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精华帖)武圣关羽的失误及其他
孙权为子求婚时为218-219年左右,关羽之女尚幼,还未许人,估计应在8-11岁之间,再小就不会有诸葛谨说"未许字人"的话了(13-15岁左右一般已经嫁人或许配订亲了).
赵云救阿斗于长坂应为208年,219年阿斗11岁,刘备号为汉中王,阿斗与刘封同为接班人,但关羽更倾向阿斗,曾言不喜刘封(种下祸根之一).
孙权的东吴在关羽眼中根本不屑,因为孙权不是汉家正统,更重要的是孙权老想要割据江东称王,这对于有了西川基本的刘备的中原汉室统一方针是不利的,是以关羽知道蜀吴决裂是迟早的事情(在打败曹操的前提下,于是有诸葛曾劝其联吴抗曹,而不是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先前刘备入吴成亲之事件,关羽明白孙权为子求婚的真实目的,只不过是要一个人质罢了,以后荆州要地将会受到东吴胁迫,恐非蜀汉所有,这是关羽拒绝孙权为子求婚的一个原因.
上面说过,此时阿斗11岁,且贵为未来蜀汉帝国继承人,将来的皇帝(刘封关羽是反对的,张飞肯定支持关羽,刘备不会为了刘封和二位兄弟翻脸),关羽要把女儿女嫁给阿斗并非不可能,而且关羽和刘备又是兄弟,子女婚事可说天作之合,刘备赖关羽守护荆州,如此一来,等于是关羽在为关羽自己守护一样,更加买力谨慎,北抗曹操东拒孙吴,荆州更加万无一失.而对于关羽来说,当时刘备新收了马超,这马超何许人,世家名门之后,岂是一般人比得了的,是以关羽曾想入蜀与马超一较高下,而且竟然不顾刘备委以镇守战略要地荆州的重任(比如出身一般的黄忠,关羽傲然不屑与之位列五虎,忘了当时长沙城前义气当先英雄惺惺相惜,说翻脸就翻脸.)这说明当时马超的声望和地位已经直逼蜀汉众将之首的关羽,这样一来,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多年向来自负的关羽心里肯定不是很舒服,而且又常年在外,难免发生马超后来居上与之同列的可能,当然,马超要超过关羽是不可能的,但其码会有分庭抗礼之势.三国里,关羽只服刘备一人,再未服过谁,即使是诸葛亮---马超一出,又是自家人,关羽的为人是不会暗地里争斗的,哪怎么办---关羽只好打算将其女嫁给阿斗,兄弟间自然会亲上加亲,以便稳占蜀汉阵营中第一把交椅.
要不然为什么会拒绝孙权为子求婚呢,按说那时东吴割据江东隐然一国之主,而关羽只不过一将军,将女嫁给吴不是太委屈,其中很大原因就是关羽已打算和兄长刘备结亲,才会拒绝孙权为子求婚.
但最后事与愿违,还未来得及实施,关公父子便归神,女儿恐怕也死于乱军之中了,所以后来张飞之女才成了皇后.
对于不会用人一说,当时关羽正准备攻取襄阳,带走糜芳博士仁,谁来镇守荆州(虽然我也认为二人不称职,但前提是尚未与孙吴翻脸,留下二人打理荆州事宜),再者说了,关羽有了许女于阿斗的想法,糜芳何人,阿斗的舅舅,充其量关羽只会呵斥,决不会想到他竟然会叛变---
对于关羽不负责任,我认为关羽只是要个面子罢了,决不会真正入川与马超一较高下,上面说过关羽是不服诸葛的,岂会凭诸葛支言片语便作罢呢---当然也就不会拿出诸葛书信便示众人了.至于诸葛之兄索要荆州,关羽不给面子,试想,刘备让他镇守战略要地,北可进取中原,东可扫灭孙吴,岂能说还就还--换作是你,你会还吗?肯定不会吧.再说三国群雄争霸,不就争得是城池土地吗,荆州要地当然不会轻易拱手送人,而且推想一下,有了西川四十二州基本的刘备,接下来要做什么,当然是完成他光复汉室的理想,灭掉曹操,但曹操实力雄厚,要联合孙吴,倘若真灭掉了曹操,刘备接下来呢,肯定是要和孙吴翻脸,正因为如此,关羽看到了这一点,才会不还.也因为关羽向来自负,英雄盖世,才会说出分兵抗之的言语来,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关羽一面要北抗曹操,东拒孙吴,却发展了荆州将近十年的时间安然无事,最后还一举攻取了襄阳,逼得曹操几欲迁都,难道还不负责任,不会用人吗?
|