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古典小说
» 南北朝风云(《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之三)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79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南北朝风云(《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之三), 转自天涯。作者:迅发。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
发表于 2013-8-21 10:4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北朝风云(《细说两晋南北朝——三百年的洒脱与偏执,恬淡与血腥》之三)
原帖地址:
http://bbs.tianya.cn/post-no05-146711-384.shtml
自384页开始为南北朝风云,正在连载。
之前为西晋风云,东晋风云。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
发表于 2013-8-21 10:4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南北朝风云 之宋齐兴亡(第一卷) 一、引子
南北朝风云
之宋齐兴亡(第一卷)
第一部
一、引子
在开始写南北朝之初,我们先读五首最具代表性的南北朝民歌,前三首为北朝民歌,后两首为南朝民歌。
第一首《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首流传千古的北朝民歌,表现了北朝民族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和赞颂,它语言质朴,高度凝炼,极具雄壮、苍凉之美。
第二首就是《木兰辞》(节选):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辞》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女英雄的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与南朝时期定稿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行》,被合称为中国的“乐府双壁”。
第三首《地驱乐歌》:
青青黄黄,雀石颓唐。槌杀野牛,押杀野羊。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侧侧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摩捋郎须,看郎颜色。郎不念女,不可与力。
这首《地驱乐歌》,前面几句意思不详,但大致是比兴,全诗体现了北方女性大胆追求幸福的渴望,《古诗归》称其“千情百态,聪明温存。”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女性天然率真的个性。
第四首是南朝的《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全诗感情细腻,语言灵动,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陈祚明在《采菽堂古诗选》则称其为“言情之绝唱”。
最后一首就是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节选):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第一叙事长诗,它的成诗年代尚有建安说、南朝说等,但其最先收录于继《诗经》、《楚辞》之后中国古代的第三部诗歌总集——南朝徐陵的《玉台新咏》中,在没有其他确切证据的情况下,认定为南朝民歌,并无问题。
读过这五首南北朝时期的民歌,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郁而又充满神奇的南北朝气息。那么,就让我们在无尽的回味中,慢慢步入那个跌宕起伏而又神秘诱人的时代吧……
[
本帖最后由 寥廓江天 于 2013-8-21 10:43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3
发表于 2013-8-21 10:4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南北朝概述
二、南北朝概述
南北朝一词的由来,大约是隋唐以后的事情了。
这一名词产生本身其实隐含着一个对正朔问题的妥协:如果从狭隘的帝系传承来解释正统的中华文化延续的话,那么,从秦汉到曹魏,再到西晋、东晋,然后到宋齐梁陈组成的南朝,再到陈被北方的隋朝灭亡,正统的中华文化即被消灭了;然而,统一中国以后的隋唐统治者也以正统中华文化的承继者自居,但又无法无视南方帝系的一贯性,于是,北方与南方并称为王朝。
一般来说,南北朝作为一个名词,其起止时间应该是统一的,然而,传统的说法却又将该名字所包含的北朝和南朝分别划分了各自的起止时间:北朝自公元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到公元589年隋朝灭亡陈为止;南朝则从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王朝建立刘宋政权开始到公元589年隋朝灭亡陈为止。对比南朝与北朝的起止时间,北朝的开始时间要比南朝整整晚20年,这是因为,刘裕代晋以后,南方次第产生的四个王朝被称为南朝,是没有疑问的,然而,在南朝产生之初,北方却依然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西北尚有西凉、北凉、西秦、大夏、北魏、北燕六个国家,难以冠以北朝一词,北方仍然还处于五胡乱华的后期。
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与西晋后期、东晋、南朝前期并行的两个名词——五胡乱华和五胡十六国。
五胡乱华是指最先扰乱了中原的五个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但根据前秦苻坚对姚苌所云:“五胡次序,无汝羌名。”兴许,在两晋时期,五胡含有乌桓,而并不包括羌族。这一时期起自公元304年匈奴刘渊建立刘汉帝国,一直到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统一北方。不过,五胡乱华与五胡十六国这两个概念,又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五胡是指这五个扰乱中原的种族,而十六国是在该时期内建立的所有僭伪国家的总称,并且,这十六国(总数实际为二十一国)并不一定全都是这五胡建立的,在此期间,汉人还建立了五个国家也纳入到了十六国的概念之内,他们分别是:前凉(张茂)、西凉(李暠)、冉魏(冉闵)、北燕(冯跋)、后蜀(谯纵),因此,五胡十六国这一概念应该是五胡乱华和十六国的简称,“五胡与十六国”中的“五胡”并非是“十六国”的修饰词,二者是合并词,才能完整地描述这个时代。
因此,从西晋到隋朝之间,北中国的政权形式依此为:西晋、五胡乱华、僭伪十六国、北魏、东西魏并存、北齐北周并存、北周、隋朝。而南中国的政权形式则比较清楚:东晋、宋、齐、梁、陈。从北中国各政权的称谓演变,我们可以看出政权形式的递进:先出现的是地方叛乱,建立了地方政权,其后,中央政权瓦解,出现了群雄割据,最终由一个异族即北魏统一北方,与南方对峙。由于隋唐王室来源于北周,出自北方,为了体现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就必须将北周的权力来源——统一后的北魏政权——纳入王朝序列,而不能将其看作僭伪政权,这恐怕是出现南北朝一词的根源。不过,客观存在的历史,总不会随着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我们提到“南北朝”一词的时候,总会因为北朝和南朝的起始时间不一致而感到浑身不自在,这也正说明了人们在概括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尴尬。对刘宋建立到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这20年的准确称谓应该还是:南方为刘宋帝国,北方是十六国后期。严格的说,在东晋被刘裕取代以后,我们还需要经过20年的时间,才真正进入到南北朝时期,不过,为了叙述方便,我们就不再较真了,姑且以刘宋王朝的建立作为南北朝的南北双方的起点,开始我们的故事。按照这种说法,南北朝起自公元420年到公元589年结束,历时170年。
如前所述,在公元420年刘裕代晋之时,北方尚属五胡十六国的后期,其时北中国有六个较大的集团:北魏、大夏、西秦、北凉、西凉、北燕。公元421年,西凉被北凉灭亡,公元431年,西秦被大夏灭亡,同年,北魏又灭亡了大夏,公元436年,北燕被北魏所灭,公元439年,北魏消灭北凉,统一了北中国,自此,北朝正式开始。
北魏(又称拓跋魏)自公元386年道武帝拓跋珪开创基业,到公元528年尔朱荣攻陷洛阳,在随后的数年中天下大乱,并于公元534年、535年,高欢和宇文泰分别在邺县和长安拥立元善见和元宝炬为皇帝,北魏帝国正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个傀儡政权,公元550年,东魏被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公元556年西魏被宇文泰之子宇文觉取代,拓跋魏正式灭亡,共历时171年,17位皇帝,他们分别是:道武帝拓跋珪(公元386年-公元409年)、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年-公元423年)、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23年-公元452年)、文成帝拓跋濬(公元452年-公元465年)、献文帝拓跋弘(公元465年-公元471年)、孝文帝拓跋宏(公元471年-公元499年)、宣武帝元恪(公元499年-公元515年)、孝明帝元诩(公元515年-公元528年)、孝庄帝元子攸(公元528年-公元530年)、长广王元晔(公元530-公元531年)、节闵帝(前废帝)元恭(公元531年)、安定王(后废帝)元朗(公元531-公元532年)、孝武帝(出帝)元修(公元532年-公元534年)、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公元534年-公元550年)、西魏文帝元宝炬(公元535年-公元551年)、西魏废帝元钦(公元551年-公元554年)、西魏恭帝拓跋廓(公元554年-556年)。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4
发表于 2013-8-21 10:4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北齐自公元550年取代东魏以后,存续28年,历经6位皇帝,后被北周所灭。北齐的6位皇帝分别是:文宣帝高洋(公元550年-公元559年)、废帝高殷(公元559年-公元560年)、孝昭帝高演(公元560年-公元561年)、武成帝高湛(公元561年-公元565年)、后主高纬(公元565年-公元576年)、幼主高恒(公元577年)。
北周自公元556年取代西魏以后,存续26年,历经5位皇帝,在灭掉北齐以后,最终又被杨坚取代。这5位皇帝分别是:孝闵帝宇文觉(公元556年-公元557年)、明帝宇文毓(音:于,公元557年-公元560年)、武帝宇文邕(公元560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赟(音:晕,公元578年-公元579年)、静帝宇文阐(公元579年-公元581年)。
隋朝自公元581年由杨坚取代北周以后,存续了39年,历经2帝:隋文帝杨坚(公元581年-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另外,在隋末唐初的大乱中,尚有被李渊所立的傀儡皇帝代王杨侑(公元617年-公元618年)、王世充册立的傀儡皇帝皇泰帝杨侗(公元418年-公元619年)。
南方王朝自刘裕于公元420年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王朝以后,存续了60年,是南朝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也是南朝疆域最大、实力最强的一个政权,共历经4代9位皇帝,他们分别是宋武帝刘裕(公元420年-公元422年)、少帝刘义符(公元422年-公元424年)、文帝刘义隆(公元424年-公元453年)、太子刘劭(公元453年)、孝武帝刘骏(公元453年-公元464年)、前废帝刘子业(公元464年-公元465年)、明帝刘彧(公元465年-公元472年)、后废帝刘昱(公元472年-公元477年)、顺帝刘准(公元477年-公元479年)。
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建立齐国以后,南齐政权仅仅存续了23年,它是南朝存续时间最短的王朝,但由于内斗激烈,竟然历经了3代7位皇帝,平均每3年要更换一位。这7位皇帝分别是:高帝萧道成(公元479年-公元482年)、武帝萧赜(公元482-公元493年)、郁林王萧昭业(公元493年-公元494年)、海陵王萧昭文(公元494年)、明帝萧鸾(公元494年-公元498年)、东昏侯萧宝卷(公元498年-公元501年)、和帝萧宝融(公元501年-公元502年)。
公元502年,南齐政权被萧道成的同族弟弟萧衍取代,改称梁朝。梁王朝从公元502年建立,存续了56年,到公元557年被陈霸先取代,历经3代4位皇帝。他们分别是:梁武帝萧衍(公元502年-公元549年)、简文帝萧纲(公元549年-公元551年)、豫章王萧栋(公元551年)、元帝萧绎(公元552年-公元554年)、贞阳侯萧渊明(公元555年)、敬帝萧方智(公元555年-公元557年)。其中,梁武帝萧衍在位48年,享年86岁,是南北朝时期在位时间最长、享年最大的一位皇帝。另外,在陈霸先取代梁朝以后,在江陵地区尚有在西魏卵翼下的傀儡政权,存续了33年,历经3位皇帝:宣帝萧詧(公元555-公元562年)、明帝萧岿(公元562年-公元585年)、后主萧琮(公元585年-公元587年)。
陈霸先于公元557年取代梁朝建立陈朝,陈朝建立之初,疆域非常狭窄,号令不出千里之外,后经陈武帝、陈文帝的努力,才勉强将疆域扩张到湘州一带,仍然是南朝疆域最小、力量最弱的国家。陈朝前后存续33年,历经3代5主:陈武帝陈霸先(公元557年-公元559年)、陈文帝陈蒨(公元559年-公元566年)、废帝陈伯宗(公元566年-公元568年)、宣帝陈顼(音:虚,公元569年-公元582年)、后主陈叔宝(公元582年-公元589年)。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5
发表于 2013-8-21 10:4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三、南北朝大事(1)
三、南北朝大事(1)
刘裕代晋不足两年即行死去。
刘裕在世的时候,虽然晋军在关中遭到惨败,但刘裕的威名足以让敌国胆寒,因此,当时的西秦、北凉、仇池、西凉、北燕均臣服于晋,即使是晋军(后来的宋军)仍然占领着原属北魏的黄河以南地区,但北魏也与刘裕结好,唯一的敌国大夏虽然夺占了关中,但夏军始终不敢东出函谷关,兵临洛阳。刘裕死后,北魏明元帝再无忌惮,立即对刘宋黄河南岸发起了进攻,司州、青州、兖州和豫州大部均落入北魏之手。与此同时,刘宋内部权力斗争也渐趋白热化,辅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诛杀少帝刘义符及其二弟刘义真,迎立荆州刺史刘义隆为帝,史称宋文帝。刘义隆继位以后,随即诛杀了徐羡之等人,巩固了皇权,并开创出了“元嘉之治”。与此同时,北方的北魏明元帝去世,太子拓跋焘继位,史称太武帝,他雄才大略,在稳定国内的同时,于公元426年灭掉了大夏,于公元429年大破柔然,解除了柔然长期以来对北魏边境的威胁,于公元436年灭掉了北燕,于公元439年灭掉了北凉,统一了北中国。随后,刘宋帝国与北魏帝国这两个南北双方强盛的国家,于公元450年爆发了一场生死对决,此战双方各有得失,最终于瓜步山议和,魏军北撤。
拓跋焘北归以后,即于公元452年被中常侍宗爱弑杀,立拓跋余为帝,后宗爱又杀死拓跋余,源贺等人诛杀宗爱,立皇孙拓跋濬为帝,史称文成帝。
北魏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南方也同样发生了。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刘劭袭杀文帝自立,其弟江州刺史刘骏率军回京,又诛杀了刘劭自立,史称孝武帝。孝武帝残忍好杀,在他在位的十余年间,先后杀死了自己的叔父刘义宣、弟弟刘休茂等众多宗室重臣,开启了刘宋宗室相残的闹剧。公元464年,孝武帝去世,年仅16岁的儿子刘子业继位,史称前废帝。刘子业继位以后,狂暴淫乱,继续疯狂残杀宗室、名臣,公元465年,其叔父刘彧发动政变,杀死刘子业,继位为帝,史称宋明帝。
相反的,北魏文成帝在位期间,却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逐步缓和了国内矛盾,与南方的刘宋时战时和。公元465年文成帝去世,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宏继位,史称献文帝,由冯太后临朝承制,公元471年,年仅19岁的献文帝固执己见,将皇位禅让给自己5岁的儿子拓跋宏,即孝文帝,拓跋宏则自称太上皇,专修长生之术。献文帝禅让以后,大权旁落,冯太后于公元476年将其毒死。
在此期间,刘宋明帝刘彧继续诛杀孝武帝刘骏一系的诸王,最终将哥哥孝武帝刘骏的儿子们斩杀殆尽。公元472年,刘彧死去,儿子刘昱继位,即后废帝。明帝仅存的一个弟弟江州刺史刘休范偷袭建康,被右卫将军萧道成设计诛杀,后掌握大权的萧道成废杀了刘昱,立其弟弟刘准为帝,这就是刘宋的最后一位皇帝宋顺帝,不久,萧道成在剪灭政敌以后,即于公元478年取代刘宋建立了南齐政权。
南齐建立以后,萧道成鉴于刘宋奢侈亡国的教训,大力提倡节俭,减免赋税,安抚流民,稳定了齐国的统治,齐高帝萧道成在位4年后去世,太子萧赜继位,史称齐武帝。齐武帝时期,对外与北魏通好,对内进行土断,南齐经济有所发展,国力有所增强,被称为“永明之治”。但在武帝后期,皇室逐渐腐化,吏治开始腐败,公元493年,萧赜去世,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史称郁林王。萧赜的堂兄弟、尚书令萧鸾借口萧昭业无道,将其诛杀,另立其弟萧昭文为帝,萧鸾也因拥立之功独揽大权,在杀尽有威胁的诸王以后,萧鸾废掉萧昭文自立为帝,史称齐明帝。
在此期间,北魏孝文帝已经亲政,他决心大规模实行汉化,并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
齐明帝继位以后,奢杀无度,又迷信鬼神,他在位4年即病死。临死前,他告诫太子东昏侯萧宝卷“做事不可为人后”。要先下手为强。因此,在公元498年萧宝卷继位以后,昏虐残暴,荒淫无耻,任意诛杀,尚书令萧懿被毒死以后,萧懿的弟弟、雍州刺史萧衍起兵,将萧宝卷杀死,另立萧宝融为帝,不久,萧衍即取代萧齐政权,建立了梁。
萧衍即位以后,他认为,东晋依靠世家大族而维系了一百年,但王室却没有权力,而宋齐政权起自寒门,用诸王作为方镇大员,权力全部收归王室,以寒门压制世家大族,但却骨肉相残,都不足取。因此,他采取了调和寒门与大族之间利益的折中办法,同时,他还废除了以典签监视诸王的办法,让诸王成为名副其实的藩镇。在梁武帝在位前期,他励精图治,手下云集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臣武将,南方也出现了魏晋以来从未有过的兴盛局面,三十年间在与北魏的对抗当中,梁军一直处于优势。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6
发表于 2013-8-21 10:4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公元499年北魏孝武帝拓跋宏在南伐齐国返回途中死去,继位的是皇太子元恪,史称宣武帝,公元502年,萧衍即代齐建梁,嗣后,北魏在与梁朝的交战中逐渐转攻为守,停止了继续南下。宣武帝元恪于公元515年去世,5岁的太子元诩继位,史称孝明帝。元诩生母胡太后在宣武帝生前说服他废除了“子贵母死”的传统制度,并顺利地临朝承制。胡太后时期,北魏宫廷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政局动荡不安,政治腐败,外患频仍,帝国已出现了瓦解之势。公元523年,北方沃野镇破六韩拔陵聚众造反,一时间北方六镇纷纷起事,后被契胡尔朱荣镇压。公元528年,尔朱荣借口胡太后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孝明帝,遂进军洛阳,发动河阴之变,杀死胡太后,拥立元子攸为帝,在政变中元氏皇族被斩杀殆尽。
此时,梁武帝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而幻想着利用元氏宗室扶植傀儡政权,于是,他派遣陈庆之率领七千梁军北上,护送南投的北魏宗室元颢北还。陈庆之在140天内率领梁军攻下了32座城池,前后经历大小47次战斗,均战无不胜,所向无敌,将元颢送还洛阳,尔朱荣扶植的元子攸狼狈北逃。进入洛阳的元颢企图摆脱梁朝的控制,梁武帝没有及时向陈庆之发出增援部队,致使孤悬于外的梁军在尔朱荣的反扑下,全军覆没。
以此为起点,梁军再无力实施北伐,梁朝边境相对平静,年老的梁武帝开始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佛教上。而此时的北方一片大乱,公元530年,尔朱荣被孝庄帝元子攸设计诛杀以后,其堂弟尔朱世隆、堂侄尔朱兆攻进洛阳,诛杀了孝庄帝,相继册立长广王元晔、节闵帝元恭为帝;而在镇压六镇起义中壮大的高欢也在信都册立安定王元朗为帝,公元531年,高欢率军攻入洛阳,诛杀尔朱氏,又废黜了节闵帝和安定王,另立平阳王元修为帝,史称孝武帝(出帝)。当时,高欢盘踞晋阳,遥制朝廷,孝武帝元修不甘心做傀儡,就联络贺拔岳、宇文泰进攻晋阳,又谎称欲讨伐贺拔岳和宇文泰,高欢将计就计,先发制人,率军南下,于公元534年攻入洛阳,元修无奈只得西逃长安,高欢另立元善见(孝静帝)为帝,并迁都邺城,史称东魏。
元修逃到长安以后,随即被宇文泰毒死,公元535年1月,宇文泰册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史称文帝,自此,统一的北魏灭亡,形成了东西魏对峙的局面。东西魏分裂以后,双方都试图吃掉对方,公元536年年底,东魏高欢兵分三路,大举讨伐西魏,正式打响了东西魏战争。第二年,气势汹汹的东魏军却遭到了沙苑惨败,西魏趁机夺取了东魏河南之地,在随后的数年里,双方又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战争,互有胜负,公元547年,高欢因玉璧之战无功而病死。高欢死后,长子高澄继续执掌东魏大权,当时,一直专制东魏河南地区的是大将侯景,高欢死后5天,侯景即背叛东魏,投降西魏,后又向梁朝表示愿意归顺梁朝。梁武帝萧衍力排众议,加封侯景为河南王,接纳了侯景。公元548年,东魏将领慕容绍宗率领5000铁骑击败侯景,侯景南逃,袭占了梁朝的寿春。此时,东魏高澄多次与梁武帝萧衍通信,请求与梁朝和好,萧衍也表示同意,这激起了侯景的不满。公元549年,侯景发动叛乱,3月攻陷建康台城,5月,梁武帝萧衍饿死在净居殿,终年86岁。侯景册立太子萧纲为帝。梁武帝萧衍死后,梁朝陷于大乱,梁武帝的儿子们置国难家仇于不顾,相互攻杀,以期能够登上帝位。经过一番你争我夺,公元552年,江陵的萧绎会同王僧辩、陈霸先击败了侯景,萧绎继位,史称梁元帝。但是,此时的梁朝已经四分五裂。
与此同时,东西魏之间又举行了长社之战,争夺河南之地,此战以东魏取胜而告终。长社之战结束以后,东西魏发现梁朝国内大乱,都暂时停止的相互进攻,而争相南下,夺取梁朝之地。驻守益州的萧纪自立为帝后,在公元553年被西魏击败,西魏夺取了益州;原驻防襄阳的萧詧投靠西魏,引西魏军进攻江陵的梁元帝萧绎,公元554年,梁元帝萧绎城破被杀,萧詧在西魏的卵翼下成立后梁傀儡政权,萧詧被称为后梁宣帝。萧绎死后,长江下游的王僧辩和陈霸先推举元帝之子萧方智为帝,不久,内乱又起,王僧辩在北齐的压力下,迎立萧渊明为帝。陈霸先趁机将王僧辩杀死,拥立萧方智复辟,进而控制了梁朝的大权。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朝为帝,建立陈朝。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7
发表于 2013-8-21 10:4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四、南北朝大事(2)
在这些年来,东西魏的大权一直分别掌握在权臣高氏家族和宇文氏家族的手中,东西魏皇帝均为傀儡皇帝。
东魏孝静帝在位16年以后,于公元551年被高欢的次子高洋取代,建立了齐国,史称北齐,高洋为北齐的文宣帝。高洋在位之初,有效地抗击了来自西魏(北周)、柔然的进攻,并将国境向南拓展到长江北岸,高洋于公元559年死去,汉人皇后李氏所生之子高殷继位,史称废帝。高殷继位以后,鲜卑贵族废黜高殷,拥立高澄的6弟高演为帝,史称孝昭帝。高演在位仅仅一年即死去,临死遗诏传位给9弟高湛,公元561年高湛继位,史称武成帝。从北齐的第一位皇帝高洋开始,北齐皇帝都非常残暴,荒淫嗜酒,至武成帝高湛,其皇后胡氏更是十分淫乱,与西域胡人和士开干出种种不堪之事。高湛在位5年后,将皇位传给胡皇后所生之子高纬,自己则当上了太上皇,高纬就是北齐后主。公元568年高湛病死,胡太后更是肆无忌惮地操纵了北齐的大权,但是,胡太后的秽名让后主十分尴尬,她的干涉朝政也让后主怨恨,公元571年,高纬终于将其幽禁。
北齐就在这一个接一个的昏君中走过,与此同时,北齐朝臣中也截然分为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一股是鲜卑贵族;另一股是汉族士大夫,双方进行着激烈残酷的政治斗争,而北齐也在这种复杂动荡的争斗中逐渐走到自己的末路。
公元556年,西魏太师宇文泰去世,同年12月,宇文泰侄儿宇文护即逼迫西魏恭帝拓跋廓,将帝位禅让给宇文泰的世子宇文觉,宇文觉即为北周的第一位皇帝,史称节闵帝。节闵帝登基数月后,企图诛杀宇文护,不料阴谋败露,反被宇文护废黜,于是,宇文护另立宇文觉的长兄宇文毓为帝,史称北周明帝,宇文护意欲长期独揽大权,当他发现宇文毓有确立皇权的倾向以后,即命亲信在宇文毓的食物中放入了慢性毒药,公元560年,宇文毓去世。宇文护又册立宇文毓的4弟宇文邕为帝,史称北周武帝。
宇文护独揽北周大权长达十余年之久,威震北周,宇文邕继位以后,在表面上并不敢与其作对,但暗中一直对宇文护的专横跋扈不满,终于,在他忍耐了13年以后,公元572年,宇文邕将宇文护骗到内廷诛杀。在诛杀宇文护以后,乾刚独断的武帝宇文邕,立即投入到消灭北齐的战争中。此时,北齐正处于后主高纬的统治之下,高纬与他的父亲、叔伯们一样,荒淫无耻,国内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公元575年,北周武帝宇文邕调集了18万大军对北齐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进攻,第二年,他又亲率15万大军朝晋阳杀来,并于公元577年攻克北齐都城邺城,成功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中国。这是北中国自北魏分裂45年以后再次合二为一。
宇文邕统一北方以后,即着手对南方陈朝的打击,一举夺取了陈朝淮南之地,将国境推至长江北岸,就在此时,宇文邕却因病死去了。宇文邕死后,长子宇文赟继位,史称北周宣帝。宇文赟酗酒荒淫,昏庸无道,不久死去,朝臣册立其子宇文衍为帝,北周大权落入外戚杨坚之手。公元581年,杨坚在消灭了异己势力以后,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了隋朝,北周政权在存续了24年以后灭亡。
陈武帝陈霸先自公元557年建立陈朝以后,于公元559年去世,他的侄儿陈蒨继位,史称陈文帝。经过陈武帝、陈文帝二人的努力,陈朝逐渐消灭了国境内的割据势力,将疆域扩张到湘州一带,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陈蒨勤于政事,重视农业生产,在他的统治后期,陈朝进入了安定发展时期。公元566年,陈文帝病死,其子陈伯宗继位,陈蒨弟弟陈顼辅政。公元568年,陈顼发动政变,废黜了侄儿陈伯宗,自立为帝,史称陈宣帝。公元573年,陈顼以北齐后主高纬不理政事,曾命令大军吴明彻率领10万大军北伐,收复了淮河以南的土地,由于陈宣帝旨在画淮而守,陈军并没有继续北上,而北周武帝宇文邕反而利用陈军牵制北齐兵力之机,一举灭掉了北齐。宇文邕灭掉北齐以后,即将兵锋转向南方,于公元577年清口一战中击败陈军,吴明彻与3万陈军束手就擒,淮南之地又被北周夺得。公元582年,也就是隋朝建立的第二年,陈宣帝病死,其子陈叔宝继位,史称陈后主。
陈后主继位之初,励精图治,禁止奢侈,关心民生,但是,不久,他就变得不理政务,终日与宠妃张丽华一起饮酒作乐,陈朝的政治也由此跌入深渊,买官卖官,贿赂公行。
公元588年年底,隋文帝杨坚发兵50万大军南征,第二年年初,隋军从多路渡过长江天堑,一举攻克建康,消灭了陈朝,中国自此结束了长达272年南北分裂的局面,重归统一。
[
本帖最后由 寥廓江天 于 2013-8-21 10:47 编辑
]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8
发表于 2013-8-21 10:4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五、刘裕纠结
五、刘裕纠结
公元420年6月14日,刘裕废黜东晋最后一任皇帝司马德文,正式登上了皇帝宝座,开创了刘宋王朝,史称宋武帝,这一年也由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元熙二年,改为宋武帝的永初元年。
宋武帝刘裕起自布衣,自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随刘牢之与孙恩交战崭露头角开始,到元兴三年(公元404年)起义、推翻桓玄的大楚政权,十余年间,他削平群雄,一次西征,两次北伐,灭掉了南燕、后蜀、后秦三国,威震四海。其间,可谓是辛苦备尝,时值今日,他终于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然而,在欣喜之余,缠绕着他的却更多的是孤独和忧虑。
刘裕以一个平头百姓一跃而成为一国之君,自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公元前202年至今600年间,无人能比,在后世看来,这当然是刘裕本人的过人之处。但是,在两晋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刘裕所要背负的心理压力和来自外界无形的压力,要比刘邦沉重得多。刘邦虽出身平民,但他以反秦为号召,广罗六国人才,手下文臣武将要么与他一样出身,要不就是六国的旧贵族,对他推翻秦国、让他们登上高位都心存感激;而刘裕所处的时代则不然。两晋长达100多年的门阀势力,使得士庶之间犹如天上与地下,虽然高门大族之间因争权夺利时而相互倾轧,时而会反目成仇,但他们对于次等贵族和庶人阶层的鄙视,却是深入骨髓,难以开释。东晋末年,高门大族在内斗中两败俱伤,失去了军政实权,但是,他们在文化上和社会上潜在的影响力仍然不容忽视。刘裕掌权以后,一些高门大族基于门户生存的考虑,投靠了刘裕集团,这里面就有王氏和谢氏,刘裕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也需要得到高门的支持,因此,二者一拍即合,但是,刘裕深知,自己斗大的字认识不了几个,岂能让高门心服?因此,刘裕晚年的时候,也自觉不自觉地附庸风雅起来,目的就是为了拉近与高门之间的距离。
然而,武力可以夺得政权,文化却需岁月的积淀,观念更难以短期改变。还是在北伐驻节彭城的时候,一次,他举行盛大的宴会,刘裕也想自我表现一番,命人拿来笔墨纸砚,想赋诗一首。谢晦担心刘裕丢人现眼,就从自己的座位上起身劝阻,并代替刘裕作了一首诗:“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史书没有交代刘裕是否真的因此而感激谢晦,因此,我们不知道谢晦的献媚举动是否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心机甚深的刘裕不会不由此而感觉高门士族对自己的轻视。对比刘穆之对刘裕的态度,即与谢晦完全不同。刘穆之与刘裕昔日的社会地位不相上下,他对刘裕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帮助:刘裕举动一向粗俗,刘穆之对他穿戴、举止都一一进行指点;刘裕字写得很差,刘穆之就让他写大字以藏拙。刘穆之所做的都在私下,而谢晦却在稠人广众之下代替刘裕作诗,岂能让刘裕心中高兴?刘裕登基以后,感到非常孤独,时常叹息:“刘穆之死后,人们看轻我!”也难怪刘裕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高门大族对刘裕集团轻视的事,不绝于书。曾被刘裕诛杀的谢混和郗僧施就表现得最为突出。据《建康实录》记载,当初在刘裕拜太尉的大喜日子,谢混不仅迟到,而且,“衣冠倾纵,有傲慢之容”。当时,刘裕就非常生气,说了一句:“谢仆射今日可谓傍若无人”,以发泄私愤;而郗僧施则放弃三品要职丹阳尹,宁愿去作刘毅的四品南蛮校尉。《南史·谢方明传》称:“丹阳尹刘穆之权重当时,朝野辐凑,其不至者唯(谢)混、方明、郗僧施、蔡廓四人而已。穆之甚恨。及混等诛后,方明、廓来往造穆之,穆之大悦。”四人不去拜谒刘穆之,也透露出高门对刘裕集团轻视态度和不合作立场。刘穆之死后,刘裕更感孤独,由他的叹息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即位后的刘裕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心理和对高门大族并非真心实意拥护自己的恐惧。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所说的那样说:“当时在廷之士,无有为裕心腹者,孤恃一机巧汰纵之刘穆之,而又死矣。”
是啊,除去他威震四海的战功和高高在上的权位,来自底层的刘裕从头到脚都是一个“乡巴佬”,他的一举一动都与高门士族格格不入:他不爱财,不贪色。宁州曾经贡献一个琥珀枕头,非常精美,刘裕听说琥珀能够治疗刀伤,即可命人将其砸碎,赏赐给众将;北征以后,刘裕得到姚兴的一位侄女,此女国色天香,刘裕也十分喜爱,因之而荒废了军国大事,谢晦劝谏以后,刘裕当即将该女打发出去。刘裕登基以后,仍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本色。钱财全部都归于国库,内府没有一点皇帝的私房钱;有关部门请求在东西堂放置弯脚的床、装饰涂银的门钉,刘裕不同意,改用直脚床、铁门钉;公主出嫁,刘裕陪嫁不过20万钱,也没有丝绸、金银、宝玉;刘裕经常喜欢穿着连齿木屐,在神武门附近闲逛,身边也只有一二十个随从。徐羡之的儿子徐钦之娶了刘裕的第6女富阳公主,一次,刘裕想去西州看望徐羡之,随即就出西掖门而去,完全没有皇帝的架子,害得宫廷仪仗队狼狈在后面狂追。到刘裕的孙子孝武帝刘骏时代,曾将刘裕的居室扒掉改建为玉烛殿,大家来到刘裕生前的居所,发现刘裕的床头是土坯做的,屋里还挂着白粗布罩的灯笼、麻绳编成的拂尘,致使刘骏说了句:“一个老农能如此,已经不错了。”这一切都与一餐费万钱、仆从成群、美姬如云、风度翩翩的高门大族,不可同日而语,如《晋书·纪瞻传》记载:“瞻厚自奉养,立宅于乌衣巷,馆宇崇丽,园池竹木,有足赏玩焉。”又如《晋书·谢安传》:“安于土山营墅,楼观林竹甚盛。每携中外子侄往来游集,肴馔亦屡费百金。”——他们与刘裕来自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当刘裕取得空前威望之后,东晋帝国群臣在无不对其俯首称臣的同时,却没有一个能想到他刘裕这样的人有资格取代晋恭帝,自己做皇帝!这当然是匪夷所思的,如果这事放在王莽、曹操、司马昭的身上,普天之下劝进的呼声早已纷至沓来,唯独他刘裕却不得不一再暗示,一再暗示,只有一个傅亮明白他的难言之隐,去建康给他操作禅让之事。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高门大族永远将他刘裕及其子孙看作是一个另类!刘宋政权的获得,完全是靠刘裕本人的强力,而并没有得到足够多高门大族的真心拥护,他战胜了所有的有形的敌人,但却无法战胜那股无形的强大的势力——这就是刘裕一再怀念刘穆之的原因,也是他孤独的根源。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对于帝国的将来还是非常担忧的。刘裕即位的420年,刘裕已经58岁,共有他有7个儿子:张夫人生刘义符、孙修华(九嫔之一)生刘义真、胡婕妤生刘义隆、王修容生刘义康、袁美人生刘义恭、孙美人生刘义宣、;吕美人生刘义季。虽然有这7个儿子,但是,他们的年龄都非常小,他的长子刘义符才虚岁15岁,最小的儿子刘义季才6岁。除此之外,刘裕的这些夫人都不是出自门阀大族,刘义符(后来的少帝)的母亲张夫人甚至没有留下名字;刘义隆(后来的宋文帝)的母亲早在元熙五年就因过被刘裕赐死,刘裕其他儿子的母亲也都不知名,这就意味着,在刘裕百年以后,刘宋皇室没有足以依靠的实力强大的外戚力量。
那么,刘裕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以保证帝国的长治久安呢?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9
发表于 2013-8-21 10:5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六、应对之法
六、应对之法
一是施行德政,争取民心。据《宋书·武帝本纪》、《南史·宋本纪》记载,刘裕即位之初,即向全国派遣使者巡视,了解民众疾苦。在他即位一个月后,他又下诏:1、释放劫匪及流放犯人的家属;2、中央需运输木材及运输船只,一律由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不再麻烦地方;3、官府所需物资,均向民众公平交易,不得强行摊派;4、不得利用特权,强行借用百姓的车辆、驾牛;5、降低关税,鼓励商品流通;6、抚恤关中阵亡将士家属。他还下诏,废除战时严酷的法律,一切恢复正常,特别说明,对于法律规定的只有反叛、奸淫、盗窃这三种特定的罪集于一身的,要将该犯罚为冶炼苦工,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只要是三罪集于一身的罪犯,地方官员就执行该条,是违背了立法本意,应予纠正。八月,他又下诏,对于过去逃亡的,如果在期限以内回乡,免除两年应缴布帛,恢复原有户口;废除过去的法律规定无故自残的罚为冶炼苦工一条;郡县前冠以“北”字的,全部去除,冠以“南”字的,继续使用。同月,他在册立皇太子以后,又下诏,对于迄今一百天以内的所有罪犯,不论罪行轻重,全部赦免;过去因战争征发的奴仆,全部放归原主人,战时死亡或者立功而免除奴仆身份的,由官府按照规定的价格偿还原主人。闰八月,他又下诏,停止了各地在冬季到来之前向朝廷派遣的“冬季供奉使者”,除了每年新年各地派往中央的贺使以外,县里派往郡里、郡里派往都督府的使者,也全部停止。在刘裕在位期间,他还分别于永初元年十二、永初二年四月、五月、六月、八月,亲自到延贤堂或者华林园审理案件,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刘裕发现法律规定的杖刑在实际操作中出现轻重不一的情况,他下诏要求有关部门研究解决办法。永初二年十月,刘裕还下诏:“对于应负兵役的人死亡或者逃跑的,过去要牵连该人的很多旁支亲戚,以至于无休无止。如今,对于犯罪充军、全家应该服劳役的,交给有关部门统领即可;如果本户无人或者根据法律不用让亲属连坐的,不得再行牵连他的其他亲属。”
二是强干弱枝,巩固中央。刘裕即位之初,即恢复了五校三将官,增加殿中将军名额二十人,另外还有员外将官。五校,即屯骑校尉、步兵校尉、越骑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均为汉武帝创立,当时,屯骑校尉和步兵校尉掌管上林苑的屯兵;越骑校尉一说是掌管越人部队,一说是因其材力超越而命名;长水校尉掌管胡人组成的骑兵部队,长水是一个胡人部落的名字;射声校尉掌管弓兵部队。三将,为虎贲中郎将、冗从仆射、羽林监,均为护从皇帝的禁卫军将领,羽林监在晋代撤销,至此恢复。另外,殿中将军、殿中司马督在朝会中身着武士服装,侍卫皇帝左右,深夜开城门的时候,也是由其手持白虎幡到场监督。在东晋只有十名,至此刘裕增加到二十名。永初元年九月,刘裕又下令设置东宫殿中将军十人,员外将军二十人;第二年五月,设置东宫屯骑校尉、步兵校尉、翊军校尉三校尉,三校尉各七人。据《宋书·百官志》的记载,除此之外,刘裕还为太子设置了太子冗从仆射七人、太子旅贲中郎将十人、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人、太子右积弩将军二人等等。与加强中央力量的同时,刘裕鉴于荆州处于上游,举足轻重,他规定荆州幕府将领编制不得超过二千人,官吏不得超过一万人,其他州的将领编制不得超过五百人,官吏不得超过五千人,士兵数量不在此限。
三是诛杀恭帝,免除后患。刘裕在代晋第二年的九月,即派人杀死了晋恭帝。对此,历代抨击的人很多,比如,我们在东晋中说过的宋代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卷13中说:“魏之篡汉,晋之篡魏,山阳(汉帝)、陈留(魏帝),犹获考终,乱贼之心,犹未肆也。宋之篡晋,年而弑零陵(晋帝),不知天道报施,还自及也。齐梁以后,皆袭其迹,自刘裕始。”明代在《读通鉴论》卷15中说:“恶莫烈于弑君。篡之相仍,自曹氏而已然,宋因之耳。弑则自宋倡之。”还有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卷54说:“刘裕首行大逆,……其恶大矣。”刘裕为什么非要诛杀已经退位的晋恭帝呢?除了刘裕本人刻薄猜忌的性格以外,究其原因,与当时的客观情况不无关系。王夫之就认为:“宋武之篡也,年已耄,不三载而殂,自顾其子皆庸劣之才,谢晦、傅亮之流抑诡险而无定情,司马楚之兄弟方挟拓跋氏以临淮甸,前此者桓玄不忍于安帝,而二刘(裕、毅)、何(无忌)、孟(昶)挟之以兴,故欲为子孙计巩固而弥天下之谋以决出于此。”因此,不杀晋恭帝,就难保有朝一日有人象自己过去那样,以晋恭帝为号召,再推翻自己。不过,刘裕残害晋宗室、诛杀晋恭帝的行为,也带来了不小的负面作用,正如赵翼在《二十二史札记》中说的:“宋武以猜忍起家,肆虐晋室,戾气所结,流祸于后嗣。”逃亡在外的司马氏宗室子弟,不惜投靠异族,与刘宋王朝成为不共戴天的仇敌,不断发动武装暴动,主要有刘裕死后,永初三年司马楚之在陈留协助魏军;宋少帝时期,司马灵期、司马顺之进攻东莱;元嘉5年,司马朗之等人在东莱发干县暴动;元嘉9年到元嘉14年,司马飞龙益州起义;元嘉28年,司马顺则在齐地暴动,自称齐王等等。
四是重用宗室和寒门人士。据万斯同的《宋将相大臣年表》统计,刘裕在位的两年里,刘宋执政大臣分别为:永初元年,太尉长沙王刘道怜,镇南徐州(治所京口,江苏省镇江市);尚书仆射徐羡之,兼丹阳尹;中书令傅亮,兼侍中、太子詹事;侍中为谢晦兼中领军、谢方明、褚淡之、临川王刘义庆;护军将军檀道济;扬州刺史庐陵王刘义真。在这九人中,宗室三人,寒门三人,高门三人。到永初二年,太尉刘道怜、司徒刘义真、尚书令徐羡之兼扬州刺史、尚书仆射兼中书令傅亮、侍中刘义庆、谢方明、阮万龄、王敬弘,护军将军檀道济兼丹阳尹,中领军谢晦。据《南史·王镇之传附阮万龄传》,阮万龄为阮裕的孙子,阮裕是兖州八伯之一的阮放的弟弟,同为阮籍的族弟。阮放与温峤、庾亮、、桓彝同志友善,并为中兴名士,而阮裕则是王羲之、刘惔为同一时期的名士,《世说新语》曾称其:“骨气不及右军(王羲之),简秀不如真长(刘惔),韶润不如仲祖(王濛),思致不如渊源(殷浩), 而兼有诸人之美。”王敬弘即王裕,是王胡之的孙子,王廙的曾孙。谢方明,是谢安最小的弟弟谢铁的孙子。在上述十人中,宗室三人,寒门三人,高门三人,次门一人。永初三年刘裕去世前后,太尉刘道怜;司徒刘义真,后改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安徽省和县);司空徐羡之兼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卫将军王弘,开府仪同三司,仍镇江州;尚书令傅亮兼中书监、护军将军;吏部尚书先是王裕(即王敬弘)、后是王惠;中书令谢晦兼领军将军;侍中刘义庆、谢方明兼丹阳尹、王韶之、程道慧;原护军将军檀道济外镇南兖州(治所广陵,江苏省扬州市)。王韶之与王敬弘同属王廙的曾孙,曾根据刘裕的旨意毒杀了晋安帝司马德宗,入宋以后,王韶之撰写《晋书》,曾写到自己的同族伯父王珣贪财,同族叔父王廞叛乱,因王珣之子王弘为江州刺史,王廞之子王华是荆州刺史刘义隆的西中郎将主簿、谘议参军,王韶之担心被王珣、王华堂兄弟陷害,因此投靠徐羡之、傅亮一党。王惠与王弘、王华均同出自王导一支。程道慧生平不详,仅从《宋书·谢晦传》中可知,他后来为江夏内史,当属与徐羡之一党,同属寒门。刘道怜在刘裕死后一个月也去世,刘义真出镇南豫州,檀道济外镇南兖州,不算执政大臣,此时的8位执政大臣中,宗室仅余刘义庆一人,寒门三人,高门四人。当然,此时处于非常时期,没有代表性。
五是诸子镇守方镇,巩固基础。刘裕篡位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第二子刘义真任命为扬州刺史,第三子刘义隆任命为荆州刺史,继位以后,又任命自己的第四子刘义康为豫州刺史,根据万斯同的《宋方镇年表》的记载,到永初二年,刘宋各大方镇如下:荆州刘义隆,南徐州、南兖州刘道怜,南豫州刘义康,江州王弘,司州毛德祖,雍州赵伦之,广州和交州仍然分别是张裕和杜慧度。
六是选拔人才,稳定官吏。即位以后,刘裕就下诏增加官员们的工资。永初二年二月,他又亲自驾临延贤堂,出题考试各州推荐的秀才、孝廉,其中扬州秀才顾连、豫州秀才殷朗面试合格,被刘裕提拔为著作佐郎。同月,他又下诏对于中两千石的官员,增加一顷的公田。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0
发表于 2013-8-21 10:5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七、西凉灭亡
七、西凉灭亡
刘裕为刘宋王朝的未来忧心不已,而遥远的凉州也有一个人对国家的未来焦虑万分,此人就是西凉的后主李歆。
此时的北中国尚有北魏、大夏、北燕、西秦、北凉和西凉六国。自刘裕灭后秦到刘裕篡位期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除了对北燕发起一次突袭以外,就是帝国四处巡视,并无大的作为,当南方镇将献上刘裕改元、大赦的诏书的时候,拓跋嗣正在东南盐池射鸟,听说以后,他快马召来崔浩,对他说:“爱卿往年所说彗星的预兆哦,如今真的应验了啊,从今往后,我开始相信天道了。”在对外政策方面,他还是奉行了与刘宋新政权结好的政策。之所以没有大的作为,这是因为,拓跋嗣也象他的父亲拓跋珪一样,嗜食寒食散,药毒时常发作,以至于不能处理朝廷日常事务。他询问崔浩该如何是好,崔浩建议他早立嗣子,并推荐皇长子拓跋焘。于是,到宋武帝永初三年(即北魏明元帝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他加封皇子拓跋焘为泰平王,拜为相国,加大将军;拓跋丕为乐平王,加车骑大将军;拓跋弥为安定王,加卫大将军;拓跋范为乐安王,加中军大将军;拓跋健我永昌王,加抚军大将军;拓跋崇为建宁王,加辅国大将军;拓跋俊为新兴王,加镇军大将军;献怀长公主的儿子嵇敬为长乐王,拜大司马、大将军,并令崔浩到太庙里汇报。第二月,他又下令皇太子拓跋焘为副国主,临朝听政,以司徒长孙嵩、北新公安同、山阳公奚斤为左辅,面西坐在正殿的东厢;以崔浩、太尉穆观、散骑常侍丘堆为右弼,面东坐在正殿的西厢。拓跋嗣退居西宫,有时也偷偷来到正殿看15岁的拓跋焘听政,看后非常高兴,对身边的人说:“长孙嵩德高望重,历事四世,功存社稷;奚斤辩捷智谋,名闻遐迩;安同通晓民情,明练世事;穆观谙熟政务,深得我心;崔浩博闻强识,洞察秋毫;丘堆虽无大用,但兢兢业业。用这六个人作为辅政大臣,我只用和你们一起到四方巡视,恩威并用,讨伐叛乱,即可以纵横天下了!”有时,朝臣遇到疑难问题,上报到拓跋嗣那里,拓跋嗣反而说:“这些事情我处理不好,交给你们的国主去处理吧。”国主与副国主之间关系最难处理,而拓跋嗣却非常信任自己的儿子,两人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占领长安以后的赫连勃勃也没有多大的作为,他在长安登上了皇帝宝座以后,即留下儿子赫连璝为大将军、雍州牧、录南台尚书事,而后,自己就又回到了统万城(陕西省横山县)。他对内却非常残暴,致使国内民心离散,而志得意满他却浑然不觉,还将统万城的南门命名为朝宋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以满足自己的自大欲。
西秦乞伏炽磐在刘裕伐秦之前,与北凉沮渠蒙逊实现了和解,解除了北凉的威胁之后,他相继对吐谷浑用兵、讨伐兼并小的鲜卑部落、伺机打击后秦残余势力,也逐渐壮大了自己。在刘裕即位前夕,他又于晋恭帝元熙元年(公元419年)4月,命令征西将军乞伏孔子率领五千骑兵,再次进攻吐谷浑别部觅地的游牧区,在弱水(青海省东部)大破觅地,觅地率领六千部众投降了西秦,乞伏炽磐封其为弱水护军。同年9月,乞伏炽磐又命令左卫将军乞伏匹达等人率领军队进攻羌族彭利和驻守的漒川(青海省东南)。西秦军再次大获全胜,将三千多户当地的羌族豪强迁到枹罕(甘肃省临夏市),彭利和单人匹马南逃到仇池,10月,乞伏炽磐任命司州刺史王松寿为益州刺史,镇抚漒川的三万多户羌族民众。宋武帝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他册立第二子乞伏慕末为太子,领抚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大赦境内,改元为建弘,并接受了刘宋王朝加封其的安西大将军的称号。
西凉的李歆又是什么一种情况呢?
西凉李歆自从继位以来,与北凉沮渠蒙逊进行了解支涧大战,打败沮渠蒙逊,稳定了西凉的局势,战胜北凉以后,李歆在治国方面却严刑峻法,并大兴土木,修筑宫室。从事中郎张显上疏劝谏说:“今年以来,阴阳失调,屡屡有暴风骤雨,伤害和睦之气。如今凉州三分,肯定难以持久,势必要相互兼并,而兼并敌国的根本,在于务农备战,而招抚远方民众的办法,就在于要为政宽和。如今我们却严刑峻法,大兴土木,民不聊生,这如何是好?”主簿氾称也劝说:“这些年来,灾害不断,地震、大雾、日昏、陨石都有,我虽然不懂天道,但年龄已59岁,暂以我经历的事情给殿下说说:过去,东晋咸安初年,西平地震,狐狸进入谦光殿前,不久前秦的军队就来了;梁熙趁着前秦大乱,占领了凉州,后姑臧南门崩塌,陨石落到闲豫堂,不久,吕光东反,梁熙父子被杀;段业因群胡叛乱,遂占领凉州,三年之中,地震五十多次,不久,先王李暠兴起,而沮渠蒙逊将其诛杀。效谷(甘肃省敦煌西),是先王发迹之地,谦德殿,是最尊贵的宫殿,如今效谷地震,而谦德殿却殿基塌陷,这都是大凶之兆。太阳,是阳气的精华,代表着中国,太阳发红,没有光芒,代表着中国将被胡人灭亡。谚语说的好:‘野兽入家,主人将去。’如今,狐狸登上了城池的南门,这也是灾难的预兆,况且,狐,就是胡,大约是上天将要让胡人面南称尊,居住此地啊!春秋时期,陨石落到宋国,宋襄公最终被楚国俘虏,大地是阴的极致,代表着胡人,本性应静而不动,如今却乱了天常,屡屡地震,这是上天在说:‘胡人将要震动中国。’因此,请求殿下睦邻友好,静静观察外国的变化,伺机寻找机会;停下修造宫室,不再游玩打猎。要让后宫嫔妃等亲自养蚕织布,让少数民族酋长的子弟们亲自下田劳动,树立勤俭建国的理念,杜绝奢侈浪费,国家有限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国防建设和政治生活。殿下要礼贤下士,广招豪杰,等到国家强盛富裕以后,再命令韩信白起一类名将,采纳张良一类人的神机妙算,一举即可荡平姑臧,饮马泾河渭河,还可兵临长江,与江南一争天下!”但是,李歆却拒绝采纳。
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刘宋王朝以后,除了加封西秦乞伏炽磐安西大将军以外,还同时加封了西凉李歆为征西大将军,高句丽王高琏为征东大将军,百济王扶余映为镇东大将军,唯独没有晋封北凉的沮渠蒙逊,这当然是刘裕对沮渠蒙逊对自己占领长安后的态度有所耳闻。不过,没有刘宋的封号,丝毫不影响沮渠蒙逊按照中原政权的模式进行政权建设,当时,北凉的臣下上书称,北凉创建以来,一直战事频仍,朝廷制度很不规范,以至于臣下在家中签发文书,或者对各地的奏章看后不置可否,而对此君主也无可无不可,造成群臣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于是,沮渠蒙逊下令让归顺的原后秦大臣姚艾、尚书房晷制订朝廷的制度,制度颁行不到十天,北凉群臣的工作作风顿时大为改观。
不过,刘裕此举似乎也有让乞伏炽磐和李歆夹击沮渠蒙逊的意味。果然,在接受了刘宋封号以后,李歆即打算东进进攻北凉,张体顺坚决反对,李歆才没有行动。
与此同时,北凉的太史令张衍对北凉主沮渠蒙逊说:“今年,临泽(疑为今甘肃省临泽县)城西当会出现败兵。”沮渠蒙逊提前命令世子沮渠政德在若厚坞(一说在青海省乐都县附近,但疑为在临泽县附近)屯兵,以备不测。沮渠蒙逊西行到白岸(今地不详),他对张衍说:“今年,我将要平定一国,但是,今年的但太岁在申(公元420年为庚申年),正月又是申,申主西方,不可西行。暂且前去南方,假装进攻西秦,引诱西凉趁虚东下来进攻我们,然后,我再回师迎击。今年,只宜为主,不宜为客,以顺应上天。一切都当临机应变,千万不可泄露。”于是,沮渠蒙逊率领北凉军队南下进攻西秦的浩亹(青海省乐都县东)。在浩亹城外,有一条大蛇缠绕在沮渠蒙逊的大帐之前,沮渠蒙逊看到以后,不禁大笑说道:“大蛇盘在我的帐前,这是天意想指引我回师,先平定酒泉啊!”于是,焚烧了攻城器械,火速回师西返,大军驻扎在川岩。
李歆听说沮渠蒙逊大军南下进攻西秦,立即下令内外戒严,计划进攻北凉的张掖。太后尹氏对李歆说:“我国是新诞生的国家,疆域狭小,民众稀少,自守尚且不足,岂能讨伐别人!先王临终之时,再三叮嘱你要谨慎用兵,保境安民,以等待机会。言犹在耳,为何不听!沮渠蒙逊善于用兵,你不是他的对手,数年以来,他常有兼并我国的打算,而我国虽然是小国,但还能够可以推行善政,修德养民,以静制动。他如果昏庸残暴的话,民心将归于我们;他如果政治清明的话,我们就臣服于他。岂能轻举妄动,心存侥幸!以我看来,此举不仅会丧师失地,甚至还会亡国!”宋繇也是苦苦劝谏,李歆就是不听。宋繇退下后不禁叹息道:“大事去矣,我能看到部队从城内出征,却再也看不到部队归来了啊!”于是,李歆率领三万步骑从酒泉出发,一路东下,驻扎在都渎涧(《十六国疆域志》引《通志》称,在蓼泉西,甘肃省张掖市西)。沮渠蒙逊听说李歆东下的消息,说道:“李歆已经进了我的圈套中了,但如果他听说我已经从南方回师,肯定不敢继续前进。”因此,沮渠蒙逊下令在北凉的西部边界到处张贴捷报,声称北凉军队已经攻克了浩亹,还将继续乘胜进攻黄谷(今地不详,当在浩亹以东)。李歆得报不禁大喜,立即进军,然而,北凉的主力部队却突然出现在了张掖以西的怀城,经过一场激战,猝不及防的西凉军被打得大败。部将劝说李歆收拾残兵,逃回酒泉,李歆回答:“我违背太后的教诲遭此惨败,不杀了这个胡寇,还有什么面目去见老母!”于是,他重新整顿军队再次在蓼泉(甘肃省张掖市西)与北凉军队决战,结果,李歆再次战败,并临阵被乱军斩杀。
前方战败的消息传来,李歆的诸位兄弟:酒泉太守李翻、新城太守李预、领羽林右监李密、左将军李眺、右将军李亮等人,纷纷从酒泉西逃到敦煌,沮渠蒙逊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西凉的国都酒泉。沮渠蒙逊进入酒泉以后,北凉军队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百姓生活没有收到影响。沮渠蒙逊任命宋繇为吏部郎中,负责人才选拔,对于西凉的旧臣,也都按照各自的才能予以任用,然后,他任命自己的儿子沮渠牧犍为酒泉太守。
逃到敦煌的李翻,又与弟弟敦煌太守李恂与李氏宗族放弃了敦煌,逃奔北山(敦煌以北的山区)避难,沮渠蒙逊任命索嗣的儿子索远绪代理敦煌太守。沮渠蒙逊拿下酒泉以后,即率军回到了姑臧,他当面安慰被俘的西凉尹太后,尹太后说:“李氏被胡人所灭,还说什么!”有人劝说尹太后:“如今你们母子的性命都在人家手里掌握,怎能如此傲慢!况且,国破子死,您却毫无悲戚之色,这又是为何?”尹太后回答:“死生由命,我为什么要象普通人那样悲戚!我不过是一个年老的妇道人家,国亡家破,岂能再爱惜余生,做他人的臣妾!只求速死!”沮渠蒙逊听到尹太后的话,由衷地赞叹,就赦免了她,还为自己的儿子沮渠牧犍娶了她的女儿为妻。
沮渠蒙逊匆匆回师姑臧,就是担心西秦效自己的故伎,趁虚偷袭自己。果不其然,八月,西秦振武将军王基等人率军偷袭北凉的胡园戍(今地不详),俘虏了两千多人。
敦煌城的索家与李氏为世仇。索元绪当上敦煌太守以后,大肆杀戮李氏旧臣,弄得人心惶惶,敦煌人宋承、张弘秘密给李恂送信,请求李恂回城。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冬天,逃亡在外两个多月的李恂率领数十骑进入敦煌,城内民众纷纷响应,将索元绪赶走。索元绪逃亡到凉兴(甘肃省安西县东),宋承等人推举李恂为冠军将军、凉州刺史。沮渠蒙逊闻讯,派遣世子沮渠德政率军进攻敦煌,李闭门不战。
第二年,也就是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年初,沮渠蒙逊亲自率领二万部队西上进攻敦煌。沮渠蒙逊来到敦煌以后,在敦煌城的三面构筑大隄,引河水倒灌城池。李恂派遣一千壮士,连接木板作为桥梁,试图将大堤掘开,沮渠蒙逊发现以后,整军迎击,将这股敢死队全部斩杀。李恂眼看无法守住敦煌,只得请求投降,但却遭到了拒绝。部将宋承等人举城投降,李恂自杀,攻陷敦煌的沮渠蒙逊大开杀戒,将城内居民全部屠杀。李歆的儿子李重耳在西凉灭亡之际,脱身南逃,他辗转逃到了江南,后在刘宋王朝任职,再后来,李重耳又投奔了北魏,作了北魏的弘农太守。李重耳生子李熙,李熙生子李天赐,李天赐生子李虎,李虎就是李唐王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
敦煌陷落后,沮渠蒙逊将李翻的儿子李宝等人迁到姑臧,一年后,李宝带着李氏宗族又逃亡到伊吾(新疆哈密),依附于柔然,北魏统一北中国以后,李宝回到敦煌故地,随即也投降了北魏,只有尹太后和她的女儿们都死在了伊吾。
西凉政权自李暠公元400年建立,至公元421年灭亡(《晋书》称宋少帝景平元年,即公元423年灭亡,今从《资治通鉴》),共存续了22年。
[
本帖最后由 寥廓江天 于 2013-8-21 11:01 编辑
]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1
发表于 2013-8-21 11:0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八、武帝驾崩(1)
八、武帝驾崩(1)
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西凉灭亡后,西域各个小国都向北凉称臣纳贡,刘宋王朝不得不下诏册封其为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以缓和双方的关系。此时秦凉地区的局势是:北凉独霸凉州,西秦擅命秦州,剩下来的这两个毗邻的霸主,势必要进行一番争夺。
沮渠蒙逊没有忘记在他主力西进灭李歆的时候,西秦乞伏炽磐派部队骚扰边境的事,于是,在他灭亡西凉两个月后,即命令右卫将军沮渠鄯善、建节将军沮渠苟生率领七千人马进攻西秦。西秦王乞伏炽磐派遣征北将军乞伏木奕干等人率五千步骑,前去迎战。双方在五涧遭遇,《水经注》称:“清水涧,俗谓之五涧水,出姑臧城东,西北流注马城河。”在甘肃省武威市以东南地区。一战下来,北凉军队战败,西秦军队斩杀了北凉二千多人,生擒沮渠苟生而归。经过此战,北凉与西秦虽仍处于敌对状态,但双方之间暂时恢复了平静,这也让西秦有机会继续兼并辖区内尚未臣服的部落,这一年的年底,乞伏炽磐命令征西将军乞伏孔子进攻在罗川游牧的契汗秃真部。据《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称,罗川在今天甘肃省正宁县。第二年年初,乞伏孔子等人率领的西秦军队大破契汗秃真,俘获两万多人,缴获五十多万头牛羊,契汗秃真率领数千人向西溃逃,其别部树奚率领五千多户部众投降了西秦。
这是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年初的事,而这一年,对于刘宋王朝而言,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代枭雄宋武帝刘裕驾崩了!
刘裕在位的这短短的三个年头,照实际时间计算,其实他仅仅在位一年零11个月。在此期间,他一直忧虑着帝国的未来,这种深深的忧虑除了我们过去曾经提及的政治基础不牢固以外,还因为帝国没有一个成熟的继承人。史书记载,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经常与一帮小孩嬉戏打闹,谢晦对宋武帝刘裕说:“陛下年龄已大,应当考虑后世。社稷神器很重,不能让无才之人充任。”由于刘裕是武将出身,“轻狡无行”,一直忙于争权夺利,无暇顾及诸子的教育,且他晚年得子,对孩子们比较溺爱,因此,刘裕的孩子们缺乏教养,性格粗鲁,不符合当时的标准。这里还有一个例子:据《南史·王诞传》的记载,王嘏、王诞同是王导的曾孙,与王弘、王华等均为堂兄弟关系,王嘏的儿子王偃娶了刘裕的第二女吴兴长公主刘荣男。一次,夫妻二人生气,刘荣男竟命人将丈夫剥光衣服,捆绑在院中的树上,当时正值雪夜中,王偃几乎被冻死,最后,王偃的哥哥王恢破门而入,进屋痛骂了刘荣男一顿,这才作罢。
在当时看来,皇太子刘义符不具备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潜质,因此,刘裕一度也想废黜刘义符,另立太子,而根据年龄大小,如果废黜刘义符,下一个就轮到了老二庐陵王刘义真。刘义真,是孙修华所生,史称他“美仪貌,神情秀澈”。刘裕开始对他是非常钟爱的,北伐之际,刘裕特地带上他随军,在刘裕回到彭城以后,留下刘义真镇守关中,并且,很早刘裕就将自己的好友谢裕的女儿迎娶为刘义真的王妃。史书又称他“聪明爱文义”,“与陈郡谢灵运、琅邪颜延之、慧琳道人并周旋异常,云得志之日,以灵运、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刘义真作为刘裕的第二子,不会不知道假设刘义符被废的话,按照顺序,自己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因此,言行轻率的他曾狂妄地说,自己得志的时候,将任用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以慧琳为西豫州都督。
这就涉及到刘义真集团内的三个重要人物: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和尚。
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但是此人“为性褊激,多愆礼度,朝廷唯以文义处之,不以应实相许”,“自谓才能宜参权要,既不见知,常怀愤愤”,“庐陵王义真少好文籍,与灵运情款异常”。谢灵运此人文章写得好,但持才傲物,喜欢信口评论贬低他人,《宋书·谢瞻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对此是一个很好的注脚:由于谢灵运是出了名的好评论他人,他的族叔谢混还活着的时候,就让族侄谢瞻设法让谢灵运改掉这个坏毛病,于是,谢混与谢瞻、谢晦、谢曜谢弘微等人一起驾车出门游玩,特意让谢瞻与谢灵运乘坐同一辆车子。谢灵运一上车,就开始对他人大加评论,谢瞻对他说:“秘书早亡,谈者亦互有同异。”谢灵运的父亲谢瑍愚钝,早死,生前充任过秘书郎,听了谢瞻此言,谢灵运就此沉默了。在谢混生前,他与谢灵运、谢瞻、谢曜、谢密等子侄一起举办宴会,在宴会上饮酒赋诗,因谢混居住在乌衣巷,因此,又称为乌衣之游,当时,谢混曾说过:“阿远(谢瞻)刚躁负气,阿客(谢灵运)博而无检”云云。谢灵运本为刘义符的宋王世子左卫率,但因擅自诛杀门生,遭到王弘的弹劾被免官,刘裕登基以后,又任命他为散骑常侍、太子左卫率,等于是让他官复原职了。但谢灵运性格偏激,常常违反朝廷法度,刘裕及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只将他看作是一介文人,而将他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这让谢灵运一直愤愤不平。由于庐陵王刘义真是位文艺爱好者,谢灵运就主动与刘义真结好,目的是能够借助刘义真之力攫取朝廷的大权。
刘义真身边的另一位人物是颜延之。史书称他“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时尚书令傅亮自以文义之美,一时莫及,延之负其才辞,不为之下,亮甚疾焉”,“庐陵王义真颇好辞义,待接甚厚;徐羡之等疑延之为同异,意甚不悦。”颜延之虽然不如谢灵运那样张扬,但也与执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也有矛盾。
释慧琳,据《宋书·夷蛮·天竺迦毗黎国传》载:“慧琳者,秦郡秦县人,姓刘氏。少出家,住冶城寺,有才章,兼外内之学,为庐陵王义真所知。……注《孝经》及《庄子·逍遥篇》、文论,传于世。”《高僧传·义解四·宋京师彭城寺释道渊传附慧琳传》:“渊弟子慧琳,本姓刘,秦郡人。善诸经及《庄》、《老》,排谐好语笑,长于制作,故集有十卷。而为性敖诞,颇自矜伐。渊尝诣傅亮,琳先在坐,及渊至,琳不为致礼,渊怒之彰色,亮遂罚琳杖二十。”慧琳虽为僧人,但习玄学,善作文,是一个名士化的人物。一次,慧琳的师傅道渊去傅亮那里,慧琳见到道渊以后,没有施礼,让道渊怒形于色,傅亮遂命人打了慧琳二十杖。慧琳受到傅亮的侮辱以后,即投入到了刘义真的怀抱,与徐羡之、傅亮等执政大臣为敌。除了《宋书·刘义真传》明确说明的这三人以外,与刘义真交好的尚有范泰,到宋文帝元嘉初年的时候,范泰曾上书宋文帝要求给刘义真在恢复封爵的基础上,再追赠更高的官位,在这篇奏表中,范泰称自己“但猥蒙先朝忘丑之眷,复沾庐陵矜顾之末”云云,可见他是与庐陵王刘义真交往甚密的。范泰是范宁的儿子,深得刘裕的爱赏,但由于他嗜好喝酒,一直没有被委以政事之官,对此,范泰内心也很不满,他一直与徐羡之、傅亮等执政大臣有矛盾,《南史·郑鲜之传》记载:刘裕代晋,“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肖之甚。鲜之熟视不对。”范泰借嘲讽郑鲜之官位比不过傅亮、谢晦,其目的也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
刘义真身边的人都是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的对立面,这不能不令徐羡之等人感到十分忧虑。徐羡之派遣范泰的第三子范晏,劝诫刘义真不要与谢灵运等人交往下去了,但刘义真却回答:“谢灵运空灵随意,颜延之狭隘浅薄,两人正是魏文帝所说的很难以名节自立的一类人。只是我与他们兴趣爱好相同,才与他们交游。”如果刘义真继续与谢灵运等人交往,势必会危及到徐羡之等人的权位,而如今刘义真却不同意与谢灵运等人断交,这让徐羡之等人非常担忧。因此,当刘裕问及如果废黜太子刘义符的话,刘义真是否是合适的太子人选,谢晦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臣下请求前去观察观察。”于是,谢晦来到了刘义真的府邸,刘义真见到谢晦以后,准备在谢晦面前好好表现一番,他兴味盎然地要与谢晦清谈一下,但是谢晦却不怎么在意。谢晦回去复命,他对刘裕说:“(刘义真)的品德低于才能,不具备一位嗣君的素养。”谢晦的话立即起到了作用。永初元年的庐陵王刘义真还是扬州刺史,到永初二年,他就被免去了扬州刺史一职,单独挂一个司徒的空名,到永初三年刘裕驾崩前,又将他改为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南豫州(治所历阳,安徽省和县),把他赶出了京师。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2
发表于 2013-8-21 11: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九、武帝驾崩(2)
九、武帝驾崩(2)
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三月,时年60岁的刘裕生病了,太尉、长沙王刘道怜,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护军将军檀道济五人入宫服侍刘裕。也就是在此时,刘宋执政大臣将刘义真赶出了京师,这也意味着刘义真已经失去了夺嫡的资格。
五月,刘裕再次发病,他精心挑选了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四人作为辅政大臣,而后,将太子刘义符召来,叮嘱他说:“檀道济虽然有才干谋略,但没有大的欲望,不像他的哥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傅亮二人应该没有贰心;谢晦一直跟从我征战,懂得一些机变,如果出现问题,肯定会出在此人身上,稍后,可以将他打发到江州或者会稽郡。”又亲自写下手诏,他规定:“朝廷不再另外设置别府,宰相兼任扬州刺史的话,可以拥有一千名甲士保护;如果处于关键位置的大臣,确需予以保护的话,也必须从宫廷禁卫军中调配;以后遇到战事,要全部使用中央军,平叛以后,将领即将军队交还。后世遇到幼主,政事全部交给宰相处理,母后不得干预朝政。负责保护大臣的甲士不得入殿,对于重要的大臣可酌情配给班剑。”
永初三年(公元422年)5月21日,一代枭雄刘裕去世。同日,年仅17岁的太子刘义符继位,史称少帝。大赦天下,尊刘裕的继母萧文寿为太皇太后,封太子妃司马茂英为皇后。六月,少帝以尚书仆射傅亮为中书监、尚书令,司空徐羡之、领军将军谢晦兼中书令与傅亮一起辅政——此时,同为辅政大臣的护军将军檀道济已接替太尉刘道怜,担任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镇守广陵,统领淮河以南的军队。七月,将刘裕安葬在初宁陵,庙号高祖。
安葬了刘裕,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刘义符的这四位辅政大臣:
一是徐羡之。他出身东海徐氏,祖父徐宁,为东晋吏部郎(六品);父徐祚之为上虞令(六品)。徐羡之早期与刘裕一起在桓修府中,关系很好,刘裕的长女会稽公主就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儿徐逵之,而刘裕的第6女富阳公主也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可见两人关系非常密切。徐羡之与刘裕一样是“起自布衣”,又没有“术学”,王华称之为“中才寒士”,但此人却有大局观念,不但有才干,而且忠诚于新朝,徐羡之曾说过:“我位至五品,官为两千石,我的愿望就已经满足了。”因此,除了刘穆之以外,他是刘裕最信任的人,首席辅政大臣也非他莫属。当上辅政大臣以后,傅亮、蔡廓常说:“徐公晓万事,安异同。”
其次是傅亮。傅亮出身北地傅氏,他的高祖傅咸曾为西晋司隶校尉(三品),东晋以后,傅氏逐渐衰落,傅亮也只作到桓玄的秘书郎(六品),因此,他也被王华称为“布衣诸生”。傅亮长期担任刘裕的秘书,刘裕代晋前的“表策文诰”,大多数都出自傅亮之手,特别是在刘裕受禅前,是他最先领会意图,回到建康,促成了刘裕登基,因此,在刘裕眼里,“中才寒士”徐羡之和“布衣诸生”傅亮都是新朝的得益者,是自己最可放心使用的人。
第三就是檀道济。檀道济“世居京口”,上辈无闻。刘裕对其颇为信任,以其为顾命大臣,也在情理之中。
最后一个就是谢晦。谢晦属于一等高门,虽然他一直追随刘裕,但刘裕却怀疑高门士族对自己的忠心,因此,刘裕还将檀道济拉入顾命大臣中来,以牵制谢晦。
因此,在刘裕挑选的这四位辅政大臣,徐羡之和傅亮是核心,檀道济是保障,谢晦则仅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新朝对高门利益的兼顾。
按理说,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的地位要比檀道济、傅亮等人高很多,应该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但刘裕却没有这样做,由此可以反映出刘裕对高门的态度:他不愿意让过多的高门士族左右未来帝国的政局,且王弘缺乏谢晦那样的忠心。
然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次等士族出身的“寒士”徐羡之、傅亮等人主导新朝朝政以后,他们所面临的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宋书·张敷传》记载,张敷出自吴郡张氏,“性整贵,风韵甚高……永初初,迁秘书郎。尝在省直,中书令傅亮贵宿权要,闻其好学,过候之,敷卧不即起,亮怪而去。”张敷之所以如此,就是轻视傅亮的出身。还在永初二年的时候,孔琳之任御史中丞,就曾弹劾尚书令徐羡之纵容自己的属下寻衅滋事,要求将其罢免。另据《宋书·蔡廓传》的记载,徐羡之、傅亮当政以后,曾打算征召豫章太守蔡廓为吏部尚书,蔡廓通过傅亮的从兄傅隆问傅亮:“人事问题如果全部由我全权处理的话,我就无话可说;如果不同意,我不当。”傅亮征询徐羡之的意见,徐羡之回答:“黄门郎以下的官职,全部交给蔡廓,你我不干涉;黄门郎以上的官职,当然需要大家一起讨论。”蔡廓听到徐羡之的决定,他说:“我蔡廓不能为徐干木署纸尾也。”干木,是徐羡之的小字。当时,对于确定下来的人选,写到黄纸上,由录尚书事和吏部尚书在上面签字,蔡廓以不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写到徐羡之名字之后,而拒绝担任,这也说明了其不愿与徐羡之等人合作的态度。
除此之外,辅政大臣们与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刘裕曾试图废黜刘义符册立刘义真一事,刘义符、刘义真兄弟当然是一清二楚,而谢晦在其间一下子就否定了兄弟二人,也让兄弟二人一起对执政大臣们不满。刘义真少不更事,口无遮拦,过去曾说出一旦自己得志后,将重新安排朝廷中的重臣,言者也许是无心,但听者却有意,闻听刘义真此言的徐羡之、傅亮等人自然是非常紧张,这也是在刘裕去世前一再排挤刘义真的根本原因。对于刘裕而言,既然决定不再废长立幼,那么,刘义真就改离开京师,以免惹是生非;对于执政大臣们而言,要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也必须将刘义真集团打压下去,让其远离政治中心。刘义真尚未离开京师的时候,刘裕就病故了,参加完刘裕的丧礼,刘义真离开京师,前往历阳上任,因为是在丧期,刘义真的乘船布置得很简单,不及他母亲孙修仪的乘船好。在离开京师之际,刘义真与谢灵运、慧琳等人在东府检阅了部队,回到船上饮酒,并命人将母亲坐船上好的装饰物剔下按到自己的船上。到历阳以后,他屡次向朝廷索要各种物资,但都遭到了徐羡之的拒绝,因此,对徐羡之等人非常气愤,并上书请求回到京师。
据《宋书·刘湛传》记载,刘湛自刘裕时代,就是豫州刺史刘义康的长史,刘义康改为南豫州刺史后,刘湛也随府为南豫州长史,兼历阳太守,当刘义真被贬出京师、担任南豫州刺史后,刘湛并没有随刘义康去南徐州担任长史,而是留在了南豫州,担任刘义真的长史。刘湛是南阳人,他的身世我们在东晋卷中已经做过介绍,不再赘述,现在要说的是,执虽然刘湛现在是刘义真的长史,但与刘义真过去并无交情。刘义真来到历阳以后,就命令手下准备好吃的好喝的,但刘湛却以为此时还属于为刘裕服丧期间,禁止厨房给他做,无奈,刘义真只好让身边的亲信在家中偷偷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可是,正巧刘湛前来,刘义真正让人煮酒烤贝壳吃,刘湛严肃地说:“大人现在不应该吃这些!”刘义真说:“早上太冷了,喝一碗酒又何妨!长史你与我应该亲如一家,希望你要与我一心。”于是,刘义真命人给刘湛端来一碗酒,刘湛站起身说道:“大王既然不能以礼自制,此举又不能以礼对待他人。”
由于谢灵运一直也不得志,因此,他也开始“构扇异同,非毁执政”。从谢灵运所历官职来看,他原来一直是少帝刘义符的世子或者太子左卫率,大约与少帝刘义符的关系不错,虽然过去刘义真也有夺嫡之心,但如今少帝已经顺利继位,摆在他面前最大的威胁是执政大臣们把持着大权不放,而不再是庐陵王刘义真了。在这种情况下,由谢灵运在刘义符与刘义真之间穿针引线,兄弟二人图谋携手对付执政大臣,也不是没有可能。谢灵运在京师里的作为让徐羡之等人如坐针毡,于是,他们任命谢灵运为永嘉太守,将其调离了朝廷,谢灵运到任以后,肆意游山玩水,不久即辞去官职,堂兄弟谢晦、谢曜、谢密等人均写信劝阻,但他就是不听,在永嘉期间,谢灵运给刘义真写信称:“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慕容,幽棲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至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而外,棲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每意昔闻,虚想岩谷,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希望刘义真能够平复自己的心态,忘掉种种的不快。颜延之的遭遇与谢灵运大致相同。在徐羡之等人排斥谢灵运的同时,也将颜延之从中央贬斥到了地方,任命他为始安太守。史书称,是徐羡之等人怀疑颜延之在刘义真面前说了些什么,心里非常不高兴。颜延之离开京师之际,领军将军谢晦对他说:“过去,荀勖猜忌阮咸,将他贬到始平郡,如今,你又去了始安,可谓是二始。”黄门郎殷景仁也说:“所谓俗恶俊异,世疵文雅。”说的是俗人厌恶雅士的意思——同为辅政大臣的谢晦,却同情自己的族弟谢灵运,也同情同为高门士族的颜延之,这也说明辅政大臣们也并非是铁板一块的。
如今,让徐羡之、傅亮忧虑的是:一是年少的少帝刘义符无人君之体,帝国将走向何方?二是刘义真已经极度敌视自己,该如何处理?三是有种种迹象表明,少帝刘义符与庐陵王刘义真似乎正在消除隔阂,走在一起,试图要对付自己,这又该怎么办?四是执政大臣并非铁板一块,如何才能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呢?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3
发表于 2013-8-21 11:0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宋魏交兵(1)
十、宋魏交兵(1)
刘宋新朝矛盾重重,正在酝酿着一场危机,而就在此时,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却决定趁刘裕去世,发兵南下。
拓跋嗣一直没有忘记刘宋占领的滑台等原属北魏黄河以南的土地,刘裕在世的时候,拓跋嗣慑于刘裕的威名,不敢有所行动,此时,听说刘裕已死,拓跋嗣立即下令将刘宋使者、殿中将军沈范、索季孙等人追回,并召集大臣商议发兵攻取洛阳、虎牢关、滑台三个黄河以南的军事据点。
白马公崔浩首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说:“陛下没有因为刘裕是个暴发户,而接受了他的进贡使臣,刘裕对陛下也非常恭敬。不幸如今去世,我们趁着人家国丧前去讨伐,即使胜利了也不是合适。《春秋》记载:‘晋士丐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君子对士丐不趁人之危讨伐他人的做法评价很高,认为此举的恩惠足以感动孝子,大义足以影响到诸侯。如今,我国也不可能一举就平定了江南,因此,最好是派人前去吊唁,慰问刘裕的遗孤,抚恤江南的灾民,在天下显示出我们的大义,如此以来,我国的影响将覆盖荆扬,南方的奇珍异宝将不求而至。刘裕刚去世,党羽还比较团结,我军兵临其境,势必要进行一场激烈的战斗,胜负难料,不如再稍稍观察一段时间,如果刘宋强臣之间争权不已的话,国内将发生变故,到那个时候,我们再出兵南下,就可以唾手而得淮河以北之地了。”
拓跋嗣锐意南伐,就质问崔浩说:“刘裕也是趁着姚兴死去而灭了后秦,现在刘裕死了,我发兵讨伐,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崔浩却坚持认为:“这不一样。姚兴死后,姚兴的儿子们内讧不断,因此,刘裕才趁机讨伐,并取得成功;而如今的江南却无隙可乘,不能做这样的比较。”
拓跋嗣不禁大怒,不听崔浩的建议,决定任命奚斤为总指挥,持节,加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统一指挥南伐事宜。另派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周几,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公孙表一同向黄河以南发起进攻。
在魏军出发以前,北魏群臣在监国拓跋焘面前讨论是先攻城,还是先夺取土地。奚斤回答:“先攻城。”崔浩却说:“南人擅长守城,苻坚进攻襄阳,一年都没有攻拔。如今,以一国之力去进攻小城,如果不能很快攻陷,会大大影响到军心士气,敌人可以趁机增援。我军已经疲劳,而敌人的援军却气势正盛,这非常危险。不如分军夺取土地,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都任命郡县长官,收取赋税。这样以来,滑台和虎牢反而孤悬在北方,绝望之下必然会顺着黄河东下逃回;如果不逃跑,这些城池早晚也是我们的囊中之物。”公孙表也表示先攻城,而拓跋嗣则认为,大兵迅速推进到淮河北岸,夺取淮北土地,滑台、虎牢、洛阳三城必然束手就擒,但公孙表坚持认为应当先攻下这三个重镇,再夺取土地。于是,在这一年的十月,拓跋嗣命令奚斤等人率领两万步骑在滑台西南东燕县界的石济渡口(即古棘津,在河南延津县东北)渡过了黄河,在滑台附近安营扎寨。
此时,刘宋镇守滑台的主将是东郡太守王景度,虎牢关的主将是司州刺史毛德祖,洛阳守将是河南太守王涓之。拓跋嗣的计划是,先在滑台取得中央突破,然后,东线进攻东晋的青州、兖州之地,西线进攻虎牢关和洛阳。魏军的主将是:奚斤、公孙表、周几,随着战事的扩大,后来,又加入了叔孙通、于栗磾、娥清、闾大肥等。
当时,刘宋司州刺史毛德祖驻守在虎牢关,东郡太守王景度向毛德祖告急,毛德祖派遣司马翟广与参军庞咨、上党太守刘淡之等人率领三千步骑北上援救。这支增援部队进抵卷县土楼(在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北),魏军将大营迁往滑台城东二里,开始制造攻城器具,准备攻城。毛德祖担心滑台城内守军人数太少,一面命令翟广招募军中壮士,一面派遣宁远将军刘芳之率领,帮助王景度守城。刘芳之率领选拔出来的八十余名猛士,冲破二万魏军的拦截,杀出一条血路,突入滑台城内。紧接着,毛德祖又派遣讨虏将军、弘农太守窦应明率领500人,建武将军窦霸率领250人,各率领水军一起北上支援,全部由翟广统一指挥。
前线吃紧,后方也开始不稳。东晋宗室司马楚之在陈留境内聚集部众,听说魏军渡过黄河的消息,他立即向魏军派出使者表示投降,并请求北魏给自己一个官职,便于号召民众,于是,拓跋嗣任命其为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让他率众骚扰刘宋的北部边境。毛德祖只得派遣长社令王法政率领五百人驻守在邵陵(河南省郾城以东),派将军刘怜率领二百骑兵驻扎在雍丘(河南省杞县)以防备司马楚之。司马楚之率军偷袭刘怜,却未能取胜。正巧刘宋朝廷送来给养物资,刘怜离开防地南下前去迎接。酸枣(河南省延津县)居民王玉得知这一消息,飞奔向魏军报告,十月二十八日,北魏尚书滑稽率领一千魏军南下,偷袭仓垣(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守军寡不敌众,纷纷越城而逃,陈留太守严棱被俘。魏军即以王玉为陈留太守,拨给他一些军队,让他防守仓垣。
魏军虽然在滑台的外围有了一些突破,但强攻滑台却受阻。奚斤上书拓跋嗣,请求增加兵力,拓跋嗣见到奏表以后,不禁勃然大怒,严厉斥责了前线将领们一通,并决定亲自南下。十月二十三日,拓跋嗣亲自率领各部落联军共计五万人马从天关(疑为天井关,山西省晋城南)南下,翻越恒山,来到华北平原,作为奚斤所部的声援。拓跋嗣此行,拜崔浩为
相州刺史,加左光禄大夫,随军为谋主。在拓跋嗣南下之前,为了预防柔然趁虚进攻,拓跋嗣还命令太子拓跋焘率军北上,驻扎在边塞,命令儿子、安定王拓跋弥和北新公安同驻守在京师。
十一月十一日,奚斤等率众猛攻滑台,城东北城墙崩塌,终于攻陷了这座军事重镇,刘宋东郡太守王景度逃脱,王景度司马阳瓒坚守不动被俘,不屈而死。弘农太守窦应明所部500余人率先进攻魏军屯聚在石济的辎重,斩杀500余名敌人,阵斩营主囗(原缺)连内头、张索儿等人。宋军在攻破石济以后,即乘胜北上向滑台挺进,但却听到了滑台已经陷落的消息,转而驻扎在尹卯。《读史方舆纪要》称,尹卯,在山东东阿县西北,为刘宋兖州治所;《水经注》称,尹卯以南40华里就是鱼山,而鱼山即坐落于今天山东省东阿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黄河北岸。窦应明的这支部队等于是远远地脱离了战斗,原因可能在于黄河水流湍急,如果要逆流而上的话,必须要有纤夫,而这支部队出发的时候,本就决定要有去无回,又无法弃舟登岸。建武将军窦霸率领的250人则驰援翟广,加入到了土楼的宋军战斗序列。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4
发表于 2013-8-21 11:0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攻陷滑台以后,拓跋嗣任命成皋侯苟儿为兖州刺史,镇守滑台。此时,宋军将领翟广、姚勇错、窦霸、刘淡之等人率领的五千人马,就在土楼。拓跋嗣立即命令奚斤率领魏军,骑兵先行,步兵继后,乘胜向土楼扑来,试图一举吃掉这支宋军。虽然魏军不善于攻城,但却擅长野战,一战下来,刘宋军众寡不敌,边打边撤,战斗异常惨烈,这支孤军经过了两天一夜的苦战,才向后撤退了十几华里,最后,宋军弓箭全部射完,精疲力竭,五千部众全军覆没,翟广、窦霸、刘淡之等人单身匹马逃回虎牢关,全军覆没。
奚斤乘胜逼近虎牢关,毛德祖并没有被敌人吓怕,也没有因为土楼惨败而灰心,他整顿军队准备出城进击,得胜的魏军却反而被吓退,撤回土楼,继而,又退往滑台。看到敌人远去,毛德祖命令长安、魏昌、蓝田三县居住在虎牢关城下面的流民,全部迁往关城之内,做好战斗准备。
此时的拓跋嗣看到虎牢关正面无法取得突破,又命令黑矟将军于栗磾率领三千人马进驻河阳(河南省孟县西北),企图伺机拿下金墉城,毛德祖闻讯,派遣振威将军、河阴令窦晃率领500人驻守小垒,缑氏令王瑜率领400人驻守监仓,巩令臣琛率领500人驻守小平,参军督护张季率领500人驻守牛兰,又派遣将领率领骑兵,与洛阳令杨毅组成一支200人的骑兵部队,沿着黄河南岸巡逻,随时赴援。
十二月十八日,魏主拓跋嗣抵达冀州(治所河北省冀州市),南方战事进一步扩大。拓跋嗣派遣郑兵将军(《魏书》本传称“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叔孙建率军从平原渡过黄河,开辟第二战场,目的是夺取刘宋山东、河南东北部地区。镇守寿阳的刘宋豫州刺史刘粹派遣治中高道瑾率领五百步骑,驻屯在项城(河南省项城);徐州刺史王懿率领本部人马进屯湖陆(山东省鱼台县东南)。拓跋嗣又派遣中领军娥清、期思侯柔然闾大肥率领七千人马渡过黄河,与周几、叔孙建所部汇合,驻扎在碻磝城(山东省莊平县境),前锋进抵泗渎口,距离尹卯一百余里。十二月十五日,刘宋兖州刺史徐琰放弃兖州治所尹卯(山东省东阿)南逃,这样,刘宋的泰山郡(山东省泰安)、高平郡(山东省巨野)、金乡郡(山东省金乡)等地全部落入北魏之手。叔孙建等人率军向东挺进,准备进攻青州,司马爱之、司马季之过去在济东一带聚集部众,这时,也都全部投降了北魏。
在魏军东线取得战果的同时,西线的于栗磾也率军渡过了黄河,攻陷洛川小垒,毛德祖派遣翟广率军进击,将魏军击退。翟广修缮了小垒以后,又回到了虎牢关。于栗磾又派遣长史率领一千多人进攻窦晃、杨毅所部,宋军奋起抵抗,生擒魏军主将及200名敌人。不久,魏军奚斤所部5000余骑兵西进,掩袭宋军洛阳地区守军,于栗磾也率军从黄河北岸渡河,与奚斤合力进攻窦晃等人,将宋军营垒团团围住,四面进攻,窦晃等人寡不敌众,被魏军击破,窦晃、杨毅均身负重伤,但小垒依然还在宋军的手里。
一时间,刘宋帝国整个北部边境一片狼烟,镇守在东阳城(山东省益都)的青州刺史竺夔向朝廷告急,宋少帝刘义符下诏,命令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统帅各路援军,与徐州刺史王懿一同北上援救。庐陵王刘义真也派遣龙骧将军沈叔狸率领三千人马来到悬壶(河南省汝南县),接受豫州刺史刘粹的调遣。刘粹派遣治中高道瑾率领五百步骑驻扎在项城,又派遣司马徐琼率部增援,刘宋朝廷另派将领辅伯遣、姚珍、杜坦、梁灵宰等人率领水路部队北上。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5
发表于 2013-8-21 11:0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一、宋魏交兵(2)
十一、宋魏交兵(2)
公元423年,是宋少帝刘义符的景平元年。
北方的战事依然没有停下的迹象。就在这一年的年初,魏将于栗磾率军进攻洛阳的金墉城,奚斤分军协同进攻,1月5日,刘宋河南太守王涓之弃城而逃,小垒守将窦晃死战,战败被俘,小垒终于陷落,占领洛阳以后,魏主拓跋嗣任命于栗磾为豫州刺史,镇守洛阳。与此同时,叔孙建所部也进入刘宋青州地界,攻陷了临淄,刘宋青州属县均望风奔溃。青州刺史竺夔将居民们都集中到青州治所东阳城内,济南太守垣苗也率众投靠竺夔,竺夔与城内的将士们盟誓,誓死守卫东阳,他还下令,不进入东阳城的居民,都要割掉田地里的麦苗,依托山险躲避魏军。竺夔的这一坚壁清野的措施,让叔孙建的魏军无法在青州得到粮食补充。这时,刁雍在邺城拜见魏主拓跋嗣,拓跋嗣询问道:“以前听说过你家曾捆绑过刘裕,是你的什么亲戚?”刁雍回答:“那是臣的伯父。”拓跋嗣笑道:“刘裕父子大概会害怕你吧。”他又说:“朕派遣叔孙建进攻青州,百姓都藏匿起来,东阳城池也还未攻陷。既然宋国忌惮你们父子,百姓又信服你,我打算派你去青州帮助叔孙建,你要努力!”于是,拓跋嗣任命刁雍为镇东将军、青州刺史、东光侯,让他一路上招募军队。此时,围攻青州的魏军已有五六万骑兵,刁雍又招募了五千多人,抚慰当地百姓,让大家给魏军供应粮食。前南燕东牟太守藏匿在孤山,听说叔孙建的魏军前来,他率领两千余人投降。于是,魏军将东阳城团团包围。
与东阳城一样,魏军在虎牢关下也没有取得进展。还是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奚斤、公孙表、周几等人率领一万五千骑兵,对虎牢关发起了第一次试探性的进攻,魏军在城东南五里扎营,然后从成皋朝虎牢关外城西门扑来,毛德祖率军出城迎战,斩杀了一百多敌人,魏军仓皇逃回大营。今年年初,当进攻虎牢关的敌人分军西进,协同于栗磾清扫洛阳宋军的时候,毛德祖抓住战机,主动出击,多次与虎牢关下的魏军交战,连战连胜。然而,等到洛阳陷落以后,奚斤所部回到了虎牢关下,此时,魏主拓跋嗣已经南下到了邺城,魏军将领为了在皇帝面前显摆,也想让皇帝到来之前结束战斗,对虎牢关发起了越来越猛烈的进攻。
虎牢关的宋军情况变得日益危险起来,然而,刘宋司州刺史毛德祖不愧为一员身经百战的猛将,他命人在虎牢城内挖了两条地道,出城以后,两条地道又分作六条,这六条地道深达地下七丈,一直通往魏军的包围圈以外,然后,他挑选出400名敢死队员,由参军范道基率领200名勇士为先锋,参军郭王符、刘规等人率领另外200勇士为后援,从地道中突出城外,掩袭魏军的背后。攻城的魏军腹背受敌,一片混乱,败逃而去,宋军斩杀了数百人,并将魏军遗留下来的攻城器具全部烧毁,然后安全回城。
魏军虽然退去,但很快就又集结了起来,重新对虎牢关发起更为猛烈的进攻。但是,虎牢关依然傲然屹立在魏军面前!魏主拓跋嗣情急之下,从邺城抽调军队增援虎牢关的攻城部队。在猛攻关城的同时,为了阻止宋军增援部队北上,魏军主将奚斤命令公孙表守卫自辎重,而他自己则率领步骑三千南下,进攻刘宋颍川太守李元德驻守的许昌。当时,车骑参军王玄谟率领一千余人协防许昌,在魏军的偷袭下,李元德、王玄谟均战败南逃。魏主任命当地人庾龙为颍川太守,留下500骑兵,并征发当地百姓,为魏国戍守许昌。据《魏书·奚斤传》称,“太宗怒其不先略地,切责之。”由此可知,魏军在虎牢进攻受挫,也让拓跋嗣从战略层面上发生了动摇,奚斤是在他的严厉督促下才分军南下“略地”的。
趁着奚斤南下,毛德祖主动出击,与公孙表的留守部队展开激战,战斗从早晨一直打到午后,宋军杀伤魏军数百人,恰巧奚斤所部从许昌前线回来,两下夹击,毛德祖大败,宋军被斩杀了一千多人,于是,毛德祖再次固守不战。奚斤在虎牢关迟迟不下的情况下,进攻许昌,其目的就是切断虎牢关与刘宋江南的联系,使虎牢关宋军彻底成为一支孤军。
在前线激战正酣之际,魏主拓跋嗣又派遣一万多人从白沙口渡过黄河,在濮阳城南的寒泉构筑堡垒,为他下一步渡河做着前期的准备工作。
毛德祖兄弟过江较晚,毛德祖在北方的时候,曾经与公孙表是好朋友,他深知公孙表有权谋,因此,非常担心,于是,毛德祖想出了一条借刀杀人之计。他先是给公孙表写信,畅叙旧情,又秘密让人给奚斤透露消息说公孙表与毛德祖暗中来往,图谋不轨。毛德祖在每一封回信上,都故意在很多地方进行涂改。当奚斤问及此事时,公孙表将毛德祖的回信交给奚斤看,奚斤看到涂改得一塌糊涂的书信,不禁心生疑窦,于是,他秘密向邺城的拓跋嗣作了汇报。过去,公孙表奉命讨伐上党饥胡的时候,没有听从拓跋嗣的命令,与黄河南岸的后秦军队协同作战,致使魏军大败,拓跋嗣一直对此耿耿于怀;公孙表原来与太史令王亮是同僚,公孙表发迹以后,就再也看不起王亮了,令王亮非常气愤,这时,始昌子苏坦、太史令王亮上书拓跋嗣称,公孙表将部队驻扎在虎牢关以东,方向不对,故意让敌人苟延残喘。拓跋嗣素来笃信术数,他想到公孙表坚持要攻城,而攻城却迟迟不拔,士兵伤亡惨重,于是,一怒之下,他命令武士深夜在公孙表的大帐中将他勒死。公孙表死时64岁,拓跋嗣顾及到尚未撤军,对公孙表的死讯秘而不宣。
三月十八日,魏主拓跋嗣从灵昌津(河南省卫辉市东南古黄河上)渡过黄河,前往东郡(河南省濮阳县)、陈留(河南省开封市西北)巡视。
当时刘宋朝廷执政大臣们认为,项城距离魏军太近,宋军的轻装部队无法与魏军抗衡,命令豫州刺史刘粹将高道瑾从项城召回到寿春,如果沈叔狸也已经率部前突,也应予追回。刘粹上书说:“敌人正在进攻虎牢关,并没有再继续南下,如果匆忙撤回项城驻军,那么,淮河以西的郡县都会失去依靠。目前,沈叔狸已经驻扎在了淝口(东淝水汇入淮河河口),也不应该撤退。”当时,颍川太守李元德带着二百多名散兵从许昌退到了项城,于是,刘粹建议让其戴罪立功,协助高道瑾防守项城,朝廷最终也都同意了。不久,刘粹命令李元德率部西上,偷袭北魏任命的颍川太守庾龙,又收复了许昌。
此时的魏主拓跋嗣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虎牢关。三月二十七日,也就是李元德夺回许昌的同一天,拓跋嗣来到了孟津(河南省孟州市境),他对洛阳守将于栗磾说:“黄河之上能架桥吗?”于栗磾回答:“杜预架桥,他的事迹也足以令人怀念。”于是,他将大船串成一串,在黄河之上的冶阪津(河南省孟州市境)搭建了一座浮桥。三月二十八日,拓跋嗣率军北渡黄河,来到河内郡。在那里,他派遣并州刺史伊楼拔率军南下,协助奚斤攻击虎牢关。毛德祖依然固守着虎牢关,杀伤了很多魏军,而宋军将士也因伤病损失了不少。
就在毛德祖死守虎牢关的同时,东线的竺夔也在苦苦防守着东阳城。
三月,叔孙建率领三万骑兵进逼东阳城,城内文武官兵仅有一千五百多人,一半人还是羌族、蛮夷流民,城内一片恐慌。竺夔、垣苗全力防守,魏军刚到城下的当夜,竺夔派遣司马车宗率领五百人出城偷袭,将敌人击退。两天后,魏军主力全部抵达东阳城下,将东阳城包围了四层,阵营纵深达十余里,向宋军示威以后,到黄昏的时候,魏军又撤离东阳二十里以外,开始制造攻城器械,每天分出步骑军前来侵扰。竺夔看出敌人的出击路线,深夜命令殿中将军竺宗之、参军贾元龙等率领100人,提前在杨水口两岸设伏。第二天清晨,敌将阿伏斤率领三百人渡河,宋军伏兵一时俱起,杀伤敌人数十人,斩阿伏斤。不久以后,魏军又在距离东阳城西北四里的河南岸扎下了大营,准备将东阳城一口吃掉。
竺夔派人出城开挖了东西南三道壕沟,魏军在城北三百余步构筑了一道长墙。竺夔派参军闾茂等率领五十名神射手,依托敌人建的长墙朝魏军射击,魏军数百骑兵朝长墙扑来,敌人下马仰攻,城上宋军弓弩齐发,将敌人打散。魏军又将宋军城外的壕沟填埋,拖来四座瞭望射击高楼,二十辆虾蟆车放置到长墙以内。虾蟆车,当是轒辒的异称,是一种古代的攻城四轮战车,顶部以坚实的粗木料制成,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犀牛皮,以抵御城上的滚木礌石,车内可以容纳十人左右,该车的用途是运送土石,以填埋城墙前的壕沟。竺夔提前在城北开挖了三条地道,通往城外的壕沟,在城内又开挖了内壕沟,在城外距离城墙两丈出还开挖了小壕沟,他派遣300多人从地道中突出,打算将敌人的攻城器械烧毁。不幸的是,当这支突击部队从城内杀出时,天上却刮起了旋风,无法点燃,魏军一阵砍杀,宋军死伤惨重,无功而返。魏军很快就将城外的三道壕沟填平,只剩下城墙根的小壕沟,由于虾蟆车难以接近还依然存在。魏军用撞车猛撞东阳城墙,竺夔命人在城上垂下大磨石砸撞车,又派人从地道中突出,在小壕沟内用粗绳将撞车捆住,掀翻毁坏。魏军又在城南构筑了长墙,攻势更加猛烈。竺夔谨慎,垣苗果决,因此,东阳城一直没有被敌人攻破。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东阳城墙开始崩塌,宋军士兵伤亡殆尽,形势十分危急。镇北将军檀道济率军进抵彭城以后,由于虎牢关与东阳城同时告急,而自己的部队人数又不足以兼顾两地,并且,东阳城距离较近,竺夔的兵力薄弱,于是,他决定与徐州刺史王懿一起火速北上,全力解救竺夔。
此时,魏军东路军的娥清、周几、闾大肥已经与叔孙建分军,这三人负责抢夺青州、兖州的土地,魏军先后进抵湖陆(山东省鱼台县)、高平(山东省巨野县)一线。高平民众屯聚在坞堡之内,朝魏军放箭,娥清大怒,命令闾大肥率领三千骑兵攻破高平所辖的高平、方与、任城、金乡、亢父等五县,屠杀了两千家,将男人杀死,掳掠妇孺上万人。兖州刺史郑顺之戍守在湖陆,因兵力太薄弱,只得眼睁睁地看着魏军的暴行而无所作为。冠军将军申宣戍守彭城,距离高平二百余里,他害怕魏军来袭,将外城和城外的居民全部转移到小城。
魏军一直在猛攻东阳城,将东阳北城城墙撞塌了三十多步。竺夔已经预料到城池很快就会陷落,已经命人在城内开挖地道,通往城外的涧水,作为退路。刁雍对叔孙建说:“此城已经拿下了,应当立即入城,要不城内守军将逃完了。”叔孙建却担心将士们伤亡,没有同意,刁雍又说:“如果你担心官军伤亡的话,我可以率领我的义兵率先进城。”但叔孙建还是拒绝了。而恰在这时,传来了檀道济、王懿的援军即将到来的消息,刁雍再次对叔孙建建议道:“敌人害怕我军的骑兵,所以才将战车用链子连接起来。大岘山以南山路崎岖,道路难行,请求让我率领本部五千人马,占据险要,可一举将其击败。”当时,已经到了夏季,魏军大多水土不服,不少将士生病。叔孙建说:“我军将士水土不服,一多半的人都得了传染病。如果继续相持不休,士兵们光生病就死光了,还说什么战斗!如今保全大军安全撤离,这才是上策!”四月三日,檀道济的援军进抵临朐,四月六日,魏军即焚烧营垒和攻城器械西撤,当天,檀道济所部进入东阳城内,但因军粮吃尽,城内也没有现成的粮食,于是,城内军民一起开挖深埋在底下洞窟内的存粮,洞窟深达数丈,等到取出粮食,将士们吃饱喝足以后,已经过去了两天两夜,敌人已经跑远,追也追不上了。竺夔看到东阳城已经非常残破,就将治所迁移到不其城(山东省即墨县西南、青岛崂山区西北)。竺夔以固守之功,进号前将军,封建陵县男,食邑四百户。
叔孙建率领的东路军离开东阳以后,即向西运动到滑台。檀道济自己驻军在湖陆(山东省鱼台县东南),命令王懿率军北上尹卯(山东省东阿东南)。王懿在行进途中听说魏军已经远去,就返军回到了湖陆,而刁雍趁机占领了尹卯,召集当地五千多家流民,设立了二十七个营寨。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6
发表于 2013-8-21 11:0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二、宋魏交兵(3)
十二、宋魏交兵(3)
东线战事告一段落,但西线的战事依然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其间,拓跋嗣不仅抽调并州刺史伊楼拔协助进攻虎牢关,填塞了城外两道壕沟。在四月份的时候,拓跋嗣本人还亲自到成皋,切断了虎牢关的水源,并亲自到关下督战三天,却依然无法攻下,于是,他只好又给奚斤增加了三千人马,继续攻城,自己则前往洛阳观看蔡邕写的石经,并派使者前往嵩山祭祀,然后,他北渡黄河,翻越太行山,驾临高都(山西省晋城市境)。途中,他命令西撤至滑台的叔孙建率领东路军赶到虎牢关,与奚斤一同进攻虎牢。虎牢关被魏军围困了二百多天,每天都在战斗,城内的精兵猛将伤亡殆尽,而魏军却越来越多。在魏军的猛烈进攻下,虎牢关的外城城墙坍塌,毛德祖又在内城里构筑了三道城墙,魏军又将其中的两道占领。毛德祖率领的宋军仅仅固守着最后一道城墙,魏军不分昼夜连续发起进攻,宋军将士双眼都熬得生疮,但毛德祖以恩义相结,将士们始终没有离叛之心。当时,檀道济所部驻扎在湖陆,刘粹所部在项城,沈叔狸所部在高桥,都惧怕魏军强大,不敢前去救援。
虎牢城内缺水,宋军垂下长绳从黄河里汲水,拓跋嗣发现以后,命令黄河之上的魏军舰队连接起来,在战舰之上放置轒辒。此时,魏军用轒辒将宋军的汲水水岸全部填埋,切断了宋军的水源地,但是,宋军城内尚有水井,闰四月二十一日,围城的魏军开挖地道,引出城内的井水。虎牢城内井深四十丈,山势陡峭,无法阻止魏军作业。于是,城内开始断水,人马既渴又乏,受伤的人伤口不再流出鲜血,再加上饥饿、伤病,而魏军又趁机发起了猛攻,到闰四月二十三日,虎牢城终于被魏军攻陷。将士们扶着毛德祖逃走,毛德祖说:“我发誓与此城共存亡,大义所至,决不能城陷而我毛德祖还活着!”毛德祖的忠勇,也令敌人感到钦佩,魏主拓跋嗣下令必须要将毛德祖活捉,因此,毛德祖一直没有在激战中被杀。魏将豆代田是一位神射手,在虎牢关前,魏主曾让他登上高楼,向城内射箭,箭无虚发,射杀了很多宋军。此时,他与奚斤的先锋部队率先攻入城内,活捉了毛德祖和长史、司马三人。此战,魏军除了俘获宋冠军将军、司州刺史毛德祖之外,还俘获了荥阳太守翟广、振武将军姚勇错、建威将军窦霸、振威将军吴宝之、司州别驾姜元兴、治中窦温等勇士,城内宋军将佐只有上党太守刘淡之、参军范道基率领二百多人突出重围,回到南方。而魏军士兵因疾病、杀伤的也有十分之一二。至此,河南郡、颍川郡、陈郡等地百姓也都纷纷投降魏国,魏军夺占了河南的大部分土地,奚斤又将司马楚之率领的部众分头安置在汝南、南阳、南顿、新蔡四郡。
虎牢关的陷落,标志着宋魏之间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的结束,在这场战争中,魏军以夺得黄河南岸滑台、碻磝、虎牢、洛阳等战略据点而告终,此战以后,北魏势力越过了黄河,深入到河南中东部、山东西南部一带,到这一年的年底,双方还就许昌进行过争夺,最终魏军攻陷许昌、汝阳,又攻破邵陵县(河南省郾城),残害二千余家,尽杀男丁,驱略妇女一万二千人。毁掉了许昌和钟城(河南省尉氏县,《宋书》称钟离,安徽凤阳似误,一说在山东省济南市南),立下界碑而去。其后,魏军在黄河以南以洛阳、虎牢关、滑台、枋头、碻磝为据点,占领了黄河南岸东起青州西部,西至洛阳的青州、兖州、豫州地区,刘宋王朝丧失大约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虎牢陷落后,刘宋司空徐羡之、尚书傅亮、领军将军谢晦上书谢罪:“去年逆虏纵肆,陵暴河南,司州刺史臣德祖竭诚尽力,抗对强寇,孤城独守,将涉期年,救师淹缓,举城沦没,圣怀垂悼,远近嗟伤。陛下殷忧谅暗,委政自下,臣等谋猷浅蔽,托付无成,遂令致节之臣,抱忠倾覆,将士歼辱,王略亏挫,上坠先规,下贻国耻。稽之朝典,无所辞责。虽有司挠笔,未加准绳,岂宜尸禄,昧安殊宠,乞蒙屏固,以申国法。”
刘宋朝廷对于在滑台战没的宁远将军司马阳瓒追赠为给事中,抚恤烈士遗孤,由颜延之给其书写悼词;对于不战弃城而逃的龙骧将军兗州刺史徐琰,处以钳髡居作(即剃光头发,用项圈拴住脖子劳动改造)5年的处罚;对滑台主将战败逃脱的东郡太守王景度,处以钳髡居作4年的处罚。
此战,宋军以绝对的少数固守据点,杀伤了大量魏军,由于刘宋王朝并没有全力增援,致使猛将毛德祖死守虎牢关长达二百天,以一孤立之城抵御北魏倾国之力,杀伤了大量敌人,最终兵败被俘。宋廷为什么没有全力北上增援,个中缘由史书闪烁其词,我们只能推测一二:一是朝廷内部矛盾重重。宋少帝继位以后,因在服丧期间而将政权全部交给辅政大臣,但宋少帝与辅政大臣之间却有着很深的隔阂,双方的矛盾一触即发;另外,宋少帝的二弟庐陵王刘义真与辅政大臣们也有很深的矛盾,不可能全力北援。二是刘裕北伐关中丧败以后,元气大伤,河南地区本属于羁縻状态,只是因为刘裕健在,夏军和魏军不敢进攻而已,其实,刘宋最高层似乎已经早已确定了“画淮为治”的决策。虽然宋军战败,但前线宋军依然展示了新王朝军队的那种霸气,我们也从对战将们的褒贬上可以看出刘裕治国治军的严厉。刘宋王朝在战后,褒扬了竺夔、阳瓒等人,处理了王景度、徐琰,唯独对于一个人——那位堪称一代名将的毛德祖熟视无睹,没有任何表示,直到公元457年,也就是此战35年以后,刘宋王朝才下令让毛德祖的侄孙继承毛德祖的爵位!仅此而已!《宋书》甚至没有给这位老将军立下专门的传记,这让千载以下的我们如堕云雾之中!
不过,从《晋书·毛宝传》、《宋书·本纪》、《宋书·刘怀素传附刘荣祖传》、《魏书·豆代田传》等中,我们看到的是毛德祖城陷“战没”、“被俘”,但因史书没有专门给其立传,很多人没有找到这位堪称一代名将的最终下落,由于《资治通鉴》对这场血战记载得很简单,也让我们这位英雄被历史的长河所埋没,很多写这段历史的人也理不出头绪。个中的原因,大约是这样的:宋廷褒奖的要么是战死的,如阳瓒,要么是守住了城池的,如竺夔,唯独毛德祖在城破以后,却没有杀身成仁,而是被俘了,对一个俘虏,任何当局者都不会褒奖,因为,既然被俘,就存在可能两种可能:一是投敌叛国,二是象苏武一样坚贞不屈。在魏宋两国处于敌对状态之下,即使毛德祖没有投敌,魏国也会对宋国宣传毛投敌的,借以瓦解宋国的民心士气。在实情不明的情况下,刘宋王朝自然不会褒奖,也不会给毛德祖立传。至于宋书为毛修之立传,大约是因为,毛修之在关中大败以后被夏国所俘虏,夏国灭亡以后,又为北魏所获的吧?
无论如何,在我们看来,刘宋王朝对于这一位大英雄是非常不公平的,也让后世的人们忘记了这位英雄。不过,《宋书》还是曲折地替毛德祖立了一个传记,认真的读者会在《宋书·索虏传》发现,在该传中,详细记载了宋魏之间的这一次大战,也记载了毛德祖、竺夔等英雄们的事迹,该传完全可以作为他们本人的传记看待。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重新认识一下我们的这位英雄吧:
“德祖,荥阳南武阳人也。晋末自乡里南归。初为冠军参军、辅国将军,道规为荆州,德祖为之将佐。复为高祖太尉参军。高祖北伐,以为王镇恶龙骧司马;加建武将军。为镇恶前锋,斩贼宁朔将军赵玄石于柏谷,破弘农太守尹雅于梨城,又破贼大帅姚难于泾水,斩其镇北将军姚强。镇恶克立大功,盖德祖之力也。长安平定,以为龙骧将军、扶风太守,仍迁秦州刺史,将军如故。时佛佛虏为寇,复以德祖为王镇恶征虏司马,寻复为桂阳公义真安西参军、南安太守,将军如故。复徙冯翊太守。高祖东还,以德祖督司州之河东平阳二郡诸军、辅国将军、河东太守,代并州刺史刘遵考戍蒲坂。长安不守,合部曲还彭城,除世子中兵参军,将军如故。又除督司州之河东平阳河北雍州之京兆豫州之颍川兗州之陈留九郡军事、荥阳太守,将军如故,又加京兆太守。高祖践阼,进号冠军。论前后功,封观阳县男,食邑四百户。又除督司雍并三州豫州之颍川兗州之陈留诸军事、司州刺史,将军如故。太祖元嘉六年,死于虏中,时年六十五。世祖大明元年,以德祖弟子熙祚第二息诩之绍德祖封。”由此可知,毛德祖被俘以后,一直没有投降,魏国人也没有杀掉他,他在公元429年在魏国死去,终年65岁,也就是说,毛德祖在虎牢关之战中已经是59岁的老将军了!
让我们在千年以后,再一次向这位被历史尘封多年的,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无敌老将军致敬吧!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7
发表于 2013-8-21 11:12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三、迷雾重重
十三、迷雾重重
宋魏双方之间恢复平静以后,到了这一年的11月6日,拓跋嗣病死,终年32岁,他共在位14年,分别用了三个年号:永兴、神瑞、泰常。11月9日,拓跋嗣的长子、时年16岁的拓跋焘(一名佛狸)继位,史称太武帝。拓跋焘之母杜氏在泰常五年已经去世,当时的谥号是密贵嫔,现追尊为密皇后,进司徒长孙嵩爵位为北平王,司空奚斤爵位为宜城王,蓝田公长孙翰爵位为平阳王,其余群臣均有封赏,任命襄城公卢鲁元为中书侍郎,后升为中书监;任命会稽公刘絜为尚书令,改封为巨鹿公;命令尉古真的侄儿、司卫监尉眷、散骑常侍刘库仁等八人分别担任东南西北四部总监。卢鲁元,在明元帝时代为拓跋焘东宫亲随,深得拓跋焘的信任;刘絜,公元413年,赫连勃勃利用山西中部吐京胡出以眷叛乱入侵北魏的时候,他战败被俘,后被释放归国,负责北魏东部事宜。拓跋嗣监国后,刘絜被选为东宫侍从,史书称,他在拓跋焘继位时,“以告反者,又献直言,所在合旨”,而被拓跋焘委以重任,越级提拔为尚书令;尉眷,是尉古真的哥哥、幽州刺史尉诺的长子,拓跋嗣时代,尉眷为太官令(宫廷的后勤部长),当时,一名宫廷近臣逃亡到柔然,拓跋嗣命令尉眷追逃,尉眷一直追到柔然的王廷,柔然可汗大檀询问原因,尉眷说:“此人得罪天子,逃亡到此,你们没有及时缚送天子,因此我到此来取。”就在大檀面前去抓住了那名逃犯,拓跋嗣以为尉眷勇敢,即将他升为司卫监,总督禁卫军。刘库仁生平不详,与独孤部酋长同名。
拓跋焘继位,似乎非常顺利,不像他的父亲当年那样惊心动魄。然而,正是在拓跋焘时代,魏国的历史粉饰得最多,实情真的如此么?拓跋嗣共有7个儿子,杜贵嫔生拓跋焘、大慕容夫人生乐平王拓跋丕、安定王拓跋弥母亲不详、慕容夫人生乐安王拓跋范、尹夫人生永昌王拓跋健、建宁王拓拔崇和新兴王拓跋俊母亲均不详。据《宋书·索虏传》称,拓跋焘年龄十五六岁了,还没被父亲看好,“遇之如仆隶”。在这种情况下,拓跋焘的兄弟们是否会生出非分之想呢?首先说拓跋焘的二弟拓跋丕,据《魏书·明元六王列传》记载,拓跋嗣对拓跋丕却非常好,“爱其器度,特优异之”。据高允所著《筮论》称,拓跋嗣晚年建起一座高台,拓跋丕梦见登上高台,他询问术士董道秀,董道秀回答:“大吉。”拓跋丕没有吭声,面露喜色。拓跋弥呢?拓跋弥在拓跋嗣率军南下、拓跋焘领军北上备边的时候,与安同一起驻守平城。拓跋焘继位一个多月,拓跋弥就死了,原因不明。另据《魏书·刘絜传》称,他是因为告发谋反的人而被越级提拔的,那么,这个谋反的人又是谁呢?史书没有下文,我们不知道其间隐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也许拓跋弥是正常死亡,也许不是。
如今的北魏与南方的刘宋都是两位年轻的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16岁,而刘宋少帝刘义符则18岁,正如北魏的宫廷内幕迷雾重重一样,刘宋朝廷其间发生的故事也充满了许许多多令人不解的迷雾。对此,清代学者王鸣盛在他的《十七史商榷》中就提出了许多疑惑:“宋文帝一朝,君臣之间不可解者甚多,徐羡之、傅亮、谢晦等废昏立明,忠也。然少帝已幽于吴,文帝已入,可无后虑,既有虑,应让文帝自为之,乃必弑少帝,何意?吾于徐、傅等亦云。且并杀无过之庐陵王义真,又何意?其所以为文帝地者周矣,帝不以其立己为德而诛讨之,正也。外有强敌而杀檀道济,又何意?”当然,古人所作所为都是有自己的道理的,只是因为史料被有意的删削而让人摸不着头脑罢了。王鸣盛所云大多是宋文帝时期的时期,但也涉及到宋少帝刘义符。那么,就让我们看看登基一年多的刘义符吧。
当时,已经退休的范泰上书说:“我听说陛下经常在后花园内,练习武备,宫内的军鼓声都传到了宫外;在皇宫内喧哗吵闹,未见领兵的将帅统御军队,这不仅不足以威服四方,相反只能让远近惊诧……陛下登基以后,将国家大事交付给辅政大臣全权处理,您的美德的确如同商高宗武丁居丧三年不言一样。可是,您却亲近小人,离不开身边的近臣,我担心这不是稳定国家的良策……请求陛下能够任用贤臣不要有所猜疑,这样,天下就会归心,社稷就会长久……”除此之外,据《建康实录》的记载,范泰在上表中还提及宋少帝的另外一个毛病,就是“多言”,好胡说八道。范泰与执政大臣徐羡之、傅亮不和,他说的话大概是真实的,从范泰的奏表中,我们大约能够得出以下几点信息:一是宋少帝刘义符亲近小人。这里的小人一语,当是地位较低之人,范泰这句话说明:刘义符上台以后,与朝廷大臣接触很少,并不亲近,而只与宫中自己的一帮亲信搀和在一起;但是,刘义符上台以后,将朝政全部交给辅政大臣处理,范泰的潜台词是:一方面对于辅政大臣不要猜疑,另一方面,他也许是在隐晦地告诫刘义符,要加强与朝臣联系,在朝臣中培植起自己的势力,这才是避免被架空的良策。二是宋少帝刘义符当时的处境暗含了巨大的危险。朝政由辅政大臣们掌控,刘义符又没有在群臣中培植起自己的力量,已经有变成傀儡的危险。三是刘义符与辅政大臣之间有很深的矛盾。刘义符组织近臣在宫中操练,用意昭然。这决非是刘义符本人荒唐之举,也不是他为了因应北方的战事,矛头很可能是直指徐羡之等辅政大臣们。
那问题是:刘义符为何与徐羡之等人有如此深的矛盾,以至于非得刀兵相见呢?史书对此讳莫如深,我们仅仅只能揣测一二,从史书中透露出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也许能够得出:双方的矛盾由来已久。《南史·宋宗室诸王武帝诸子传》记载:“初,少帝之居东宫,多狎群小,谢晦尝言于武帝曰:‘陛下春秋既高,宜思存万代。神器至重,不可使负荷非才。’帝曰:‘庐陵何如?’晦曰:‘臣请观焉。’晦造义真,义真盛欲与谈,晦不甚答,还曰:‘德轻于才,非人主也。’由是出居于外。”在刘裕生前曾有废长立幼的打算,这个打算是刘裕自生,抑或是徐羡之等人运作的结果,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向精明的谢晦直接向刘裕建议要废黜储君,这的确不同寻常,仔细品味谢晦的话,他的语气是非常重的,直接说出刘义符的德才不堪作为人主,谢晦岂不知仅凭此话弄不好将遭杀身之祸?在他建议之前,应该是与徐羡之、傅亮等人达成了共识,而刘裕听到以后,也没有表示异议,似乎也反证了刘义符在东宫的时候的确是很荒唐的。谢晦的这些话,不可能不会传到刘义符的耳中,刘义符岂能不耿耿于怀?谢晦等人弄巧成拙,他们的运作因为刘裕的突然死亡而夭折,在刘裕死前,他们没有看到太子刘义符被废黜,而刘义符的顺利继位,又将谢晦等人置于一种异常危险的境地!一旦刘义符掌握大权,岂能善罢甘休?
要想探究徐羡之等人的心路历程,我们首先要还原出宋少帝刘义符的真实面目。《南史·宋本纪第一》的史论中称:“然武皇将涉知命,弱嗣方育,顾有慈顔,前无严训。少帝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从其志,嶮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其至颠沛,非不幸也。悲哉!”宋武帝老来得子,溺爱诸子,《建康实录》称“恣其志欲”,孩子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因此,宋少帝刘义符小错不断,当是可信的。刘裕去世的第二年,他的继母萧太后也去世了,国家连遭大丧,而刘义符却“居丧无礼,好与左右狎,游戏无度”,这些指责大约也是可信的。《宋书·傅亮传》和《谢晦传》均称“少帝失德”,但是,从以后朝廷描述刘义符罪行的诏书中,我们看出,刘义符的所作所为不过是贪玩而已,勉强说成是糊涂,但也说不上非常残暴,且当谢晦建议刘裕废黜太子刘义符的时候,刘义符的罪名仅仅是“多狎群小”,对于一个年少的太子,谢晦等人难道不能尽心辅佐、劝谏,反而甘愿冒“废长立幼”的常规、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无视刘宋刚刚建立轻动国本的危险,贸然劝说刘裕废掉现任太子,这就让我们有理由怀疑事情并非那么简单。
那么,双方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其根源又在哪里呢?我们遍翻史书,如坠云雾之中,全然没有头绪,勉强提出一点线索供大家思考:也许刘义符与辅政大臣们之间的矛盾肇始于刘裕北伐之时,当时,刘义符作为总留后,由刘穆之辅佐着镇守建康,谢晦、傅亮则跟随刘裕大军北伐,据《宋书·谢晦传》记载:“刘穆之遣使陈事,晦往往措异同,穆之怒曰:‘公复有还时否?’”刘穆之与谢晦之间关系非常恶劣,而刘穆之身边的刘义符是否会受到刘穆之的影响,进而对谢晦有很深的偏见呢?另据《宋书·刘穆之传》记载:刘穆之死后,刘裕“以司马徐羡之代管留任,而朝廷大事常决穆之者,并悉北谘。穆之前军府文武二万人,以三千配羡之建威府,余悉配世子中军府。”这当然体现了刘裕对徐羡之没有对刘穆之那般信任,其中是否也透露出世子刘义符与徐羡之之间并非亲密无间呢?大约有一点吧?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18
发表于 2013-8-21 11:1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四、废黜少帝(1)
十四、废黜少帝(1)
《宋书·傅亮传》称:“少帝失德,内怀忧惧,作《感物赋》以寄意焉。”《宋书·谢晦传》谢晦在后来给宋文帝刘义隆的上表中也称,当时是“逮营阳(少帝被废后的称号)失德,自绝宗庙,朝野岌岌,忧及祸难”。心机甚深的徐羡之却没有表现出什么,但他的内心当与傅亮、谢晦二人一样,那么,他们为何要心怀忧惧,惶惶不可终日,担心大难临头呢?
盘点一下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担心宋少帝刘义符的报复。辅政大臣集团的主要人物与少帝早已矛盾重重,除了少帝登基前的固有矛盾以外,在少帝登基以后,皇权与相权之间固有的矛盾又让原本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一言以蔽之,是权力之争。
二是内忧外患,帝国遭遇建立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一代枭雄刘裕的陨落,让刚刚建立起来的刘宋政权陡然显得危机四伏,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年初,也就是在北魏大举南伐的同时,刘宋国内出现了动荡:富阳县的孙氏一门发动叛乱,孙法亮号称冠军大将军,与孙道庆等攻陷富阳(浙江省富阳县),即用富阳令顾粲为令,加辅国将军;又派遣建威将军孙道仲、孙公喜、法杀攻陷了永兴(浙江省萧山县),接着直扑山阴(浙江省绍兴市)而来。晋恭帝司马德文的内弟褚淡之,此时是会稽太守,他命令部队西渡浦阳江(钱塘江支流)迎战,结果战败,后在柯亭(绍兴市西南40里)大破叛军,这才稳定了局势,不久,刘宋军队平定了这场叛乱,将数百家分别迁往彭城、寿阳、青州等地。外患方面,就是北魏拓跋嗣又趁机发兵南下,让刘宋帝国失去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国土,也令辅政大臣们的威信降到了最低点。
三是刘宋根基不牢。刘裕出身低微,他依靠自己的能力,代晋自立,结束了东晋门阀士族把持朝权的历史,不论是从政治上抑或是经济上,刘裕都对门阀士族采取了诸多压制政策,对刘宋皇室侧目而视的门阀士族随时都有复辟晋室、重新夺回权力的可能;且刘宋政权仅仅建立数年,诸王年少,根基不牢,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
四是首席辅政大臣徐羡之的地位并不稳固。据《建康实录》记载,景平元年四月,也就是檀道济率军解救青州的时候,御史中丞孙琳因事直接弹劾司空徐羡之,要求将其罢免,这当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结合朝廷征召蔡廓为吏部尚书,而蔡廓却耻于自己在文书上的签名排在徐羡之之后,拒绝上任,这都可以看出,高门士族从骨子里对出身寒门的徐羡之等人的轻视和不满。
五是辅政大臣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的阶层决定了不同的立场,徐羡之、傅亮、檀道济等出身相似,立场比较接近,步调也比较一致,而谢晦就比较特殊。谢晦出身高贵,当徐羡之等人贬谪谢灵运、颜延之的时候,谢晦就小心谨慎地表示出了一定的不满;他与徐羡之等的隔阂主要还是不同阶层之间天然的隔阂,这一点不仅徐羡之等人心知肚明,而且谢晦及其亲属也都了如指掌。还是在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的时候,谢晦的三哥、豫章太守谢瞻生病了,谢晦离开建康前去探望,谢瞻见到弟弟以后,第一句话不是感谢而是说:“你身为大臣,又身兼军职,你来到这里,肯定会有谣言。”果然就有人告发谢晦阴谋叛乱;少帝继位后,徐羡之的侄儿、丹阳尹徐佩之成为徐羡之集团的得力干将,他网罗了侍中王韶之、程道惠(后为江夏内史)、中书舍人(负责传达诏命)邢安泰、潘盛等人,我们说过,王韶之是王导堂弟王廙的曾孙,与王弘、王华等人为族兄弟关系,因他在撰写《晋史》的时候对王弘之父王珣、王华之父王廞颇有微词,所以才死心塌地地投靠了徐羡之集团。当时,谢晦久病不能接见客人,徐佩之等人就怀疑他图谋不轨,与王韶之、程道慧一同找到傅亮,称是徐羡之的意思,要求傅亮写下诛杀谢晦的诏书。傅亮回答:“我们三人同为顾命大臣,岂能自相残杀!如果你们执意如此,我现在就脱下朝服,换上便装离开朝廷。”此事虽说是徐佩之等人所为,但如此大事,肯定是得到徐羡之的许可的。这件事起码说明了几个问题:1、谢晦与徐羡之之间隔阂很深;2、当时的朝廷上下风声鹤唳,徐羡之的神经高度紧张;3、徐羡之就象一个表面沉默、内心焦灼的猛兽,残忍、阴毒。
原本出身低微的徐羡之等人就已经让门阀士族侧目而视了,如今,境外丧师失地,境内又矛盾重重,新生的帝国将何去何从?徐羡之等人的身家性命又将遭遇什么样的不测?历史让原本没有多大欲望的徐羡之、傅亮等人登上了权力的顶峰,然而,高处不胜寒,在这危机四伏的特殊时期,随时都有从云端跌下,摔得粉身碎骨的危险,每当想到这些,徐羡之等人能不惊出一身冷汗?
于是,一场废黜宋少帝的阴谋在徐羡之的脑海开始酝酿。
在徐羡之、傅亮看来,假如废黜了少帝,那么,按照顺序继位的当属庐陵王刘义真,而刘义真却又不是二人满意的嗣君人选。《宋书·武三王传》称,刘义真“美仪貌,神情秀澈。”可见,他是一位容貌俊美、望之让人神清气爽的公子哥。刘裕曾对他非常看重,有意将他作为接班人,关中惨败以后,13岁的他曾对解救他的段宏检讨说:“今日之事,诚无算略,然丈夫不经此,何以知艰难。”刘裕篡位以后,他居安思危,闷闷不乐:“安不忘危,安逸岂可长久依靠?”然而,刘义真也不是没有缺点,在与谢灵运、颜延之等文化名流的交往过程中,刘义真也开始成为一个名士化的藩王,沾染了两晋名士的任诞作风,《宋书》称他“聪明爱文义,而轻动无德业。”这与谢晦的说法是一致的,似乎刘义真是一个轻佻的人。这足以让顾命大臣们废黜刘义真?好像不会。刘义真与顾命大臣之间的矛盾,大约起源于谢晦奉刘裕之命考察刘义真之时,当时谢晦给刘义真所下的结论是:“德轻于才,非人主也。”在此前后,刘义真还给谢灵运、颜延之、慧琳和尚许诺,得志之日,将重用谢灵运、颜延之为宰相,慧琳为西豫州都督云云,这让朝廷重臣徐羡之等人十分不安,徐羡之曾派范晏劝说刘义真,但刘义真不从,于是,徐羡之等人说服刘裕在死前将刘义真调离中央,担任南豫州刺史,镇守历阳。至此,刘义真与顾命大臣集团的矛盾逐渐加深。夺嫡失败后的刘义真内心是非常苦闷的,同样苦闷的还有在刘裕死后被贬谪的刘义真亲信谢灵运等人,他们借酒浇愁,但却恰恰让政敌抓住了丧期违礼纵酒的把柄,与此同时,刘义真等人经常口出怨言,《宋书·何尚之传》记载,当时何尚之担任刘义真的谘议参军,刘义真与徐羡之和傅亮关系都不好,何尚之劝谏,但刘义真却不听。刘义真上任以后,为了增加自己的实力,向朝廷索要各种物资,但徐羡之等人总是不给或者少给,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要求,这让刘义真更为恼火,干脆上表要求回到中央任职。除了双方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外,刘义真的妻子是陈郡谢裕的女儿,谢裕是谢晦的堂叔伯,是谢灵运的族叔伯,假如刘义真继位的话,陈郡谢氏将勃然而兴,这一点恐怕也是徐羡之所担心的。
《宋书·谢灵运传》、《颜延之传》称,二人“构扇异同,非毁朝政”。我们不能确切地知道,二人是在刘义真与顾命大臣之间或是在宋少帝刘义符与顾命大臣之间构扇异同,也许两者皆有吧。假如此时的宋少帝与刘义真已经尽弃前嫌,将矛头对着了顾命大臣的话,那么,刘义真要求回到建康,也许正是兄弟二人准备联手对付徐羡之等人的一个信号。
时间不等人。
徐羡之等人也加快了处理刘义真的步伐。徐羡之将废黜刘义真的打算向南兖州刺史、同为顾命大臣的檀道济通报,檀道济不同意,屡屡提出反对意见,但徐羡之不从。史书称,徐羡之等人借着宋少帝与刘义真过去有矛盾,而上书请求将刘义真废黜。其实,这里还是有疑问的,宋少帝与刘义真因夺嫡之争,当然是有矛盾的,但是,我们仅仅以此就判断刘义真之废,是宋少帝的意思却有些问题:一、从不久前徐羡之试图诛杀谢晦一事,即可看出此时的宋少帝并无多大的发言权。当时,要诛杀同为辅政大臣的谢晦,徐羡之仅让徐佩之、程道慧去找傅亮起草诏书,根本无视宋少帝的存在,由此也可以反证出在刘义真一事上宋少帝的意见同样是微不足道的。二、据《宋书·徐羡之传》记载,宋少帝继位以后,即下诏“平理狱讼,政道所先。朕哀荒在疚,未堪亲览。司空、尚书令可率众官月一决狱。”也就是说,宋少帝并没有多少实权,客观上无法在此事上起到决定作用。三、众多史料将刘义真被废归咎于徐羡之等人对他的忌惮。徐爰《宋书》称,“刘义真明隽秀令,朝野属望,而司空徐羡之、尚书仆射傅亮、领军将军谢晦等贪弄朝权,深相忌惮,乃共诬罔,”徐爰是当时刘裕、刘义符的近臣,是亲历其事的当事人,所言应当不虚;《建康实录》在记载后来宋文帝为刘义真平反的诏书中也称:“羡之等暴蔑专求,忌贤畏逼,构造贝锦,成此无端,罔主蒙上,横加流贬。”《南史》也称:“庐陵以帝子之重,兼高明之姿,衅迹未彰,祸生忌克,痛矣!”都说明了庐陵王刘义真被废是出于徐羡之等人忌惮,刘义真并无过错,且其人在当时刘宋朝廷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一切准备就绪以后,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二月,徐羡之等人上书宋少帝要求废黜刘义真,他们列出刘义真的罪状主要有:一是关中沦陷,刘义真处置失当;二是刘裕病重期间,刘义真仍然日夜纵酒,多行无礼;三是如今刘义真竟然想擅自离开藩镇,回到京师,图谋不轨;四是随心所欲,不遵成规;五是先帝为了防患于未然,临终亲自叮嘱陛下,并当面命令臣等,如果他仍然不改过自新,一定要将他流放,“至言苦厉,犹在纸翰”。可是,他竟然对朝廷派去劝慰他的散骑侍郎邢安泰、广武将军茅仲思,破口大骂,影响极坏。于是,宋少帝下诏将刘义真废为平民,流放到新安郡(浙江省淳安县)。
徐羡之等人废黜刘义真一事,当时就引起了人们的反对,前吉阳(湖北省竹溪县)县令张约之上书称:“庐陵王年少就深得先帝的喜爱,长大后又受到陛下的爱护,因此,他心直口快,心里想什么都痛快地说出来,这或许有悖于臣子之道,招致骄傲自满的过失。但是,庐陵王的确卓然不群,应当包容他的短处,多想想他的优点,进行教育引导,让他慢慢长进。”接着,他又提出,“我朝刚刚建立,根基尚不牢固,正应普遍树立皇室姻戚”,他请求皇帝收回成命,并说:“即便是中等贤人,都会做错事,有错贵在能改,先帝的爱子,陛下的弟弟,岂能仅仅因为一个小错,就永远弃之不用呢!”张约之的话句句在理,怎奈与当权者唱对台戏,徐羡之等人将他任命为梁州府的参军,不久,又找个借口将他诛杀。《建康实录》称,在张约之上任的途中,徐羡之等人派人将其杀死。
刘义真被废后,《宋书》称,在当年的六月癸未日,也就是徐羡之等人废杀宋少帝后,派出使者将刘义真诛杀,死时18岁;而《建康实录》则称,刘义真被杀于废黜宋少帝之前。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水镜门生
(虾仁生煎)
许国公
河北东路经略使
★★★
★
组别
经略使
级别
大将军
好贴
6
功绩
2628
帖子
22586
编号
52409
注册
2005-11-4
来自
五谷轮回之所
家族
肉肉门
#19
发表于 2013-8-21 11:1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插个楼,弱弱地问下,乃们为啥不发炎黄,发在古典区?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0
发表于 2013-8-21 11: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五、废黜少帝(2)
十五、废黜少帝(2)
废黜庐陵王刘义真,仅仅是徐羡之等人废黜宋少帝的开始,在顺利废黜刘义真之后,徐羡之等人即任命宋少帝12岁的弟弟刘义恭为监南豫州、豫州、司州、雍州、秦州、并州六州诸军事,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代替刘义真镇守历阳,与此同时,他们也加紧了废黜宋少帝的计划。
废黜皇帝毕竟不同于废黜庐陵王,弄不好将天下大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此时,距离宋武帝去世将近两个年头,徐羡之等人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即于景平二年(公元424年)四月,也就是在废黜庐陵王刘义真一个多月以后,暗示江州刺史王弘和南兖州刺史檀道济需要来朝参加悼念仪式,五月,两人先后回到了建康,徐羡之、傅亮、谢晦等人将密谋废黜宋少帝的计划向二人做了通报。
檀道济,是已故的左将军、江州刺史檀韶最小的弟弟。他为人宽厚、谨慎,也是刘裕临终所列的三文一武顾命大臣组合中唯一的一位武将,刘裕在临终之时,对少帝刘义符就曾叮嘱道:“檀道济虽有干略,而无远志,非如兄韶有难御之气也。”这也说明了檀道济的个性决定了他只想着一门心思为国效力,不愿意惹是生非,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徐羡之等人在废黜庐陵王刘义真以前,檀道济就多次提出不同意见,不过,徐羡之等人却拒绝采纳,而身在广陵的檀道济也无可奈何,这也都是他的性格使然。这次就有所不同,废帝大事毕竟非同小可,王弘和檀道济,一个是高门大族的代表,一个是战功赫赫的武将,让他们两个人置身事外,一个在建康西边,另一个在建康东面,且两个人素来关系很好,徐羡之等人担心会出意外,这才是将两人骗回到建康。
建康,是徐羡之等人的天下,回到建康的王弘和檀道济就是一介匹夫,当徐羡之等人将计划通报给二人以后,两个人即便是不同意,也不敢表示反对。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谁持异议,将立遭杀身之祸。
五月二十四日,毫无戒备的宋少帝刘义符当天玩的很开心。他在皇宫北面的华林园布置了一排商店,亲自充当商贩,与一群近臣玩做买卖的游戏,讨价还价、买进卖出,好不热闹。玩累了,又命人疏通水渠,构建水坝,与大家一起划船嬉戏,一直划到天渊池,夜幕降临,当晚刘义符就在龙舟上过夜。
刘义符玩得很尽兴,殊不知宫外的一场天大的阴谋正朝他降临下来。就在刘义符玩得开心之时,领军将军谢晦对家人说,自己的府邸破败,需要修缮,把家人都迁到了别处,而让将士都秘密集结到了自己的府中,与此同时,徐羡之等人又命令中书舍人邢安泰、潘盛提前入宫作为内应。当天夜里,檀道济也与将士们一起入宿谢晦的领军将军府,谢晦辗转难眠,而檀道济倒头便睡,一会儿就鼾声四起,自此谢晦开始佩服檀道济。
第二天天蒙蒙亮,领军将军府的大门就打开了,只见一大队全副武装的队伍整齐地从门内涌出。檀道济走在队伍的最前头,徐羡之等人跟在队伍的最后,这支队伍从领军府出来以后,迅速朝皇宫的云龙门而来。邢安泰等人已经提前安排好了宫中侍卫,打开了云龙门,并指示了宋少帝的下落,部队悄无声息但又非常迅速地朝天渊池奔来。
一路之上,无人阻拦,很快就找到了那座龙舟。
当军士们登上龙舟的时候,宋少帝尚在睡梦之中,宋少帝的贴身侍从一阵惊呼,一拥而上的士兵们当场斩杀了两人。宋少帝从睡梦中惊醒,他原本就臂力过人,非常强壮,他从床上跃起与士兵们搏斗,但好汉不敌四手,终于被众人制服。在混乱当中,宋少帝的手指也被砍掉,然后,大家将他挟持出东阁,没收了皇帝玉玺。群臣拜辞,又将其押送回过去的太子宫。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1
发表于 2013-8-21 11:14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政变的第一步顺利完成,下一步就是商议册立何人为帝的问题。
侍中程道慧建议徐羡之等人册立南豫州刺史、刘裕第五子的刘义恭,但徐羡之却没有同意,他提出册立荆州刺史、刘裕第三子刘义隆为帝。徐羡之这一决定的理由大致如下:
一是顺位。刘裕七子,分别为:刘义符(本年19岁)、庐陵王刘义真(18岁)、宜都王刘义隆(18岁)、彭城王刘义康(16岁)、刘义恭(12岁)、刘义宣(12岁)、刘义季(9岁),这七个儿子均非嫡子,按照无嫡立长的规则,册立刘义隆名正言顺。
二是人品。《宋书·文帝本纪》称,刘义隆“博涉经史,善隶书”;史臣曰“幼年特秀”,这里自有溢美之词,但刘义隆之母胡道安被刘裕纳为妾的时候,就已经37岁了,生下刘义隆以后,到义熙五年,在刘义隆一岁多一点的时候,即因故被刘裕赐死。刘裕似乎并不非常看重这样的一个母亲生下的儿子,反观史书对刘义符、刘义真、刘义恭等人的记载,均有刘裕喜爱的描写,比如:对刘义符称刘裕“恣其志欲”;对刘义真多方延聘师傅教育;对刘义恭,史书称“高祖特所钟爱,诸子莫及也。饮食寝卧,常不离于侧。高祖为性俭约,诸子食不过五盏盘,而义恭爱宠异常,求须果食,日中无算,得未尝啖,悉以乞与傍人。庐陵诸王未尝敢求,求亦不得。”相反,在《宋书·文帝本纪》“史臣曰”中却说:(刘义隆)“顾无保傅之严”,且我们从刘裕给刘义隆娶的老婆就可以看出,刘裕对这个儿子并不喜爱:据《南史·后妃列传》和《宋书·后妃传》的记载:“文元袁皇后讳齐妫(音:桂),陈郡阳夏人,左光禄大夫湛之庶女也。母本卑贱,后年至六岁,方见举。后适太祖,初拜宜都王妃。”陈郡袁氏是文化士族,长期与同郡的谢氏家族通婚,袁湛本人就是谢氏的外孙,又是谢氏的女婿,但袁氏一直不曾掌握过朝廷大权。袁湛的爷爷袁耽和父亲袁质虽然有名气,但也仅仅做到太守一类的官,袁湛本人在义熙十三的时候,曾奉命作为代理太尉与范泰一起给刘裕奉上九锡之礼,可他却在洛阳朝拜西晋皇陵,其政治立场并非与刘裕集团一致,第二年他就去世了,原因不明。袁齐妫嫁给刘义隆当在其父死后,因为刘义隆是在永初元年刘裕即位以后才被封为宜都王的,且刘义隆是义熙三年出生,袁湛死时他才12岁。袁齐妫的母亲地位非常卑微,以至于袁齐妫6岁后才被袁湛承认,刘裕为刘义隆娶了袁湛这样一个庶女,这与他为刘义符娶皇女司马茂英、为刘义真娶自己的好友、陈郡谢裕之女,不可同日而语。
没有母亲的刘义隆,又身为中子,做人肯定是非常低调的,不像其他兄弟那样张扬,这自然会让徐羡之等人感到放心一些。也许,刘义隆更懂得报恩吧?
至于徐羡之等人为何不选择刘义康等人,首先是新君的人选剩下的两个封王的刘义隆和刘义康之间选择,除了不符合顺位原则以外,单就人品而言,《宋书·刘义康传》称,刘义康“素无术学,暗于大体”,这与“博涉经史”的刘义隆显然无法相比;剩下没有封王的还有:刘义恭、刘义宣和刘义季三人。刘义恭的人品呢,我们从后来宋文帝刘义隆给其的诏书中即可略见一斑:6年后,18岁的刘义恭被宋文帝任命为荆州刺史,在他临别之际,刘义隆写下诏书对其进行勉励,诏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汝神意爽悟,有日新之美,而进德修业,未有可称,吾所以恨之而不能已已者也。汝性褊急,袁太妃(刘义恭的亲生母亲)亦说如此。” “进德修业,未有可称,”也说明其人缺点不少;与刘义恭同岁的刘义宣,生下来舌头都短,是个结巴;刘义季年龄太小,且一直随哥哥刘义隆生活,绝不可能舍弃刘义隆而立刘义季。
三是符瑞。《南史》和《建康实录》均记载,在景平元年到本年度,西方都出现了一些奇异的天象:景平元年,有一条黑龙出现在西方,从半空中扶摇直上,随之而上的有五色云彩,太史曾上奏朝廷西方有天子气;本年,荆州治所江陵城上空有紫色的云彩,望气的人均认为这是帝王之兆。四是荆州实力。荆州位居上游,实力雄厚,如果册立越位册立他人,可能会产生意外。不过,关于这一点其实是有疑问的,这是因为,刘宋为了控制诸王,施行典签制度,实权掌控在刺史下属的典签手中,即便是朝廷另立他人,以刘义隆的性格及其幕僚与朝廷复杂的关系,公然起兵反叛,也不太可能。徐羡之等人在废黜宋少帝以后,立长立贤,最终选择了刘义隆为帝,据此有人认为,这说明徐羡之等人废黜宋少帝是出于公心,其实,在这里徐羡之等人所谓的公心与私心是无法截然分开的:即便选择刘义隆是出于公心,也并不意味着前头废黜宋少帝就是公心,更何况在选择刘义隆的时候,也是基于刘义隆被立以后可能不会反噬的判断,至于前面废黜宋少帝,则更多的是出于他们保全自身的考虑。
在仓促之间定下了新君以后,当天,徐羡之等人假借刘义符母亲、如今的皇太后张氏之名颁布命令,指斥自己的儿子称:一是刘义符在服丧期间毫无哀容,甚至还纠集乐师,演奏乐曲,吃喝玩乐;二是在此期间,还挑选美女,在宫中生下孩子,影响恶劣;三是太皇太后逝世后,与身边近臣在棺材边大呼小叫,拍手玩笑;四是整天与一群小孩嬉戏,一会儿盖这,一会儿建那,造成国库空虚;五是刑罚严酷,造成囚犯日增;六是身为帝王却总干些下等人做的事情,亲自鞭打下人,以此为乐;七是穿池筑观,朝成暮毁,征发工匠,弄得人神怨怒。最后,“皇太后”指示:“将其废为营阳王,按照汉代霍光废昌邑王、东晋桓温废海西公的规矩;奉迎镇西将军、宜都王刘义隆继承大统。”并废黜刘义符的皇后司马茂英为营阳王妃,将二人迁到吴郡(江苏省苏州市)。
在此期间,由檀道济率军入宫守卫朝廷。刘义符一行人来到吴郡以后,当时,朝廷给营阳王所建的王宫还没有建成(可能压根就不准备建),就让刘义符暂时居住在吴郡阊门以内的金昌亭里。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距政变整整一个月后,徐羡之等人下令邢安泰弑杀刘义符,刘义符素来身体强健,他与来人殊死搏斗,竟然从金昌亭内夺路而逃,就在他试图闯出阊门之时,追兵用大门闩将其砸到在地,赶上后将其打死。宋少帝刘义符被杀之时,年仅19岁。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2
发表于 2013-8-21 11:1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六、文帝登基(1)
十六、文帝登基(1)
刘裕的原配夫人臧爱亲,仅生下一个女儿刘兴弟,就是会稽长公主。
作为刘裕的嫡长女,刘兴弟的年龄比弟弟们都大很多,刘裕生前对她非常喜爱,也非常尊重,刘裕将她嫁给了徐羡之的侄儿徐逵之,刘裕还将自己的第六女富阳公主嫁给了徐羡之的儿子徐乔之。作为双重外戚,徐羡之深得刘裕的信任,因此,在刘裕临死前还对儿子刘义符说:“徐羡之、傅亮当无异图”云云。然而,出乎刘裕预料的是,恰恰正是这个徐羡之将自己的儿子送上了不归路,因此,无论是从道义上抑或是其他方面,徐羡之等人废黜并诛杀宋少帝一事均显得毫无人性,这件事,也带了一个坏头,开启了刘宋王朝君臣猜疑、骨肉相残、动辄杀戮的历史。
虽然宋少帝本人是有过错的,但为何不能教导?尽管君臣之间有隔阂,但为何不能和解?为何不可以退位避祸?有刘兴弟在那里,又没有随意诛杀的先例,宋少帝就一定会让原辅政大臣们人头落地?废黜少帝、庐陵王以后,又为何必须要将二人杀死而后快?这一事件,让刚刚建立的刘宋王朝就蒙上了一层浓浓的血腥味,南朝裴子野,他的曾祖裴松之,著有《三国志注》,祖父裴駰著有《史记集解》,裴子野本人也是著名的史学家,著有《宋略》,被沈约誉为比自己写的《宋书》要好。裴子野论述宋少帝一事时,对于刘宋王朝的整个政权组织发出了感慨,可谓一针见血,他是这样说的:古代的君主教育皇子,孩子刚会牙牙学语,就让师傅教他说话,刚会走路,就让师傅传授礼仪。刘宋王室的制度却不是这样:皇子在家全由奴婢照顾,出外则由随从负责。太子、皇子身边也有帅、侍,充当这两个职务的都是地位偏低的部属。太子、皇子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他们的影响,而这些人却言不及义,学不知古今,谨慎小心的人劝说太子皇子们吝啬,狂妄愚蠢的人可能会诱导他们作恶。虽然太子皇子们也有所谓的师傅,但却大多是年迈的士大夫,也有所谓的“友”和“文学”,却多以富二代们充数,都是徒有虚名,何况这些人也不经常与太子皇子们在一起。年幼的王出京担任刺史,府中的长史具体负责一州的事务,还设置有典签帅,他们往往独断专行,狐假虎威,这样以来,看似王室子弟众多,帝国的基础非常牢固,其实,品行端正的皇室子弟却少之又少。刘宋一直以来就是嗣君年幼,朝堂之上充斥奸佞之人,虽说的上天降下的丑类,但与这种不良的传统,也密切相关,习以为常,由来已久。到宋明帝刘彧的时候,热衷于内部残杀,连帝国都不要了,这都是长期亲近奸佞小人的恶果。有国有家的人,应该以此为鉴啊!
决定以后,徐羡之就派遣尚书令傅亮率领朝廷百官带着仪仗队,前往荆州奉迎宜都王刘义隆。祠部尚书蔡廓也随从百官一起西上,行至浔阳,蔡廓生病不堪前行,傅亮与蔡廓道别,蔡廓对傅亮说:“营阳王在吴地,要好好对待。营阳王一旦遇到三长两短,你们几个人将有弑杀君主之名,岂能再想安身立命?”当时,傅亮与徐羡之已经商定要诛杀刘义符了,听了蔡廓的话,傅亮冒出一身冷汗,赶紧给徐羡之写信劝阻。徐羡之接到傅亮书信的时候,刘义符已经被杀了,他看着傅亮的书信,不禁大怒,说道:“你傅亮与我一起商定的事,为何刚背过身去,就说我的坏话!”
得知刘义符已经被杀,傅亮知道木已成舟,他更感忧愁。
杀掉人家两位兄长,又迎立人家为帝,一路之上傅亮的心情可想而知。过去,他就曾写下一篇名为《演慎》的文章,称处事要谨慎又谨慎,小心又小心,才能保全身家性命,并指出“前车已摧,后銮不息,乘危以庶安,行险而徼幸,于是有颠坠覆亡之祸,残生夭命之衅。其故何哉?流溺忘反,而以身轻于物也。”说到“诚能慎之,福之根也。”他在时刻告诫自己要谨慎小心,还道出了前车之鉴很多而后世却依然重蹈覆辙的原因,那就是身处高位而居安忘危,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轻于外物了。后来,他在宫中值班的时候,看到飞蛾扑火,引发对世事的感慨,又写了《感物赋》称:“习习飞蚋,飘飘纤蝇,缘幌求隙,望爓思陵。糜兰膏而无悔,赴朗烛而未惩。瞻前轨之既覆,忘改辙于后乘。”“有徇末而舍本,或耽欲而忘生。碎随侯于微爵,捐所重而要轻。引昆虫之所昧,在智士其犹婴。”发出了类似的感慨。然而,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后人因为沉迷于权势,总是忘记前车之鉴,不惜以生命为代价,象飞蛾扑火一样,行冒险之事却想获得平安,虽然对此看得一清二楚,轮到自己,也不能免俗,试问,废杀皇帝、郡王,哪一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前途未卜,江陵的刘义隆会怎么样对待自己?是杀掉自己,号令天下?或是接受帝位,相安无事?即便是接受了帝位,刘义隆懂得感恩?忧心忡忡的傅亮坐在船舱里,越想越害怕,也越想越后悔,他写了三首诗,其中一首透露出他的后悔恐惧之情:“夙棹发皇邑,有人祖我舟。饯离不以币,赠言重琳球。知止道攸贵,怀禄义所尤。四牡倦长路,君辔可以收。张邴结晨轨,疎董顿夕辀。东隅诚已谢,西景逝不留。性命安可图,怀此作前修。敷衽铭笃诲,引带佩嘉谋。迷宠非予志,厚德良未酬。抚躬愧疲朽,三省惭爵浮。重明照蓬艾,万品同率由。忠诰岂假知,式微发直讴。”
身在京师的司空徐羡之考虑到荆州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宜都王刘义隆入继大统以后,一旦将荆州刺史一职授予他人,可能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趁着刘义隆尚未到来的空档,利用录尚书事的权力,任命领军将军谢晦为代理都督荆州、湘州、雍州、益州、宁州、南秦州、北秦州七州诸军事,抚军将军,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其目的就是让谢晦占据荆州上游,作为自己的外援。因此,给谢晦配备了精兵猛将,还有大量的军需物资。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七月,流动政府百官悉数到达江陵。他们在江陵城南设立象征性的宫城城门,在上面写着“大司马门”。傅亮率领朝廷百官列队前往“大司马门”,奉上劝进表和玉玺等物,仪式非常隆重。时年18岁的宜都王刘义隆回答:“我无德无行,上天错误地降下大命,让我非常惊恐不安,岂能担当此命!我暂时回到京师,在先帝的陵墓前祭扫,并与贤能的大臣们吐露我的内心。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我的本意,不要再多说其他的事了。”荆州刺史府、都督府和宜都王府的官吏们都请求称臣,并请将江陵的各个城门仿效建康城门改名,刘义隆均不同意,只是下令赦免荆州辖区的罪犯。
此时,刘义符和刘义真的死讯也传到了江陵。刘义隆的部下都担心徐羡之居心叵测,劝说刘义隆不要东下,而刘义隆也忐忑不安,不敢贸然进京,只有司马王华、王昙首、到彦之三人认为没事。
王华说:“先帝立下大功,为四海所服。嗣主虽然行为不轨,但皇室的这个威望并未改变。徐羡之不过是一个出身贫寒的中等才能之人,傅亮也不过是一介平民的白面书生,他们两人不可能有司马懿和王敦那样的野心,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他们受到托孤重任,不可能马上就背叛。两人畏惧庐陵王刘义真严明果断,担心将来一定不会饶了他们,殿下您仁慈宽厚,远近皆知,所以,他们越位奉迎殿下,希望殿下对他们心存感激。近来的谣言说他们还将对殿下不利,肯定不实。徐羡之、傅亮、谢晦三人又要与檀道济、王弘二人功劳相同,谁肯相让,即使一人图谋不轨,也不可能成功。如果废主还活着,他们担心将来会受到报复,所以才将废主杀害。这都是因为他们贪生之心太重,胆小如鼠罢了,岂敢突然就怀有贰心,阴谋谋反!不过是为了长期把持政权,保全自己,让年轻的君主听他们的。今日前去,万无一失。”刘义隆说:“你想当我的宋昌么!”王昙首、到彦之也再三劝说,但是,刘义隆仍然不敢答应东下。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3
发表于 2013-8-21 11:1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七、文帝登基(2)
十七、文帝登基(2)
在东晋卷中,我们说过,王华,字子陵,他是王导最小的儿子王荟的孙子,王华的父亲就是那位与王恭作对,并被诛杀的王廞。王华13岁的时候,父亲王廞下落不明、长兄王泰被杀,他自己被释昙冰携带着逃脱,遇到大赦以后,才回到老家,因父亲存亡不知,十多年来王华一直不吃肉,不交游,后被刘裕收为幕僚。刘义隆镇守荆州的时候,王华被任命为西中郎将主簿、谘议参军。当时,荆州事务全部委托给了司马张邵,而王华却是个争强好胜之人,看不惯张邵大权独揽,一直愤愤不平。而张邵呢,个性又非常豪爽,喜欢排场,每次出行总是带上亲王的卫队,王华为了让张邵难堪,出行只带上两三个人。在路上遇到张邵,王华装作不知道是张邵,故意对大家说:“前面的仪仗队很威武,肯定是殿下出行了。”就与大家恭恭敬敬地站立在路边,等到近前,却是张邵,才故作吃惊。后来,张邵身着便服登上城墙,被王华揭发免官,王华因而取代张邵,担任了刘义隆的司马。
王昙首,是江州刺史王弘最小的弟弟,与王华是堂兄弟。王昙首从小就有大志,兄弟分家,王昙首只取图书而已。刘裕北伐的时候,他与堂兄弟王球(王谧之子)一起前往拜见,当时,谢晦在坐,刘裕说:“这两位都是贵族子弟,却能屈志于行伍之中,真是难能可贵啊。”王昙首回答:“既然加入到了神武之师,也会让懦夫立下大志。”榭晦说:“仁者果然有勇。”刘裕听了非常高兴。到彭城以后,刘裕在戏马台大摆筵席,参加的人们都要写诗,王昙首最先完成,刘裕边读边看着王弘问道:“你这个弟弟与你相比咋样?”王弘回答:“如果仅仅象我这样,王家还能依靠谁呢?”刘裕听罢大笑。王昙首有见识,有器度,喜怒不形于色,即使在家中,也与外面一样严肃。自己从来不拿金玉之物,家中妇女也不带装饰物,除了工资以外,别人奉送的东西,一分一毫都不接受。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人,刘裕讨伐孙恩的时候,曾以同乡追随,屡立战功。刘裕京口起义的时候,到彦之正巧外出,等他从外回来以后,义军已经朝建康进发了,孟昶留守京口,就将到彦之留了下来。后来,刘裕见到到彦之以后,曾斥责了他一通,到彦之也不申辩,而孟昶也没有说明,因此,一直没有加官。直到后来才被任命为刘道怜的谘议参军,协助他驻守荆州,刘义隆镇守荆州以后,到彦之又加封为使持节、南蛮校尉,至今,他在荆州已逾10年。
这三个人反复劝说都没有效果,最后,王昙首又搬出种种祥瑞,说明此行一定没有问题,听了王昙首的这一番话,刘义隆这才打消了一丝疑虑,同意东下,他自我打气说:“诸位大人受先帝托付,不会轻易背叛。况且,功臣旧将,布满内外,即便是有叛乱,也足以克制住叛军,还有什么可疑虑呢!”于是,他命令王华留在江陵,全权负责荆州事务,又想让到彦之率领本部人马为先锋。
到彦之说:“确信对方不会背叛,就应身着朝服,堂堂正正地顺流而下;如果有所顾虑,我率领的这点部队也毫无用处,反而会引起对方的误会,这将辜负了远近人民对大王你的期望。”正巧,雍州刺史褚裕之病故了,刘义隆就让到彦之暂时镇守襄阳。
说到这里,给褚氏兄弟做一个结语。
在东晋卷中,我们说过,褚氏兄弟的姐妹褚灵嫒是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皇后,就是宋少帝刘义符的皇后司马茂英的母亲。褚氏兄弟投靠刘裕,妹妹生下男孩,他们就秉承刘裕的指示将孩子杀死,为的是让司马氏皇族绝后。直至刘裕要暗害司马德文的时候,也是褚氏兄弟借口探望姐姐褚灵嫒,将褚灵嫒支开,刘裕的士兵们才趁机翻墙进入,将司马德文捂死。由于褚氏兄弟对刘裕非常忠心,因此一直官运亨通:长兄褚秀之为祠部尚书、本州大中正,刘宋建立后为太常;秀之弟弟褚淡之,在刘宋建立以后,被任命为会稽太守,当时,群臣的意见是任用蔡廓,但刘裕却说:“蔡廓自是他蔡家的好儿郎,与谁相干?可用佛。”佛是褚淡之的小名;秀之弟弟褚裕之,在平定卢循之乱后,即被任命为广州刺史,在任期间囤积了大量资财,后被免官,终身禁锢;可有钱能使鬼推磨,回到京师后,褚裕之到处撒钱,很快就被任命为刘裕的太尉谘议参军、相国右司马,刘宋建立后,又被任命为右卫将军,永初三年,被任命为使持节,监雍梁南北秦四州荆州之南阳、竟陵、顺阳、义阳、新野、随六郡诸军事,征虏将军,雍州刺史,领宁蛮校尉,襄阳、义城太守;秀之弟弟褚湛之娶了刘裕的第七女,该女死后,刘裕又将自己的第五女吴郡宣公主嫁给了他。除了褚湛之以外,他们几个兄弟大都在此期间死去。
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七月十五日,时年18岁的宜都王刘义隆终于乘船东下了。
在临出发之前,他才接见了尚书令傅亮。一见到傅亮,刘义隆就失声痛哭,身边的侍从也都流下了眼泪。过了一会儿,刘义隆又询问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被废、被杀的缘由,问着、哭着,时而放声大哭,时而哽咽吞声,侍从们都不敢抬头。傅亮战战兢兢,魂不附体,汗流浃背,张口结舌,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退下后的傅亮深为自己的前途担忧,极力拉拢王华、到彦之等人。
途中,刘义隆下令:由荆州本部亲信卫队负责警卫,建康方面的百官和部队不得擅自接近大驾。一路上,中兵参军朱容子怀抱长刀,侍卫在刘义隆的船舱外面,一连一二十天都未曾解衣休息,实在困极了,就在船舱外面打个盹。
终于,经过二十三天的颠簸,到八月八日,刘义隆的船抵达建康近郊,留在建康的官员都前往建康南边的新亭迎接。
徐羡之问傅亮:“大王象谁?”
傅亮回答:“司马师、司马昭以上的人。”
徐羡之说:“那一定会明白我们的一片赤诚之心。”
傅亮回答:“未必。”
第二天,刘义隆先起驾前往刘裕的初宁陵祭拜,祭拜回来,停留在中堂(宫城南、秦淮河北)。这时,群臣再次呈上皇帝的玉玺和绶带,刘义隆推辞了四次才勉强接受,就在中堂登基称帝,时年十八岁。接着,朝廷准备了皇帝专用的仪仗队,护送刘义隆进入宫城,登上了太极前殿,在那里,刘义隆宣布大赦天下,改元为元嘉元年,给文武百官晋升两级。刘义隆就是历史上的宋文帝。
第三天,宋文帝刘义隆拜谒太庙,然后,下诏:恢复庐陵王刘义真的封号,将他的灵柩、他的母亲孙修华、妻子谢氏迎回建康。
八月十二日,刘义隆下诏批准了代理荆州刺史谢晦的任命,正式任命其为荆州刺史。谢晦一直担心无法脱身,这下,刘义隆竟然真的让自己离开建康,他自然是喜出望外,临别之时,他与蔡廓道别,屏去左右,秘密询问蔡廓:“我能否幸免?”
蔡廓回答:“大人受到先帝托孤重任,以社稷存亡为己任,废黜昏君,册立明主,这并没有什么错。只是,你们杀死人家两位兄长却做人家的臣子,带着震主之威,又占据上游要地,以古推今,大人要想幸免,恐怕很难。”蔡廓的回答是一位冷眼旁观者的清醒的结论,而当局者迷,谢晦想到的只是赶紧脱离建康,似乎离开了建康,就万事大吉了。当他的船离开建康以后,他站在船头回望石头城,喜形于色道:“这下终于脱身啦!”
刚刚继位的宋文帝刘义隆羽翼未丰,意在安抚徐羡之等人,一般不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同意徐羡之在自己到来之前对谢晦的任命,就是一个例子,接着,到八月十五日,刘义隆又加封司空、录尚书事、扬州刺史徐羡之为司徒;卫将军、江州刺史王弘为司空;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傅亮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抚军将军、荆州刺史谢晦进军号为卫将军;镇北将军、南兗州刺史檀道济进军号为征北将军。朝廷有关部门上奏请刘义隆驾临华林园审理案件,刘义隆很谦虚地答复道:“我对法律还不了解,还象过去那样请徐羡之、傅亮两位大人负责处理。”
刘义隆的态度并不代表甘愿俯首帖耳,任凭原顾命大臣们摆布,在一些关键问题上,他毫无让步。继位以后,刘义隆对王昙首说:“如果不是你象宋昌那样有独特的见解,我无法到这一步。”很快的,他就任命自己的荆州亲信王昙首、王华为侍中,王昙首还兼右卫将军,王华兼骁骑将军,朱容子为右军将军。王华抵京以后,刘义隆又将王昙首与他所领的军号互换了一下。八月十六日,他又追尊自己的亡母胡婕妤为章皇后,加封弟弟、卫将军、南徐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进号骠骑将军;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刘义恭进号抚军将军,封江夏王;立六皇弟刘义宣为竟陵王,七皇弟刘义季为衡阳王,仍然以刘义宣为左将军,驻守在石头城。九月,册立王妃袁齐妫为皇后。
不久,宋文帝又任命豫州刺史刘粹(刘毅族弟)为雍州刺史,骁骑将军管义之为豫州刺史,南蛮校尉到彦之为中领军。徐羡之等人打算就势让到彦之担任雍州刺史,但刘义隆不同意,而是征召到彦之为中领军,全权负责京师安全保卫工作。刘义隆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只有京师的军队掌握在自己手里,他这个皇帝人身安全才有保障,说话才算数!到彦之从襄阳南下,当时,谢晦已经到了江陵,他担心到彦之不会顺道与自己相见,谁知,到彦之的船抵达杨口(湖北省潜江县),到彦之弃船登岸,从陆路西行到江陵专门与谢晦拜别,真心实意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谢晦也推心置腹,与到彦之交朋友。临别,到彦之赠送给谢晦马和宝剑、名刀,谢晦这才感到性命无忧了。
史书没有明言到彦之为何要专门绕到拜别谢晦,但到彦之此举,肯定是专门得到了刘义隆的交代,目的就是为了安抚谢晦。如果谢晦足够聪明的话,此时的他不应该心安,恰恰相反,应该更加不安:因为,到彦之此举恰恰说明,宋文帝对自己不放心,一个让皇帝芒刺在背的人,能幸免么?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4
发表于 2013-8-21 11:18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八、文帝登基(3)
十八、文帝登基(3)
公元424年,因为宋文帝刘义隆的改元而由宋少帝的景平二年变成元嘉元年。
刘义隆继位后,刘宋王朝表面上非常平静。他对原顾命大臣尊崇有加,一再给他们加官晋爵,而旧臣们也都表示坚决推辞,君臣之间似乎都很谦让有礼;新君的亲信与旧臣们似乎也建立了友谊:中领军到彦之与荆州刺史谢晦成了好朋友;傅亮极力拉拢王华、到彦之等人等等。然而,这都是表面现象,新旧人物之间围绕权力的斗争不可避免地会逐渐显现:
元嘉二年正月,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奏表上报三次,刘义隆才表示同意,正月十日开始亲政。徐羡之随即提出辞职,回到了自己的私宅,徐佩之、程道慧及吴兴太守王韶之等都认为徐羡之一旦丢掉权力,辞职退休,这非常不合适,一齐苦苦劝说,在这些人的反复劝说下,徐羡之无奈才奉诏重新履行职权。《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称,这些人正加速了徐羡之的死亡。
徐羡之等人继续盘踞要津,难道不是挡住了新贵们的道了么?象王华,那是把权力看得比命还重的人,想当初他在荆州的时候就把刘义隆的司马张邵排挤掉,取而代之;还有会稽的孔宁子,原是刘义隆的谘议参军,如今被任命为黄门侍郎、步兵校尉,这个孔宁子与王华一样,都是有富贵之愿,早就想取徐羡之、傅亮而代之,两人辞职未果,让他们的希望落了空。因此,自从徐羡之等重新履职以后,二人即日夜向刘义隆打两人的小报告,说他们的坏话。孔宁子一次回家探亲,路过金昌亭,身边的人将在此停靠,孔宁子却说:“此处是弑君之亭,不可停靠在此。”而王华平素也经常把王粲《登楼赋》中的“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两句,挂在嘴边,每次出入宫廷,遇到徐羡之等人的时候,总是咬牙切齿,愤愤叹息:“还能见到太平盛世么?”
傅亮已经预感到旧臣集团的覆灭是早晚的事。这源于他对宋文帝刘义隆的观察、蔡廓作为旁观者对自己的警醒、当前局势的分析,然而,明知如此,却求退无门:旧臣集团是一个团体,徐羡之不退,傅亮自己无法单独退去。苦闷中的他,又写下了对前代隐士辛有、穆生、董仲道的赞美词,以称赞他们能够见微知著的美德。宋文帝继位后,不仅给旧臣们加官了,而且也都进爵了,但大家都坚决推辞了,其他人推辞的是进爵,理由史书没有记载,但王弘不仅推辞司空的官职,而且对加封的建安郡公也一并推辞,且他的理由却非常耐人寻味,他说:“假如上天提前开启我愚钝之心,预先参与了当时的策划,功劳如果不被有关部门记录,我自然会请求追究有关部门不给我赏赐的责任。”“进缺君子劳心之谋,退微小人劳力之效,”因此,坚决推辞。王弘的理由概括起来,就是说,自己当初侧身政变,只是胁从,不是主谋,所以,不应该被赏赐。王弘的推辞书连续上了将近一年,他始终不接受宋文帝对自己的加官,在这长达一年的时间里,王弘是在向刘义隆表明自己与旧臣集团脱离的立场,而刘义隆是在考验王弘的真心,终于,在元嘉二年八月,刘义隆接纳了王弘,同意了他的推辞请求,另外改任他为使持节、侍中、改原来他的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为都督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进他的军号卫将军为车骑大将军,开府,江州刺史如故。
据万斯同《宋将相大臣年表》称,截止元嘉二年,刘宋朝廷重臣分别如下:司徒徐羡之,骠骑将军刘义恭(八月,加开府仪同三司),车骑大将军王弘(八月,由卫将军进),卫将军谢晦(八月,由领军将军进),录尚书事徐羡之,尚书令傅亮,吏部尚书王惠,侍中程道慧、殷景仁(领左卫将军)、王昙首、王华、王准之,领军将军到彦之,护军将军赵伦之,扬州刺史徐羡之。另据他的《宋方镇年表》称,在该年,刘宋朝廷各大军区司令分别为:荆州谢晦(加卫将军、散骑常侍),南徐州刘义康(加开府),南兖州檀道济,南豫州刘义恭(进抚军将军),江州王弘,湘州张邵,徐州王懿(即王仲德,进安北将军),青州竺夔,豫州管义之,雍州刘粹,梁州、南秦州吉翰,益州张裕(张邵之兄),宁州应袭,广州刘湛(刘湛服丧,八月任命江恒为刺史),交州杜弘文(原交州刺史杜慧度之子)。上述两表涉及的人物,有我们熟悉的,也有比较陌生的,对陌生的人物予以补叙:王惠,字令明,他的爷爷是王导的第五子王邵,与王弘为从祖兄弟,宋国刚建立的时候,刘裕对傅亮说:“如今要选一个担任郎中令的合适人选,不能比曹魏的郎中令袁涣差。”等一会儿,刘裕说:“我找到此人了。”就选拔了王惠。少帝继位之初,蔡廓谢绝担任吏部尚书,朝廷改任王惠为吏部尚书,王惠性格恬淡,在吏部尚书位置上,请托的人很多,王惠接到求官的书信全都不开封,堆积到橱柜里,临去职的时候,还是原封不动。王惠的哥哥王鉴非常爱财,王惠曾说:“你买那么田地做什么?”王鉴大怒说:“没有田地你咋来吃饭?”王惠又说:“吃饭又有什么用?”不过,王惠到元嘉三年就去世了。
殷景仁,是殷融的曾孙,殷浩的侄孙,殷仲堪的侄儿。陈郡殷氏与桓氏、谢氏、琅邪王氏都有着密切的婚姻关系,殷景仁就是琅邪王谧的女婿。王谧与刘裕为布衣之交,因此,刘裕对王谧的三个儿子王瓘、王球、王琇都很照顾,王瓘、王琇史书均无传,生平不详,但据《宋书·文帝本纪》记载的群臣上表中记载的“侍中臣琇、散骑常侍臣嶷之、中书监尚书令护军将军建城县公臣亮、左卫将军臣景仁……”云云,此处的“侍中臣琇”就是指王琇;而王琇的哥哥王球,在刘义隆登基之前则是“宜都王友”。“友”是诸侯王下属的一种官职,诸侯王下属分别设立“师”、“友”、“文学”各一人。身为王谧女婿的殷景仁此时也是侍中、兼左卫将军,根据上面的引文可知,殷景仁在刘义隆登基以前就已经是左卫将军了,此时,由于他与琅邪王家特殊的关系,刘义隆不仅没有排斥他,相反对他非常信任,晋升他为侍中。
王准之,是王弘、王华等人的族侄,出自王导堂兄弟王彬一支,刘裕接受宋公爵位、建立宋国后,任命王准之为御史中丞,不久,谢灵运擅自杀死与自己的小妾通奸的门生,王准之没有处理而被同族伯父王弘弹劾免官。刘裕代晋后,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为始兴太守、江夏王刘义恭长史、历阳太守,不久任命为侍中。
赵伦之,在东晋卷我们也介绍过他,他是刘裕的亲生舅舅,于少帝、文帝为舅爷。他原为雍州刺史,在永初三年刘裕去世前后,被召为护军将军,赵伦之性格很逗,对人情世故不懂,在雍州的时候,呼风唤雨的,感觉很不错,一旦到了京师,虽说是担任护军将军,但各方面的进项明显少了许多,他就认为自己是被贬了。范泰喜欢给他开玩笑,当时徐羡之还没有被拜为司徒,范泰就说:“我看司徒这个职位还空着,肯定会用你这老家伙。我倒不是说你资格,而是按你是外戚、爵位上该轮到你了。”赵伦之根本不考虑可能不可能,听范泰这么一说,是不禁大喜,经常带着酒肉去找范泰吃喝。
益州刺史张裕和湘州刺史张邵是亲兄弟,他们两人又都是张伟的兄弟。我们还记得,刘裕即位以后,曾派张伟携带一壶毒酒要他毒死已经退位的晋恭帝司马德文,张伟拿着毒酒不忍毒死故主,将毒酒自己喝下自杀。张裕兄弟都是汉代张良的后代,我们知道,张氏家族与刘裕搭上关系,还是在刘裕起义之时,张邵建议时任桓玄廷尉卿的父亲张敞主动投靠刘裕,刘裕大喜,进入建康后,命人在张家大门上题下“有胆敢冒犯张廷尉家的,以军法论处”的字样。张裕在刘裕北伐的时候,就已经是广州刺史了,而张邵则被刘裕委任为刘穆之的助手,宋文帝刘义隆为荆州刺史,刘裕命张邵为刘义隆的司马、南郡相,后张邵被王华排挤,担任了湘州刺史,到元嘉元年,宋文帝又任命张裕为益州刺史。
吉翰,一直是刘裕二弟刘道怜的部下,至此被刘义隆任命为都督梁州、南秦州二州诸军事,龙骧将军,西戎校尉,梁州、南秦州刺史,镇守南郑(陕西省南郑县)。
应袭与管义之生平不详。
刘湛,我们在东晋卷也说过。不过,在这里需要提及的是:刘湛做刘义真的长史时间不长,即在宋少帝景平元年被征召到京城,担任尚书吏部郎,这大约是因为二人不和。刘义真在居丧期间喝酒吃海鲜的事,大概也是在刘湛入京以后才传到了徐羡之等人的耳朵里了,在这种情况下,刘湛不久又被晋升为右卫将军,但很快的,刘湛又被任命为都督交州、广州诸军事,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接替张裕了。其间的原因大约是:刘湛回京以后,徐羡之等人看出其与刘义真不和,想将其拉拢到自己的集团里,将其晋升为右卫将军,以便更好地实施废黜宋少帝的计划,但是,刘湛却并不赞同徐羡之等人废黜少帝的阴谋,于是,他又被踢出京城。刘湛肯定不是徐羡之一党,这从以后宋文帝仍然重用刘湛即可见一斑,而他在景平元年的职务上的起起落落,似乎也让我们看出了一点史书背后的曲折.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5
发表于 2013-8-21 14:05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十九、谦之北上
十九、谦之北上
虽然原来的执政大臣徐羡之、傅亮等人仍然地位尊崇,但他们并非刘义隆信任的人,况且他们的双手还沾满了刘义隆两位哥哥的鲜血,除掉他们当是早晚的事。此时,宋文帝正在或者即将重用的那些新贵们,已经呼之欲出,敏感的人们也都觉察到了这一点,当时或者稍后就有了“四臣”、“五臣”之说。
“四臣”是指侍中、左卫将军殷景仁,侍中、右卫将军王华,侍中、骁骑将军王昙首,侍中刘湛四人,出自《宋书·殷景仁传》,刘湛元嘉二年辞去广州刺史一职服丧在家,到元嘉四年服丧期满被任命为侍中,因此,这一说法是元嘉四年以后的事;
“五臣”是在上述四人以外再加上谢密,出自《宋书·谢弘微传》,称他“与王华、王昙首、殷景仁、刘湛等,号曰五臣。”我们知道,谢密本为谢安弟弟谢万的曾孙,过继给谢安的孙子谢峻为子,他的继叔谢混对谢密非常赏识,在乌衣之游谢混所作的诗中唯独对他全是赞赏,没有规劝之词。谢混被刘裕杀掉后,谢混的妻子、孝武帝的女儿晋陵公主被强行改嫁到琅邪王家,公主只好将家产托付给谢密。谢混一家两处封地,十几处田庄,上千名仆人,却只有两个几岁的女儿,谢密经营家产,每一笔出入都有帐可查,在谢密的精心料理下,谢混家粮仓充盈,家业蒸蒸日上。9年后,刘宋王朝建立,晋陵公主也被降封为东乡君,经刘裕同意又回到了谢家,东乡君叹息道:“过去仆射(谢混)就看重此子,可谓知人,仆射虽死犹生啊。”东乡君重归谢氏后,前来道贺的人也都为谢密的大义所感动。刘义隆镇守荆州的时候,王球是宜都王友,而谢密则是宜都王文学,刘义隆继位后,谢密作为亲信被任命为黄门侍郎,后升为尚书吏部郎,不久,又升为右卫将军。谢密的优点主要是从来不褒贬他人,在下人面前不苟言笑,在家被“敬之若神”。特点则是:衣食住行的衣、住、行都不太在意,就是非常注重食,是个美食家。
刘义隆正在有条不紊地布局,我们趁着这个机会,将目光投向北方看看在宋魏第一次较量后那里又发生了些什么大事。
我们知道,在刘裕死后一年半,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也去世了,16岁的拓跋焘继位,此时正值宋少帝景平元年年底。有人猜测,崔浩之所以建议明元帝册立杜贵嫔的儿子为太子,是因为杜贵嫔是汉人,这只能是聊备一说,因为,拓跋焘不仅是汉女所生之子,他还是拓跋嗣的长子,并且,他能够被立为太子,还得到了重臣长孙嵩的支持。(崔浩称“立子以长,礼之大经”,长孙嵩称“立长则顺,置贤则人服;焘长且贤,天所命也。”)如果说崔浩拥立拓跋焘为嗣君是心向刘宋的话,那么,这一次他又失算了:拓跋焘是一个完全鲜卑化的混血儿,他以一名鲜卑人而自豪,继位以后,北魏朝廷刮起了一股鲜卑化的思潮,《魏书·崔浩传》记载:“世祖(拓跋焘)即位,左右忌浩正直,共排毁之。世祖虽知其能,不免群议,故出浩,以公归第。”拓跋焘继位以后,免去了崔浩的官职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
而恰在这时,一个能够影响北魏文化很多年的人千里迢迢来到了平城,这个人就是嵩山道士寇谦之。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寇谦之,字辅真,本为上谷人,家中遭难从上谷迁到冯翊万年,其父寇修之为前秦苻坚东莱太守。寇谦之从小醉心仙道,曾遵照天师道张鲁传下的方法吃药修行,但总无效果。一次,寇谦之到姨家看到姨家一个叫成公兴的帮工,身体非常强壮,就将此人从姨家借来给自己家开田,寇谦之则坐在大树下面演算。成公兴干一会儿活,就来看看寇谦之,当时,寇谦之在用《周髀算经》演算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却总是算不对,他非常沮丧。成公兴问他:“你为何不高兴?”寇谦之回答:“我学习算学好多年了,可却演算不出这些,非常惭愧。这也不是你所能的,你问这也没用。”成公兴却说:“让我给你演算演算。”眨眼的功夫就算对了。寇谦之大惊失色,请拜他为师,但成公兴却坚决推辞,只求做寇谦之的弟子。不久,成公兴就对寇谦之说:“既然先生有意学道,能否与我一起离家隐居?”寇谦之非常高兴,成公兴让他斋戒三天后,一齐离家来到华山。到华山以后,成公兴让寇谦之住在一个石洞里,而自己则入山采药,回来两个仅仅吃草药,却一点都不饿,后来,两人又来到嵩山。山中有三层的石洞,成公兴让寇谦之住在第二层,两人在此住一年多,一天,成公兴说:“我出门后,有人会来送药,你但吃无妨,不要害怕。”不久,真有人送来一筐药,寇谦之打开一看,只见一筐毒蛇粪土等物,吓得魂不附体,狼狈而逃。成公兴回来后,寇谦之把情况说了,成公兴叹息说道:“先生是成不了神仙了,只能做帝王的师父。”成公兴服侍寇谦之修行7年后,对寇谦之说:“我明天将离开,我死以后,先生请给我洗洗澡,自有人前来迎接我。”说完,成公兴就进入第三层石洞内去世了。寇谦之亲自给他洗洗澡,第二天,果然有人敲石洞的门,寇谦之出门一看,见到两个小孩,一个拿着法衣,一个拿着钵盂拐杖。寇谦之带两小孩进入成公兴尸体旁边,成公兴突然站起身来,穿上法衣,拿起拐杖钵盂就走了。过去,关中王胡儿的叔父去世后,常常显灵,曾带王胡儿去嵩山,王胡儿看到一处楼台非常壮丽,题名为“成公兴之馆”。王胡儿的叔父说:“这是仙人成公兴的楼台,因他失火烧毁了七间房屋,被贬谪下凡罚作寇谦之徒弟七年。”
北魏明元帝神瑞二年(公元415年),也就是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十月乙卯日,寇谦之遇到了太上老君(即老子)乘云驾龙,从天而降,授予《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二十卷,并要求他整顿道教,废除过去道教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并传授给他服气导引口诀。寇谦之遂学会了辟谷之法,内气充盈,身轻如燕,红光满面。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十月戊戌日,太上老君的玄孙李谱文又传授给他《天中三真太文录》、《录图真经》、《天宫静轮之法》,要求他辅佐北方太平真君,《经》中称,太极生两仪,两仪之间有三十六层天,中有三十六宫,宫有一主,佛为西方得道之人,在四十二层天,为延真宫主。
公元424年,当60岁的寇谦之听说拓跋焘登基的消息后,就风尘仆仆地从嵩山来到了平城,将自己的书献上,刚刚继位的拓跋焘将其安置在张曜家,并不太重视。当时北魏朝臣及民众大都对寇谦之不太相信,这主要是因为:一是寇谦之上述故事均是自己说的,无人能够证实;二是他所云的辟谷等法都需要时间检验,不象佛图澄那样显示神迹,给人以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只有被排挤的44岁的崔浩一个人对寇谦之深信不疑,拜其为师,学习他的道术。那么,寇谦之为何要北上平城传授道术?而崔浩又为何极力推崇寇谦之呢?
道教作为中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进入中原的北魏统治者同样有吸引力。拓跋珪就非常喜欢《道德经》,经常把老子的话挂在嘴边,他还在晚年设置了仙人博士,不过,拓跋珪醉心黄老的同时,也喜欢佛法,明元帝拓跋嗣继位以后,也是既喜欢黄老,又尊崇佛教,拓跋焘继位后,也常常招引和尚一起谈论,并在四月初八释迦摩尼诞辰日,和尚们抬着佛像游行,拓跋焘站在御门楼上散花、礼拜。北魏皇帝们对道教和佛教的尊崇,大抵是期望从中寻找长生不老之术,这也使寇谦之北上成为可能。寇谦之的哥哥寇赞,此时已经是北魏的南雍州刺史,刘裕灭秦后,关中之民一千多家推举寇赞为主,归附北魏,寇赞被拜为魏郡太守,后来,赫连勃勃进攻长安,关中流亡到洛阳、荥阳、河内一带流民更多,拓跋嗣就任命寇赞为南雍州刺史,驻屯在洛阳;不过,在毛德祖被任命为司州刺史以后,洛阳又被东晋(刘宋)军队收复,但在刚刚结束的宋魏第一次交手中,洛阳又落入北魏之手。洛阳、荥阳一带纳入北魏版图,寇赞成为北魏臣子,这都为寇谦之北上平城,而不是南下江南奠定了基础,至于寇谦之的目的则不言自明:宗教领袖依附世俗政权,以期达到弘扬本宗教的目的,这是各种宗教经常采用的办法。
寇谦之的到来,自然还有他本人功利目的,然而,身为政治家的崔浩却在政治层面上理解他的到来。《魏书·崔浩传》称,(崔浩)“能为杂说,不长属文,而留心于制度、科律及经术之言,作家祭法,次序五宗,蒸尝之礼,丰俭之节,义理可观。性不好《老》、《庄》之书,每读不过数十行,辄弃之,曰:‘此矫诬之说,不近人情,必非老子所作。老聃习礼,仲尼所师,岂设败法之书,以乱先王之教。袁生所谓家人筐箧中物,不可扬于王庭也。’”由此可知,崔浩大致属于偏重于儒学的杂家。然而,这位对老庄之书不屑一顾的人,竟然相信寇谦之渲染的近乎神话的故事,其间又有什么样的深意呢?对此,司马光十分不解,他在《资治通鉴》中议论道:“崔浩不喜佛、老之书而信谦之之言,其故何哉!春秋的时候,臧文仲祭祀海鸟,孔子就认为他不明智,而寇谦之可是个大海鸟啊!”其实,司马光仅仅从正统儒家思想上对崔浩的作为提出质疑,却没有深入到当时崔浩面临的具体情况。崔浩尊崇寇谦之大约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抵制佛教的需要。当时的北魏道教和佛教并行,但作为中华本土宗教的道教在经历了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以后,往往被用作农民起义的工具而受到统治者的忌惮,而佛教中经石赵帝国的倡导,在北方地区逐渐兴盛,正如石勒所说的那样,佛也是戎神,而自己则是胡人,因此对于北方少数民族来说佛教更容易被接受。崔浩身为汉族士大夫,对佛教非常抵制,要与佛教抗衡就必须推出一位道教的领袖人物。二是促使北魏汉化的需要。宗教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崔浩一直积极推行北魏的汉化,如果道教被北魏统治者接受,对于鲜卑的汉化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而北魏统治者不论是对道教,抑或是对佛教垂青,都是基于祈求长生不老的愿望,并非对其中深奥的理论感兴趣,而寇谦之用符箓、咒语和神仙之术包装道教,正好满足了北魏统治者的要求,也使道教在北魏得到认可成为可能。三是提高汉人集团利益的需要。北魏皇帝虽然注重吸纳汉族士大夫,但北魏朝廷的汉人大多担任顾问、秘书之类的官职,处于从属地位,崔浩父子很多意见都不被采纳,就是明证,即便如此,还遭到鲜卑贵族们的猜忌,拓跋焘继位以后,迫于鲜卑贵族们的压力废黜崔浩就是一个例子。崔浩与寇谦之合作,取长补短,一旦成功推出寇谦之,将有利于提升崔浩和汉人集团在北魏朝廷内的地位。
于是,崔浩拜寇谦之为师,并上书拓跋焘,他说:“臣听说,圣王受命,上天一定会有征兆。《河图》、《洛书》,都是将寓意隐藏于简单的符号里面,不象如今这样神仙亲自写下文字,这是从来未有的事情。过去,汉高祖刘邦虽然为一代英杰,但商山四皓尚不屈节于他,现在,大德神仙不召自至,这正是陛下应天受命的预兆,岂能因为世俗常谈而违背上天的旨意,臣对此非常担心。”拓跋焘看了崔浩的奏表非常高兴,就派遣使者前往嵩山祭拜,并将寇谦之在留在山中的其他徒弟一并召来,于是,尊奉寇谦之为天师,弘扬寇谦之的新道教。等到四十多名嵩山的道士来到平城以后,即在平城东南建了一个天师道场,立了一座五层高的道坛,供给120名道士的衣食,定时祭拜,每月还安排一次由数千人参加的茶话会。
寇谦之的北上为稍后不久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成为“道教天子”、确立道教在北魏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6
发表于 2013-8-21 14:1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水镜门生
于 2013-8-21 11:13 发表
插个楼,弱弱地问下,乃们为啥不发炎黄,发在古典区?
这个倒没注意
看到宇文铭发五代发这儿,也就发这儿了。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7
发表于 2013-8-21 14:20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北伐柔然(1)
二十、北伐柔然(1)
就在寇谦之北上的前后,柔然大军却南下了。
公元422年刘宋武帝刘裕去世引发了北魏大军的南下,而公元423年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去世,同样引发了柔然对北魏的打击。
漠南地区是北魏的统治中心,且拓跋部本来自漠北,畜牧业是其重要的生产方式,而柔然却需要在严冬到来以后南下漠南放牧,因此,双方的冲突不可调和。道武帝拓跋珪时代,柔然侵袭北魏两次,北魏主动打击或被动还击两次,分别是:登国六年(公元391年)十月,拓跋珪因柔然不臣服于己而大举讨伐,将柔然降服,由拓跋珪引发了双方的战火,登国九年(公元394年)十月,柔然西部帅緼纥提之子曷多汗、侄儿社仑等人在臣服3年后叛逃,曷多汗在逃亡途中被杀,社仑逃脱,后重振了柔然部落。天兴五年(公元402年)一月,拓跋珪命令和突进攻素古延等部,柔然社仑派遣骑兵援救,被魏军击退,这两次可以看作是北魏的主动进攻行动。同年十二月,柔然社仑趁拓跋珪与姚兴柴壁大战,骚扰北魏边境,拓跋珪命令拓跋遵等将迎战,柔然撤退。天赐三年(公元406年)四月,柔然进攻北魏边境后退去。
拓跋珪时代对柔然的打击,迫使柔然放弃了对漠南地区的控制,而北徙至漠北,据《魏书·高车传》的记载,“高车部落强大,常与蠕蠕为敌”。然而,由于拓跋珪在打击柔然的同时,也对庞大的高车诸部进行了打击,也使得柔然能够控制漠北的残余高车部落,实力迅速壮大,成为漠北的一支最强大的力量。
明元帝拓跋嗣时代,柔然侵袭北魏两次,北魏还击两次,分别是:永兴元年(也就是拓跋珪的天赐六年,公元409年)年底,柔然趁拓跋珪去世骚扰北魏,第二年正月初一,刚刚继位的明元帝拓跋嗣即命令长孙嵩等人组织报复性的北伐,柔然当采取了游击战的办法,长孙嵩北伐了4个多月一无所获,五月,长孙嵩等人从北伐前线南撤,却被柔然骑兵追击并将其包围在牛川,拓跋嗣闻讯后,亲自率领大军前往解救,社仑听到后不战而逃,途中去世,部众册立其弟斛律为可汗,称为蔼苦盖可汗,即容貌姣好的可汗。在斛律在位的5年中,双方你来我往也就这一次,史称“畏威自守,不敢南侵,北边安静”。
公元414年,柔然内部发生动乱,斛律侄儿(即社仑、斛律的哥哥之子)步鹿真设计将斛律送到北燕,取而代之,步鹿真不久即又被社仑、斛律的堂兄弟,步鹿真的堂叔大檀所杀,大檀继位,称为牟汗纥升盖可汗,意思是战无不胜的可汗。大檀继位后,即于当年(即明元帝拓跋嗣神瑞元年,公元414年)年底,对北魏发起大规模进攻,明元帝拓跋嗣亲自率军北伐,柔然北撤,明元帝拓跋嗣命令奚斤等率军追击,被柔然军队袭击,遭到惨败,史称:“遇寒雪,士众冻死堕指者十二三。”这样的说法其实是《魏书》一贯的讳言战败之语。由于柔然咄咄逼人的攻势,北魏不得不在北方边境采取防守态势,据《魏书·太宗本纪》记载,拓跋嗣泰常七年九月,北魏下令在平城修筑外城墙,方圆三十二里;泰常八年二月,东起赤城,西至五原(包头市)修筑长城,构筑防御体系,这也是北魏北方军镇的萌芽。
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檀听到明元帝拓跋嗣死去的消息,喜出望外,决定趁着北魏国丧对北魏实施打击,这是双方第n次过招了。
据《魏书·世祖本纪》记载,拓跋焘继位5个月以后,即到了始光元年(即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的四月,他就东巡到大宁(河北省怀安县东南、张家口市附近),这次东巡一直持续了三个月,直到这一年的七月,拓跋焘才回到平城。史书没有说明拓跋焘此行的目的,但我们怀疑,他这次出行大致不外以下原因:
一是与风闻柔然将要南下有关。柔然南下必须翻越阴山,但阴山有若干个通道,而大宁附近就是柔然南下的东线要道,而西线的通道则在云中以北。
二是稳定国内。自从去年北魏与刘宋第一次南北大战以后,虽然魏军得到了黄河以南的部分土地,但损失也非常惨重,除了宋军顽强抵抗的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魏军出现了大范围的传染病,进攻虎牢之军病死的就有十分之二三,而进攻广固的叔孙建之军病死的士兵更高达一半之多,北魏军力元气大伤,随着魏军主力南下,国内各地的驻军相应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国内也渐趋不稳,此时明元帝拓跋嗣又去世了,年仅16岁的太武帝拓跋焘所面临的国内局势岌岌可危,可用之军也捉襟见肘,在这种情况下,由皇帝率军巡视就有威慑国内叛乱分子的目的。
三是威慑北燕。北燕一直是北魏的敌国,这与北魏灭掉北燕的前身后燕有关,虽然北燕是取代后燕建立的政权,但与北魏之间的关系不可能因此而得以改善,这是因为,北燕的普通军民都与拓跋氏有着血海深仇,不会因统治者的变更而有所改变,这也是北燕结好柔然、刘宋、大夏的原因,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对付北魏。
四是巩固东线。从史料上看,在柔然即将南下之前,为了防备柔然的进攻,北魏高层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东线。这是因为,在拓跋焘看来,柔然主力如果从东线大宁南下,很可能扰动幽州,一旦占据幽州,柔然军就与北燕军队合势,则防守薄弱的黄河以北就会大乱,即使柔然不在中原地区久留,北魏政权也将失去河北地区,一下子回到拓跋珪局促于代北之时。这才是北魏统治者最为担心的事情。
然而,出乎拓跋焘的意料,这次柔然可汗大檀大规模南下行动并没有选择一条进军路线,除了东线以少数兵力南下以外,他亲率六万骑兵避实击虚,突然从西路杀来。北魏从去年二月即征发民工修筑从长城,在阴山的各个隘口设置堡垒,以抵御柔然的入侵,但此时北魏长城并未建成,阴山关隘形同虚设,因此,柔然大檀的主力骑兵得以迅速穿越阴山,突然出现在云中(内蒙古托克托县东北,一说在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
据《北史·节义·段进传》记载:“段进,不知何许人也。太武初,为白道守将。蠕蠕大檀入塞,围之,力屈被执。进抗声大骂,遂为贼杀。”白道,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以北,《太平寰宇记》称:“白道川当原阳镇北,欲至山上,当路有千余步地土白如石灰色,遥去百里即见之,即阴山路也。”是柔然南下的西路要道。
北魏的阴山防线虽然经营多年,但在柔然骑兵的冲击下仍然形同虚设。这一方面是因为长城尚未完工,另一方面是北魏本已捉襟见肘的兵力,又用到了东线,因此,柔然主力得以快速越过阴山要塞,直捣北魏旧都盛乐,并一举占领了盛乐宫。
年仅16岁的太武帝拓跋焘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向各地部队发出了向云中紧急集结的命令,与此同时,他不等其他部队集结到位,即亲自率领驻守京师的部队火速北上寻战。
拓跋焘的这次冒进几乎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仔细分析个中原因,大约有以下几点:一是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关:《宋书·索虏传》称,拓跋焘“壮健有筋力,勇于战斗,忍虐好杀,夷、宋畏之。攻城临敌,皆亲贯甲胄。”这大约是实情。再加上拓跋焘血气方刚,做出这一决定也在情理之中。二是轻敌。柔然相对于接受了汉文化的北魏统治者而言,文化水平很低,拓跋焘曾因柔然人非常无知,形状就象虫子一样,曾蔑称其为蠕蠕(另据日本史学家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称,“柔然”一词同后来文献中记载的蒙古语“薛禅”有语义渊源,为“贤达聪明”之意)。虫子竟然狠狠地咬了自己一口,这不禁让拓跋焘火冒三丈,拍死一个虫子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举手之劳。三是情况不明。从史料上看,这次柔然入侵,是经过周密策划的一次行动,柔然军队多点出击,在北魏沿边各地都点起了狼烟,也许拓跋焘在仓促之中,对于占领云中的是否是柔然主力,并不清楚。
拓跋焘率领的这支部队马不停蹄,经过三天两夜的急行军即赶到了云中。进抵云中的魏军却被数量庞大的柔然军团团包围,看到北魏皇帝亲自前来,将拓跋焘包围了五十多层,柔然军队朝拓跋焘所在的位置发起了轮番冲击,战况十分激烈,敌骑一度甚至冲击到拓跋焘本人的马前,将士们都非常恐惧,然而,拓跋焘却神色自若,大家看到皇帝这样,也都镇定下来。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件意外事情却发生了!
《魏书·索虏传》称:“先是,大檀弟大那与社仑争国,败而来奔。大檀以大那子于陟斤为部帅,军士射于陟斤杀之,大檀恐,乃还。”说的是:早在拓跋珪天赐元年(公元402年),也就是20年前,大檀的弟弟大那妄图发动政变,诛杀堂兄、当时的柔然可汗社仑自立,阴谋败露后,大那等人逃往北魏,大那被封为冠军将军、西平侯,这段往事,我们在东晋卷中已经说过。上引这段记载,令人费解的是后面的那一段话,大那的儿子于陟斤在大檀继位后,被任命为部落头领,而在这场激战中,“军士”射杀了于陟斤,大檀非常恐惧,就撤军了,拓跋焘也脱离了险境。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军士”是指哪一方的士兵?二是为什么一个“部帅”于陟斤被杀,大檀就匆匆撤军了呢?对于上述两个问题,有人认为,军士是指柔然的士兵,他们进而结合该段的上一句推测,大那投奔北魏二十多年,虽然史书没有明言,但以常情推断,北魏一直是利用大那等人来离间柔然高层、颠覆柔然政权的,大那家族从大那开始即觊觎可汗之位,如今大那之兄大檀终于如愿以偿,因此,身在北魏的大那与留在柔然的大那之子于陟斤的关系就变得十分微妙:大檀既要利用于陟斤安抚大那在柔然的势力,又不得不对这股势力高度戒备,大檀在南下入侵北魏时,将于陟斤留在身边,扣为人质,以期稳定柔然后方大那势力,而在战斗中,于陟斤却被柔然士兵暗害,在这种情况下,大檀非常担心后方的稳定,于是匆匆撤军。主流的意见是:射杀于陟斤的是北魏的射手。《资治通鉴》明确肯定了这一点,北魏军队内不乏神射手,北魏时期,皇帝巡视各地的时候,经常下令身边的大将比试箭术,如考古发现的太武帝东巡碑(御射碑)残片,即记载了太武帝拓跋焘在东巡(公元436年)期间命令神射手比试箭术,列名其间的有:武卫将军昌黎公丘眷、前军将军浮阳侯阿齐、中坚将军蓝田侯豆代田、射声校尉安武子韩元兴、次飞督安熹子李盖等人,因此,北魏军队射杀于陟斤非常正常。令人纠结的是:为何于陟斤被杀,大檀就退去了呢?除了刚才说过的柔然内部可能存在不稳的情况外,大约还有下述原因:一是大檀并不知道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本人就在军中。拓跋焘所率之军也许数量并不多,因此,可能并没有对外宣称拓跋焘本人就是军中,我们从《魏书》两处相互矛盾的记载中似乎能够寻找一点蛛丝马迹:《魏书·世祖本纪》记载:“八月,蠕蠕率六万骑入云中,杀掠吏民,攻陷盛乐宫。赭阳子尉普文率轻骑讨之,虏乃退走。”而《魏书·蠕蠕传》则称:“始光元年秋,乃寇云中。世祖亲讨之,三日二夜至云中。”云云,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说赭阳子尉普文率军前去抵挡,而后者则明确说是太武帝拓跋焘亲自率军迎战。也许,当时的真实情况是:太武帝拓跋焘的确是上了前线,但对外则宣称领兵将领是尉普文。二是柔然其他部队受到魏军的打击。《魏书·长孙翰传》称:“蠕蠕大檀之入寇云中,世祖亲征之,遣翰率北部诸将尉眷,自参合以北,击大檀别帅阿伏干于柞(音:炸)山,斩首数千级,获马万余匹。”长孙翰一直担任北方军区司令(都督北部诸军事、平北将军、真定侯),他“率众镇北境,威名甚著,蠕蠕惮之。” 参合,在今山西省阳高县,柞山,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以西、内蒙古境内,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以北,《读史方舆纪要》称在大同府西北五百余里,。长孙翰所率之军当属于魏军北方主力军团,从该部的行军路线上分析,该部在战前似部署于东线,此时奉调西进增援,击败了柔然别部。北魏东线主力军团向西靠拢,柔然兵力在西线已经不再占用绝对优势,这大约也是其退却的另外一个因素。有人还说,魏军打击了柔然补给线也是另外一个原因,但,从长孙翰之军打击的方向看,并不是柔然的补给线,且《魏书·娥清传》有“蠕蠕大檀徙居漠南”之语,大约可以推测,这次大檀南下是倾国而来,以战养战,因粮于敌,补给线被切断一说似无依据。需要说明的是:大檀从云中撤离,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柔然军队从漠南远遁漠北,而从史书的字里行间似可以推断,大檀从云中撤离后,柔然军队可能还盘踞在阴山南北,或者转兵东向,寻找新的突破口。
云中之战取得胜利后,尚书令刘絜对拓跋焘说:“大檀自恃部队众多,虽然败逃,但恐怕还会再来,请求等到秋收完毕,大规模征发部队,东西两线同时并举,北上讨伐。”拓跋焘表示同意。
九月,也就是云中之战结束的第二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下令大规模征兵,凑够了五万骑兵,将要北上讨伐柔然。经过了三个月的准备,到了十二月,他命令安集将军平阳王长孙翰、东平公娥清、安北将军尉眷等将从东路出击,而自己则率领西路军驻扎在柞山,防守西路。长孙翰等将从东路的长川出发,柔然军队这才北逃,魏军实施追击,俘获甚多。长川,在内蒙古兴和县境,《通鉴注》:“长川在御夷镇西北,大漠之东垂也。”按:《大清一统志》称:(御夷镇城)“在直隶赤城县东北独石城东。”
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北魏的这次保卫战,是太武帝拓跋焘在继位之初所面临的最大的考验,此战的胜利让北魏渡过了易代之际的危机,稳定了北魏政局,也展现了年轻的太武帝拓跋焘过人的能力。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8
发表于 2013-8-21 14:21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一、北伐柔然(2)
二十一、北伐柔然(2)
根据《魏书·世祖本纪》的记载,太武帝拓跋焘的个性大致是:
一、质朴无华。《本纪》称,他“性清俭率素,服御饮膳,取给而已,不好珍丽,食不二味;所幸昭仪、贵人,衣无兼彩。”“每以财者军国之本,无所轻费,至赏赐,皆是死事勋绩之家,亲戚爱宠未曾横有所及”。
二、英勇善战。“临敌常与士卒同在矢石之间,左右死伤者相继,而帝神色自若。是以人思效命,所向无前。命将出师,指授节度,从命者无不制胜,违爽者率多败失。”这与《宋书》所言大致相同。
三、知人善任。“性又知人,拔士于卒伍之中,惟其才效所长,不论本末”。
四、赏罚严明。“兼甚严断,明于刑赏。功者赏不遗贼,罪者刑不避亲,虽宠爱之,终不亏法。常曰:‘法者,朕与天下共之,何敢轻也。’故大臣犯法,无所宽假。雅长听察,瞬息之间,下人无以措其奸隐。”
这些素质都是一位雄主必须具备的,但是,拓跋焘却“果于诛戮”,冲动之下往往说杀就杀,杀人以后,他又经常后悔。
柔然的进攻让太武帝拓跋焘怀恨在心,旧京盛乐被柔然军队轻易攻陷,也让他恼羞成怒,更重要的是,依然盘踞在阴山以北、大沙漠以南的柔然部落,随时都有可能穿越防御薄弱的阴山要塞,深入到代北腹地,威胁北魏的心脏地带,只有将他们赶回漠北,才能让拓跋焘感到放心,于是,第二年即始光二年(刘宋文帝元嘉二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即决定发起对柔然的大规模进攻。
为了避免两面作战,在这一年的四月,太武帝拓跋焘下令龙骧将军步堆、谒者仆射胡观南下江南,主动请求与刘宋实现和解,这是自双方发生冲突事隔一年半后,南北再次实现了和平,在这短短的一年半的时间里,北魏经历了明元帝拓跋嗣的驾崩和太武帝拓跋焘的抗击柔然,刘宋则经历了徐羡之等人废杀宋少帝刘义符、迎立宋文帝刘义隆等重大事件,虽然对北魏夺取黄河以南之地耿耿于怀,但对于宋文帝刘义隆而言,他的心思是如何牢牢地控制朝权、稳定刘宋政局,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此时北魏使者主动南来请求和解,刘宋朝廷当然暂时同意了。
在步堆等人南下以后,太武帝拓跋焘即着手为北伐做准备工作,他下诏命令全国每十户人家都要提供给政府一头大牛,将作战部队需要的军粮运送到北方前线。另据《魏书·公孙轨传》记载,公孙表的二儿子公孙轨前往雍州督促此事,需要上交牛骡的主人,不仅需要如数上交牲口,而且还得给他一匹绢,他才接收。
一切准备就绪,但威胁北魏的不只是刘宋,还有黄河以西的大夏,如果北魏主力倾巢出动,难保赫连勃勃不会渡过黄河,来一个釜底抽薪。公元418年赫连勃勃占据关中至今,已经过去了6年,在这6年间,北魏与刘宋都发生了一连串的大事,而唯独赫连勃勃无所作为,他除了将自己的统万城门改名:东门叫招魏门,西门叫服凉门,北门叫平朔门,南门叫朝宋门以外,整天就象一个志得意满的杀人魔头那样,拿着弓箭坐在城楼上俯视着脚下的来往行人,看着不顺眼就亲自射杀;群臣胆敢侧目而视的,就挖出眼珠;露出笑容的,就豁开嘴唇;敢于劝谏的,就拔掉舌头。他喜爱小儿子、酒泉公赫连仑,打算废黜镇守长安的太子赫连璝,赫连璝听说以后,率领七万大军发动叛乱,北上统万。赫连仑率领三万骑兵迎战,双方在高平(宁夏固原市境)激战,赫连仑战败被杀。赫连仑的哥哥赫连昌(赫连勃勃第三子)率领一万骑兵偷袭得胜后的赫连璝,将其诛杀,收编了赫连璝的全部军队,共计八万五千余众,回到了统万。赫连勃勃大喜,册立赫连昌为太子。刚刚经历了内乱的赫连夏国似乎没有能力进攻北魏,而接下来的一个消息更让太武帝拓跋焘坚信了这一点:就在拓跋焘紧锣密鼓地准备北伐的时候,到了这一年(即公元425年)的八月,赫连勃勃去世了!赫连勃勃去世时,年仅45岁,很难说他就是正常死亡,死后,他被加谥为武烈帝,庙号世祖,赫连昌顺利继位。
新经大丧的夏国更需要时间稳定内部,这给了太武帝拓跋焘一个难得的北伐机会,于是,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北魏对柔然的一次大规模北伐行动开始了。
他命令平阳王长孙翰等从黑漠(内蒙古兴和县北),汝阴公长孙道生从白黑两漠间(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北部),他自己亲自率军从中路,东平公娥清次西从栗园,宜城王奚斤、将军安原等西道从尔寒山,五路大军一齐出击。《读史方舆纪要》称白黑两漠均在塞北,“自阴山而北,皆大漠也。其间有白漠、黑漠及石漠之分。白、黑二漠,以色为名,石漠以地皆石碛而名。” 白漠在黑漠以西。尔寒山也在阴山以北。栗园,确址不详,但当在平城西北。
北魏五路大军推进至漠南以后,即丢掉辎重,每位骑士均随身携带15天的口粮,深入漠北对柔然发起了突然进攻,柔然部落自恃悬远,毫不防备,惊慌失措,远远遁逃。
太武帝拓跋焘的这次北伐行动所取得的直接战果,似乎并不辉煌,但间接效果却非常明显:年轻的太武帝拓跋焘显示出来的坚定决心和勇气,令柔然大檀不敢小觑,从此以后,双方之间维持了数年相对安定的局面,而恰恰是这一点让北魏摆脱了两面作战的尴尬境地,得以从容构筑新的北方防御体系,这就是依托北魏长城的六镇军事体系,(后发展为十个军镇:沃野镇、高平镇、柔玄镇、怀荒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统万镇、御夷镇、薄骨律镇)与此同时,相对安定的北方边境,也让北魏太武帝能够各个击破,逐一消灭北中国的割据势力,从而最终统一了北中国。
说到拓跋焘即将展开的统一北中国的战争,就必须回顾一下北中国尚存的几股势力。自刘裕北伐失败直至刘裕建立刘宋王朝,潼关以西直至凉州之地为三股大的势力所占据:一是关中的赫连夏,秦州的乞伏西秦和凉州的沮渠北凉,俨然三足鼎立的格局。宋武帝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北凉沮渠蒙逊灭掉西凉以后,即发兵与西秦交战,但却遭到失败,第二年七月,他又派遣前将军沮渠成都率领一万人马,在岭南(洪池岭以南)示威,驻屯在五涧(甘肃省武威市南),九月,西秦乞伏炽磐即派遣征北将军出连虔等人率领六千骑兵迎战,出连虔一战而生擒北凉主将沮渠成都。虽然北凉沮渠蒙逊灭掉了西凉,但在与西秦军队的交手中却屡屡惨败,与此同时,灭掉西凉后的北凉政权内部还十分不稳,就在公元421年十二月,也就是沮渠蒙逊灭掉西凉九个月后,晋昌(甘肃省安西县)太守唐契发动叛乱,沮渠蒙逊命令世子沮渠政德前去平叛。唐契是北凉原晋昌太守唐瑶之子,二十一年前,正是唐瑶起兵背叛北凉,拥立李暠,李暠才得以脱离北凉,建立了西凉政权,唐氏家族与李氏家族关系密切,这大约是唐契此次起兵的主要原因。北凉的这场平叛战争一直持续了一年半的时间,北凉军队终于攻克了晋昌城,唐契与弟弟唐和、外甥李宝逃到伊吾(新疆哈密),向柔然表示臣服,柔然封其为伊吾王。对于北凉政权而言,雪上加霜的是,它还面临着来自柔然的压力。柔然打不过北魏,就向西扩张,骚扰北凉,沮渠蒙逊命令世子沮渠政德出击,沮渠政德轻率出战被杀,沮渠蒙逊只好另立次子沮渠兴为世子,在这三国中,北凉军队不敌西秦,而大夏却内讧不已,只有西秦国力蒸蒸日上。在不断击败北凉军队的基础上,西秦势力向西北推进到了岭南,全据南凉故地,又臣服了吐谷浑王阿柴。向东,西秦势力则渗透到上邽及其东北地区,宋武帝永初三年(公元422年)四月,西秦王乞伏炽磐以折冲将军乞伏是辰为西胡校尉,在汁罗(甘肃省正宁县)修筑列浑城,镇守东北边境,时刻威胁着大夏帝国。然而,由于西秦处于三国之间,随时受到两面夹击的危险,且相对而言无险可守,当乞伏炽磐看到北魏南下,并击败刘宋军队,占领了黄河以南地区,于是,决定投靠北魏,夹击大夏,他对群臣说:“如今刘宋占据江南,夏人雄踞关中,但都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有北魏之主世代英明神武,重用贤才,且谶言书上说过:‘恒代之北,当有真人。’我将奉献王国臣服于他。”他派遣尚书郎漠者阿胡等人携带二百斤黄金,前往北魏,并向魏明元帝拓跋嗣陈述讨伐大夏的方略。当时的北魏刚刚与刘宋大战一场,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加之明元帝很快死去,所以,讨伐大夏的计划一直搁置了下来。虽然这一计划暂时搁置了下来,但乞伏炽磐却并没有闲着,刘宋文帝元嘉元年(公元424年)四月,他派遣镇南将军乞伏吉毗等人率领一万步骑,讨伐白苟、车孚、崔提、旁为四国(实为部落,所在地不详),全部将其招降;七月,又派遣太子乞伏暮末率领征北将军乞伏木奕干等人,率领三万步骑从貂渠谷(青海省门源县西北)出发,攻破北凉的百草岭(青海省门源县西北)、临松郡(甘肃省裕固县东南马蹄镇),掳掠两万多居民而还。第二年四月,乞伏炽磐又派遣平远将军叱卢犍等率军袭击镇守在临松郡的北凉镇南将军沮渠白蹄,将其生擒,并将北凉五千多户居民迁往枹罕。七月,他又派遣镇南将军乞伏吉毗等人向南进击黑水羌头领丘担,取得大胜。黑水,在甘肃省文县西北、四川松潘县境,《水经注》称:“黑水出羌中,西南经黑水城西,又西南入白水。”即今天甘肃省舟曲县白龙江的北源。十月,丘担即投降了西秦,被乞伏炽磐加封为归善将军,乞伏炽磐另拜折冲将军乞伏信帝为平羌校尉,镇守在此地。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29
发表于 2013-8-21 14:26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二、乱世小国
二十二、乱世小国
北中国尚有北燕、仇池、吐谷浑。
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冯跋杀高云自立,成为北燕的第二位皇帝,迄今已16年了。冯跋即位以后,他的堂兄冯万泥和堂侄冯乳陈自以为有大功,欲到中央任职,冯跋不许。冯乳陈性格粗犷,秘密与冯万泥一起在白狼(辽宁省凌源市南)发动叛乱,冯跋派遣弟弟冯弘与将军张兴率领步骑二万,前往讨伐。冯弘派出使者劝降道:“过去,兄弟们趁着风云际会,共同推举主上登上大位,兄弟们也被分封爵位,成为一方诸侯,为何要自相残杀?过则能改,善莫大焉,应当捐弃前嫌,齐心协力辅佐王室。”冯万泥想要投降,可冯乳陈却手按宝剑,厉声说道:“大丈夫死生有命,输赢就在今日,为何要投降!”于是,定下明日决战。张兴对冯弘说:“敌人约定明日交战,今夜肯定会来偷营,应命令三军将士严加戒备。”冯弘暗中命令士兵们每人准备十束干草,备下火种,静待敌人偷营。果然,就在当夜,冯乳陈率领一千多名壮士偷偷从城内出来,前来偷营。等到他们刚刚接近燕军大营,突然火光亮如白昼,霎时间伏兵尽起,将这支叛军斩杀殆尽。冯乳陈等人走投无路,这才投降,冯弘将其全部斩首,平定了这场叛乱。
北燕在冯跋统治时期,政治较为清明:
一是他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了慕容熙时代的各种暴政,他专门下诏称:“过去帝国一直变乱频仍,百姓徭役很重,从今往后,一切都从简,前朝的种种苛政,一律废除。” 后来,他又下书称:“如今国境安全,百姓安居,但国家还有不少荒芜的土地,政府主管部门却不进行督促检查,这样下去,要想百姓家给人足,这不是太难了吗!种植桑树和柘树,对百姓生活和国家都很有益,全国百姓每人要种植一百棵桑树,二十棵柘树。” 他还“分遣使者巡行郡国,孤老久疾不能自存者,振谷帛有差,孝悌力田闺门和顺者,皆褒显之”。史书称他“励意农桑,勤心政事,乃下书省徭薄赋,堕农者戮之,力田者褒赏,命尚书纪达为之条制。每遣守宰,必亲见东堂,问为政事之要,令极言无隐,以观其志,于是朝野竞劝焉。”
二是注重整顿吏治,选拔贤才。慕容熙时期,宫中的一个工匠李训偷窃珍宝出逃,后向大臣马弗勤行贿,被任命为方略(今地不详)县令,后被人告发,冯跋下令将马弗勤免官,将李训拷打至死,自此以后,无人再敢买官卖官。昌黎郝越、营丘张买成、周刁、温建德、何纂等人,都因为贤良而受到提拔重用。
三是提倡薄葬。葬礼作为中国古代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受到了冯跋的高度重视,他专门下诏称:“圣人制订礼仪,送葬物品都有一定的限度,人去世以后,灵魂上天,骨肉入地,早上去世,晚上尸体就腐烂了,即使给他穿上锦绣衣服,又有什么用处!厚葬之习不仅对死者没有用处,而且对活着的人却有害处。从今往后,都要进行薄葬。”
四是兴办教育。他下诏称:“武力是用于平定叛乱,文臣是用来治国安民,长期以来,礼坏乐崩,街头巷尾难以听到郎朗的读书声,这怎么能移风易俗,教化百姓!要兴建太学,选拔二千石以下十五岁以上的子弟入学学习。”
在对外政策上,冯跋采取了结好柔然、库莫奚、东晋(后来是刘宋)、与北魏为敌的政策,将乐浪公主嫁给了柔然可汗斛律,后冯跋又娶斛律的女儿为昭仪,柔然大檀继位后,双方关系依旧,大檀曾向北燕献马三千匹,羊万口。库莫奚大人虞出库真率领三千余帐篷前来北燕,献上一千匹马,请求设立自由贸易区,冯跋表示同意,后契丹、库莫奚均投降了北燕,冯跋封他们的酋长为归善王。而对于北魏,冯跋先扣押了北魏使者耿贰,后扣押了于简,对北魏采取了敌视的政策。
北燕尚书令孙护家里的狗与猪交合,孙护看到后非常厌恶,就请太史令闵尚摆了一卦,闵尚说:“狗与猪是不同的物种,相互交合,失去本性,这就是《洪范》上说的犬祸。大人位极人臣,兄弟并为列侯,‘谦受益,满招损’。出现这一异常的原因不为别的,是为了劝谏大人要小心谨慎。”孙护听了默不作声,非常不高兴。孙护有三个兄弟:哥哥孙伯仁为昌黎尹、弟弟孙叱支、孙乙拔等均非常骁勇,他们都想开府,但冯跋没有同意,这兄弟三人常常口出怨言,朝会后竟然拔出宝剑砍宫殿的柱子,说:“立下如此大功,却只给一个散将的职位!”冯跋听到后,将孙伯仁等人全部诛杀,又将孙护毒死。
晋安帝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北魏明元帝趁刘裕南撤以后,偷袭北燕,因北燕有备,没有成功,这我们在东晋卷已经说过,不提。平静了数年以后,北燕境内地震连连,冯跋皇宫内右面的寝宫也因地震而坍塌,冯跋召来闵尚询问,闵尚回答:“大地主阴,代表百姓,地震分为左右,这次地震波向右,臣下担心百姓将向西迁移。”言外之意是北燕将会被西边的北魏所灭,冯跋下令向全国各地派出使者,问民疾苦,赏赐粮食布帛。到如今的刘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二月,北燕境内有一个女人变成了男人,冯跋询问群臣,尚书左丞傅权说:“西汉末年,母鸡变成公鸡,尚有王莽之祸,如今女人竟然变成了男人,这是臣下将要成为君主的征兆。”那么,这个征兆又将应到谁的身上呢?抑或只是无稽之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仇池王国如今的头领是杨盛的儿子杨玄。仇池王国复兴于淝水之战前秦瓦解以后,公元385年,前秦天王苻坚被杀后,苻坚女婿杨定建立了后仇池王国,到东晋孝武帝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陇西王杨定在与西秦乞伏乾归作战中被杀,杨定无子,作为杨定堂兄弟的杨盛自称征西将军、秦州刺史、仇池公,向东晋称臣。杨盛根据实际情况,废除了郡县制度,采取了军区制度,只在自己的辖区内设置二十部护军,以适应战时需要。从那时起到如今的公元425年,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二年。仇池作为一个处于夹缝中生存的小国,上溯至建安初年杨驹开始居住仇池创业,下迄陈太建十二年(公元580年)被北周所灭,中经前仇池(绵延170年左右)、后仇池(绵延57年)、后后仇池时代三国(即:武都国【公元443年—公元477年】、武兴国【公元478年—公元553年】、阴平国【公元477年—公元580年】),存续时间长达三百多年,几乎与魏晋南北朝整个历史时期相终始。仇池王国之所以能够在乱世中得以生存,大约有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优越的地理环境。它处于秦岭西南侧,东连汉中,西接阴平,北通上邽,南达梓潼,是南北朝时期的中间地带,既可以北上威胁关中,又能够南下进攻蜀地,还能够东出掠取汉中,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易守难攻。更重要的是,仇池台地在甘肃省西和县南50公里,海拔1793米,相对高度791米,山顶面积15平方公里,西北而来有西汉水,东南而来有洛峪河,两河在山脚下交汇,形成三面环水之势。《水经注》称:“高平地方二十余里,羊肠蟠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顷,煮土成盐,因以百顷为号。山上丰水泉,所谓‘清泉涌沸,润气上流’者也。”《宋书》、《南齐书》均有此类记载。二是经济条件好。据《南史·西戎传》记载:“氐人地植九谷……种桑麻,出绸绢布漆蜡椒等,山出铜铁”。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三是正确的国策。后仇池王国建立以后,当时关中大乱,杨定率领氐族部众主动出击,角逐秦陇,公元394年杨定与西秦乞伏乾归交战被杀,继位后的杨盛审时度势,改变了穷兵黩武的政策,采取战略防守,这一政策调整使得仇池国得以养精蓄锐,发展自己,伺机出击。另外,杨盛还根据周边地区的形势,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为了应对后秦姚兴的威胁,杨盛继位后的第三年即公元396年,即向东晋派出使者称臣,被加封为镇南将军、仇池公;等到北魏拓跋珪灭了后燕以后,杨盛又于公元398年向北魏称臣,被北魏加封为仇池王;公元404年,西秦乞伏乾归进攻仇池,被仇池军队击败,公元405年,后秦陇西公姚硕德多次讨伐仇池,仇池战败,为了避免受到后秦与西秦的夹击,杨盛又于同年七月,一改仇视后秦的政策,向后秦送上人质,请求投降,被后秦加封为都督益州宁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益州牧;然而,两年过后,到公元407年,杨盛又趁着后秦将主要精力应对赫连勃勃之机,再次夺取了汉中,并与东晋来往,被东晋加封为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到公元411年,后秦内忧外患之时,杨盛公然背叛后秦,进攻后秦的祁山要塞,后秦纠集大军讨伐,杨盛击败了后秦前锋军队,挫败了后秦的这次军事行动;公元416年,杨盛再度发兵进攻祁山,这次,他攻陷了祁山,并继续进兵上邽,秦将姚嵩战败被杀,也因为杨盛仇池军的牵制,使得赫连勃勃的夏军趁虚袭占了上邽;此后,仇池再次采取防守策略,在刘裕北伐后秦的时候,杨盛也曾表示协助晋军,但并无实际行动。
这些正确的策略,确保了后仇池王国立于不败之地,然而,到了刘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5年)六月,杨盛病逝,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听到刘裕篡位的消息,他仍然使用晋安帝的义熙年号,他对杨玄说:“我已经是老朽了,当永为晋臣,我死后,你要好好侍奉宋帝。”杨盛死后,杨玄自称为都督陇右诸军事、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秦州刺史、武都王,并开始使用刘宋文帝刘义隆的元嘉年号。
再说一说吐谷浑。
“悲莫悲于生别离”。每当写到吐谷浑,吐谷浑、慕容廆兄弟二人因马斗而分别万里之事总是萦绕于怀,那首凄凉悲哀的《阿干之歌》也仿佛穿越时空在耳边回响。据《宋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在西晋末年趁乱率众进入陇上,“浑既上陇,出罕开、西零。西零,今之西平郡;罕开,今桴罕县。自桴罕以东千余里,暨甘松,西至河南,南界昂城、龙涸。自洮水西南,极白兰,数千里中,逐水草,庐帐居,以肉酪为粮。西北诸杂种谓之为阿柴虏。”他们从遥远的辽东,翻山越岭,来到了北中国的西北边陲,甘肃东南部、青海东部都留下了吐谷浑部落的足迹。吐谷浑72岁去世,留下60个儿子,长子吐延继位,吐延性格残暴,被部下所杀,留下12个儿子,儿子叶延继位,改姓为祖父之名吐谷浑。叶延死后,留下四子,长子碎奚继位,碎奚懦弱,三个兄弟专权,臣下将其三个兄弟诛杀,经此惊吓,碎奚不再管事,立下世子视连,不久碎奚即忧郁而死;视连因父亲因忧郁而死,也悲不自胜,在位15年去世,留下两个儿子:视罴、乌纥提。视罴在位11年后去世,儿子树洛干年幼,叔叔乌纥提得立,乌纥提在位8年去世,树洛干得立。这些往事,我们在东晋卷里都曾提及。为了在我们的脑海里对吐谷浑的发展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不妨将淝水之战以后该部的情况再做一个简要的回顾:淝水之战后北中国大乱之时,当时的吐谷浑王是叶延的孙子视连;公元390年四月,视连派遣使者臣服于西秦,被乞伏乾归册封为沙州牧、白兰王;同年九月,视连去世,长子视罴继位,他深感自己的祖父碎奚、父亲视连懦弱,被周边势力所欺侮,欲建立一番功业,十月,当西秦使者再次来到吐谷浑、将视罴父亲之位册封给视罴的时候,视罴拒绝了,自此双方结下了冤仇,到公元389年,西秦命令乞伏益州讨伐吐谷浑,双方在度周川(青海省东南境,胡三省注称:川在临洮塞外龙涸之西)交战,视罴大败,逃亡白兰山(青海省西南),然后,他以儿子宕岂为人质投降,乞伏乾归将宗室之女嫁给了视罴,双方和亲,也就是这一年仇池杨盛臣服了北魏;公元400年视罴去世,世子树洛干年方9岁,视罴的弟弟乌纥提(一名大孩)继位,他娶了嫂子念氏,生下两个儿子:慕璝、慕延。乌纥提懦弱荒淫,不能治国,念氏有胆有识,执掌着风雨飘摇中的吐谷浑;乞伏乾归归降后秦以后,吐谷浑乌纥提经常抢掠西秦留在当地的部众,到公元405年,乞伏乾归率众进攻吐谷浑,大败乌纥提,乌纥提死在胡园(今地不详);视罴世子树洛干率领数千家逃奔莫何川(青海省乌兰县境),树洛干继承了其父视罴的血性,吐谷浑再次复兴,并于公元411年进攻南凉,击败南凉太子秃发虎台;向东发展的吐谷浑与中兴以后向西发展的西秦直接发生了冲突,公元412年,西秦乞伏乾归率领步骑两万在赤水(甘肃省陇西县境)击败吐谷浑树洛干,树洛干投降,被西秦拜为平狄将军、赤水都护,(《资治通鉴》称破其别部阿若干,疑误),西秦乞伏乾归随即被弑杀,儿子乞伏炽磐继位。乞伏炽磐继位后,又于公元413年四月在泣勤川(今地不详)大破吐谷浑别部句旁,七月,进攻游牧于长柳川(青海省东南境)的吐谷浑别部支旁,俘虏了支旁及其五千多户部民,九月,西秦军队又在渴浑川(甘肃省靖远县西南)大破吐谷浑别部掘逵,俘获两万三千吐谷浑部众,公元414年,西秦灭掉南凉以后,仍然压制着吐谷浑的发展,就在刘裕北伐前夕,公元417年年初,西秦安东将军木奕干率军讨伐吐谷浑,在尧杆川(今地不详)击树洛干弟弟阿柴,掳掠五千多吐谷浑部民,树洛干远逃至白兰山,愤恨而死,年仅24岁,留下4个儿子,树洛干临死之际,对弟弟阿柴说:“我的世子拾虔年幼,后事托付给你。”阿柴忍辱负重,逐渐吞并周边小的部落,吐谷浑再次强盛起来。《宋书》称:“谯纵乱蜀,阿豺遣其从子西强公吐谷浑敕来泥拓土至龙涸(四川省松潘县)、平康(四川省松潘县西南)。”按:谯纵建立的蜀国从公元405年到413年,与《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年岁不符,此处存疑。阿柴继位后,西秦仍然不断打击吐谷浑,公元419年四月,西秦征西将军乞伏孔子率领五千骑兵在弱水(青海省东部)南大破吐谷浑别部觅地,觅地投降,到公元421年,吐谷浑王阿柴不得不再度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加封其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州牧、白兰王;刘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吐谷浑王阿柴向刘宋王朝派遣使者,贡献土特产,被刘宋王朝加封为都督塞表诸军事、安西将军、沙洲刺史、浇河公。宋少帝的诏命尚未送达,阿柴即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公元424年)去世了,而宋文帝继位以后,到元嘉三年又加封阿柴官职。
阿柴(又记作阿豺)与哥哥树洛干是同母同父兄弟,与慕璝、慕延(又称慕利延)是同母异父兄弟,而阿柴又有二十多个儿子,且亡兄树洛干也有四个儿子,因此,部落宗室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极易出现内讧,为了部落的生存,阿柴在临死之际,将兄弟、子侄们都叫到一起,他对大家说:“我的哥哥树洛干以大业为重,死去的时候,没有立自己的儿子拾虔而立了我,我岂敢有私心传给我的世子纬代而忘记哥哥的遗愿!我死以后,你们要拥戴我的弟弟慕璝为主。”他又让自己的儿子们各自拿来一支箭,将一支箭到同母异父兄弟慕延的手中,让慕延去折断,慕延一下子就把箭杆折断了;他又命将剩余的19支箭合拢在一起,再让慕延去折断,慕延无论如何也折不断。这时候,阿柴才叮嘱道:“你们大家知道吗?孤单就容易被人折断,团结就不会受人欺辱,你们大家要齐心协力,同心同德,这样才能保国保家啊!”说完,阿柴就去世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寥廓江天
(寥廓)
组别
士兵
级别
牙门将军
功绩
5
帖子
517
编号
34670
注册
2005-3-15
#30
发表于 2013-8-21 14:29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二十三、清除旧臣(1)
二十三、清除旧臣(1)
“阿柴折箭”的故事,告诉人们团结力量大这一浅显的道理,据说,700年后的成吉思汗也曾以折箭教育子弟,一千多年后的日本战国时代,大名毛利元就也曾做过“三矢之训”,说明同样的道理。
然而,就象刘义隆不知道阿柴死讯一样,他同样不知道阿柴折箭的故事,摆在他面前的是要彻底搬掉徐羡之、傅亮等人,只有这样,似乎他才安心一点。
史书给我们留下来的印象是:宋少帝刘义符“多狎群小”、庐陵王刘义真则“德轻于才”,似乎二人被执政大臣徐羡之等人废杀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徐羡之等人的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并没有多少私心,不少人也是这一观点,但是,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二人仅仅如此的话,按照常理推断,尚不至于落到被废杀的下场。“反常即为妖。”徐羡之等人做出上述举动,当然是有私心的,这是因为:
一是,从史书透露出的点滴讯息来看,宋少帝刘义符和庐陵王刘义真在被废杀之前,已经与徐羡之等人的矛盾很深了,刘义真之所以能够说出得志以后安排谢灵运等人的话,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徐羡之等人出于自保决心痛下杀手,这是不争的事实。
二是,从废杀刘义符和刘义真以及对谢晦等人的安排上来看,徐羡之等人除了取悦刘义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自身着想,而这一系列安排却恰恰变成了对刘义隆的君权的威胁和挟制。
三是,徐羡之在刘裕北伐之初的确说过“二千石本非所望”的话、在刘义隆继位后提出辞职;傅亮也写下了诸多谦退的文字等,姑且不说“听其言而观其行”、世间存在数不胜数的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单就人性而言,此一时彼一时,人有七情六欲,随着环境的改变,欲望、想法、个性等都会变化,决非因一时的片言只语就能断定二人素来谦退,无权位之心,废杀少帝和庐陵王就是出于公心。
因此,《宋书》传论中也称:“若以社稷为存亡,则义异于此。” 王夫之《读通鉴论》指斥道:“若夫身为顾命之大臣,以谋国自任,既无篡夺之势,抑无攀立之主,身极尊荣,君无猜忌,而背憎翕訿,晨揣夕谋,相与协比而行弥天之巨恶,此则不可以意测,不可以情求者矣。而徐羡之、傅亮、谢晦以之。营阳王狎群小而耽嬉游……范泰谏而羡之、亮、晦寂无一言……视枭獍之行如儿戏,视先君之子如孤豚,呜呼!至此极矣。”
正如王夫之在《读通鉴论》所说的那样:“羡之、亮、晦杀君,威震朝野,民且不知有天子”,对于宋文帝刘义隆而言,一帮大权在握、废杀过先帝的旧臣集团,无论如何都会让他坐卧不安的,再加上徐羡之等人并没有急流勇退、王华等新贵的一再诬陷,因此,要想重树皇权的绝对权威,彻底消灭旧臣集团就成了一件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那么,接下来,刘义隆将如何实施这一计划呢?
年轻的宋文帝在处理此事上显示了高超的政治艺术。旧臣集团大致可以分为三:一是核心徐羡之、傅亮,二人出身相似,一个是中才寒士,一个是布衣书生(王华语),又是政变的主谋;二是谢晦,谢晦身份非常特殊,他与徐羡之和傅亮出身不同,也曾为徐羡之一党猜忌,只是基于担心宋少帝和庐陵王的报复而与徐羡之、傅亮结合在一起,成为政变的积极参与者,并充当政变的主导力量(当时他任领军将军,政变军队正是将他的领军府作为大本营,政变所使用的军队大抵也是他的手下);三是王弘和檀道济。王弘作为琅邪王氏的代表,虽然受到刘裕的尊崇,但并未将他列入顾命大臣之列,显示了刘裕对高门大族的猜忌之心;檀道济性格忠厚谨慎,虽然是一员武将,但并无多少政治野心,对朝中之事也并不想过多插手,王弘和檀道济二人均是被动地被拉入到政变集团中来的,在徐羡之等人看来,王氏为官的除了王弘之外,还有王昙首、王华、王琨、王惠、王球、王敬弘、王准之等人,不仅如此,王氏家族作为一等高门潜在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因此,琅邪王氏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而檀道济作为顾命大臣唯一的武将,他的向背也对政变的成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将二人拉入政变集团,二人背负弑君之命,就由不得他俩骑上虎背,中途而下,这当然是徐羡之等人的如意算盘。
不过,随着宋文帝继位后,王弘和檀道济却暗中向宋文帝刘义隆靠拢,竭力洗刷自己过去的所为,最直接的便是王弘一再上书推辞司空之职,并在奏表中宣称自己并非主谋,暗示自己是被徐羡之等人强行拉入伙的。据《南史·檀道济传》记载:他“素与王弘善,时被遇方深,道济弥相结附,每构羡之等,弘亦雅仗之。”也就是说,不仅王弘借助弟弟王昙首、族弟王华等人在努力取得宋文帝刘义隆的谅解,与此同时,檀道济也暗中与王弘勾结,诬陷徐羡之等人,借揭发徐羡之等人而争取主动。
整个元嘉二年的建康一直笼罩在一种诡异的政治气氛中,朝中新贵王华等人见到徐羡之等人都是一幅不共戴天的态度,徐羡之嗅出了这种异常的气氛,他给出的办法就是彻底退休,交出权力,以此来保命,然而,程道慧、王韶之、徐佩之等人却苦苦相劝,致使徐羡之这一打算没有实现;傅亮也感觉到了即将来临的危险,他的解决办法就是苦闷,然后在苦闷之余写一点文章,来排遣心中的郁闷;同样的,远在荆州的谢晦也忧心忡忡,他不但结交宋文帝的亲信王华,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刘义隆的四弟、彭城王刘义康,另一个嫁给了刘义隆的堂兄弟、叔父刘道怜第五子新野侯刘义宾,为了表明心迹,他还把自己的妻子曹氏和长子谢世休送到了建康,“冀以免祸”。
在这种情况下,宋文帝又当采取何种策略呢?他决定利用王弘和檀道济,分化瓦解政变集团,这一决定当基于以下几点:一是王弘、檀道济二人的确是出于被动加入,出于无奈,这也是实情,况且,如今,王弘主动投怀送抱,檀道济暗中落井下石,已经表现出与徐羡之等人划清界限的态度。二是琅邪王氏特殊的政治地位,是刘义隆必须要衡量的,尤其是要诛灭陈郡谢氏的谢晦,就必须拉一打一,方为稳妥;檀道济坐拥北府精兵,手握重兵,一旦与上游荆州开战,下游京口方向如果摇摆不定的话,建康就危若累卵,不要说去讨伐谢晦了,自身也面临两面夹击的危险。三是王弘之弟王昙首、族弟王华等人与刘义隆共事多年,是他的心腹亲信,哪有杀人家之兄而重用人家弟弟的道理?
元嘉二年(公元425年)接近年底的时候,宋文帝刘义隆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他对外宣称将要北上讨伐北魏,收复黄河以南之地,又宣称在出发之前,先去京口拜谒祖母萧文寿的陵墓,下令有关部门安排舰船、物资,实施戒严。蒙在鼓里的傅亮还对北伐深感不安,他给荆州刺史谢晦写信说道:“实施北伐的计划还在进行,朝廷群臣对此大多都深怀忧惧。”他还说:“朝中群臣大多上书劝谏不要北伐,皇上会派遣宦官万幼宗前往你处商议。”然而,刘义隆一系列非同寻常的措施,也让不少人产生种种猜测,刘义隆借口北伐实施清洗旧臣的计划多多少少也泄露了出来。
元嘉三年(公元326年)新年刚过,一天,谢晦的弟弟、黄门侍郎谢皭(音:交)派人飞马将刘义隆的绝密计划通知了哥哥谢晦,谢晦仍然不太相信,他将傅亮的书信拿出来,让谘议参军何承天看,说道:“屈指算来,万幼宗不出一两天就来了,傅亮担心我多事,才提前给我写信告知。”何承天回答:“外面谣传都说皇上西上讨伐我们的计划已经决定了,万幼宗岂能再来?”何承天的堂祖就是西晋末年的右卫将军何伦,母亲是那位在刘裕登基时对晋恭帝哭的涕泗横流的徐广之妹。听了何承天的话,谢晦仍然不信,他让何承天提前撰写回复诏书的上表,在上表中称,如果朝廷要实施北伐,还需要等到明年。不久,江夏内史程道慧接到一封浔阳方面的来信,信中称:“朝廷将要采取非常措施,此事已经确定了。”程道慧接到这封密信以后,即派自己的辅国将军中兵参军乐冏将这封书信火速送交谢晦。谢晦对何承天说:“万幼宗还没来到,如果两三天以内再无消息,那他是不会再来了吧?”何承天回答:“朝廷来使原本就不会来,假如真如程道慧所言,此事已经确定,不容再有任何怀疑。”谢晦又问:“假如真是这样,我该怎么办?”何承天回答:“受到将军对我非同寻常的眷顾,在下常想报答将军。事已至此,岂敢再有所隐瞒!可是,一旦明天军中戒严,动用军法制裁劝谏之人,届时,恐怕我心中的所思所想,再无法合盘托出了。”谢晦非常恐惧,追问道:“难道是想让我自杀?”何承天回答:“还不到那步田地。不过,要知道皇上以帝王之威,率领全天下之兵,来讨伐一个州,不仅实力悬殊,而且顺逆也迥异,因此,逃往外国,这是上策。其次,命令心腹将领率军驻扎在义阳(河南省信阳市),将军您自己则亲自率领主力驻扎在夏口(湖北省武汉市)迎战,如果战败,再从义阳方向北逃出境,这是中策。”谢晦思考了很久,说道:“荆州是兵家必争之地,军队和粮食都容易补充,先与朝廷决战,再走不迟!”于是,他命令何承天制作檄文,又与卫将军谘议参军琅邪颜邵密谋起兵,颜邵听了非常害怕,喝药自杀。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79
1/3
1
2
3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 水泊轩辕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9: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305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