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举世无双的防伪验证码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本主题被作者加入到他/她的文集中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9-2-17 04: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举世无双的防伪验证码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是举世无双的防伪验证码

作者:ptcn


提要:

钗、黛的判词里包含了一个“桂”字,不仅和李纨判词的“兰”构成了对称,而且钗、黛判词“两株枯木”才是“两地生孤木”的本意所在。“两地生孤木”就是“一木分生两地”,也就是“钗黛一体”。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压缩了极其丰富的信息,具有强大而广泛的防伪验证功能,可以对众多相关的文本内容(特别是后40回的内容)和批语进行验证。已经进行的验证明确表明,后40回的相关内容是曹老爷子的原作。本文还给出了对“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完整字面解译。


一、“ 两地生孤木”和“兰桂齐芳”与钗黛判词上的“两株枯木”

《红楼梦》第五回香菱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人们都把“两地生孤木”解释为夏金桂的“桂”。

《红楼梦》里除了夏金桂这个“桂”之外,还有一个“桂”,就是“兰桂齐芳”。自然,很多人会以“后40回续作”为理由说“兰桂齐芳不足为凭”。

那好,就先不看“兰桂齐芳”,先看看《红楼梦》里其他地方还有没有“两地生孤木”。

为便于理解,照拷第五回香菱的判词那一段文字:

“只见首页也是画,却画着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
平生遭际实堪伤。
自从两地生孤木
致使香魂返故乡。
宝玉看了又不解。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诗道: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大家注意到没有:薛、林判词配画的“两株枯木”和香菱判词的“两地生孤木”离得是不是太近了?!

这“两株枯木”和“两地生孤木”是不是一回事。回答是肯定的,不仅如此,还可以进一步说:这就是曹老爷子给《红楼梦》设下的防伪校验密码。


二、“两地生孤木”的正解不是“桂”

先考虑一个问题:曹老爷子写“两地生孤木”这几个字用意为何?难道仅仅是为了配夏金桂的“桂”字吗?曹老爷子当然没有这么肤浅。

“两地生孤木”的正解是什么?“桂”字当然不错,但并不是唯一的解。“掛”字同样也是解,而且是《红楼梦》中“两地生孤木”的正解!


三、曹老爷子的障眼法

既然是防伪验证码,当然就不能让一般人轻易看出内部的真面目。否则,防伪码很容被别人窜改,就连起码的防伪作用都起不到了。

曹老爷子为此使了两个障眼法:
1)一个是夏金桂的“桂”,它遮住了“两地生孤木”的正解“掛”,也遮住了“兰桂齐芳”,而把读者误导到了“夏金桂”上;
2)另一个就是林妹妹的“林”字,它遮住了薛、林判词配画里的“两株枯木”的真意“两地生孤木”,而让读者误以为“两株枯木”是指林妹妹的“林”字。


四、“掛”字指“钗黛一体”

就纯字面讲,“两地生孤木”既可以解释为“两地各生一木”,也可以解释为“一木分生两地”。但“掛”(“挂”的繁体)的解释则是唯一的,就是“一木分生两地”。 “掛”字就是一个“木”被一分为二,中间插入一个“圭”。

“一木分生两地”对钗、黛这两个角色意味着什么呢?就是庚辰本第42回回前批说的“钗玉名虽二个,人却一身”。

“玉带林中掛”这段防伪验证码,坐实了“钗黛一体”。


五、印证“钗黛一体”,才是曹老爷子安排“两地生孤木”的真实目的

曹老爷子用夏金桂的“桂”和林妹妹的“林”这两个障眼法,把读者从“两地生孤木”和“玉带林中掛”的正解捷径引开到歧途上,使这层意思不容易被看破,从而使“玉带林中掛”起到了防伪验证码的作用。但他还要再在自己布下的歧途上留下足够的线索,以便最终一些细致的读者能回归正途,否则后人如何给他做防伪验证呢?

薛燔的老婆是叫“夏金桂”还是“夏金杨” 还是“夏金柳”,原本对情节没有任何影响;同样,120回结尾处香菱是否离世,对全书情节几乎也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贾宝玉/薛宝钗的儿子是否叫“桂”,也不是很要紧的事情(“兰桂齐芳”固然有它自己的意思,但毕竟不是非要用“兰桂齐芳”四个字才能说得清楚)。“夏金桂”、甄士隐说香菱离世、还有“兰桂齐芳”,都是曹老爷子给后世读者留下的“迷途知返”的线索和路标。

从顺序上看,曹老爷子给读者安排是“迷途知返”思路顺序大致是:

看到香菱的结局-看香菱判词-发现判词不对-想到“兰桂齐芳”的“桂”-联系到李纨判词里的“兰”-去宝钗的判词里找“桂”-看到“两株枯木”-把“两株枯木”和“两地生孤木”联系起来。

只要能把“两株枯木”和“两地生孤木”联系到一起,应该就能参到宝钗判词里有个“桂”了。这就已经足够验证“兰桂齐芳”是原作了。

应该说,这个线路图绝大部分读者都走不下来,所以才可以有效地起到防伪验证的目的嘛。

而且,最后的“掛”很难,尤其现在大家都不太写繁体字了。

但曹老爷子大概没有想到后40回被一些权威打成了“伪续”且“兰桂齐芳”更是备受非议。这样,上面的那个“迷途知返”线路图在“兰桂齐芳”就被意外地卡断了。

不过,好在防伪验证码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能够验明真伪,它有自己确定的通用格式和算法,而且它可以具有全息性。

所谓“全息性”的意思就是:局部的内容就可以表达和反映整体的情况。所以即使只能解出“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一部分意思,就已经足以对相关的内容进行防伪验证了。


六、防伪验证的一些初步结论:

1、梦稿本、程本120回香菱死在夏金桂之后的情节是曹老爷子的原作设计;(这个设计的本意就是为了让读者能找回钗黛判词里的“桂”;)
2、薛宝钗/林黛玉判词配画的“两株枯木”含“桂”字,而且这个“桂”和李纨判词的“兰”是对称的,所以“兰桂齐芳”的结局是原著结局;
3、薛宝钗/林黛玉判词配画的“两株枯木”加判词中“林中掛”三字,就是“一木生两地”,也就坐实了“钗黛一体”;
4、等等等等

所有这些能联系在一起的情节内容,都是曹老爷子的原作真迹!

曹老爷子把大量的信息压缩到了“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十个字中。以上所列的结论,只是配画中“两株枯木”和判词中“林中掛”的一个侧面意思所包含的信息。而“两株枯木”和判词中“林中掛”不过是画和判词的30%而已。


七、我试解一下“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的整个意思:

两句的每一句都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但要读作:

玉-带-林中掛,金-簪-雪里埋。

第一句主语是“玉”,谓语是“带”,宾语是“林中掛”;
第二句主语是“金”,谓语是“簪”,宾语是“雪里埋”。

从字面含义上讲,这里面“林中掛”的意思已经解释过了,就是“一木两地生”; “雪里埋”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土”!

可见,“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正解里,“玉”、“林”、“金”、“雪”都不是它们一般被人理解的意思。这就是曹老爷子的风格。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段防伪验证码,实际上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可以验证和辨证大量的文本内容及其含义;而且,更进一步地可以验证很多批语。

毫无疑问,曹老爷子是有史以来的第一字谜高手+有史以来的第一文学高手+有史以来的第一思想者。但我不太确定他是否还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因为他编写防伪验证码的功夫实在是无可匹敌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顶部
性别:女-离线 大蚊子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80
编号 260478
注册 2008-1-4


发表于 2009-2-17 05:58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玩意不见得比武评更有意义。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剑子仙跡
(剑子)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
编号 299330
注册 2008-11-18
来自 豁然之境


发表于 2009-2-19 14: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没读太明白,是搞笑评论么?
依旧觉得,应该读“脂评石头记”,而不是百二十回版的“红楼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9-2-19 18:2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剑子仙跡 于 2009-2-19 14:14 发表
没读太明白,是搞笑评论么?
依旧觉得,应该读“脂评石头记”,而不是百二十回版的“红楼梦”。

不是搞笑,而是非常严肃的论证。具体说就是传说中的“红楼梦内证”。

标题没起好,修改稿见我的签名或:
http://www.xycq.net/forum/viewth ... p;page=1#pid2555746
标题改成“解译曹雪芹密码”。

P.S.:偶最近才得知,“官方”已经给高鹗“平反”了,不再把高鹗作为“续作者”。新出版的《红楼梦》里作者是“曹雪芹  无名氏”。这个“无名氏”真蛇足啊。

http://hi.baidu.com/%C7%E9%B2%BB ... b4cb56f3de32c5.html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帮闲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9
编号 306203
注册 2009-1-17


发表于 2009-2-19 18:23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两株枯木”和“一木分生两地”不是矛盾的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9-2-19 18:3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QUOTE:
原帖由 帮闲 于 2009-2-19 18:23 发表
“两株枯木”和“一木分生两地”不是矛盾的么?

这有点牛角尖了。但也好解:

原文说:
“(宝玉)又去取那“正册”看时,只见头一页上画着是两株枯木

可以是三种情况:

1、如果画上的这“两株枯木”一模一样,那么也是“一木分生两地”。

2、如果按“掛”字,应该是两边各画半棵树,但“半棵树”平常看上去依然是“一株木”。

3、本来就是神界的机关,不必遵循常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ptcn

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Rank: 1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骠骑将军
功绩 86
帖子 8570
编号 52547
注册 2005-11-5


发表于 2009-2-21 02: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今天终于看到了胡适《《红楼梦》考证》的全文,其中用了香菱之死和判词的失配来论证“后四十回为高续”,其具体内容是:

(胡适《《红楼梦》考证》摘录:)
“又如香菱的结果也决不是曹雪芹的本意,第五回的“十二钗副册”上写香菱结局道:
   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乡。  
  两地生孤木,合成”桂”字。此明说香菱死于夏金桂之手,故第八十回说香菱“血分中有病,加以气怨伤肝,内外挫折不堪,竟酿成乾血之症,日渐羸瘦,饮食懒进,请医服药无效”。可见八十回的作者明明的要香菱被金桂磨折死。后四十回里却是金桂死了,香菱扶正:这岂是作者的本意吗?”

胡适这个“此明说香菱死于夏金桂之手”的“伪续”证据,现在不仅彻底崩溃了,更反过来成了“后40回原作”的有力证据。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jiyi1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破虏将军
功绩 8
帖子 751
编号 88878
注册 2006-10-27


发表于 2009-5-16 16:14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这番考证也算超一流高手手笔了,
当然也也很容易被当成流行的恶搞了。


不过那个繁体挂可作为不是恶搞的证明密码。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weyl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4
编号 283490
注册 2008-6-23


发表于 2009-5-16 18:56 资料 短消息 只看该作者
感觉是瞎扯……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5 06:5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63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