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有关穰山的若干问题
(一) 关于张辽的若干问题。
1、
木木回复:亏南飞还是引用木木的“原话”。木木曾说过的原话如下:
1,张辽从降曹操开始,职位就比李典、乐进、于禁、徐晃、许褚高,唯一例外的,恰恰是张合。张合降曹时,被封为偏将军、都亭侯(对比关羽,土山降曹时亦被封为偏将军,白马解围后才授予寿亭侯),而且书中特意强调操得张郃,待之甚厚。
2,除曹氏家族的几人外,其他武将的职位始终低于张辽(这里忽略了最初的张高)。张辽投降,曹操封为中郎将,并赐爵,而老资格的李典、乐进、许褚、于禁、徐晃还都是校尉都尉;张辽去世时官居前将军(和蜀之关羽的职位相同)、晋阳侯,其余诸将都低于张辽。
呵呵,请问南飞兄,木木什么时候说张辽“远高于”夏侯诸曹之外的曹操旧将了?如果木木曾经说过,南飞兄不妨指出;如果没有说过,还请南飞兄更正一下。
记不清楚了……更正口误。
2、
木木回复:1,是南飞兄看错了罢,老曹“斩张辽”是表演吗?属于表演的是这一句——操掷剑,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故相戏之耳。”
曹操被张辽激怒而拔剑欲斩,如果不是刘备和关羽,张辽或许就人头落地了。在刘备挽住胳膊力劝、关羽跪于面前以性命相保的情形下,曹操才猛然醒悟。为了掩饰自己的一时冲动,曹操说了句“故相戏之耳”,并厚待张辽。因此文章特意在曹操的话后面加了小字注释:此是曹公奸雄处。
2, 附原文:曹操剑下,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可容留。”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吾以性命保之。”操掷剑,大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之士,故相戏之耳。”(此是曹公奸雄处。)
当然是表演。木木引用不全,我们先看看全过程:操令押过张辽来。操指辽曰:“这人好面善。”辽曰:“我两个在濮阳那里相见,如何忘了?”操大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只可惜火不大;若火大,烧杀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引颈待诛。曹操剑下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后同)
张辽开口一句濮阳已经在揭曹操短了,曹操为何大笑?多年以后“濮阳逢吕布”这场败仗仍被张松讥笑,这屈指可数的几大败仗木木以为曹操还没反应得过来?老曹心里清楚。他既然知道张辽准备说什么,要被激怒此时已经怒了。然而曹操并没有挥剑杀他,反而继续问“可惜什么?”,这不是没事找事么?就是要张辽把话说明了。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张辽本来没得罪老曹(作战时各为其主不卖力才有问题),现在得罪了;老曹本来要杀张辽,现在反而听从劝解重用了他。显得老曹从善如流,爱惜人才,宽宏大量,最重要的是霸气十足,使张辽折服。要是没有这些,老曹咋样表现自己呢?张辽死不投降就只能如高顺一般推出去砍了。这才叫“奸雄”。倘若只是单纯的耍一小滑头掩饰情绪失常,奸虽奸了,雄在哪里?
3、
木木回复:如果真像南飞所说,“斩张辽”是老曹即兴表演,恐怕侯成和宋宪会这样想:张辽一句话就让老曹差点宰了,我等在西寨险些把老曹乱箭穿身,在濮阳险些把老曹烧了个半身不遂,老曹看来一直挂在心上啊。我们没有刘备关羽这样的关系户,以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臧霸和张辽齐名,降后也不过是个琅琊相,宋魏等将的职位更没有提起。厚待的只是张辽一人,得到这种待遇根本原因是曹操认可他,(也可能和刘备关羽的力保有关)。
首先,张辽当时没有投降,而侯成宋宪已经投降,立场就不一样。其次,木木尽管可以假设种种猜疑心理。但原文是:“霸闻吕布已死,张辽投降,遂引本部军数百人来降操。”张辽投降的效果很明显。而白门楼之后的第一战,老曹就让宋宪先发,宋宪是“欣然领诺”,可没有想什么记恨不记恨。如果结果不是宋宪被砍而是相反,那曹军帐下岂不多了个许褚第二?
木木回复:我从来没有回避啊,南飞从没有问而已。曾经的帖子里说过,如果张辽带有副将,那就是于禁李典。
攻拔汝南后面再议。
木木回复:1,请南飞注意,陆逊统领江东六郡和荆襄全部军马,属于年纪轻轻一步登天,当然手下不服;诸葛出山时,关张也同样不服。张辽不过带一两员副将袭击汝南,军权岂能和孙陆相提并论?即便诸葛和陆逊初掌大权,又何曾误事?一句“违令者斩”,无论关羽张飞韩当周泰还不一样按令而行?
2,张辽初降得到厚待,此时曹操诸将不服尚可容忍,但骧山之战是三年后的事情,三年中大小战役打了多少,南飞不是不知道,骧山有何理由说张辽资历尚浅?白狼山曹操以麾授辽也没有引得诸将不服,袭击汝南又何足挂齿?
3,列举几个事实:1),从张辽投降到官渡之战,不到两年时间,书中张辽和其他将领被一起的次数有十三次,其中十次张辽都是排在首位。2),汝南关羽大战夏侯,张辽直呼暮钗?霸?谩保?馐瞧渌?芙?永疵挥泄?摹?),张辽等与操曰:“袁绍屯粮之所,安得无准备?丞相未可轻信,恐中许攸之计耳。”张辽后面加了个“等”,硬生生把其他众将省略。何故?众将的代表。我只见过夏侯惇引众人禀曰“...”.曹洪等曰“....”夏侯渊等迎接操入寨说“....”,其他将领后面从来没有这样加过“等”。4),夏侯惇、张辽入,禀曰:“如不下辽东,可回许都。恐刘表生心。”这里夏侯和张辽在曹将中的地位很明显。
4,上面的例子足以证明张辽在曹营中的地位,张辽虽然没有资格节制夏侯诸曹以及张高,但绝对有资格节制李乐徐许于。骧山之战南飞质疑张辽的资历说不通。
1、 假设张辽征汝南。正因为张辽不过带一两员副将袭击汝南,所以他对属下的约束能力也不能与诸葛陆逊相提并论,不可能说什么“违令者斩”。逍遥津之战前,李典跟张辽闹别扭他不险些一人出去迎敌么?属下不服有没有关系?再举一个进攻的例子,诸葛亮四出岐山的时候,陈式魏延定要出击,邓芝阻止不了(虽然他不算陈魏两人的直接领导),误事没有?
2、 从罗本来看,白狼山曹操之所以“以麾授辽”,我看很大程度上激励面对乌丸大军慌张的张辽。曹操观察形势之后对张辽说:“虏兵不整,便可击之。”从上文张辽谎报军情来看,分明就是鼓励:他们兵虽多,但没啥战斗力;把我的麾旄拿着,只管放心打。
3、 赞同。无可否认曹操对张辽的亲信,但细数张辽投降之后到穰山一战期间的表现:说关羽,止夏侯,被文丑射翻马,平张郃,斩蒋奇。确实很活跃,但总体上来说只有斩蒋奇算是突出功绩,至于是怎么斩得想必不用南飞再说。(说关羽虽然成功,但包票打失败了)
4、 综上所述,迄至白狼登战役来看,张辽还不够成熟。汝南一役由他指挥这种说法,令人生疑。
木木回复:葭萌关与天荡山之战,副将严颜的职位就高于主将黄忠,不过当时黄忠是故意点了一位年龄更大的老将。
没得说。
(二) 关平和周仓的副将问题
一,首先说关平和周仓是否副将。
1,周仓。周仓投靠关羽时说过,“仓愿为马前一小卒,早晚执鞭坠镫,死亦甘心!”“某当步行跟将军,虽千里万里,亦不辞也。”自从跟随关羽,周仓就从不带兵;除力擒庞德和困守麦城两次外,几乎寸步不离关羽;他只是关羽的亲随,而非统军的将领。
2,关平。骧山之时,关平19岁,初次作战的他应该还不属于副将,只是作为关羽义子跟在身边。七年后火烧博望,关平第一次带军:关平刘封领了五百人马。取西川时,关平才真正开始独当一面,时年29岁。
3,长板坡大战前关羽带着五百人马先走,并没有提到关周二将,难道说他二人没有跟着关羽一起走吗?显然不是,否则,长板一战,关周何以销声匿迹?计取樊城,火烧新野,三气周瑜,都没有对关平和周仓做介绍,但木木认为关周跟随在关羽身边更合理。
4,骧山之战的周仓关平岂能和夏侯渊李典乐进等相提并论。
1、 周仓虽然没有领兵作战的描写,但从破张郃、力擒庞德、死守麦城这三战足以说明此人平时还是有带兵的,否则日久生疏不可能临阵磨枪赶鸭子上架。关庞大战之际,庞德射中关羽之后只写到关平救回而无一字提及周仓接应,随后老关被曹仁乱箭射落马也只见关平救父归寨,若是亲随岂非失职?木木说他只是关羽亲随,理由不充分。南飞以为周仓日后的角色相当于护军。
2、 马超初阵时年仅十七,关平19岁作为关羽部将领兵,恐怕没有什么说不过去。关周二人有没有领兵这个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关羽带了多少兵去救汝南。刘备上次领五万大军破袁术之后再战刘岱王忠五万兵马,派关张分别前去试探性进攻都是三千人马。此战刘备已经意识到曹军将袭根本,在统有数万军马的情况下,关羽部应该不会低于三千。
3,个人以为从关羽后来的战斗记录来看,云长比较喜欢带五百军马打头阵。因此在关羽部超过五百之后,关平很有可能带一部众为副。
4、夏侯渊自领一军是主帅,乐进属于增援部队也具有独立性,关周当时顶多属于马忠一类,当然不能相提并论。
木木回复:南飞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的主张完全正确,但对于副将兵力的认识值得商榷。我曾经举过夜袭乌巢的例子,曹操带着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和居中的诸将,但也不过五千人。三国中的兵力分布不是那么简单,有时两将有数千人马,有时一将就有上万人马。官渡张辽、许褚、徐晃、于禁四将只带着一千人,进荆州时两将就带着十万人;颜良作为先锋有十万人,同样是先锋,魏延只带着五百人。战长沙,关羽的本部人马只有五百;定军山,黄忠的本部人马有三千。很多次写明有主将和副将,但总兵力也不过三五千人马。
总之,骧山之战中,南飞以关羽带着“周仓关平两员副将”来证明关羽的兵力,我认为是站不住脚的。
四,另外问一个试探性的问题。南飞始终认为袭击汝南的是大部队,在南飞的假设中关羽人马有一万人,那么,按南飞兄的分析,袭击汝南的曹军有多少人?
同意,“副将论”确实没有充足的说服力。现在也不敢妄言关羽部有一万人马,南飞估计在三千以上,五千以下。但是南飞依然坚持袭击汝南的是曹军大部队,当在三万以上。
(三) 认出刘备问题
一,木木给南飞举的几个没有小兵助声的例子。
1,为首者乃燕人张益德也,横矛立马,大叫:“操贼下马受缚!”2,大叫曰:“吾在此等候多时!”当头一员大将,手执青龙刀,坐下赤兔马...3,曹操大喝:“吾等逆贼多时,休教走脱!”两山伏兵皆起,来捉杨奉....4,当先一马乃蒲州人也,姓关,名羽,字云长,领五百校刀手,大叫:“反贼!还不受死!待逃何方?”袁术慌逃而走5,转过前面山脚,一彪军马拦住去路。当先两员大将,厉声高叫曰:“刘备早早下马受缚!吾奉周都督将令,守候多时!”
木木回复:亏南飞敢说我的例子都是“当事人打了照面”,还请南飞对照这几段原文仔细看看。篇幅问题,我只说第5条。
1,见原文:....当先两员大将,厉声高叫曰:“刘备早早下马受缚!吾奉周都督将令,守候多时!”....忙勒回马问赵云曰:“前有拦截之兵,后有追赶之兵:前后无路,如之奈何?”
解释:这里刘备还不知道拦路的是谁呢,谈何照面!
2,再见原文:...原来周瑜恐玄德走脱....又使徐盛、丁奉引三千军马,于冲要之处等候扎营在此,时常令人登高遥望,料得玄德若投旱路,必经此道而过。当日徐盛、丁奉将军马摆成阵势,忽然了高军报说:前面尘起,必是玄德。”二将马上抚掌大笑曰:“周都督神机妙算,果然应口!”各绰兵器,立于阵前。
解释:虽然当事人没有照面,但徐盛、丁奉却知道来得必定是刘备。
3,其他几个例子也同样如此。我所举例子共同点是:喊话的一方都是“预先”埋伏于此,被喊方都是“预定”的捉拿目标。
同意以上五例的共同点是:喊话的一方都是“预先”埋伏于此,被喊方都是“预定”的捉拿目标。不过南飞以为还有一个以上五例还有一个共同点:埋伏地点都不是该将领自己选定,而是预先商议好的。然而并不能说明本战张郃高览例正是此类。
首先刘备逃亡一夜,张高二人并没有捉到,却在刘辟与之汇合之后才进入埋伏圈;可以说,如果刘备没有和他们汇合(此事完全事出偶然,没有任何迹象与战例可以佐证),那么张高二人捕捉到的必然是刘辟部队,这是不是张高二人埋伏的目的?其次,张高埋伏位置与其他部队相隔太远,战败之后没有如夏侯渊一样得到增援。刘备甚至有时间搜寻关张、聚拢败军。如为战前预定埋伏则不合情理。
木木回复:1,南飞为了维持自己的观点,不惜数度改口。最初,南飞兄说:连续劝降的只此一例;于是,木木给南飞举例关羽同样也曾遇到连续劝降。接着,南飞兄又说:大叫刘备下马受降的是张郃本人——而没有小兵助声,这和前面伏军大呼:休教走了刘备!丞相在此专等!恰成对比;于是,木木就给南飞举了上面5个同样没有小兵助声,但同样是提前埋伏的的例子。现在,南飞又改口了,说:他们俩并不是打一开始就来捉刘备的,所以小兵认不认识刘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使用“劝降攻势”这种战术;现在,木木请南飞解释“劝降攻势”这种战术的定义,同时也请南飞指出我举的5个例子里,哪一个没有使用你所说的“劝降攻势”这种战术。
另外,木木也请南飞举一个“一枝军队突然出现并大喊XXX受降(或受死),但他们并不是打一开始就来捉XXX的,而是追击另一枝军队到此”的例子,只一个就可以。如果举不出,那么退一步,请南飞举一个“一枝军队突然出现并大喊XXX受降(或受死),但他们并非早早埋伏在此”的例子。如果这样的例子南飞仍然举不出,又有何理由支持自己“张高二将尾追刘辟而来”以及“他们俩并不是打一开始就来捉刘备的”这两个观点呢?三国中,木木找到十多处这样的战例,几乎都是提前埋伏。只有一处例外,但并不是南飞假设的那种。
尾追说有漏洞,放弃。下文均如此处理。
木木回复:南飞又把毛本混进来了。见罗本原文:“...捱到天明,侧首一彪军撞出。玄德大惊,乃刘辟败军千余骑(注意,是“刘辟败军千余骑”,不是“刘辟引败军千余骑”),护送玄德老小皆到。刘辟引孙乾、简雍、糜芳亦至....”千余骑和玄德老小在前,刘辟、孙乾、简雍、糜芳等在后。由此看来,南飞兄所说“刘备引军在前”的观点应该不成立。
这里再谈两句,如果真有追兵,孙乾、简雍、糜芳怎么能走在队伍的后面,难道他们断后抵挡追兵不成?南飞兄不会认为孙乾、简雍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能够抵挡如狼似虎的张郃高览吧!
刘辟败军固然不一定能排出整齐队形,但必然要以一定队形行军;如果全无章法只管争先逃命,在一夜半天的奔逃中根本不可能还有一千人的部队,将怯则军更怯。以曹操治军之能,华容道后尚且只剩27骑相随,就是明证。而在逃退中保持队形,将领必然要当先引军开路。
穰山之伏,刘备遇张郃则“方欲退”,拔剑则刘辟出阵单挑,如二气周瑜例只有五百余兵马尚有“忙慌勒回马”之辞,然而此处没有,只能说明刘备就在前头。二气周瑜例还有这样一个细节:“玄德看了,急来车前”。显然孙夫人既不在一军前头,也不在后头,而是在中间。穰山之战刘备家眷和众文官位置应该与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