在自相践踏。文丑止遏不住这种状况,又不想坚持继续“挺身独战”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曹军,那就只能拨马回走。至此,曹操的计策大获成功,接下来无非就是看曹军能获得多大的战果而已。由第二段原文可知,曹操欲擒文丑,若能擒杀主将文丑,显然就彻底击败了袁绍集团的此次进攻,否则文丑还可以整顿败兵,卷土重来。
张辽、徐晃二人“飞马齐出”,共同去完成此项任务,文丑获得的这个“待遇”不低。文丑先两箭令张辽落地,然后“回马复来”,徐晃“急轮大斧,截住厮杀”,“截”说明文丑的目标不是徐晃,那只能是落地的张辽。不难看出,曹营二将的任务已经从最初的二人合力擒杀文丑变成了徐晃救张辽。文丑面对曹营两员大将,既没有吓得仓皇奔逃,也没有恃勇逞强以一敌二,沉着冷静、应对得当,无愧河北名将的称号。
接下来“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晃料敌不过,拨马而回”。由于在“晃料敌不过”之前有了一句“只见文丑后面军马齐到”,那么徐晃料敌不过的对象就不能单纯的理解成文丑,而应该理解成“文丑加文丑身后的军马”。这样一来,徐晃此战并非是自认武力不敌文丑而败走,而是觉得寡不敌众而退走,不能由此得出文丑强于徐晃的结论。当然,文丑的军马未必会助战文丑,但是徐晃对此有担心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打消徐晃的这种担心,徐晃拨马而回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
文丑的军马为什么敢回来?如果说一支刚刚被杀得溃不成军的部队,一支刚刚连主将的命令都不听的部队,突然觉醒、斗志高昂,回来追随主将再与曹军决战,那变化也太大、太突然了。个人认为:曹营大军并未立即掩杀过来,所以文丑和徐晃才有机会单挑,就在文丑与徐晃单挑的时间里,部分文丑军终于惊魂稍定,发现曹军只有一人追过来在和他们的主将单挑,而他们的主将武力勇冠三军、天下闻名,他们终于有勇气成群结队的回到了主将身后。他们到的时候就是徐晃走的时候,文丑根本没有理他们,自己一个人向着曹军的方向去追杀徐晃了。从文丑放弃与关羽的单挑,拨马而回与这些部下相向而行,直到被关羽赶上也未遇到任何部下,就可以看出,文丑身后的军马并没有紧跟在文丑身后追杀徐晃。因此后面分析关羽、文丑的战斗时,这部分文丑军也就基本不用考虑了。
再接下来关羽等十余骑出现,这里先来分析一下,文丑在发现关羽等十余骑后,是继续追杀徐晃的可能性大,还是停止追杀徐晃的可能性大?个人觉得是停止追杀徐晃的可能性大,因为正常情况下是没有人愿意以寡敌众的。以寡敌众是有风险的,最直接的风险就是寡不敌众,而即使自身武力超强,或许能够以寡敌众,那还有被人暗算的风险,例如马超战曹洪,曹洪已经刀法散乱、气力不加了,但是夏侯渊引数十骑一到,马超便“独自一人恐被所算,乃拨马而回”了,连马超都有这样的担心,就不用说其他人了。或许有网友会问:文丑也曾经以寡敌众,孤身杀入公孙瓒阵中,勇猛异常,文丑这一回会不会又准备不顾风险,再勇猛异常一回?此战中文丑先前的“只得拨马回走”的描述说明,文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以寡敌众获得胜利;“用箭射张辽”的行为更说明,文丑根本不愿意再“挺身独战”、再以寡敌众,连以一敌二都不愿意。将文丑理解成无视关羽等十余骑的出现,继续追杀徐晃,任由自己陷入以寡敌众的境地,与此战文丑的心态明显不符。
再来说说“贼将休走”。对某人大喊“休XX”的前提是:发现某人正在做XX事或发现某人想要做XX事。例如徐晃大叫“贼将休放箭”,那必然是徐晃发现文丑正在放箭或发现文丑想要放箭,如果文丑根本就没有任何放箭的迹象,徐晃也大叫“贼将休放箭”,那岂不是莫名其妙。再来看关羽的“贼将休走”:徐晃逃跑回曹营,关羽从曹营出来杀向文丑军,徐晃逃跑回去的方向和关羽出来的方向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即:关羽等十余骑应该是出现在文丑的前面)。如果文丑继续追杀徐晃,那也就是向着关羽的方向而去,关羽怎么可能对着快速奔过来的文丑,大喊“贼将休走”,那岂不是莫名其妙,直接上前截住文丑厮杀才对。由此有了一个关键的推测:从关羽大喝“贼将休走”来看,文丑在看到关羽和十余骑后,至少在动作或神情上已经流露出退走的意图,关羽发现后,这才大喝“贼将休走”。
部分网友还有另一种推测:关羽不是出现在文丑面前,而是出现在文丑的侧面,见文丑无视自己等十余骑,继续追杀徐晃,关羽大喝“贼将休走”。这个“关羽出现在文丑侧面”的方位推测,完全是为了能够喊出“贼将休走”这句话而做的人为特殊安排;这个“文丑无视关羽等十余骑继续追杀徐晃”的推测明显与之前分析的此战文丑不愿再“挺身独战”、不愿再以寡敌众的心态不符。所以,个人不赞成这种推测,而坚持之前的推测。
按照之前的推测,现在可以简单描述一下整个过程了:文丑追杀徐晃——文丑发现关羽及十余骑——文丑不愿以寡敌众想退走——关羽发现文丑想退走——关羽一边大喝“贼将休走”、一边快速冲向文丑。明确了这个过程就会发现:如果把文丑对于以寡敌众的一些正常风险的担心也看做一种心怯的话,那么文丑在战关羽之前就已经表现出心怯,已经想要退走。但是文丑没有能够退走,因为关羽“一将当头提刀飞马而来”,还是骑着赤兔马的“飞马而来”,可以想象:关羽飞快的冲向文丑,主动“与文丑交马”,文丑只能先应战。
在“战不三合”的时间里,文丑应该能够体会到关羽的武力同样超强,自己当前唯一可倚仗的超强武力优势在关羽面前根本就不存在,十余骑即将到来,寡不敌众的风险就在眼前,“独自一人恐被所算”的风险也就在眼前,或许关羽的部下不会助战关羽、不会暗算文丑,但是文丑如果对此有担心那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打消文丑的这种担心;被文丑追杀的徐晃应该能够发现情形逆转,现在是己方人多,并且有超强高手关羽在,或许徐晃不会来和关羽联手以二敌一,但是文丑如果对此有担心那是人之常情,谁也不能打消文丑的这种担心;有网友还提出了其他可能令文丑担心的原因“感觉再次中计”(徐晃并非被击败而走,再加上败走途中竟然还有援兵,看起来就像是徐晃故意诈败)、“颜良之死带来的阴影”,等等。所有这些担心叠加在一起,文丑害怕了,心怯了,心怯到放弃单挑、直接逃跑。可惜的是关羽追文丑不像文丑追徐晃,赤兔马再一次显示了速度优势,“关公马快,赶上文丑,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下马来”,又一位顶级高手陨落于关羽之手。
经过上述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存在不少对文丑不利的因素,所以即使关羽和文丑武力相当,加上那些不利因素后,文丑心怯也有足够的理由了,所以,文丑心怯并不能得出关羽强于文丑的结论,更不能以“不三合+击败”来确定关羽和文丑的差距。如果作者真要表达文丑仅仅是因为武力原因被关羽不三合击败的话,何必要用如此特殊的“心怯”而走,简单一句“文丑败走”即可。
附2、
关羽战许褚、徐晃
原文:
却说程昱献计曰:“云长有万人之敌,非智谋不能取之。今可即差刘备手下投降之兵,入下邳,见关公,只说是逃回的,伏于城中为内应;却引关公出战,诈败佯输,诱入他处,以精兵截其归路,然后说之可也。”操听其谋,即令徐州降兵数十,径投下邳来降关公。
关公以为旧兵,留而不疑。次日,夏侯惇为先锋,领兵五千来搦战。关公不出,惇即使人于城下辱骂。关公大怒,引三千人马出城,与夏侯惇交战。约战十余合,惇拨回马走。关公赶来,惇且战且走。关公约赶二十里,恐下邳有失,提兵便回。只听得一声炮响,左有徐晃,右有许褚,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勒兵再回,徐晃、许褚接住交战。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夏侯惇又截住厮杀。公战至日晚,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引兵屯于山头,权且少歇。曹兵团团将土山围住(25回)
分析:
1、我们首先要弄清关羽的行军方向,这是理解关羽这一辉煌战例的关键之所在。为此本人专门画了示意图:
①“提兵便回”:
关羽追赶夏侯惇,然后提兵便回,自然是原路回下邳。
②“两队军截住去路,关公夺路而走”:
当前关羽军的“去路”就是原路回下邳,现被许楮、徐晃左右两队军截住去路,关羽军于是去夺,并成功的“夺路而走”。如果许褚、徐晃两路军马不挡在关羽回下邳的路上,关羽军却也要去夺就讲不通了。但是过了许褚、徐晃这一道防线,关羽是否就能顺利回下邳呢?
③“关公不得过”:
关羽军虽然成功的“夺路而走”,但是接着发现,这条道路两边还有厉害埋伏,“两边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关公不得过”。
④“勒兵再回”:
这里的回显然就不是回下邳了,只是在“不得过”的情况下无奈的往回走,否则刚才想过而“不得过”的方向难道不是下邳?这次的回,自然又要再次面对刚才夺路冲过去的许褚、徐晃。
本人之前对于关羽成功的“夺路而走”还有一个疑问:许褚、徐晃既然能够在大路两边埋伏好,听着一声炮响再一左一右的出来,那就完全可以直接拦在路中央来与关羽交战,不给关羽夺路而走的机会(除非将他们杀退)。现在看来,这显然是曹营事先安排好的,许褚、徐晃是故意放关羽过去的,让关羽进入了许褚、徐晃和硬弩伏兵的包围圈。如果关羽杀不退许褚、徐晃,那么,许褚、徐晃两路人马和硬弩伏兵就已经让关羽军“进退无路”。
⑤“关公奋力杀退二人,引军欲回下邳”:
关羽是勇猛的,奋力杀退了许褚和徐晃二人,所以还有路可走。当然原路回下邳是回不去的(硬弩伏兵还在,“退”无归路),所以关羽现在的“引军欲回下邳”,只能去相反方向通过其他道路回下邳,只是途中又被诈败复返的夏侯惇截住。只有这样解释,“夏侯惇又截住厮杀”的“截”才显得合理、自然。
⑥“无路可归,只得到一座土山”:
原路被伏兵“硬弩百张”封锁,想要“退”(原路退回下邳),却不得过;想要“进”(通过其他道路回下邳),又被夏侯惇截住,杀不退,于是关羽军“无路可归”,只好到一座土山。这座土山,显然是临时找的一个“权且少歇”的场所,曹军将关羽军在此团团围住。
2、是关羽奋力杀退了许楮、徐晃二人,还是关羽率领部下奋力杀退了许楮、徐晃二军?
从紧接着“引军欲回下邳”来看,之前的关公更倾向于指关公本人,所以认定这是一场1对2的斗将。
3、能否根据“关公奋力杀退二人”来判定“关羽武力强于许楮、徐晃联手”?
我们必须注意到曹操的目的是“欲得之以为己用”,程昱之计正是为此设计的,曹军所有行动都是在执行这个计策,所以一旦关羽奋力,许楮、徐晃就很难办,即不能全力出手,以免万一使关羽伤残甚至死亡造成计策落空(有网友认为他们未必有这个能力,无论有没有这个能力,他们都会因为有这个顾忌而不能痛下杀手,而影响到武力的发挥),更不愿自己被关羽所伤,所以此战他们只是表现了在不伤害关羽的前提下,尽力拦截关羽的武力,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他们被关羽杀退而推出“关羽武力强于许楮、徐晃联手”的结论。
有网友提出:曹营此战也使用了箭,尤其是夜间乱箭将关羽射回时,似乎并不在乎关羽的生死。个人看法:将关羽打成伤残甚至死亡,自然会造成计策失败,但是如果让关羽跑掉,那么计策也一样失败,所以曹营要想实现计策必须做到:不放跑关羽和不伤害关羽。曹营的用箭则说明:在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况下,不放跑关羽要优先于不伤害关羽。如果许褚、徐晃被杀退会放跑关羽,那么为了不放跑关羽,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伤害到关羽也在所不惜;反之,如果许褚、徐晃被杀退,而关羽还是跑不掉,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很可能是许褚、徐晃在关羽跑不掉的情况下,为了不伤害关羽,而未能全力以赴。当前的焦点就是:许褚、徐晃被杀退后,关羽能够跑掉吗?不能,因为留给关羽的路不是正常回下邳的路,因为还有夏侯惇的拦截(这也正是我前面所说的关羽行军路线是关键的原因)。所以,许褚、徐晃的被杀退,并不能说明“关羽武力强于许楮、徐晃联手”。
有网友提出夏侯惇的任务是“诈败佯输,诱入他处”,而不是拦截关羽,拦截关羽是许褚、徐晃的任务,所以,许褚、徐晃并不知道他们被杀退后还有夏侯惇或曹营其他武将会继续拦截关羽,为了不放跑关羽他们只能全力以赴,伤害到关羽也在所不惜。个人观点:程昱计策已经定下了,但是具体的执行人未知,我们只能根据具体情形一一对号入座。对号入座的结果是:夏侯惇军承担了“诈败佯输,诱入他处”的任务;硬弩伏兵承担了“截其归路”(原路)的任务;许褚、徐晃承担了截断关羽其他归路的任务(第一拨);夏侯惇也承担了截断关羽其他归路的任务(第二拨);“团团将土山围住”则很可能有更多的曹军参与。
有网友对于“夏侯惇也承担了截断关羽其他归路的任务(第二拨)”有疑问:为何要让夏侯惇承担两个任务?首先必须强调这是根据原文对号入座的结果;其次我想反问:就算夏侯惇承担了两个任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如果夏侯惇真的只承担一个任务“诈败佯输,诱入他处”,那么任务完成了,夏侯惇为什么不回去复命,却擅自再来下邳,很巧合的截住关羽呢?两相比较,我还是倾向于夏侯惇承担了两个任务。
最后再多谈一点个人感觉,希望能够进一步强化一下“许褚、徐晃的被杀退是不会放跑关羽”的观点。个人觉得,曹操在关羽回下邳的原路上采用硬弩伏兵的拦截就已经注定关羽是跑不掉的,因为这表明:曹营在最后一道防线上是不给关羽任何机会的。所以,不要说关羽没能杀退夏侯惇,就算杀退了夏侯惇,结局也不会有任何改变。大家不妨想想,在关羽和夏侯惇厮杀时,被杀退的许褚、徐晃在干什么?曹营的其他将领在干什么?我敢说:第三拨拦截的军队早就准备好了。
[ 本帖最后由 甲乙丙jyb 于 2015-10-17 14:15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